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浪费心得体会【荐】

发表时间:2022-02-21

【www.bijiaogao.com - 七大浪费心得体会范文】

心得体会对我们的工作与学习都是有帮助的,写心得对自己也是一种提升。怎样才能写出领导喜欢的心得体会?2022年优质范文《舌尖上的浪费心得体会【荐】》带给大家!

为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针对目前浪费众多的情况,我们痛心疾首。我们需要对勤俭节约加大宣传力度,但是当今社会浪费成风,我们党员应该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节俭意识,助长了浪费之风。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是否节约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差钱”,奢侈几把、阔绰几回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观念无疑是错误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务必从现在抓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良好会风中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春节期间,往往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高峰期。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持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才能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只有简化包装,杜绝礼尚往来才能够充分体现节约清廉。

我们更应该贯彻领会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这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央关心群众生活注重的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我们要充分认识狠抓浪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我们更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民行动,推行“光盘”,身体力行,杜绝浪费。biJIaoGaO.CoM

biJiaogaO.com延伸阅读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个人感悟三篇(精选)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个人感悟1

为了加强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针对目前浪费众多的情况,我们痛心疾首。我们需要对勤俭节约加大宣传力度,但是当今社会浪费成风,我们党员应该率先垂范。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优良作风。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节俭意识,助长了浪费之风。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

有的认为,是否节约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差钱,奢侈几把、阔绰几回没什么大不了;

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观念无疑是错误的。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务必从现在抓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良好会风中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春节期间,往往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高峰期。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

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持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才能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只有简化包装,杜绝礼尚往来才能充分体现勤俭节约。

我们更应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党员干部作为先锋军,要带头行动起来,坚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作为党员干部要思想先行,带头牢固树立节俭理念。行动跟进,带头宣传整治浪费之风。习惯养成,带头自觉养成节约美德。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个人感悟2

近一段时间,杜绝舌尖上的浪费突然成了一个热搜词汇,一个本来是很小的话题却让我们的领袖一提再提,足见其重要性。

我还记得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在村子里,别说吃白面馍了,就是粗粮也并不很充裕;

后来,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是物质生活尚不很丰富,在乡里和区里上中学时,很少有学生能够独立地打上一份菜,更多是几人合打一份或者干脆买上点咸菜之类的,就着馒头吃;

再后来,上了大学又上了班,虽说挣了点工资,但总是精打细算,怕不够花这些都是叫穷字吓怕了。

不知何时起,饭桌上的浪费日趋严重起来,朋友的饭局上、婚丧嫁娶的宴会上、各式的招待上,还有大中小学校的食堂里。在学校,总会有一些孩子由于各种理由把饭倒掉,把馒头扔掉,让人看了很是心痛。

笔者认为,要想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必须从小处着手,从一点一滴做起。学校要做好宣传发动,利用板报和班会进行教育引导,让孩子们认识到节约的重要性,如有必要,在耕和收的时候,认孩子们参与其中,真正品味粒粒皆辛苦;

家长们要带好头,不铺张浪费,用餐时要因量而备,在餐桌前做为表率;

会议用餐要简化,提前报备人数和规模,提倡分餐制和自助式等等。

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不能打着节约的名义去因噎废食,更不能以物质丰富为理由去搞浪费!节约,从我们做起!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从一点一滴做起!

杜绝舌尖上的浪费个人感悟3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以多种多样的美食而骄傲,然而在餐饮业高度发达的今天,食物浪费问题却愈发凸显。据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科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年至**年,仅仅是城市餐饮这一环每年食物浪费总量约为1700万-1800万吨。这些粮食相当于**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口粮,可谓触目惊心。遏制餐饮浪费,迫在眉睫。

加强宣传,提升群众能动性。一方面国家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要起到示范作用,带头严格落实节约措施,自觉倡导理性消费,规范自助取餐,坚决摒弃爱面子讲排场的陋习。另一方面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标语、公众号、电视媒体等多种手段,大力宣传文明用餐、杜绝浪费的消费理念,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工作方式,让文明用餐、厉行节约蔚然成风。

完善监督,强化制度约束性。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立法,研究制定褒奖节约、惩戒浪费的政策措施,建立制止餐饮浪费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要会同相关责任部门,建立健全检查、曝光和激励机制,确保把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落到实处。可以探索节约粮食与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量化分级管理相结合,对在树立文明餐桌、反对铺张浪费等方面表现突出的餐饮服务单位,在量化等级评定方面予以加分。

推进创新,发挥餐饮企业作用。引导餐饮企业推行新型点餐模式,例如点菜数量比来客数量少一,10位客人点9人菜,不够时再增加菜品;

对于两三位客人进餐,鼓励餐厅推出半份菜和小份菜,在节约的前提下满足消费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

培养职业点菜师,把客人过量点菜的行为管起来,在点菜时为客人推荐点菜的份量,用餐结束后主动建议客人打包。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始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当下,我们更要重拾这份优秀品质,重视勤俭、厉行节约,以好的党风带动好的政风,进而带动形成好的民风。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 优秀心得体会精选


安岳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陈岳生

通过对《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通知》的学习,使我深刻体会到中央和省、市关心群众生活、注重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自己需要对勤俭节约加大宣传力度,但是当今社会浪费成风,自己党员应该率先垂范。

奢侈浪费,是滋生腐败的温床,是低级庸俗的诱因,是耍弄特权的舞台,是伤害民心的利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自己党的优良作风。然而,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党员、干部淡化了节俭意识,助长了浪费之风。有的认为,勤俭节约是过去艰苦岁月的特殊要求,现在提倡这个过时了;有的认为,是否节约是个人私事,只要“不差钱”,奢侈几把、阔绰几回没什么大不了;有的认为,时下国家提倡拉动消费,即使浪费一些,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这些观念无疑是错误的。虽然自己的党政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向上的,但自己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不容忽视的,而且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有非常严重地讲排场比阔气、讲享受比消费、讲条件比待遇的习气作风。他们吃要山珍海味,住要楼堂会所,行要高档轿车,玩要烟花秀色。这些问题尽管是个别人、个别事,然而,个别现象如果不狠抓、不狠刹,往往会演变成为普遍现象,其影响也就更加恶劣。因此,自己的领导干部们,人人都要对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十八届中纪委二次全会的讲话精神,严格要求自己,自检自查,有则改之,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切中要害,有百害而无一利,必须狠刹这股歪风。“舌尖上的浪费”不仅花费金钱、耗费精力,也丧失了大量思考工作、研究问题的时间。首先必须防止“嘴上腐败”,警惕“舌尖上的浪费”。特别是公款大吃大喝、公款奢侈浪费,损毁了党员、干部的自身形象,浪费了国家资源能源,加重了各级财政的负担,滋生了各种腐败,侵害了公众利益,败坏了党风政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务必从现在抓起,才能让人民群众从良好会风中感受到新变化、新气象。春节期间,往往是公款吃喝、铺张浪费的高峰期。只有防微杜渐,才能从源头上堵住不正之风;只有在全社会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坚持移风易俗、文明过节,才能杜绝各种铺张浪费行为。只有简化包装,杜绝礼尚往来才能够充分体现节约清廉。

自己更应该贯彻领会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新要求,这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呼声和愿望,表明了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体现了中央关心群众生活注重的改善民生的为民情怀。自己要充分认识狠抓浪费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自己更应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全民行动,推行“光盘”,身体力行,杜绝浪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心得体会厉行节约反对食品浪费心得体会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气将七集全部看完,还意犹味尽。这档节目确实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实,充满了人情味,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和情感,摄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谓“天人合一”,在这里也能完美体现。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其实,这就是节目想告诉我们的,有感情的东西才是美食。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包含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关于食物朴素而精彩的故事,通过美食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该片的总导演陈晓卿,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项目运营部主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美食专栏作家。1965年生于安徽灵璧,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主修摄影,同年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摄影美学,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他的美食理念:“美食不是技术,绝对来自民间”,做纪录片的理念:“摆事实,不讲道理”。

看完了陈晓卿的资料,对于此片在摄影上的成就也就有了完美的答案——只有具备极高美学修养和热爱生活的导演才能做出如此专业的片子。陈晓卿说一部好看的片子决定于题材、预算和创作者,三者缺一不可。此部片子的题材关于“吃”,与所有人息息相关,必然会受到关注。一个好的制作团队更是这部片子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然也。这样想来,《舌尖上的中国》能出自这样的团队之手也是理所应当的。

“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舌尖上的中国》给我们诠释了一个精彩的美食世界。(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还有许多方面,希望有更多更广的传统题材展现在观众面前,诸如:历史、自然地理、旅游、文化、宗教礼仪、文房书画、收藏等等,希冀中国未来能涌现出更多优秀的导演和专业的团队,带给国人更加好看的作品,摒弃商业利益,更多地传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球,更能净化和感染我们的精神和心灵,让我们感恩于祖先并且热爱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

相信只有这样的节目才纯净、质朴、感动,才更有生命力,为观众所喜爱。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最近,网络上火爆流传着一部介绍中国各个民族地区的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趁着今天心思不定,就打开了网络,好好欣赏一下。的确,通过这部记录片,我还是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很多看了都说好想吃遍中国。不仅仅从美食上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从人文上给予自己内心不少的震撼。

从开始大自然的馈赠到我们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深层的含义,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一个习俗,甚至是一种信仰。美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留给我们伟大的财富,比如家传秘方。美食除了满足我们的温饱之外,还让我们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好。整个记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拍摄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乡村,尤其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似乎生活在钢精水泥包围的大城市人群,渐渐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质,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事业或者理想,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赚钱的高低成为了衡量我们成败的标准。看着影片里乡村人们单纯的生后,相比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与勾心斗角,很让人开始怀念家乡。离开家乡久了,总有种味道让人嘴馋,这种味道让背井离乡的人在外总是流连忘返,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亲和力,生活的平淡却趣味十足。可是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大自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与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时候,大自然会赋予我们一种安静舒适的亲和力,能安抚我们浮躁凌乱乃至受伤的心。当你走进宽阔的田野中,生活的许多烦恼顿时消失的无隐无踪,平时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一下子都变得舒坦。当人类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本质上也就是在消灭自己。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是人类生存永久不变的话题。

记录片中震撼我内心的是讲叙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当我们渐渐的长大之后,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再难以感受过年的美好气氛了,过年就是匆匆忙忙的挤车回到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吃个饭,唠叨唠叨几句就又走上返回大城市的车。虽然现在的过年让我们失去了儿时的味道,但是春节团圆的蕴意没有丝毫变化,老一辈的人就是多么渴望有这么几天能在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这是不在乎物质上的多少,而在于人的参与,只要人参与,精神上就有一种平和的圆满享受。现代的生活让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个饭都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情,很多生活的压力让过春节的味道变了。还记得儿时,那是多么渴望春节的来临。春节以来就可以由很多的零花钱,可以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又有很多美食,整天与一起长大的伙伴玩耍。但是现在,逐渐长大的我们,尤其是还在为事业摸索中的年轻人,一想到春节就害怕,春节成为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喜悦。我们的心态渐渐的被扭曲,价值观渐渐被误导,生活作风渐渐走向浮躁。有时,当我们远离大城市而走进深林或者高山时,我们就发现原来我们所追求的生活还需要更多的色彩。

细节决定成败,美食就是最好的表现。历史遗留下来给我们的优良传统与文化,是一份宝贵的财富,我们必须好好的传承。

观舌尖上的中国有感【荐】


这几天,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了,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让许多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本来,无论从选题还是从播出时间来看,《舌尖上的中国》都只能算是荧屏上的“弱者”。它出乎意外地走红荧屏,带给我们超越美食的思考。

哲学家费尔巴哈有句名言,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从一开始,《舌尖上的中国》就不只是一部关于吃的纪录片。“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从舌尖上的中国,到味蕾中的故乡,影片所展示的厚重感,体现了该片的独特性——“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

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观后感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一部作品为何能在不经意间获得超越话题的巨大影响?

“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配合平常百姓的生活,在情感上引起共鸣。”一位网友的评价,指出了该片的成功所在:真诚的态度,真实的力量。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惟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惟独没有真诚。

有一个不太悦耳的说法:美国人喜欢拍科幻片是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人喜欢拍穿越剧是因为不展望未来。这样的武断结论值得商榷,但它提出的问题却发人深省。如果满足于闭门造车,没有对现实的观照,或者只关注少数人锦衣玉食的奢靡,却无视普通人丰衣足食的愿望,不管是穿越历史,还是畅想未来,都不可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然而,有一些人依然故我,在陈旧空洞的说辞中打转;有一些人以种种束缚为由,在改革创新中趑趄不前;也有一些人在遭遇批评质疑时,归咎于观众的“审美取向”和论者的“外行身份”……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导演陈晓卿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相信才能说服别人,这是该片走红的“秘诀”,也是每个文化创作者应该深思的问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