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精选))

发表时间:2022-02-14

有偿家教专项治理心得体会。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我们需要将自己对观看或阅读过的内容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写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比较多地倾向于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会,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心得体会(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公报来看,这个目标反映了以下几方面的重要问题。目标的提出是根据我们的任务提出来的,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我们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可以看出这样的表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要取得明显的成效。到2035年的时候,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体现。所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我们可以称之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三步走的发展目标。

这个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在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提出了不同的任务,事实上,这个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发展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拓展。在十九大提出新两步走发展战略当中已经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十九大是这样表述的,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来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又进一步细化和拓展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这样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聚焦改革问题,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它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根据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南方谈话时候提出的目标要求,他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这个基础上又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这种目标。所以,它进一步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十九届四中全会又专门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细化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抗击疫情的人民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当下国内疫情防控还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巨大压力,防疫斗争仍不能松懈。

在这场全民抗疫斗争中,基层社区作为防控第一线发挥了关键作用,社区化战疫也使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得到了更加精准、更加有效的实施,社区的能动作用在此次疫情之下得以充分体现。

值得注意的是,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向现代化纵深发展的微观呈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社会治理水平。因此,透过此次疫情,各级政府与社区应进一步思考有关基层治理的一系列问题,包括社区的治理边界与权限、职能定位、参与主体以及如何将社区治理融入社会治理等问题。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环节

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每一个社区都成为了独立的防疫阵地,社区的各项政策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产生直接影响。基层社区治理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凸显。

不过,在具体的防疫工作中,仍可以看到社区治理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多方观念的影响。具体而言,社区在执行各项防疫政策过程中往往受到来自上级主管部门多重指导、社区党组织决策、居民舆论与意见、社区工作者能力差异等不同方面的影响,没有系统化、明确化的标准,导致社区在治理过程中出现摸不着头脑,尺度把握不到位、工作方法不灵活、防控措施不主动、组织领导不作为等一系列问题,成为疫情防控过程中令人心忧的现象。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居民生活与发展需求日趋多元化,为我国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治理需要朝着更加精细化、人性化方向发展,而基层社区恰恰是促进我国社会治理水平纵深发展的主要载体。社区治理应成为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提供新方法、拓宽新思路、开辟新天地,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和基层社区都应主动探索为社区治理赋能的具体方法及路径,以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此次疫情折射出我国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机制化的任务依然艰巨。

完善和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完善国家治理的发展需要,更是完善以人为本的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在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社区为主体,落实主体责任;要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因地制宜参与社区治理;要长远考虑完善社区治理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旨在为提升社区治理提供尺度把握、方向把握以及制度把握。

具体而言,各级政府与基层社区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基层社区如何自我定位,社区治理如何更好贴合居民需求,社区治理过程中的权限如何界定,都是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亟须思考的问题。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基层社区被赋予了比平时更大的权力与责任,而部分社区工作者和居(村)委成员不能做到临危受命,或是防疫工作不到位。问题的背后暴露出少数社区工作者对社区定位的偏误,也反映出基层社区治理的专业化程度亟待加强。

我们认为,应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以服务者姿态面向社区居民。社区的公共服务功能应包括但不限于基础公共卫生服务、教育咨询服务、民事调解服务、文化需求服务、困难群体关怀服务等内容。做到这些并非易事,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及人员配备;提升社区工作者及志愿者专业能力和服务意识;完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建设等。强化社区公共服务功能是一项长期任务,但同时也是提升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之举。

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社区不是孤立存在的,社区的发展及职能建构与社会整体发展相互影响。因此,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更应用联系、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社区沦为孤岛,根源在于社区在协同内外力量参与基层治理的相关经验尚有欠缺,无法积极引导各方力量参与社区治理。要破除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难题、增强基层社区应对危机能力,就要学会引导内外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对内,社区要集结一批有能力、有凝聚力、关注社区发展的志愿者队伍,积极引导居民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实现有质量的居民自治;对外,社区要在上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与社会组织、周边商户及企业、学校、医院等搭建联系协作网络,促进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治理,不仅使社区发展更有底气,也能更好地将社区治理融入社会治理的大环境中。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推进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注重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制定,这不仅为社区发展与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也是我国依法治国精神的体现。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但是在时效性、适用性等方面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基层治理现实。结合此次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如危害社区公共安全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我们认为在社区治理水平现代化过程中,应及时完善相关法律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当然,法律的制定仅仅为社区治理提供了范式,在具体的治理过程中需要更多注重地区差异、发展差异及个体差异等具体因素。

社区是人民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社区治理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感。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我国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的必要举措,更是增进人民福祉、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疫情就像一次大考,考出了社区在疫情危机应对过程中的不足和短板,同时也考出了人民团结勇敢,励精图治的决心。疫情会结束,但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宗旨的社区治理进程将会持续,各级政府将与社区一起,以扎实行动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时代与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推进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20xx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最有效的防线。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也曾多次强调: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做好社区工作十分重要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

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增强社区服务功能等重大任务;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对城乡社区治理做出全面、系统、深入部署;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更高要求,标志着社区治理开始进入以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发展主题的新阶段。

当前,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作为基层单位的社区处于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作为基层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和城乡治理、公共服务的基础平台,社区也承担着越来越复杂和紧急的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因此,进一步提高社区综合治理能力,不仅是强化疫情防控等危机应对能力的现实需要,是推进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社会治理难题、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的社区综合治理工作应立足长远、综合施策。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学习并发展枫桥经验

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

1963年,浙江诸暨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枫桥经验,是根植于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宝贵经验,通过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及时预防矛盾,将矛盾解决在基层。因此,学习并发展枫桥经验,对于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总的来说,枫桥经验的本质特征,即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推进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提升基层治理社会化、智慧化和专业化水平。其中,枫桥经验最核心的一条便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将党建作为贯穿于不同类型社区治理的主线和灵魂。学习并发展枫桥经验,坚持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要建立健全城乡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打造党建示范品牌为契机,进一步激发基层社会党组织新活力。要注重党建品牌引领与社区服务相融合,聚焦特点与亮点,打造一批过得硬、叫得响、措施硬、受欢迎的基层党建创新品牌和党建标杆社区。此外,在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下,要积极鼓励社区自发形成的居民自治组织有序有效参与社区治理,倡导居民的事情居民自己做、矛盾不上交,进而形成自治与共治相结合的治理格局。

深化社区减负增效

助力居委会自治功能回归

社区治理的最高目标,是在政府提供初始平台和第一推动力的基础上,社区走向自我治理、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轨道。当下,从政府社区的角度来看,基层社区的多项工作任务均由政府交办,如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社会保障、就业安置、收费收款、低保申请等等,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承担了大量本应由基层政府部门承担的行政和社会管理任务,使自己深陷于繁忙的行政事务之中,大大加重了自身的行政色彩。由此出现了功能不清、角色错位等问题,致使居委会不但没有成为居民合法权益的代言人和维护者,反而成了基层政府的手和脚。对此,要改变社区行政化、机关化倾向,让居委会回归自治,必须要深化社区减负增效和全面推行居站分设。一是深化社区减负增效,根据中央、省市对社区减负的文件要求,对居委会的工作事项进行系统梳理,形成行政(公共)事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大力推进社区减负,让社区逐步向纯粹社区治理职能回归;二是全面推行居站分设,实现每个社区建成1个社区服务站,每个街道至少建成1个社区(便民)服务中心。通过居站分设,把居民自治性事务和政府行政性事务分开、分清。

以现代科技为支撑

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落地生根的有效触点和重要载体。在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将数据思维、互联网技术、智能化平台等新手段应用于服务新时代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社区综合治理发展的方向。加快智慧社区建设,以现代科技为支撑,打破信息孤岛、全面掌握社区居民需求动态,做到及时对接和精准服务,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从而达到更快速、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治理服务效果。

当前,加快智慧社区建设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整合与共享政务服务,将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资源向社区延伸,整合共享社区资源,推动一门式政务服务改革,提高基层社区的公共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优化办公流程。二是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通过建立互联网+网格化基础数据管理平台,储存和管理智慧社区数据资源、依托信息平台开辟社情民意征集反映渠道、以政府为主导搭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基层社区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包括加快社区安保监管系统建设,推进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构建多方联动、多网融合、多元参与的工作格局等。四是加大调研走访力度,积极开展智慧社区试点工作。在试点过程中,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理念、应用项目和服务成效等工作的宣传推广,依照社区特色,有针对性地制定智慧社区发展规划,最后实现智慧社区全覆盖,推动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

加强民主协商

提高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水平

全面提升社区服务,要增强居民的参与度和自觉度。但是,有效的公众参与不是公众个体行动的简单汇总。作为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维度,公众参与具有系统性和复杂性。推动公众有效参与社区治理,需要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发挥各方的优势,实现多主体联动。提高居民社区治理的参与度和参与水平,要健全社区参与式协商民主自治机制,梳理议事协商形式、议事协商规则、议事协商流程,将涉及居民利益的公共服务事项逐步纳入协商议事范围。通过居民提议、党组织引领、工作站服务、居委会发动的工作模式,创新社区事务的协商形式,拓展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讨论渠道,鼓励更多社区居民切实参与到社区事务的治理协商中,扎实推进民事民提、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办、民事民评,大力弘扬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的先进事例。通过社区参与式协商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居民真正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在参与自治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促成社区的善治。

创新激励机制

打造社区治理高素质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社区综合治理亦是如此。在基层社区治理过程中,任何好的制度、机制、平台和技术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去实施,并在实施中因地制宜地创新和优化。换言之,社区人才队伍是落实具体工作措施的关键与核心。然而,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却是当前社区治理过程中一个明显的短板。因此,创新激励机制,打造社区治理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提升社区综合治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创新激励机制,需要综合运用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手段。正向激励包括对业绩突出、能力显著的社区工作人才,采取嘉奖、评优、培训等多种方式,设立灵活的表彰奖励机制,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和职业声望,以此充分调动社区工作者争先创优的职业热情;负向激励包括建立社区工作者退出淘汰机制,工作3年内未取得社工职称证书或连续两年绩效考核不合格的,予以辞退并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等。在实施创新激励机制的同时,要配合科学的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岗位等级调整、薪酬待遇核定、续聘解聘的重要依据,对社区人才队伍实现绩效考核兑现,奖优罚劣,进而达到优化社区人才队伍结构,提高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水平等目的。

bijiaogao.coM相关文章推荐

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3篇(心得体会(精选))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成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我们进一步建构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型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根本政治保证、根本思想路线、根本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

新中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创造发展奇迹的70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7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问题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取得重大成果和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新中国70年社会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成就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但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还面临一系列来自国内外的现实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标志。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这个最本质特征更加鲜明地体现好,把这个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因此,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保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统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一是强化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二是提升党在国家治理能力中的引领地位,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这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执掌新中国政权以来,第一次以研究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全面总结、系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奥秘和治理奥秘;第一次完整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第一次对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顶层设计、全面部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观乎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个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既高度提纲挈领,又非常简洁鲜明。其中,总体要求分别强调了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更高要求;总体目标则分别阐明了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一、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

本次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这四个坚持,对于确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把握做好此项工作的思想路线和正确路径,永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机活力,以及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都是至关重要的、具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

第一个坚持,就是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进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的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同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强调把制度建设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把思想建党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把国家制度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把完善国家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发挥制度优势同提高治理效能结合起来;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独创性的现代治理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华彩篇章。坚持以这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现代治理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巩固好,完善和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将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提供根本遵循和根本制度保障,必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同时也将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个坚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贯通全局、覆盖全局、指导全局的重大指导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坚持党和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同国家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同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的有机统一;就是坚持我们国家制度诸多优势中最重要的党的领导优势、人民当家作主优势、全面依法治国优势这三大优势的协同联动;就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推动三者有机统一于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要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切实体现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聚焦健全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就是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能力。

第三个坚持,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我们党现在所干的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件事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系统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一家干成过,没有现成的经验、成功的模式可供翻版和摹版。所以,尤其需要集中全党智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特别是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国情实际出发;尤其需要勇于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还要坚决摆脱多年形成的路径依赖的癖好;尤其需要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既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又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牢记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做到自觉而坚定的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改革创新。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创新。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就是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完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举改革旗、打创新牌,用改革创新的集成联动推动国家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强调坚持举改革旗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实现这个总目标,当然也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强调坚持打创新牌是因为,在新时代,我们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整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在新时代,坚持好、实施好、完善好这套制度体系,就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把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作更多创新。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的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就是对为什么要坚持在这方面推进改革创新最好的回答。

二、深刻领会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项总体要求

《决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是本次全会《决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提出的三项总体要求。

强调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是因为,早在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本次全会《决定》总结阐明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非常全面系统且有说服力地诠释和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都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许多不足和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就是《决定》所说的短板和弱项。这就要求我们要像在经济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样,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供给,从而补上短板、健强弱项,而其前提是要切实做到固根基、扬优势。所谓固根基,不仅是指蕴含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也包括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样的执政根基、群众根基,同时还包括既要认真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有益文明成果,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创新和创造这样一种民族精神独立性、自主性的根基。所谓扬优势,既包括《决定》科学总结的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也包括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以及继承发扬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上形成的多方面行之有效的治理优势等。

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因为,经过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创造性地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定型,覆盖党和国家事业方方面面的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进一步指明了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切入点、聚焦点和着力点。

关于根本制度。所谓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决定》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根本制度是覆盖我们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切方面、所有领域的。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根本军事制度。

关于基本制度。所谓基本制度,就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的制度。基本制度也是覆盖和体现在各领域各方面的。比如,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之前加上一个等字就是表明:我国各领域各方面基本制度是会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扩容的。这次《决定》中概括的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由原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扩容而来。

关于重要制度。所谓重要制度,就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它包括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法治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这些重要制度上接国家治理之顶层,下连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之基层。比较来看,在贯彻落实本次全会《决定》精神,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方面,创新和完善空间最大的是重要制度。本次全会《决定》突出点明的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都属于重要制度范畴。

三、深刻领会和把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项总体要求

本次全会《决定》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两项总体要求,一是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二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全面加强治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总书记还说: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本次全会《决定》把系统治理等四个治理列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提升了其全局性、全方位指导作用。坚持系统治理强调的是:推进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靠零打碎敲不行、碎片化修改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系统的、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着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坚持系统治理强调的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依法治理强调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我们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调的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强调的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作为神经末梢、治理源头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等。

本次全会《决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最早提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的一贯思想,即我们党和国家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在新时代的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面前,既要励精图治,又要多谋善治,在好的国家治理体系下注重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善于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我们党自十八大以来有效解决一批结构性矛盾,使很多领域在短期内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成功经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尽快学会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套,做到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两手抓,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现代化治理能力、治理效能支撑早日建成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深刻领会和把握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总体目标

在这方面首先应该看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本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仅仅相隔6年,我们党又在本次全会《决定》中立足我国现代化总进程,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目标。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我们党面临的这项重大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个总体目标,既强调科学理论指导,又明确重大方针原则;既提出目标任务,又指明战略重点;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总方向、总遵循。

本次全会《决定》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设定,是对标和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从20xx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战略部署的制度目标制定的。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次全会《决定》据此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这个总体目标,特别是深刻领会关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重要思想,需要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邓小平同志的一段重要论述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时意味深长地说: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而这种清醒恰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有充分的历史耐心,有足够的政治定力,有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的高度自觉和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总书记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我们从这样的论述逻辑中不难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和定型,需要经历一个比物质文明建设难度更大、时间更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规律性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立足历史发展的长河,放眼未来,我们党认识到: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这代人、下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我们需要把增强制度自信同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起来,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地团结奋斗、努力奋斗、接续奋斗。

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将审议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这一决定具有重大意义,是为人民共和国长治久安、为中华民族万世开太平的重大举措。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积累了丰富成果:坚持党领导一切工作,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经受了实践考验,已经逐步成熟。

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越来越认可社会主义中国的制度优势,社会主义的吸引力感召力越来越强。中国面对着前所未有的伟大斗争,需要把自己的制度优势发挥好、巩固好,使之更加成熟稳定,确保国家长治久安。

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而不是向着其他方向成熟定型。我们治国理政的本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成体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我们进一步建构了一个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领导的民主集中型的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十分明显,是能够持续推动中国进步和发展、确保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而这一制度和治理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因为它具有形成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源泉、根本政治保证、根本思想路线、根本组织原则以及干部制度。

新中国7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繁荣昌盛、创造发展奇迹的70年,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巨大成就的70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围绕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问题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了国家治理体系,取得重大成果和重大成就,为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坚持党对国家和社会的全面领导,实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建立和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建立生态保护制度和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并由此带来的社会全面发展进步,是新中国70年社会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成就的集中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需要通过治理效能来实现和彰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创造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但面对新的世情国情党情,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还面临一系列来自国内外的现实挑战。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以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在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领导是最鲜明的标志。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这个最本质特征更加鲜明地体现好,把这个最大优势更加充分地发挥好。因此,中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必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同时,中国共产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领导力量,保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统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改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一是强化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完善保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二是提升党在国家治理能力中的引领地位,增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这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党中央决定用一次全会就这个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是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

了解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接力探索、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必须倍加珍惜,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丰富的实践成果。我们既要坚持好、巩固好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又要完善好、发展好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又是一个重大现实课题,我们要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定信心,保持定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完成好这次全会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举国欢庆期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执掌新中国政权以来,第一次以研究坚持和完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为主题的中央全会。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第一次全面总结、系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制度奥秘和治理奥秘;第一次完整深刻论述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各方面必须坚持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第一次对于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作出了顶层设计、全面部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

观乎全会《决定》提出的这个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其显著特点是:既高度提纲挈领,又非常简洁鲜明。其中,总体要求分别强调了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更高要求;总体目标则分别阐明了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2035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一、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四个坚持的指导思想

本次全会《决定》提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改革创新。这四个坚持,对于确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把握做好此项工作的思想路线和正确路径,永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生机活力,以及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都是至关重要的、具现实和长远指导意义的。

第一个坚持,就是突出强调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特别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我们党在全国执政以后,不断探索这个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推进新的历史起点、新的历史方位上的全面深化改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定型,同时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前所未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思想,强调把制度建设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位置;把思想建党同制度治党结合起来;把国家制度同法律制度结合起来;把完善国家制度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起来;把发挥制度优势同提高治理效能结合起来;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结合起来,形成了兼具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原创性、独创性的现代治理思想,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华彩篇章。坚持以这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现代治理思想为指导,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和巩固好,完善和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必将为当代中国进一步发展进步提供根本遵循和根本制度保障,必将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全新选择,同时也将为人类探索建设更好社会制度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二个坚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一个贯通全局、覆盖全局、指导全局的重大指导方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就是坚持党和国家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同国家的主人和历史的创造者、同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的有机统一;就是坚持我们国家制度诸多优势中最重要的党的领导优势、人民当家作主优势、全面依法治国优势这三大优势的协同联动;就是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推动三者有机统一于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坚持这三者的有机统一,就是要聚焦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切实体现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就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聚焦健全我们党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就是要提高党依法治国、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能力。

第三个坚持,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我们党现在所干的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件事来说,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系统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一家干成过,没有现成的经验、成功的模式可供翻版和摹版。所以,尤其需要集中全党智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的实际特别是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国情实际出发;尤其需要勇于冲破体制机制的障碍、敢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还要坚决摆脱多年形成的路径依赖的癖好;尤其需要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既坚决抵制抛弃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主张,又自觉纠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牢记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始终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做到自觉而坚定的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

第四个坚持,就是坚持改革创新。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开放,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是改革创新。全会《决定》提出坚持改革创新,就是要求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完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体系过程中,要坚持举改革旗、打创新牌,用改革创新的集成联动推动国家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强调坚持举改革旗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实现这个总目标,当然也必须依靠全面深化改革。《决定》强调坚持打创新牌是因为,在新时代,我们党不仅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稳定性和延续性,而且要不断增强其发展性和创新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长盛不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牢靠而持久的制度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一整套行得通、真管用、有效率的制度体系,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一个基本依据。在新时代,坚持好、实施好、完善好这套制度体系,就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继续加强新的实践基础上的制度创新,把实践中好的经验和做法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作更多创新。当今世界日益激烈的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国家制度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的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就是对为什么要坚持在这方面推进改革创新最好的回答。

二、深刻领会和把握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项总体要求

《决定》指出:要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是本次全会《决定》对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明确提出的三项总体要求。

强调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是因为,早在20xx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本次全会《决定》总结阐明的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13个方面的显著优势,非常全面系统且有说服力地诠释和印证了这一点。同时也要看到,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都还有许多不足,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许多不足和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就是《决定》所说的短板和弱项。这就要求我们要像在经济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样,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加大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有效供给,从而补上短板、健强弱项,而其前提是要切实做到固根基、扬优势。所谓固根基,不仅是指蕴含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深厚中华文化根基,也包括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这样的执政根基、群众根基,同时还包括既要认真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创造的包括制度文明在内的有益文明成果,又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创新和创造这样一种民族精神独立性、自主性的根基。所谓扬优势,既包括《决定》科学总结的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方面显著优势,也包括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以及继承发扬我们党在国家治理上形成的多方面行之有效的治理优势等。

强调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是因为,经过新中国70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不懈探索和实践,我们党创造性地逐步确立并巩固了我们国家的国体、政体、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各方面重要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趋于成熟定型,覆盖党和国家事业方方面面的比较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已基本形成。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突出坚持和完善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这进一步指明了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切入点、聚焦点和着力点。

关于根本制度。所谓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决定》开宗明义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根本制度是覆盖我们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覆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一切方面、所有领域的。其中,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和全面领导制度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文化制度;共建共治共享是我国的根本社会治理制度;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国的根本军事制度。

关于基本制度。所谓基本制度,就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国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基本原则、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等发挥重大影响的制度。基本制度也是覆盖和体现在各领域各方面的。比如,体现在政治领域,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体现在经济领域,就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三大基本经济制度之前加上一个等字就是表明:我国各领域各方面基本制度是会随着实践发展而逐步扩容的。这次《决定》中概括的三大基本经济制度,就是由原来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这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扩容而来。

关于重要制度。所谓重要制度,就是由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派生而来的、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的主体性制度。它包括我国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法治体系、党的建设制度等。这些重要制度上接国家治理之顶层,下连社会生产生活方方面面之基层。比较来看,在贯彻落实本次全会《决定》精神,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方面,创新和完善空间最大的是重要制度。本次全会《决定》突出点明的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都属于重要制度范畴。

三、深刻领会和把握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两项总体要求

本次全会《决定》对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的两项总体要求,一是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二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的同时全面加强治理。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不高,人民生活水平也还不高,治理这样一个国家很不容易,必须登高望远,同时必须脚踏实地。总书记还说: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

本次全会《决定》把系统治理等四个治理列入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提升了其全局性、全方位指导作用。坚持系统治理强调的是:推进新时代的国家治理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靠零打碎敲不行、碎片化修改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系统的、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着力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坚持系统治理强调的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依法治理强调的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我们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调的是:健全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强调的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夯实作为神经末梢、治理源头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等。

本次全会《决定》强调: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最早提出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总体要求,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方面的一贯思想,即我们党和国家各级组织、各级干部在新时代的新任务、新问题、新挑战面前,既要励精图治,又要多谋善治,在好的国家治理体系下注重不断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善于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这是我们党自十八大以来有效解决一批结构性矛盾,使很多领域在短期内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的成功经验。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尽快学会统筹制度改革和制度运行,处理好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关系,搞好上下左右、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套,做到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两手抓,坚持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构建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切实做到用现代化治理能力、治理效能支撑早日建成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

四、深刻领会和把握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总体目标

在这方面首先应该看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本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仅仅相隔6年,我们党又在本次全会《决定》中立足我国现代化总进程,提出了坚持和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总体目标。这充分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我们党面临的这项重大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这个总体目标,既强调科学理论指导,又明确重大方针原则;既提出目标任务,又指明战略重点;既有路线图,又有时间表,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总方向、总遵循。

本次全会《决定》对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体目标的设定,是对标和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从20xx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的战略部署的制度目标制定的。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次全会《决定》据此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这个总体目标,特别是深刻领会关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这一重要思想,需要同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过的邓小平同志的一段重要论述结合起来。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习近平总书记在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这段话时意味深长地说:几十代人,那是多么长啊!从孔老夫子到现在也不过七十几代人。这样看问题,充分说明了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上的清醒。而这种清醒恰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完善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上,有充分的历史耐心,有足够的政治定力,有把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的高度自觉和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开辟正确道路、发展科学理论、建设有效制度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总书记还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我们从这样的论述逻辑中不难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制度的成熟和定型,需要经历一个比物质文明建设难度更大、时间更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规律性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本次全会《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还只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目标。立足历史发展的长河,放眼未来,我们党认识到:一个政权要稳定下来、一个社会要稳定下来,必须持续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和巩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我们这代人、下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长期努力。我们需要把增强制度自信同永远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结合起来,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结合起来,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锲而不舍地团结奋斗、努力奋斗、接续奋斗。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心得体会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科学谋划、精心组织,远近结合、整体推进,确保本次全会所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根本保证。

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首要的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一)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党的领导地位的政治界定。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中国发展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才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在坚持党的领导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含糊、不能动摇,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坚如磐石、稳如泰山。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党中央制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依据和基础。我们要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使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三)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最根本的是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们党已经拥有9000多万名党员、46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近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要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否则,大家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党就会变成一盘散沙,什么事情都干不成。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出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按照党中央的统一部署,不折不扣、坚定有力地完成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各项目标任务。

二、着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加强制度执行的监督,切实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还要在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上狠下功夫。

(一)切实强化制度意识,深刻认识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制度执行力方面也有显著提高。但要看到,目前在实践过程中,一些领域还或多或少存在着制度执行力不足的问题,这已经成为影响治理效能的短板。制度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抓落实,只是写在纸上、贴在墙上、锁在抽屉里,就会形同虚设,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自觉维护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坚决防止制度成为稻草人橡皮筋。要善于运用制度治理国家,更好地把国家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要增强制度意识,善于在制度的轨道上推进各项事业。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引领全社会增强制度意识,自觉维护制度权威。提高制度执行力,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标杆、作出示范、当好表率。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不留暗门、不开天窗,防止破窗效应。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党员干部做到的,领导干部必须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必须首先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首先做到。要增强斗争精神,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坚决同一切违反制度的现象作斗争,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

(三)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坚决杜绝做选择、搞变通、打折扣的现象。严格监督是保证制度不折不扣贯彻执行的关键。要健全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明确各项制度执行的主体责任、监督责任、领导责任,形成制度执行强大推动力。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把监督检查、目标考核、责任追究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有责必问、问责必严。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对把制度当摆设、破坏制度、违法违规违纪的,都要严肃查处,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

三、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自觉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不懈探索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必须坚定制度自信。从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不断增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宁、国家统一提供了有力保障。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们要加强制度自信宣传教育,讲好中国制度故事,引导人们充分认识我们已经走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之路,只要我们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就一定能够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经过长期实践检验,来之不易,必须倍加珍惜。纵观社会主义从诞生到现在的历史过程,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的全新社会,在以往的世界社会主义实践中没有解决得很好。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深入思考和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治理中国的问题,虽然也发生了严重曲折,但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人民幸福、社会安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得来的,是在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近百年的实践中得来的,是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得来的,是在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传承发展中得来的,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宝贵成果,因此必须倍加珍惜。

(三)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完善和发展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要在坚持好、巩固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前提下,不断推进制度创新,抓紧制定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既把握长期形成的历史传承,又把握党和人民在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方面走过的道路、积累的经验、形成的原则,不能照抄照搬他国制度模式,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干部和人才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党的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中坚力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

(一)突出提高治理能力,加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新时代的干部队伍必须是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要政治过硬、改革意识强、能力水平高、敢闯敢干。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注重培育专业能力、专业精神,增强干部队伍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能力。要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干部放到重大斗争一线去真枪真刀磨砺,强弱项、补短板,学真本领,练真功夫。要通过加强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推动广大干部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开展工作,提高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等各项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要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强化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着力培养选拔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严把选人用人政治关、品行关、能力关、作风关、廉洁关,改进干部推荐考察方式,把制度执行力和治理能力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建立崇尚实干、带动担当、加油鼓劲的正向激励体系,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评判优劣、奖惩升降的重要标准,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实绩突出的干部及时大胆用起来。

(三)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优秀人才的国际争夺日趋白热化。要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建设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把广大人才的报国情怀、奋斗精神、创造活力激发出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改进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流动机制,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做好各类人才教育培训、国情研修等工作,增强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决定》提出的各项要求,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三篇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一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市域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在市域范围的具体实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市域社会治理既要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上级的任务要求,又要立足实际对本市域社会治理统筹谋划、周密部署、推动实践,在国家治理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具有解决社会治理中重大矛盾问题的资源和能力,是将风险隐患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的最直接、最有效力的治理层级,处于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前线位置。市域社会治理做得怎么样,事关顶层设计落实落地,事关市域社会和谐稳定,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治理理念现代化

加快推进新时代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解决市域内影响国家安全、社会安定、人民安宁的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提高市域社会治理理念现代化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体来说,应树立五个导向。

树立目标导向,加快实现市域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和创新市域社会治理,必须紧紧围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总目标来谋划治理思路、设定治理任务、规划治理路径。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坚持在党委全面领导下,统筹整合政府、社会、市场等各种力量,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科学化,深化对市域社会运行规律的认识,更加注重运用协商、契约、道德、习俗等社会内生机制。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法治化,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纷争、规范社会行为,善于引导群众在治理实践中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推进市域社会治理智能化,积极推进市域信息基础设施联通、网络畅通、平台贯通、数据融通,善于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增强政府决策部署的科学性、风险防控的精确性、打击犯罪的实效性、执法办案的公正性、公共服务的便捷性。

树立政治导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自治、法治、德治结合起来,把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专项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把治标与治本结合起来,把专门工作和群众路线结合起来,推动市域社会治理更加有序有效开展。把加强党的领导贯穿于市域社会治理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在市域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使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过程成为不断夯实党执政根基的过程,提高党领导市域社会治理的水平。

树立为民导向,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切的公共安全、权益保障、公平正义等问题,切实增强城乡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一切依靠群众,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动性、创造性。坚持一切由群众评判,尊重和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做到社会治理过程让群众参与、成效让群众评判、成果让群众共享。

树立问题导向,在攻坚克难中推动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发展。一手抓化解历史遗留累积的存量问题,一手抓管控新形势下出现的增量问题。从最严峻的风险防起,围绕暴恐袭击、社会稳定等突出风险,坚持消化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有效防范风险蔓延、叠加、升级。从最突出的漏洞堵起,聚焦人员密集场所、治安混乱地区、重点人员物品以及新技术新业态,从法律、政策、技术、管理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织密织牢风险综合防控网络。从最明显的短板补起,围绕人、组织、物、网等社会治理基本要素,加快市级层面实名登记、社会信用管理、产权保护等基础性制度建设,推动治理模式从事后应对向源头防范转型。

树立效果导向,一步一个脚印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变为现实。逐步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美好蓝图变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实效和实惠。实行目标化管理,把市域社会治理分解为可量化、可评价的阶段性目标,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确保市域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实行项目化推进,研究确定一批市域社会治理重点项目,逐一制定实施方案,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具体措施。实行责任化考核,对各类责任主体完成市域社会治理目标任务的进度、质量、效果进行严格检查评估,以责任到位确保市域社会治理效果到位。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二篇

会议指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发展为要、项目为王、实干为先的导向,以重大项目攻坚为抓手,让关键人抓关键事,建立健全县区、园区重大项目调度推进机制,提振只争朝夕、真抓实干的精气神,提升项目谋划、招引和建设实效,为铜陵高质量发展不断注入新动能、筑牢硬支撑。要以六稳六保为重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把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摆在突出位置,多措并举保市场主体,狠抓政策落实,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精准精细抓好疫情防控,加快补齐公共卫生事业短板。要以全面小康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等核心指标,紧盯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高质量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严格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狠抓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等反馈问题整改,高标准打好环保突出问题整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要以法治为保障,有序开展民法典宣传实施工作,提高运用民法典维护人民权益、化解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会议强调,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党中央立足党的事业发展全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市域社会治理在国家治理、区域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认识我市作为全国、全省首批试点市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牢牢把握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大意义,以首试必成的决心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会议强调,要注重实干实效,扎实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坚持规定动作到位、自选动作精准,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实施意见(实施方案)和工作指引要求,切实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既把规定任务落实好,又把创新特色打造好;处理好纵向与横向的关系,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等体制,加快形成市级统筹协调、县区组织实施、乡镇(社区)强基固本的市域社会治理链条,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高效运转的社会治理体系;处理好国标省标与民标的关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新思路方法,聚力攻坚突破,补齐短板弱项,着力解决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和群众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切实增进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处理好巩固提升与探索创新的关系,传承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坚持小切口、可操作、可持续,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精选社会治理项目,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创新,着力擦亮老品牌,打造新亮点,努力创造可复制、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不断提升市域社会治理系统化、社会化、精细化、法治化、智能化水平。要健全责任机制,压紧压实板块和部门责任,加强系统研究、督查考核和宣传发动,注重弘扬严实作风与提升能力水平相结合,构建协同联动、运行高效的推进机制,形成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会议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刻认识人才对铜陵高质量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形成人才汇聚的磁力场。要聚焦发展加大引才聚才用才力度,突出企业需求,推动人才往实体经济走,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更大平台和舞台。要用心用情优化人才服务,建立健全人才开发、管理、培养、评价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领军人才、拔尖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创造更加便捷舒心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各类人才成就感、归属感、获得感,真正做到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理论文章心得体会三篇

一、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核心,统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将社会治理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年度工作重点;抓好统筹结合,注重将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制度安排、决策部署和市域社会治理相结合,注重将社会治理工作与平安创建、文明创建、精准扶贫、放管服改革、民生工程建设等中心工作相结合。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各项工作进行系统部署,推动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创新。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

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推动建立各类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推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重大不稳定问题清单制度,使大量社会稳定风险得到有效预防、大量矛盾纠纷得到源头化解。健全多元主体参与平台,为群众提供一站式调处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维护公共利益、救助困难群众、化解矛盾纠纷中发挥重要作用。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防范治安风险。

三、坚持以大数据应用为抓手,加快推进政法综治工作智能化。

推进社会治安基础大数据建设。依托综治组织统筹协调的职能优势,网格化平台等各类政法综治维稳专业数据资源,加快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据联网应用,利用监控探头,基本实现对交通要道、重点地区、复杂场所、居民聚居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的全覆盖,有效预防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

四、坚持重心下移和资源整合,健全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现推进综治中心国标化建设。按照国家《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有效整合资源建立综治中心,信访接待中心实行一体化运作,建立网格化巡查、报告、解决、督查的闭环运行体系。完善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等工作机制,让基层综治中心成为政府治理社会、服务群众的第一窗口。积极构建政治、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以自治为基础,把基层事务的决策权交给群众。以法治为保障,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作用,以德治为引领,促进形成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以智治为支撑,不断拓展网上公共服务领域和内容,让群众随时随地都能享受到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

"我心目中的现代化"大讨论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怎么写


3月份我社区开展了"我心目中的现代化"大讨论活动,由部分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共同参加,金书记结合**精神"再教育、再弘扬、再实践"和党员干部冬训深入开展讨论,围绕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讨论,明确目标,确定工作任务,自觉行动,为我镇的"663"目标及我市在全省第一批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努力。

作为永合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主要的工作职责是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这项工作对于我来说是个全新的工作,我积极调整自己,快速适应新岗位,每月制定园区检查表,针对园区长上报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对不能马上整改到位的进行及时跟踪、督促;针对老区房屋设施老化,容易产生楼上漏水影响到楼下居民生活问题,我们及时上门调解;每周的一次园区长会议,对园区长周记所反映的事分类汇总逐个消化;做好园区长整治、整改工作,不定期到园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发现不文明行为当场指出;对违反小区管理,乱堆乱放的,做好上门思想教育工作;与社区其他部门共同开展健康知识、环境保护等宣传活动,发放资料到每家每户;同时配合消防做好对老年公寓房的煤气灶、电路统一检查以及配合防疫部门做好社区防疫接种工作等。

工作繁杂琐碎,但是我们在基层要以居民需求为第一导向、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以群众支持位第一力量,不断提升自己,为了做好综治、环保工作,根据社区实际情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坚持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技能。一是学理论,二是学业务,学理论是提高基本素质的必要条件,学业务不仅自己部门的业务要精通,其他部门工作也要了解,做到分工不分家。

二、工作中大胆创新,加强沟通与协调能力。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工作中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勇于实践。学会沟通与协调,要善于与领导、其他部门及群众进行沟通,深入群众调查了解情况,做到耐心、细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服务于群众,积极主动的开展工作。

三、强化工作职责,完善园区长队伍建设。今年按照园区长、楼道长签订的责任制和协议,加强考核力度,充分发挥园区长作用,落实责任,逐级管理,层层负责。增强自身的工作主动性,平时多与园区长沟通,及时了解园区内的各项工作,将不良事件扼杀在萌芽状态,做到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园区。

四、利用好五老协会义务环保队。去年我们义务环保队作用发挥还不够明细,今年要继续细化、深化,把义务环保工作与社区环境整治结合起来,与园区检查结合起来,逐步摸索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法,此外要逐步扩大队伍建设,丰富服务内容,让他们不仅仅成为环境监督员,更是信息上报员、绿色宣传员。

"决战20xx,确保在全省第一批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市的目标,我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在勤奋工作中创出新业绩。以实际行动奉献微薄之力。

王永平

20xx-5-10

亮剑精神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亮剑观后感 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


亮剑精神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亮剑》观后感

电视剧《亮剑》终于看完了,除里面的炮火连天的画面不断的浮现在自己的眼前外,更令我铭记于心的是里面李云龙及其所领导的无所畏惧、不怕牺牲的部队的那种军人的气质。军人除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有在强敌所至而毫无畏惧、敢于亮剑的气魄。

令我深思的是剧末李云龙的那段“亮剑精神”的精彩演讲,使我突然心里有个疑问:亮剑精神与现代化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精神是否是如出一辙呢?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个人认为:亮剑精神应该与现在的团队精神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这么说,你们可能不明白是为什么,下面是我摘自《亮剑》里的亮剑精神的演讲稿,看完后你们应该就找到答案了。

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的剑下,也虽败犹荣。这就是亮剑精神。

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是由集体的形式出现,而不是由个体的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苏联空军第16航空团-P39飞蛇战斗机大队就产生了20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王牌飞行员,与此同时,苏联空军某部,施罗德飞行中队产生了21名获得”苏联英雄”称号的模范飞行员。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失,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

同志们,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军魂。我们进行了22年的武装斗争,从弱小逐渐走向强大,我们靠的是什么?我们靠的,就是就是这种军魂,我们靠的就是我们广大指战员的战斗意志。纵然是敌重我寡,纵然是身陷重围,但是我们敢于亮剑,我们敢于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一句话,狭路相逢勇者胜,亮剑精神就是我们这支军队的军魂!剑锋所指,所向披靡!——摘自《亮剑》

读到这里你们应该找到答案了吧!在这段语录里,我总结是讲了两个要点:亮剑精神与团队精神。

大家可能对团队精神这个词是屡见不鲜了吧,可大家了解团体精神的真正涵义吗?现在企业管理中讲的团队精神又是什么呢?团队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精神的形成并不要求团队成员牺牲自我,相反,挥洒个性、表现特长保证了成员共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的内心动力。团队精神是组织文化的一部分,良好的管理可以通过合适的组织形态将每个人安排至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集体的潜能。如果没有正确的管理文化,没有良好的从业心态和奉献精神,就不会有团队精神。

现在大家是不是对亮剑精神和团队精神有进一步的了解了呢?笔者个人认为,两者没有可比性,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亮剑精神其侧重点在于个体的胆识和在遇到艰难险阻时面对困难的那种勇气,令人有一中拿起大刀向前冲的劲头;而团队精神则强调的是将个体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及个体间协同合作,增强团队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从而使得整个集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侧重体现的是团队的力量。

企业现在都在讲团队建设,团队对精神,笔者个人认为现在企业管理应该将亮剑精神和团队精神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常抓不懈!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一定都听说过以五个手指头打人和将五个手指头握起来打人的故事,讲的就是手有五个手指头,把五个手指头攥紧变成拳头打人和伸展开以掌推人,造成的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力度,这讲的是团队精神;我再举个例子,一个女侠客和一个彪形大汉对阵,女侠客也是将五个手指头攥紧,那么她的力度与大汉手握起来的力度相比呢?对,那肯定是大汉的力度大,可是结果是女侠客把大汉给打倒了,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女侠客先是攥紧了拳头,再者就是女侠客有将这拳头打出去的必胜信心,虽然大汉倒下的最终原因是要害受击,但如果没有前面的握拳,出拳,大汉是倒不下的,笔者陈述的是前两者的关系,那么在这个故事中的握拳那就代表着团队精神,出拳则体现的是面对强敌,毫无畏惧,敢于亮剑的精神。所以在企业的管理中这两者是同等重要,举足轻重的。

笔者个人总结:如果能够将亮剑精神和团队精神合二为一、相辅相成、齐头并进、建立一个具有灵魂的团队,那么你的团队将一定会是一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团队!一个敢于面对强敌,毫无畏惧,敢于亮剑的团队!剑锋所指,血溅七步!观后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