孟子读后感(汇编六篇)

发表时间:2024-01-23

面很很多的事情或者文学作品,我们都会油然而生一些体会。观看了某些作品后产生属于自己的体会叫心得体会,很多人都经历过写心得体会这样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怎么才能在写心得体会时更全面呢?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孟子读后感(汇编六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孟子读后感 篇1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据说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子的后裔。他年轻时失去了父亲,家里很穷。他曾经是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致力于富国强军,通过暴力手段争取通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他退休讲学写书,其中孟子七篇是一篇。

看〈〈孟子〉〉一书,文气磅礴,真真如滔滔黄河,一泻千里,万里长江,白浪滔天,可谓流传千古,泽被后人。虽然他的创作注重形式和修辞,但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精神修养和思想。对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采纳他的政治主张的实际行动和为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付出的努力深感敬佩;在敬佩之余,自己也受到了鼓励和获得了动力,对孟子的思想与现代人的思想不谋而合之处,亦无比惊讶;对于孟子在劝说和口才上也有向往。

孟子思想的主体是伦理。他的政治哲学思想植根于伦理学的沃土。

理性理论也可以称为社会关系。就家庭关系方面,我感悟最多。孟子对“孝”的理解,也并非后来儒教所形成的对“孝”的严格要求那么异化色彩浓重。

孝悌在“礼”的形式上表现为“亲亲”和“从兄”,但仅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在〈〈万章章句(上)〉〉中,孟子极口夸耀舜对父母的“孝”所表现出的“怨慕”的态度,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也就是说,“孝”不能只体现在行为上,更要体现在心里。

只体现在行为上,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感情亲洽,那就是“养口体者”一类;真正的孝应当“事亲若曾子”那样地“养志”(〈〈离娄章句(上)〉〉。

交友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探索和学习的社会关系之一。孟子在〈〈万章章句(下)〉中说:“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他主张应以“德”为重而“不可以有挟”,应该注重自我品德修养。

相对于伦理学思想,孟子的哲学思想主要讲的是仁政。

为了人政,他首先提出人性本善的思想。《孟子滕文公上》说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这不仅包括他的哲学,也包括他的政治思想。

他讲人性本善,是为他的仁政理论提供哲学上的依据。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重大发展。

孟子讲人性本善,是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说起的。《公孙丑上》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这种"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既然人人都有,也就人人都可行"不忍人之政"。

如果我们继续这样推理,自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告子下》就说:"曹交问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既然“人人都可以尧舜”,那么当时的诸侯自然都可以成为“圣君”,实行“仁政”。

孟子"言必称尧舜"者,是以尧舜孟子的哲学思想是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时代的仁政为标准的。然而,孟子并不知道尧舜时代是什么样的仁政。他只是自己编了一套仁政理想,说得相当具体。

例如《梁惠王上》讲到"发政施仁"的时候,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这是孟子所谓仁政的理想轮廓。

虽然这套理想大多是虚构的,但也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当时的现实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面对这样的现实社会,孟子才构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来。

孟子希望当时的统治者有一颗“不可容忍”的心,能够“忧民”、“乐民”。这是春秋以来重民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在孟子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思想,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这是行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相反,如果无视人民的生死,实行**,就会失去民心,成为土匪,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包括经济、政治、教育和统一世界的道路,贯穿着一人为本的思想线索。这种思想是在春秋时期重民轻神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孟子》一书以问对、答辩方式展开,以驳论为主要的论证方法。它翔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保存了丰富的史料,是研究孟子思想和先秦文学、历史、经济和哲学的重要著作。全书,说理精辟,文字流畅,语言形象,不仅是一部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同时它也是儒家经典。《孟子》一书是“拟圣而作”,它既吸收《论语》中的精华,也接受了《大学》、《中庸》的一些特点。在《孟子》一书中,反映最突出的是仁义思想。

仁是儒家学说的中心,孔子常讲仁很少讲义,孟子则仁义并重,他有句名言,即“舍生取义”。汉文帝时把《论语》、《孝经》、《尔雅》和《孟子》各置博士之官,叫“传记博士”;《孟子》被视为辅翼经书的传记。两汉时,《孟子》已和《论语》并列。

到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命毋昭裔楷书《易》、《书》、《诗》、《议礼》、《周礼》、《礼记》、《公羊》、《谷梁》、《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刻石;宋太宗又加以翻刻,这是《孟子》被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孝宗时,理学家朱熹在《礼记》中取出《大学》和《中庸》两篇,认为是曾子和子思的作品,与《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于是孟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

语言的高度形象化,是构成《孟子》散文形象性的极其重要手段。孟子不愧是我国古代的语言巨匠之一,《孟子》首先给人的印象是,明白晓畅,深入浅出。比如孟子劝梁惠王施行仁政: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梁惠王上》)

精炼准确是《孟子》语言的另一特色。例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要好战,他描述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关系,说了这样一句话: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

这就像一个画卷,代表了2000多年前社会阶级对立的场景。《孟子》还特别注意细节的精工镂刻。有一次,孟子和齐宣王谈起治国,问齐宣王:

“假如一个国家的政治搞不好,做国君的该怎么办呢?”宣王被逼得无话可说,《孟子》一书对这种窘境,只用了“王顾左右而言他”七个字,既不写脸色,也不记言语,只用了一个“顾”字,真是画龙点睛。这一描绘,把宣王理屈词穷,只好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的心理活动,暴露无遗。

孟子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是他的散文创作,并且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宋时的散文大师,几乎都以孟子的文章为典范。所以《孟子》一书,是一部优秀的古代散文集。

这是我对孟子的理解。这些理解可能是对大人物偏见的抛弃,因为这只是我的理解和意见。总之,孟子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也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一遗产。

孟子读后感 篇2

千年的岁月,转瞬即逝,时间的车轮依旧向前滚动,无数的英雄豪杰,峥嵘岁月已成往昔,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已化作尘土。人,匆匆的来到这世上,又匆匆离去,或许留下了些什么,又或许是赤裸裸而来,又赤裸而去,幸运的是,孟老夫子有先见之明,留下了《孟子》一书,让我们得以看到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孟子是一个富有使命的大丈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他的为人之道,身处战国乱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仁政思想辅佐诸侯统一天下,然而现实的残酷,却让他无路可走,但他没有自暴自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为己任,“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谣辞,以承三圣”,从而匡正世风世俗。这样有目标、有理想的人,无论在何时何地,终有其伟大之处。

曾经有位作家,他从书中看见了“吃人”二字,自此,中国文学就涌入了一股正气浩然的劲流,流进了千万人的心中,他就是鲁迅,一位以笔为武器的战士,仿造他的方法,从孟子的书中,我也得到一字“顺”,是顺变的“顺”,是顺从的“顺”,是顺流而下的“顺”。

在儒家思想的发展史上,孟子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子和孔子嫡孙子思都曾当过继承与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然而从春秋时代到战国时代,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发展,建立新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儒家思想进行新的诠释已是势在必行。于是孟子顺应了时代变化,提出性善、仁政、王道一系列思想,从而维护了儒家发展,“天下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孟子的顺变是儒家思想兴起的重要因素。

在他的思想中,提升个人修养是关键。所以他提出了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是故,人的行为要顺应本心,顺应胸中的恻隐之心,从而学会“仁、义、礼、智”的君子精神,在政治领域,他提倡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君主应顺从民心,顺从民意,同时也要百姓如同对待父母一般,顺从君主。如此,国家的强大也就如水一般顺流而下,无可阻挡,由此观之,孟子的思想确实是关于“顺”的。

《孟子》中有许多哲理性的句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人者食人,治于人者食于人。”这句话看似现代社会的分工关系,想想看,远在古代的人就能有这种思想能不让人敬佩吗?

所以说,《孟子》在今天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

孟子读后感 篇3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名著,也是研究孟子的生平事迹及其学说的最重要的资料。说《孟子》枯燥无味的那也有几分道理,谁能每天捧着满是文言文的书摇头晃脑着看:“有趣”但如真有心细细的品,也定能从中寻得几分趣味这“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法则,这难以参透的道理,却被“父子有亲,群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心”这句话说了个大概。

这便是《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明白接受。孟子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时,便将这由事说理的本事发挥的淋漓尽致。《孟子·告子下》中说“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教亦多术”反映孟子主张教育,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实际出发,注重差异,因材施教,“不屑于教”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不屑于教,亦是教之。“不屑之教”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也,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也就是说。不屑于教诲只是不循规蹈矩,不一味的从正面讲道理,而是故意冷落,疏远被教育对象,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促使他改变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当正面教育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不失为一剂“良方”

《孟子》一书中还写道:君子有三大快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其中一条。他认为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英才,是教育者的育人之乐。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理应具有的精神境界,也是教师应该追求的人生快乐的最高境界”。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他就用朴素的语言,真切的说理打动你们的心门,讲述他心中的教育之道。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典籍,阅读它,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阅读它,可以启迪心智提升境界。

与经典为友,与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心智,提升境界。与经典为友,以圣贤神交,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

孟子读后感 篇4

孟轲的文字,已经是论点论据俱全,长于说理,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也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读起来萌化感比较强。《孟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先从一般事物说起,再慢慢引出道理,让别人不知不觉间承认自己的错误。

孟子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的东西,却举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视力足以看清秋天野兽毫毛的尖端,却看不见一车子的柴禾。大王会相信这话吗?"话中所说的显然不符合常理。宣王说:"不会。"孟子说:"显然,一片羽毛举不起来,是因为不肯用力气;一车的柴禾看不见,是因为不肯用目力;百姓不被您爱抚,是因为不肯施恩德啊。所以大王未能做到用仁德统一天下,是不去做,而不是不能做啊。"就这样,孟子让君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的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设下了圈套,一步一步地让人不知不觉走进去。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万物都是这样,人心更是如此。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能让人不服吗?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的重民思想。真是啊,广大的人民群众又怎么能忽视的呢?《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多大的江山也能保住吗?"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译:君主把百姓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君主把百姓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百姓也就会把君主的忧患当作自己的忧患。这个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以人为本,"三个代表",党的宗旨,无不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体现。[实用申请书 373939.cOM]

孟子读后感 篇5

对于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古今学者、文豪、哲学家皆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孟子与他的思想便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颗闪亮的金星。

短文一开头,简短明亮,直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可以证明人和是国家安邦,民族和谐,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思想。无民,何以有君?这种思想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也有所体现。其实,第一章真正是在借助战争来认证仁政的重要性。

第二章开篇运用六个排比,通过举出古代贤人志士的事实,体现出他们虽然出身平凡卑贱,但经过异于常人的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责任,通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正以其所不能。

人恒能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与色,发于声而后喻。这上文的基础上,智者用通过正反两面进一步论证出遭受磨难的好处,最终得到本文的论点。

我认为,上帝公平的,人也是个有其智。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国家民众的关系便是国家生存需要各种民众维持,而富强则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孟子读后感 篇6

《向善的孟子读后感》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以“向善”为核心,被誉为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阅读孟子的著作后,我深受启发,了解到向善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价值观,能够对社会和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具备向善的本能。同时,他也指出,人与人之间的善恶行为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德高望重的人。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比较,我认为向善不仅体现了人的本性,还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孟子在《性与性善》一章中说道:“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以其有所好恶也。人欲善其性而不能,恶其性而不能,亦小人之性也。”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人与动物有所不同的地方在于我们有意识地追求善良,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厌恶邪恶之事。这种对善恶的认知和分辨是我们与动物的差别所在。有时我们想做善事却不能坚定自己的意志,这是因为我们的道德观念还不够强大,或者受到了外界环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他认为我们都生来具备善的本性,但这种本性需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才能得以发挥。正如他在《性善》一章中所说:“教而善之,不教而杀之,吾未之有也。教而善之,不教而杀之,吾未之闻也。”这告诉了我们,善良是需要培养和引导的,我们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正确判断和选择善恶。


在《仁者乎》一章中,孟子提到了仁者的行为和品德。他说:“以无验之事验之,以无说之辞说之。固无蓄焉者,蓄之;固无与焉者,与之。”这说明仁者是无条件地奉献和帮助他人的。他们不计较回报,而是真心真意地去关爱他人。阅读这些理论,我深受感动,真诚和善良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人生目标,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修养才能使之成为现实。


孟子认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抱有大爱之心,成为仁者。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培养了一颗仁爱之心,才能够真正地追求公平和正义,并为之奋斗。在《孟子》中,他曾说:“悌之事亲也,孝之事亲也,弟之事长也,友之事友也。”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们不仅应该向父母尽孝,向兄弟姐妹尽弟,还应该关心帮助他人,以友谊和爱心来主导自己的生活。


通过阅读孟子的著作,我深刻地认识到了向善的重要性。追求善良不仅能够让我们个人受益,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世界上有太多的困难和不公,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肩负起社会责任,真心实意地去帮助他人,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向善的孟子读后感让我深受启发。他的思想以“向善”为核心,强调了人们的善良本性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我相信,只有每个人都秉持着善良的心与行为,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美好和和谐的社会。作为读者,在读到孟子的著作后,我也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我将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善良和正义,以此来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带动他人向善。

相关阅读

  • [优质读后感]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六篇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关于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最好的老师读后感六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

  • 风暴读后感(汇编4篇)

    你有没有收集和整理过很多作品的读后感呢?在网络上,很多人都在讨论作者所写的作品,读了之后让人眼前一亮。建议你在撰写读后感时最好直接将自己的观点写在文章开头,并以此来进一步引申。下面是笔稿范文网编辑为你推荐的“风暴读后感”,建议你将此页面收藏起来以便日后再次访问!...

  • 国魂读后感(汇编13篇)

    古人说过:“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完作者的作品之后,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现在我们借用读后感再次回味这本经典之作。小编特别整理了最新的“国魂读后感”,建议您收藏起来,以便日后快速查阅哦!...

  • [读后感模板]莫言蛙读后感六篇

    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不一样。将读过的东西,把最受感触、最重要的部分做为中心来写。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莫言蛙读后感六篇,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莫言的《蛙》应该是去年深秋就...

  • 围城读后感汇编十四篇

    【标题】:读书的力量与人生的启迪了解一本书就像点亮了一盏灯,它是我们前行路上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到达目的地。当我望着手中这本作品时,思绪就沉浸其中,沉迷于宏大的思想和伟大的道义之中。每当阅读完成一本书后,我们常常需要将自己的读书感受写下来。这样的一篇文章,题为“读书的力量与人生的启迪”,笔稿范文网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