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推荐十四篇

发表时间:2024-03-27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需要用到一些必要的文书,写实用文书能够方便大家的生活,你知道实用文书的基本要求吗?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推荐十四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

初读鲁迅先生的散文籍《朝花夕拾》的时候,便见识了鲁迅先生的佳作《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是一篇透露出鲁迅先生心声的散文——批判旧封建社会的专制教育制度以及鲁迅先生心中的强烈不满。

散文讲述的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在这里,有恐怖有趣的美女蛇,鲁迅先生认为这是他自由的天地,有美丽的植物还有可亲的小动物,这里有鲁迅先生美好的回忆。但是后来,鲁迅先生被迫到三味书屋读书,百草园也就卖给了别的人,浓浓的书香弥漫了整个三味书屋,这里没有百草园的活泼,也没有百草园的乐趣,这里的是严肃,是认真,让鲁迅先生的心灵也随之改变。他恨封建的教育制度,但是他却很敬佩他的老师,在他的影象中,他的那位老师是个博学,和蔼可亲的忘年之交。

这片文章淋漓尽致的描绘了百草园生动美丽的景象以及三味书屋给鲁迅先生的压抑的感觉,生动而又形象地描写了饿鲁迅先生在快乐过后的苦恼,体会了鲁迅先生的对封建社会专制制度的强烈的反抗,这也是带领他走向文学道路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2

从我家后面的阳台望过去,有一个很大的影剧院,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和停车场一起卖给先富起来的那些人建别墅藏娇用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旧片;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屏幕夹杂的斑点,黑白的色调,失了真的配音;也不必说黑灰色的幕布在两边依着,早已看不出原本的红色。单是影剧院里窃窃的食罗汉豆的声音,就有无限趣味。《地道战》是看了无数遍了,我确信倘若放我在里面,我也一样跃入角色,不会出差错。有时会看《城南旧事》,小英子的脸一出现,我于是就会跳到前排,伊的脸大大地映在幕布上,此刻回想起来,仿佛是大眼睛、圆面庞的女孩,伊单纯的样子常常让人忆起才露尖尖角的小荷,只是一部电影播完我总是要哭,至于原因当时是不明白的,如今也是不明了,陈年旧事在记忆中斑驳,影片也终是忆不起情节了。

白天的百草园比较无味;一放假,可就两样了。影院里常常要放循环场,写了作业便跑了进去,影院似乎也不大管我们这群小孩子,只是禁止吵闹。满场跑,更是不行的,总须坐下来安份守已地观看。耐不住寂寞,我们便跑到二楼,那里墙的上方有一个方孔,透出的光柱空无一物,直直地却在幕布上发生万般变化,我于是无数次成功地在它的协助下将女主角变成长角的怪物,偶尔也有小狗的头,但总是不及人头上长角来得有趣。

这是闰土的父亲传授的方法,闰土却不大喜用。他说小时玩厌了的,他的父亲便是影院里负责放映拷贝的工人,偶尔也藏到二楼来与我们一同淘气,女主角长出的角也就格外的大。我曾经问他缘由,我只是静静地笑着道:有很多心情,来不及等到它们老去。我似懂非懂,只是觉得做人的难又添了一份,再任性胡为之时,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想将来,而且极想得到影院里放映工的工作。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再也没有遇见过长角的女主角。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非要让我将三味书屋填到志愿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国最为难考的导演系。也许是因为常常在百草园里而不去读书罢,也许在影院里过分的执迷让人告了状,也许长大了些便常和举着摄像机的朋友在一起罢,父亲总说像是扛着一支枪,又也许是因为零花钱都买了音像资料了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去胡闹了,因为求学的地方离家万里,可其实我是更愿意和扛“枪”的朋友们自由的呼吸,哪都不去。Ade,我的自由土地!Ade,我的长角女怪物和小英子们!……

教授们都很和蔼且博学,尤其是张教授,其貌不扬,皮肤黑就显得牙分外的白,笑起来便是非洲人的样子。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本人就是一名极负盛名的导演,擅长刻画国民的质朴与小人物的伟大。

从四面八方听来过,周星驰也很渊博,他创造了一种文化,叫“无厘头文化”,会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大笑,仿佛以前从来不曾笑过。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个中缘由,必定有一种解释来化解我心头的迷惑,但百草园里的人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教授。

“教授,‘无厘头’这种文化,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大课,快到结束的时候,赶忙问。

“嗤——,不知道!”他似乎不大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手中的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名导演,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看资料片,晚上看电影。学校里资料丰富,我看的电影也渐渐加多,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到《大西洋城》、《沉寂太阳年》、《悲情城市》,终于到伊朗的《圆圈》。这些都是曾被影林正派所不愿提及的魔教成果,但他们终于是获了奖了。

同学的父母便是三味书屋的员工,便在校内有一个私人的放映室,虽然小,但在那里却充满自由旷达的空气。那些疯狂地看片,然后疯狂地撰写影评的岁月实在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在小屋里挤挤挨挨地,其余的空间用来碰撞思想。

我们年轻,我们疯狂地看青春片,那里所有的幻灭与沉沦,不安与绝望都会刺痛我们内心支离破碎的那部分。

同学大喊:“青春!”于是我们放开喉咙跟着台词大喊: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大电视机;选择洗衣机、车子、CD、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和牙医保险、定息低率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各种布料的西装,选DIY,怀疑自己是什么东西?看心知麻痹的电视,嘴里塞满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悲惨地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选择未来,选择生活,问题是我干嘛做这些事,我能不能不选择人生,我选别的,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想改变我?我就像这个世界一样,这个世界是不会被改变的。”

我也曾同朋友拍了一些思路新颖的实验短片,不讲任何专业技巧,没有操作经验,不懂侧光背光,不懂布景……,只有自由,于我们是很相宜的,一切都是心底的声音,一切都是无法从头来过的人生。后来,因为要钱用,便将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与手法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电影公司的,后来我在一些他成名的佳作里依稀看到那些熟悉的影子,我想要回那些拷贝作个纪念,绝无他意。但他正向成功的路途踏上去,这东西怕早已没有了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3

看了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文章,我也很想去看看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和他上课的学校——三味书屋。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爸爸一起去鲁迅故里游玩,亲身经历了一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春寒料峭,天下着绵绵的细雨,我和爸爸打着伞,首先来到了百草园。一进门,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大片绿绿的'菜畦,还有一堵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咦,这就是光滑的石井栏吗?我用手摸了摸,嗬,还真有点光滑呢!园中点缀着几棵高高的大树,由于树上还没长出叶子,我就辨别不出它们是什么树,只有皂荚树上还挂满了一颗颗的果实,我还能认出来。爸爸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桑树,可惜没有紫红的桑椹。鲁迅爷爷笔下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样一个他儿时的乐园,可现在在我的眼中显得有些贫乏无味,令人失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4

鲁迅先生小时候的家有一个大院子,叫做百草园,可别提多有趣儿了,石井栏、皂荚树、紫红桑葚,还有叫天子、鸣蝉、黄蜂都先不说,光泥墙根这一带就趣味无穷。油蛉、蟋蟀、蜈蚣、斑蝥常常遇见。吃人形的何首乌可以成仙,覆盆子又酸又甜。百草园真是个好地方。

小时候的鲁迅在全城最严厉的书塾上学。但随着学习内容的渐渐加难,教书先生管得也越来越宽松了。三味书屋后面有一个院子,很小,却是孩子们的游乐园。先生经常问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大家都从后院跑回来,开始朗读,当声音静下去时,唯有先生还在摇头晃脑地读书。大家便笑作一团,先生也就不好意思继续读了。

这就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读了这篇散文,我了解到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那时的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快乐成长,而现在的我们只能生活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他们玩的游戏都在院子里,而我们却一直玩网络游戏;他们住的都是平房,而我们住的却是高楼大厦对比鲁迅先生描述的童年生活,我也想到了我的童年。有在楼下和朋友们嬉戏的场景,更多的却是在网络上玩游戏的激动场面。这样做的结果是伤害眼睛、影响睡眠甚至导致心理疾病。因此我呼吁大家走出家门,拥抱大自然,过健康的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5

最近,我读了一篇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名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这篇文章是一篇描述作者自我童年生活的散文,主要描述了两个地方发生的事情:百草园——“我”的乐园;三味书屋——“我”的学堂。

作者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有一些野草”让我觉得它十分普通,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园,在那时,却是作者的乐园。之后,作者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的句子,写出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这些景物给人的安宁,鸣蝉、黄蜂、叫天子给人的动感,动静结合,再加上有本身就有无限趣味的泥墙根作“底板”,作“背景”,想必是令所有明白的人都会向往。

这样的一个园,若许多小伙伴儿一齐玩耍、追打、嬉戏、捉迷藏,必须是十分趣味的,但若是自我一个人,也并不会觉得寂寞。因为百草园的乐子能找出许多呢!像斑蝥、何首乌、覆盆子,都能带给“我”无限乐趣,就连冬天都有游戏:捕鸟儿——在竹筛将鸟儿罩住后的那份喜悦,想必是令作者着迷的。

“我不明白……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的句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我”要去三味书屋念书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这句话写出了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惋惜之情。

虽说这学堂很严厉,但先生还是十分慈祥的:“有一条戒尺,但不常用,有惩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我们上午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听起来有些无聊,但并非如此。师生一齐念书,孩子们就在一齐偷偷做戏、描绣像。作者把一幅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的图画展此刻了我们眼前,真让我们体会到了他对童年的向往。

这篇文章的文笔十分优美,描述的都是真实的事情,给人以亲切感。而我也在文章的有些地方看见了我的影子。尤其是百草园,我的总体印象就是一个“乐”字:动物、植物、泥墙根、捕鸟儿、描绣像,无数没有“乐”字。

这可真是一篇好文章啊!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6

品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味着从文章中散发出来的天真烂漫的气息,享受着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那份活泼可爱的青春年华,我的眼前不禁浮现出一幅幅引人入胜,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读着这些充满趣味的文字,我的心仿佛已飞到了百草园里,与那些昆虫们来个亲密接触。读着文章中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年少的鲁迅与昆虫为伴,采着野花野果,舒适地躺在草地上,享受着和煦的阳光。冬天里,他在雪地里自由地玩耍着,支好竹筛,悠闲地捉捕鸟儿,但是总因为性急,捕不到许多鸟儿。他还喜欢听长妈妈讲故事,看《山海经》,因此而害怕赤练蛇,不敢到长的草里去,害怕遇到美女蛇。

在百草园里,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由,一切最美好的感情在这里散发出闪亮的光辉。

不知为什么,文章中的一切都让我回味无穷,看了还想看,也许就是因为文章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可爱,读来特别亲切罢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7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隔了七八年,其中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出自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回忆自己童年生活而写的。鲁迅先生小时候很喜欢到家后面的百草园玩,百草园就像是他的乐园,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当他被家人送去三味书屋学习时,也还是很喜欢玩。文章中写到,鲁迅先生的老师读书读得正入神时,鲁迅先生就照着书本画绣像,画了一本又一本。小时候的鲁迅虽然调皮,但他拥有一个多么快乐的童年啊!

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是多么的有趣,多么的充满生机!我外公也去过那里游览,听外公说,百草园只是一个杂草丛生的小园子,不是很漂亮。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说那里是他的乐园呢?我想,是因为鲁迅先生在里面拔何首乌,拔木莲,捕鸟……每天过着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生活,尽管小园子只有一些野草,也给鲁迅先生带来许多乐趣的缘故吧!

比起我们现在的童年生活,我觉得鲁迅先生的童年更为快乐。我现在已经是六年级的小学毕业生了,我和我的同学都忙着为小升初作准备。像我,大半个暑假都在上补习班,还要天天做题。童年时的鲁迅先生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用为学业而烦恼。

读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对自由自在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向往。我真羡慕小时候的鲁迅先生啊!他的生活充满了趣味。我也想像鲁迅先生那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8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段经典的文字选自鲁迅先生那篇家喻户晓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给予鲁迅先生这种乐趣的,却是小小的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一些野草,一个园子,便是鲁迅先生儿时的天堂。即使到了“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三味书屋,仍然也不乏乐趣:下课后和同学们溜到院子里玩耍,趁老先生读书入神偷乐,充满了童趣,充满了欢乐。

然而到了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孩子们不必在荒地玩耍了,而这种乐趣却越来越少了。在学校,在办公室,在路上,在餐厅,人人都捧着一块方寸之屏,探索着虚拟的世界,沉溺于网络的快乐。一个个新奇的应用,占用了人们太多的时间。当前,手机确实颠覆了传统的方作文/式,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诸多便捷,使用手机也许是为了正事。可是,当人们在用手机点餐、打车、搜索资料的时候,又有几个能忍住诱惑,不去点击那一个个猎奇的标题,一个个朋友的动态呢?人们可能会在手机里得到片刻的欢愉,可是当你放下屏幕时,感到的是乐趣吗?不,是空虚。现在的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却很少能感受到像鲁迅先生一样发自内心的快乐了。

许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真正能放下手机的很少。为什么?因为手机的信息对于人们吸引力太大了。打开网络,打开人们喜欢的内容,比如:看视频、听音乐、读新闻、购购物、聊聊天等,时间便在不知不觉间流失了。但只要你能放下手机,走出门外,去感受春夏秋冬的美丽,或者是静下心来,品读一本好书,即使环境像鲁迅先生小时候一样艰苦,相信你却能感受到比网络世界更真实、更充实的快乐。

手机方寸之屏,并非居心之所。放下手机,走向大自然,感受现实世界的美好,你也能收获像鲁迅先生一样单纯的快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9

我的爸爸在鲁迅纪念馆工作,就因为这,在我七岁的那一年,我荣幸获得了一个可贵的机会——进入三味书屋内,在鲁迅曾用过的梓木书桌前坐了一会,这是我最近距离地亲近鲁迅的一次体验。

那一年,我清楚地看见了刻在书桌右下角那个“早”字,但那时的我并不明白童年时的鲁迅在桌上刻“早”字的用意。如今,我看了关于鲁迅的一些资料,了解了一点鲁迅。那时鲁迅的祖父因“科场舞弊案”而锒铛入狱,父亲又卧病在床,家道中落的鲁迅每日早起为父亲买药。一次,因采办药材而迟到,被寿镜吾先生责备,他便在桌角上刻下了这个“早”字来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就再也没迟到过。这使我想到了我自己,虽说有时候6∶30就起床了,但总要拖拉一个多小时,到7∶40才出门上学去。因此,我基本上每天都迟到。左思右想,我发现问题出在我的动作上,我早上穿衣服时最为磨叽,赖在床上不愿起来。我梳洗打扮好之后,一般已经在7∶10左右了,这之后还要吃早饭、读英语,这么一来,当然是必“迟到”无疑了。我要改正这个拖拉的缺点,尽量提高速度,否则等以后升入初中时,我就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了。

鲁迅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成就,不仅仅因为这个“早”字在不断地激励他,更重要的是他良好的学习习惯。鲁迅读书并不死记硬背,而注重理解和掌握。他曾制作了一张小巧精致的书签,上面写有朱熹的读书名言,及“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他按照“三到”的方法来学习,因此学得比别人快,比别人好,为此常受到寿镜吾老先生的称赞。鲁迅在三味书屋求学期间,读了《四书》、《五经》、《唐诗》以及汉魏六朝辞文和一些古典文学作品。他还看了不少课外书,为以后的文学道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鲁迅还能活学活用。有一次,寿先生让他对“独角兽”这个对联,鲁迅想到了课外学到的知识,就很快对出了“比目鱼”的下联,得到了先生的表扬。对比一下我自己,不由得羞愧起来。

我虽说也读了不少课外书,但都是草草一翻,并不仔细阅读。因此,我的词汇量有限,写不出华丽的文字。我的学习方法更远不及鲁迅先生。我做作业时常三心二意,身边一有动静就马上转过头去看,“三到”之中,首先心没到。其次,我读书的时候,看着看着就发起呆来了,“心到”后的“眼到”也没做到,“心到”和“眼到”都没做到,这“口到”也不用说了,因此,我的学习成绩一般般,忽上忽下,不太稳定。我要向鲁迅先生学习,争取能够做到这些要求。

鲁迅在学习期间,字也写得很不错。我从网上查到了鲁迅唯一现存最早的手稿——三味书屋期间摘录的《二树山人写梅歌》。整篇文章没有一处涂改,字的大小也差不多,笔划工整,十分清楚。不像我,所有字都挤在一块儿,大的大,小的小,竖不直,横也写不平,撇和捺更是歪歪扭扭。抄一篇文章会有十几处涂改。有好几次听写时,我就是因为写得不好,让批改本子的同学看不清到底写了什么字,从而给我打了叉,好几次都离5星只差一步之遥。以后,我在写字时一定要认真对待,不写错别字,减少涂改,使我的本子变得整洁。

鲁迅先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非常宝贵,他的每个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反思,我们要好好向鲁迅学习,同时积极地弘扬鲁迅的这种学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努力,及时改“过”,使自己不断提高,为将来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而努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0

鲁迅写的书浩如烟海,在众多没有感情色彩,并且充斥着战斗和批判的文章面前,我读到了一篇拥有者童真与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鸣蝉在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边是鲁迅先生一天的内容。他的将他送到城中最严厉的书塾,使他再也见不到美丽的百草园了。

这一前一后的对比是不存在前褒后贬的现象的。百草园里的,固然是,天真的,三味书屋的描写又何尝不是充满了新奇和趣味?所以,客观来讲,这篇文章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而不是投向敌人的投枪和匕首。至于过去人们的解读这篇文字时,将它的主题归结为“批判封建”的说法,现在看来,似乎有些牵强,是带着意识形态方面的“有色眼镜”。要知道,鲁迅先生固然写了许多战斗和批判的文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先生的心就是那么一般地如刀的冷厉而无一丝温情与浪漫。

总之,这篇是在给了我许多,让我享受到了鲁迅那美好、纯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1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哪里去了!’”

再次品读鲁迅这篇充满回忆性的散文,我感受到的是鲁迅先生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眼前便浮现了一幅幅有趣的画面:

“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在鲁迅小时可以翻砖找蜈蚣、按蝥、拔何首乌与摘覆盆子,由于听了长妈妈故事而惧怕美女蛇,因太心急而捕鸟失败,在三味书屋里,虽然先生很严厉但却知识渊博,在他读书入神时,同窗们有的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而鲁迅却在一边画画。

曾几何时,我们渐渐从儿童步入少年时,开始忙忙碌碌地学习,在空闲时想想自己小时候做的傻事,让人忍俊不禁,哭笑不得:记得那是我家旁边也是一片菜园子,就与百草园差不多。春天,百花竞相开放,各种不知名的野花也在怒放,我曾一整天泡在那儿,采花,采花,还要采花。一整天下来,全身都是黄色,成了一个“黄脸女孩”。还有到别家去采的,采了却怕主人发现,就把花藏在草垛里,第二天却全都枯萎了,白忙活一场。夏天,我就与朋友们一起抓青蛙、钓龙虾,晚饭后就跑到小伙伴家疯玩到天黑。秋天,我与小伙伴们去树林里捡各种各样好看的落叶,做书签。冬天,我与他们去找冰块,让手都冻得紫红了,也不觉疼;如果河水都结冰了,就在湖下掷下一粒粒石子,掷下一串石子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我就如鲁迅小时一般,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受到太多的束缚,愿呼唤着狗在田野里漫步,看着那满眼的绿,让人心旷神怡。

现在,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再也听不见童年的那一声声清脆的笑声,再也看不见那满眼的绿了。不如多看看《朝花夕拾》,感受那童年的乐趣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2

鲁迅的著述浩如烟海,我最喜欢的一篇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描述了鲁迅先生儿时在百草园的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乏味生活。

在文中,作者充分描绘出百草园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无疑是一个儿童的乐园,无一不充满生机,无一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百草园了。

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习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内容。鲁迅先生和同窗们经常到屋后的园里去玩,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远远不及在百草园里自由、快活。

通过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比较,让我感觉到童年是那么美好,令人留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3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可谓是一部佳作,从中也有好几个篇章,今天我读的就是《朝花夕拾》这篇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本片大体叙述了:鲁迅幼时在百草园玩耍,以及到了上私塾的年龄去上三味书屋学习的一系列事,表达了鲁迅先生幼时的贪玩,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表达了鲁迅先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特点。

读完这篇章,我们必须再反思一下自己了,因为我特别羡慕鲁迅先生后花园那充满绿色的百草园,更让我羡慕的是那既有幽香,又有书香的三味书屋,如果我在那时该会多么幸福啊,而生活在当下土地上的植被越来越少,好像我们身边就不存在植物这种东西一样。

要说鲁迅先生学习好那是一定的,可是为什么鲁迅先生就能在学习上这一方面成功呢,我主要总结了两大因素:一是对学习含有渴望的态度,二是对教书育人的老师抱有尊敬的态度,鲁迅先生呢在这一章中,就很好地体现了出来,而对比我们不是缺少这两点吗?就好比学习不是自己的一样。

“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确书中有非常多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 篇14

其乐无穷的百草园,神秘奇幻的传说,严厉博学的先生,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使人陶醉,使人留恋……

——题记

百草园

虽然只是一片小小的天地,虽然只有一些野草,但那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却充满生机活力,妙趣横生;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都是那么新奇、有趣。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我们总能发现美好的事物。

在一阵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后,一棵树被劈倒在地,小竹林里,竹子东倒西歪。这时,一阵嬉笑声传来,我和小伙伴们闯进竹林:那段横木心早已被虫蛀空,柔弱的枝干仿佛诉说着“伤痛”的折磨;竹林狼狈不堪,埋怨着那场风雨的蹂躏,我为这弱小的生命感到惋惜。但更多的心思早已放在横木上,拿一根木棒作平衡木,从头到尾,从尾到头走几遍,惊险刺激却又乐趣无穷。在这里,虽没有皂荚树,斑蝥,何首乌……但竹笋冒尖,蟋蟀歌唱也常使我沉浸其中,这儿成了我的乐园。

走过一道石桥,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一块扁,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便是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

这里有严厉的先生和教规,还有好奇的我。

上课时: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的学识提升;小园里: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的有趣;读书时: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人声鼎沸。古人云:苦尽甘来。我们又何偿不是?

现在,有和蔼的老师,友好的同学,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学习成绩也应更好。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在这一年里,我们应该勤奋刻苦,全力以赴。在作业上,在考试中,我从不放弃,也许考试意味着学习成果的好与差,但作业更意味着学习态度的好与坏。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又何来好的学习成绩,所以我把作业当成每一次考试那样认真、专心。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乱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啊,院子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育不出万年松。让我们学那灯泡的胆大心细,学那溪流的矢志不渝,学那海燕的顽强拼搏。

有趣,神秘,严厉……交织在一起,另人回味无穷。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