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读后感(分享9篇)

发表时间:2024-03-30

怎样写出读后感?在阅读作者的作品之后,我们的内心也逐渐充实了起来。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根据您的要求我们为您精心整理了“娱乐至死读后感”的相关内容,我们将会持续更新为您提供更多优质内容敬请期待!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1)

[《娱乐至死》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

刚看题目《娱乐至死》我想娱乐也可以致人死地吗?娱乐是应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产生的,娱乐的方式多种多样,就好比如说电视,《娱乐至死》读后感.在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的时代里,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

慢慢地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但是当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时,就印证了波兹曼说法“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继续往下看我们慢慢会发现娱乐的恐怖性,说成娱乐至死一点也不为过.

综括全书,波兹曼主要提出了两个观点:

一、电视介入政治使得原本严肃的竞选仿若综艺节目,民众热衷于政治家的花边八卦,对他们的着装外表评头论足,并让这些毫不相干的因素直接影响手中的投票器;

二、电视新闻报道的强势覆盖,大规模轰炸,使得原本多元情绪的新闻事件都变得淡化和娱乐化,主持人机械的“来看下一条”,就轻巧地将观众注意力转移,而包含在每条新闻中的应有情感正在丧失,无论观众还是传媒都在变得冷漠.

以上都是对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描述,也可以看作是对当今中国的描述

虽说波兹曼的这一判断语调平和,但却内含绝望之心———电视1900年诞生至今不过百年,但它已将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变成了一场喧哗缤纷的“杂耍”.在那张壮阔无比的“电视”屏幕上,无论多么残忍的**,多么恐怖的**,多么荒诞的政治丑闻,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说一声“接下来”,一切便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得干干净净……

于是,如今我们每日沉浸其中的所谓“信息环境”事实上已成为“电视”的一面镜子,不仅失败的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而且,新闻的价值也仅仅取决于它能带来多少笑声或嘘声……更有甚者,非凡品德、完美的人格之类,也仅仅取决于“化妆术”的高下……

为此,波兹曼的忧心绝望之至,感人之至:“如果一个民族分心于繁杂琐事,如果文化生活被重新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灭亡的命运就在劫难逃.”

任何**在历史中都仿若云烟,转瞬即逝,但另一个场景却越来越快的逼近我们,我们俨然已经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

电视文化,超级女声,明星学者,当《论语》也只有在借助于电视媒介才掀起一股巨大的浪潮时,孔子若泉下有知,也不知当喜当悲.在这起事件中,《论语》讲的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接受的方式,人们已经习惯了从电视里吸收文化,并以此为天经地义,实际上,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已成功的扮演了一个“神话”的角色,而这也正是尼尔波兹曼教授在《娱乐至死》这本书里所要批判的,读后感《《娱乐至死》读后感》.

波兹曼举了一个例子,在今日的社会中,任何所谓的信息,在一个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无法存在的,他的意思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把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简言之,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但是,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再者,更危险的或许是它的这种想法甚至得到了大众的认可或者是鼓励.

近代的工业发展确实是给大众带来了福音,但物质的发展和精神的进步从来就不是必然成正比的,当美国开通了第一条电报线路时,举国为之欢腾,但并非所有人都持乐观的态度,梭罗在《瓦尔登湖》里这样写道:“我们满腔热情的在大西洋下开通隧道,把新旧两个世界拉近几个星期,但是到达美国人耳朵里的第一条新闻却可能是阿德雷德公主得了百日咳.”

随着电报的出现,信息的含义被重新定义。实用性和及时性不再是唯一的标准,而是娱乐性。电报把信息变成义重商品。这种情况也实用于我们今天

今天真的是进入了一个海量信息的时代,从电视到电脑,信息呈现**的趋势,但又正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的诗句所说:“到处都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在信息的海洋里,我们几乎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但电视的特点,注意是电“视”,主要是用来看的,它的巨大的优势就在于那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们应接不暇,无法思考,画面间隔的时间之短使人们丧失思考的时间,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因为人们如果通过眼睛就能够去理解某些事物,就没有人再愿意通过大脑去思考,这或许是人类的天性.

当今天,从政治到学术,无论什么内容,如果不披上娱乐的外衣,不屈从于观众浅表阅读的口味,就无法能够有效的传播.这或许是出现了一种病态,用波兹曼教授的话来说:对于一个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的文化,我们能有什么救命的良方?

只是,我最不希望出现的状况就是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里所要告诉我们的:“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在我看来,“娱乐至死”更多地表达的是在这个消费时代大众审美的趋势,至于能不能到“死”的地步,还值得商榷.毕竟,人是矛盾体,崇高卑微、冷漠同情、自私牺牲、类似的太多矛盾情感都能附身在同一人身上,这就仿佛人体内的调节反馈机制.所以我相信人不会一味满足娱乐,乃至“死”.

人们对崇高的天生追求迟早会激励和引领正确的道路。比如,在*****的巨大精神荒芜之后,这些大学生的阅读高度,几十年来是任何一代人都无法超越的。这是最好的证据

当然,还是感谢波兹曼,感谢他对这个时代的忠告. 但是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个有着铁一般事实的忠告._______

__〔《娱乐至死》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2)

导读:读书笔记《娱乐至死》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娱乐至死》读后感:

我是一个不喜欢读学术或严肃书籍的人,更不用说读完后的感觉了。但是老师布置的作业还得完成。因为对新闻的了解不多,老师对新闻语言的描述也不是很清楚,我们就用自己的一种吧。

一开始,用手机的pdf版本读这本书太难了,所以我上网找txt版本开始读。老实说,我不知道这本书前几页和娱乐有什么关系。不信邪的我去查看了下目录,却依旧还是没有发现太多与娱乐相关的字眼,反而是什么媒介、印刷什么的与传播有关系的内容。

第一章中提及拉斯维加斯城,各种行业都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至此我们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我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城市就能得出这个结论。即使到了连外表都会影响竞选的地步,我也无法想象如此严肃的事情会受到如此好玩的事情的影响。

但当你读的更多的时候,你似乎明白了一些东西。像电报和**一样,电报改变了印刷对人们的影响。其中印象十分深刻的是,“电报可能已经使这个国家成为一个社区,但这个社区确实奇怪的,因为这里住着一群彼此之间除了了解最表面的情况外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现在想想,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子的呢?现在我看的新闻和电视少了,更不用说报纸和纸媒了。偶尔有几次阅读,也仅仅随便翻看一番,哪怕有一些大事也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又何尝去了解事情真相或是深入研究某件事情呢。

另一方面,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权威性似乎越来越低。随着这些技术的通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可是真正有意义的内容越来越少。这大概就是老师说过的内容为王变成了现在的以收益为主的报告。

书中提到**和电报是相互关联的,**成为电报新闻的补充,但这种补充实际上削弱了新闻的权威性。的确,有了**确实可以让人们更真切的感受到所发生的事实。但是,当人们对**产生依赖了之后,如果一则新闻没有相应的**是否就不是一则真实的新闻,人们()或许会在想:

别的新闻都有证据,这个连**都没有肯定是瞎编的。新闻事实似乎依赖于它的附庸来证明它们之间的从属关系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逆转。所以我认为,在所谓的电视节目直播和录制中,所有要说的内容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能说的话不能说,表面上的宏大掩盖了普通人想知道多少不好的是事。

我想,也许所谓的娱乐至死并不是我所理解的戏剧至死。而是对过度娱乐或是说娱乐成为其余行业主导的心痛吧,只因为娱乐内容更能吸引常人的眼珠,所以那些应该被知道的真相就慢慢的消失在大众娱乐之中。作者:

杨河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3)

我一向不喜读一些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赘述各种各样大道理的理论性文章,吸引我的从来都是情节曲折离奇的各***。像《娱乐至死》这样纯理论性的书籍,是绝不会有想看的欲望,而现在我却在写关于它的读书笔记,实在有些打脸。本学期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美学原理》,授课教师布置关于阅读此书的作业,迫于周老师的“淫威”,我才第一次拜读了传播学教父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娱乐至死》。

初读此书,实在难以咀嚼,以致于反反复复几天没翻过几页,倒应验了那句话,“翻开书本就犯困”。万事开头难。只有读到一半,才能真正被作者的思想和见解所淹没。“娱乐至死”这词很多人都不陌生,近几年被知识分子和文化人高频率的使用,大量讨论娱乐这个话题。

本书的英文名叫“am using our selves to cleath”,译者将其译为“娱乐至死”可以说翻译的漂亮极了。可是无独有偶,人们在采用波兹曼的说法时,不知是真心还是无意,完全篡改了他的本意,“娱乐至死”变成了“娱乐致死”,似乎娱乐本身是可以让人丧命的东西,能置人于死地的。实际上,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误读,娱乐本身是没有错的,我们的生活也需要娱乐,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们可以发现波兹曼在书中曾不止一次的强调“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是对电视上的“垃圾”的司空见惯的抱怨,我必须解释一下,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文学批评上。

说实话,我对这些垃圾的喜爱绝不亚于其他任何人,我也非常清楚的知道,印刷机产生的垃圾可以让大峡谷满的溢出来。而在生产垃圾这一点上,电视的资历还远比不上印刷机”,“因此,我对电视上的垃圾决无异议。电视上最好的东西正是这些“垃圾”,它们不会严重威胁到任何人或任何东西”。

他不在乎娱乐节目的泛滥和娱乐化倾向,也不排斥电视的娱乐性。他说过,仅仅只是一个电视还不值得写一本书来议论它,他写此书的目的是写给自己的知识分子同行的,是写给那些政客**的,他呼吁他们回到书籍中去,认真地写作和思考;呼吁他们关注民生,从实践中了解民生,而不要贪恋在电台,电视节目中侃侃而谈,一夜之间曝得大名,他认为印刷机更适宜于理性思考,电台电视只能沦为大众娱乐,任何有志于知识工作的人都应该清醒,回到书面写作,那才是他们待的地方。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4)

电视诞生才一百年,却把政治、新闻、教育乃至整个世界都变成了一个真假难辨、取笑难的大舞台。在那张壮阔无比的“电视”屏幕上,无论多么残忍的军事袭击,多么恐怖的**,只要主持人温柔地说一声“接下来”,只要一切便从人们的脑海中消失得干干净净;无论多么荒诞的政治丑闻,只要政客一声调侃,立马便形象反转……这种状态一直在持续,谁也不知道何时能画上句号。

1986年尼尔.波兹曼发表《娱乐至死》离现在已有28年。娱乐至死这种偏激的观点却一直未被否定。

奥尔德斯·赫胥黎的预言似乎一步步接近现实——人们对于乐的无尽渴望将被我们所爱的摧毁。

我不持肯定态度,毕竟又经历了20多年,我们仍好好地活着,生活仍充满着正能量。但正能量的呼声越高就越说明我们的心虚。我们一方面对别国政客的丑恶形象大加嘲讽,另一方面对社会的形象歧视大加批判。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美国第二十七任**,体重300磅,满脸赘肉。很难想像今天会有这样的人被推上**候选人的位置。如果你在广播中对公众讲话,演讲者的体型与他的思想无关。但如今在电视时代,300磅的尴尬形象,即使能说得好,也难免会淹没演讲中微妙的逻辑和思想。

我们总是期待力量的较量,但我们不知道在镜头前没有力量的藏身之处。于是电视真的成了我们娱乐的工具,对电视上所获取的信息多持旁观态度。但对于下一代,我们却无能为力,不接触电视电脑根本获取不了外面的信息,解除后却得用几年的时间教会他们质疑,无疑此刻他们的三观已被真假难辨的信息所填满。

几代人之后,奥尔德斯·赫胥黎的预言就会成真,这并不奇怪。

文章出轨事件爆发后,80后、90后的粉丝们对这一信息深信不疑,痛恨文姚出轨,对马伊俐深表同情。此刻千夫所指,文章周一公开道歉,马伊俐感谢南都 ,“中国好岳父”为女婿辩护等,但是却频频有小道消息出来辟谣。这些电视人(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人)似乎对自己在剧院外的生活有着默契,这是很受关注的。

我已低迷,觉得真爱何其少,长期的真爱更少。却被我学医同学当头棒喝。电视人的生活毕竟和我们不一样。电视台报道了医生和病人有多紧张,但实是是,只有少数争吵报道。

谁又能说清,这是谁的战场?看似文马家庭事件,又似是男人责任的拷问,又似乎是**的热抄。也罢,我们早已分不清电视人戏里戏外的是是非非。

的确,真真假假又如何,何不凑回热闹,欢喜片刻?我们需要这些难以辨别的真假信息来勾勒和描述我们的认知世界。只有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才能不被难辨真伪的世界所淹没。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5)

《娱乐至死》读后感:

全书基于一个假设。“媒介即隐喻”,大体意思是,媒介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们用这个来理解月亮。手指的特征影响我们对月球的认识。

主流**的特点会影响我们理解问题和传播思想的方式。作者回顾了之前的几个时代,认为为我们提供纯粹的娱乐是电视最大的好处,它最糟糕的用处是它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教育、商业和宗教--然后给它们换上娱乐的包装。简单地说,人类**经历了这样的变化——书籍、电报、电视、互联网。

在不同的阶段,媒介具有不同的特点,导致不同阶段的话语模式不同。

在文字印刷的时代,媒介的特点如马克思所说,是“排除和选择某些类型的内容”,作者用理性逻辑的表达内容,读者批判性的接受内容,衍生的演讲术严肃的研讨内容。这些也即当时的话语模式。这种环境非常适合严肃的话语模式。这种媒介,即使是通过文字,仍然是我们传达或解决严肃话题的主要方式。

随着信息传播范围的扩大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过剩问题开始出现。表现在我们接受着大量的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信息,这些信息是缺乏语境的。想象自己那时,通过电报得知在遥远的英国发生了一起**案,这个讯息是苍白的,他不会让你真正的获得什么。

但很快,事情就变了。随着摄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看到新闻和现场。图像和文字互相提供着伪语境,这使得作为一个整体彼此都有了意义。人们有一种获得感,但毕竟没有什么可获得的。

电视是作者重点评判的对象。电视具有更为复杂的伪语境,自然具有上述报纸的特点;同时,电视具有非常鲜明的泛娱乐性。简单的来说,但我们尝试用电视去表达一些严肃的话题,我们会用娱乐的方式呈现出来。

受众更是丧失了思考能力。拿新闻来说,“好,那么”这些的句式使得信息丧失了连续性。我们用娱乐的心理看待电视上的新闻,不是说我们幸灾乐祸,而是对事件缺乏思考,一时沉浸在新闻画面的冲击和内心的感受之中。

在“好,那么”的形式下,也是不允许我们有时间思考的。但久而久之,我们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

“怎么处理过剩的信息,怎么去**严肃的话题。这是任何时候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已经到了互联网时代,它已经成为我们的主要媒介。”

网络时代,资讯具有更强的失效性、流通性,足不出户我们就可以获得千里之外的讯息,通过****文字感受这些事件。但这仍然是个问题。这些信息和我们有什么关系?我们感受到的关于事件的各个元素互作伪语境,让我们有了种获得感。

这种进入感又什么意义?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如何筛选对我们又意义的信息?拿微博来说,对于热点的社会事件,有理性分析的真知灼见,但其实更多的是无异议的网络谩骂和打诨。

与电视相比,网络允许观众参与严肃话题的讨论,但严肃话题的娱乐性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提高。毕竟,互联网仍然保留着不连续性和伪语境信息的特点。

但相对于电视,网络有很强的可塑性。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形成一个零散的信息平台,或者一个严肃话题的平台(过去的知乎和豆瓣)。这些平台有复古的含义。在这些平台上,我们似乎回到了写书和传记的时代。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尝试不同类型的平台。我想我们可以找到一个适合严肃话题讨论的平台,可以利用互联网。但问题是,与这些平台相比,娱乐平台更具吸引力,更符合这个时代的特点。

事实上,我们不必想那么多。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生存,如何安排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是现代人的基本素质。我对自己的要求如下:

1.控制在**上的时间

2.选择有态度有深度的**

3.回归阅读。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6)

“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尼尔-波兹曼

当下非常流行着这样一些文字:蜗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造就这些物种现象的功臣是电视和电脑,特别是互联网与电脑这个黄金搭档。蜗居的人比在外面奔波的人还要忙碌,不会无所事事,也不会难以打发时间。

打开电视,有24小时的新闻频道,足不出户也足以了解天下事;有各种各样的电影频道和电视频道,每个电影、电视频道都有各种专题电影电视和国际电影电视剧,打发只有24小时的一天时间绰绰有余;还有那些制作精良的《国家地理》以及各式各样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等,可谓是应有尽有,应接不暇。

打开电脑,道理、情况,一样,甚至更上一层楼。有各种各样的门户网站,有几个混得不错的论坛,有几个交友聊天的QQ号和mSN,有微博和博客,时刻关注着感兴趣的话题以及崇拜的偶像歌手、明星,在微博里追踪偶像发帖及时发表自己言论,与他们进行互动,发表生活琐事和小感悟,还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篇章大论。有十几个购物网站,及时为生活需要购买各种物体,有三五个邮箱和好几个网络游戏……总之,看一下新闻八卦,网上购一下物品,发表一下言论,追踪一下偶像,和朋友QQ一下,玩一下游戏,都一下地主,偷一下菜,除一下草等,看似什么都是一会儿功夫的鼠标点击,都不需要很多时间,一天能有几个一会儿?所以一圈下来,刷新几下,都还来不及杀毒呢,一天时间就过去了。

《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简而言之,奥威尔担心我们憎恨的东西会毁灭我们,而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如今,我们正趋向于赫胥黎所担心的情况,我们由于享乐而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空间,失去了童年的梦想,失去了青春,失去了真实的亲情和友谊,我们将毁于我们热爱的东西。很多人会对此很不以为然,认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因为我们的生活由于有了电视和电脑与互联网的黄金搭档变的更加便捷,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遨游世界,体验各国风情,实现“坐一隅而观天下”。然而我们可知正是这汪洋如海的信息以速雷不及掩耳之势填充我们大脑,而使得我们变得如此被动和自私?上面提到的蜗居、宅男宅女、剩男剩女、地球村……不正是很好的证明吗?

媒介即隐喻,用一种隐蔽但有力的暗示来定义现实世界。媒介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掌握话语权以及潜移默化的特性,即在它指导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的过程中已经潜移默化的介入到我们思想和骨髓。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迎来了全民娱乐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欢呼,并衷心地迎接这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可谁又知娱乐时代精心培养的是一代遗忘症患者和判断能力低下病人。

坐在电视机面前,我们毫无意识毫无准备,看着屏幕上的闪动的画面,听着传出来的声音,我们自以为是地以为遥控器握在自己手中,等于是自己掌控着这一切,殊不知,正如孙悟空在如来佛手心里翻了十万八千里筋斗的那般讽刺,其实我们早已将整个儿控于某种无形却强大的力量之下。这就是媒介。在它供给的娱乐中,我们不能自拔却浑然不知。电视以娱乐的方式向观众传播信息,让观众欢笑,放松身心,忘却现实中的烦恼,进入到电视所设计的幻想世界。即使是悲剧和血淋淋的场景,也能通过电视优美的音乐和巧妙的光线布置展示出和谐的一面,让魅力十足的主持人以幽默的口吻变相地逗乐观众,使得观众对此一笑而过。电视节目的运作机制不允许我们休息,因为休息就意味着我们有时间思考。电视需要的是掌声,而不是反思。因此电视带给我们的文化影响是我们接受了电视上所展示的那个世界,人们不再彼此交流,而是彼此娱乐。

由于因特网和电脑,这对黄金搭档发展的非常迅速,更普及、更低廉、更方便、更娱乐,弥补了前任们欠缺的互动性,现在的网络更是一个无底的娱乐深渊。我们每天在网上冲浪,浏览无数或欢喜或悲伤或有趣或无聊的帖子,打开微博和博客发表言论和文章,芙蓉姐姐天仙妹妹演完一出又一出,某女很傻很天真…我们用“灌水”、“顶”、“挺”、“某某到此一游”等无意义的词汇作着所谓的回应。在这里,鼠标是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也完成了由听众、观众到新闻发布者的转变,似乎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里。我们似乎在坐观一场又一场娱乐盛宴,殊不知,自己也在日常的生活中拼命演出,为旁人提供着娱乐的源泉

波兹曼写道,“印刷机统治的社会里话语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但是电视机统治之下,却变得无能而荒唐。”可以看出作者为铅字时代的渐渐逝去而扼腕叹息,为这个各个角落无不充斥着娱乐的时代的到来惶恐而满怀批判。

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给了我当头一棒,把我从电视和网络的桎梏中解救出来,让我重新思考这个充满娱乐世界的电视和网络。波兹曼这位老人留给我们的这一卷精神财富,当我们在察觉即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时,就该多找个途径去塑造我们这个物种的本来应有的高等面目,我们应是媒介的主宰,而不是让媒介主宰我们。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7)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网上大小事件人人都能发表评论,微博上永远都有刷不尽的热门话题,朋友圈天天都会更新几波动态,各种娱乐方式已占据我们绝大部分时间,打开手机,第一时间就是各种刷,刷微博,刷看点,刷综艺直播,聊天,游戏,手机党修炼到又一层到手残党,看到什么就想戳两下。

捧着手机刷,这是现代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

捧着手机刷,这是所有人现在精神生活最生动的状态。

看上去大家都在发表意见,看上去大家都在关注外界事,但只要仔细就能发现,微博评论区一片片的都是什么样的语言,粗俗不堪的喷子传达出深深的恶意,键盘侠们不惜撕破脸皮以维护自身队伍,大家关注的事情总在娱乐圈的那些事上,今天某某某出轨事件人尽皆知,明天某某某明星胖瘦穿着,公众人物随随便便一个举动,都能让粉丝媒体回味无穷,理解出几百个不同的意思。

越是层次低的人,越喜欢把时间花在八卦娱乐上。

有人说,娱乐圈拉低了我们的品味,矮了我们的思想,窄了我们的格局。我们渐渐对同一事件有着统一的看法,而丧失了个人更深层的思考,我们关注的那些信息大部分都是无聊烂俗最没用的东西,所以说,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的不是自己,而是他人的娱乐与八卦。

不得不佩服智能手机功能真强大,看得了视频,刷得到各种新闻娱乐,搜的到各类好坏消息,后来秀秀每天早上起床就拿手机各种刷,渐渐也被手机同化,一打开手机就不停的刷,即使站在厨房一边炒菜还留个眼神去瞟手机,手机,网络上那些最庸俗的东西成功让我们上瘾,然后不知不觉中,慢慢蚕食我们的思想,侵蚀我们的思想和灵魂。

后来我想想,平时刷的那些东西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吗,为什么自己就必刷不可,一放下手机就浑身不舒服,那个什么明星我明明都没看过,为什么就一定要关注喜欢她,那个什么衣服我天天看那么贵我又买不起,沉下来想想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关注的简直就是一大群没用的垃圾废物,但它们却占据了我们宝贵的时间,而我们也乐此不疲的接受着那些没营养的内容。

尼尔·波滋曼在《娱乐至死》里说道:在这个万物尽演的时代,一切都心甘情愿得变成了娱乐的附庸,娱乐至死。难以止息的所有,都是那么的令人发指。

是的,越来越多的人对手机产生了依赖,大家对娱乐事件越来越上瘾,沉溺在虚拟的世界无法自拔。

成了一副透明的躯体,依然沉浸在那些感官娱乐里,被手机支配,成为网络最忠实的奴仆。

每每想到这儿的时候,不自觉的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当我们沉溺于综艺与电视剧的时候,执行能力越来越差,当我们的学习时间被手机娱乐八卦占领的时候,变得越来越沉默,只想一头扎进去世界只剩自己一个人。

不刷朋友圈不会让你错过任何一条关于别人的信息,停止一天看微博也不会让你少了一项娱乐项目,而长久的停止深度阅读却能让你逐渐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深思熟虑的规划则会让你浑浑噩噩,摇摆不定,你天天这么忙,却也不清楚时间到底去了哪儿。

只有把时间花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才能拓宽你生命的宽度,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当你对着一堆娱乐八卦各种恶意评论,素质形象全无,当你坐在电脑桌边不肯挪动半步,纵容自己的身体横向发展,然后叫嚣的明星胖,明星瘦,却也是你走向肤浅的开始…

最后愿所有人都能从网络的泥潭中挣开来。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8)

洞穴里的囚徒--由波兹曼《娱乐至死》展开的问题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俞圣杰令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这是一本写给电视时代的图书,但是其所蕴含的道理与关怀在络时代也毫不过时。每天,我们打开电视机,打开电脑,那些花边新闻如洪水般涌入,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多配以噱头的标题和血腥的**,或干脆用戏说的形式。

久而久之,我们习惯了用眼睛来消化所得,我们的感官感受更甚于我们头脑的追求,而电视这些**终将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而使人们失去印刷时代时所具有的品质。我们的文化终将因为大笑过度而体力衰竭。这是我们都不想看到的。为了表达潜移默化的文化伤害和对人的自我意识的完全剥夺,作者在本书中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解释、举例和引述。

作者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媒介即信息"。在他看来,深入了解一种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了解这种文化中对话所使用的工具。掌握了传播的把柄,就掌握了信息传播的主动权。

在书中,波兹曼又一个更深的理解-**是隐喻,它定义了一个隐藏但强大的暗示现实世界。**的独特之处在于,虽然它引导我们去看和理解事物,但它的介入却常常被忽视。因此,媒介就好比是一剂精神鸦片,它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对其产生依赖,当完全上瘾后,你明知痛苦与自由的丧失,但却无法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因为这剂鸦片已经深入你的灵魂和骨髓了。

波兹曼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他说“我们不必看手表就能看到时间”,因为“有些人只是好奇时间的表达方式。”。当媒剔的作用不仅实用,而且只满足当代人浮躁的社会心理和挑剔的口味时,娱乐业便应运而生。在印刷时代,印刷品的出版与读者意见的反馈之间存在着时间差异。

因此,当我们发现只有报刊杂志才能实现承载大量信息的功能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就成为读者适应印刷品味乃至排版要求的功具。在这个时候,人们需要思考和选择学习知识,所以在纯印刷时代,娱乐对**的影响微乎其微。然而,电视时代的到来,宣告了“娱乐化”概念的涌动。

电视作为一种新**,具有反馈快、形式多、内容大等特点,因此对于观众口味的转变,电视制作部门往往能获得第一手资料,这除了与信息时代到来有关外,与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都知道评价一个电视节目是否受欢迎的目标是收视率。你只需要移动鼠标就可以知道你的程序和其他竞争对手在大众中的识别水平。所以这说明了为什么每当一档节目走红后,会有无数的跟风者一拥而上,如《非诚勿扰》《中国达人秀》。

获得足够收视率的另一个优势是广告收入的增加。电视台的主要收入**就是那些形形色色的广告,我们常常听说什么格莱美、《中国好声音》拍出破纪录天价广告费。这样一来就可以理解电视台为什么那么热衷于追求收视率了,虽然收视率本身并不会赚钱,但是它会带**源不断的经济收入。

因此,当经济命脉商业化时,节目商业化时必然的。为了满足社会浮躁带来的快餐文化需求,电视节目在戏谑、炒作等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快。比如看《非诚勿扰》,看《快乐大本营》,我们张大嘴巴肆元忌惮地笑,但是等节目结束,我们往往是捧着有些酸痛的面颊,然后头脑空空地再次投入生活斗争的苦海之中。如果只是老百姓对娱乐文化的疯狂追求,那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当一个社会的精英们也倾向于以娱乐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我只能用疯狂这个词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某次竞选失败,气急败坏的尼克松拒绝检讨自己,反倒跟自己的化妆师大发脾气,一口咬定该次失手,原因全在于化妆师蓄意破坏......如你所知,这样的茶余饭后的笑点其含义已经和八卦没有什么太大区别了。

至少,它让我们在听说当下任何一位政客在如火如荼的竞选热浪中亦不忘为自己特聘"笑话"参谋这样的新闻时,不再惊诧......"政治"正演变为一种娱乐--尽管刘晓庆的脸、周杰伦的女友等其实无关政治。但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切皆有可能。

记住,这不仅仅是玩文字游戏,更是我们的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在消费时代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如果以上我所说的还让你觉得将信将疑,那么我来举一个你肯定熟悉的例子:一直都很受欢迎的让学术与明星联姻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

固然,用电视做文化普及很好,很不错。但一旦我们需要适应电视的形式,我们就会逐渐偏离我们最初的目标。以《百家讲坛》为例,它的确让我们记住了于丹,记住了钱文忠,他们或许风格迥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戏说形式:

戏说三国,戏说明史,戏说红楼以至戏说《**规》。个中引起的争议,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很多了。当学习成为一种“戏剧技巧”,当一个社会学者和知识分子开始奉承娱乐时,我想我只能引用孔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达我的心痛:

觚不觚,觚哉!觚哉!柏拉图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洞穴理论。

他说人类一直被困在一个山洞里,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在墙上的阴影,所以他坚持认为这些阴影就是一切。现代人也在一个大洞穴里,但这些洞穴是由强大的**和信息网络建造的。只有有了现代电子产品,我们才能确保我们还活着,娱乐还存在。

娱乐至死读后感(篇9)

“娱乐至死”还是“娱乐致死”

与20世纪下半叶波兹曼的美国传媒业相比,现代传媒业可谓微不足道。波兹曼在仅仅只是电视出现并改变人们生活的时候就发出了“娱乐至死”的预言,而放在这个互联网改变了整个世界的现代社会中,“娱乐至死”恐怕早就已经成为了人们眼中见怪不怪的词汇,因为一直处于这个进程中,恐怕才会忽视掉如何真正去“娱乐救亡”。事实上,波兹曼这本书的英文原名是《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被翻译过来成为了“娱乐至死”,然而“娱乐至死”并不是“娱乐致死”,仅仅只是一个字的差别,实际意义却相差千里。

我们可以着眼于现代社会,从现代传媒业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当今世界无疑是处于波兹曼所说的“娱乐业时代”,各式各样的电视节目层出不穷,而如今的电视又逐渐与互联网建立了越来越深的联系,可以说以电视为主导的图像传媒形式将使娱乐支配整个文化的走向。在中国,电视娱乐最成功最著名应该就是2005年的大型选秀节目《超级女声》,《超级女声》在当年创下了许多记录也造就了全民娱乐,草根参与娱乐的局面,在《超级女声》过去的几年中,各式各样的大众化娱乐节目也打着“全民参与”的旗号层出不穷,类似于《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这样的娱乐节目获得了千千万万观众的喜爱和追看。

撇开电视娱乐再来看看互联网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巨大改变,在当下这个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仅仅可以从电视上,已经有许多的人开始在互联网上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新鲜信息,并且大部分人们会选择轻松的娱乐信息譬如明星的新闻来看。互联网比电视更快,然而却也比电视更加不需要人们的思想,大部分信息只在人们的脑中停留一会很快又会被其他蜂拥而上的新鲜信息所取代,这是一个恶性的循环,人们不断获取着信息却又不断遗忘着信息,失去了思考的时间和能力。举个例子来说,“王菲与李亚鹏离婚”这一条新闻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然而人们对这件事的关注的热度也仅仅只是维持了几天,很快又被类似于“杨幂结婚”的新闻所取代,对于娱乐新闻尚是如此,又何况对于其他正经的新闻呢。

当下我们所处的时代正像《娱乐至死》中所写到的一句话那样,“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我们热爱娱乐,到最后却有可能毁于我们所热爱的娱乐上。

在这里要说,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科学技术的进步所推动的传媒业的发展也是历史的正常趋势,对于人类社会而言,传媒业的发展和革新意味着信息传递“更高、更快、更多”,这些都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面对这样高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业以及娱乐充斥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如何做到不让“娱乐至死”变成真正的“娱乐致死”呢。在这个充斥着娱乐的社会,娱乐的必要性还是不可否认的,娱乐对于那些时常忙忙碌碌又神经紧张的人来说可以放松他们的心情;一家人坐在电视机前**电视节目的时候娱乐也依然可以作为一种调节家庭气氛的存在;…娱乐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是无法完全否认它的,人们依旧需要娱乐,不论何时。

波兹曼所说的“娱乐至死”事实上在当时只是对未来的一种担忧,也可以说是一种预言,他透过当时电视盛行的美国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担忧,担心人们过分崇尚娱乐将娱乐摆在至高的地位上,而我们要做到的则是不让自己“娱乐致死”,并不是去反对娱乐,也并不是去摒弃一切娱乐的东西,而是要齐心协力去做到“娱乐救亡。”

娱乐救亡

娱乐是当今时代的主流,靠娱乐来救国并不容易,这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而这些设想中的很多努力几乎还是不可能的。拿中国来举例,首先对于电视**来说,日益增多的广告和数量不断扩大的毫无意义的重复性娱乐节目,这些节目毫无疑问都是为了收视率和收益而产生,然而要想真正去禁止或者控制这些节目的数量又远远不是普通民众可以做到的,这需要**的相关部门制定出详细的规则和条例来加大惩罚的力度等等。再放眼观望互联网,微博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大量的新闻在微博上高速传播着,真的假的都混杂在一起,加上大量不同的评论和见解,信息无疑成为了过量的东西。

而信息过量并不是仅仅由于微博的性质所决定,更多的则是由于我们自身所造成,微博上许多假消息的**往往都是博主添油加醋制作而成,又或者是为了炒作伪造而成,人们对于微博上的娱乐新闻、段子等的**和追捧才使得娱乐占据越来越的版面。我们确是需要娱乐,但不能太依赖娱乐带来的暂时的快乐。更多的是候,我们需要思考。“娱乐救亡”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救亡,我们无法改变飞速发展的现代传媒业,我们只有从自身做起,多读书多思考,适当的娱乐而不是终日沉迷娱乐,即使在娱乐的同时也同样可以去思考一些更深的东西,比如作为新闻系的学生来说,**娱乐节目的同时去思考它背后的传播学意义,就是一种“娱乐救亡”。

我们生活在一起娱乐化的社会,我们不反对笑声,却也不提倡永远笑着去面对一切,偶尔也需要严肃起来去面对我们的生活。不要让我们变的一味被动地接受着娱乐,在娱乐之下变得麻木,就是“娱乐救亡”的实质所在了。

相关阅读

  • 尖叫的海棠读后感分享9篇

    經過閱讀作者所寫的作品後,我們無法忘懷其中的情節和人物。閱後感是自己真實的情感和想法,如何感受和思考,就如何寫。很高興為大家推薦一篇有關“尖叫的海棠读后感”的文章,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為你的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的創新和創意!...

  • 朝花夕拾最新读后感分享9篇

    只要我们全心全意聚精会神的读书,我们可以学到很多的知识,在读了作者的作品后我们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我们需要将内心的感受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你知道如何才能更好的记录下来自己的读后感吗?笔稿范文网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朝花夕拾最新读后感分享”,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 [读后感分享] 小猫钓鱼读后感范文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每一次心得体会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心得体会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 小猫钓鱼读后感范文”,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小时候,经...

  • [读后感分享] 小王子读后感(篇二)

    人的想法不一样,能力不一样,眼界不一样,心得体会就是将自己的感想和思考整理出来的文字。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为了更好的记忆,也是为了可以把这些感悟都记录下来。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 小王子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 浮沉读后感分享

    [标题]是为您特别提供的内容。读书有很多好处,其中最重要的是可以丰富我们的心灵世界。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不禁对作者的写作能力感叹不已。阅读可以成为我们内心的明灯,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认清自己。我们可以借鉴、学习和吸收对方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