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精选4篇)

发表时间:2024-03-28

完善的报告是做好任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向领导更好地汇报工作。我们通常会使用到报告,有哪些报告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欢迎阅读我们为您准备的“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相关信息,建议你将这个网站分享给你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

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1

一、____农村现状令人堪忧:

1____农村______的数量令人堪忧:

笔者走访了10个农村支部(其中1000人以上的村6个,500至800人的村3个,300人以下的村子个)。这10个村共有9881人,其中成年女性2992人。党员291人,其中______仅29人,占党员总人数的10%差一点,占成年女性总数的1%还不到。由此可见,______不管是在党员总数中所占的比比例,还是在女性总数中所占的比例都低得可怜。

2____农村______结构令人堪忧:

____农村______的结构令人堪忧,主要表此刻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年龄结构,一个方面是素质结构。从笔者走访的这10个来看,____农村______出现严重的老龄化。这10个村的29名______中,30岁以下的仅有2个,30岁至50岁之间的仅有9个,其余的18个全部在50岁以上。这29名______中,高中以上学历的仅5个(含中专),初中学历的8个,其余16人均为小学文化。

3____农村______发挥作用的现状令人堪忧:

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农村______在经济建设中,在参政议政中,在乡风礼貌建设中都没有发挥出特色和优势,没有发挥出...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从参与经济建设的情景看:笔者所调查的这10个的29名______全部在家,有的务农,有的闲着。没有一个种植能手,没有一个养殖能手,没有一个创办经济实体。从参政议政的情景看:这29名______中,有8人在村支两委任职,有两个镇人大代表,没有一个县人大代表。从参与乡风礼貌建设的情景来看:这29名______中,没有一个典型例子。由此看来,我们的______,在农村这一块,真的与普通的农妇没有任何区别。

4____农村______发展趋势令人堪忧:

那里指的发展趋势仅指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______队伍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是党员队伍中的______自身的发展趋势。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在常宁比______的数量少更让人担忧的是______几乎没有发展。在笔者走访的这10村中,__到20__年三年只发展了5个______,有5个村这三年间没发展一个______。你说,______的数量怎样能不少?______的年龄怎样能不大?已经加入党员队伍的这一部分人又如何呢?发展趋势很不乐观。在这29名______中,加入组织以后,无1人理解培训之类的继续教育。很少有人为提高自身素质作过专门的努力。

二、构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分析:

构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应当说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但我想主要不外乎以下几点:

1、几千年的封建思想还有一些残余

几千年的“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还有一些残余,直接导致女性参政议政的不良社会环境。笔者发现越是落后的山村,______的人数越少。____官岭镇林场村是一个偏僻的仅有260人的小村,女性人口近一半,全村共有8名党员,3名村干部,可没有一个______,没有一个女干部。在这样的小山村,人们普遍认为从政是男人们的事,女人们从政是不可思议的。女人们自我也是这样认为的。

2、女性自身的不足是重要原因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女性自我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首先是思想上的原因,大多数女性从小就对政治不感兴趣,从小所理解的就是“男主外女主内”、“政治是男人的世界”等这样一些思想熏陶,因而大多数女性从小就为自我规划了长大了做家庭主妇的远景,对政治不闻不问。然后是行动上对政治不关心。正因为对政治不感兴趣,因而既不要求上进,也从来不为政治去提高自身的素质。最终的局面是即使有机会,对一些女同志来说,不是思想上不理解,就是行动上不配合,或者说素质上跟不上。

3、各乡镇党委没有足够重视是原因之一

各乡镇党委每年都要发展一、二批农村党员,一个三、四万人的乡镇每年至少也会发展50个左右的党员,可能很少有乡镇要求按比例发展______。一般是顺其自然。搞来搞去,一年下来一个乡镇就只发展那么一、二个______,甚至一个______都没发展。

三、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

要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目前能够朝这几方面去努力:

1、女性同胞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条件。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关健要提高女性自身素质。

2、组织上予以异常关心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

如果每个乡镇党委都能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培养一些女性向组织靠拢,发展时有意识地发展一、两个带动一下,这种局面将会有大的改观。

3、妇联组织多引导

妇联组织的引导、培养,也是女性成长的重要催化剂。

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2

按照局党委工作要求,我和局及市平安办其他党员干部先后两次深入南川区水江镇梓漳村和武隆县浩口乡农户家中体查民情,倾听民意,增进群众感情,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忧所怨、所急所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作风教育。对边远山区农村的现状和经济发展谈点自己的思考。

一、边远山区农村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所入住的梓漳村和浩口村两个村都是边远山区,均属山地浅丘地貌,无支柱产业,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属县级贫困村。就拿浩口村来说吧。浩口村位于武隆县西南,西南与贵州省真县接壤,东南与彭水县交界,芙蓉江为武隆、彭水和贵州省真县“两省(市)三县”界河,浩口村地处芙蓉江上游,北距浩口乡乡政府所在地8公里,南与芙蓉江界河临界,全村幅员面积17.8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001亩(其中水田6001亩,土19001亩),该村共有7个村民小组,农户3701户13401人,常年在外务工人口8001余人,建卡贫困户190户1525人。共产党员1541人。住房砖混结构的比例为__年修建,属二级泥石路;梓漳村就一条简易公路。两个村的道路由于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边沟堵塞,沆洼不平,特别是雨雪天气,车辆就难以通行,严重的地方甚至连摩托车都要人推,交通安全隐患较大;由于道路不畅,农产品和经济作物外运困难,难以推销市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当地群众迫切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资金上扶持,完善交通设施。二是养护机制不健全。在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村集体无钱维护的情况下,村里未能建立起切实可行的道路等公共设施养护机制。三是水利设施薄弱。梓漳村和浩口村水利设施都老化,都是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修建的。浩口村领导和村民们曾考虑利用山上溶洞自来水资源优势,统一改造梯田进行种殖,但投资大,资金不足,导致有利的自然资源无法开民利用。

社会服务事业薄弱。一是子女上学困难。从幼儿园开始,小孩就得到乡上去读书,加之路途较远,路况较差,来回不便,部分村民只好在乡上租赁房屋,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去照顾孩子读书。二是公共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村卫生站名存实亡。据了解,村级卫生站基本医疗器械少,技术条件较差,只能进行简单的打针、输液,医治一般感冒;病情稍微复杂的病人只能到乡或区、县、镇医院去就珍;村里的赤脚医生外出务工后,村民生了病,只能步行或花钱坐摩托车到乡上的医院去看病。技术好一点的赤脚医生,在沿海务工人员聚集的地方,一个月就能赚几千元钱,所以没人愿意留在村里当医生;就是浩口乡卫生院也仅有3名在职医生,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医疗卫生的需求,希望上级有关部门增强基层乡镇卫生院医生编制。三是劳动力流失严重。外出务工人员占了劳动力人口的85%以上;__年至今毕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基本全部外出务工,在村里很难找到一名__年轻人。没有人才,发展更难。四是公共文化设施滞后。两村虽然家家户户通电话、95%的有电视,但全村没有安装宽带互联网,与外界联系不畅通,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缺乏,村民主要以打牌度日。

二、几点思考体会

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会上强调:“谁走得勤、看得细,谁就能了解更多情况;而谁能真知、详知,把问题掰开了,揉碎了,分析清楚,谁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拿出实实在在的解决办法”。我就边远山区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谈点思考体会:

(一)切实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群众反映最多最强烈,体会最深最直接的,就是基层基础设施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要实现边远山区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一是要落实惠农政策。进一步强化党的惠农政策落实,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二是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市、区县两级政府应统筹安排扶贫资金,加大对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先行保持村道通达,逐步创造条件进行硬化。三是加大水利设施建设。切实加大完善水利资金的投入,争取市、区县两级水利部门支持。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在村集体无钱维护、多数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农村基础设施维护机制,加强平时的养护和管理,提高使用寿命。四是加强边远山区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农村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低保、新农合、法律援助等体系建设速度,真正做到少有所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二)进一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一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大学生“村官”在两年的服务期内,真正与村民同吃同住,成为群众致富的“领头雁”。二是配强基层主官。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配强基层主官是搞好村居和乡镇建设的重要环节;一个优秀的村支书,能带好一个班子,带富一方百姓。三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针对农村实际,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创造便利条件,鼓励外出务工的优秀人才积极返乡创业,为家乡献计献策。四是强化技能培训。为基层组织必需的务工技能技术培训,让村民从简单的出卖“劳力”变成出卖“技术”。在农村,一个致富能手,也许不是干部,但他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火车头”式的带动作用,不可小视。

(三)进一步建立完善长效机制。按照市委“三项活动”总体部署,通过开展“三项活动”,让机关党员干部与普通群众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让广大群众更直接反映问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切实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让农民群众得到实惠,让党员干部受教育,一是持久开展“三项活动”。把“三进三同”、“大下访”、“结穷亲”形成制度,长期开展下去,让更多的市领导和市级机关干部深入边远山区农村、了解农村、服务农村。二是长期开展“大下访”。市领导、区县党政主要负责人和市级机关党员干部要深入基层,深入边远山区农村,充分听取广大农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所求;走访解民;难、聚民心,排查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着力化解积案,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三是要坚持“基层人才计划”,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扎根边远山区,服务群众。

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3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发展中问题较多,后劲欠足,普遍呈现出"起步容易,提升艰难"之态势。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进入转型期,需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县镇域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架构,其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进行引导、规范,促进其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值得认真深入的思考。对此,我对镇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相关措施加以推进乡村游发展。

一、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镇位于县南部,地处、、三角地带,是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的重要区域。就乡村旅游而言,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这里有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积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重叠,洞内通道扑朔迷离,使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洞内钟乳石纵横交错,晶莹剔透,造型逼真。龙潭河群山环抱,藤林茂盛,郁郁葱葱,还有湖北罕见的蝴蝶生态景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有三道河、金家湾、百里荒、百宝寨一批风光俏丽的自然景区。

二、镇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镇乡村旅游受、乡村游发展带动,在起步相对较早,经验丰富,周边市场需求看好,发展前景广阔。1.从出行线路看,由远程逐渐向近郊转变。镇是的近郊镇。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县城的生活,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意象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闲度假。目前摆在镇人面前的不再是担心本土资源不足,而是担心乡村意象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县城居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对此,镇乡村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至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一些游人初来乍到,感到品种多,体验深,心舒畅。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镇虽作为近郊镇,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其劣势是显而易见,但其又处在、、交会点,周边景点多,这又是其优势所在。近几年远当一级公路的贯通,交通的便利拉动了外来企业的进驻,从而带动了镇乡村旅游发展,游在周边,吃住玩在乡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镇逐渐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客源集散地。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镇过去略显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农户缺乏主动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铺的沿线公路旁自发地搞起了农家饭庄,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镇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势,镇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提供了机遇。随着"xx"新农村建设主题的唱响及"XX中国乡村游"的启动,乡村旅游发展必然随之提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镇将建成南部旅游业发展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乡村旅游的重点培育,为镇乡村旅游发展无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镇自身旅游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镇顺风扬帆,借势借力,明确提出打造旅游大镇。现已着手对太清洞的改制拍卖,进一步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太清洞的旅游资源,对金家湾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将极大地带动全镇旅游业。镇内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二)挑战一是产业群体挑战。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雷同的旅游资源让镇优势难显。紧邻县城的农家乐乡村游集聚区发展迅速。发展农家乐和果品采摘的乡镇较多,有条件的在加快上马,没有条件的在积极努力。如何有效抗击周边现有同类产品和后进产品的竞争,在众多从事旅游业乡镇中脱颖而出,是镇面对的群体竞争威胁。二是后劲不足挑战。目前,镇乡村旅游提升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造成的后劲不足,存在潜在甚至是现实的威胁。其资源主体溶洞年久缺乏保护,洞内钟乳石颜色退却的现状令人堪忧,已没有昔日的神采。面对如此状况,县委县政府已采取措施,积极招商引资,重振旧日溶洞之气势。

四、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导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影响了旅游地形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缺乏规划意识。目前镇许多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具体规划,即使指导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还没有组织编制。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现在全镇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只是将其纳入广义概念的景区景点管理范畴,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内部,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缺乏强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四是服务水平较低。虽然镇村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镇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较低,有待尽快提高。五是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本地风俗习惯的原因,镇多数地方的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提高,必将影响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五、当前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透过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才不会使这一崭新品牌流于"新瓶装旧酒"的误区。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特点,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镇疾呼"花鼓戏"回归,当属此类。

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镇未来的"第一溶洞"的龙洞,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服务要做到到"四净一热","四净"即饭菜干净、被褥干净、住所干净、院子干净;"一热"即无论什么时候,对游客都像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这种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里居民感动不已,来了就想住,走了还想来。

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庄,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目前镇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小打小闹,开发缺乏大手笔,以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乡村发展调研报告范文 篇4

牢固树立建设和经营并重的理念,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农产品深加工、规模种养、农家乐和休闲乡村旅游,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多样化的同时,只要将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村美与民富相结合,发展工业也未尝不可。一是航民村占地不足2平方公里,仅有304户1079名村民,在19xx年创建的村办企业萧山漂染厂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经营范围,至今萧山航民集团全资、控股、参股工商企业达28家,已形成以:防止、印染、热电、船运、酒店、黄金饰品加工的股份制集团公司,至20xx年年底全集团公司实现工业产值133.8亿元,利润9.1亿元,拥有职工1.2万人。村民每年分红达6.5万元,从小学至大学村民实现免费入学,大米、食用油等无偿供应。二是日昌升集团作为一家建筑新材料生产为主的企业,以建设美好生活为愿景,引领产业变革、推动产业进步为使命,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推动产业升级、绿色发展。自20xx年成立以来,组建了国内首家新材料研究院,形成数十项技术专利,自主研发全球领先的第四代新材料制造工艺。在生产厂区创新性的采取自上而下的台阶是开采模式,真正实现了边开采、边恢复,采区见不到扬尘、黄土,大型的污水处理设施运转有效,花园试的厂区环境对传统高科技企业来说可能不那么难,但在一个以矿石开采、沙石料生产的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厂区环境优美,富春江边的码头水质也碧绿清澈,就更让人长见识了。

bijIaogao.com其他人还在看

[荐]乡村调研报告2500字


以下是由笔稿范文网收集整理的“乡村调研报告”,但凡是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越来越多人会去使用报告,写报告时,要有明确的细节,不要过于远大和空泛,写起报告你是否也是毫无头绪?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乡村调研报告 篇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乐至县作为四川省的“乡村振兴规划试点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全县农业基础条件差,田地分散,地块较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欠账多,水利设施老化严重,近年来,虽然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村通水泥路项目,但从全县来看,比例仍然偏小,“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仍不完善,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项目支撑能力不强,缺乏统一规划,项目打捆使用,农口部门之间没有很好好契合,各行其事,各自为阵,造成有项目无产业,有产业无项目支撑。

受传统农业的影响,我县农业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小农生产方式居多,农户经营较为分散,直接导致产业规模小,很难进行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管理和标准化生产。农村人员结构老化,18-60岁真正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人才断代现象突出,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已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要;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双双短缺,部分乡镇农技部门有的农技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农村技术推广工作,同时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县龙头企业(业主)发展规模较小,示范引领作用不强,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社会化组织程度不高、辐射带动效果不显著,导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未能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目前我县农产品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滞后,交易方式单一落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产销难对接,农产品产业链的各环节基本是分离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农产品销售还缺乏全方位的信息引导,缺乏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生产、技术、价格和供求信息,其指导生产、引导销售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乡镇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相对艰苦,难以吸引优秀人才,加上进人渠道窄,影响了干部补充,且优秀人才容易被上级部门挖走,造成乡镇干部队伍结构失衡、人员老化、青黄不接、断层严重。部分乡镇中年干部由于学历和知识层次偏低,对新形势下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认识不到位,接受新事物、新观点、新知识的能力较弱,习惯于用传统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在落实示范带动、农业产业开发中,缺乏创新能力,点子不多,办法不实用。部分乡镇年轻干部,由于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组织动员群众能力差,面对实际困难时往往显得办法不实用,与群众打交道存在障碍。部分干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想,缺乏勇于担当的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贻误了发展良机,造成了工作被动。

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干部的培养、配备、管理和使用,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业、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建设丘区现代农业强县提供全方位人才保证。一要扎实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坚持将政治建设摆在农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党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准确把握“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定位,从政治高度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二要扎实推进纪律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持续开展正风肃纪,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大兴敢于担当、狠抓落实、为民服务、调查研究、清正廉洁之风,在全县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牢固树立农业系统干部良好形象。三要扎实推进业务能力建设。坚持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等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引导农业干部职工更加注重运用市场、法治、信息化和以点带面的方法推动工作,不断提升服务“三农”工作的能力。

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深、分工明细、服务水平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职业农业经理人,扶持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经营主体,推行“保底收益+二次分红”“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专业农户”等模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运作市场化,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使农民享受到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坚持示范引领、创新推动,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社、示范农场。

加强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一要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综合采取改造、配套、升级、联网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城镇供水设施覆盖行政村比率、农村集中供水率、自来水普及率、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能力建设。二要推广和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加强对生物质节能炉具、秸秆固化综合利用、沼气、太阳能节能房等新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利用,积极引导农村能源结构的转变。三要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水利设施建设项目和村社通水泥路项目,完善“田网、路网、渠网”等配套设施,改变农业靠天吃饭的格局。四要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切实保障农民住房安全。

充分利用国家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农业项目资金整合,注重产业发展的科学合理规划和扶持政策的连续性,实现产业化基地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安全的原料,实现种植业产业链更加紧密有效。积极争取各级政府、部门对我县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合理利用政策、打捆项目资金、科学安排落实,最大化发挥政策和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市场资本,助推全县畜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生物有机肥厂项目建设,建立覆盖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各环节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综合利用,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机制。

乡村调研报告 篇2

“美丽&8226;清洁乡村”活动调研报告

根据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对《县群众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反映的最“盼”、最“难”、最“怨”、最“忧”问题》的重要批示精神,以及市“美丽办”《关于深入基层开展“美丽&8226;清洁乡村”活动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11月28日,我深入联系点镇8村、村调研,通过实地查看和座谈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了村“清洁乡村”活动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摸清了农民群众在开展“清洁乡村”活动中最“盼”、最“难”、最“怨”、最“忧”的部分问题,为下一步深入开展“清洁乡村”活动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基本情况

村距城区**所在地12公里,距镇**所在地3公里,全村共有5个自然坡,560户农户,2349人,共有耕地面积4545亩。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45名。农业以甘蔗、韭菜为主业,以花生、玉米为辅。

那云村人多地少,民工多。

该村庄距离镇区5公里。 有10个自然坡道,19个村民小组,854户家庭和3327人。全村有水田3285亩,畲族地1044亩,荒地11922亩。该村设有村党总支,下辖9个党支部,74名党员。

自“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村和村的群众都很支持并积极参与,目前,村庄周围的陈年垃圾已基本清除,公路、村屯道路、农户房前屋后基本做到整洁卫生;卫生设备设施、保洁人员基本到位;村规民约已经制定并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群众的卫生意识不断提高,农村环境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清洁乡村”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群众最“盼”的事情

村和村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落后,群众普遍盼望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村屯道路、巷道硬化、村屯排水、污水处理、人饮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优化人居环境。

群众最“难”的事情

1.由于村民整日忙于农活,本身生产劳动强度就很大,没有更多的精力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因此参与活动的热情无法一直保持高昂。

乡村调研报告 篇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响应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进一步加强农村建设,发展农村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美丽宜居生活家园。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尽管在一系列强农、富农、惠农政策的推动下,农村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但很多农村地区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是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对农村发展战略的再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求改革、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等各项涉农经济制度,而且注重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推动乡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对相关政策学习梳理,并采取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结合XXX实际,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状

XXX地处县城南部,所在辖区共8个行政村,2个农村社区。XXX把农村基础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持续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差距逐步缩小。

(一)发展农业产业

目前,农业产业调整成效明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省果树所种植技术为支撑,依托XXX、XXXX等产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以海宏牧业为养殖龙头,大力推行“公司+合作社+银行+农户”的肉羊生产模式。现有耕地6105亩,农业人口8362人,年出栏育肥羊达到20000只,生猪出栏量9360余头,能繁殖母猪148余头,年产肉鸡65000余只。在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与农业大学、省果树所对接,在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引进、产业技能培训上下功夫。XXX村在农综开发的基础上与农业大学合作,并签订合同共建140亩试验田,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面向实际应用和需求转化,进一步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虽然目前XXX产业调整成效明显,但还存在很多问题:1、种植结构单一,农民基本还是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生产生活;2、种植技术不发达,缺少专业农技人员的培训指导,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还需加强;3、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帮扶方式方法还需改进。

(二)改善生态环境,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农业绿色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建设生态宜居乡村。

(三)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乡村发展离不开稳定的村级环境,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乡村治理,通过完善村规民约、社会诚信体系等,不断提升村民的自治水平,达到改进村风民风的实效,切实营造和谐的乡村发展环境。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各村文化机制体制不断健全,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逐渐丰富。

1、农民业余文化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文化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群众自发组织各种文娱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在提升身心素养和幸福指数的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2、各个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体育健身场所和图书馆等进一步完善,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免费对群众开放。3、目前,各村基本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且完善夕阳红养老院基础设施建设,为老年人养老提供保障。

但受到教育和社会心理的影响,制约乡村发展也与我们的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和教育有关。千百年来,“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致使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是围绕“远离农村、远离农业”展开的,“不好好学习,就当农民”,是乡村家长、教师激励孩子学习动机的最有效口号。人们骨子里潜移默化的渗透着一种观念,农民不是一个体面的职业,甚至只要和农业、农村有关的人与事都会“低人一等”,这样的说法虽然略显极端,但却是当前社会上的一种普遍观念。

(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在攻坚脱贫方面,XXX将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内的低保贫困户7户9人,五保贫困户23户24人,全面强化包村干部责任到人,统筹推进,结对帮扶,政策兜底。为认真落实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确保贫困人口一户不落,一人不少,全部脱贫。但在在脱贫工作中,要注重新思维的培养和运用,针对不同的贫困类型采取相对的形式对贫困对象进行帮扶,并且要加强扶志的力度,从真正意义上做到的帮扶,真脱贫、不返贫。

二、对乡村振兴发展的思考

实现乡村振兴,首要的要明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思路:进一步加强扶持政策落实,推进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发展,加强平台载体建设,加强集群发展和特色产业建设。依据战略思路,找准战略重点,结合推进情况,全面规划,合理确定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地”是农民生产生活、农村发展的载体。长期以来,农民缺乏新动力、新途径。特别是农村耕地“碎片化”,无法大面积进行创新型生产发展。土地流转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这给农民吃了定心丸,要进一步引导他们合理合法地将手中闲置土地流转出去,盘活土地利用价值。

(二)当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中小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正在蓬勃兴起,要继续鼓励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收。并重点扶持解决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在发展中面临的融资难、担保难、融资贵等难题。

(三)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农民们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实行长效保护机制,改变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态度,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治理、生态保护问题。有效落实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全面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四)传承发展乡土文化,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本乡村特点的有效方式,传承发展农村传统文化。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基本阵地建设,建立更加长久的运行机制,挖掘本土人才,从思想上振兴农村。

(五)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更加精准脱贫,强化脱贫质量是我们的目的。采取更加有效、创新的方式方法,改善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情况。将扶贫与扶智、扶志将结合,鼓励推动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力争做到全部脱贫不返贫。

(六)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国家额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地位,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1、完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战略领导责任制,确保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2、强化干部服务意识,提高干部队伍对新思想、新任务的认识,紧抓落实,提高办事效率;3、根据党的领导,开展工作,制定适合本村的工作条例、机制。

总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改革创新、攻坚破难,要着力构建“多规合一、全域覆盖”的城乡规划机制,要着力构建“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的改革创新机制,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努力,贯彻落实各项制度,汇聚社会各界的力量,坚决把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朝着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断迈进!

乡村调研报告 篇4

我们眼下的社会,报告十分的重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那么,报告到底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村游发展现状调研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县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尚处在初期阶段,发展中问题较多,后劲欠足,普遍呈现出"起步容易,提升艰难"之态势。随着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逐渐进入转型期,需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县镇域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旅游业的基本架构,其发展现状如何,怎样进行引导、规范,促进其良性循环,健康发展,值得认真深入的思考。对此,我对镇乡村旅游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提出相关措施加以推进乡村游发展。

一、镇乡村旅游资源的特色

镇位于县南部,地处、、三角地带,是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的重要区域。就乡村旅游而言,镇旅游资源丰富,有广泛普遍性和发展前瞻性。

这里有最大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积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连,层层重叠,洞内通道扑朔迷离,使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洞内钟乳石纵横交错,晶莹剔透,造型逼真。龙潭河群山环抱,藤林茂盛,郁郁葱葱,还有湖北罕见的蝴蝶生态景观,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还有三道河、金家湾、百里荒、百宝寨一批风光俏丽的自然景区。

二、镇乡村旅游的市场需求分析

旅游看市场,市场促旅游。镇乡村旅游受、乡村游发展带动,在起步相对较早,经验丰富,周边市场需求看好,发展前景广阔。1.从出行线路看,由远程逐渐向近郊转变。镇是的近郊镇。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县城的生活,环境纯自然,食品纯天然,乡村意象浓,反倒成了诱人之亮点,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闲度假。目前摆在镇人面前的不再是担心本土资源不足,而是担心乡村意象浓不浓,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从游人需求看,由单一逐渐向多样扩展。以往县城居民郊游受条件限制,大都出游单一,早出晚归,过夜者甚少,现在则呈现多样化、差异化。对此,镇乡村旅游产品较为丰富,山有风景,水有灵气,食有佳肴,住有条件,购有特产,玩有体验,游人不虚此行,来时兴至勃勃,返时满载而归,大有美不胜收之感。一些游人初来乍到,感到品种多,体验深,心舒畅。3.从地理位置看,由劣势逐渐向优势转化。镇虽作为近郊镇,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发展乡村旅游其劣势是显而易见,但其又处在、、交会点,周边景点多,这又是其优势所在。近几年远当一级公路的贯通,交通的便利拉动了外来企业的进驻,从而带动了镇乡村旅游发展,游在周边,吃住玩在乡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镇逐渐成为具有区域特点的客源集散地。4.从经营主体看,由被动逐渐向主动转变。乡村旅游仅有客源市场需求,而缺乏主体市场渴求,发展不易,壮大更难。镇过去略显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农户缺乏主动性。随着乡村旅游发展,人逐渐意识到,放着金娃娃却羡慕别人的泥娃娃。资源认知的眼界开阔了,由过去被牵着认路逐渐转为自己主动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铺的沿线公路旁自发地搞起了农家饭庄,并迅速产生扩散效应。

三、镇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面对如火如荼的乡村旅游发展形势,镇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一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提供了机遇。随着"xx"新农村建设主题的唱响及"XX中国乡村游"的启动,乡村旅游发展必然随之提升。根据县委县政府的统一规划,打造20公里绿色生态文化长廊,镇将建成南部旅游业发展区。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乡村旅游的重点培育,为镇乡村旅游发展无疑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镇自身旅游经济的发展,赢得了机遇。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工业强区,旅游富民"战略,镇顺风扬帆,借势借力,明确提出打造旅游大镇。现已着手对太清洞的改制拍卖,进一步招商引资,深度开发太清洞的旅游资源,对金家湾旅游资源进行旅游规划,将极大地带动全镇旅游业。镇内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游风景区。

(二)挑战一是产业群体挑战。城郊乡村旅游业发展迅速,雷同的旅游资源让镇优势难显。紧邻县城的农家乐乡村游集聚区发展迅速。发展农家乐和果品采摘的乡镇较多,有条件的在加快上马,没有条件的在积极努力。如何有效抗击周边现有同类产品和后进产品的竞争,在众多从事旅游业乡镇中脱颖而出,是镇面对的群体竞争威胁。二是后劲不足挑战。目前,镇乡村旅游提升艰难,主要是资金不足造成的后劲不足,存在潜在甚至是现实的威胁。其资源主体溶洞年久缺乏保护,洞内钟乳石颜色退却的现状令人堪忧,已没有昔日的神采。面对如此状况,县委县政府已采取措施,积极招商引资,重振旧日溶洞之气势。

四、镇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镇乡村旅游发展前景虽然看好,但由于相关理论研究、规划和政策指导滞后,存在很多不规范、不健全、待改善的问题,影响了旅游地形象,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一是缺乏规划意识。目前镇许多乡村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建设没有制定具体规划,即使指导全镇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迄今也还没有组织编制。由于缺乏规范的指导,现在全镇的乡村旅游总体上还处于自发性发展阶段,个别地方甚至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旅游开发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导致产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软硬设施不配套,档次低,使旅游资源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对滞后。乡村旅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关部门缺乏应有的权威。政府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只是将其纳入广义概念的景区景点管理范畴,在对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和引导上隶属于多个部门,多头齐管,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内部,由于经营者基本上是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企业内部缺乏强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办法,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很好地贯彻执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够。多数乡村旅游产品往往只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同时,所推出的乡村旅游服务项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饮的低层次服务上,而对于那些有很强参与性、知识性、娱乐性的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挖掘还显得十分不够,致使乡村旅游的游览方式主要还是观光旅游,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旅游产品缺乏。四是服务水平较低。虽然镇村民具有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旅游服务质量一定有保障。面对成批的旅游者,仅有热情好客之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较高水平的接待服务技能。但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未能跟上,镇乡村旅游的整体服务水平还较低,有待尽快提高。五是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本地风俗习惯的原因,镇多数地方的村民市场经济意识较低,旅游自主开发意识不强,表现在乡村旅游开发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来发动,靠政府拿钱来,要政府解决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农民乡村旅游的自主开发意识不提高,必将影响镇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整体速度。五、当前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策略透过镇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不难得出,当前乡村旅游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思维前瞻,着眼问题寻找策略,这样才能有效进入重组、变化和提升阶段,才不会使这一崭新品牌流于"新瓶装旧酒"的误区。

1.消除瓶颈,政府主导。突出表现在农民素质与现代化旅游服务要求的断裂;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交通环境与旅游发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庄与市场的断裂,农民很难直接走向市场等等,对此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建立长效管理体制和便捷协调的旅游机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对乡村旅游的规划审批、经营管理、安全管理、环境卫生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监督,引导其逐步走向行业协会自律管理。政府主导,要着重强化旅游管理部门地位,赋予其更大职权,如重要景点和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审查权;乡村旅游饭店的审批权;乡村旅游景点(线路)的审批权;旅游价格审批权,牵头组织开展旅游市场监查权等等,切实改变以往旅游管理部门职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该管的不管,该管的一定管好。

2.长远规划,科学策划。一定程度上讲,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很多是农民自己干出来的,农民的勤劳加上市场的机遇造就了许多乡村旅游点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学的'规划逐步成为乡村旅游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缺乏规划和低水平规划容易走向"盲目性+积极性=破坏性"。对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视发挥具有全新知识结构、充满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参与。二要整合区域乡村旅游资源,避免景点形式上的单一,内容上的雷同。突出重点,择优选择一些条件好、有潜力的乡镇、村,高层面的统一规划,科学策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发",以此来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序开发,合理利用,长远发展。

3.文化灌注,挖掘内涵。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乡村旅游只有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才能有效增强吸引力与竞争力。挖掘乡村文化内涵,重要的是结合乡村旅游特点,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根据乡村旅游活动对象"古、始、真、土"特点,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古村落,开展古村落观光游。利用乡村旅游主体行为参与性特点,在乡村农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开辟生态型农业观光园,让游客参与农作劳动,体验农事之趣,如杭州龙井村在采茶季节推出的"作一天茶农",深受中外游客欢迎。针对乡村旅游文化层次高品位性特点,挖掘乡村民俗文化意象,开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镇疾呼"花鼓戏"回归,当属此类。

4.注重宣传,扩大影响。相对于目前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首先,要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标志性建筑所起作用一样,具有导向性。如江南"水乡之冠"的周庄、"小桥流水人家"的同里,以及镇未来的"第一溶洞"的龙洞,便属此类。其次,要敢于揭开"羞羞答答的面纱"走出去。根据景区发育的不同阶段,在对市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广泛采取和记者交朋友、和新闻媒体联谊、和旅行社联合、和周边景区联手策划组织活动等手段提高景区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客源。

5.一村一格,树立品牌。乡村旅游最大的危险就是"千村一面",所以乡村旅游发展应重视品牌效应,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努力使景区动静相宜、高远辅成、横侧不同、常游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体现差异,突出特色,大到整体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设施不足、服务质量不高,是目前乡村旅游普遍存在的问题。服务要做到到"四净一热","四净"即饭菜干净、被褥干净、住所干净、院子干净;"一热"即无论什么时候,对游客都像亲人一样热情接待。这种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里居民感动不已,来了就想住,走了还想来。

6.加强培养,集聚人才。乡村旅游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其中的关键,要处理好借助"外脑"与培养自身人才的关系。乡村旅游在发展之初,特别是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的时候,非常需要旅游专业人才的"外脑",以引导乡村旅游走上正轨。对于日常的经营管理人才,有条件的可以自己培养,也可以从外面引进。但是一般的服务人员和导游人员最好立足自己培养,这样有助于增强服务的特色,同时还能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从业人员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相关基础知识的培训;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技能培训;四是对农民开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训。

7.保护第一,永续发展。目前乡村旅游处于上升势头,受利益驱动的影响,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一些早期开发的村庄,由于开发水平低,缺乏经验和有效的管理,随着游客的涌入迅速人工化和过度商业化,甚至流于庸俗化。失去了乡村的真实与质朴,也就失去了吸引力,从而迅速走向衰败,旅游这棵"摇钱树"为村民带来的好景不长,反而给村庄带来了难以弥补的破坏。所以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在土地利用上,尽可能不改变现状,实现对土地资源的多重立体利用。因为任何一种资源的开发都会对原资源造成变化或者是破坏。"变"是必然的,"不变"是相对的,关键是要努力探索在发展中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路子。

8.广开渠道,加大投入。目前镇乡村旅游景点建设小打小闹,开发缺乏大手笔,以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还不能完全转化为产业优势。要使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得到完全的释放,必须要探索建立旅游开发的新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体制网络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一是加强政府的导向性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旅游开发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进一步开放市场,加大利用内外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商和国内大集团、大企业、上市公司投资开发经营乡村旅游景点,开办乡村旅游服务项目,推动乡村旅游开发上规模、上档次。三是充分调动和鼓励当地社会力量兴办乡村旅游。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鼓励和吸引当地民间资本投资开发乡村旅游项目,鼓励、准许当地农民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对乡村旅游的投入。

乡村调研报告 篇5

在全县“三严三实”活动中,我积极按照县委调研方案的要求,开展了“三严三实”深入基层调研活动,这一活动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践行党的宗旨、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通过对xx乡xx村的走访调查,了解到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要求,以及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对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采取有效方式帮助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经济,提升法律意识方面,现将我在调研中了解到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自然经济状况

xx乡xx村共有村民560人,党员24人,2014年底“两委”换届后,现有“两委”干部7人。全村以种植玉米、西瓜为主导产业,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100元,但今年因市场原因,外出务工人员人数较往年有所下降,预计村民收入有所减少。

二、当前存在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我们在调研走访中了解到该村存在一些问题,1、村里的机井老化、出水量低,原有的主管和支管不断破裂,全村有近40%的农户吃水困难。2村民缺少健身娱乐场所。针对存在的问题,村委会决定采取以下措施:

1、决定新打一眼机井,建水塔一座,更新主管3000米,支管2000米,架设变台一座,计划投资90余万元,这样可以彻底解决人畜吃水的问题,向省***等有关部门申请项目资金解决,预计年内批复实施。2、在村委会南新建广场3300平米,安装广场灯10个,广场6月份建成后,这样可极大地方便村民秋收作物的晾晒、**、村民休闲健身。

三、发展经济、增加收入途径

经过走访调研了解情况,换届后的“两委”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带动农民增加收入:1、发展休闲旅游工程,在村北桑干河畔开挖占地约60000余平米的鱼塘,投放鱼苗,新建农家乐房屋等吸引广大游客观光,带动农民增加收入;2、调整单一玉米种植结构,号召西瓜种植大户集中连片种植西瓜300亩,形成规模经营,有效提高市场竞争力;3、招商引资,筹备新建一座占地100亩,年吞吐量18000吨的环保清洁型玉米秸秆生物饲料加工厂,该厂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利润360万,吸纳剩余劳动力200人,实现全村的可持续发展。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精选4篇)


经过笔稿范文网反复的打磨和修改我们呈现了最新的“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报告与我们更加密不可分,报告一般是用于陈述事实,在陈述事实时最好不要参杂个人观点,写报告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欢迎品读本文并参考。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篇1)

借鉴先进经验立足清原实际助力精准扶贫再上新台阶

―――――赴朝阳、承德考察精准扶贫工作的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学习借鉴外地在精准扶贫工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比分析自身的发展差距,寻找加快扶贫攻坚的突破口,从而提升我县扶贫攻坚工作水平,20xx年7月11日至7月15日,清原县政协考察组赴辽宁朝阳县、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鹰手营子矿区、隆化县学习考察精准扶贫工作。考察组先后对朝阳县台子镇温氏养猪家庭农场、温氏饲料扶贫开发生产企业、柳城街道产业扶贫基地,平泉县后甸子村千亩果林基地、平泉县卧龙镇碾子沟村中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鹰手营子矿区跳沟村现代设施农业基地、怡达国际电商创投中心,隆化县“政银企户保”金融服务中心、张三营镇瑞民蔬菜生产专业合作社、唐三营镇北戎牛业合作社、唐三营镇茂林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2个点进行了参观考察。考察组边听、边看、边思、边议,对三县一区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给予了高度评价,感触很深。普遍感到四县区精准扶贫工作模式好、思路新、力度大、势头猛,认为四县区精准扶贫工作有特色、成效好,在工作实践中创造出了许多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和做法。此次学习考察,时间虽短,但收获颇丰,很受启发,给我们以强烈震撼,通过学习考察,为我们学习经验、寻找差距、坚定信心、提升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现将考察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四县区精准扶贫工作先进经验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四县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政重视,精准施策,成效显著,亮点突出,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领导重视,制定脱贫攻坚好方略

四县区均由党政领导亲自挂帅任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长,相关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建立起上下贯通、层次分明、责任清晣的扶贫工作体系,形成了“县级统筹、乡镇推进、村组落实、全民参与”的工作格局。朝阳县、平泉县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县乡实行“双组长”负责制,朝阳县还明确一名县委常委专职分管脱贫攻坚工作,层层落实了主体责任。隆化县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组、专项督导组、宣传发动组、联审监管组、贷款清偿组等五个领导小组,构建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朝阳县统筹安排,精心部署,认真制定了《朝阳县20xx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方案》、《朝阳县扶贫项目管理办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明确方向。平泉县因地制宜确定相关规划,明确脱贫目标,制定了《区域经济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十三五整村推进规划》等三个综合性和专项扶贫规划。隆化县详实编制脱贫规划,组织力量起草编制了《隆化县燕山太行山片区扶贫发展规划》、《隆化县“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隆化县扶贫项目发展计划》、《关于大力实施“1661”脱贫攻坚战略的决定》,该县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切实”的要求,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坚持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与生态保护并重原则,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金融扶贫为杠杆,以培育富民产业为重点,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统筹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结构调整等建设,积极探索了一条符合实际的特色脱贫之路。

(二)摸清底数,实现精准扶贫动态管理

四县区按照“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认真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及驻村工作队,开展入户调查,分析致贫原因,对县区贫困人口进行了重新识别、核定,挤出水分、纳入真贫,并对非重点村的真正贫困户进行同步识别,纳入建档立卡范围,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梳理归类。朝阳县共有贫困村83个,建档立卡16590户,贫困人口32852人,区分细化了因病因残致贫、因学致贫、因缺技术致贫、因缺劳动力致贫、其它原因致贫人口底数,并按照措施到户,因地因户、因人施策的方针,确定了脱贫攻坚工作总体目标。平泉县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到目前已扶持52个贫困村出列,8万贫困人口脱贫,通过动态管理,到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村84个、贫困人口5.8万人。鹰手营子矿区下辖4镇1街道,总人口6.8万人,农业人口1.87万,该区未列入贫困地区序列,但仍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建档立卡,确定贫困户2092户,5305人。隆化县为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全县有152个贫困村,确定贫困人口7.04万,该县认真研订精准脱贫时间表和路线图。依托建档立卡大数据平台,结合驻村工作队重新核查结果,按照“六个一批”脱贫途径建立详实的脱贫档案,明确了每一户、每一人的脱贫时间、脱贫途径,并集印成册,使脱贫攻坚真正做到精准到位,动态管理。

(三)积极探索,开创脱贫攻坚新模式

四县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密集调研、反复论证,积极探索并开创各种精准扶贫行之有效的新模式。朝阳县积极开展光伏脱贫模式,计划建设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2处,达产后每年为政府解决精准扶贫资金300万元,以分步式扶持贫困户年均收益3000元/户。平泉县以“六个精准”为抓手确定了“两合、两改、两补、两建”精准扶贫模式,既整合项目资金和三次产业融合;加强土地股分合作及农村融资体制改革;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及抗风险能力短板;兼顾有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同建产业扶贫园区和美丽乡村社区。平泉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模式,并创建了“一个好产业,一个好龙头,一个好入户项目、一个好运行机制”的四好模式在全省推广,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产业化扶贫示范县”称号。积极探索创建“三个零”精准扶贫模式,全县投资1.5亿元建设扶贫产业园区20个,面积3000亩,吸纳贫困户1000户,户年增收4万元,实现了产前投资、产中技术和产后销售等高风险环节全部由企业或合作社承担,贫困户进企业、入社后参与生产“零投入”、发展产业“零风险”,家门口就业“零距离”。同时,开创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扶贫模式,吸取贫困户以土地和扶贫资金入股形式进驻基地,实行了“两确一不确”既确权确股不确地,实现了“人均变人人”,通过土地流转“获租金”、扶贫资金入股“变股金”、贫困群众就地打工“挣薪金”模式让贫困户走上“三金”道路。鹰手营子矿区依托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怡达食品集团企业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了互联网+美丽乡村游+可视化多点小农庄+点对点精准扶贫+o2o特色体验店模式,打造特色产品2000余种,解决就业1万人,带动新增农户5万户,建设o2o体验店500家,开创了电商扶贫的新模式。隆化县创建了“政银企户保”五位一体扶贫模式,以财政资金做担保,以银行贷款为基础,以企业带动为条件,以贫困户参与为目标,以保证保险为保障,创新探索金融扶贫道路,为贫困户脱贫引入资金活水。使贫困户实现了土地流转增收一部分,就近在产业基地打工收入一部分,由政银企户保方式获得利息补贴一部分。该精准扶贫模式得到了河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充分肯定,并被国家扶贫办作为成功案例面向全国推广。

(四)因地制宜,选准脱贫攻坚好项目

四县区均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核心支撑和首选路径,将近期脱贫与长远致富相结合,实现了“长短结合、互补共促”,增强了内生动力,保障了贫困户有依托、可持续、不反弹。朝阳县以畜禽养殖、特色种植、林果栽植为重点,建设温氏养猪家庭农场10处,平均每处带动贫困人口400人,人均增收500元以上。特色种植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落实高产值作物6200亩,参与贫困户4127人。实施d级贫困户危房翻建85户195人,积极完善医疗救助、社保兜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县本级每年设立400万专项扶贫基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加大帮扶工作力度,积极沟通省直17家定点帮扶单位、市直29家,落实扶贫项目92个,投资近2000万元,瞄准贫困村、贫困人口,发展致富产业。平泉县以近抓食用菌、设施园艺产业,远抓林果产业为重点,通过“一户一棚、龙头带动、股份合作、互助合作”等四种特色产业脱贫模式,实现年均带动3000户,9000人实现真正脱贫的目标。新建“光伏扶贫电站+现代农业园区”2个,装机70兆瓦,提取收益金对2100名贫困户按人均3000元标准进行扶持,同步建设设施大棚1200个吸纳1000户贫困家庭发展致富产业,提供就业岗位200个。隆化县借助“政银企户保”,利用“财政杠杆”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入农门”,今年撬动民间资本30亿元以上,新增农业产业园区(小区)93个,设施蔬菜2万亩、中药材1.5万亩、草莓5000亩,土地流转11.3万亩,有12178户贫困户参与,为确保到20xx年全县“摘帽出列”奠定基础。

(五)保障有利,健全脱贫攻坚好机制

四县区为了认真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新精神新要求,在人员、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提供了强有利的保障,同时不断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从而进一步深化扶贫攻坚,加快了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一是强化帮扶力量。各县区健全了“一村一品一支部、一户一策一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大力抓好乡镇党委、村两委、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实行“五包一”工作机制。二是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立足农村党员干部熟悉基层情况、了解群众现状的特长优势,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积极协助“识真贫”,主动配合“真扶贫”,全力助推“扶真贫”,切实提升了精准扶贫工作质量。三是创新资源整合机制,重点是扭住以持续增收为核心,落实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三个保障,增加财政扶贫资金投入力度,整合涉农资金向贫困村倾斜。四是创新贫困退出机制。依托扶贫开发建档立卡系统,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的要求定期对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核查,精准识别,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工作流程,脱贫认定按照“村评议、乡审核、县批准”的程序进行,切实做到脱贫真实,档案完整。五是创新脱贫考核机制。围绕“两增加一减少”(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数量)、“三个基本保障”(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基本社会保障)、“四个支撑”(富民产业、财政投入、金融资金、能力素质)、减贫返贫人口动态管理、精准扶贫到村到户实施计划、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扶贫工作机制创新成效、领导班子重视程度情况等考核内容,以年度集中考核为主、平时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精准扶贫实绩进行动态考核。把扶贫开发成效作为检验和考核乡镇、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着力在扶贫开发主战场培养干部、考察干部、选拔干部,把精准扶贫业绩作为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树立了鲜明的用人导向。

二、对清原精准扶贫工作的启示

在这次学习考察中,大家一路虚心取经问道,一路细心观察思考,既学习了四县区先进经验、开阔了眼界、启迪了思维,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不足,感受很深、压力很大,同时,对我县实现整体脱贫充满了信心。通过学习辽宁省朝阳县,河北省平泉县、隆化县、鹰手营子矿区精准扶贫的成功经验,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一是统一思想、领导重视,是抓好精准扶贫的首要前提;二是摸清底数、精准识别,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可靠基础;三是拿好意见、定好方案,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前提条件;四是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五是金融撬动、完善服务,是抓好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六是整合力量、形成合力,是抓好精准扶贫的力量源泉;七是加强督考,兑现奖罚,是抓好精准扶贫的有力保障。

三、对我县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思考

我县的脱贫目标是:到20xx年我县14920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及53个贫困村全部摘帽,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降到2%以内。20xx年实现27个贫困村销号、7237人脱贫;20xx年实现26个贫困村销号、7500人脱贫;20xx年实现贫困县摘帽,183人脱贫;巩固脱贫产业发展成果;20xx—20xx年实现临时性返贫人口稳定脱贫,巩固减贫成效。面对全县提前2年脱贫,到20xx年消除贫困、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的总目标,如何借鉴他人的经验,走出清原脱贫致富的新路子,是我们在考察学习中反复议论、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他人的经验,就是要尽快将其转化为加快我县脱贫致富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行动,深刻认识我县精准扶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增强信心,鼓舞干劲,真抓实干。

(一)加强领导,加大宣传,进一步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是健全组织机构。为全面贯彻落实抚顺市委、市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文件精神,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中坚决贯彻落实好“八个精准”要求,切实加强对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县级各类制脱贫攻坚组织机构、乡镇成立工作站、村上设立工作室。同时,推行县级领导包乡、县直单位及乡镇领导干部包村、干部包户的责任承包机制,有力推动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二是动员全员参与。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精准扶贫相关政策,促使扶贫攻坚政策入村入户,广泛发动群众,使脱贫致富、建设美好家园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志气和信心。充分利用入户摸排调查和各种会议机会,大力宣传政策趋势,普及精准扶贫基础知识,播报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动态,形成人人熟知精准扶贫、户户参与精准扶贫的生动局面。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各乡镇、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要切实加大对精准扶贫各项政策的宣传力度,牢固树立精准扶贫理念。进一步坚定信心,把工作重心全部倾斜到扶贫攻坚上,明确责任和目标,强化责任担当,深入到贫困村、贫困户了解情况、讲解政策、谋划思路、制定措施,在全区范围内大力营造人人参与精准扶贫的良好氛围。

(二)搜齐信息,精准识别,实现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一是切实做好建档立卡贫困户核实工作的基础上,对已建立的数据进行核查分析,切实做到贫困户家庭底数、解决问题、扶持对策、帮扶责任、工作任务“五清五准”,对贫困人口采取分类指导,对症施策,每户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套帮扶措施,综合开展帮扶,有效解决扶不到点上、扶不到根上、扶不到真贫上的问题。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动态监测管理,建立贫困人口进入退出机制,增强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坚持“分步实施、先易后难、整村脱贫”的思路,按贫困片区、贫困村、贫困户三个层次列出扶贫项目需求清单,分别制定精准扶贫规划和年度计划,坚持分类指导、因村施策、因户施法,采取“挂图作战”的方式,明确精准扶贫“对谁扶、由谁扶、怎么扶”,做到对号入座、逐年销号,对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人口,真正做到“挂账销号”,真正架起帮扶联系的路子、找准了摆脱贫困的法子、迈开增收致富的步子。

(三)理清思路,制定方案,进一步明确精准扶贫的途径。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积极对接落实省、市出台的相关精准扶贫政策文件,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全县精准扶贫方案的配套支撑措施,包括富民产业、医疗救助、低保兜底、助学扶智、基础设施、危房改造、金融贷款等专项《实施方案》,同时制定《精准扶贫业绩考核办法》等,进一步明确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方向、目标和重点。设计各类精准扶贫工作台账,制定精准扶贫“施工图”和“进度表”,将工作流程、目标任务、帮扶措施、帮扶干部完成时限等全部上墙公示,以超前的思路引领全县精准扶贫工作方向。

(四)突出关键,精准施策,全面实现脱贫攻坚总体目标。要充分发挥各行业部门扶贫攻坚作用,动员全社会各界力量,全面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把握关键环节,推进各项精准扶贫工程项目,千方百计做好贫困户增收工作。一是深入开展驻村帮扶脱贫工程。要进一步推进省、市、县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和驻村帮扶工作,实行驻村干部第一书记责任制,实施结对帮扶,做到每个重点贫困村都有一个帮扶单位,每一贫困户都有一名帮扶责任人,落实“一人驻村,单位全员帮扶”责任,为贫困村、贫困户出谋划策、协调资金、提供信息服务,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大格局,切实做到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加速推进优势产业扶贫工程。积极引导和扶持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贫困户依托我县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苗木花卉、林下开发及牛、猪、驴、羊、禽等特色优势种养业,参与产业经营,通过推行土地、资金、劳动力入股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体系。加大招商力度,加快土地流转,实施“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实现“五个一点”增收目标,即外出打工收入一点、土地流转增收一点、自留地上生产一点、入驻合作社挣取一点、合作社年终分红获取一点,有效促进贫困户脱贫。三是引入成功经验推广金融扶贫工程。以产业发展为引领,以信贷资金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在原有金融扶贫的基础上,推广“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保险”五位一体的农业合作贷款模式,打通金融扶贫绿色通道。用财政资金建立“资金池”,作为合作社、贫困户贷款的担保金和风险金,还款的缓冲金。按照1:10比例撬动金融资金参与扶贫开发。用政策保险吸引保险公司参与金融扶贫,实现担保中心、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风险共担,有效降低放贷风险。用扶持政策激励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对借款户予以贷款贴息,为农事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带动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企农“双赢”。四是有效实施医疗救助扶贫工程。要切实发挥医疗救助保障作用,逐步将贫困户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提高新农合、大病保险等参合率和报销比例,有效遏制和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以扶贫健康卡为中心,统筹相关部门资源,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医疗保障”体系,不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救助保障水平。五是扎实推进低保兜底扶贫工程。严格执行省、市有关规定,适时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标准,实现兜底保障脱贫。要加强低保动态管理,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基本生活有困难的,一律实行应保尽保、应救尽救。要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助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做好残疾人关爱服务工作。六是抓好易地搬迁、危房改造扶贫工程。按照群众自愿原则,针对个别贫困村组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的实际,抓好易地搬迁及危房改造工程。整合使用民政、城建、扶贫等项目资金,提高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切实保障贫困户基本住房安全。七是推行劳动力素质提升扶贫工程。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搭建综合性培训平台。免费对贫困劳动力开展精准培训,对“两后生”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对务工青年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和劳务品牌培训,对在岗务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对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开展创业培训,加强对创业和技能带头人的示范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机制。八是努力实施旅游产业扶贫工程。要用“旅游+”思维去扶贫,因地制宜引导贫困村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积极投身于旅游、三产业及服务业,引导贫困户参与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商品实体店、农家乐、农家旅馆等创业项目中来,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鼓励观光园、采摘园提质升级,扩大生产和增加旅游服务项目,增加贫困户就业机会,使美了山川富了民成为现实。九是推进电商产业扶贫工程。利用“互联网+”平台、《好社惠便民亭》项目,推进电商扶贫融合发展。把扶持发展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电子商务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企业主体,通过招商引资搭建电商服务平台;把电商培训作为扶贫培训的重要内容,支持引导全民开办网店,形成以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产品购销商等为骨干的电商队伍。十是积极开展生态补偿扶贫工程。通过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就地转化为护林员、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公益林生态补偿,发展林果产业、林下经济等生态脱贫措施,多渠道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积极探索光伏扶贫项目,利用贫困村或贫困农户自家的房屋、庭院、荒山、荒滩实施光优发电扶贫项目,通过光伏发电提高贫困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篇2)

xx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是作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的发源地。5月22日至23日,我采取到田间地头察看现场、进村入户与群众交谈、开座谈会听取意见等方式,到花垣县作了两天的调查。联想20xx年前到花垣县作扶贫调研的情景,感到“精准扶贫”号准了“脉”,看准了“病”,开对了“方”,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药。

一、20xx年扶贫,老百姓最大收获是自信

花垣距离省城450公里,是湖南最偏远的县之一。20xx年前,从长沙到花垣要走一天半时间。仅翻越矮寨盘山公路就要花1个多小时。湘西民谣:“矮寨坡,山连山,一十三道弯,弯弯都是鬼门关。”这次到花垣全程高速公路,只花了半天时间。投资13.5亿元修建的矮寨特大悬索桥,全长1073米,工程为双层公路、观光通道两用桥梁,创造了4项世界第一,真可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花垣县的同志介绍,全县所有乡镇和99.7%的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通讯到村到户。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大大增强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能力。

人穷颜色低。过去山区闭塞,老百姓见世面少,羞于见生人;因为穷,老百姓抬不起头,缺乏自信。现在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县城建了不少高楼,农村盖了不少新房。从基层干部到普通群众,讲到农村的变化都滔滔不绝、如数家珍。在十八洞村,年逾七十的擦鲁桑熳盼颐堑氖志屯依锎钙鹣暗剿依锟疾斓那樾危涣车男腋!4逯Р渴榧枪ê;樯埽寮搴痛迕袢牍00万元,与花垣苗汉子果业公司在二道乡流转土地1000亩,共同开发精品猕猴桃,进入丰果期后,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村级集体年收入近100万元。在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支部书记吴进文讲,全村种养大户30户,养乳鸽、土鸡、土鸭都在万羽以上,还种了杜仲、烟叶、百合等多种经济作物,村人均年收入7193元。在部分基层干部和村民参加的座谈会上,大家发言之踊跃,思路之清晰,精神状态之好,与20xx年前不可同日而语。县委书记罗明告诉我,同20xx年前相比,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五番,财政总收入翻了五点四番,居民存款余额翻了七点三番,县城扩大了2.2倍,老百姓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6倍,60%的农民盖了楼房,2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

“公路修到家门口,自来水流到屋里头,房前屋后绿山头,精准扶贫有奔头。”花垣的老百姓找回了自信。

二、关键是政策要“滴灌”到根部

花垣扶贫成绩巨大,但深入分析贫困人口的现实状况,感到扶贫仍是一个大问题。花垣县还有162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6.3%;贫困人口仍有6.1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23.1%。从地域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生存环境恶劣的山旮旯里,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贫困村占2/3。这些地方山高坡陡,交通落后,土地贫瘠,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尤其是矿区生态环境脆弱,采空区达136处,有7个乡镇2478户农民需要整体实现生态移民。

在调查中,基层干部讲:“扶贫政策是好,就是不能大水‘漫灌’,如果‘滴灌’到根部,脱贫更快,效果更好。”可见习关于“精准扶贫”的指示深得人心、深入人心。

干部群众有这样深刻的认识,还源于花垣县采取了“八个到村到户”的办法,即:精准识别到村到户,干部结对帮扶到村到户,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教育培训安排到村到户,农村危房改造到村到户,生态移民到村到户,基础设施到村到户,考核验收到村到户。为此,从去年开始全县下决心每年从县财政挤出1.5亿元,加上上级财政每年扶贫资金5000万元,连续6年支持“八个到村到户”。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精准识别方面,全县推广十八洞村“三榜三审九个不评”(“三榜”即群众申报公示征求意见“第一榜”,无异议后公示名单“第二榜”,最终确定公布名单“第三榜”;“三审”即必须经过村支两委、乡政府、县扶贫开发办三道审核程序;“九个不评”即明确有楼房或商品房的家庭不评等“九个不评”标准)的经验对贫困对象进行精准识别。干部结对帮扶方面,162个贫困村都派驻了工作队,6.2万名党员干部与结对帮扶对象建立了密切联系,制定了脱贫方案,落实了帮扶措施。产业发展扶持方面,立足花垣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全县扶持龙头企业100余家,带动农户1万多户,形成了14万亩优质稻基地、1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蔬菜基地、9万头黄牛养殖基地。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又在5个乡镇连片68平方公里建设总投资50.7亿元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一园一带七大基地”。目前已完成投资8亿多元,引进23家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产业开发,流转土地5万多亩,3万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或获取租金收入。

“八个到村到户”让政策真正“滴灌”到了根部,照这样抓下去,花垣县脱贫致富奔小康大有希望。

三、好班子、好作风比什么都强

“班子强,领头羊;作风好,带着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差,工作基础薄,矛盾困难多,更要重视建设“扎硬寨、打硬仗”的干部队伍。

近些年来,省委、省政府加强乡镇“五小”设施建设,即小食堂、小澡堂、小厕所、小图书室、小文体活动场所,为乡镇干部办了件实事、好事,对稳定基层干部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对极少数还没有“五小”设施的偏远乡镇,要给予财力支持,使之尽快完善;另一方面,对一些“五小”设施标准不高的困难乡镇,要加快改造提升,为乡镇干部安心基层工作创造条件。

2.选准带头人。“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这次看的菖蒲塘村很能说明问题。这是一个水果专业村,去年全村水果收入1000多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的大户20户,5万元以上的187户,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95%的农户修了楼房,98%的农户实现了电器化,组组通公路,户户自来水。谈到村里的变化,老百姓众口一词,全靠村支部书记王安全这个村民的“主心骨”、致富的带头人。花垣县委组织部介绍,全县288个村,像王安全这种“能人当村官、村官做能人”的,大约占37%;28%的村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缺乏致富本领;还有26%的村支书既缺能力又缺本领。花垣县通过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选拔大学生村官等方式,加强村支两委建设,下一步准备把致富能人作为村级带头人培养,这是一个好办法。扶贫先建班子。只有建设一支“不走”的工作队,才会出现“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新局面。

3.建好工作队。“村村有工作队,户户有干部帮”的帮扶格局在花垣县已经形成。在十八洞村,扶贫队长龙秀林说:“和农民打交道,你得实打实,要带着感情、带着技术、带着效益帮助他们。”工作队就要这样,真扶贫、扶真贫。但有些驻村工作队还不是这样。有的下车伊始,一厢情愿,这里开荒种树,那里劈山修路,还有的强迫老百姓把“吊脚楼”改为砖瓦房,结果水系改变了,生态破坏了,习俗丢掉了,老百姓“被幸福”了。扶贫工作一定要顺应老百姓的幸福意愿,决不可盲目蛮干。因此,工作队不能滥竽充数,要挑选那些熟悉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干部。

4.健全责任制。花垣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乡镇、县直单位包贫困村、党员干部包贫困户”的责任体系,明确要求驻村工作队每月驻村不少于20天,帮扶单位分管领导一个月入村指导一次,主要领导两个月入村调研一次,党员干部一季度入村帮扶一次。这些做法都好,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建立严格的考核验收机制,重点要考核验收到村到户,将考核验收结果作为帮扶单位绩效评价、党员干部评先评优和晋职晋升的依据。同时,对帮扶不力的要采取约谈、诫勉谈话等方式加强督促,明确“不脱贫不脱钩”的要求;对工作不力的工作队员要及时予以调整。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篇3)

一、“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格局全面形成

各县市区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加强政策引导,搞好办点示范,狠抓检查督办,深入推进“五位一体”产业精准扶贫,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精选了一批市场主体。目前全市参与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共4392个,涵盖特色种养、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电商、光伏等产业,通过联户带动、入股分工、托管代养等方式,意向带动130766户、363867名贫困人口增收脱贫。如黄梅县16个乡镇,围绕油茶、蓝莓、稻虾连作、苗木、蔬菜等产业建立了50余个现代农业基地,带动60%以上贫困户、98%以上贫困村增收脱贫。红安县八里湾镇金碧源生态农业科技园,计划投资3.5亿元,流转田地7500亩,打造生态休闲、养殖加工、科普观光为一体的生态农业科技园,已建成小龙虾精养池102个,面积1100亩,投放虾苗6万斤,与58户贫困户150人签订合作协议,每户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

二是探索了一批扶贫路径。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抓好产业扶贫路径设计,每一个产业都有一套精准“施工方案”和“作战路线图”。如罗田县实施黑山羊产业精准扶贫“33111”工程,利用3年时间,向养羊贫困户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和1万元扶贫资金,支持1万个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过1万元;罗田贺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270个贫困户签订扶贫协议,政府按每户2万元标准给贺根公司540万元贴息贷款,每户脱贫按5000元标准奖励贺根公司,贺根公司向每个贫困户无偿提供3头肉牛和兽医、技术服务,肉牛增重部分由公司、农户按2:8的比例分成,据测算每户贫困户每年可稳定获得5000元左右的收益;麻城市按照产业、资金、区域、对象、时限“五个精准”,分别为养殖业、蔬菜产业、中药材产业、林特产业定制脱贫“1111”、“1151”、“1148”、“1138”工程。

三是投入了一批发展资金。财政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集中投入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各县市区按照不低于500元/人的标准设立了产业精准扶贫发展基金,引领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去年全市共统筹财政资金21亿元用于精准扶贫,其中直接用于发展产业7亿元;今年,全市计划整合62.85亿元,已到位35.4亿元。各地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村民住房财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等抵押担保融资,同时设立产业发展担保基金,通过1:7至1:10的比例放大吸引金融资金。20xx年以来,全市农商行已为4329个贫困户发放5.09亿元扶贫小额信贷。

四是促进了贫困户稳定脱贫。贫困户通过入股、打工、租种、领养等多种途径在产业精准扶贫中增收,预计平均年收益在6000元左右。如发展光伏产业,建设3-5千瓦光伏电站,每年就能实现不低于3000元的稳定收益。黄梅县停前镇龙成生态农林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流转土地得租金、农民务工得薪金、承包管理得酬金、超产分成得资金、订单预购得订金”的办法,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已流转荒山2.35万亩,贫困户仅从土地流转和劳务薪金两项中就可增收1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一是资金整合难。尽管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贫困县资金整合的[20xx]63号文件,但缺乏具体操作办法,资金使用范围仍受多种因素制约,县级顾虑较多,资金整合的路径还不清晰、阻力仍然很大。以罗田县为例,初步测算,该县落实三年脱贫计划需整合资金40亿元,20xx年需整合17.76亿元,但可供统筹的资金规模只有4-5亿元。二是政策落地难。有的地方政策设计“很丰满”,但具体操作“很骨感”。市场主体的逐利性和贫困户的脆弱性,决定双方均怕担风险,有的地方在政策设计上实际将风险全部交给贫困户一方。比如有的地方以贫困户名义贴息贷款,贴息贷款交给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再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这样导致贫困户怕担风险而无贷款意愿,金融机构怕担风险而不敢向贫困户直接融资。有的地方政策落实“雷声大、雨点小”,贴息贷款和具体操作办法还难以落地。三是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的对接难。一方面有的企业带着产业和市场,找不到土地和劳动力,另一方面贫困户拥有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却找不到市场和合适的产业门路,两者之间“窗户纸”没有捅破,“寻锅补的”与“要补锅”的无法链接。

(二)市场主体层面:

一是一些市场主体带动能力不强。据初步统计,参与种养业精准扶贫的市场主体注册资金过千万元的不足10%。以英山县为例,参与扶贫的市场主体97个,其中省、市级龙头企业只有33个,大多是规模以下企业。各地扶贫产业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带动能力较弱。二是少数市场主体动机不纯。少数市场主体在没有享受优惠政策的情况下,对贫困户大多开的是空头支票;有的套取了优惠政策后,给农民的苗种以次充好;有的拿到贴息贷款,对贫困户的分红实际上是财政的贴息,没有真正让贫困户得利。三是一些市场主体投身扶贫的积极性不高。一些市场主体在扶贫的过程中怕麻烦,怕担责任,担心拿了贴息贷款后,要承担包保责任,贫困户不脱贫就脱不了干系。

(三)银行层面:

扶贫融资难问题非常突出,原因在于:一方面扶贫贷款的风险明显高于其他涉农贷款,贫困户评级授信面不广,相当一部分贫困户难以获得授信,银行慎贷、惜贷。另一方面政府风险保障金不足,象蕲春按照1:7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浠水按照1:10的比例提供扶贫贷款,尽管放大系数已经很大,但由于风险保证金没有上级专项支持,全靠县本级财政筹措,远远满足不了产业扶贫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通过提高门槛来降低风险,比如要求贷款人年龄要在60岁以下等。以黄梅县为例,目前能够提供有效抵押物、真正享受小额扶贫贷款到位的市场主体不足20%。麻城市扶贫小额贷款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但该市农商行授信金额4.65亿,目前已发放贷款9648万元,不到授信金额的20%。

(四)保险层面:保险机构对于“投入大,见效慢,利润薄”的三农保险工作积极性低,产品保障额度过低,保险责任过窄,经济补偿作用不明显,保险品种不多。如在特色种植业、种养业中,现在仅有能繁母猪、能繁母牛、奶牛等少量有政策支持的保险品种。保险理赔程序复杂,保险公司、农户对保险的解释各说各话,理赔困难。

(五)贫困户层面:一是思想焦虑。发展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部分群众往往是“怕”字当头,“难”字挡路。一方面,有发展产业的愿望和信心,想有所作为,另一方面,担心不能选准产业,存在风险。二是能力不足。现在相当一部分贫困户只会传统的种植模式,需要一定技术的种养模式学不会。三是认识有误区。受以前各种惠农政策、“输血”式扶贫影响,大多数贫困户在发展产业时“等、靠、要”思想严重,把产业扶贫资金当作救助资金,认为扶贫就是国家给钱给物,有的“揣着口袋晒太阳,等着政府送红包”,少数贫困户产生了“越穷越实惠、越穷越光荣”的扭曲心理,存在着一种比物质贫困更严重、更难治愈的“志气贫困”。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对产业精准扶贫的认识。

产业精准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也是拔掉“穷根”、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其带动贫困人口数量多,脱贫效果好,经济贡献大,在脱贫攻坚战中居于主导地位。各地要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到产业精准扶贫中来,坚持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户择业、依法自愿、县级实施的思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关于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确保产业精准扶贫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把精准选择产业和市场主体作为关键。

要遵循自然规律、市场规律和群众意愿选择扶贫产业和市场主体。各地要依托优势资源、特色主导产业,坚持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林则林,宜工则工,精心选择区域特色脱贫产业。加大县乡统筹力度,大力推进“数村一品”、“多乡一业”的特色产业体系建设。要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扶贫的质量和效益。要延长产业链条,着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立市场主体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产业项目名录和有条件实施产业脱贫的贫困户数据库,搭建产业精准扶贫服务对接平台。在产业项目落地过程中,采取转让、转包、互换、入股、出租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对参与扶贫的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主和专业合作社进行信用评估和扶贫效益评估,建立黑红名单,加大失信成本,保障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害。对假借扶贫之名,行坑农害农之实的不良商家,一经发现,要严厉打击。

(三)大力突破金融保险瓶颈。

金融机构要针对扶贫贷款的特点,改革完善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考核办法,降低贷款门槛,实行特事特办、快审快批,加大无担保、免抵押、全贴息贷款力度。建立风险基金补偿机制,灵活运用特许经营项目收益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收益权等为担保设计信贷新产品。加强基层金融服务,整合网格、银行机构、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多方资源,在全市所有贫困乡镇中建立金融服务工作室。

(四)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十五次全会精神,按照“一抗四保”要求,抢抓灾后重建机遇,加快策划一批水利项目和水毁设施修复项目。进一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集中农业、水利、扶贫、农业、移民等项目资金,逐步完善道路交通、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加大对贫困山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打通农产品销售体系“最后一公里”。

(五)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强对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的检查督办。重点督办重点贫困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项目、市场主体落实情况,督办相关部门和帮扶单位履职尽责情况,确保产业精准扶贫政策措施精准落地。

二是树立一批产业精准扶贫的好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有突出贡献的精准扶贫市场主体,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报纸等大力宣传产业精准扶贫典型,推广参与精准扶贫市场主体的成功模式。注重在精准扶贫企业家中产生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发挥其参政议政作用。

三是发挥基层组织在产业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基层组织要在市场主体与贫困户对接中当好桥梁纽带,既要帮助贫困户选准产业,打消他们的顾虑,增强他们的信心,维护他们的权益,又要协助市场主体与贫困户签订协议,向上争取政策扶持,帮助落实贷款,还要在发生利益纠纷时当好矛盾的调解员。针对部分贫困群众存在的认识偏差和思想疑虑,基层组织要加大政策宣讲力度,有针对性地将各级党委、政府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通过政策宣传,引导贫困人口树立自力更生,自主创业的意识,祛除政策误解和“等靠要”的懒惰思想。

精准扶贫调研的报告范文(篇4)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定于xx年x月27日星期一上午x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介绍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从材料看,农村扶贫工作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下一步很重要的举措就是建立精准扶贫机制,为什么要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如何建立?

【王国良】中央25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是针对目前扶贫工作中一个突出存在的问题,作出的一个重要的决策。我注意到,25号“两办”文件公开发布以后,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改革贫困县的考核办法和完善扶贫资金的监管,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三大看点,其中,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是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多年来,我们也为建立精准扶贫作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原因是,目前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是国家统计局根据全国74000户拽调查得出的一个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出来的,这个数据对于我们研究、掌握贫困人口的规模、分析判断贫困的发展趋势,是比较科学的,而且也是比较准确的。但是,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谁是贫困人口”、“致贫原因何在”、“如何针对这些致贫困的原因进行帮扶”、“帮扶的效果又如何”的问题,确实我们做得还有差距。

由于全国没有建立统一的扶贫信息系统,因此对于具体的贫困人口、贫困户帮扶工作还存在一些盲点,真正的一些贫困户和贫困人口没有得到帮扶。当然,在帮扶当中精准扶贫不够,并不是所有的贫困户都没有得到有针对性的帮扶,而是指由于我们基础工作做得比较薄弱,相当一部分的贫困户存在着帮扶不利的问题。所以根据25号文件的精神,下一步我们要实施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主要包括三个内容:一是精准识别。要把谁是贫困人口通过一个有效地程序识别出来,包括群众评议、入户调查、公告公示、抽查检验、信息录入完成,将制定一个贫困人口识别的办法。二是精准帮扶。贫困人口识别出来以后,我们针对他的贫困情况进行定责任人和帮扶的措施,确保帮扶的效果。三是精准管理。要建立起贫困户的信息网络系统,将贫困对象的基本资料、动态情况录入到这个系统当中进行动态管理,实现扶贫对象有进有出,扶贫的信息真实、可靠。

目前,具体的识别办法我们正在研究。按照我们的要求,今年要完成全国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工作,切实解决扶贫工作存在的“漫灌”问题,改“漫灌”为“滴灌”。

日前,人民银行发布统计报告显示,xx年房地产贷款增加2.34万亿元,同比多增9,987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8.x%;截止去年x2月末,房地产贷款余额为xx.6x万亿元。

对此,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的持续火爆,驱动着房地产贷款的强劲增长。而对于接下来的一年,地产大佬以及机构分析纷纷警示,行业可能面临销售增速下滑等风险。

个人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2x%

其中,据央行初步统计结果显示,xx年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长xx.x%,增速比上年末低0.9。全年新增贷款额同比多增6879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平稳增长,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速继续回落。

房地产市场回暖预期,保障房建设逐步推进,让房地产贷款的数据明显升温。据统计,xx年房地产贷款全年增加2.34万亿元,同比多增9987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28.x%,比x-9月增量占比高0.5个百分点。

报告并显示,x2月底的地产开发贷款余额x.07万亿元,同比增长9.8%;房产开发贷款余额3.52万亿元,同比增长x6.3;个人购房贷款余额9.8万亿元,同比增长2x%。

有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市场火爆,驱动着房地产贷款的强劲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xx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860xx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x9.8%,增速比xx年提高3.6个百分点;去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xx055x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x7.3%,比xx年提高x5.5个百分点。

大佬预警今后或销售增速下滑

不过对于接下来的一年,多位大佬以及机构分析纷纷警示行业可能面临销售增速下滑等风险。

“开发商仍然认为会和xx年一样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这是非常危险的。”日前,任志强向媒体表示。他甚至担心,今年销售量的增速可能x0%都保证不了。

中银国际研究亦表示,xx年将是房地产销售的调整之年,预计销售面积和销售价格增速下滑至5%和4.3%,伴随一波补库存的结束土地购置也将有所回落,投资增速下滑至x6%左右,景气度有所下降。

显然,这个趋势已经有所迹象。任志强提到,xx年全年商品房销售增速,较xx年x—xx月份回落了3.5个百分点。

去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理财的火爆,使得长期以来占据优势的银行被抢走了不少风头。当银行逐渐稳住阵脚之后,凭借自身强大的优势和多年的经验,也开始了积极“反击”。传闻已久的民生银行联手民生加银基金公司谋划的互联网余额理财产品“如意宝”,已进入最后内测阶段,并将于春节之后择机上线。其对接产品的收益也是一大亮点,有望持续超6%。

目前民生银行直销银行主要提供的“如意宝”账户,已进入最后内测阶段,并将于春节之后择机上线,目前测试范围较小,业务尚处于保密阶段。“如意宝”是一款基于货币基金的互联网余额理财产品,民生加银基金作为民生银行控股的基金公司,是“如意宝”的主要货币基金提供方。

实际上,“如意宝”上线的消息由来已久,去年曾有传言称民生银行正携手民生加银、汇添富两家基金公司,将依托民生银行平台推出一款新型电子银行卡,届时可将活期存款与货币基金挂钩,使其取得高于活期存款近十倍的收益。而其推出的时间,也定于x2月。但该产品并未如期出现,而据知情人士透露,随着内测的趋近尾声,最终的推出时间也已敲定,将会在春节之后。

民生银行直销银行推出的“如意宝”,被外界誉为打响了传统银行反击互联网理财的“第一枪”。与“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相比,民生银行直销银行在自身实力和产品设计上均有较大的优势,这些特点使“如意宝”产品颇值得市场期待。目前“如意宝”主要对接产品为民生加银基金旗下的一只货币基金产品——民生加银现金宝。“如意宝”平台数据显示,截至xx年x月24日民生加银现金宝七日年化收益为6.8%。根据统计显示,该基金自xx年x0月x8日成立以来年化收益为5.92%。

除民生加银外,目前已有多家银行纷纷加入了“反击”的大军,并已推出或正在紧锣密鼓筹划相关的产品。去年x2月,平安银行联合南方基金推出网络理财工具——“平安盈”,平安银行通过财富e电子账户,在互联网上为投资者提供创新金融服务,投资标的为南方现金增利货币基金。此外,交通银行推出“货币基金实时提现”业务,对接交银施罗德、光大保德信和易方达基金等公司旗下的4只货币基金,该项业务在交行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和柜台均可实现快速申购和赎回,客户赎回货币基金资金可以实时入账,真正实现“7×24小时资金t+0到账”。而工行浙江分行也联合工银瑞信推出“天天益”业务,也同样具备低门槛申购货币基金、资金实时到账等特色,客户活期存款收益直接提升近十倍,因而受到热捧,短短两天时间累计申购额就达数亿元。

去年在互联网金融的热潮下余额宝迅速发展壮大,并在存款搬家的效应下抢走不少银行份额。但毕竟在传统理财产品市场国内银行业仍然有着巨大的资源优势和经验积累,传统的优势不可能短期内迅速消亡。银行目前更应主动求变,结合自身优势适应潮流,而不应被动挨打。面对挑战,诸多银行纷纷行动“收复失地”,并将在今年与互联网金融、第三方理财等展开激烈“肉搏战”。

种苗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一、种苗生产供应的特点

(一)种苗生产供应品种、树种多。据统计,今年用于各项造林绿化树种有30多个,特别是一些城市绿化树种、园林观赏树种增幅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和我县城市绿化建设需要,各苗圃加大了绿化树种、园林观赏苗木的培育力度,种苗生产供应的结构性矛盾得到有效缓解。

(二)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杜绝了不合格苗木上山造林,造林用苗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全县各项工程造林一、二级苗木使用率达95%以上,实现了二级以上苗木上山造林的目标。

(三)苗木供过于求形势依然严峻。经树种、品种结构调整后,今春可供应苗木2800多万株,供应总量比上年春季减少近200万株,苗木剩余总量与上年基本持平,杨树、山杏、刺槐等常规树种苗木剩余量减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看到林木种苗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加强全县种苗质量管理,寻求种苗的销售渠道,增加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培育,努力解决种苗供过于求的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成为制约我县种苗产业发展的瓶颈。

(一)种苗生产供应与造林需求得不到很好的衔接,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生产的盲目性难以得到根本性改观,苗木生产结构性过剩,区域供需不平衡依然存在。由于造林任务下达晚,种苗的准备只能依照历年经验进行预测和估算,与生产实际需求差距较大。部分林农目前依然存在等待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增加造林计划的想法,种苗产业的规模及种植结构难以得到合理的调整。

(二)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缺乏,供应压力增加。当前,随着各林业重点工程逐步进入攻坚阶段,造林地的立地条件越来越恶劣,造林难度增加,各工程对抗逆性树种品种种苗的需求逐步加大,而抗逆性树种种苗在当前的种苗生产供应中所占比例偏低。

(三)良种使用率低。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种苗工程建设的扶持力度,良种生产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但是造林部门在造林投入相同的情况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良种种苗价格高于普通种苗),为降低造林成本,造林选用普通种子和普通苗木,良种使用率难以提高。

(四)长途调运的苗木质量堪优。立足本县域,就地育苗、就近供应是搞好苗木生产供应的基本原则,是保证适地适树和造林苗木质量的重要措施。长途调运苗木,一是降低了苗木质量,提高了造林成本,二是挫伤了当地林农育苗生产积极性。

四、发展思路及对策

(一)种苗产业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继续加强种苗信息调度工作,以信息引导市场,制定科学规划,提前安排年度计划,超前发展林木种苗生产,努力提供品种对路的良种壮苗,减少种苗生产供应的经济损失;要加强造林部门和种苗管理部门的协调,造林规划早制定,任务早下达,种苗早准备,通过调控和信息引导,保持种苗供需总量的基本平衡和品种对路,避免苗木市场的大起大落,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同时,要根据林业建设面临的供求关系和消费多层次变化,面向大林业、大市场,生态林苗木、商品林苗木、绿化美化苗木、花卉和草一起上。

二是利用科技手段,加强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大力研究和推广抗性树种、品种,培育良种壮苗,发展容器育苗,调整造林绿化苗木的生产结构。在苗木生产供应上,立足苗木自给,支持和鼓励容器苗生产企业扩大容器苗生产规模,加大生产力度,尽量满足林业重点工程和城市绿化,特别要加快选择、引进和改良培育适宜我县恶劣自然条件的抗逆性针阔叶树种、草种,速生丰产树种,名特优新经济林品种,绿化美化树种和花卉等的需求。鼓励对抗性树种、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积极调整树种、品种结构,引进优良树种、抗性树种品种,着力解决当前种苗生产中树种、品种结构矛盾。

三是通过政府引导、给予优惠政策,加强全县良种的繁育和推广使用力度,要建设一批良种繁育中心、良种基地,建立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保持良种的持续经营和稳定的良种供应能力;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林木良种推广、良种补偿、种子贮备、林木种质资源清查,建立林木种子贮备制度,为林木种苗生产发展打好基础。通过签订供苗合同,采取定向培育,进一步提高良种的使用率,解决当前良种生产能力,增加良种使用率依然偏低的矛盾。

四是加强林业重点工程种苗使用和调拨环节的质量监管,提高工程造林质量。在林业重点工程用种苗标准上,要严格执行种苗质量检验程序和国家用苗标准(即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标准),进一步加强全县林业重点工程造林用苗质量的管理力度,杜绝不合格的种苗上山造林。同时林业行政部门要根据当地种苗调拨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地方行业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责任及奖惩,保证所调拨的种苗全部用于各项工程造林。

(二)种苗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加强法制,规范市场。加强执法监督是林木种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种子法》,加紧配套法规、标准的制定;二是严格执行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和林木种苗标签制度,把实行两证一签制度,作为依法治种苗的突破口;三是强化林木种苗质量监督管理,加强检验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检验水平;四是加强执法检查,整顿林木种苗市场,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冒伪劣林木种苗的大案要案,使林木种苗生产经营步入规范、法制化轨道。

第二、管好工程,确保成效。林木种苗工程是造林绿化的基础工程,是林木种苗工作的龙头和窗口。要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工作要求,按照《种子法》规定,在项目建设中,明确职责和权限,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实行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强化资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封闭运行,杜绝~根源,确保国债资金安全运行。在工程项目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引进、组装和应用科技成果,在优化品种、品质和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提高林木种苗工程建设的科技含量。把国有苗圃推向市场,树立自我经营意识、竞争意识,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提高。

第三、强化基础,增强后劲。一是开展林木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按照统一规划,积极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摸清家底,制定规划,明确重点,优先考虑乡土树种和主要造林树种,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收集保存利用。二是加强林木良种推广工作,根据不同区域的降雨量和立地条件,按照苗木的生活习性,进行合理规划、科学调度。

第四、鼓励多种形式,加快产业化发展。国有林木种苗基地,要加大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力度,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国有苗圃的资源、人才、设备、信息等优势,鼓励兼容多种经济成分,采取合作、合资、租赁、兼并等方式,实行苗圃+农户、苗圃+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和指导集体和个体育苗,与分散的、规模小的育苗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式发展,形成一批有特色、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的苗木生产基地。

第五、鼓励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参与林木种苗生产建设,对不同所有制苗圃实行同等的市场准人、国家投资、信贷等政策,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凡具备林木种苗生产条件和技术者,都可以凭林木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从事苗木培育和经营。要重点抓一批非公有制林木种苗示范基地和林木种苗产业化示范点,加快全县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第六、加强社会化服务,指导种苗生产。适应林木种苗发展新形势,要加强林木种苗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全过程服务。一是搞好林木种苗生产与造林的衔接,逐步推行合同制育苗,推行定单育苗,避免盲目生产,造成损失。二是建立林木种苗信息网,定期发布种苗供求和新品种信息,搞好余缺调剂。三是积极培育林木种苗市场,举办多种形式展览、洽谈会,为农民和社会提供林木种苗交易场所。四是成立林木种苗协会,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成立林木种苗协会等社会团体,为农民提供社会化服务。五是组织科研人员送科技下乡,指导集体和群众育苗。第七、切实转变职能,强化宏观管理。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制定有利于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种苗生产的扶持政策,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发展。对不同部门、不同所有制建立的林木种苗基地,要在市场准入、投入、信贷等方面实行同等扶持政策,积极发挥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开展林木种苗宏观发展战略研究。围绕林木种苗体制创新与经营机制改革,发挥国有苗圃龙头作用、推进林木种苗产业化进程,林木种苗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林木种苗与造林衔接,林木育种策略与良种推广政策等问题进行专题调研。三是加强队伍建设。随着种苗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行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为林木种苗事业和林业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

企业发展观调研报告【荐】


企业发展观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xx车间

调研人员:xx车间党支部全体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

调研主题: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车间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调研目的:明确科学发展观深刻内涵,结合车间生产实际,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来分析解决车间工作中的各项问题,用两个保证,一个降低(千方百计保证产品质量,千方百计保证销售不断货,不断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来具体指导车间生产,全面保证销售需求,为公司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打好基础。

调研过程:1、车间全体党员(13名)、骨干深入车间实际,对车间工作各方面的问题进行收集

2、车间召开党员组织生活,由党员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3、由车间支部书记李平做最后总结

调研总结:

从20xx年3月下旬开始,xx车间按照公司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要求,并紧紧围绕公司发展和车间生产实际,经过近一个月的调研,对影响车间生产的各项问题进行了集中梳理,并提出了初步的解决办法,根据多次的党员组织生活的交流总结,现将调研报告总结如下:

一、xx车间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成效

科学发展观是车间生产过程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公司发展和车间生产过程中各种新矛盾和新问题的基本原则。20xx年,xx车间担负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其中xx剂计划完成产量22.5亿粒,散剂计划完成产量3.6亿包,如何提高车间员工的操作技能、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促进车间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企业的又快又好发展,是xx车间当前必须认真思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xx车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1、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支部党员在广大员工群众中间广泛宣传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促使车间员工的思想更加统一,行动更加自觉,大家都紧密围绕20xx年152110的企业总体目标,用车间两个保证,一个降低的工作思路,想销售之所想,急销售之所急,为了全面满足销售需求,上至车间领导,下至一线员工,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使车间生产顺利进行。

2、激发活力,鼓足干劲。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车间广大党员加深了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认识,全面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思想觉悟、整体素质,让他们牢固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鼓足了干劲,每一位党员都积极开动脑筋,开拓思维,大胆创新,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与车间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推动了车间生产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月份,车间在只休息一天(3月8日)的情况下,采用12小时两班制,三班倒等方式,筑丸组、铝塑组、外包装组自动装盒机也经常开夜班,质检组、维修组也全程参与,全面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xx剂完成产量1.59亿粒,与20xx年同比增长26.2%,其中青霉素产品完成产量8646万粒,与20xx年同比增长23.6%,安全工作,班组建设及TnPM工作也取得较好效果,真正用实际行动来践行了科学发展观。

3、转变工作作风,促进科学发展。通过扎实深入地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转变了车间广大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在工作中少了怨言和摩擦,多了为企业、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服务本领,大家都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实绩,将自己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有效推进了车间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影响科学发展的问题和矛盾

目前,对于xx车间,人才缺乏,设备陈旧、员工思想观念落后是阻碍xx车间甚至科瑞公司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技术人员不足xx车间现有员工230人(其中派遣工11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人,占车间员工总数的3.9%;具有技师资格的2人,占车间员工总数的0.9%;高级工15人,占车间员工总数的6.5%,且无药学方面的技师,工人技师和高级工明显不足,其中电气、设备物别是药学方面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匮乏,不利于车间的科学发展,车间必须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

2、设备陈旧,产能不足20xx年,xx车间xx剂月均产量在1.6亿粒左右,其中青霉素类月产量1.2亿粒,散剂月均产量3000万包,产品产量大,分布区域不均衡,青霉素区和普区生产任务重,而头孢区产量略显不饱和,如目前xx车间现在青霉素区筑丸机生产能力为9400万粒/月,必须用加班,上夜班等方式才能完成生产任务,产能明显不足;而普区筑丸能力和铝塑能力也稍显为足,且设备较陈旧,由于停机检修时间较多,也严重影响了车间生产的正常进行。

3、青霉素工场与现有生产能力不匹配

xx车间青霉素工场是按照4000万粒/月的产能进行设计的,并且没有设计青霉素片剂的生产,而现在,青霉素产品的产量已达1.2亿粒/月,其中片剂产量400万片/月,生产任务是原设计能力的三倍,虽然公司已经在原有工场的基础上增加了外包装工场的面积,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要。

4、车间员工的GMP意识不强,安全意识薄弱

经过多次GMP认证,xx车间的员工的质量意识和GMP规范意识较以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随着国家质量管理的日益规范和严格,特别是由于车间生产任务的日益增长,车间部份员工的GMP意识不强,不严格按照工艺规程和操作SOP生产,各种质量事故也时有发生,给车间生产的正常进行造成严重影响。同时,部份员工在操作中安全意识淡薄,在操作上贪图方便,存在侥幸心量,不严格按照安全规程操作,给车间生产带来安全隐患等等。

三、解决措施和建议

1、加强人才储备力度随着xx车间生产任务的不断增加,对一线操作人员,特别是班组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为断增加,为了进一步加强班组管理,更好的促进车间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车间以及公司发展储备人才,xx车间率先在全厂进行车间综合管理人员和副班长的公开选聘工作,目前,车间已通过公开择优的方式聘用了车间综合管理人员一名和副班长三名,同时,为了使车间工艺人员熟悉班组班管理工作,尽快成长为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高素质人才,车间已决定让车间工艺员分别兼任1-2个班组的副班长,参与班组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通过公开竞聘,车间的员工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和提高,既展示了自身的勇气和才能,也为车间增加了后备人才。

2、适当增加生产设备,加强设备保养20xx年,随着车间生产任务的加大,车间已增添了2台颗粒包装机和1台DPT190型铝塑包装机,但仍需增添一台铝塑机(130型或190型)、1台筑丸机(2000型或3000型)以及1台全密封式全自动热收缩膜包装机,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求,在增加设备的同时,车间必须加强各种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工作,定期组织设备检修,对相关生产设备进行跟踪监控、监督维护,要求员工通过加强润滑和精心操作,减少设备故障,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3、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和员工培训,切实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卓越源于要求,车间要采用丰富多样,切合实际的培训,并加强考核力度,不断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和质量意识,车间各级管理人员加强对生产现场的质量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减少质量差错和混淆的事故发生,维护公司信誉。

学习发展观调研报告 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


学习发展观调研报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真正把人放在社会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广大离退休干部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他们为国家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当前离休干部逐年递减、退休干部比例不断攀升、主体地位日益凸显的新形势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做好新时期的老干部工作,是每个老干部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根据办公室统一安排,我就区政府办公室老干部工作进行了一次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区政府办公室共有离、退休老干部(任实职科级以上)45人。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近年来,在区政府办公室的统一领导下,在相关部门和全体老干部的配合支持下,在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积极进取,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解决了老干部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并做了大量细致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组织上满意,老干部满意。

(一)加强领导,健全制度,把老干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

加强领导,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组织保证。几年来,办公室领导班子始终把老干部工作做为保证社会稳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把落实好老干部各项待遇做为党和人民交办的神圣历史责任去完成。办公室主任及分管负责人定期听取老干部工作情况汇报、召开老干部座谈会,日常有事随时调度,健全了老干部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做到重大节日必访、生病住院必访,特殊困难必访,伤亡吊唁必访,让离退休干部安度晚年。

(二)千方百计,开拓进取,把老干部的生活待遇落实好

解决好老干部生活待遇,是老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办公室结合实际、多措并举,认真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定期进行健康查体、按时发放报刊杂志,以关心今天的老同志,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的理念,关心离退休干部的生活待遇,做到再难不难老干部,再苦不苦老干部,以真诚的关爱去温暖离退休干部的心,离休干部安学生,子女因房产问题闹矛盾,多次到单位上访,政工科的同志认真调解其子女之间的矛盾,对其子女进行批评教育,使其家庭保持和谐。对老干部坚持做到四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坐,一杯热茶相敬,一腔热情办事,用实际行动体现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三)结合实际,大胆创新,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政治保证。为了做好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拉近距离,加深感情,密切老干部同党组织的关系,工作中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增强针对性。根据老干部年龄大、身体差等特点,结合工作实际,不搞一刀切,采取适应老年人特点的形式,开展特色学习,让老干部了解国策区事,在思想上跟上时代的步伐,行动上支持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到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支持者。二是注重趣味性。在改进和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上探索新的途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干部文艺活动,占领老干部思想文化阵地,引导老干部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加活动并向社会发挥辐射作用。在每年的门球比赛中,老干部代表队连年获得优异成绩。20xx年,办公室组织的老干部代表队参加区第一届运动会门球比赛并获得了全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老干部中营造了一个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取得良好成效。

(四)求真务实,严格要求,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的自身建设

加强老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为老干部服务质量,是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近年来,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尊老、敬老、爱老意识,把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充分利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等载体,把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水平做为工作的重心,加强对中央和省、市、区关于老干部工作政策的理解,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

二、老干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老干部工作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部分老干部年高体弱、居住分散、活动不便,难以参加组织生活和各种活动。目前,区政府老干部党员中有10%左右没有参加组织活动的能力,而在职党员开展的活动都与本职工作有联系,老干部感到不方便,活动的针对性也不强。二是广大退休干部在长期的建设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崇高的威望,过硬的作风,而且大多年富力强,让这一部分老干部长期赋闲在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浪费。

三、对策建议

做好离、退休干部的管理服务工作,是党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一切为了老干部、为了老干部的一切,为了一切老干部的要求,坚持传递老干部的呼声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责任,落实老干部的待遇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要务,力求老干部满意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追求的理念,通过各个方面的工作,更加关心老干部,更加理解老干部,更加爱护老干部,让老干部满意,促进社会和谐。

(一)改进作风,切实抓好老干部工作队伍自身建设。要抓好干部职工培训,加强制度建设和作风建设,树立大局意识和服务思想,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工作人员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老干部中去,不回避矛盾,解难题,办实事,求实效。坚持和完善有关制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以新时期老干部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践行科学发展观,使广大离退休干部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提高质量,组织老干部参加各项专题活动。要从老干部的志趣和特点出发,积极组织开展科学文明、健康向上、有吸引力的专题活动,不断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应在老干部身体条件充许的情况下开展必要的党内会议、重大事情的通报、重要文件传阅、征求意见等活动,要追求质量,强调活动的时间、方式和数量。创新方式,提高对老干部服务和管理质量。在服务方式上,改变比较单一的服务模式,注重实现服务方式三个转变:即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单一的生活服务向社会化、个性化的综合服务转变;封闭式的工作方式向开放式的工作方式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要对老干部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构建并发挥老干部与在职领导联系制度,以社区为单位,选配德高望重、身体健康、乐于奉献的退休干部担任老干部工作联络员,形成办公室、联络员、老干部三级联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组织网络,着力夯实离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组织基础。

(四)正确引导,促进老干部充分发挥余热。要根据广大老干部的身体状况、志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本着自觉自愿、量力而行的原则,鼓励他们面向社会、面向群众、面向基层,发挥积极作用。要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提供一定的条件,并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他们当好政策宣传员、廉政监督员、政务向导员、招商信息员、民事调解员、社区管理员、文明示范员等。让他们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区实现弯道超越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广福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广福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广福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广福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广福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广福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电信发展观调研报告优秀工作计划精选


电信发展观调研报告;

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启动后,我分公司迅速部署,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充分认识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与企业转型、全业务发展的密切关系,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全面落实各项职责,力争通过近4个月的集中学习实践活动,使企业各项工作有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和提高,为中国电信战略转型上水平、服务信息化创一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理论升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是我们搞好一切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强大理论武器。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要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建立健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体制和机制,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为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影响和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矛盾,推动企业在全业务运营的新征途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4月7-8日,我分公司学习实践活动检查组深入到基层营销服务中心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主题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予以汇报。

一、妨碍企业转型和全业务运营的突出问题

(一)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少数中心经理人员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全业务发展新形势。有的中心经理过分强调以业务发展为中心,忽视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繁重的任务下,对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基础管理和员工关怀等方面工作重视不够,关注不够、经验有限、创新意识不强,方法不多。个别经理人员工作方式简单,往往以考核代替管理,缺少与员工的沟通和交流,对员工的思想变化和生活状况了解很少、掌握不多。二是基层员工队伍缺乏新鲜力量补充和更替,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员工平均年龄偏高,整体素质尤其是业务能力偏低,岗位流动性不强,队伍活力和战斗力有明显下降趋势。三是由于长期以来员工零增长甚至负增长,造成基层人员紧缺,员工各项发展任务偏重、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四是末梢维护力量薄弱,移动业务、转型业务人才缺乏,基层营销人员比较匮乏。五是部分基层员工对全业务运营战略理解和掌握还不够全面深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热情不高,自觉学习、持续学习的动力不强。

(二)全面发展有待推进。一是在实现移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作为战略性产品的宽带业务发展有所放缓,固话和小灵通客户离网率持续上升。二是个别营销中心忽视关注发展质量和效益,导致小部分移动业务出现零次客户。三是部分营销中心过分强调抓业务发展,服务质量管控和欠费追收工作有所放松,员工思想政治工作、企业文化建设和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力度不够。

(三)激励机制有待完善。一是绩效工资相对偏低,考核后业绩好与业务差的员工收入差距不大,造成绩效激励和导向作用不够明显。二是由于系统功能不完善,导致部分指标无法落实考核。三是营业人员、社区经理考核机制滞后,部分考核指标设置不合理,造成考核难以落到实处。四是部分营销中心经理把考核代替管理,对员工绩效沟通不够,在落实员工提升自我方面的经验不足、措施不多。五是员工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员工岗位晋升难度大,职业发展空间有限,特别是部分关键岗位人员,无法通过岗位晋升肯定其价值。

(四)渠道体系有待健全。一是营销中心运营机制不够灵活,中心经理人事调配权、经营自主权和其他资源使用权有限,特别是对渠道人员的激励手段单一。二是电子渠道未得到进一步开发,网上营业厅业务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造成营业厅业务受理和缴费工作量大,营业人员无法开展主动性营销。三是社会分销渠道利用不足,代理商、合作商渠道建设尚未完善。四是自有渠道整体营销能力偏弱,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多功能、复合型营销人才十分紧缺。五是直销渠道缺乏后台支撑或后台支撑参与力度不够,往往不能给客户提供满意的解决方案,制约业务推广。六是渠道冲突时有发生,各渠道为完成营销任务,对相同客户进行营销活动时有发生。如社区经理、大客户经理和商客经理之间的竞争等。七是移动业务方面尚未建立售后服务机制。

(五)资源配置有待优化。一是大部分营销中心反映大修改造投入不足,电缆老化严重,线路性能不达标影响宽带质量提升,制约互联网视听等宽带业务的规模发展。二是后台支撑流程不够顺畅,部分移动业务办理手续繁琐。三是营销管理系统对各营销中心新业务发展情况如全业务套餐、互联网视听等无法统计,影响业务考核。四是基层中心计算机、复印机、传真机设备普遍老化、故障频繁,影响正常生产。五是部分基层中心文化娱乐设施较为简陋,员工开展文化活动缺欠必要的硬件环境。

二、科学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和全业务运营的思路及对策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存在问题和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加以解决,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进企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谋划企业科学发展的正确思路、领导企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促进企业科学发展的有力措施,推动企业实现全业务运营新一轮的大发展。

(一)坚持解放思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业务运营。解放思想,是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始终坚持的特色之一。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和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在思想解放中形成科学发展的新共识,为实现企业转型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的思想武器。

1、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观念。进一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客户、员工和合作伙伴的根本利益,努力形成发展为了大家、发展依靠大家、发展成果由大家共享的共识。

2、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一是在发展移动业务的同时,必须突出语音保有、宽带扩张、天翼渗透、信息化切入等发展的重点,兼顾电信原有的产品战略性发展。二是以业务发展、收入增长为中心,经营、管理、文化、队伍、党建等全面发展,各方面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统一地协调发展。

3、牢固树立统筹兼顾观念。正确处理好发展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在享受超常规、高速度、跨越式、非均衡的业务快速增长带来好处的同时,更加关注固网与移动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努力实现传统业务与新兴业务、城市与乡村、企业与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加快发展,用发展解决好全业务运营中的问题和困难。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靠发展才能解决全业务运营中的各类问题。我们要坚持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战略转型不动摇,以战略转型统领中国电信的全业务经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不移地执行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坚定不移地执行定位中高端的差异化融合发展策略,充分利用网络、品牌、资源、多产品融合等方面独特的优势,针对政企客户,重点发展ICT和IVPN业务,针对家庭客户,重点发展宽带和互联网视听业务,针对个人客户,重点发展移动语音、移动互联网及号百业务;通过网络延伸、业务延伸和服务延伸,突破性地加快政企客户发展,突破性地加快宽带业务发展,突破性地发展增值与转型业务,突破性地抓紧品牌发展,突破性地稳定农村市场,迅速占领全业务运营的制高点。

(三)坚持以人为本,用科学机制推动全业务运营。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我们必须落实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把让员工知情、请员工参与、受员工监督贯穿于学习实践活动全过程,务实解决好员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需要。以听取员工诉求、满足员工需求、提升员工价值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心理疏导、素质提升、困难帮扶、创新激励、职业发展、文化建设等多方面建立员工关怀机制,全心全意为员工办实事、谋实惠。

1、规范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全业务经营要求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制,按照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体系化、信息化、价值化的目标,不断细化完善企业的目标计划管理、预算管理、绩效管理、岗位管理、流程管理、营销管理、学习与知识管理、心智模式管理等基础管理体系,深入实施精确管理,不断解决好企业转型、市场经营、内部管理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提升移动网络能力、全业务服务质量能力、差异化产品提供能力、客户响应能力、全业务IT支撑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全面增强企业管理效能。

2、完善沟通机制。一是建立管理层与员工的日常沟通机制。如通过总经理接待日、开设立员工论坛、设立总经理信箱及工会主席信箱等,使员工可以畅所欲言,管理层可以释疑解惑,共同探讨企业发展问题,日常管理问题和员工个人发展问题,对员工提出的意见及建议,及时研究解决,从而使员工真正感受到来自管理层对他们的尊重,极大激发他们的奉献热情,形成凝聚团队的巨大动力。二是建立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协调,提升组织执行力,特别是提高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质量的整体能力。三是建立员工之间的相互沟通机制。通过在网上设立自由论坛等多种形式,建立员工自由表达思想和意见的快速通道,激发员工的智慧,释放员工的能量,鼓励员工坦述企业在战略转型中业务、管理、服务的弊端及提出好的改进方式,在满足员工当家作主、参与企业管理的愿望中,提升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和整体执行能力。

3、优化激励机制。(1)健全考核制度,提高激励效果。一是设计科学的考核指标。在明确岗位职责的基础上不断优化部门绩效计划书和员工绩效考核评分卡,尽量设置有工作职责密切相关、可以衡量、易于考评的指标,制定操作性强的、定量与定性指标有机结合的指标体制,建立客观而明确的管理标准,定量考核,用数据说话,以理服人,让员工对自己的绩效指标既感到压力,又感到可以通过努力实现,从而使员工绩效合约更具导向性和激励性。二是构建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部门主管要同员工一起分析其工作质量,就员工绩效合约内容逐项与员工面谈,客观公正地评价员工,指导和帮助其制订改进和提高的措施,并做好面谈记录,客观公正地打出绩效等级,让员工签字认可。针对员工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明确下一阶段绩效目标,使员工客观认识自己并改进工作。人力资源部门要认真听取员工对绩效考核工作的意见及建议,及时帮助员工消除误解、找准方向、认清目标,及时反馈信息,更好地改善工作业绩。三是加强绩效考核的有效应用。在绩效考核评估的基础上,对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的员工实行分类动态管理,作为其岗位调整、职级升降、任免的主要业绩依据,以有效地激活企业内部的创新机制,促进绩效考核良性发展。同时在建立科学的岗位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目前的岗位细分层级,让每位员工都具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价值定位。(2)完善激励机制,为员工提供更多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一是开阔人才晋升通道。打通技术和业务岗位人员晋升通道,有效解决管理通道过于拥挤的状况,为技术、业务人员提供新的发展通道,使各类人才充分享受实现自身价值的满足感、工作成就感得到承认与尊重的荣誉感,激发公司技术、营销人员工作积极性。二是规划员工职业生涯。加快建立健全各类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如建立岗位纵向和横向发展机制,依据员工绩效积分和竞聘上岗实施岗位晋升、降级、转岗、轮换和岗位工作扩大化,为员工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要通过提高岗位流动性和竞争上岗,建立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竞争机制,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培养一专多能的人才队伍,提供人人均等的机会,最大努力将最合适的人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三是发挥培训激励作用。要发挥企业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包括网上大学、企业内训师、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等等,加强员工队伍的业务技能和素质建设。要以提高员工职业化素质行为为目标,将培训本身作为激励员工积极向上的一种必要手段。通过加强培训体系建设,规范培训实施流程,实施差异化、针对性培训政策,逐步推行职业化培训,并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使真正有能力、有潜能的人获得应有的培训机会,同时根据培训的效果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物质、精神或晋升激励,为他们提供施展才能的条件和环境,使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4、创新营销机制。一是在多网多业务融合环境下,要以客户为中心,抓住客户创新这一主题,让客户按自己需求定制服务,深度参与到创意、设计和开发多个环节,创造出差异化的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便捷服务。如在业务层面能给不同接入方式的用户提供统一的业务使用环境和多元化的综合服务,例如提供统一业务认证,提供统一业务账单、统一用户号码、统一业务平台等。要尽快提供优质售后服务,及时高效解决资费、终端、渠道和服务方面的问题,提升客户感知度、满意度和忠诚度。二是要进一步细分客户群,按照各自属性予以组织并运行。现阶段,从消费数量和重要性等因素细分出政企客户、家庭客户和个人客户等三大客户群体,但针对某个或某类产品,仅以此细分就显得不够和不充分了,我们应针对产品的具体特性和客户的需求个性,进行更细层面的细分。比如,内蒙古分公司对家庭客户进一步细分,针对新婚家庭、孕妇家庭等推出家庭健康计划营销方案,做亮天翼手机健康环保、低辐射的卖点,引发这类家庭群体的关注和需求。三是创新营销中心管理模式,提升营销中心全业务运营能力。要实行渠道人员按同工种进行绩效考核,将全市社区经理、营业员和政企客户经理的绩效工资按照同工种切块进行管理;试行绩效逐级分片包干管理,将维护成本配套到各专业,综合维护推行包机管理,管线维护及IT维护推行自维+外包,逐步建立完整的维护成本定额体系。要打破传统的中心经理收入分配方式,加大中心经理薪酬与业绩挂钩力度,实行中心经理中期薪酬和长期薪酬制度相结合,体现中心经理人才价值,逐步实现中心经理收入水平与市场劳动力价格接轨。同时要制订中心经理职业规划,为中心经理职业发展设计服务方案。要改革内部经营决策机制,加大对中心经理授权力度,提升中心经理人事调配权、经营自主权和其他资源使用权。如对规模较小的营销中心可以试行承包制,同时对中心团队实行由中心经理自主组阁,这样有利于提升执行力。要继续推进标准化营销中心创建活动,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创建经验和做法,进一步提升营销中心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5、打造文化机制。要持续推进以和谐文化、激情文化、创新文化、诚信文化、廉洁文化为重点内容的转型文化建设,不断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一是要加强员工思想政治工作。深入进行以企业战略转型为主题的全员形势任务教育,使员工认清企业转型发展方向,理解企业转型发展和全业务运营战略,克服C网一到万事大吉依靠C网走出困境等盲目乐观的思想态度和全业务经营就是多一些任务经营越多压力越大等悲观厌战情绪,帮助员工在企业转型的新形势中进一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特长,以树立其自信心,优化其心理素质,激励其上进精神,确保员工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企业转型发展和全业务运营做贡献。二是加大基层各项文化活动设施建设投入,如加大职工食堂、电子阅览室、有线电视、VCD、办公场地、各项娱乐活动场所建设,经常性组织各项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员工文化生活。三是要开展系统的员工帮助计划,对需要帮助的员工在经济上给予解困、在生活上给予解忧、在思想上给予解扣、在情绪上给予解闷,及时妥善解决企业压力和员工心理问题。四是要进一步强化执行力度,提高执行的效率和效果,确保全业务运营发展目标、竞争策略、关键任务和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认真实践和有效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法宝。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树立统筹兼顾的观念,深入推进聚焦客户的信息化创新战略,着力建立以各级领导力为核心的强有力的执行体系,推进以创新力为目标的组织流程变革,加快以竞争力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和IP网络建设,突破以观念为核心的机制和文化创新,以矩阵管理为核心的集约化管理,以新型信息化交融业务为特征的商业模式,抓住机遇加快企业转型发展和全业务运营,全力以赴开创企业综合信息服务新局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