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数中位数教案5篇

发表时间:2024-04-27

笔稿范文网编辑非常用心地为您推荐一篇“众数中位数教案”的文章,希望本文能够为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让您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而课件内容需要老师自己去设计完善。 准确的教学课件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减轻教学负担。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1

第一步;理解体验:

1、复习: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定义。

2、引入课本p146r的例子。

思路点拨:商场统计每位营业员在某月的销售额组成一个样本,从样本数据中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中得到信息估计总体的趋势,达到问题的解决。

由例题中(2)问和(3)问的不同,导致结果的不同,其目的是告诉学生应该根据题目具体要求来灵活运用三个数据代表解决问题。

本例题也客观的反映了数学知识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有重要的意义,也体现了统计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

第二步:总结提升:

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这三个数据代表的异同:

平均数计算要用到所有的数据,它能够充分利用所有的数据信息,但它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

众数是当一组数据中某一数据重复出现较多时,人们往往关心的一个量,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这是它的一个优势,中位数的计算很少也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任何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移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中位数可能出现在所给数据中也可能不在所给的数据中,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描述其趋势.

实际问题中求得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应带上单位.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2

(一)以“平均数”为参照物,体会“中位数”的意义。

“用什么数来表示7个同学身高的情况更合适呢?你能选一个数吗?”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寻找到的这个“合适”的数正是――中位数。如此的教学设计学生没有排斥、否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而是能站在更高层次分析数据,从而体会中位数的合理性。我想这也是新教材安排学习的中位数的`目的吧!

(二)提供适度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课堂上我继续利用这组数据,提出:如果再增加一个同学(中等个),中位数是多少?让学生自己尝试找中位数,体验求中位数的方法,学会计算一组数据中数据个数分别是奇数或偶数时中位数的值。

总之,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真正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在现实素材中,在自主探究中,在讨论交流中,感悟中位数的统计意义,探索中位数的计算方法。真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建构知识,主动发展。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3

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2.中位数

中位数是指将统计总体当中的各个变量值按大小顺序排列起来,形成一个数列,处于变量数列中间位置的变量值就称为中位数。

3.众数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

二、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

2.总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频率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3.中位数仅与数据的排列有关,一般来说,部分数据的变动对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其中集中的趋势。

三、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

众数、中位数及平均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其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其应用也最为广泛。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4

关于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一、问题提出

1.一名警察在高速公路上随机地观察了6辆车的车速,然后他给出了这样一份报告:

调查时间:12月1日8:00——8:15。

调查地点:高速公路某路段。

调查车辆数目:6辆

调查结果如下表和下图。

看到以上的统计图表,传递给我们的一组数据:

66、57、71、54、69、58

现在我们对收集来的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找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小学我们已学习过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一个代表。

通过计算这6辆车的车速的平均值为:(66+57+71+54+69+58)÷6=62.5(km/h)

除了平均数可以作为这一组数据的代表之外,今天我们还要学习常用的中位数和众数。

所谓“中位数”,就是把一组数据由低到高重新排列,用去掉两端逐

步接近正中心的办法可以找出处在正中间位置的那个值,即中位数。

如果正中间位置有两个数呢?那么它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中间数的平

均数。

上述66、57、71、54、69、58

重新由低到高排列为:54、57、58、66、69、71。

去掉两端逐步接近正中心有两个数是58和66。那么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8+66)÷2=62。

所谓“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那个数,叫做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是并列的两个数,不是用这两个数的平均数做它们的众数。而是说这两个值都是它们的众数。如果一组数据中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就说它们没有众数。

上述66、57、71、54、69、58中就没有哪一个数值出现的次数比别的多,我们说这一组车速没有众数。(切记:没有众数,不能说众数为0)

小结:

平均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一种常用方法,反映了这组数据中各数据的平均大小。

中位数是描述数据的第一种方法,将一组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好的数据平分为左右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含的数据个数相等)中位数就

是这两部分数的分界线。这里要注意的是统计数据个数的时候,相等的数据不能结合起来只当一个数据。

“众数”告诉我们,这个值出现的次数最多,一组数据中可以不止一个众数,也可以没有众数。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从不同侧面给我们提供一组数据的面貌,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这三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

2.阅读课文P99表10.22

表中给我们提供哪些信息(给我们31个城市208月23日8时预报的各地当日最高气温值)。

这些数据的平均值为30.2℃。

它们的中位数是:31℃。

它们的众数为32qZ。

二、练习

P101 1、2

三、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

当数据个数很多时,用计算器来算就显得方便。只要我们按照指定的顺序按键,将各个数据输入计算器,然后按一下有关的键,就可以直接得到所要的结果。

众数中位数教案 篇5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中位数与众数》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七单元第三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简单的数据统计、认识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会求平均数,这为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中位数和众数》一课是《数学课程村准》对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一个新的要求,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找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能解释其实际意义。这是一节概念课,同时也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课。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非常好的素材。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二、说教学、学法

本节课,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学情,教学中以具体情境为背景,通过直观图示、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充分感知。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与尝试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突出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索性学习活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例题进行加工、调整。在探求规律时适当给予启发、引导学生逐步学会通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感知新知,概括新知,应用新知,巩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我运用跳绳比赛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播放跳绳比赛视频,随之提出问题,问学生哪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让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然后教师出示这两同学比赛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进行比较。最后再完整地出示小组成员中每人的跳绳成绩。引导学生比较,观察,引导学生感知,平均数130不能很好地代表这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只要找到能代表这组同学跳绳中等水平的数字,才能做出比较。

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学生在自主观察思考的过程中初步体会中位数的意义,为解决本课的重点打下伏笔。

(二)合作探讨、探究新知

1、探究中位数。

出示第一小组跳绳成绩表,请学生找出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这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设计意图:问题的引入让学生在思考中初步感知求中位数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说明,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17来代表第一小组同学跳绳的中等水平。像这样能代表一组数据中等水平的数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这时教师紧跟着提问: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李苹和员李扬跳绳成绩换下位置。引导学生说出: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然后练说什么是中位数,解释中位数117实际意义。

师强调找中位数的方法:先排序,再找中位数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采用了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引导学生一步步准确、完整地说出中位数的意义,从而突破重点。)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第二小组同学跳绳成绩,请学生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第二组跳绳中等水平高于第一小组。所以第二小组跳绳的中等水平好一些。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及时的巩固找中位数的方法,并通过情景的选择,加深理解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教师继续延续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发生改变,由原来的七人变成了八人出示这时成绩统计表,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中间是两个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变换情境的方法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考,解决重难点,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刚才的数据,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发现其中的规律。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设计意图:通过对之前求中位数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归纳,加深对中位数求法的掌握。)

(5)及时练习:出示某超高员工工资表。

师问:哪个数能代表超高员工工资的中等水平?学生独立完成

2、探究众数。

(1)认识众数。

教师再次利用刚才的情境,比赛规则变成十人参加。出示这时的统计表,请学生找出现在哪个数能代表这一小组多数人的跳绳水平。得出众数的意义

板书:众数解释实际意义

(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主体观察,建立众数模型,从而让学生掌握另一重点---众数。)

(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

教师修改数据:由于同学勤加苦练,,同学们的跳绳成绩都有所提高,出示统计表。

请学生找出众数,得出众数的不唯一性。

板书:不唯一解释实际意义。

小结,师板书课题。

师进一步强调:众数只和数据的个数和位置有关接着是通过对学生体重和鞋号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练习中位数和众数。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归纳、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对新知的学习得到进一步提高,达到强化理解新知的目的。)

之后是用三道选择题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测。

(当堂检测是我校近期实施的构建高效课堂方案的策略之一,这种检测形式具有及时性,实效性,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新知的理解程度,并有效提高课堂效果。这道题就是检测学生是否理解本课知识,能否将概念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具有较强的实效性。)

最后是课堂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产生和应用的过程,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基本模式这一宗旨。在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在情境中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学会求法;在情境中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三、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相关阅读

  • 班会教案5篇

    小编整理了一份“班会教案”的详细资料以满足您的需求,点击进入探索更多有趣事项。教案课件也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教学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教案设计。...

  •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练习题【荐】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口算练习题1)10+49=2)3+20=3)49+16=4)45+32=5)30+42=6)9+76=7)45+40=8)12+0=9)15+74=10)37+31=11)47+4...

  • 幼儿交通小班教案5篇

    想要一篇好文章不妨去阅读一下《幼儿交通小班教案》。老师们在工作中的一部分是撰写教案和课件,但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教案和课件能够展现教师的创造力和智慧,让学生受益匪浅。我们将持续为您提供更多信息和服务,请您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 瓶和盖教案热门5篇

    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对“瓶和盖教案”进行深入分析。教案课件是教师工作中非常常见的一部分,每个教师都对编写教案课件非常熟悉。在未来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良好编写的教案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和启发,欢迎大家借鉴和分享!...

  • 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优选5篇

    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范文的用途越来越广,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最新小学数学教案优选5篇,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 数学》四年级第76~77页。教学目标1. 使同学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