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范文13篇

发表时间:2024-03-30

你知道一篇精彩的读后感都有哪些要素吗?每当读完一部作品,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所感动。 读后感反映作者在作品中的观点和经验上的反思,小编汇总了海量资讯为大家带来这篇“《国富论》读后感”。

《国富论》读后感 篇1

当读了这本书的速读之后,我了解了很多很多,就是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和对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这本书十分微妙地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巧妙的融合在了一起。他并不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子里的与世隔绝的作者,而是经过大量的调查实践论证分析,所以,我们在少年阶段必须要珍惜时间,抓好机会,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自己学习专业做辅助。

1、分工合作

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在开始就讲了分工,所以读了这本书之后,对劳动分工的印象比较深。劳工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劳动分工是劳动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其实我们在社会中感受非常深刻。针对分工的好处,我认为工作时间会缩短很多,工作效率也便提高了,还可以扩大影响力,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懂得分工合作,取别人的长处来补充自己,这样才能在以后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立足。

2、劳动价值

我认为这本书比较受重视的还有劳动价值,在这里作者基本阐明了资本家和工人自己的劳动关系就是吸收工人身体里面的体力,当工人自己的创造的价值和他们的劳动所得持平或者低于自己所创造的价值的时候,资本家肯定会裁员,作者把这种劳动关系理解成衡量一切商品的尺度,这也最贴切不过了。

3、三个阶级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人一般分为三个阶级,工人阶级,地主阶级,资本家,他们构成了工业时代生产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就是劳动收入——工资,资本的收入——利润,地主的收入——地租,三个阶级是一个生产力统一的整体里面肯定是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首先资本家雇佣工人都想减少劳动价格,加大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但是工人希望标准的工作时间和丰厚的利润,资本家和地主之间地租的相互磋商,这看似是独立的整体无形中有了矛盾。

4、资本、劳动生产和再生产

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的生产价值来积累自己的资本,加上劳动用的土地,工厂,机器等等,这个资本就叫固定资本,有类资本有野心的资本家还会“侵略”更多的资本,就这样循环往复,只有不断的生产,来吸收资本。

《国富论》读后感 篇2

管理学院会计1303班程亚超

摘要: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开山之作,其中的科学思想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乃至当今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国富论的内容和思想为基础,阐释了中国经济的过去和现在以及中国梦的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国富论中国经济中国梦

正文:《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在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书中总结了近代初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做了系统的描述,被誉为“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对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起了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是一项资本主义的经济工作,但对中国的经济问题也不乏讨论。斯密在书中阐述了对过去中国经济的看法和见解,更重要的是其诸多经济思想对于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仍具有很多借鉴意义。今天,阅读《国富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多次提到中国,并提出了关于中国的一些独到的看法。他认为中国确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中国对**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全球的流通和**。但与西欧国家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与500年前马可波罗的描述几乎相同。

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对外交、制造业和法制的极度蔑视。概括来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有关中国的论述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富有但停滞不前

史密斯对中国的总体认识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但现在却停滞不前。 “富有”而“停滞”这个观点是斯密在论述怎样增加居民收入和社会资本时提到的。

在书中他说到:“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

各旅行家的报告,虽有许多相互矛盾的地方,但关于中国劳动工资低廉和劳动者难于赡养家属的记述,则众口一辞。中国低阶层的贫困程度远远高于欧洲最贫困的人。”

斯密对当时中国下层人民的描述大体是无误的,当时的确很多人终日劳作亦难以糊口,手工业者状况则更差。当然,他关于中国“停滞不前”的论点同样有自相矛盾之处。比如如他在书中随后说到:

“中国虽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但似乎还未曾退步。没有被居民遗弃的城市,也没有荒芜的农田。每年所从事的工作保持不变或几乎不变;因此,用于劳动维修的资金也没有明显减少。

所以,最下层劳动者的生活质料虽还缺乏,但还能勉强敷衍下去,使其阶级保持着原有的人数。”

斯密在行文中反复使用“可能”、“似乎”这样含义模糊的词语,甚至“进步”与“退步”这样自相矛盾的词语同时用在对中国的分析上,显然说明他对中国的实际状况有很多猜测的成分,但并不影响它的实际意义。

1.2重视农业但忽视外贸

一方面,在史密斯看来,重农政策是中国长期停滞的重要原因。他承认中国在农业方面的优势,认为中国比新大陆国家富裕,比欧洲国家有更多的优势。新旧大陆国家,与中国的耕作制度和农业产量相比是难以匹敌的。

他同时指出,中国特别重视、只重视农业,**的政策也保护农业。正是因为中国封建君主的收入几乎是土地税或地租的唯一**。租税征收额的大小,取决于土地年产物的多寡。

地租制度使君主和**享受到了耕地的利益,但却抑制或挫伤了土地经营者的积极性。按照斯密的说法, “为了增进农业而特别重视农业,并主张对制造业和国外**加以限制的那些学说其作用都和其所要达到的目的背道而驰,并且间接妨碍他们所要促进的那种产业”。重农国策导致过去中国社会发展于农业又停滞于农业,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掣肘,在工业革命的的浪潮中被远远抛下。

另一方面,斯密在他的著作中更多的是强调外贸的作用,他认为,外贸在国民财富的增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代中国的城市,它不是经济控制中心,而是政治控制力最强的地方。显然,他们不能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也不能成为外国**发展的中心。而且历代王朝的一贯政策都是重本抑末。

除了对商人严格的政治限制外,残酷的经济勒索,更重要的强制控制手段,是中国特有的官商制度和官手工业。该制度既可以使国内商品需求( 统治阶级消费) 得到满足,也不致失去对商品经济的行政基础。总之,对外国**的蔑视甚至敌意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因此,尽管面对着代表着工业文明的海洋,它却无法超越大陆。

1.3**与中国

中国对**的巨大需求对世界产生了影响。**与中国的关系如此之密切,也难怪斯密在《国富论》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在论述以**衡量商品的真实**和货币**时,斯密对广州和伦敦做了一番比较。

他说,在中国广州,半盎斯**所可支配的劳动量或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量,比伦敦一盎斯**所可支配的也许还要大。银价的这种差别,在欧亚初通**时,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和印度就比欧洲高得多,迄今仍是如此。在这里,斯密关于中国经济真实情况的了解可能不是十分的确切,但中国对**的大量需求以及银价的高昂这一事实,在当时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他亲眼看到了欧洲**大量流往中国的事实。

现在的研究表明,史密斯的判断是非常正确和远见的。

尽管斯密对中国的认识有许多矛盾之处,但他的分析对我们来说仍富有意义,他的许多论点有意无意之间成为我们今天论证的出发点。今天看来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史密斯对中国发表评论以有200多年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告别了停滞,迎来了快速增长,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改革事业不断向纵深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

斯密在《国富论》中所提出的市场机制,经济人假说,看不见的手等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仍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1重视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仍然是现代市场经济最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分工、交换和价值规律的分析,史密斯认为市场机制是商品经济发展阶段最有效的运行机制。西方资本主义的蓬勃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共性,我们应当尊重经济运行的规律。虽然市场机制有其局限性,但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容忽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重视与之相应的自由竞争环境的创造,破除经济活动中人为的封锁和垄断,在有关法律规范的保护下,自由公平地广泛开展竞争。

2.2重视私人利益

斯密的经济人假设指出,人们在经济生活中的自利性是搞好市场经济的前提。在私人利益的驱动下,它自发地诱导国民财富的自然提升,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自动地使社会供求趋于平衡。人性假设是经济学的第一基石,是经济学建设的基石。

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尊重经济人的理性选择。经济主体利益是控制市场经济运行的前提。在微观层面,市场经济的运行核心是由私人利益驱动的。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高度重视主体利益,并确立起以经济主体利益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利益机制,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让各经济主体围绕其利益的自我制导来从事充分自主的生产经营。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的利己性假设,应成为我们分析经济问题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经济制度,才能有行得通的经济理论和实践。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社会主义的企业和劳动者与斯密所说的 “经济人” 有区别, 但决不能因此忽视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经济利益, 这就需要我们自觉地运用利益杠杆来激励和调控企业及其劳动者的积极性, 以便更好更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2.3把握好**与市场的关系

国富论提出的依靠 “看不见的手” 管理经济、尽量减少**干预的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主体自身利益的驱动下,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依靠市场调节。市场自发调节形成了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竞争使**水平降低到最小, 既能够保证生产者继续生产, 又使消费者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市场自发调节保证了按照经济和最有效率的方式使用资源, 既在最低的**水平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又使生产者愿意在最低**下提供产品。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 经济发展主要由关心自己利益的基层人民来推动, 而不是由**推动,市场经济的权力在民, 而不在**。当然,市场经济不是没有一个**而是一个**知道它的边界是**。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也指出允许**在“看不见的手”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亚当斯密认为,**在市场经济中的三项基本责任是:保护社会免受其他社会的暴力入侵;保护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不受其他成员不公正的压迫;建立和维护具体的社会公公共程和公共制度。

即使在履行这些职责时,**的设计也应考虑引入竞争。在市场与**关系上, 应强调市场的自我调节和经济运行机制, 强调自利和竞争的作用, 并允许**在 “看不见的手” 之外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现阶段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应配合有限的**干预, 以自利和竞争为基础, 以达到市场的自我调节和财富增长的目标。

正如中国梦所追求的那样,《国富论》正是在告诉我们如何实现国富民强。 而“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经济发展是基石。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这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和基本主题。

从中国梦旗帜下中国经济升级的角度看,质量和效益并重,着力改善民生,绿色生态发展,坚持改革开放都尤为重要。

3.1质量和效益并重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实现中国梦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中国梦,实现国富,不能仅仅追求速度和数字,更多地要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看中国经济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我们要放慢脚步,找出自身发展的不足,努力创造高效的发展方式。

当然,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升级,经济质量和效率能否提高,都取决于创新。创新必须有两条腿,一条腿是科技,一条腿是制度环境。除了鼓励和支持企业创新外,还应培育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创新文化。

让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

3.2着力改善民生

中国梦不仅关乎一个国家,更关乎每个人的幸福。经济发展在创造“国富”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民富”。今后,改善民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加大财力物力投入,实现城镇化转型,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就业,改善居民收入;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教育公平,让更多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着力改善民生,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就需要扩大内需以更高的标准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让大家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满的日子,以国富带动民富。

3.3绿色生态发展

中国梦的颜色一定是绿色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否则财富的实现将毫无意义。今后,中国的的经济升级必须要实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转变,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才是长久之计。

尤其是现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何改善环境需要我们从方方面面做起,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法规,加大执法力度和环保投资,呼吁全民环保等等。绿色发展不是要我们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国富论》读后感 篇3

《国富论》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著作之一,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的经典译作,是经济学的必学篇目,也是会计领军班推荐的研修文献。这本书早买来摆在我书柜很久了,一直没完整仔细地读完。近日得空仔细捧读了此著作,自觉收益匪浅。

《国富论》全称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用了近十年时间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全书共分五篇,总计32个章节。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全书基本涵盖了古典经济学派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并对各个问题进行了最基本的理论阐述,对后世经济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富论》读后感 篇4

一开始拿到书时,大致的看了下全书的总体构架,了解到它总共分为五篇,前面四篇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不同时代不同国民每年消费的财富,到底有着什么不同的性质。最后一章主要讨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问题。看到这时,我就想着,原来斯密先生老早就给我们定好了经济学的两大类研究方向:

一是私人财富的收支;二是私人财富的收支。而这好像又与到现如今还吵的很热的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关系甚是密切。因为在我看来,计划经济不是怎么敛财,怎么分配?

而市场经济,就主要是针对个人与企业的经济活动,要给予“自由”这个上帝准则,把**的作用降到最低。这样一想,原来白猫与黑猫之争,该源自斯密先生了,谁叫他当时就没有把这两快放到一起来讲呢,害的后人们只断章取义的拿来主义,把整个经济界都分为了两个不同的世界。

第一部分论述了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原因和劳动产品自然分配的顺序

第一章主要讲分工提高了生产率及其原因,这里讲到农业部门的劳动效率远低于工业部门劳动效率,其原因可能就是分工不够细,这也是为什么小农经济能存在那么久远而不被替代,因为独立的几个农民就可以完成农业的一系列生产活动,而不需要借助于他人的力量。而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原因有三:第

一、专业生产导致熟练程度的改进;第二,减少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耗费的无效时间;第三,专业工人们出于有意或无意造出了许多能节省时间的机器,而这大大方便和简化了人的劳动

第2章讲分工的起因,分工起因于人性中物品交换的倾向。对于这句话,我真的很佩服亚当·斯密的洞察力,他能够完整地说出问题的本质,并简洁地表达出来。然后他给出的解释是人性的自私,因为人性的自私,有不同的需要和追求。

而这种倾向是人所特有的,“即使动物们有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协同工作,但我们从未见过甲乙两犬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而分工才使得这种自私的差异有了其用武之地,用不同的产出差异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差异,其中靠的是分工这种劳动差异来实现的。接着亚当·斯密又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自己的身份低微而悲伤,因为“分工使得才能的差异比天赋的差异更加重要。

”一个哲学家也许能讲出很多的道理来,但面对一大堆砖头时,他显然不比一个专业帮运工能拿到更多的记件工资,所以天生有才必有用。

第三章论述了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分工受交换能力的限制。因为没有足够的市场空间,很难找到各种分工精细的人来生产,也很难消费分工带来的巨大产出。接着提到了各种产业的分工改良,都开始于沿海沿河一带,因为水运比陆运能开拓更为广阔的市场,有了广阔的市场才有大的需求与大的供给,而大供给靠的就是不断的分工改良,这三者是相互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第四章论货币的起源和货币的使用。货币的实质是一般等价物,只不过这种等价物的选取是在长久实践中慢慢确定下来的,从一开始的牲畜、盐、贝壳、皮革等生活必需品到金、银等***,他们首先都得有其自身的价值,然后人们在实践中发现金银有着其天然的优势,让它们成为货币充当物的首选。

第五章论商品的真实**和名义**,或论用劳动表示的商品**和用货币表示的商品**。就是在说商品**和价值。这里的关键是要明白,劳动力是衡量所有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标准,但不需要用劳动力来衡量;劳动力是商品的真正**,而货币只是名义**。

在这章,我对“具有最大的使用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根本没有交换价值;反之,具有最大的交换价值的东西常常很少或根本没有使用价值。”这点记忆蛮深的,因为我只要联想到水和钻石这两种东西就完全理解了。这章大部分内容都是在讲金银这两种***的价值与**比较及其它们二者之间的价值比较,实际上就是金银货币的兑换比例,这在不同的本位币体制下有着不同的比例,其中的劣币有时是银币而有时却是金币,它们是取决于法律比价与市场比价的离差程度。

第六章论述了商品**的构成要素,可以看出商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付给地主的地租;留给劳动者的劳动工资;资本家赚取的利润。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只有很少的两种甚至一种商品。例如,来自海洋的鱼不需要向任何土地所有者支付土地租金。在这里,我们谈论海洋,但河流的情况不同。

从垃圾堆里拾取得废旧品拿去**也只有拾取者的工资,而没有其他两种。但无论哪种商品,却必须要拥有这三部分中的至少一种。我们也应该看到,利息也是一种理论,只是属于衍生收益,而不是单独的一部分。

第七章论商品的自然**和市场**,自然**就可以理解为商品的实际价值,也即把商品生产并送到时市场来**的实际成本,当然,这个成本是包括资本家运用资本的回报——利润。而市场**是某一时刻市场上商品的****,它要受到这种商品的供给情况影响的,当供过于求时,市场**就低于自然**,反之,当供不应求时,市场**就高于自然**。第八、

九、十、十一这三章,分别讲述劳动工资、利润、地租,其中第十章穿插了关于工资和利润随劳动和资本的用途不同而不同的内容。在这里产品就是劳动的自然工资。雇主离不开工人,正如工人离不开雇主一样,但没有工人的雇主不像没有雇主的工人那样紧迫。

这是因为相对于劳动力而言,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资本可以支配劳动力的方向,而劳动力只能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吸引资本的注意力。但总的来说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谁离开了哪个都是不能创造价值的。最高的劳动工资不是在最富的国家,而是在发展最快的国家里,因为在发展迅速的国家里,对工人的需求是爆发性的,造成雇主们竞相争取工人,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工人劳动工资的飞快增长,而在富有的国家里,由于资本的积累与分配,每个人都以获得了相对贫穷国家里的人更多的福利,他们的需求与劳动供给也是更为稳定的,所以很少会出现剧烈的爆发性需求,工人们只是照常的出工就能获得养活自己及家人的报酬,资本家也只需要和平常差不多多的工人来生产就行了,这二者的相对均衡就导致了在富有国家工人的工资不可能获得最高的劳动工资。

另一种观点是:劳动力往往在低价年上升,而工资在**年下降。我的理解也是由于竞争所致,因为在物价低廉的时期,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大增,而资本家为了在薄利的时候获得足够多的利润,也竞相雇佣工人以生产更多的商品,这样对工人的大量需求就导致工人劳动工资的增长。

在物价高企时期,由于人们对商品的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的自然需求也相应减少,导致劳动力工资的下降。在利润这章里,我注意到这么一个观点:提高利润相似复利,提高工资相似单利的增加商品的**。

在这里,史密斯还特别指出,年轻人特别容易高估获的机会,低估失去机会的风险。最后得出结论:工资和利润是**的原因,地租是**的结果。此外,非必需品的价值在繁荣中上升,在贫穷和萧条中下降,而必需品的情况则相反。

这话自然是比较好理解的。***在某国的数量依赖于本国的购买力和整个世界的供给数量,本国购买力越大,自然就会有更多的金银流进来,而当世界金银供给不足时,则任何一个国家的金银都很难大幅增加。

第二篇论资产的性质、积累和使用

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比例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运用马克思的理论来理解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差异。对那些小型手工业者来说大部分资本都是流动资本与劳动力的投入,并不需要太大的固定资本的投资;而在一些大工厂,就需要大量的设备投资与稳定的原材料、燃料等的**,可变资本(劳动力)相对不变资本来说就小的多。

因此,根据不同的行业,资本配置比例不同。只有认清不同行业的个人需求,合理配置资金的使用,打破行业垄断壁垒,让资金在不同行业和性质之间自由流动,通过这种自由组合、循环利用,实现社会剩余的最大化。

《国富论》读后感 篇5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可以生产4.8万根针头。

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攻一道工序,一天都不会打20针,甚至一根也不会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国富论》第八页)

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史密斯说,劳动力是真正的**商品,而货币只是商品的名称。因为**和**和其它商品一样,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或**可以购买或控制的劳动力数量,或可以交换的其它商品数量。根据已知金银矿床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一种衡量手段,其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

根据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须始终牺牲同样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必然是相同的。诚然,这些劳动力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时或多或少;然而,改变的是这些商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旧的动态价值。

在任何地方,稀缺或劳动密集型商品都是昂贵的,反之亦然。因此,只有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的、真正的标准。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与劳动力进行计量和比较。(《国富》26页)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史密斯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以维持他数月或数年,他自然希望利用大部分资产赚取收入。除了维持生命的适当部分外,资产可分维两部分:

他想用来创造收入的那部分叫做资本,另一部分用于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

《国富》205页)

第二篇3章,主要是论资本的积累。史密斯说,一种劳动对劳动对象的投入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则不能。前者被称为生产性劳动,因为它能产生价值。

后者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但是一些非生产性的工人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军队、律师、医生、牧师等等。

如果要缺少这些非生产性人士,社会将不稳定﹒﹒﹒﹒与穷国比较,富国雇佣生产性劳动的**当然要大的多﹒﹒﹒(《国富》242-246页)

史密斯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工业。诚然,没有节俭以前必须先有勤劳,节俭所需的东西都是由勤劳得来。但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而无所留,资本则不能增加。

第三篇1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也是体现了合作分工精神。史密斯认为这个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谋生手段(老实说,史密斯可能有问题,但驴子不确定)。

所以,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它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镇居民的收入和人数越多,农村居民的市场就越大;市场就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就越大。史密斯的意思是通过分工和合作,然后交换,双方的财富会增加,这就是他所说的财富的自然增长。

在第三章的第四章中,史密斯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即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起秩序和良好的**,进而建立起农村居民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因为,在一个没有商业和制造业的国家,大地主的剩余产品没有什么可交换的,他会把它们全部用来招待客人。斯密说,如果这种剩余产物足以维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没有其它的用途。

因此会被许多人依附与围绕,只能靠地主的恩惠来生活,就必然服从他,如同士兵服从支付响银的君主一样﹒﹒﹒﹒因此,导致贵族势力的强大,上弱下强,国王无法约束大贵族的暴力行为﹒﹒﹒最终会导致一幅暴力﹑抢劫和混乱的画面。

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强制力量绝对办不到的事情(阻止贵族势力与战争),却由对外商业和制造业做到了。它们渐渐为大地主提供了可以用自己剩余产物来交换的东西,他们自己可以消费这些东西,不必与其它人分享,一切都归自己所有,这在世界的每个时代似乎都是人类主子们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于地主生活的人员就会脱离他们,地主的势力也会被消弱,最终暴力﹑混乱也会停止。(《国富》297-299页)

第四篇,***经济学体系,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说道,社会每一个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而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国富》327页)

当谈到利用资本生产最有价值的产品时,史密斯认为,很明显,现实世界中的一个人比政治家或立法者能做出更好的判断;

斯密在**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商业上的垄断与限制(包括退税与出口奖金).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

垄断增加了商业利润率,阻碍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收益取决于土地实际产出与投入一定资金后可能产出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所提供的利润大于任何企业所获得的利润,且其资本额相等,则土地改良可从企业中提取资本。

反之,商业从土地改良业抽取资本。无论是什么原因导致商业利润的增加,都会降低土地整治相对较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碍了土地改良﹒﹒﹒﹒﹒

垄断确实增加了企业的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收入。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

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劳动力的工资﹑土地的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所有阶层的利益。《国富》442页)

所以,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某一特定产业,或试图通过特别限制,将本来有可能投入某一特定产业的资本抽走,实际上都有悖于他要促进的主要目的。这将阻碍而不是加速社会真正富强的进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正价值。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第一章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斯密认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主要分为四个不同的种类:1﹒是国防开支。

君主的首要职责在于保护社会不受其它独立的社会侵犯。只有依靠军队才能完成这一职责。2﹒是司法开支。

君主的第二个职责是尽可能保护社会成员不受其他成员的欺侮与压迫,即设立严正的司法机构。3﹒**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的开支。斯密认为,建立和维护某些对于一个大社会当然是有很大利益的公共机构和公共工程,而这类机构和工程的属性在于,如果由少数人办理,他所得利润绝不能偿还其所支出费用,所以,这种事业要由**建立和维护,这也是**的义务(斯密的意思是,**所办的项事业和公共工程应是非赢利性项目)

斯密举例说,车辆通过公路或桥梁,船舶通过运河和港口,如果按照吨位比例交纳通行税。似乎这种方法是公平的。况且,这通行税虽然由承运人支付,他只不过是暂时的垫付,最终会转嫁的货物**上,由消费者承担。

同时有了这类公共工程,由于交通的便利,会使货物的运输费大大减少。消费者虽然支付了通行税使货物**抬高,但终究比不上运费低廉而降低的程度;斯密的意思是,由于交通便利,使运输效率的提高,虽然要交运输税,并且这运输税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但不会使货物**高过没有便利的交通设施的时候,并同时给老百姓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但是,斯密是反对由**管理收税道路,其理由有三:1﹒**出于利己之心,会把税费按照想象的急需程度而增加。这样会最终不利于商业发展。

2﹒按重量收取过路费,目的在于维护道路,这种税就公平。如果**要有别的目的,这种税费就不公平。况且这种税费是按货物重量比例交纳,而不是按货物价值比例交纳。

所以课这种税的最终承担人,不是价值高而重量轻商品的消费者,却是粗笨商品的消费者。因此,不论国家把这税收应付何种急需,其结果将是,提供这笔税金的人,不是富人而是穷人。3﹒假使**对道路疏于维护,我们将很难强制**划出一定比例的税费来维护道路。

《国富论》读后感 篇6

人们在不同职业不同领域表现出各种才能,亚当·斯密认为并不是由于天赋导致他们产生这样的分工,而是由于分工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其实我认为天赋还是有一部分成因的。从人们的出生开始,好像并没有什么天性上的差异,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选择自己所喜好的事物,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难道不是人们的喜好,擅长而有这方面的天赋,从而产生这样的分工吗?

因才能的差异而产生工作上的差异。

人们依靠各种人才生产各种不同的产品,人们可以从这一共同资源中自由地购买自己的需求。

那么分工是如何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呢?在我看来,市场范围是指人们生活的密度。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人们可以进行各级分工,有的可以做钉子,有的可以修车。但如果生活在村庄里,活动范围狭小,人们就无法把自己劳动产品的剩余去交换所需。

这就需要一人任多职,读后感.可能一家酿酒师还要学会木匠,泥水匠甚至是铁匠来满足自己所需。文中还提到“水运”一词,水运的出现带动了沿海岸经济的发展,因为水运的便利,使相隔很远的两个城市甚至是两个国家连接在一起。

各个地方的人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拿自己的富余去交换所需,就像埃及早期之所以能够得到改进,这种内地航运发货了很大的作用。

分工之后,人们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果交易的一方不需要另一方的货物,却不能提供其他货物,交易就不能顺利完成,如何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交换媒介出现了。家畜、食盐、贝壳、烟草、鱼、糖等都出现在历史上作为媒介,但最终人们选择了金属。

一是金属不易磨损,二是金属容易分离和熔化。但金属也有其本身的缺点,称量麻烦,真假难辨,所以一些国家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产生,对金属进行加盖公印,划分它们的品质与质量,于是货币出现了,有了货币这种媒介,任何货物都能进行互相交换。

《国富论》在经济学上的地位是再如何推崇也不为过。其中,不仅有经济知识,还有对世界的详细描述。史密斯是经济学的鼻祖,也是后人不可逾越的丰碑。

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后,我对经济学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懂得了如何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正在发生的事情。经济学经典对我们的生活真的很重要。今后我将继续阅读,以丰富我的经济学知识。

《国富论》读后感 篇7

老子曾经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放任无为的政治,最好的**应是一个无为的**,老百姓知道他的存在就可以了。好**是很少发号施令的,但又能“功成事遂”。

今天,我说的不是老子,而是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他在经济界有着近乎神明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因此,顺彼得说,亚当·斯密关注现实,把各种不同的数量和因素结合在一起,为未来的抽象理论奠定了基础。

《国富论》研究的对象是人与人交换时的经济行为,认为经济行为的出发点是利己心,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这是人性的自然现象。茅于轼先生曾举《镜花园》里君子国里的故事加以说明人的利己行为,**第十一回里描写了君子国里一名隶卒买物的情况:隶卒﹒﹒﹒手中拿着货物道:

“老兄如此高货,却讨恁般低价,教小弟买去,如何能安!务求将价加增,方好遵教。若再过谦,那是有意不肯赏光交易了。

”卖货人答道:“既承照顾,敢不仰体!但适才妄讨大价,己觉厚颜,不意老兄反说货**贱,岂不更教小弟惭愧?

况货并非‘言无二价’,其中颇有虚头。俗云‘漫天要价,就地还钱’。今老兄不但不减,反要增加,如此克己,只好请到别家交易,小弟实难遵命。

”只听隶卒又说道:“老兄以高货讨贱价,反说小弟克己,岂不失了‘忠恕之道’?凡事总要彼此无欺,方为公道。

试问哪个腹中无盘算,小弟又安能受人之愚哩。”谈了许久,卖货人执意不增。隶卒赌气,照数讨价,拿了一半货物。

刚要举步,卖货人**肯依,只说“价多货少”拦住不放。路旁路过两老翁,作好作歹,从公评定,令隶卒照价拿了八折货物,这才交易而去。

茅于轼先生讲了这个故事后给了我们两个想法。第一,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矛盾,都是各方为了自身利益的偏袒造成的。因此,我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如果我们更关心别人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利益,争端就不会发生。

而君子国里发生的事情,恰恰说明了把关心别人利益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同样会有争论。我们同样得不到一个和谐的社会。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在真正的商业交易中,买卖双方最终会通过讨价还价达成协议。而在君子国这个人人为他的社会里,讨价还价根本不可能存在。**不得不借助两个过路老翁来调解矛盾。

这里包含着一个极为重要的道理:以自利为目的谈判双方同意的均衡点,而以利他为目的的谈判则不存在能使双方同意的均衡点。所以利己是可以达到一个和谐的社会,而利他则是一个纠纷不断的社会。

从动态的变化来看,它最终必定转变为“小人国”。因为君子国是最适合于专门利己﹑毫不顾人的“小人”们生长繁殖的环境。当君子们吵得不可开交时,“小人”跑来用使君子吃亏自己得利的办法解决了矛盾。

长此以往,君子国将消失,被“小人”国替代。从这一点看,人是利己的生物实在是人类社会的大幸。

第二,只要交流是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让自己更舒适体面,如果没有这样的动力,我们为什么要交流?我们有过交换经验的人都知道,交换的双方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才产生了交换,而君子国有了市场,而通过市场的交换却是“利他”行为,这种动机显然是矛盾的。

以茅于轼先生为例,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亚当·斯密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性的私利之上的。只有人人都是利己的,交易双方才能有一个平衡点,构建和谐社会。

《国富论》全书共分为五篇,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篇1﹑2章,讲合作分工优点。斯密举了个制针工厂的例子,把制针这个职业分成大约18种不同工序,每一道工序都由专门人才从事。因此,一个10人的小工厂每天可以生产4.8万根针头。

如果他们独立工作,不专攻一道工序,一天都不会打20针,甚至一根也不会出来。所以,凡是能采用分工的工艺,一经采用分工便能相应地增加劳动生产力。

第一篇5章,讲的是的劳动价值论。史密斯说,劳动力是真正的**商品,而货币只是商品的名称。因为**和**和其它商品一样,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或**可以购买或控制的劳动力数量,或可以交换的其它商品数量。根据已知金银矿床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一种衡量手段,其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不能准确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而同等数量的劳动,在所有时间和地点,可以说和劳动者具有同等价值。

根据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技能熟练程度,他必须始终牺牲同样的安逸、自由和幸福。无论他得到回报物品的数量如何,他所支付的**必然是相同的。诚然,这些劳动力购买的商品数量有时或多或少;然而,改变的是这些商品的价值,而不是用来购买它们的旧的动态价值。

在任何地方,稀缺或劳动密集型商品都是昂贵的,反之亦然。因此,只有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的、真正的标准。所有商品的价值都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与劳动力进行计量和比较。

第二篇1章,讲的是资产的性质。史密斯认为,一个人的资产足以维持他数月或数年,他自然希望利用大部分资产赚取收入。除了维持生命的适当部分外,资产可分维两部分:

他想用来创造收入的那部分叫做资本,另一部分用于消费。

资本又有两种:第一,资本可被用来生产﹑制造或购买产品,然后将产品销售出去,取得利润﹒﹒﹒﹒﹒﹒此种资本被称为流动资本;第二,资本可以被用来改良土地,购买生产用的机器或工具,也就是来购买不需要改变所有者,或不需要再次流通,就可以创造利润的东西。这种资本被称为固定资本。

第二篇3章,主要是论资本的积累。史密斯说,一种劳动对劳动对象的投入可以增加商品的价值;另一种劳动则不能。前者被称为生产性劳动,因为它能产生价值。

后者称为非生产性劳动。但是一些非生产性的工人也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军队、律师、医生、牧师等等。

如果我们想缺少这些非生产性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是不稳定的。。。与穷国相比,富国雇佣的生产性劳动更多

史密斯认为,资本增加的直接原因是节俭,而不是工业。诚然,没有节俭以前必须先有勤劳,节俭所需的东西都是由勤劳得来。但只有勤劳,而没有节俭,有所得而无所留,资本则不能增加。

第三篇1章,论财富的自然增长。也是体现了合作分工精神。斯密认为城市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生活资料的再生产(实话实说,斯密这点可能有问题,但驴又不敢确定)。

所以,乡村向城市提供生活资料和加工原料,城市向乡村居民返回一部分加工产品作为回报﹒﹒﹒﹒两者的收益是共同和相互的,这里的劳动分工也和在其它场合一样,对从事分工中不同行业的所有不同人都有利﹒﹒﹒﹒城市为乡村的剩余产品提供市场;乡村用剩余产品交换自己需要的东西。城市居民收入和人数越多,为乡村居民提供的市场也就越大;这种市场越大,对大多数人的好处越大。斯密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分工合作,然后交换,这样双方的财富都有所增加,这也就是他所谓的财富自然增长。

第三篇4章,斯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论点,商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逐渐建立了秩序和良好的**,进而在乡村居民中建立了个人自由和安全。因为,在一个没有商业与制造业的国家里,大地主的剩余产物没什么可以交换,他就会将其全部用在款待宾客上。斯密说,如果这种剩余产物足以维持一百或一千人之外,没有其它的用途。

因此会被许多人依附与围绕,只能靠地主的恩惠来生活,就必然服从他,如同士兵服从支付响银的君主一样﹒﹒﹒﹒因此,导致贵族势力的强大,上弱下强,国王无法约束大贵族的暴力行为﹒﹒﹒最终会导致一幅暴力﹑抢劫和混乱的画面。

但是,封建制度的所有强制力量绝对办不到的事情(阻止贵族势力与战争),却由对外商业和制造业做到了。它们渐渐为大地主提供了可以用自己剩余产物来交换的东西,他们自己可以消费这些东西,不必与其它人分享,一切都归自己所有,这在世界的每个时代似乎都是人类主子们的卑鄙格言﹒﹒﹒﹒因此,他就不再和他人分享了,自然而然地依附于地主生活的人员就会脱离他们,地主的势力也会被消弱,最终暴力﹑混乱也会停止。

第四篇,***经济学体系,这是全书最重要的一篇。斯密在第二篇说道,社会每一个人﹒﹒﹒﹒通常他既不打算促进公共利益﹒﹒﹒﹒而他管理产业的目的在于使其产品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所想到的也只有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只“无形的手”引导着他去尽力达到一个他并不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的促进社会利益。

关于把资本用在**能够生产出最有价值的产品这一问题,斯密认为,显然一个身临其境的人能做出比政治家或立法家更好的判断;

斯密在**方面主张“自由放任”,反对商业上的垄断与限制(包括退税与出口奖金).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

由于垄断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妨碍了土地的改良。土地改良的利润,取决于土地的现实产量和投入一定资本后可能产量之间的差额。如果这一差额提供的利润,大于等量资本从任何商业取得的利润,土地改良就能从商业抽取资本。

反之,商业从土地改良业抽取资本。无论什么原因提高了商业利润,都会减少土地改良相对高的利润。所以,垄断阻碍了土地改良﹒﹒﹒﹒﹒﹒

垄断确实提高了商业利润率,从而略微增加了商人的所得。但是由于阻止了资本的自然增加,不会增加国民资本利润总额,而是减少了这一总额。因为大资本小利润(薄利多销)比小资本大利润能提供更多的收入,垄断虽然提高了利润率,但肯定比没有垄断时候少。

由于垄断,所有收入的**﹑劳动力的工资﹑土地的利润,都不如没有垄断时候那样充裕。所以,垄断是为了一个小阶层的利益,而伤害了其它所有阶层的利益。(《国富》442页)

所以,任何一种学说,如果试图通过特别的鼓励,违反自然趋势将更多的社会资本吸引到某一特定产业,或试图通过特别限制,将本来有可能投入某一特定产业的资本抽走,实际上都有悖于他要促进的主要目的。这将阻碍而不是加速社会真正富强的进程;降低而不是增加其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真正价值。

《国富论》读后感 篇8

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详细而严谨地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综合了人性论、法律政治论和经济思想论的分析视角,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由于《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本文仅对自身感兴趣或自认为有特别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部分理论进行表述和评点。为避免打破原书的逻辑思维结构和思想脉络,本文以《国富论》(谢祖钧、孟晋、盛之译,国富论----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一版)所列章节目录为序作以择要。

(1)斯密认为,对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每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长。没有后者的增加,就没有前者的增加。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民财富的增长,就没有劳动需求的增长。(第一篇,第八章,p56)在那个以农业为主导的时代,资本的增加引起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这一过程中,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得以不断提高,使得整个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总量在整体上大为增加。然而,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条件下,国民财富增长对劳动力需求增长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甚至有下降的趋势。

同时,在我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在国民经济持续高涨的同时(这里仅从数字可以说明,至于这个数字的准确性和可靠度则另当别论,但还是能够得出经济快速发展的结论的,只不过是程度不同而已),尽管有劳动力需求的大量增加,但国内的就业形势却日益严峻,失业人数逐年增加。当然,这其中有人口的增长快于经济的增量、劳动力素质与就业岗位不匹配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至少也说明斯密的这一理论没有考虑到诸多的外生变量,需作进一步的改进,以使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

(2)斯密认为,资本在农村的利率总要比城市的高,这是由于农村金融市场规模不经济、借贷成本高、资金市场供不应求等因素引起的。(第一篇,第九章)资本在农业方面虽然对社会贡献最大(现在已不能绝对地说是最大,用比较大的说法也许更合适),但利润比较小,因此对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总是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也就出现了农村发展的两难:

问题:一方面,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缺口趋于扩大,另一方面,各类金融机构不愿在农村从事贷款业务。以斯密的思维,可以通过放宽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限制来发展农村业务,通过围绕时常利率进行自由浮动的适度高利率来弥补各种借贷成本,最后通过竞争者对市场的争夺逐渐回归到利率的正常水平,这不失为当前解决建设新农村资金筹集困难的有效途径,但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利率的适度高的水平,不然可能会因为高的利率带来新的高风险,就适得其反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和禁止各种民间非正规金融、加大对农业的**金融支持来解决农村市场的金融抑制问题。

(3)斯密认为,当一个人的资财,只能维持他几天或几个星期的生活时,他会很少考虑从这笔资材中获取收入。他将尽最大努力节约消费,希望靠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些收入来补充这笔财富。他的资财完全来自他的劳动收入。

各国的穷苦劳动者大多过的这种生活。(第二篇,第一章,p187)斯密通过分析资财的额度和可支配期限将其界定为生产性和生活性支出两部分,又将生活性支出按**和用途细划为三种类型。这样,我们对收入的认识逐步加深,更有利于不同类型资产的控制和使用,为后人树立理财观念和收支计划提供了依据。

(4)斯密认为,一个为了消费而借贷的人很快就会破产,而借钱给他的人通常也会后悔自己的愚蠢。因此,为了这样一个目的不论是借款还是贷款不管什么场合高利盘剥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双方均将不利。(第二篇,第四章,p233)既然借贷的人多为穷人,放贷的人会提高利率(如高利贷)来弥补这部分风险,但利率提高的同时又增加了还贷的风险。

这样就存在了一个悖论:不管是借贷者还是放贷者,双方都存在利益的流失和各种风险,高利贷却依然能够生存下来。我认为原因在于高利贷的存在包含了很多不正当的经济和社会行为,如洗钱、黑恶势力的干预、借款人被迫犯罪等现象。

《国富论》读后感 篇9

微观经济学作业

专业经济学

班级1401

姓名栗李萌

学号:***

大连理工大学商学院

我从《国富论》理解的教育与资本积累

——读《国富论·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有感

在进入经济学专业学***就有长辈推荐我阅读《国富论》,世界各界名流开出的书单上也常常出现这本书的名字,这些日子我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真切地体会到这本书的魅力。

这本书中,第二篇第三章《论资本积累并论生产性与非生产性》给我留下了最深切的印象,它不仅使我了解有关的经济学规律,更使我对于一些社会现象,以及以前所有的疑惑都有了自己的理解,我将在下文中写出让我的几点感受。受限于我的知识和经验,这些理解可能并不完美。我希望能与读者沟通,得到指导。

第三章围绕两个中心概念——“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以及一种活动——“资本积累”展开。亚当·斯密把能产生回报的投资称为生产性投资,把只能提供消费而不能产生资产回报的投资称为非生产性投资。生产性投资有利于资本的积累,例如把资金用来聘用制造工和购买生产材料,虽然消耗了工资和材料,但是能够生产出产品,这些产品能带来更多的价值;而非生产性投资则多属于娱乐类,通常会消耗资本,比如富有的商人奴婢成群,搭台唱戏,山珍海味。

奴婢的服务再周到,戏子的嗓音再美妙,享受过就没有了,无法**一点价值。

这不禁使我想到了,普通人应该如何投资的问题,大多数人一辈子的钱都是有限的,无法承担太大的风险,也无法随心所以的投资甚至挥霍,以有限的钱,应当如何去做投资呢?读过《国富论》之后,我的思路一下子清晰许多。从谋求稳定进步的角度看,我认为这个顺序应该是:

教育,实体,**。

本书第一篇的第五章讲过:货币的价值远没有实物稳定,如果需要约定一笔跨越时间的债款,约定额为实物价值通常要更能保值。在古代,有一位君主要求人们纳税。三分之二是钱,三分之一是粮食。结果,两个世纪后,粮食的价值是货币价值的两倍。

**能快速赚钱,但风险太大,普通人无法掌握其规律。古董等投资实体风险较小,但其价值受市场影响较大,附价值受环境限制。只有教育,就像一张密封的空白支票,才能在任何环境中创造价值。

并且时间越长,教育所培养的智慧和能力,越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

亚当·斯密在本章中还提到,资本的回报率与被投资方的资本缺乏程度有关,这种需求应该是生产性需求,而不是非生产性需求。同样的钱,投资给一个富商和作为工资发给工人们产生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富商可能会把钱浪费掉,工人也会一个一个地充分利用。

因为工人们更加需要这笔钱。当然,这只是从社会福利的角度。从他们各自的角度来看,他们都会认为自己需要这笔钱。

身为一个大学生,从我自己的体会看来,我认为投资教育首先是要让学生成为最需要受教育的人,比如大学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因此虽然不厌学,数学成绩也从来不突出。直到后来接触数模,为了能够使自己的数学能力不限制思路的延续,我将数学的所有课本重新看了一遍,数学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虽然时间比第一次学***间更紧张,但是从来没有觉得疲倦,而且更愿意去主动思考。 “需要”这一感觉会使人迫不及待,因此促使人们付出劳动。

亲身的体验,设定目标,都能够使学生变得有需要感。

从这个角度来看,关于社会上热议的:升学考试考砸了要不要交择校费这件事,也许思路会变得简单,如果孩子愿意学而且有学***力,砸锅卖铁都要交,如果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或者已经厌学,还是省下这笔钱更符合经济学的思维。

此外,作者在文章中还有一个观点:是节俭而不是工业增加资本。节俭在本文中的意意不是不消费,而是减少非生产性消费。

在这方面,虽然许多老一辈没有学过经济学,但他们对经济学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他们不追求名牌,过着简朴的生活,但他们愿意不惜一切代价支持年轻一代的教育,也会有良好的社会关系。根据亚当·斯密的理论,这是将收入尽可能多地转化为资本的最佳方式。有很多年轻人崇尚享乐主义,认为老一辈提倡的节俭是过时的观念,所以他们提前吃喝玩乐消费。

最后往往会发现,在买房和升学的关键时刻,不拿出必要的资金进行生产性投资,往往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甚至成为一个啃老族。虽说一味的节俭吝啬不可取,但是亚当斯密的解释,也会使我们明白节俭的重要性,从而改进自己的理财方式。

读完这本书,我对作者产生了由衷的佩服之感。这本书内容广泛,几乎涵盖了经济学领域的所有经济现象。如此准确而深刻的分析,即使以今天的标准来看,也是非常罕见的。这本书不属于读后感的书,但如果你仔细思考,即使没有足够深刻的思想,也能充分把握作者的意图。

因为作者所处时代较早,这本书对于经济规律的叙述没有采用经济学书籍经常使用的公式和图表,而是采用较为古典的说理的方式,加以事例的辅助。不仅不影响概念的清晰和准确,而且使整本书更加简洁生动,甚至涉及到一些心理现象。这也使得经济学书籍不再显得理论和遥远,能够充分解释社会上的热点经济现象,甚至指导日常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感想。这本书使我更好地理解了所学到的知识,也使我惊奇的发现,原来社会上许多事件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会一遍又一遍地读这本书。我相信每次读到它,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收获。

《国富论》读后感 篇10

《国富论》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这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我觉得读起来有点难。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勉强读完,所以写下了自己的看法。

《国富论》共分五篇。亚当·斯密生活在两个时代的过渡时期。他高呼新自由主义经济原则,不可避免地遭到旧势力的肆意攻击。然而,他的劳动价值论对人类思想史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已经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他的经济理论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

有著名经济学家对作者亚当·斯密给过一个概括性的评述——也许没有任何一部当代的著作像《国富论》那样对科学经济思想和行政管理体制产生过如此深远的影响,我们有理由认为,他的这部著作所产生的影响将会持续下去。

《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作为以国际经济与**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

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不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逐渐失去其魔力。

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伴随着人身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大。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这个人有强大的分析能力,能对他的笔记本中所有的材料进行筛选;又有强大的综合能力,能按照新的和引人注目的方式将其重新组合起来,斯密对他当时的学术领域的各种思想是极为敏感的。

他像后来的马克思一样,不是一个关在自己房子里德与世隔绝的学者,他仿佛全身装着天线,能收到并吸收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信息。他是在封建欧洲解体的末期和现代世界的开端写作的。在这个世界上,封建主义仍然坚持既得利益集团的顽固。他正是为反对这种利益集团而写作的。

因此,他的书不仅是图书馆的书架,而且对经济观念和国家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整个环境。”我认为,这是一本主张个人自由竞争,在经济学中起着启明灯和导航灯的重要巨著,是对当代及现代有重要影响的百科全书!第一篇,生产力提高的原因和产品的分配。

这第一篇是整篇巨制的重中之重。

首先,它是关于分工的。人们需要相互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也许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一方面来换取另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为人们擅长不同的事物,有复杂的需求,所以有交换。

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再接下来就是货币和商品的**的**。价值,我认为它代表了商品的效用,经济学研究最多的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因为正是这种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的**。不少有关经济的著作都会提到“馒头是最后一个才吃饱的”,在馒头并不缺乏的情况下,就是这最后一个馒头的价值决定了它的**。

高中的政治课本上讲,价值中包含的是劳动,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它所体现的是商品的真实性。一旦产品生产出来,真正的**将是确定的。变化的只是我们目前的货币计量。下面提到的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是社会分工创造的财富分配。

宏观经济学认为,这是财富的原始分配。社会分工必然导致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最终产品的贡献不同,也就是说,劳动者的职业性质不同,最终导致劳动者工资的不平等。第十一章所说的租金实际上是土地的使用,即土地使用的资金的经济成本,即经济租金。

第二篇,资产的性质和积累以及使用。资产的性质就是资产的分类。其实《国富论》**的最终目的是增加国家财富和社会福利。

增加国家财富就必须要走一条路,那就是增加实际的就业量和生产用机器设备,那个时候还没有虚拟经济这个概念,就是增加实体经济中的劳动者和劳动工具,这就需要资产投入,资产的投入和运营就是资产的积累和使用的过程。

第三篇,不同国家财富增长的不同方式。这一篇翻来覆去讲的其实就是欧洲各国的经济发展史。内容也比较少,我是觉得没什么意思。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这一篇中所讲正式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控制下的市场经济的一个写照,我是这么认为的。我认为我们国家现在明显存在重商主义。一切都市用金钱来衡量的。金钱很快将取代爱情的地位,成为现代城市男女结婚的条件。

”“钱不到就不能救人,挟尸要价”的丑恶,上课时老师讲到的某些“有钱钱坐牢,没钱人坐牢”的现象等等,这就是重钱重商的教育教出来的。如果我们的教育中多参杂一些“道与义”的教育,也许很多事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经济发展需要重商主义的推动。

斯密认为应该对国内能生产的商品予以进口限制,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的**壁垒,为保护国内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实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还有100%的国货、**还有100%的进口货?几乎没有了。

就退税、奖金和贸一些定而言,它们都是国家进出口的战略。我们国家也在实行出口退税。实际上,**条约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签订的协议。当然,这并不排除不公平。例如,在鸦片战争的近代史上,我们对割让、租借条约感到羞耻。

殖民地是这些强国掠夺资源、增加财富的基础,而不顾他人生死。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

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第五篇,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国富论》其实是反对**干预的。他认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中国共产党,保护人民不受欺负,建立和维护公用事业。

在此他谈论了教育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是他非常伟大的地方,另外他还提出了著名的税赋四原则:平等、确定、便利、节省。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教材,税收的三性被定为“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不也有相似的地方吗?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的第一篇第八章《论劳动工资》中提到我们国家,他说,中国是世界上土地最肥沃、耕种得最好、人们最勤劳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同时他还说我国最下层人民的贫困远远超过了欧洲最贫穷国家人民的贫困状况。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甚至这些话在今天来说都不为过。

我们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国家很富裕,但是老百姓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这是为什么?

《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全名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此书初版于1776年,就是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那一年。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国富论》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国富论》的编者马克斯?勒纳评论说:"这是一本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奇怪地混合在一起的书,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明敏见识的人所写的书。

说起国富论真的是经济学当中的开山之作,至今200余年仍有很实际的经济指导思想与教育意义.

在史密斯看来,人类的行为是由六仲自然动机驱动的: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和劳动交换倾向。这些动机通过各种社会机制的谨慎平衡,将防止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强烈对立。

由此产生的利己行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必须考虑他人的利益。由于深信人类动机的自然平衡和对自然秩序的信仰,斯密提出了他的著名论断:“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时,都会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达到并非出于其本意的下一页

《国富论》读后感 篇1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现在正向着殷实富足的全面小康社会大步前进。不可否认,30年的成就足以让许多人感到惊讶和自豪!但是,经济上的发展却导致社会生活中大量充斥着贫富差距过大、医疗教育腐败、****成风,等等,黄光裕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糖脂宁胶囊假药案,不都是由此而生?

早在17世纪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国富论》(看了这本书的简介)和人类伦理道德理论《道德情操论》,就已经给了我们非常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因为,这两本书,告诉我们人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趋向——那就是通过利益驱动,让市场经济的发展充满动力;但通过社会良好的价值取向,约束个人的私利,形成道德行为规范,为社会成员所尊重和遵守。

人的自利行为不能没有法律的规范,但仅有法律的社会缺少色彩,因此我们还需要道德(斯密笔下将它分为正义和同情心)。我们必须强调道德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构建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斯密认为是正义,就是把自已放到他人的位置上,考察自己对别人所做的事情,并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可以接受的,即孔夫子所言: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者也。它排除了许多我们认为不公正的东西,如偷窃、杀人、利用他人、限制他人自由等等。显然,从这个意义上讲,正义是市场经济的必然游戏规则。

史密斯把正义与基于善良的道德区分开来。斯密说:“与其说仁慈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还不如说正义是这种基础。

没有仁慈之心,社会也可以存在于一种不很令人愉快的状态之中,但是不义行为的盛行却肯定会彻底毁掉它。”“在追求名誉、财富和显赫地位的竞争中,为了超过一切对手,他可尽其所能地全力以赴,但是,如果他要挤掉或打倒对手,旁观者对他的迁就就会完全停止。”正义是一种被动的约束,它只要求人们保持对他人的尊重,但不要求人们去主动为他人的幸福尽力。

如今,法律越来越完善。当正义与法律逐渐联系起来时,我们发现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但是,法律制度很冷淡,只是为了人类社会的和平共处。比如,经常看到许多年轻人可以心安理得地坐在地铁的座位上看着一位孕妇站着,因为没有法律规定一定要给孕妇让位子,即使有着老弱病残孕专座的标示!

但是,如果同情心要求座位上的人感受她正在忍受的痛苦,这样一来,同情心就会使得座位上的人让出自己的位子。正义允许我们从自己的角度看别人,而同情则要求我们从别人的角度看别人。在斯密看来,道德是出自“一种对光荣而又崇高的东西的爱,一种对伟大和尊严的爱,一种对自己品质中优点的爱。

”道德是一种不受个人经济利益支配的命令。破坏可以得到个人利益,但一个有道德的人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因为破坏是不道德的。和法律相比,道德是主动的。

它要求一个人看到不公时站起来;它要求一个人克制自己,即使他的行为间接影响到他人的幸福。因为道德,人类社会变得多姿多彩;因为道德,人类社会才能有序和谐地运行;因为道德,我们经济体系的运行成本可以大大降低。道德为社会每个人提供了可靠的生存空间。

道德的丧失正在使我们的经济蒙受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的**,企业乃至个人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对付不道德者。如果每个人都有道德,从而减少使用法律的频率,不是更好吗?

既然道德的要求高于人类利已之心,道德的实施只能通过个人的强制。法律不能成为一种执行道德的手段,因为它不能超出正义的范围。当我们想做违背道德的事情时,“内心那个人马上提醒我们:

太看重自己,太轻视别人,就会把自己变成同胞轻视和愤慨的对象。”然而,要达到个人内心的强制,对于追求私利的个人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今天,互联网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社会群体对违反道德的个人的指责乃至唾弃,也确实给我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使我们不得不加强道德意识的建设。

赵一粟管理学院11年级工商管理一班11051006 159********

《国富论》读后感 篇12

亚当斯密《对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各个不同侧面论证了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繁荣。他采用了以微观经济分析为基础的宏观分析方法,从国家财富的来源——劳动,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手段——分工。他开始因为分工而交换,谈论货币作为交换的媒介,然后探讨商品的价格,以及价格的组成部分——工资、地租和利润。《国富论》蕴涵了诸多的经济学理论和实践分析方法,并提出了经济学原理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政策实施意义。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国富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预商业和商业事务,支持低关税和自由贸易,对政个19世纪的政府政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国富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自动倾向于生产社会最迫切需要的货品种类的数量。亚当斯密说过: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象“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在《国富论》中首先谈到了分工和货币的起源和用途。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我们都知道一个简单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在完成一项工作时,只有各成员相互配合、各司其职,才能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工作。

因而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以前人们交换东西,很不方便。以货币为交换媒介,实现货物的最大流通。

其次,亚当斯密谈到了国家财富的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进出口关系,如何运用税收等手段增加国民财富。这也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重点。

在个国,工资劳动者的需求必须随着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而没有后者的增加,就不可能有前者的增长。而收入和资本的增长就是国家财富的增长。

没有国民财富的增长,就没有劳动需求的增长。

最后,亚当斯密对两种政治经济体系作了比较和分析。重商重农是经济发展的两个重点,也是区别封建社会的重要特征。

亚当斯密是经济自由主义的倡导者。他希望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自我调节的社会经济秩序。他认为,政府只需要维护和平,建立严格的执法体系,提供教育等最低限度的公共服务。

政府不需要干预经济事务,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自然会为公共利益作出最大的贡献。自由的社会经济体制是市场顺利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基本条件。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位学者对世界的超凡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正如马克斯所说,亚当·斯密第一次系统地研究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把英国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国富论》读后感 篇13

《国富论》,顾名思义就是写怎样的经济体制能够使国家富强。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了一位学者对世界的超凡洞察力。他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制定了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强大,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全书共五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五篇的内容分别是: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人民的顺序;论资财的发行及其蓄积和用途;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经济体系;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在这看似烦闷的标题下的内容却生趣动人。而全文令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亚当斯密在开篇就举的那个“制针”的例子。

一枚小小的针的制作,竟然需要十八道工序。如果我们从头到尾都让一个人做,恐怕一天也做不完。但是,如果分工协作,每人负责

一、二道工序,一人一天却可以做4800枚。分工何来如此神力?其实原因很简单,分工可以使劳动专业化,提高劳动的熟练程度。

不仅如此,分工还有另一种美,那就是可以为机器的发明和改进提供机会。起初,蒸汽机相当愚蠢,活塞的提升需要一个孩子来打开和关闭锅炉。有一次,有一个按活塞的小孩,因为干得久了,就“懒”中生智,把开闭汽锅的舌门把手,用一条绳索系在机器的另一端,让舌门随机器的运动而自动开闭。

这是亚当斯密在《论分工》里面的例子。就是这些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比喻,他就像一个经验炉火纯青的舞者轻盈而优雅地带领我们这些门外汉直观而立体地感受到舞蹈的美丽。只是在这里,变成了经济学中的奥妙。

也因为这个比喻的原因,对于全文,亚当斯密的《论分工》一直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也准备重点谈谈我对他的《论分工》的看法与感想。亚当斯密认为,劳动生产率的最大提高和使用劳动的技能、技能和判断力的提高是分工的结果。

分工的结果,各劳动者的业务,既然终生局限于一种单纯操作,必然能够增进其对这项工作的熟练程度。分工节约时间,效益更大;分工简化,节约劳动。在讨论了分工之后,亚当·斯密的细致逻辑从第二章开始,论述了分工的原因。

亚当·斯密认为,动物之所以没有人类的分工与合作,是因为人类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人类是在为自己谋划、更好地交换、交易的前提下,不自觉地创造了分工。在这里,亚当·斯密再次用他简洁生动的语言,通过实例让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

我们最早在高中学政治时期提到的社会三次大分工,到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人类社会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三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中期的原始农业与原始畜牧业分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发生在奴隶社会中期的农业和手工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促进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三次社会分工是当时的英国时代。商业和手工业的分离促进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这些思想虽然是马克思提出的,但其雏形却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资本主义思想的发起者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导师,似乎是两大不可调和宗派的高手,但他们在社会发展和历史研究的武功上,却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和看法。

三次社会分工是生产力的三次飞跃,这使亚当·斯密充分认识到分工与合作的重要性,分工可以充分提高劳动效率。例如平时资本家们生产产品,都是让工人一人对一台机器的生产,而到了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汽车的生产首次利用上了流水线作业的方法,每个工人都有属于自己零件的任务分工,他们不用在一个人或几个人对着一辆车子工作,每个的工作似乎都是一拧螺丝那么简单,可是分工后出来的效果却是企业效益的高度暴涨,这就是劳动分工思想的魔力。

以下是亚当斯密在本书中提到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论,这似乎是马克思提出的,而这也是亚当.斯密最先提出的,不过他们所处的角度不同,亚当.斯密站在资本家的角度,提出了利润从何而来,就是从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规模,进行再生产,这样资本家们就会越来越富有,而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因此而积累大量的财富而称霸世界。

马克思从工人的角度出发,提出资本家利润的实质是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最终目的是让工人站起来,用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

阶级论,首次提出了封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属于生产关系之间相互矛盾却又相互依赖的关系,地主为了取得高额利润而抬高地租,资产阶级又要为了减少成本和提高利润而与地主讨价还价和降低工人工资或提高工人劳动时间。工人的目的是减少劳动,与资本家谈判提高工资,甚至罢工和暴力革命。这生产关系的三环一环套一环,缺一不可。

其实这个思想在我国的现实社会里也是有很大的意义,我国最大的地主就是国家,因为土地是国有的,在可用土地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不得不将地租抬高,卖给有竞争力的房地产商,而代表资本家的房地产商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而抬高房价,而作为类似于三环中工人阶级的消费者,就要和房地产商讨价还价,甚至不断变幻东家,以取得符合自己经济实力的住处。而在很多人因为买不起房子而担忧的时候,国家又要考虑消费者的实际情况下条文说如果房价再不下调,就对城市一二把手进行惩办。所以说,三环之中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互相影响,这种思想用在今天,用在中国也是完全适宜的。

而《国富论》当中最为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思想莫过于自由主义了,也是我们高中政治经常提到的价值规律与市场调节,俗称“看不见的手”,在当时的世界局势当中,唯有英国敢于消除世界上任何的**壁垒而公开的和任何国家进行**合作,英国以自己对其他国家的**优惠来换取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优惠。即使在英法战争中,英国也用自己先进的财富采购来消灭法**队,而这些财富是通过**法**队用来制做军服的棉织品而获得的。

当时全世界的所有国家当中,最为发达的纯商业国家是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他们拥有了最早的银行,最早的股份公司,却没有自己的国家,因为他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需要国家,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主义,也为他们取得了大量的财富。而英国,身为一个主权国家,一旦明白了自由主义这个道理,其强大的国力更是让他不可收拾,让他一举打败了“海上霸主”西班牙,“海上马车夫”荷兰,“西欧陆上霸主”法国而成为新一代的“日不落”帝国。

自由主义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也是十分重大的,在我国的今天,脱离计划经济也不过三十年,与英国将近三百年的自由经济意识还无法相比,东部开放的沿海城市还好,我国的经济特区和经济开发区以及港澳**管辖的相对宽松,甚至有进口商品免关税的优惠待遇。相对来说,西部地区则明显体现出了落后。不但是经济落后,思想也相当落后,表现出命令不到绝对不作为的慵懒心态,与沿海开放区那种不是**严令禁止的就做做看的创新思想大相径庭,这也是西部发展不起来的最主要原因,思想不自由,不主动,就会落后。

其实就算在我国沿海城市,很多地方也是办公司难,起执照难,即使从马路这边搬到马路对面,也要另起一个执照,这都是十分不符合自由主义思想的。当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自由主义也会越来越流行,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可是另一方面却会使资本家过于的盲目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于是在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俗称“看的见的手,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止步不前。

相关阅读

  • 《国富论》的感悟1500字8篇

    笔稿范文网推荐更多专题:“国富论感悟”。工作中有些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难度,范文的需求量在日益增大。有了范文,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写出能够引人共鸣的文章。你肯定需要这些优秀的范文范文吧?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国富论》的感悟》,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 国富论读书笔记工作报告推荐

    国富论读书笔记(一)《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

  • 论人性读后感

    为了让你更好地了解“论人性读后感”我们进行了系统整理,建议您收藏此页以方便随时阅读。读书可以使我们变的有修养,如果你阅读了作者的作品,或许也会被其文采征服。将内心所想稍加梳理,就是一篇优秀的读后感。...

  • 《君主论》读后感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日常的生活中,大家都写过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目的是提升我们的思考能力,指导我们的实践,那么一篇好的心得体会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君主论》读后感,供你参考,...

  • 2024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13篇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优秀有创意的心得体会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4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13篇”,欢迎大家参考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