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合集11篇

发表时间:2022-12-19

自卑超越读书笔记。

有名人说:“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人一生的进步都是和书籍的阅读相伴随的,而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自己的感想记录下来,写一篇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以下为栏目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感谢您的参阅。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1】

《自卑与超越》的作者是阿弗雷德·阿德勒。书中作者从探寻人生的意义出发,启迪我们去理解真实的生命意义。

其实每个人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不满,而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的原因就是,自卑之后,你是否会努力去改变现状提升自己的满意度还是,为了避免受挫折的感觉拒绝尝试任何改变。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有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与他人的优点进行比较时自然就会有自卑的情绪。但是自卑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自卑给人带来影响也是根据个人的认知来决定。对于心态乐观的人来说,自卑会让他认清自己的缺点,从而激励他去克服自己的短板挖掘自己的潜能。对于消极的人来说,会在意识形态上造成打击,让其失去对个人和家庭的希望,不利于发展。

本书主要由两部分来叙述,认识自卑和超越自卑,找到生命的最终意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让自己过更好的生活。”对优越感的追求是人的通性,作者将理论与例子结合,把自卑与超越自卑进行深度的剖析。如果敢于正视自卑,会激发人的创造性力量,成为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在达到新的境界后,又会发现新的自卑,于是向新的优越目标前进。这样,在自卑与优越的距离不断接近而又拉开的过程中,人便不断地完善自己,这一过程永无止境。由此,阿德勒认为,全部人类文化的动力都建立在自卑感之上。这一观点与弗洛依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是相左的。

阿德勒还提出了“生活风格”这一重要概念,它是指一个人的生活目标,对自己和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实现生活目标的方式。人在他的思维、情感、行动中处处体现着他独特的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阿德勒治疗心理疾病患者的一把利器,他通过对病者生活风格的分析,帮助病者找出产生这种错误生活风格的根源,让他去正视、了解它,并让病者作出新的生活选择,形成正确的'生活风格。

如果想要改善自卑的心理,就要学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感兴趣。第一,对他人感兴趣,由衷的关注和关心身边的人,主动帮助他们,赞美他们,相信这样的你会得到正能量的反馈。不要害怕与别人接触。第二,要对新鲜的事物感兴趣,敢于挑战新的困难,勇往直前,因为当我们努力达成目标,并且实现了,就会获得优越感,从而感觉到自己的强大。”这种安全感是别人给不了的,是自己的勇敢给自己带来的最好的礼物。第三,澄清不正确的认识,消除自卑心理。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优点,要克服不足,发挥优势,找回自信。第四,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有了错误就要正确的面对批评,要学会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的鼓励与鞭策。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2】

阿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先驱。他的这本《自卑与超越》从寻找人生的意义出发,帮助我们去了解和深入思考真实的生命意义。

他告诉我们,理解一个人,就要从他的过去入手,一个人的现在是基于过去经验的认识和理解。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针对教育、家庭、婚姻、犯罪等社会性问题,作者也在《自卑与超越》中提出了十分有价值的观点。他理论的最后实践点是认为要想变得更好,需要的是人的优越和完善,通过合作让个人为完善的社会而奋力,在合作中提升健康的优越感。

整本书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合作的重视。无论是解决个体的问题,还是解决社会性的问题,包括犯罪、吸毒等等,他提出合作和奉献能够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几乎在每个章节,作者都寄希望于合作的良好互动能够帮助人从自卑走向超越,从自私步入到奉献,进而完善人的能力和品格。

他提出孩子要从小培养合作能力,首先是从和母亲的合作开始的。当母亲和孩子合作愉快,关系变得良好而稳定的时候,孩子会再把这种关系延伸到父亲身上,之后再将这种关系延伸扩大到周围环境中。

这个合作的观点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我们一直以为我们都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在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的日常交往中,我们看中的总是比较、竞争以及比别人好,我们极少会欣赏合作和培养合作的精神,甚至我们也厌倦了奉献,认为奉献对个人毫无帮助,是个人道德走入到一个极高境界之后的锦上添花,却没有意识到奉献和合作如何对我们的生命产生意义感,产生积极的影响。殊不知,奉献和合作带来的个人价值感对于我们完善自我、认同自我产生了多么大的影响,是我们的社会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让我们在这个社会性的关系中彼此和平相处的重要原因。

也许现在看来,阿德勒的部分观点并不那么完美,也没有深入探讨,特别是为什么单一的指出合作的解决方式,却极少谈论别的解决方式一样。同时,他对于人的信心,没有考虑到人性的丑恶,预计也受到了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的超人哲学影响。

但,作为一个20世纪早期的学者,在当年孩子不一定是值得关注的年代,他的观念是超前的,即使放在今天也不过时,值得学习和反省。

看完这本书,最值得我们思考的是,我们如何培养我们的合作动力与合作能力,并且如何不让竞争性不断左右我们的眼光,如何学习欣赏他人的合作。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3】

我们所说真正的“生活意义”是有标准的:它们一定是所有人都能够共同享有的,是共同的意义,是可以被很多人确定为有效的意义。

如果一个好方法能够解决某个个体所遇到的困难,那么,它一定也可以为其他人解决相似的问题,这样的科学方法对于整个人类都是有相同意义的。

天才的定义是他人公认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是建立在其至高无上的效用之上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称为天才。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的意义在于个人为团体所贡献的力量。在这里,我们指的并不是一个人的职业动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只关注他所作出的成就。

那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能够应付自如的人,是在以他们的行为告诉我们:生活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引发别人的关注和兴趣,并与他人进行互惠合作。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行为会被同伴的兴趣所影响,每当他遇到挫折时,都会找到最合适的方法,那就是避免和他人发生利益上的正面冲突。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2

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这是本书要讲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4】

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3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5】

自卑的表现多种多样

阿德勒观点——

“自卑情结”是个体心理学的重大发现。

自卑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

哭鼻子和抱怨的软弱其实暗藏超越他人、好高骛远的目标,而自吹自擂也是有自卑情结的作祟。

以我自身为例,我是个比较自卑的人,自卑的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不同——

小时候因为幼年时几次受外伤后脑、脑门上都留下伤疤,觉得自己不完美,感到自卑;初中前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比我长相好看,他们总是被夸,而我却总是被忽略的那个,因而感到自卑;因为早恋高中复读,所以大学全班我年纪最大,感到自卑;工作后,因为自己情商较低、不屑逢迎而受到搁置、排挤,感到自卑。

可是,我的自卑表现出来的是骄傲。

多年前,一个闺蜜曾当面跟我说:“开始认识你的时候,感觉你特别高冷,骄傲得不正眼看任何人。”

另一个妹妹也很坦诚:“姐,你的气场太强大,有时甚至会压过你的某些上级。上级被下级比下去了,你想他们心里能舒服吗?”

其实,我一直是在用自信掩盖自卑,用表面的强大来遮掩内心的脆弱。

自卑是进步的动力

阿德勒观点——

自卑本身无可厚非,它是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或许对于外星人来说,人类一切的文明科技是出于人类觉得自己是最为弱小的原因。从某些角度来说,也确实如此。

以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几次工业革命为例——

第一次工业革命:xx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四次工业革命:20世纪后期,以系统科学的兴起到系统生物科学的形成为标志,形成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体系,将导致的是转化医学、生物工业的产业革命。

正是因为人类在面对浩瀚的宇宙、强大的自然面前极度弱小、常感无能为力,才激发了文明科技的进步。

追求优越感是进步的源泉

阿德勒观点——

人生命的意义不同,追求优越感也便是自己独有的。生命的意义像一首诗,超出了表面的文字意义,是一种追求,一种动力。

面对误入歧途的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追求优越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是,只有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前进,为了社会的发展而奋斗,才能够超越生活,顺利获得优越感。

我的“空虚”与“充实”——

四十六岁之前的十年里,我的生活一片迷茫:除了像驴子拉磨一样的工作之外,我的精神贫瘠、内心空虚,完全不知道我的眼睛该看向哪里、我的注意力该往哪儿放、我的大脑该思索些什么......

空虚与迷茫打垮了我的精神和身体,我如行尸走肉般,活动在这世上。直到2107年初突然觉醒。

从那时开始整整两年的时间,我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坚持锻炼身体、坚持读书、写公众号,不断充实自己。累,并快乐着。

20xx年底,我加入十点成长计划、邂逅写作训练营,经过21天的摸爬滚打,不仅学到了“万能写作法”,还深受训练营优秀同学们的影响,他们聪明且勤奋,活泼又热心,相互鼓励着一起前行。我愿意同他们有更多的交流,因为我深知:跟优秀的人在一起,自然而然就向优秀靠拢。

这两天,为了参加1月7日开始的阅读训练营,我又在拼命看书、储备知识。

《记事本·圆梦计划》、《活用一辈子的笔记术》、《番茄工作法图解》,让我很懵很累的同时,受益匪浅:我建造了自己的《梦想·人生金字塔》,列出想做的事清单,把三年的长计划分解年计划、月计划,并立下“终生学习”的宏愿。

我曾极度自卑,也因此空虚、迷茫、痛苦不堪过。

但现在,我没有时间烦恼,被那么多未知的领域吸引着,如一块海绵,我贪婪地吸吮着其中的营养。

我能想象有一天,我微笑地回头看向自己走过的路,一步一个脚印,深沉又笃定。

正如《记事本·圆梦计划》的作者熊谷正寿所说:“我仍然大胆地描绘着远大的梦想,也许会有人笑我太不懂得谦虚,光会画大饼,但对于我而言,这绝对不是一场白日梦,我深切相信美梦将会成真。”

也许,追求卓越感正是我自卑的外在表现吧。

自卑与优越,是相辅相成的一对。

自卑并非难以启齿的弱点。

在面对更加优秀、美好的事物,自惭形秽并不丢人。

自卑是固有的,是需要去超越的。

而寻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的目标!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6】

青春期存在许多危险,但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青春期让成长中的孩子面对新环境和新挑战,令他们感觉自己走到了生活的最前沿。以前生活方式中未能发现的错误可能也在这一时期露头,但经验老到的人总能洞察出来。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些错误越来越大,无法再被忽视了。

青春首先意味着一件事:他们必须证明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我们也许可以尽量让他们知道,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如果这样,处于这一境遇中的孩子所面对的压力可能就会减轻许多。如果他们觉得必须要证明自己的成熟时,不可避免地会过度反应。

许多青春期行为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与成人的平等,以及成就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这一行为的走向取决于孩子们对“长大”的理解。如果“长大”意味着挣脱束缚,孩子就会反抗一切限制,这在该阶段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独立,父母觉得不再有权时时刻刻监督他们。父母越是想证明他们还是小孩,孩子就会越激烈地反抗以证明恰恰相反。这样的争斗会成长出敌对情绪,于是我们面对的就是典型的“青春期叛逆”场景。

对成年生活准备不足的孩子在面对职业、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会惊慌失措,他们对以后是否能应付这一切没有任何信心。如果孩子对未来感到担忧和悲观,自然想要寻求最不费力的方法应对,但这些捷径根本没有用。这样的孩子越是被命令、被劝诫、被批评,就越是觉得如临深渊。我们越是推动他们,他们就越是想后退。如果不能给他们鼓励,所有试图帮助他们的努力都会成为错误,并更进一步摧毁他们。他们是如此悲观与恐惧,我们不能指望他们会自觉自愿地奋发图强。

许多青春期“失败”的者在童年时都是被溺爱的孩子,显而易见,对那些已经习惯由父母为他们做好一切的孩子来说,面对成年的责任会尤其艰难。他们仍然想要被宠着,但长大后却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于是感觉生活欺骗了自己,对不起自己。他们在温室中长大成人,外面的气候对他们来说太过苦寒。

我们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获得安全感。它意味着我们已经克服了生命中所有的困难,终于生活在安全与胜利之中。如果一个孩子只想着摆脱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他就会一直落在后面。只有当他发自内心地找到了一个能够激励自己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所带来的成就比阻挡他的障碍更大时,这个孩子才有可能打起精神来。

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向何方,这是一个问题。如果朝着自我之外的目标而努力,那么自然而然地,他们就会很好地训练自己,做好准备,以求达成目标。任何困难在他们眼中都不过是成功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而已。反过来,如果他们的兴趣点只在于强调自身的不足,或是虽然对抗这种不足,但只是为了使自己从中脱身,他们就很难取得真正的进步。一只笨拙的右手不会因为人心里想着要变得灵巧,盼望着少些笨拙,甚至避开那些显示出其笨拙的场面,就变成了灵巧的右手。只有通过实打实的练习,笨拙的手才有可能灵巧起来,并且对于“将来能够做好”的渴望,要远远超过当下的笨拙所带来的挫败感。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7】

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小男孩去动物园看狮子。

在狮子笼前,一个孩子躲在他母亲的背后全身发抖地说:“妈妈,我要回家。”

另一个孩子则站在原地脸色苍白地用颤抖的声音说:“妈妈,我一点都不怕。”

第三个孩子显得勇敢一点,他一边专注地看着狮子一边问他的妈妈:“我能不能向它吐口水?”

这三个孩子均感到自己处于劣势,因此都产生了强弱程度不同的自卑心理。

故事里的三个男孩是大部分人的缩影。

当人们感到劣势时,自卑的烙印使他们或在人多时不擅表达,或办事时畏首畏尾,或没有自己的主见,喜欢随声附和。

有这样一本讲述自卑的书,书中并没有陈述过多克服自卑的方法,而是引导读者找寻生命的意义,认清生命的本质。

这本书就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心理学巨著《自卑与超越》。

这本书距今已出版了90多年,并继续帮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克服自卑,走向优秀。

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

他早年受到弗洛伊德的赏识成为了他的学生。

后来,他反对弗洛依德将什么事情都与“性冲动”联系起来,遂与弗洛伊德展开激辩。

不久,他就离开了弗洛伊德并创建了自己心理学体系“个体心理学”。

这本《自卑与超越》就是他“个体心理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本书里,阿德勒着重强调一个人拥有正确生活意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对生活意义的错误认知会让人在各个阶段做出错误的行动,促使人更易产生自卑情结,从而陷入自甘堕落的漩涡里。

下面我会以三个方面为大家分享书中的重点内容。

一、寻找正确的生命意义

阿德勒说:“每个人,只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才能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意义呢?

阿德勒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向我们陈述了人类受局限的三个事实:

1、我们都在地球上生活

2、我们并不是唯一的人类

3、人类有性别之分

这三点成为了束缚我们的枷锁。

到目前为止,这几个事实依然制约着我们,所以阿德勒得出一个结论:

人类所面临最主要的问题及目标是在这个贫瘠的星球上,与同类建立联系并进行合作,保证我们生命的不断延续及人类命脉的传承。

因此,社会是人们生存的保证。

阿德勒认为如果有人想靠自己面对所有困难,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基于以上三个事实他得出正确的生活意义是:

1、不断的奉献

2、个人要为团体贡献力量

3、个人对他人产生兴趣进行合作。

什么意思呢?

就是奉献自己,与人合作。

与之相反地便是错误的生活意义。

对生活意义产生错误理解的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也不会对人类社会作出奉献。

错误的生命意义往往会导致一个人拥有严重的自卑情结。

在这里我们提到了“自卑情结”这个概念。那什么是自卑情结呢?

阿德勒说:“如果在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时,一个人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自我不能解决自己的处境,从而产生自卑的情绪。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结,因为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有待改善的。

不过,有严重自卑情结的人,他们会因错误的人生意义丧失改变环境的信心和勇气,最终选择逃避。

他们有可能会发展成一个问题小孩,一个神经病患者、一个罪犯或自杀者——这是他们最后的逃避。

因此,只有找到正确的生活意义才能够战胜自卑情结,实现超越。

二、青春期对生活意义的错误认知对人有哪些影响?

对于父母来说,最痛苦的就是教育青春时期的孩子。

他们往往变得叛逆,更有个人主见。

轻的与父母顶嘴,重的离家出走,再严重点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在青春期一改往日乖巧听话的形象,变得顽皮叛逆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青春期?

青春期一般没有明确的界限,通常是14~20岁左右。

《自卑与超越》中提到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的原因是:

随着他们身体发育成熟,心智提升,他们想证明自己不再是那个受大人驱使的孩子,而是一个可以独立、已经成人、具有男子气概或者有女人味的大人。

有三类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现问题,分别是被宠坏的孩子,被忽视的孩子,经常被指责的孩子。

1、被宠坏的孩子

在青春期里最易遭受失败打击的就是那些被宠坏的孩子。

其实很容易理解,他们已经被父母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的风浪了。

这类孩子在父母那里没有体验过失。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也养成了第一时间找父母帮忙的恶习。

被宠坏的孩子希望自己一直处于童年时期,不想长大,因为他们不想担负成年人的责任。

2、被忽视的孩子

被忽视的孩子在青春期这个阶段会接触到更多的人,可能会对未来抱有更好的期待。

这类孩子非常讨厌被忽视的感觉。因此,他们希望别人都能关注到自己。

他们把重心放在如何获取更多的欣赏上而不是为群体提供多少奉献。

这种自我主义会让他更加关注金钱和权利,因为这样可以满足别人所期望的。

3、被指责的孩子

这类孩子从小经常被父亲指责,年幼的时候可能表现的十分温顺,但是他内心深处已经埋下了报复的种子。

面对父亲高大的形象,他会自卑,知道自己还不能反抗。

当他成长到认为自己拥有足够的力量可以与父亲抗衡时,他可能就会选择反抗,甚至寻找机会攻击父亲,然后离家出走。

这有点像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意味。所以不能对孩子一味的指责,学会赏识教育还是很重要的。

为了避免在青春时期对生活产生错误的意义,家长们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要避免溺爱或忽视孩子,也不要经常指责孩子,帮助孩子在幼年时期就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家长还要引导他们与人合作,学会奉献,懂得靠为团体贡献力量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帮我们摆脱自卑实现超越的几个建议

在《自卑与超越》中阿德勒道出了人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不会奉献,不懂合作。

像犯罪分子、酒鬼、精神病人、自杀者等他们眼中所谓的“生活意义”只是属于自己的,认为成功是针对个人而言的。

他们为了自己的成功不择手段,这样做实际上只是为了满足不切实际的个人成就感。

为了让人们能够避免失败,走向成功,阿德勒在工作,婚姻以及教育子女中分享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希望大家能够因此受益。

1、工作

阿德勒建议我们不要只对挣钱有浓厚的兴趣。

如果把收入的高低作为衡量工作的好坏,这会产生一心为己的错误想法,这样的人在与人合作方面不会有太高的水准。

除此之外,那些逃避面对爱情和社会问题的人,他们会将自己的精力全部倾注在工作上,成为一名工作狂,这是作者不建议的。

他还强调,找到一份工作要有必要的坚持精神,不要频繁跳槽,最终一事无成。

2、婚姻

阿德勒在婚姻这个难题中依然秉持着奉献合作的核心理念。

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将婚姻理解的太过狭隘。

婚姻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所有人共有的,它需要共同合作才能完成。

婚姻双方要担负起责任,所以这要求婚姻双方必须是喜欢合作的伴侣。

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在婚姻的过程中不要妄想控制另一方,因为谁都不是谁的附属品。

他还希望男人要完全尊重女性在家里的付出,不以挣到的工资多少来评定一个人对家庭的贡献。

因为母亲在孩子身上做出的贡献,已经被这个社会大大低估了。

3、教育后代

无论爱情与婚姻都需要细心的经营,全然的奉献。

对于爱情和婚姻而言,最让人关注的部分就是养育后代了。

阿德勒认为:要想让婚姻变得和睦、幸福,孕育子孙后代是必要的环节。

在前两个重点内容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孩子在幼年时期认识正确的生活意义有多么的重要。

家长们教育子女要从娃娃抓起。

不要冷落孩子,更不要宠爱骄纵孩子,对每个孩子做到平等对待。这需要父母自己拿捏好尺度,找到爱的黄金分割点。

父母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引导他们对其他人产生兴趣,建立合作。

如果让他在幼年时就知道为人类作出贡献是生活的意义之一那就再好不过了。

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孩子成长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如果父母关系不合,父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孩子作为争执的焦点。

这样的家庭下成长的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会非常差,因为在他的眼中父母糟糕的关系就是合作。

有句话说,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互相恩爱,这与阿德勒的教育观不谋而合。

通过阅读《自卑与超越》,个人最大的收获是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首先要建立一个正确的人生意义,这会帮助我们从根本上克服自卑情结,实现自我超越。

也许他的人生意义不是唯一正确的,但个人十分赞同自我奉献这一说法。

不断地自我奉献,不仅会让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也会让自己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一份成功的事业。

愿单身的你能重拾人生的意义,克服自卑,实现超越。

愿为人父母的你能教育出散发着阳光般自信的孩子。

最后,分享《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中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自卑能毁灭你,也能成就你。超越自卑,你将成为内心强大的自己。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8】

如何超越自我,改变命运?这是本书要讲的核心问题。

具体分两个问题来讲。第一个问题,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第二个问题,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一)

一个人超越自我的动力是什么?

在作者看来,无论你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中,都一定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一定想超越自我。不论你是什么样的人,都会想着让自己的处境变得更好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

按照个体心理学的分析,是因为有两种人类最底层的情感在背后推动着我们:一种是自卑感,一种是优越感。我们一般认为,自卑感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可能有些人条件不好,或者信心不足,才会感觉自卑。但阿德勒说,不是这样的,自卑感人人都有,而且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除了自卑感以外,还有一种人人都有的心态,叫优越感。阿德勒说,人人都有自卑感,而且人人都想弥补这种自卑感,追求优越感。所以这两种感情,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一个人追求什么样的优越感,也就是想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跟他个人的自卑感有关。阿德勒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很多医生在小时候都经历过家人或者朋友死亡的场景,所以他们就有一种自卑感,认为人生不安全。为了弥补这种自卑感,就选择了做医生,去跟死亡对抗,借此来实现自己的优越感。

但在绝大部分情况下,优越感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目标,也不是只有一种实现方法。很多人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获得怎样的优越感,只能慢慢摸索,即使找到了一个明确的目标,也有不同的实现办法。你采取怎样的办法弥补自卑感,实现优越感,就体现了你的性格,或者按照作者的说法,就体现你的人生态度。所以在个体心理学看来,自卑感就像是一个在背后提供推力的发动机,优越感就像是一个在前面牵引着你的火车头,这两种感情,共同提供了超越自我的动力,让你在提升自己的轨道上飞奔。

我们人人都有自卑感,也都在试图超越自卑,追求优越感。自卑感和优越感这两种感情,就是推动你超越自我的动力,也是人类进步的基础。但千万要注意,不能因为过度焦虑而采取了错误的办法,否则就会产生自卑情结,导致自闭、犯罪等等问题。

(二)

如何改变行为来实现自我超越?

阿德勒也给了你一个办法,就是去认清自己的目标。

在阿德勒看来,决定我们行为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未来的目标。

为什么这么说?阿德勒又用自己举了个例子。他说,“假如我在教室里找来一个梯子,一下子爬到了黑板上面,坐在上面不下来了,那学生们肯定会说,‘哎呀!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但是如果他们知道,我这么做的目的是要克服自卑,我只有坐到黑板上,俯视全班,才会觉得自己很高大,有安全感,那他们就不会觉得这个事情很奇怪,反而会觉得它很合理”。

这个例子说明了,真正决定一个人行为的,是我们想要达到的那个目标。

要想改变自己,就要认清自己的目标。一旦校准目标之后,你就会像弓箭手一样,绷紧身体和精神,让自己的一切行为,都为你锚定的这个目标来服务。

作者说,一直以来,矫正人的行为,或者治,都是从行为本身来入手,单纯地想消除病症,但是在个体心理学看来,不能这么干,要改变行为,先改变目标。

书中有个例子。他说有个男人,经常头疼,但一直都治不好。作者说,是因为这个人把头疼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办法,他头疼的目的是摆脱眼前的问题。

比如一头疼,他就不用出去见陌生人了,还可以借机对妻子或者同事提出一些无理要求,“我头都这么疼了,你们要帮帮我”之类的。所以对这个男人来说,头疼简直就是一笔财富,能满足他的好多需求,他怎么舍得放弃这个毛病呢?

所以,如果不让这个男人意识到这一点,不让他改变自己的目的,那么头疼是治不好的。就算治好了,他也会再得其他病,比如失眠、抑郁,继续用这些病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觉得喜欢,点个关注呗。你的肯定才是我最大的动力。非常感谢。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9】

作者阿德勒开创了个体心理学,本书重在强调社会感在人格塑造中起到的巨大作用。近百年前的著作,今天读来也许感觉不算完美,其实在很多方面具有开创性,后人是在其基础之上逐步趋向完善。一共十二章,专门谈论自卑感的只有一章。每个人不同程度都有自卑感,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现状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改善。既然自卑感普遍存在,必然要想办法寻求变化与超越。这时就看他是把自己的缺陷不足转化为动力、把注意力集中到奋斗目标上、精力用到具体事情上还是盯着自己的缺陷不放,后者无形中会导致缺陷被无限放大,最终真正变成了自己无法跨越的障碍。自卑感的存在是正常的,关键是用怎样的心态来看待,确立目标,把注意力向外扩展,将不足化为动力,自卑就可以转化为改变和提升自己的有效助力器。

开篇即说明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我理解为通过奉献获得社会认同,实现自我价值从而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所在。为社会做出贡献必先融入社会,对社会和他人发生兴趣,并且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书中说到,所有的失败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合作能力极低,这里我不大清楚有没有道理。实际上,任何人先天都具有对社会对他人产生兴趣的潜质,但这种潜质必须得到后天的启发和培养,否则将来智力和理解力的发展会遇到巨大阻碍,这让我想起曾在新闻报道中看到过的狼孩。

早期记忆是比较重要的一章,以前看过武志红两本书,听过他一些音频,对早期记忆相关知识了解过一点。一个人从出生到六岁,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情感特征,以及对世界的初步认知与诠释,摸索出了一套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说在六岁时人格结构基本已经形成,并成为日后相应行为的重要原因,对一生的发展影响深远。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先了解他的成长史,尤其是早年经历。真正了解一个人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包括了解我们自己,都需要追溯早期记忆。

人的一生会经历许多事情,选择记住哪些经历,与他的生活风格密切相关。也许一些早年记忆不完全是真实发生过的,有可能经过记忆加工,但却是一个人潜意识的表露,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以什么做为自己的起点。所以说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它显示了一个人生活风格的根源和个性形成原因,之后这些特点再想改变,很难。

那么对家长来说早早培养孩子对他人的兴趣以及合作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做一个好家长好老师书中阿德勒的建议今天读来并不觉得新奇,那些内容是现在每一个孩子都希望家长老师能够做到的。但在近百年前能提出这些观点还是很超前很有开创性的,后人是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思想。其他章节讲到了梦、犯罪心理学、职业、爱情婚姻等等,贯穿整部书的主题是社会兴趣与合作精神对一个人至关重要,是生命意义的来源,是未来发展的关键。而儿童时期是人格塑造的关键期,所以从小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意识与合作能力是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10】

阿德勒的这本《自卑与超越》着力描写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对其本人性格、心理所产生的影响。阿德勒认为,在每个人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间,个人生活的典型样式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孩子在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与父母接触最多,故其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很多人成年后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寻本溯源,都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阿德勒认为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应对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情绪便是自卑情绪。而自卑感总会造成紧张,所以争取优越感的补偿动作必然会同时出现,那么拥有自卑情绪的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获取优越感。包括问题少年、罪犯者、酗酒者等都是如此。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有以下几点:

1.原生家庭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依旧没有引起现在社会的重视,很多孩子都是家庭矛盾的牺牲者,单亲、被虐待、被遗弃等儿童不得不为大人们随心所欲的行为而买单。中国人讲风水、讲因果,我觉得一个和谐的家庭就是好风水,这种家庭出身的孩子心理健康,能够较快融入社会,相反,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的家庭中出身的孩子,或多或少都存在心理问题,他的行为古怪,性格偏执,对生活丧失兴趣,很难融进社会。

2.大部分孩子智力差距不明显,但成年之后出现越来越大的能力差距,根本原因是在儿童时期的教育引导上。我可惜的是很多孩子明明可以成为国家栋梁,却因为孩提时父母或者任何人一句随意说出的话而彻底改变了命运。

3.解决心理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与他人合作获得认同感,但前提是有正确的引导。

4.孩子是敏感的,是脆弱的,是希望得到更多关注的,所以愿天下的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远远胜过零食和玩具。

5.希望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建立心理顾问或者心理课堂,青少年的心理教育比任何文化课都重要,希望所有教师都能得到正规的心理培训,懂得如何查找问题,对症下药,这样问题少年就不会再出现,《少年的你》的故事也不会再次上演。

6.建议正在为人父母、做人师长的人读一读这本书,受益良多。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篇11】

作者是现代个体心理学创始人物,核心理论是“万事赖童年”。

个体在童年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对其一生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直接影响了他对职业、友谊和爱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决定了他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因此,为了提高个体与社会的合作能力,就要重视从婴幼儿时期开始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了解母亲、父亲、兄弟姐妹、老师在个体的各个发展阶段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对我们儿童教育中习惯的误区和盲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

如果一个个体无法很好的融入社会,我们需要从他儿童时期形成的生活模式上去进行根本性的了解和纠正,早期记忆和梦是我们了解一个人早期生活模式的重要途经。

作为一本经典理论,全书并没有对该理论进行详细的论证,对于每一个论点,论述过程中也比较散乱、不完整,举的案例比较随意,因此只能作为一本通俗读物来了解一下。

个体在与社会合作中不顺利时,容易产生自卑感,为了获得优越感也是个体与社会进行合作的动机和目的。自卑与超越只是全书的一个环节,甚至还不是最重要的环节,以《自卑与超越》作为书名相当糟糕,完全不能概括全书的意义;原著的标题是《生命对你意味着什么》。

用弗洛姆对这本书的一个点评来评价这本书,很不错:

一个人的历史最终将证明他是否走过了一条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许多体面的葬礼上,死者的功绩被人一一历数,但并不能使我们逃避一个冷酷的问题:我们曾经活过吗?我们现在活着吗?我们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还是按照什么人给我们规定的方式生活?——弗洛姆

相关阅读

  • [荐]我与地坛读书笔记范文5篇

    工作总结也是工作能力的体现,阅读别人的总结有利于自己的工作。或许你还在纠结怎样样写工作总结?《我与地坛读书笔记范文5篇》是本站精心整理出来的,愿你有一定收获世上之最美的文章,也不过在《我与地坛》前止步,三个字形容:太美啦!以前高中学语文知道,美轮美奂这个词不能用来形容文章,但是面对史铁生构筑起的《我...

  • 《父与子》读书笔记写作范例

    工作文书是公司信息传递的桥梁,文书也能帮助自己职业的晋升,想要成为职场达人,就从工作文书开始吧,条理有序的文书会让你少很多工作烦恼,任何职业都少不了工作文书,一份合格的文书有哪些要关注的点?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父与子》读书笔记写作范例》的文章,更多工作文书内容敬请关注笔稿范文网。《父与子》是屠格涅...

  • 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第1500字系列11篇

    面对日常的各种难以预料的情况,人们时常会需要撰写一篇实用文书,实用文书展现了它的优势,实用类文书要写哪些内容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骆驼祥子读书笔记摘抄第1500字系列11篇,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1.最伟大的牺牲是忍辱,最伟大的忍辱是反抗。2.钱会把人引进恶劣的社会中去,把高尚的理想撇开,...

  • 读书笔记【荐】

    读书笔记格式读书笔记主要有三大类:1.摘要式笔记摘要式笔记是一种在阅读中把同自己的学习、工作或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的笔记形式。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作者、出版单...

  • 读书笔记【荐】

    读书笔记的格式为了提高阅读的效率增进独立治学的能力还应该采用辅助手段。这就是做读书笔记。一边阅读一边做笔记这是是古今中外许多学问家的阅读习惯是行之有效的传统的读书经验。善读书者总是书学离笔。一.读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