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合集5篇

发表时间:2023-03-08

拿走孩子幸福读书笔记。

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细细品味作者的作品,您一定能从中体会到什么。写好读后感的关键要分辨出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以下的内容“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是笔稿范文网特意为您准备的,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1】

爱和了解,才能让真正的教育发生||书评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在中国出版时,在日本已经是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书,它吸引了数千万读者去阅读,那么这本书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在这本书里有一个真正懂孩子爱孩子的教育家,办了一个巴学园,孩子们可以在巴学园自由的学习。

作者黑柳彻子就是从原来的学校被劝学后,到了这个天堂般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她被自由、平等的对待,这段求学的经历奠定了她辉煌的一生。(在书出版时,她是亚洲唯一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读这本书时,我们的内心总会闪过这样的想法,要是我也是小豆豆那该多好啊!为什么我们渴望成为小豆豆呢?因为我们渴望被大人真正的理解和尊重。

在我们国内,有这样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她就是李跃儿老师,她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里一直呼吁父母、教育者去爱孩子、尊重孩子,只有这爱和尊重的背景下,才能让真正的教育发生。

李跃儿老师本来是一位知名的油画家,在她给学生教画画的过程中,她发现了很多学生身上的问题,是父母和教育者引发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父母和教育者身上着手,于是她就转行专门研究幼儿教育,在北京创办了《芭学园》。

这个幼儿园曾经获得全国幼儿园“百优十杰”第一名的称号,她本人曾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七巧板》节目的嘉宾,获得过“教育木兰奖”称号。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作者李跃儿指出只有了解孩子,真正的教育才能发生,她还指出了现在的孩子为什么不幸福,怎么才能找回孩子的幸福,让孩子的学习更有动力。

一、爱孩子,了解孩子,真正的教育才能发生

爱不是教育的一部分,而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必须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爱孩子,就要去了解孩子。

作为教育者,包括父母和老师,要了解孩子就要去感悟童心,儿童还没有发展出能清晰表达自己心灵的语言,只有教育者去感悟这颗心灵,当心与心的连接发生,那么教育者对孩子的教育才能被孩子接收。

过去我们有种说法,叫“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典型的就是对教育的曲解,棍棒底下只能出一个心灵扭曲的孩子。

孩子的一辈子都带着心灵的伤痛,严重的还有反社会人格。在书中,李跃儿谈到1999年的一场3死1伤的凶杀案,作案的3个孩子,他们在过去的家庭中都有被虐待的经历。

还譬如希特勒,希特勒就是从小在父亲的醉酒毒打中长大的,精神分析师认为他这样的成长背景才是他后天作恶多端的源头。

作为成人,作为教育者的父母和老师,就要为孩子营造爱的环境,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和营养,从一个自然人长成社会人,让孩子从一个吸收爱到能发现爱,感悟爱的人。

二、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很难从教育者那里得到真正的爱

1.教育的误区。

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其实是增长智慧、创达知识,然而现在几乎是本末倒置,一切的教育都是学习课本的知识,提升分数而努力。

学生、老师、家长都付出的大量的心血,就是为了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孩子作为一个人要有的基本素养。

2.父母“望子成龙”的误区。

有个网上传的很广的说法。一个人努力学习是为了考重点大学,考重点大学是为了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是为了娶一个好媳妇,娶个好媳妇是为了生个好娃,娃长大干什么呢,当然是努力学习了考重点大学了。

父母“望子成龙”只是为了孩子将来好好的生活,父母的视界里一个人好好的生存是人生最终的目标。如果一个人生存是他一生的目的,他的生命会多么的干涸啊!

3.孩子自己的幸福观不被看见。

孩子的幸福观是享受生命,活在当下。可是父母、教育者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孩子接受了这些焦虑,努力活成父母、老师想要的样子,他们背离了自己的幸福。

三、如何重新找回孩子的爱,获得幸福

1.父母走出教育的误区

打骂教育,严重挫伤孩子学习的信心,会让孩子更加的厌恶学习,当学习变成了一项任务,就很难尝到学习的乐趣了。

很多的父母从打骂教育过度到赏识教育,遗憾的是过度的,不正确的赏识教育一样会赏出一个问题孩子,正确的赏识要有高度的智慧才能做到,这是对父母的考验,这就要求父母重新去学习。

2.父母要把心带回家,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

父母工作了一天回到家,自己的心还在工作上,手机上,没有用心灵陪伴孩子,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

很多父母抱着自己的痛苦不放,那么孩子也就无法在这样的环境感到安全和幸福。想要孩子幸福,就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

3.教育者素质要提升

孩子从环境中吸收知识,老师是环境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老师要用爱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包括自己这个环境。

所以老师要提升自己的素质,提升自己爱人爱几的能力,学生是通过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信息来学习的,而不是让学生来配合老师教学。

四、一个内心有爱、幸福的孩子学习事半功倍

一颗种子在爱和幸福的土壤里吸收营养,营养够了,才能破土而出,让自己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这里的枝繁叶茂就是孩子的道德价值观、审美力、感受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合作能力,技术学习能力。

孩子总是要离开父母和教育者的,他们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持续的为自己的爱和幸福注入力量。

在《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中,李跃儿老师用将近200个活生生的教案,来唤醒父母,唤醒教育者,去真正的关心孩子,走到孩子内心深处,去读懂孩子。

给予孩子真正的爱,为孩子打造心中的巴学园,孩子才能真正的热爱学习,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有爱心,有人文素养,有正确道德观和价值观人。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2】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是一本关于选择与运用教育方法的书,介绍了作者的一套独特而新颖的教育方法,是李跃儿老师经过二十二年摸索的经验结晶。

她倡导的教育理念:孩子是脚,教育是鞋”,教育的本质是协助人类的生活。教育像是鞋子,帮助孩子更好地走人生的道路。教育者,无论教师还是父母,就像是给孩子造鞋的人。造鞋人只有在充分了解脚的大小、形状、脚的需要及感受的前提下,才能够制造出合脚的鞋子;同样,教育者只有在研究了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路程、精神世界、以及成长机制的前提下才能够设计出适合于孩子的教育方法。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后,我被书中的故事感动着,我被书中的情感感染着,我被书中的思想教育着,我被书中那浓得不能化解的爱融化着。

感谢李跃儿老师,在这个时候,为我、为许许多多迷失在教育里的人们,倾情奉献了这样的一本好书,这样的一个理念,这样的一份情感,这样的一声爱的宣言。使我猛然醒悟,非常庆幸——今天我读到到了她。

教育的难点不在于有没有现成的方法,而是在众多的方法中选择出“只适合”孩子自己的方法。教育要适合于孩子,不是适合于普遍意义上的孩子群体,而是具体到每一个孩子的个体。

我们遵循这一理念,使用建构主义教育,尊重儿童自然的发展规律,尊重每个儿童的独特性;相信儿童天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同时,在儿童的先天发展机制下,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协助儿童获得良好的发展。

古人讲:药无贵贱,医病者良;法无高下,契机者贵,说的就是这样的意思。还给孩子本应有的幸福,呵护与珍爱幸福童年,在教学中,我们往往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分数成绩,而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成长。片面的应试教育,使我们不愿给孩子犯错的机会。

要深知,孩子就是在错误中成长啊!我们却总是在斥责声中磨尽孩子们的学习热情。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平凡的,也许会因为我们错误的教育方式,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剥夺了他们的幸福。

孩子的世界就像那儿歌里唱的幸福就是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能打小怪兽。也许就是能有一点儿时间和朋友自由的玩耍,能睡几个懒觉,有点儿时间和父母抱抱,聊聊。

李跃儿老师已将自己教育孩子、教育教师、教育家长的经历、经验及成果写成一本书:她告诉读者:由于不懂孩子,本应给予孩子的幸福的成人却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而没有幸福感,人就很难成材,因为只有沉浸在幸福之中才会获得足够强大的内在驱动。

作为一名教师也要在了解孩子心声上多努力多探索,争取做一盏能照亮孩子心灵的明灯。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3】

她通过画画为载体(非常适合儿童),便于读懂每一个独特的心灵,“作画“等于“表达“,表达了并且大人读懂了即是一种疏通,无意识的儿童画表达出了儿童的潜意识,小孩子也有许多的苦恼和愿望的,大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放到孩子身上可就是大事了,他们难以用言语表达的东西需要大人学会读懂。仔细观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载体,比如沙盘、梦境,也有一些零散的载体,保持敏锐性即能捕捉到,折纸、物件、言语习惯、爱好、微信头像、拍的照片等……

第一个惊艳到我的观点:让孩子自然发展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她把家庭教育分三类:1.懂教育的家长管理孩子,这种孩子很大概率会优秀;2.不管孩子,任其自然成长,这种孩子也可能出现优秀的;3.最可怕的是不懂教育却有责任心的,大量失败的孩子都由这类家长制造出来的。如果你不会教,就让孩子乱走乱爬吧,大脑也可以充分发育的,家长们放下焦虑便是最大的帮助,这是家长和孩子都察觉不到的影响。

不由得想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小学初中期间爸妈没空管,他们经常很晚才回家,中午饭是自己吃的,自己烧或者外面买,喜欢什么吃什么,放学了可以看电视或者自己看书,晃荡晃荡回家路过报亭买本杂志,有时候大晚上不写作业看电视玩手机,有时候放学了去图书馆,日子很舒心,轻轻松松成绩也不错,挺喜欢上学的。中考考了个不错的学校,他们发现自家女儿学习还挺好,开始“负责”了,可是他们没怎么读过书,不仅学习上帮不到,还只会用强制的命令,为什么总有人觉得必须有刻苦的姿态而无视效率呢?(长大后发现不止是父母会这样)。可能是高中时期厌学的一部分原因,为了和父母角力而角力。所以,懂教育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随便负责!懂才是真正的负责。

因为我还没有孩子,只是把这本书当做《读者》来读,不料受益匪浅,书籍可以帮你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自己又在职高当老师,很自然地就会用和以前不一样的视角关注学生们,读书再差的孩子身上也会有值得赏识的地方,这便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爱学生不仅一件很快乐的事,也是工作的最大乐趣呢。老师的目光有限,目光触及到了便是师生的缘分。

缺点:过多的重复堆叠,后面部分不太想读,勉强翻翻完。多人批判文笔差,但这不是重点好么…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4】

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这本书,更让我深刻的体会到教育孩子真是一门学问,是我们终身都要学习的一门课程。每个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智慧的爱能使孩子富于理智,愚昧的爱只能毁灭孩子。我要做的就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感悟童心,尝试智慧的爱。

作为母亲,该如此。作为老师,更应该象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用智慧爱学生。然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并非易事。在平时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烦恼之事,难免会有不如意或心情差的时候,当看到孩子闹事闹情绪时,有时就会发脾气。

周弘老师有句话讲得好:当你改变不了社会,你就学会改变自己。孩子的任性、顽皮是与生俱来的,只要我们改变自己,自然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了。只要我们能够细心琢磨孩子的心态,顺着孩子的意愿,善意引导,用心去赏识孩子的对与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向成熟,这样,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老师,我们才不会拿走孩子的幸福,才能让孩子幸福成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篇5】

这本书特别值得我们家长反思。每每我们要求孩子要努力学习多阅读时,是否看着电视刷着朋友圈;我们要求孩子遵守规则时,是否在带着孩子赶时间闯红灯;我们要求孩子尊老爱幼时,是否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家人大呼小叫;我们要求孩子多锻炼身体时,是否一点距离就开车打的…其实我们的言行举止都在默默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当有一天发现孩子心口不一时,是否才真的明白是我们自己出了问题!共勉!!!

看书时我有了一个困惑:现在关于孩子教育成长的书籍,总是在强调解放孩子的天性,给他慢慢成长和体会的过程。但中国体制教育的背后,又造就了多少辅导班兴趣班?教育专家提倡给孩子减负,学校确实减了,社会上的辅导班却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重点中学为了自己的升学率,招生时有多少是考试课本中的知识?还不是奥数等课内根本学不到的东西?更甚者是学校开家长会竟也拿考到某重点中学有多少人,占比达到17.2%而感到自豪!残酷的现实是:接孩子时发现六年级学生不到其他年级的一半,当时还奇怪学生怎么流失了?现在才明白:原来都放弃校内学习,在外上冲刺班呢!孩子刚上一年级时我听到有同班家长给孩子报的辅导班和兴趣班高达8个时,我是先震惊后心疼,觉得这孩子不容易…我努力坚持给孩子宽松的学习环境,一直拒绝课外辅导班,也曾理直气壮地告诉其他家长把课内知识学扎实了就行。孩子三年级了,家长见面全在讨论在哪儿给孩子报的什么班,当我回答没报辅导班时底气都不足了,看到其他家长听后奇怪地眼神,感觉自己像个局外人,更像个外星人,甚至是耽误孩子的罪人……

我爱孩子,更希望他能有个健康快乐的童年,希望他的童年回忆起来有陪伴,有嬉戏,有经历,有意义!而非只有学习语数英。可是残酷的现实情况能让我坚持多久???我不知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