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资治通鉴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1-17

希望可以深入了解关于"资治通鉴观后感"的相关知识,请考虑阅读这篇文章。通常我们会通过观看电影或者追剧来放松自己,而优秀的作品往往会引发我们强烈的共鸣。写下观后感有助于整理作品的结构和主题,这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分析能力的重要方法。那么,如何在观后感中突出作品的重点呢?希望我的探讨能够丰富您的知识!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

相信每个选《资治通鉴》这门课的初衷是对于历史有强烈的好奇心!历史的魅力不单单是因为它悠久,而主要在于它的智、理。《资治通鉴》,一本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书,司马光花了十年的时间编写成功。宋神宗以“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我们并不能从区区的几堂课或是几段视频出看出它的真谛。我们从中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只能慢慢的去“咀嚼”和“消化”。

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让我深有感触,行为过激的伍子胥鞭尸泄愤,一夜愁白头,最佩服的人物之一韩信,非常有名的战术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胯下之辱”韩信一生英勇善战,善于带兵,雄才伟略,能屈能伸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西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以应巨鹿之战,可见其勇猛决心,终一战成名,这是何等的精神和气魄,这值得我们学习。但他太过自负,优柔寡断,鸿门宴没能击杀刘邦,铸成大败,他的乌江自刎,令我惋惜,暗叹连连。

总之历史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去深思,不单单只是看!应该学以致用,结合历史中的道理,深析兵家将者!用人之道,如何提升领导力,如何知人善任等等。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2

晚上,吃过饭,我闲来无事,顺手拿起妈妈新给我买的书:《资治通鉴》。读完后,我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其中,将相和、荆轲、指鹿为马、鸿门宴、霸王别姬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将相和讲的是赵国有一件人人皆知的无价之宝“和氏璧”。公元前283年,秦王赵派使节与赵惠王交换十五城。赵王明知上当,但因国力没有办法,便派蔺相如去送“和氏璧”。

蔺相如要秦王换城,否则就毁了他的璧。又让秦王沐浴斋戒五日,再和他交换。蔺相如回到住处,化妆成商人,藏起玉璧,逃回赵国。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完璧归赵”。

但蔺相如回到赵家时,连很不服气,总是缠找他。林书豪总是避开他,还说他应该先为国家利益服务,然后才是个人感情。秦国至今不敢轻视赵,因为我和廉颇将军。

廉颇听了这些话后,光着上身,背上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这些故事现在经常出现在舞台上,戏名就叫《将相和》。

为了国家,蔺相如先是冒着生命危险去了秦国,然后忍受了廉洁无理的批评。这样的人品值得我们学习,我们现在都不知道好好学习,都不能认真完成作业,长大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又能为祖国做些什么贡献呢?

越看这本书,我越觉得面红耳赤。

我今后一定好好学习,做一名合格的学生。向蔺相如学习,也许我永远比不上他,但我会尽力让老师喜欢,让学生羡慕,让家长满意。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3

六年前,我离开校园,终于没有走上学术的道路,来到中山这座滨海小城,庸庸碌碌,为稻粱谋。夜晚回到家中,燃灯闭户,披读史籍,隔绝尘世人事的纷扰,聊以自娱。不意小城里碰到几位爱读史籍的师友,数年来切磋砥砺,足以消除独自面对青灯残卷的孤独感,更敦促和鞭策我读书不辍,以免令他们失望,一见师就是其中之一。他爱华夏文明昌盛的大宋,爱两宋士人雍容揖让的高远雅致,爱汴梁与临安坊间的俗世烟火,最爱的是宋儒司马温公主持编撰的史学巨制《资治通鉴》。

最初遇见他,我还是初入职场的愣头青,除了微不足道的书生意气外一无所有。他送给我一本刚出版的历史随笔《不觉浅》,在扉页写下让我脸红的几个字:“庄老师指正”。末学后进,岂敢称师,我只能把这个称呼,看做是一种读书人在一瞬间建立的共鸣、信任和期许。所有的`虔诚终将相遇,更何况是在这座圈子不大的城市中。

去年年底,曾见一位朋友分享藏于国图的《资治通鉴》残页图片,司马温公手泽,四百余字,多处涂抹的手稿,盖有百余方皇室及众藏家的鉴藏印。本应藏于深阁的绝世珍品,借助于现代高清扫描技术展现在我们眼前,我马上分享给一见师,我想这对他不啻于圣物。不久之后,他发了朋友圈:愿穿越回大宋,为华夏先贤司马温公当一名小小的抄书匠。我知道,这是这是他的肺腑之言。他上一本书是《从司马光书房走过——中的繁花与冷雨》,最近又出了一本《跟司马光闯职场》,搜罗通鉴中的士林掌故,人情练达,希望对初入职场的青年人有所裨益。

中国传统书籍的写作体例,大要可分为“著作”、“编述”、“钞纂”三大类。这样看,《跟司马光闯职场》更近似于“编述”,是在许多可以凭借的资料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制作的功夫,用新的义例,经过了细密的剪裁、熔铸,把旧材料变成更适用的东西,这便是“编述”。至于书的主题“以史为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功用的话题。历史当真能成为为后人的镜鉴吗?古希腊大哲赫拉克利特似乎不以为然,他说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唐人杜牧也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喟叹:“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似乎指出了史鉴在现实操作中的难以实现。我们面对的时代和人事与古人差异太大,“通鉴”真的足以“资治”,甚至带着你“闯职场”吗?读完《跟司马光闯职场》,我似乎对“以史为鉴”有更深的认知。

人固然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夫子在河川上逝者如斯的喟叹,却令古今之人共情,相信千百年后的人们也是如此。情势固然随时而变,但无论是过去的庙堂、士林,还是如今的官场、职场,谨慎、坚忍、进退有度、临机取决诸多品质,都是成就事功的坚韧不拔之士所必备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跟司马光闯职场》是一本世路英雄之书,关注的是绵延于纷扰史事中不变的坚硬内核,我们很难去拿其中的小故事来机械套用于当下,却能从中窥见千百年来庙堂、江湖乃至于山林的博大幽暗的世道人心,人事交接中种种微妙的分寸感,从而以更高远的格局来看待当下。正如钱宾四先生所指出的:“至于学术之于时务,其事可相通而不必尽相合。不如两各分离,使潜心学术,一旦有所成就,转可多方沾溉,宏济时艰。”英贤虽异世,自古心相许,潜心学术的一见师,却写出这样这一本感悟古今,宏济当下的小书,恰恰好印证了这段话,当稍能警醒当下热衷于“成功学”、急于致用的浮躁风潮。

一见师为人很有几分“温而厉”的风采,胸中更有一副古道热肠,懂得欣赏这世间的趣味与美好。梁简文帝诫子当阳公书云:“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本书的文字,正是他为人作文的最好写照,书中多用诙谐语和网络新语,读来浅而有味,与立身的谨重毫无违和感。我斗胆估测他的心思:小而言之是为青年,希望当代青年在消费主义时代的轻阅读之外,也能在浸润几分古人处世做人的风度和智慧;大而言之是为历史,历史的认知只有在不断的思考和诠释中才得以绵延和充盈。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4

本册记述的时间段为: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至晋武帝咸宁元年(公元275年),跨度69年。基本上就是三国的大部分历史了,直至晋朝的开创。

一、怒不变容,喜不失节

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魏国在曹操之后的继承人是曹丕。当曹丕被立为太子时,他的母亲卞夫人却没有因此有半点的骄傲。当时卞夫人左右的随从向卞夫人祝贺说:“曹丕将军被立为太子,天下人没有不欢喜的,夫人应该把府中所藏财物都拿来赏赐大家。”

卞夫人却说:“魏王只因为曹丕年长,所以立他为继承人。我只应庆幸免去了教导无方的过失罢了。又有什么值得高兴的要去赏赐别人!”

这话后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认可地说道:“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为最难!”

二、气度:诚长者陆逊

一次,孙权下命当时还只是定威校尉的陆逊去讨伐山贼。陆逊有力征集了数万精兵,将山贼扫除干净。但会稽太守淳于式上表孙权说:“陆逊随意征发百姓,给所到之处带来了愁苦和骚扰。”陆逊后来回到吴国都城,跟其他人言谈时,却称赞淳于式是个好官吏。

孙权得知后问陆逊:“淳于式告发你,你却推荐他,这是为什么?”

陆逊回答说:“淳于式本意是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告发我;如果我再诋毁他,以扰乱您的视听,这种风气不能长。”

孙权赞叹地说道:“此诚长者之事,顾人不能为耳!

三、王昶诫子之书

一次,魏明帝昭命三公九卿每人推举才德兼备者一人。司马懿推荐的是兖州刺史王昶应选。

王昶是何等人?估计很多熟悉三国历史的人也未必听闻。《通鉴》说此人恭谨忠厚,他给侄子起名王默、王沉,给儿子起名王浑、王深。并且写了专门的书信告诫他们:

“吾以四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而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君子戒于阙党也。大丈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者,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孔子曰:“吾之于人,谁毁谁誉”,以圣人之德犹此,况庸庸之徙而轻毁誉哉!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已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又何反报焉!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斯言信矣!”

这封家书写得情真意切,字字珠玑,实在难得,值得反复琢磨体会和学习。

四、卧龙指定传承人之一:费祎

当诸葛亮身体为了蜀汉光复大业而透支得即将无法支撑时,有人来问他谁可以作为他的传承人。诸葛亮说,蒋琬。那人又问:那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那人再问:那费祎之后呢?这时诸葛亮则沉默不语。

大家或许会奇怪,似乎三国演义中我们惯性认为的诸葛亮接班人姜维却没在这里提到。那蒋琬和费祎又是怎样的人?此处暂且说一下费祎。

当时蜀国正值征战多事之秋,公务繁杂细碎,费祎担任尚书令,见识过人,每审阅公文,略望一眼,便已知道其中主要意思,速度超过常人几倍,并且过目不忘。经常早晨和傍晚听取大家意见,处理公事,中间接待宾客,饮食娱乐,还要下棋博弈,每次都使客人尽兴而归,而公事也不荒废。等到董允接替费祎,想要效法费祎行为,十天之中,很多事情都被耽误。董允叹息说:“人的才能居然可以相差这么大,费祎不是我能赶得上啊!”于是整天听取意见处理公务,还是没有多余的空闲时间。

但费祎并非完人,他过于宽厚仁慈,从不怀疑别人,却也因此惹来杀身之祸。在一次宴会上,正是由于费祎的毫无防范,居然被也在座的之前投降倒戈而来的郭偱给突然刺杀身亡,实在可惜。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5

赵武灵王占领了中山之地、房子(不是现在的“房子”)、代、无穷(不是现在的“无穷”),往西到了黄河,登上黄华山。胡服骑射。又占领了宁葭、胡地、榆中,林胡王献马。然后让楼缓到秦国,仇液到韩国,王贲到楚国,富丁到魏国,赵爵到齐国。于是楚王与齐、韩合纵。由此可见,赵武灵王派人到其它国家去是要告诉那些国家自己很强大,让那些国家害怕,不敢来打赵国。

但是,赵武灵王用错了方法——楚王与齐、韩合纵就是为了抵抗赵国,谁都知道三个国家联合起来赵国可能打不过。

如果我是赵武灵王,我也会告诉其它国家我的状况,但我告诉那些国家的事情和现实相反。就是说,告诉别的国家:我很弱!这样以来,别的国家就会来打我,而我事实上很强大,我便可以在这时占领更多的土地,那些国家还不能说我有错:谁叫你来打我?这样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好处。

这就像《孙子兵法》计篇中所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傳也。”的大意。

永远不要告诉敌人自己真实的状况。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6

读“苏武牧羊”有感

苏武牧羊其实是讲了一个这样的一个故事:公元前100年,汉武帝欲出兵匈奴,匈奴派使者求和并释放以前出使匈奴的汉使者,为了答复匈奴的善意表示,汉武帝派出了苏武出使匈奴。就在苏武抵达匈奴那边后,其副手张胜跟一个叫卫律的部下虞常密谋欲搬家匈奴王单于的母亲,结果事情败北,两人被抓。

这是苏武的副手干的,直接导致苏武卷入此事。苏武念道就是这样被杀的,让中原皇帝蒙羞。他几次试图自杀,但都被阻止了。单于很佩服苏武的正直,想招他为部下和匈奴人。

于是他在此时胁迫苏武投降,但苏武不怕权势,坚决不投降。他生气了,把苏武关在地窖里。他不吃也不喝。苏武吃了雪、羊皮和皮带,度过了好几天。单于见此种酷刑不凑效,于是决定将苏武发配至北海(今贝加尔湖)放羊,并允诺苏武如果等到公羊生下小羊,便将其放回中原。

单于深知公羊是不会生下小羊的,这只不过是匈奴将苏武长期监禁的借口罢了。苏武到北海时,身边没有随行人员。他唯一的公司是代表朝廷的旗帜。直到单于死了,匈奴想与中原和好,中原汉昭皇帝成功地要求释放苏武,使苏武能够被释放回中原朝廷。

苏武出使时40岁,在匈奴受苦19年。胡须和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白头发的苏武拿着光杆子的旌旗,全城百姓无一不感动,赞扬他是一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事实上,苏武牧羊人的故事并不是关于如何放羊的。故事的主要赞誉是苏武如何拒绝屈服,坚决拒绝向匈奴投降。通过苏武牧羊的案例,我们可以反应出一代使者宁愿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英雄精神。这使我想起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文天祥何许伟大的英雄气概,毛泽东也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死亡是我们无法摆脱的自然法则。只是在个体差异上存在着时间先后的问题,有的人为了苟且偷生,不惜丧权辱国,不惜害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甚至不惜自毁尊严,苟活于尘世。有的人深知民族大义,家庭重任,社会责任,为了别人的美好而宁愿自己身陷囹圄,死而后已。

这两种人的命运或许迥然不同,但是其死后的宿命定会截然不同。后一种人定会被历史所牢记,被人民所牢记。或许在现在世界和平共处的大环境下,民族大义渐渐被市场的金钱利禄所冲淡,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渐渐成为了我们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但是我们不能被社会洪流冲垮我们内心的防线,我们必须牢记民族大义,继而我们要懂得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个道理,多多贡献,助人为乐并不是很难,慢慢也可以演化为一种习惯。

真乃令人深思。

读“荆轲刺秦王”有感

荆轲刺秦王其实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燕太子丹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受到了秦王的怠慢,后来逃回燕国后,心存怨恨,决定报复秦王。当时,他建议燕国与西边的汉、赵、魏结盟,南边的齐、楚、北与匈奴联合,再找机会攻打秦国。

但是太子丹余怒未消,等不及了。无独有偶,秦始皇樊於期将军逃到了燕国,丹太子收留了他。后来,丹太子听说卫国有个荆轲人,很贤惠,就想帮荆轲刺杀秦王。

荆轲在多次接受丹太子的礼遇后,同意了,于是带着燕麻和樊於期将军一级去见秦王。秦王听说樊於期的第一关被新来的人攻下,非常高兴。他在上朝遇到了荆轲。当荆轲把地图给秦王看的时候,那把毒剑竟然露了出来。荆轲开了一枪,被秦王躲开了。最后事情败北,荆轲被秦王分尸示众。

同时,秦王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大发雷霆,增兵攻打燕国,最终将燕国消灭。

慢慢地看完这个故事,觉得很平常,就是荆轲刺秦王一事失败。的确,在本文中。笔者花了很多时间来介绍秦王的杀戮过程,但如果我们只是纠结于发展的过程,或许可以有所启示。

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加重事对事件结果的分析。这一事件的结果不仅是荆轲被公诸于众,而且秦王增兵攻打燕国,燕国战败。因此,很容易知道,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仔细考虑后果。其实,当时鞠武就劝谏太子丹留下樊於期将招致杀身之祸,况且还是刺杀秦王这个胆大包天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最后太子丹没有听信老臣的谏言,一味地一意孤行呢?原因就是太子丹觉得深受欺辱,无法静下心来从长计议报仇之事,正式太子丹的不冷静而导致了燕国的最后覆灭。也许这不仅是太子丹一时的不冷静,而是太子丹的性格所致,性格冲动,过激。

正是因为这一缺陷,丹太子才能够正确分析现状,直至苦果。所以在平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个人性格的塑造,要培养自己临危不乱的操守,并且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仔细考虑清楚失败后可能带来的后果,这样仔细谋划,就不至于让自己身陷囹圄,退一万步说,即使那样了,我们也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以下部分为**)

重温“玄武门之变”——秦王的功与过

摘要: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率其心腹尉迟敬德、张公瑛等伏兵玄武门,袭杀其兄弟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史称“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了皇帝的宝座,接着就是辉煌的“贞观之治”,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明君圣主。

于是乎盛传两种看法,一种是“一俊遮百丑”,于是李世民发动这次政变是“被迫的”、“自卫的”、“正义的”。而另外一种就是秦王谋害亲兄弟,实为不该。

关键词:玄武门之变秦王功与过

正文:有人说,没有秦王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就没有以后的贞观之治,就没有以后大唐王朝的盛况。也有人说,秦王李世民以下犯上,谋害手足,只为争权夺利,难以以大丈夫称之。

且不论孰是孰非,我们就简单**两种观点各自的理由,**秦王李世民的功与过。

首先就秦王李世民的功绩而言,可能不得不承认一点,李世民的确将唐朝带向了鼎盛的时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王通过南征北战,与百姓联系紧密,深知百姓疾苦和隋炀的残暴。这对于他以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爱民养民的政策制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这件事,假如如唐高宗李渊所愿,使得李建成登基为帝,那么唐朝的发展可能就不一样了。

李建成虽然带过兵,打过仗,但是他长期身居长安,享受皇宫的骄奢淫逸的生活,根本不了解老百姓的贫困疾苦。也就是说,让一个不了解世间疾苦的地主阶级登上皇位,要想以民为本,可想而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另外据史书记载,李世民伏杀李建成实乃是迫不得已之策,登上帝位后,他追封李建成为息王、李元吉为海陵郡王,并下诏以王子之礼将俩兄弟改葬。

“玄武门之变”表现出李世民非凡的政治胆识与气魄。李世民在位23年,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知人善用,广开言路,使唐朝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政治清明,边疆稳固,人民富裕安康,出现了空前的繁荣。他在位时年号为贞观,人们便把他统治的这一时期称为“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因此在这里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没有玄武门之变,以后唐王朝的兴盛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甚至直接划叉,所以说,秦王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对后世影响深远,不可不谓其为李世民之大功。

然而以后的兴盛也不能完全磨灭了秦王在玄武门之变中犯出的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也就是说,李世民在这起事件确实存在过错,那么究竟存在哪些过错呢?综合考虑主要有:

第一,擅杀太子,枉加反名,贼喊捉贼。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与秦王世民为争夺,太子地位积仇甚深,双方都怀杀心。当时太子和齐王是奉皇帝之命进宫见驾,身边没有带兵马,秦王李世民率尉迟敬德等晓将伏兵玄武门内石山丛林中,李建成、李元吉二人走到玄武门附近的临湖殿时,发现伏兵,立即拨马回东宫。

李世民边叫“太子”,马上追上前来,亲手射死李建成。尉迟敬德追杀了元吉。“太子者,君之贰,国之本”(((新唐书·宋务光传》)。

未经皇帝许可,擅杀太子,当然是犯上作乱;太子建成、齐王元吉遵旨人宫,未带兵马,未首先动武,何“乱”之有?世民授意敬德对李渊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

”分明是贼喊捉贼。第二,逼父皇授兵权、立太子、传皇位,抢班夺权。我们知道太子要登基,必须是在皇帝驾鹤西去方可。

但是,李世民却在玄武门之变不久,并且李渊健在的情况下顺利登基。为什么?一方面,李世民未经李渊授意私自杀掉太子李建成,以下犯上,不但没有治罪,而且在短短的三日后,立李世民为太子。

这就有点蹊跷,其实凡是有点了解的人就不会感到很奇怪。当时李世民战功赫赫,而且收下网罗了包括瓦岗寨在内的众多江湖豪杰和战场骁将,可以说是势力非常强大,李渊见大势已去,不得已而为之。另外一方面。

李渊健在,何以容忍李世民登基为皇。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李世民在顺利获得太子地位后,权倾皇朝,进而对其父李渊实施严逼,李渊势力已去,只能主动让位。这样看来,李世民的皇位的取得的确有些许不光彩之处。

第三,纳弟妃,欲扶正,违背伦理道德。李建成、李元吉被杀后,为斩草除根,李世民下令将二人的十个儿子一并处死,但却纳元吉美貌的妃子杨氏为妃,视为掌上明珠。长孙皇后死后,又要立杨氏为后,作“天下母”,因魏微力谏才未成事实。

这一丧失人伦的丑行,实为不该。第四,强看《国史》、《实录》,改恶行为善行,遗害无穷。强令史官将他为己之“私”的“恶”行改作为天下之“公”的“善”行的伪善行径,不仅使高祖、太宗《实录》中玄武门之变部分面目全非,而且为后世帝王亲看当代国史,干预国史编纂,为自己、为一姓、为一族隐恶扬善、篡改历史造成口实,从而给史官“秉笔直书”设置了难以消除的历史性障碍—**主义的尚方宝剑始终悬在史学家头上。

当然,也给他用以律己的“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史鉴”抹了黑。

玄武门之变改变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对历史的影响总体上起着积极的作用。这与一个圣贤的君主李世民是分不开的。没有玄武门之变就没有李世民的登基为皇,所以李世民取李建成而代之,实为无可厚非。

但是在给他贴金的同时,不得不对他进行一些批判。但是话说回来,孰能无过,就让我们带着对唐朝辉煌的敬昂,给与李世民谅解吧。

参考文献:【1】辛玉璞,玄武门之变秦王四短。

2】程宗才,建成,元吉何必一定走玄武门。

3】一代英主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抚平了世人对血色地名“玄武门”的负面记忆。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7

哈!本人的书多不胜数!其中最经典的是《资治通鉴》啦!它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鸣料编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时间为序记录史事,记载了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的历史。

我最喜爱的一段历史叫“萧何月下追韩信”,讲的是萧何认为韩信是做大将军的人才,将来对国家很有帮助,于是韩信逃跑时,萧来不及向汉王刘邦报告,就自己追了上去,有人向汉王报告说:“丞相萧何逃跑了!汉王大怒。后来萧何回来了,刘邦问萧何为什么要逃跑,萧何说他去追韩信。刘邦又问,萧何为什么要追韩信,逃跑的将军有十几个人,为什么你偏偏去追韩信?萧何说:”那些将军很容易得到,至于像韩信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国家唯一的奇士,如果大王一定要和项羽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人可以一起计谋大事的,现在只看大王怎么决定了!”汉王想要向东方发展,所以,当即立韩信为大将。

嗯,从这件事看出,良将需要有伯乐,萧何有很强的发现能力,能及时发现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同时,刘邦及时地采纳了萧何的建议,所以刘邦才能成就帝业,成为皇帝,否则历史就要重写啦!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8

我最喜欢《资治通鉴》这本书,里面内容丰富,记载了许多历史人物的故事,赞扬了许多风流人物,读了这本事,让我受益非浅。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伟大的编年史,作者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和文学家,他在不少人的帮助下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历时19年。宋神宗认为这部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于是便命名为《资治通鉴》,这就是《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全文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至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生动记载了136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兼顾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

其中《将相和》令我深有感触,讲了蔺相如安全把玉壁送还给赵国,赵王很器重他,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要找机会给相如一点颜色看看,相如出门办事,总躲着廉颇,人们问蔺相如:“你为什么怕一个老头子?”。相如说:“秦王比廉颇厉害,我还怕他,我是为了国家利益为重,秦王之所以不打赵国,是因为文将有我,武将有廉颇。”这句话传到廉颇那里,廉颇很感动,背着荆条到相如那里请罪。这则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要先为国家利益,后为私人用情。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9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伟大的编年史书,作者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司马光。这套书非常厚重,五号的字,足足有4本,每本4000页,虽然译文占了很大的篇幅,但还是可见司马光在编此书时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第一次看到《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在我六岁的时候,那时我在书房乱翻,无意间看到了外包装是金黄色的《资治通鉴》。我小心翼翼地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都是些“臣光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东西,我一点儿都看不懂,最后我还是找到了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地图。这张地图生动地向我展示了战国时期中国势力的分布,非常好看,看完这一本,又接着看第二本……半天看下来,我对春秋、战国、汉朝、南北朝乃至宋朝的地图都了如指掌,还了解了中国朝代的变化,这对以后的我有非常大的帮助。

后来,我渐渐长大了,对于《三国志》、《史记》等古籍的了解也越来越多,那本在我小时候帮了我很多忙的《资治通鉴》也被我重新诵读,里面那些我小时候还不怎么理解的字句现在都准确地知道了。我知道了“臣光曰”的意思其实是“臣司马光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的意思是“天尊贵,地卑微,于是阳阴由此确定”。

我还发现了里面的许多非常好看的故事,比如汉高祖刘邦灭秦立汉的故事就很好看,那里面讲了楚汉相争的故事,日前在热映、我也看过的电影《鸿门宴》就是根据这里改的。我最敬佩的就是刘邦,他有怀仁之心,很会笼络人心,最终逼使项羽自杀、创造了四百年汉朝。不过我觉得项羽太不懂得收买人心了,老是杀人,后来竟使旷古奇才韩信投奔了刘邦。在最后,项羽被刘邦围在乌江时,不听乌江亭长劝:“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可他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然后就自刎了。这多可惜啊!项羽也是一代英雄,逃回江东之后,好好治国,还是可以反攻的,何必如此呢?

在我阅读《资治通鉴》的这里的时候,甚至是阅读原文时,都非常地流畅,我不得不佩服司马光。他用词既简练又传神,让人一看就懂。

《资治通鉴》这本伟大的编年史书应该永远受到我们的热爱与敬仰。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0

以前家里就有资治通鉴这一本书,闲来无事翻翻看,也是有些感悟的。

我记得有一位著名学者说过,唐太宗是通过玄武门政变登记得。玄武门政变与他正式登基还有一定距离,但自从玄武门政变成功后,他实际上控制了政权。

掌权以后的李世民如何对待过去的敌对势力,这在当时是一个头等大事,因为天下都在观望。李世民及时采取了和解政策,把以前的敌对势力都集中起来,化敌为友。其中,收编魏征,意义重大,不仅充分显示了唐太宗的宽阔胸怀,更为后来的贞观之治埋下了重要伏笔,因为没有魏征贞观之治是难以想象的。

但是,这样一件重要的事情,《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十分简单,不过如下一些文字而已:

初,洗马魏征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众为之危惧,征举止自若,对曰: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

这样的一段文字,李世民与魏征两人的对话只有两句。李世民一句问话,魏征一句应答。李世民在提问前有一个铺垫,证明魏征的回答是真的。

魏征回答之前有一句铺垫,是描写当时气氛紧张,别人都替魏征担心而魏征举止自若。魏征回答后,李世民改变了态度,立即任命魏征为新的职务。魏征显然也接受了,只是没有必要达。

唐太宗态度的如此变化,也有一句解释,叫做“世民素重其才”。但是,如果素重其才,为什么开始的时候气势汹汹呢?

因此,要了解李世民与魏征关系的变化,就有必要对其进行认真的分析。史书叙述时,在文字背后隐藏着多少历史信息。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很难通过这些简单的文字来了解历史的真相。

要正确理解这段记录,首先要了解一些基本的背景知识。

魏征是李建成在东宫工作人员的核心成员。他的官方职务是由王子洗马。洗馬是東宫经贸局局长。从五年级开始,他专门管理東宮的书籍,经常要和王子讨论知识文章。在李建成与秦王李世民斗争的过程中,魏征似乎是主张对李世民采取极端措施的人。

在玄武门事变的时候,秦王府的人有一个东宫、齐王府左右百人名单,准备杀掉。后来因为尉迟敬德的坚持,没有实施。魏征应该在这个百人名单中。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召见魏征。对此记载最多的是《资治通鉴》,时间是六月十二日。李世民召见魏征,对他进行了指责,说:

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听了李世民的问话,“众为之危惧”,大家都为魏征感到恐慌。没有想到,魏征“举止自若”,很坦然地回答说:

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他没有争辩,但说,因为他的计划没有被李建成采纳,李建成有今天的灾难。魏征甚至这样说,我想,在场的人一定更吃惊了。

但是,李世民的举动却很反常,他不但没有继续追问,反而“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为什么呢?《资治通鉴》说是因为李世民平素就看重魏征的才干。

这段记载,让人很费解。为什么李世民开始咄咄逼人,然后突然改变了态度?为什么魏征傲慢却不逃避责任?

他为什么敢说劝前太子杀李世民?而为什么李世民又放过了他?

要想了解这个简短对话的玄机,首先必须明白李建成与李世民斗争的两个根本问题:第一,李建成与李世民的斗争,本质上是对最高权力的争夺,是你死我活的斗争,所以他们两人才是关键,其他人都是附庸而已。追究属下的责任其实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这样的斗争是别人不能挑起的。这是斗争的性质。第二,这场斗争的成败取决于手段。简而言之,最终结果取决于谁先开始。

先下手为强,是基本原理。李世民先下手,结果胜利。李建成没有先下手,所以失败。

这是斗争的手段。

我们再来分析李世民与魏征的对话。

李世民上来气势汹汹,让大家很害怕。“你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关系?”

魏征呢?他根本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这使李世民**的态度变得空洞。为什么魏征不回答这个问题呢?

因为这种斗争的实质是最高权力的斗争,与他人无关。李世民的问题是拨开浑水,探寻魏征的底线。例如,如果魏征回答说没有分离,或者说你们的关系不能分离。

那都会围绕第一个问题展开,而那是很危险的一个问题。因此,魏征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直接问了第二个问题,这就是这场斗争的手段,即谁先开始,谁赢。魏征说:“我曾经提出过同样的方法,但是前王子不听我的,所以就有今天的结局。”。

魏征这么说,表达了两个态度十分重要。第一,我对这场斗争有清醒的认识,第二,我对秦王殿下很钦佩。魏征直接谈到斗争手段问题,表示他在秦王以前就有先见之明,认识到先于秦王采取绝对手段的必要性。

就此而言,李世民是占下风的。因为同样的手段,魏征先和李世民早就想到了。作为谋臣,这其实就是最重要的才干。

古代的历史著作,从来讲究的是言简意赅。深入文字背后,尽量多地掌握有限文字背后的历史信息,不仅对于专业人士研究历史意义重大,即使是爱好者,对于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是很有益的。尽量回到现场,感受现场的气氛,了解问题的背景和核心,不要放过文中表达的小词大义。这样,可以看作是提高历史书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而重点,真的是在“鉴”上啊!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1

这几天,我利用寒假时间读完了《资治通鉴》这本书,其中王朝的更迭以及气势的盛衰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这本书通过记录一些明君贤臣的事迹,简单明了又不失生动地告诉大家,清廉,正直,刚强,宽厚,忠诚,信义,执着等,这些古人所具有的品质。这是品质,在今天仍然可贵,是我们人生路上所不可缺少的。

下面我就来说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

战国是一个崇尚诡术的时代,百家辈出,然而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杀伤力最大的还是反间计。反间计有很多的表现形式,然而其无一例外的针对了人性中最脆弱的部分(多疑)。何人不疑,何况国君,寡人寡人,说的就是无倾腹相交之人啊。因为敌人和小人的反间,最令人惋惜的还是魏,魏据中原之地,富庶傲视诸侯,如果能留住吴起和孙膑这两位战国时期最伟大的军事家,又何愁霸业不成;损失最惨重的还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略中山,治胡地,使赵成为战国末期唯一能够和秦抗衡的国家。然而长平一役,赵为范雎反间,以赵括代廉颇,以至四十万大军为秦坑杀。有太多的史实和反间计联系在了一起,可以肯定的是,它将继续挑战人类最脆弱的部分。因为信息永远不可能是完备的,人性永远是多疑的。

资治通鉴观后感 篇12

当一个时代面临不尽隐忧的时候,历史学家往往为了有资于当下治国安邦,为更好地解决现实矛盾,而回顾历史,企图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汲取借鉴,如欧阳修、司马光、范祖禹等,其中,司马光主编《通鉴》的此目的最突出,最具代表性。

《资治通鉴》-我国最大一部“管理学”典籍。《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开始,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最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司马光《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意识增强的表现。

作者把这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史实,依时代先后,以年月为经,以史实为纬,顺序记写;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的著述意义己远远超过了司马光著史治国的本意,它不仅为统治者提供借鉴,也为全社会提供了一笔知识财富。清代学者王鸣成说:“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通鉴》已和《史记》一样,被人们称为史学瑰宝,广为流传,教益大众。

相关阅读

  • 2024左耳观后感

    如何通过感悟把握作品名字的核心内容呢?看电影是现代人寻找身心愉悦的一种重要途径,每次观看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体悟。观后感是个人对外界的认知和感知的表达,写出观后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现在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左耳观后感”类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希望我的回答能够给你一些启发,请务必收藏哦!...

  • 2024演出观后感

    由于我们工作的严谨,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有哪些范文值得参考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演出观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文明是人类共同奋斗的积淀,应当得到尊重和宽容。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主席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

  • [最新]《资治通鉴》的感悟精选10篇

    为使用时更加方便,下面是编辑整理的“《资治通鉴》的感悟”。沟通需要用文字来表达思路,很多时候范文为我们排忧解难,化解心中疑虑。有了参考范文,我们的写作可以更有思想性和启发性。不妨参考一下本文,希望你喜欢!...

  • 《资治通鉴》的感悟模板4篇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你可以读一下小编整理的《资治通鉴》的感悟模板4篇,为防遗忘,建议你...

  • 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精选4篇

    我们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资治通鉴读书心得精选”,当我们在某些比较重要的时刻的时候。相信心中有不少的感触,此时就可以发表感言,感言让每一次相遇都更加意义非凡,你收集了多少关于感言的经典模板呢?欢迎你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