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课件6篇

发表时间:2024-03-29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三年级数学课件6篇,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1

单元内容:

教材第1—14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和分米度量物体的长度。

2、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3、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会换算质量单位。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并牢记它们之间的进率。

单元难点:

1、能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和表示物体的质量

2、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

7课时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并且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还知道1厘米=10毫米。

(2)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4—6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2

一、教材说明: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教材一方面利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吸引学生有兴趣地学习,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生活,学会在生活中应用24时记时法。首先,出现电视台节目预报员预报电视节目,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接着,寻找生活中的24时计时法:出示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麦当劳、大润发营业时间、邮局取信时间,然后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轮船票、购物发票、游园活动时间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通过特殊的“0时”教学加深了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

(3)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从把24时计时法记录的节目单改写成普通计时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计时法互换,再到亲自时间完成xxxx年颜港小学秋季作息时间表的两种计时法的互换。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五、说教:

学过程: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我把这些知识安排在上课之前循环播放,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悟古时候的计时工具。

1、情境导入:

由电视台播放的节目内容,引出课题。

2、探索新知:

结合课件,深入探讨。

得出:普通记时法数字不超过12,分上午、下午、晚上、凌晨等;

而24时记时法,全是数字且不超过24,没有上、下午的文字。

3、拓展练习:

(1)告诉你的是什么记时法?从这里你知道了些什么?

1、银行储蓄。

2、公交车站牌。

3、汽车禁行牌。

4、火车票。

5、麦当劳。

6、大润发。

7、三次取信时间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24时记时法?(学生交流)

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请用另一种计时法汇报一下。

既然这两种记时法,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那么,我们要学会准确地使用这两种计时法。

(3)填表(北国中心小学xxxx年秋季作息时间表)

4、动手制作自己的“一日生活时间”(机动)

其实,我们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做,怎样才能合理安排时间,让每一个24小时过得很有意义呢?请用二十四时计时法制作一份双休日的“一日生活时间表”。

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会画简图分析重叠部分,理解重叠问题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重叠现象中的相关数量。

2.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建立重叠问题模型。

3.在探究生活中的重叠问题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到数学价值的。【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难点】

经历活动过程,在探究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究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探究重叠问题。

出示情境:小熊要到河对岸去玩,可是河面没有桥,怎么办呢?聪明的小熊找来两块木板,用木板搭了一座桥,那它是怎么搭的呢?想不想看看?(课件演示)看懂了吗?那你能试着把图中的数学信息整理出来将题目补充完整吗?

【图打印给学生】

50厘米35厘米

10厘米

?厘米

两块木板,一根长分米另一根长()分米连接处长()分米。谁想把你整理的数学信息和大家交流一下?

现在就请同学们一起帮小熊算一算它搭的桥有多长好吗?开始吧。(学生独立解答)

分析算式和算理:

师:老师将大家的几种不同的方法写在黑板上,那现在就请大家对着大屏幕上的图来讨论一下:到底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呢?看谁能把道理说清楚?

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列法:

(1)35+50+10【你同意这个算式吗?对照课件展开图,小熊是这样搭的吗?】(2)35X10+50X10【指一指35X10和50X10分别表示的是哪一部分,那这两部分合起来是小熊搭的桥的长度吗?哪里不对?看来减掉两个10不行。】

(3)35+50X10【那这个算式正确吗?说说为什么?】

师:小熊搭的桥并不等于两块木板的总长,可以看成35分米加上这一块的长度,那这块的长度是多少呢?(50X10)那如果不减掉下面的10分米,减掉上面的10分米可以吗?

也就是说接头处的两个10分米只要减掉其中一个10分米就可以了是吗?所以35+50X10这个式子是正确的。

(3)师:我们顺利解决了刚才的问题,现在挑战继续进行。

四(1)班同学在假期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参加小记者的是80人,参加小交警的是70人。有20xx参加了小记者,又参加了小交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几人?

师:先别着急,这个题目老师可有要求:在列出式子之后能不能试着画画图,用图来把你算式的.道理解释清楚呢?

师:老师也想用图来表示一下。如果我用一个圈表示参加小记者的80人,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小交警的70人,那你觉得这20xx该放在哪里呢?

师:放中间表示什么意思呢?【这20xx参加了小记者又参加了小交警】

(4)介绍韦恩图。

中间部分表示既参加小记者又参加小交警的20xx那(月牙)部分表示什么呢?(只参加小记者的人数)这部分呢?(只参加小交警的人数)看,简单的两个圈就能把所有信息表示得清清楚楚。其实这个图是有名字的,叫韦恩图。【介绍韦恩图】发明它的科学家叫约翰.韦恩(JohnVenn),是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他在1881年发明了这种表示重叠的方法,所以人们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

【设计意图:这两个现实问题模型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对重叠问题能有所理解和感悟。“搭桥问题”虽然对学生来说不是很简单,但其直观形象的程度,是重叠问题的较好表达方式。第二个“人数问题”,没有外在的直观表达,需要学生建模起来,难度相对大些。这样,不同的题目,给予学生以不同的空间。】二、归纳总结,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课件)刚刚我们研究了这样几个问题,请大家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对呀,这几个题目的共同点就是都有重叠的部分,这就是我们数学中要研究的重叠问题。【板书课题:重叠问题】

那重叠的部分在哪里呢?能上来指一指吗?

图中有,式子中也有。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问题我们是怎样解决的呢?

总结:将两部分加起来然后从总数中减掉重叠的一部分。反馈练习:

井深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解决的几个问题的回顾,梳理出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将两部分加起来然后从总数中减掉重叠的一部分。这样的提升对于学生今后解决这类问题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三、知识拓展。

(一)数学中的重叠。

师:你觉得我们今天研究的重叠问题有意识吗?那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藏着重叠问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找三角形里的重叠。

你认识这些三角形吗?能帮这些三角形找到它们的家吗?这个三角形到底放在哪里呢?(既是等腰,又是直角)那怎么办?是这样吗?这一部分表示的也就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刚才在三角形里找到了重叠,那这里面有没有呢?2、找倍数里的重叠。

你猜猜2的倍数和3的倍数重叠的部分会是什么样的数呢?(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从上面能找到吗?【6;12】这是2和3公有的倍数,2的倍数还有哪些?它们是也是3的倍数吗?那3的倍数呢?

1该放在哪里呢?为什么?【因为它既不是2的倍数也不是3的倍数。】(二)生活中的重叠。

看来重叠问题在数学中随处可见,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的重叠现象。比如:(师展示)当我们把笔杆和笔帽套在一起的时候就有一部分是重叠的。你还能发现你身边的藏着的重叠现象吗?生交流。老师这还有一些想看看吗?【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在后面的拓展环节,又设计了让学生找数学中的重叠问题,生活中的重叠问题。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中的重叠部分——等腰直角三角形,倍数中的重叠部分——公倍数,这都是重叠现象在数学学习内容中的有力体现。运用这两个资源,使学生在不同数学领域的知识层面得以拓展和延伸。】

五、小结:美吗?其实,生活中的重叠现象远不止我们见到的这些,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能发现更多、更美的重叠现象。

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4

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这是学习本单元乘法的重要基础。与两位数乘一位数相比,学生在学习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会遇到下列一些新情况:

三位数乘一位数时,一位数除了依次与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相乘外,还要继续与百位上的数乘,即还要进行几百乘一位数的运算。这是学生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三位数乘一位数时,往往会个位向十位、十位向百位连续进位。这里虽然没有新的内容,但却是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

三位数的十位上可能是0,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会碰到三位数中间的0乘一位数,这是学生尚未学习的知识。

鉴于以上分析,本单元把乘法的教学编写成四段:第70~75页着重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本方法;第76~79页着重教学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是0时的乘法计算;第80~83页着重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最后是单元复习。为了有利于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全单元还编排了两个练习。

1、 第70~75页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向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扩展创造条件。

第70页例题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就能自己完成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整百数乘一位数应该口算,思路是灵活、开放的,教材中呈现了学生热烈交流自己算法的场景。在鼓励算法多样的前提下,教材希望学生从表内乘法类推出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想想做做第1题作了这种引导。如从23=6想到2003=600,口算250和2500都可以想25。

教材十分注意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练习,因为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想想做做第2题的练习容量很大,能帮助学生达到比较熟练地口算的程度。第3题把整百数乘一位数与整十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不需要进位的)结合起来练习。第4、5题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其中第4题还能让学生体会数量关系:每包纸的张数包数=一共有纸的张数。第5题复习了正方形周长的算法。第6题的解题策略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口算232=64或602=30知道60个车轮不够装32辆车。这些策略与口算,学生都已经掌握,教学的作用是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并积极参加交流。

(2)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第72页例题教学笔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教材让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基础上自己探索。例题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依次乘一位数后还要继续算什么?积的百位上是几,为什么?学生充分讨论并解决这些问题,就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算法。

试一试仍然让学生独立计算,体会乘的过程中的连续进位。例题里乘得的积是三位数,试一试乘法的积仍是三位数,想想做做第1、2题里的积大多是四位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完整地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第3题让学生算一算,看看积是几位数,引导学生注意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有时是三位数、有时是四位数,并初步研究原因,为估算作准备。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四位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后,结果已经超过一千;另一种是三位数里的几百乘一位数得数不满一千,加十位上进位的数后积才是四位数。对此,教材是有控制的,习题里都只出现前一种情况,不出现后一种情况,这是考虑了大多数学生的实际能力,对教学要求作出的规定。

(3) 练习七突出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这个练习是三位数乘一位数口算和笔算的综合练习。在计算方面加强估算,仍然是估计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安排在第6题。这是在想想做做第3题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只要根据三位数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即对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满不满一千作出判断。这里仍然不出现几百乘一位数的得数不满一千,加上十位进的数才满一千的情况。第5题通过题组渗透乘法结合律,让学生在计算后发现20042的结果与2008的积是相等的。

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也有两个内容,一个是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的列式和计算并不困难。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继续理解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如第3题里的绕一周要的时间绕的周数=一共要的时间、第4题里的每包克数包数=一共的克数。另一个内容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在前面已经学过。教材希望学生通过解题,巩固已有的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在独立解答的基础上,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2、 第76~79页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在具体实例中概括0与一个数相乘得0。

计算中间或末尾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首先要会计算0乘一个数,这是一个新知识。第76页上面的一道例题让学生从0+0+0=0改写出03=0或30=0,首次感知3与0相乘得0,体会积是0的合理性。然后在想一想中类推出07或80。通过这些题学生能发现0和任何一个数相乘都得0,并应用于想想做做第1题。

(2) 让学生自己进行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第76页下面的一道例题主要教学1024应该怎样算。教材先引导学生估计,然后用竖式计算。这里进行估计起两个作用:一是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进行估计的能力;二是让估计与笔算相互印证,如果估计与笔算的结果相符,表明估计与笔算都正确。

1024的竖式应该怎样算,教材让学生自己完成。为了防止学生遗漏三位数十位上的0乘一位数这一步,教材提示学生思考积的十位上写几?为什么?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77页想想做做第2题由于201个位的1乘3得数不满10,所以2013的积的十位上是0;607个位上的7乘4得数满10,所以6074的积的十位上不是0。这道题能让学生明白两点: 一是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第二步是算0乘一位数。二是乘数中间有0,积的十位上不一定都是0。第3题是根据学生经常发生的计算错误设计的,让学生找出错在哪里并改正,帮助他们避免类似的错误。学生在找出错在哪里的过程中,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也得到锻炼。第5题四个书架上的书都在200本左右,用2004=800能估计出四个书架大约共有多少本书,这是生活中常用的估算。第6题可以提出柳树有多少棵、松树和柳树一共有多少棵、松树比柳树少多少棵这些不同的问题,如果把这些问题按先解答哪一个,再解答哪一个的顺序理一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法思路。

(3) 教学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另一种竖式的写法。

第78页例题个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分两步教学。首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方法进行计算,可以口算也可以笔算。教材在学生的交流中详细展开了口算的过程,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几百几十乘一位数上来,突出从412=48向4120=480的推理。还出现了按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一般算法计算1204的竖式。在这些口算和笔算的基础上,接着教学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另一种竖式,这种竖式计算的思路和步骤与口算一致。竖式的形式有了变化,竖式中的蓝色虚线表示要先算12乘4,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一个0。教材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把两种竖式联系起来理解,防止割裂开来记忆。

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竖式的另一种写法,开始学生可能不太适应,所以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题都先写出了竖式,让学生接着算下去,掌握乘的方法以及在得数末尾添0的技巧。第2题才让学生独立地写出完整的竖式。

学生先后学习的几百零几乘一位数与几百几十乘一位数,可能会相互干扰。因此,教材在想想做做第3题及时组织对比,防止混淆,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通过本单元的计算教学,不要进位的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应要求学生口算;要进位的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应让学生笔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要求学生口算。

3、第80~83页教材的编写特点。

(1) 图文结合,直观呈现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

第80页例题用图画呈现了6袋乒乓球,每袋装5个,还用文字告诉学生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要解决的问题是买这6袋乒乓球一共要多少元。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也采用图文结合的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便于学生理解题意,促进他们有目的地收集数学信息。只要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整理,有条理地讲述出来,解题思路也就随之形成了。

(2) 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通过交流和反思,形成解题思路。

应用题教学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学会思考,体会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形成自己的解题思路。

例题有不同的解法,左边的解法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多少元,这个问题是怎样想到的?右边的解法先算6袋一共有多少个乒乓球,这个问题是怎样想到的?这些都是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和重要内容。教材让学生先解答再交流,为提高交流的效率创造条件。

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每道都有不同的解法。教材鼓励学生用多样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交流体验策略的多样性。但不对学生提出一题多解的要求。

(3) 练习八围绕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设计。

这个练习里的计算包括口算、笔算和估算。第1题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乘法口算,有几百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一位数和相应的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笔算主要练习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其中第2题里是可以进行比较的三组笔算题,让学生掌握乘数中间的0与末尾的0的处理方法,形成计算技能。第3题估计各道题的积比4000小还是比4000大,这是在判断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基础上的一次提高,也是对估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十多的一次发展。可以在学生广泛交流想法的基础上,集中他们的智慧,先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并通过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进行判断。这里仍然没有出现由于三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的进位引起积大于4000的情况。

解决的实际问题里有一步计算的,也有两步计算的。解决一步计算的问题,仍然让学生理解一些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每幢住的户数幢数=一共住的户数、单价数量=总价。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仍然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会思考、形成解题思路上。

另外,还设计了找规律的内容。第6题里有三组计算,只要先算出同组的三道题的得数,再比比三道题里的乘数的变化情况和积的变化趋势,就能找到规律。对发现的规律,学生可以通过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一是指出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规律。二是接着各组的三个算式,再写出一些具有相同规律的算式。

4、 复习的编排。

第1题整理本单元教学的乘法口算,并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些口算。第2题组织本单元教学的笔算综合练习,每组的三小题分别是各位上都不是0的、十位上是0的、个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引导学生在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同时,更好地掌握乘数中间、末尾是0的乘法。在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上,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第4、6题是估计。其中第4题是在练习八第3题的基础上以新的形式出现,形式虽然有了变化,但估算方法没有变,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这里的变和不变。第6题联系实际问题进行估计。

第7~9题是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既有本单元教学的连乘问题,也有二年级(下册)教学的实际问题。其中第9题以文字叙述为主,这是实际问题呈现形式的变化,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仔细读题,读懂题意。

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的算理和算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运算。

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小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

1、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掌握。

2、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3.4+0.3

5.6-3.3

6.4+2.4

5.7-4.3

8.7-5.2

0.9-0.7

学生独立计算;

小组交流,相互检查;

派代表回答结果。

二、专项练习

1、课本第7页的第3题“森林医生”。

这是一道改错题,要鼓励每个学生都应该认真观察,当好“森林医生”,能够独立地发现错误,并指出错误的原因。

第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借助算式:3.5+0.4=3.9

(4)正确的是:3.5+4=7.5

第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小数点没有对齐。

(小数点没有对齐能进行加减吗?为什么?2)要求是什么?

(4)正确算式:12.6+3.2=15.8

第判断结果:错误。

(2)原因:漏了小数点没有点。

(小数点对齐的要求。2)267即267.0

(4)正确算式:27.9+1.2=26.7

通过学生的回答,进一步说明小数点的重要性,强调计算中要注意小数点对齐。

2、课本第7页的第4题。

(解决问题。

第4小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目的是既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又能提供机会让学生解决问题。当然还应该要求学生解决所提出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计算。

(1)10.2+1.3

(2)5.4+2

(3)6.20-1.1

2、解决问题:魔方一个3.20元;小皮球一个2.10元;足球一个35.50元。

买一个魔方和一个小皮球共多少元?

买一个足球比买一个小皮球贵多少元?

三个都买。40元钱够吗?

自己提一个数学问题,并解答。

3、小黑板作业。

四、作业设计

1、列竖式计算。

2.5+0.4

4.2+7.7

16.2+2.4

46.5+2.4

1.96-0.53

8.97-5.76 35.6-43.3 25.7-5.6

2、地球仪单价是7.40元; 卷笔刀的单价是0.50元; 笔盒的单价是3.60元。

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卷笔刀共花多少元?

买一笔盒比买一个卷笔刀贵多少元?

三件物品都买,10元够吗?

五、板书设计

练习课

1、口算。

0.5+0.1 0.2+0.3 1.1+1.5

4.5+1.4

5.7-0.5 0.5-0.3 5.3-5.3

1.9-1.7

2、列竖式计算。

3.4+0.3

5.6-3.3

6.4+2.4

5.7-4.3

三年级数学课件 篇6

司老师的课,我听过很多次,每次都给人别样的感觉。面带微笑,亲和力极强,课堂上激情澎湃,容易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教学功底深厚,善于思考,对课标钻研得透,教材重点难点把握得准,教学效果很能好。下面我就上午听的《面积单位》这一节课谈谈自己的一些的想法,这节课的特点,我用三个字概括:新、活、实。

一、新

理念新,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也展示了一年多来,我们进行“三公开”教学的成果。新课程的教学观就是自觉关注学生的兴趣和体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合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从而建立起新型教与学的关系。这节课,学中做、做中学,学生充分动了起来。“瞧一睢”、“摸一摸”、“找一找”、“做一做”等环节设计适时巧妙,通过小组的互帮互学,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充分感受到了1cm2、1dm2/、1m2究竟有多大,并能准确运用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做,便于学生树立空间观念,增强几何直观,达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目的。

二、活:

1、教法灵活,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能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动眼等各器官参与学习。

2、用活教材。教师不拘限于教材,注重挖掘课程资源。教师能利用周围环境中和数学有关的信息,形成资源,教室中的钟表、开关盒、粉笔盒、墙上的卡片、窗台上的机器人等能为我所用。数学变得不再空洞,不再是干巴巴的数字、符号和抽象图形,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是有用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进行培养对数学的兴趣,进而喜欢上数学,为将来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3、教活学生。只有课堂活起来,学生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司老师注重培养学生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只有思维动起来,才是真正的生动课堂。

三、实

1、教学过程真实。体现在环节安排科学,逻辑性强。先讲dm2/。后讲cm2和m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同时让学生明白,数学概念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内容安排上,先制造冲突,让学生明白学习“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然后熟悉实物,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接下来,让学生经历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过程,体现“面积单位”的价值,最后结合实际选择和运用合适的面积单位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所以这节课上得很实在,

2、读、写、说三个习惯的培养落实。读、写、说习惯的培养是去年以来,教学常规所抓的重点工作,本节课中,教师上学生读目标、读教材,读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只有读到位,才能理解到位,我们知道,看到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清,看清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透。看,决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做做样子。写的方面,认真板书,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上台书写面积单位,在自己本子上写。让规范、正确的要求落到实处,说的方面,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清楚,说准确,说完整的话,培养学生敢说,会说,能说的习惯。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学生配合的多好,但终究有提高的空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不足,正是因为有缺憾,有不足,才有了教研的必要性,才有了每一个教师进步的可能。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水平精益求精,最后达到炉火纯青、游刃有余的境界。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永远在路上!

这一节课如果说有建议的话,我认为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更充分些,整节课都是教师在引着学生按既定的“路线图”走,也就是说,预设有余,生成不足。课改的实质就是教中心转为学中心,师中心转为生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人。只有重视生成的课才理会有内涵,才更精彩。这种基于解决学生自已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才是真学习,比如这节课上,当讨论“1平方米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时”,有学生提出64个时,教师急于完成预设的教学流程,说下面我们再研究,让学生高涨的情绪一下子就冷却下来。这个环节究竟如何处理,值得研究。

二是一节课只能有一个中心,一个重点,不要面面俱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导入、拓展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和重点进行。比如导入,碗的大小指的是容积,而这节课学的是面积,有点不对照。结课前的拓展,讲面积和长宽的关系,不是不可以,但下课铃已响,学生的心已走了,再讲意义已经不大。再者,练习量也不足,可见前面用时过多,时间分配不太科学。

说到练习,我想多说两句,“语文靠念,数学靠练”,这句话,什么时候都不过时。前段时间,英国引进了华东师大出版社的小学版《一课一练》,这是上海小学的教辅,中国的教辅走出了国门,引起了舆论热议,也让我们回归到教育常识,一定的做题是必要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教育上有种倾向,一说书包重,就提出抛弃教辅,一说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就砍掉习题训练,这些实际上都是矫枉过正,我们对中国本土的教育方法要自信,题海战术不可取,但一定量的练习不可或缺,这也符合教育规律。说到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张卓玉的观点: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完全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关键不在于学习的量有多大,而在于学习的内容、方式和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当学习是实现外在目的的手段时,不论学习的量有多大,学习本身就是负担。他还说,作业之所以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主要原因不是作业量的过大,而是质的过低。评价学生负担轻重的标准,首先看学生作业的意义、价值,即使是几分钟的作业,先要考虑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做,如果没有必要,再少的作业也是负担。其次,看学生对作业的态度,是否乐意做,只在乐意做,高兴做,作业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所以,减负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在于教师责任心和教学水平。扯远了,回到这节课上,瑕不掩瑜,总体说,这节课上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相关阅读

  • 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分享

    为您提供笔稿范文网的编辑准备的“三年级数学教学总结”。我们在日常里会经常涉及到各种文档的编写,人们对于范文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引起重视,分析范文应该突出重要性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同意。感谢您看完这篇文章请相信这是一篇有关您的重要主题的好文章!...

  • 三年级数学日记分享9篇

    根据您的需求笔稿范文网为您整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三年级数学日记”,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需要撰写一些文章,参照着优秀的范文才是正确的第一步。范文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文章写作的框架,你收集整理了多少有关范文的呢?我们将持续推出相关内容以满足您的需求!...

  • 三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模板

    您最近是否正考虑撰写工作总结吗?最近的工作已进入结尾。这时应该有针对性的写工作总结,写好工作总结,有助于我们合理的规划下阶段工作,现在,有请阅读笔稿范文网小编推荐的《三年级数学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 【推荐】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6篇)

    时光在不经意中流逝,新的工作即将到来。此时就该对这段时间的工作来进行一次总结。通过总结,可以提高自己的工作技巧,您知道工作总结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为满足您的需求,笔稿范文网小编特地编辑了“三年级数学教师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一学年来,本人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教育方...

  • 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10篇

    新学期在不知不觉之中悄然而至,而教学计划该教师们用点心去写好了。写好教学计划,才可以更好的总结和归纳教学工作,那么如何写学科教学计划呢?编辑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三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