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7篇

发表时间:2023-07-15

消费心得体会。

通过一些亲身经历的感悟颇多的事情后,坐下来动笔为自己写一份心得体会是很重要的。 只有持之以恒,才能获得真正的收获。以下为我们为您分享的“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请收藏起来以备查阅!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1

近几年来,中学生的消费日益剧增,每人随手一掏就是10元的,20元的。当别人问起他们钱是谁的,哪来时,他们便随口一说:“父母给的呗”。现在的中学生独立赚钱的真是微乎其微。现在的独生子女特别多,父母都把他们当成家里的“小皇帝”,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他们高兴就可以了。

这些中学生都把钱花在了穿着打扮上、吃饭上、买零食上,还有买礼物请客上等等。当别人过生日时,好朋友就得买生日礼物,过生日的人就必须开个生日派对,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发费。

记得有一次,我的一个好朋友过生日,在她生日的头一天时,一些人就商量着怎么买,送什么礼物合适,还说要合伙举办一个生日派对。当别人问起我时,我没有说话,在一旁一言不发。

到了第二天,班上的一些同学都买好了礼物,有买项链的,有买首饰的还有买心愿瓶的……这些东西也不怎么便宜。而那天上午我没有送,当别人看见我没送时,都传来了异样的目光。我用我的零花钱准备了一本书和一个本子。当我看见别人都送首饰这类的东西时,我没有送上我的礼物。

终于放学了,我走在路上想了很久,虽然我要送的不是那些漂亮的东西,但是我的东西很实在,对他的帮助也会很大。于是我准备下午就送给她。我把书和本子用漂亮的袋子装起来,等她来了就准备送给她。

她来了,我信心满满的'把我的礼物给了她,可是心里还是有一点点的紧张,生怕她不要。没想到她却说“你怎么知道我缺一本书,谢谢你,我非常喜欢。”当我听到以后,我非常高兴,以后我们的关系就更好了。

买东西不是不让买,而是要有选择性的买,要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要有合理的消费观念。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2

不正当消费是指个体或组织通过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得不应得到的利益。在日常生活中,不正当消费现象屡见不鲜,从小到大,我们都可能不经意间卷入其中。在我个人的经历中,不正当消费的经历也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我将从自己的实际经历,结合社会实际情况,详细探讨一下不正当消费的体会和反思。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比较典型的不正当消费情况。当时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去购买电子产品,我们在一家大型购物广场逛了一圈,最终选定了一款电视机。在支付的时候,收银员告诉我们,只要再消费500元以上,就可以享受一次免费旅游。这样的优惠让我很心动,我觉得只要再多买一些东西,就可以跟朋友一起去旅游,非常值得。于是,我们又挑选了一部手机和一些周边产品,买了下来,花费了很多钱,同时也享受了这个免费旅游的机会。

可当我们去领取旅游卡时,却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我们要为这次旅游自己支付住宿和交通的费用,这并不是我们所期待的免费旅游。更令人不满的是,我们花费在购买电视机、手机和周边产品的钱并没有达到500元,这也就意味着我们没有资格获得这个旅游机会。我们这才意识到,自己被商家的欺骗所蒙蔽。

这种不正当消费的情况,并非个例。现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很多商家为了拉动销量,采用了各种千奇百怪的促销方式,但很多时候这些方式并不合法或者不公平。比如,在某些商场内,不少商家会在商品上标注“一物两价",“买一送一"等口号,然而,在实际购买时,消费者往往会发现,价格已经被抬高并且送的商品并不值得购买,这就是商家的欺骗行为。还有一种现象,就是一些不良商户采用假商品、假促销等手法,让顾客打了水漂,这样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遭遇不正当消费的情况后,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首先要客观冷静地分辨情况,确定自己是否被欺骗。如果确认了,就应该及时与商家沟通,列举证据并要求退换或索赔。如果商家不肯协商解决,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或者相关监管部门寻求帮助,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这样尽管有些麻烦,但作为消费者,我们应该有勇气和毅力,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对于商家而言,不正当消费不仅会带来经济损失,更会损害自己的信誉。商家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一定要合法合规,并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尤其是对所标注的价格和优惠进行真实、清晰地说明和细化,而不搭上消费者自己本不需要购买的物品。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合法经营、公正竞争,树立良好的商业形象。

总之,不正当消费是一个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和信任,对商业活动和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带来负面影响。我们身为消费者,一定要牢记自己的合法权益,拒绝不正当消费。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支持维权行动,并注意法制的意识,在维持市场竞争的同时,共同构建一个更加诚信、公正和平衡的商业社会。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3

立足节俭科学消费家长的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消费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家长来说,如何让孩子懂得节俭科学消费,尤为重要。笔者在家庭和教育中长期实践中,总结了一些心得,愿与家长分享。

一、从孩子的生活习惯开始

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是让他们了解节俭的开始。学会节水、节电、节约食物、精打细算等生活习惯,不仅可以带给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可以让他们从小懂得节俭。比如说每天吃剩的饭菜可以做成素菜粥或者菜肉饺子,剩下的瓶盖和纸板可以收集到一定数量后,卖掉换成一些零用钱等。

二、从日常教育开始

在教育孩子如何节俭方面,不仅要讲道理,更要注重实践。通过家长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从身边的事物中学会节俭。一些大的消费必须权衡过利弊再作决定,如果不能承担,便要告诉孩子这个原因。通过实际操作,让孩子从小学会把钞票花在决定好的地方上,培养节俭的信念。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作为实践教育节俭的具体措施。

三、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

培养孩子的理财观念同样是在教育孩子如何节俭方面必不可少的一环。家长应该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钱不是万能的,但一定是必需的。多花钱并不代表就是好的,更重要的是看是否物有所值。为此,家长应该为孩子制定一个完整的理财计划,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到节俭的好处,理解财务规划的重要性。

四、从环保角度出发

从环保角度出发,也是让孩子学会节俭的好方法。在实践中,应重点关注对环境的保护,比如节约用电、节约用水、制作更加环保的食品等。同时,这种思想也可以上升到更加广泛的方面,增强孩子的环保意识。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树立家长节俭的形象,让孩子尽早了解到节俭的好处,树立起良好的价值观。由于家庭氛围的影响,很多儿童会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节俭科学消费,逐渐形成实干、务实、有良好的道德伦理的品格。

总之,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陪伴,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态度和方式,会对孩子一生中的身体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社会适应和生活素质,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等等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尽量多的给予孩子指引、引导和教育,让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培养,不断地拓宽视野、提高素养,真正成为一个拥有优秀品德和价值观念的人。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4

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模式相比。西方国家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具有高市场化、高效率、高消费的特点,顾客与企业决策均为市场导向,消费者购买行为中引起需求、收集信息、购买决策等各阶段受市场营销因素的影响大;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主动性、直接性强,对价格的考虑及心理上的顾虑相对较少;消费需求、消费结构的层次较高,购买行为以满足自我为目标。

中国消费者在文化上受到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交叉影响,购买行为还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旧观念的影响,在心理上具有求同、节俭、含蓄的特征等,这使得中国城市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的市场化层次较低,表现为物质需求多,购买倾向的理性程度高,感性购买少;在主动的、直接的购买行为中,还存在一定的被动性;购买行为中的个性化与从众性的特点并存。

在习惯型、跟随型购买行为占多数的条件下,与一般西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较大不同。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购买行为模式的特点也会有所改变,如消费者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消费结构向高层次发展;购买倾向中的感性程度增加,购买行为的个性化进一步加强;在权衡商品价格与质量〔包括服务质量)时,将更重视后者;购买行为的社会反应程度降低,不再顾虑他人的反应,消费者对各种商业信息来源将更加敏感。将消极的购买行为将转变为积极的购买行为,购买行为的满意程度增加,形成良性循环。与西方发达国家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模式相比。购买行为的社会的个性化进一步加强,在权衡商品价格与质量时,将更会注重质量,购买行为的社会反应程度降低。

根据家庭成员性别、信念、个性和受影响的相关群体不同,家庭成员会产生不同的偏好,从而影响购买决策。购买的商品或劳务对家庭的重要性、购买风险和时间压力也对家庭购买决策产生影响。

从总体上说,家庭生活方式、所属社会阶层和家庭生命周期对家庭购买行为的内容和形式有较大影响,并形成家庭感性倾向和评价信念。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5

从呱呱坠地之是起,人们就开始了消费,消费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体现享受与发展需求的住房、健康、教育、休闲、交通、通信等支出的比重迅速上升。人们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衣、食、住、行等基本需要的满足,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消费提升生活品质,追求更加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目前,我们参与社会经济生活,除关注国家经济建设外,主要表现于日常的消费和理财。学会理财,是我们必备的生活技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我们要学会合理消费,还可以适当了解一些关于银行、债券、股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对中学生消费情况的调查,我发现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盲目消费的现象。调查中的一位同学,消费的主要主面是坐车、吃饭上网、买生活用品、买学习用品、给同学送礼物。其中,买衣服、上网、送礼物所花费的钱占她的总开支比例最大,总计约为65%。听了这些,我们不禁大吃一惊。平时,有许多中学生花钱大手大脚。到了用钱的关键时刻,却又没钱了。

作为中学生,我们的社会阅历还不够丰富,自己选择商品的能力还比较弱,在消费时更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

在消费前,我们可以先做出预算,把钱花在关键的地方;避免非理性消费,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内购买物有所值,经济实用的商品;不与周围的人进行盲目攀比,不浪费金钱。

在消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用环保的眼光选购商品。这样做既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生活水平提高,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在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需求后,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精神上的需求,在消费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一本有益的书,一部精彩的电影,一次愉快的旅游……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快乐,使我们的生命更加精彩.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6

严格意义上来讲3.15还真不是个节。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每年3月15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由此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重视,以促进各国和地区消费者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交往,在国际范围内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而在我国,中消协每年都会发布年主题,今年的主题为信用让消费更放心。所以从这点上来看,如果仅仅把3.15理解为过节的话,可能很难达成活动设定的初衷,也难以真正起到保护消费者权益的作用。

3.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活动心得体会

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一年只有一天,但是消费者的权益却需要一年里每一天都能得到有效维权。今年,是十四五新征程的首个3.15。我们看到了一些新的变化。守护安全畅通消费的主题,直面问题、直面民生,可谓正当其时。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改善消费环境,让居民能消费、愿消费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便捷舒心的服务和产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些表述,则让人看到了国家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的加码,将进一步提振人民群众的消费信心。期待这样的顶层设计能带来消费领域更多管理状态的改变,让消费者权益得到更有力的保护。

关于消费的心得体会 篇7

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在实际中,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要比实践占用的时间更长,也就是说,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没有得到提升和锻炼。所以,如何通过消费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因此,分析消费心理学的教学问题,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设计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对消费心理学的认识和运用能力,同时可以提高成绩。

一、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现有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比重失衡

我国高校设立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比较重视理论知识,而不是实践。消费心理学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影响消费者的内部因素,二是影响消费者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主要从消费者的心理方面进行讲解,外部因素则是通过经济方面的原因进行的解释。它们都涉及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教学关系不大,所以教材安排设计的侧重点主要在理论方面,而不是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并不强,教学内容比重设定失衡,要改变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方向。

(二)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我国高校采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就是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虽然借助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媒体技术,但教学的形式没有改变。因此,单一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过于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实践。以讲授课程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地提到的也是理论知识,而不是和实践相结合的案例,使得我国高校消费心理学的教学方向和内容出现偏差。所以,想要提高学生在消费心理学教学中的实践能力,首先要改变教学手段,通过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到实践的意义和作用,帮助他们设计实践活动。

(三)学生特点定位不准

高校开设消费心理学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其重点应该是实践过程。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发生巨大改变,让他们主动参与讨论,研究消费者的心理,会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但学校在设定这门课程时,忽略了学生的想法,导致课程内容设定枯燥无趣,尤其是理论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感觉到厌倦,没有实例进行对比。所以说,由于学校对学生的特点定位不准确,导致课程设定不合理,最后导致消费心理教学施展不顺利。学生对消费心理学课缺乏兴趣,导致教学失败。所以,学校要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设定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要求的课程,保证教学课程的顺利进行。

(四)考核内容深度不够

消费心理学,不仅是对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还包括对社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研究,多方面地结合,才能深入消费者心理。但高校在设定消费心理学课程时,对于知识难易程度的设定比较初级、简单,考核时的教学内容也不够深,更多的是理论知识。所以,教师为了提升学生的成绩,会在讲课时侧重讲解理论知识,尤其是要考核的知识点,这使得知识点的设定深度不够,考核深度也不够,尤其是没有实践考核内容。所以,学生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缺乏实践能力。

二、实践能力培养方案

(一)增加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教学法。消费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消费者在商品市场经济变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课程的理论知识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入和课程教学内容相符的实例,让学生在课堂中分析实例,提高实践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大学生更关注和自身消费有关的商品活动,可以让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法定假日期间去国外旅游购买商品的人很多,假期期间商品的价格波动是什么样的,对消费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可以为国家带来多少利润等。这可以把学生带入情境中,通过实例分析消费者的心理活动。

2、角色扮演法。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尤其是在社会上进行实践更不容易,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设定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真实地体会消费者和销售人员之间的心理博弈,发现不同性格的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样的差距。在学习消费者气质和消费能力及心理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人。比如,一个学生扮演销售人员,其他学生有的扮演学者,有的扮演“暴发户”,有的扮演农民工,有的扮演家庭主妇,让他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分析心理活动,并准确地表现出此时角色的状态。然后再扮演销售者,揣测这些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并把商品卖给消费者。

(二)改变教学场所

1、实地观察与市场调查。高校开展的消费心理学教学课程,重要的是实践过程,所以一直在教室教学。即使经常设定和消费心理有关的活动,也没有实际参与到市场中产生的效果好。所以,改变教学场地势在必行,是增加学生实践经验和提高实践能力的机会。可以通过对当地市场的消费情况和消费趋势进行实地调查分析,让学生观察市场周围情况、各种商品的售卖情况、消费者层次和所消费商品的区别及消费者对市场价格变化的敏感度是否会影响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消费心理学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实际作用。

2、走进实验室。实验课程的重心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加深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掌握知识。但是目前的实验大多重视理论知识,忽视实验过程和意义,所以要改变现有的实验过程和内容,确定正确的目标。比如,可以把经典实验和消费者心理联系在一起,把经典实验中的某些无意义符号换成具有实际意义的物品商标,然后把消费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具有现实意义的实验进行联系,保证实验室的实验具有效果。

(三)根据学生特点开展针对性的培训

1、增强科研训练。我国高校在开设消费心理学科目的时候,要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只有加强对学生的科研训练,才能让他们通过不断研究相关资料,整合成一个全新的比较系统的心理学研究报告。并且这个报告要和实际经济市场中的消费者心理相结合,保证学生对消费心理学有过真正的研究,真正地理解消费者心理。因此,只有经过深入研究,根据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调查,才能保证研究结果真实有效。所以,一定要针对学生开展科研培训,保证他们在消费心理学中得到实践的机会。

2、培养就业与创业意识。消费心理学可以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经济市场中消费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消费者和产品的特点,制订更优秀的销售计划,为未来创业奠定基础。因此,在消费心理学的课程上,要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创业意识,让他们在实践中了解商业运营和销售技巧等知识。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创立一个小企业,感受消费心理学对自己创业和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四)增加实践能力考核,量化考核指标

高校对消费心理学的考核主要以试卷为主,也就是说,主要考核理论知识。但消费心理学更重要的是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在社会中发展、成长。所以,为了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提高实践能力,掌握消费心理学的知识,就需要设立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并把考核内容量化,通过量化指标判断学生做的实践任务是否符合消费心理学对学生的要求。并且,教师要把消费心理学的考核重点设在实践部分,理论知识部分占到30%即可。把实践能力进行量化后,教师也可以更好地评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经验。

三、结束语

我国高校的消费心理学课程,是根据市场发展而增设的。消费心理学重视实践的作用,所以实践教学是消费心理学的重中之重。但在我国消费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实践内容所占的比例并不大,很多学生没有实践经历,得不到锻炼,提升不了能力。所以,要在消费心理学的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学生学习内容,设计合适的实践活动,才能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