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观后感必备十三篇

发表时间:2024-02-12

笔稿范文网小编认真筛选了大量的资料,推出了这篇“中国近代史观后感”。观影和读书一样,能够促进人们的成长,电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更能引发观众的共鸣。观后感可以作为我们对作品深入挖掘和评价的工具和手段,通过撰写观后感,我们能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如何能写好观后感呢?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

这本书是迄今为止,我看过的最好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用一个字评价就是好,两个字是很好,三个字是非常好。

这里说的一顿饭,是说用吃一顿饭的金钱可以买到,花吃一顿饭的时间能够读完。这本小册子很薄,当当上购买仅需要13元,网上甚至还有8.8元的版本,不可谓不便宜,而读完之后却能让人豁然开朗耳清目明,收获百倍于其价,性价比之高简直令人发指啊!喜欢近代史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本经典之作!

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段很不好写的历史,因为怎样写似乎都失之偏颇。主流向左其实理所当然,反正清廷早已不存在,李鸿章袁世凯也作古多年,无论扣上如何糟糕的帽子都不会有人追究。而中国的历史之所以蒙尘,也正是源于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即便此时发生之事,即便著书人身处局中,也未必能在错综复杂的表象之下看清真相,而百千年前风云变幻的旧事,却敢在教科书上铁板钉钉的写下某某人如何如何,又怎能让人信服?

而后,左风盛行的久了,就有人出来标新立异,开始站在现代人的角度为古代人矫枉,于是同情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愤青亦有之。但上帝视角本身就十分可笑,因此这样高高在上的矫枉也就容易过正。

蒋先生算是半个近代史的经历者,也是历史学专业出身,此书著于1938年,期间蒋先生并未亲近红蓝两党,立场公正客观,下笔严谨清晰,加上学贯中西的教育背景,对世界格局也有比较理性的认识。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大量的统计数字,也没有各色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清晰的梳理了近代中国格局的脉络,从英国最初的和平外交受挫,到后来一系列的外交失败、战争失败,理性的串讲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前因后果,以及中西方文化大碰撞带来的新的社会局面,从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到科学技术、教育体制,最后再到国家体制、政治体制,无一不阐述的清晰透彻。

中国的近代史,实则是古老中国遍体鳞伤的近代化历程,多方面多角度的注重这种变化的过程,才是正确认识历史大势的关键。蒋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正是帮助我们了解近代历史变化流转的绝佳著作。

历史不是数字也不是年代人物,而是不可逆转的潮流,是所有人共同作用的结果,保罗所有的必然和偶然,这种奇妙的规律,才是历史的魅力之所在。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2】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它的蓬勃兴起,给腐败的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这方面,天平天国运动是成功的。但是,农民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不能克服小生产者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不能制止和克服领导班子腐败的滋生;不能长期保持领导班子的团结。

这一切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在加上太平天国的领袖们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而是笼统地把信奉天父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这说明他们对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在中外势力的围剿之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不是单纯的农民战争所能完成的。

随后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斗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把中国带向一个渐渐转封建为开明的国家,但由于这些努力或多或少地脱离了中国的国情,所以都没有坚持到最后,没有把中国从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这三座大山的压迫中解救出来。

直到新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才又在中国大地上刮起了一阵惊天的旋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红色革命席卷华夏大地,有十月革命的参照,有国共的合作,有举国的联合抗日,有声势浩荡的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带领着新一代勇敢青年,抛头颅,撒热血,终于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开创了新中国的新纪元。

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旗帜应该在中国飘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给我们带来新生活、新生活、新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的新接班人,我们要努力争取足够的力量,把国旗扛旗来,让它在中国大地上迎风飘扬。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3】

《中国近代史》是由蒋廷黻先生编写的一部讲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及背景的书。这本书是蒋廷黻先生对中国近代社会的思考,让我们在在1840-1925年这段时间对中国的人民有了更多的了解。

由于当时的中国认为西方国家带着绅士风度来中国朝拜进贡,实际上他们是来进行贸易的,当时的中国根本不知道工业革命将给人们带来的变化,而后来引发的鸦片战争仅仅因为皇帝对马格尼尔十分无礼,中国直到鸦片战争失败后,才有人认识到改革是强国之路。

其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林则徐,鸦片是一种毒品,会使人产生很强的依赖性,英国就是看上这一点。他们先免费给中国平民吸食鸦片,后来就开始人传人了,英国看到效果已经达到。就不再提供免费的鸦片。清政府看到英国走私鸦片进行贸易,而自己的国库只减不增,于是就让林则徐去虎门销烟,他也是士大夫的代表,但当时的士大夫十分胆小,所以他也不敢说,另一方面,皇帝权利过大,就算他用人不当,士大夫也不敢言,所以统治者应多听取他人建议。

其实只有回过头想想,就会发现闭关锁国是多大的错,当时日本派遣唐使来中国学习,快速引进中国文字,服饰……于是使它越来越强大。不说日本,当时玄奘西行,引进了佛教,使人们丰富了生活,同时促进了管理,使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如果中国能大胆引进西方文明,那么中国可能就和西方列强一样强大,但历史不会改变,我们可以吸取教训,在做决定时,想想自己的往事,或许会更加轻松。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4】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

风一页页地翻动着历史书,掠过了一个个字眼、一张张**……

——这只是一个个名字吗?这只是一条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吗?不,这是中华民族屈辱、血泪的历史!

在这里,世界看到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没落:《南京条约》,《瑷珲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英国,法国,**,日本直至八国联军——疆域领土百万百万地割让,****百万百万地流失,奇珍异宝一批批地被掠夺——往昔的辉煌一去不返——土地,金钱,财宝……都可以失而复得,但堂堂华夏民族的尊严,和有着千年悠悠历史的华夏文明啊,怎容得他们随意蹂躏?

而清**呢却悠闲自在,只知享乐,享乐,享乐,即使担心忧虑也是为了自己的宝座,他们早已名存实亡,跟傀儡政权并无差异。是一无所知还是漠不关心?他们把黎民苍生的死活抛之脑后,在外表的兴盛繁荣下,百姓们其实活得很苦,很苦——不仅是因为列强们霸道的入侵,或是肆无忌惮的烧杀抢掠。

更因为,天上没有眼睛,金銮堂的王座竟然坐着一个奴隶!更是因为,他们要眼睁睁地看着,腐朽的朝政要把千年积淀,奴颜婢膝地拱手赠与敌人!

但是,世界难道没有看到过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为祖国、为人民、为全世界而奋斗吗?民族英雄林则徐大笑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驱之”,谭嗣同为变法大义凛然歩上断头台,爱国青年当街游行**呐喊“外争国权,内惩**”……

历史虽然不是现在,但毕竟不是历史。但历史曾经是现在,它终将成为历史。历史影响现在,现在它重复历史。也就是说——百年沧桑尽管终究不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但是它和二十一世纪终是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们的学习很匆忙。我们在不到半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了一个多世纪的学业。但在这背后,有多少鲜为人知,甚至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嗅着那熟悉的墨香奋笔疾书时,或许我们又会义愤填膺,又会攥紧拳头,想要侵略曾经万般**我们的那些国家。

现在我觉得这是愚蠢和不切实际的。不管以什么理由或是什么心情去发动战争,都是有百弊而无一利的,况且侵略我们的不是无辜的人民啊,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向来热爱和平、坚持和平,怎么会再去做这种蠢事呢?想成为一个大国,就必须有一个大国应有的气度和胸襟——既然犯错者愿用泪水洗涤尽他心灵的污垢,忏悔毕生的罪孽,何不原谅呢?

古人早就说过“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也早说过在昏庸的君主统治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兴衰交替是历史发展亘古不变的规律,而再多的哀叹也不能将历史改写。

往事如烟,让它在历史的语境中静静地流淌,静静地安息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我们必须深深地感谢上苍!上帝给了我们这么多苦难,没有苦难的民族就不会成功!

我们必须狠狠地努力和奋斗!我们不仅不能让历史重蹈覆辙,更应该在雪前羞愧!我们更要让苍茫大地听到,沉睡雄狮的怒吼终将响彻天地!

我们要让芸芸众生看到,浴血凤凰终将在曙光下华美重生!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5】

血雨腥风醒中魂,巨龙腾飞惊乾坤

中国近现代史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历史的框架,通过这个框架,我们可以说出救国强国的道路。鸦片战争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因为西方那时已拥有了先进了军事装备,他们在世界范围内谋求更大的利益,而中国正在闭关锁国,政治,军事统统在中古时期,军事所依托的科学技术在大清朝还没有萌芽,所以那些小国就用炮弹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第一次鸦片战争,我们失败了,这当然是个错,但最错的,却是我们不能在战争之后寻求救国之路,依然实行抚夷之策,依然以**自称,而那时候我们离世界已经慢慢地远了。甲午战争时,我们的海军世界第八,日本虽然进行了明治维新而导致国力大增,但倭寇的海军也还在11位,倘使我们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能寻求革新之路,那历史又将会改写。

辛亥革命前,中国有三次救国运动。

一是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自强运动。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来**西方人,师夷以制夷,可惜学习不彻底,而且缺少真正了解西方的领袖。

第二,甲午战争后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取消八股文而考政治经济,这意味着全国上下所有读书人前功尽弃从头再来;简化衙门剥夺了士大夫的根本利益;最终这次来势猛烈的变法只维持了百日,在西太后为中心的顽固势力下谢幕。

三是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清朝还能再扶起来吗?义和团运动主张废除一切先进技术,如铁路、电力线等。这种驾驶和倒车的动作能扑灭海洋吗?

中华民族必须学习科学和机械,废除家庭和家乡的观念,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民族国家。也就是说,在外,要发展科学技术,战时具备实力来抵御与击败外敌入侵,平时可用来发展国家经济。在内,提高国民素质与民族的凝聚力,战时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平时可专心发展经济,强大国家。

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使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此后,帝国主义列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救亡图存,成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面临的神圣使命,从太平天国运动到义和团运动,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尽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挽救中华民族危机。这些斗争和探索,粉碎了帝国主义把中国变成附庸的目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新的希望。

虎门卖烟的伟大壮举,拉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无数爱国官兵以他们的勇敢精神,谱写了一首英雄颂歌。广东海军司令员关天培、郑国鸿、王锡朋、葛云飞、定海三将裕谦、两江总督、吴淞陈化成等。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大沽堡守军奋起反抗,迎击入侵者。 中法战争爆发以后,聂士成主动请缨赴台湾抗敌,刘铭传更是短衣草履亲临前线,与士兵同饮同食。中日战争爆发后,在平壤战役中,陆军将领左贵坚守阵地,视死亡为死亡。

黄海海战中,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等官兵英勇抵抗,吓退敌人。八国集团联军侵略中国时,中国官兵也勇敢无畏地迎战敌人。 三元里抗英、黑水党抗英、香港民众的抗英活动、太平军抗击外国侵略者、台湾人民抵抗外敌、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中国人民以各种方式进行反侵略:

抵制美国货物运动,努力收回道路和地雷的权利等

西方殖民者用鸦片战争的枪声唤醒了闭关自守的中国人民。这种学习,经历了从睁眼看世界,到物质技术的学习,政治制度的借鉴,再到思想文化的探寻四个阶梯式的跃进过程。

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是林则徐。1839年,林则徐作为帝国大臣,领导了广州的禁烟运动和反英斗争。他一改清****鄙薄夷人、惟我独尊的观念,对西人进行实地了解。

他组织翻译英文《广州周报》而编成《澳门月报》,他还特别组织编写了《四洲志》以了解世界形势。为了外交和军事斗争的需要,林则徐还组织选译了《各国律例》等书和大炮瞄准法、战舰图式等资料。通过了解,林则徐认识到,外国船只和枪支远远高于中国。只有学习西方人民的技能,才能改变敌人的强弱局面。

基于这一认识,他曾购买外国大炮装备清军,并在现场做了中国大炮的研制和改进工作。他甚至上奏道光皇帝,建议用关银的l/10做经费仿造外国船炮,他还对俄彼得大帝微服出行、学习西方技术的行为表示了赞赏。

魏源在民族痛苦的刺激下,继承了林则徐的思想,并将其阐述到理论层面。他在林则徐《四洲志》的基础上著成《海国图志》,明确阐述“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的道理。他提出中国当以俄罗斯彼得大帝为榜样,励精图治,赶上“西海之国”。

魏源的“师夷长技”思想,固然有攘外之急需,但绝非皮毛之见,它包含着深刻的革新思想,已显示出他用世界眼光思考中国问题的远见卓识。

洋务运动的兴起是中国人学习西方长期技能的正式开端。洋务派在认清敌强我弱的技础上,试图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强船强炮的技术,以维持清朝的统治。这些人在**以奕訢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和张之洞为代表, 设立了总理衙门管理对外事务,衙门内设有英、法、美、俄四股,以后又增设海防股;在总理衙门之下,设有南、北洋通商大臣,分管南、北口岸的通商和交涉事务。

为了培养翻译人才,总理衙门还成立了北京同文博物馆学习外语。这些制度的建立,为洋务运动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前期以“求强”为目的。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或是经费不足,或是煤铁等能源不济,这使洋务派原先创办军事工业时的踌躇之志顿减大半,无法回避的困难,令洋务派备受困扰。他们终于明白,单靠建立军工企业是不可能成为强国的;西方的强大不仅在于其坚船利炮,更在于其国与民的富足,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和深化,必然外现于行动。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洋务运动进入了寓强于富的“求富”阶段。

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种种行为,反映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的勇气。但是,他们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单靠引进先进技术来挽救国家危局,这是不可能的。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强国梦的破灭。

中国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改变政治体制,才能有效地研究物质技术。这种不断上升的改革趋势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即1898年的改革运动。戊戌维新是在“救亡图存”的呐喊声中拉开帷幕的。

它从一开始就把学习西方的着眼点放在政治制度上,希望通过政治制度的变革,来挽救中国任人宰割的危局,真正实现中国的自强自主。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中国要想强大,就必须改变旧体制,实行西方君主立宪制。

梁启超、严复、谭嗣同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光绪皇帝颁发了维新变法的要旨: 在政治方面,设立制度局,改革旧机构,裁撤冗员,澄清吏治,广开言路,允许自由设立学会、报馆,给予言论、出版自由。

在经济方面,要保护和奖励工商业,设立国家银行,设立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国家矿务铁路管理局。在文化教育方面,要废除八股文,转变战略理论,派人出国留学。在军事方面,要减少绿营,完善陆海军,实行征兵制,用西方的方法训练军队。

改革的核心是通过改变旧体制,逐步使中国成为君主立宪国家,从而达到强国的目的。最终,由于变法维新触动了慈禧及守旧势力的利益而遭到镇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人,继续努力向西方学习,改变中国。

他们认为:靠温和的改良是不能实现变革图强的理想的,只有运用暴力革命的手段彻底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才能真正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推翻封建**,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资产阶级思潮十分盛行。

一大批革命的报刊、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宣传资产阶级共和思想的大潮在中国兴起。1911年武昌起义激起了全国规模的革命,腐朽的封建君主**统治被革命所颠覆,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度在中国诞生。然而,资产阶级共和国革命的成果最终被袁世凯偷走,整个中国成了大小军阀的战场。

要使中国走上正确的道路,必须从提高人民素质入手,深入批判封建思想文化,树立新的文化观念。

一场影响深远的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以李大钊、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对封建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彻底批判。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邀请德先生和赛先生,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

对民主和科学的热烈追求,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已经深刻认识到中国的变革,必须从器物及制度的移植向生存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取向方面转化。他们认为,民主不仅仅是一种政体,而且还是一种文化,举凡一切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观念形态,如自由、平等、公正、人权、个性解放等教育可以德先生即民主代表,民主是合乎理性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是自由、公正、平等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精神。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也意识到科学与**是对立的,因为**皇帝的思想是无知和迷信的背后;只有树立科学精神,用科学方法研究一切问题,才能真正摆脱迷信,转变愚昧,使人民素质发生质的变化。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以自己如火的热情,深沉的理念和勇敢的精神,为中国人接纳、吸收人类进步文化铺就了平坦的大道。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西方思潮正是由此如潮涌入,以致五四以后的中国思想界异说竞起,百家争鸣。最后,经过思考、论证和比较,先进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改造中国的意识形态。

总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经历了由物质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艰难探求和辛苦跋涉,最终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确定的客观真理。新中国成立之前,饱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略,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此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渴望实现和平、民主,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由此,我们得出这样的经验教训,落后就要挨打,**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却不是决定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是人,而中国正是因为武装的落后和领导者的腐败错误方针政策,才使落后的中国和人民大众置身于火热之中。近代历史有力地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团结中国各民族人民不断取得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新胜利,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大脑,居安思危,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和妥善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地推向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中国人民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美好理想,就一定会实现,使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的一颗璀璨的红星!使中国人民成为世界的骄傲!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6】

终于读完了徐中约的《中国近代史》。这套灰不溜秋的书,分上下册。当然,我看的是后浪出版社的。

作者写下了1600-2000年间,中国从泱泱大国沦为半殖民地,走向灭国的边缘,而今,又回到泛泛之辈,里的重大事件。全书1083页,以一个外国人的视野来看中国发生的一切。作者睿智、客观、逻辑的思维,笑着看过去,就像一堂普通的课。

舞台上,依然还是只有几个人,围绕着权力中心,着你死我活的较量,重复着“王始帝国”的故事。

常拿凹面镜看自己,显得自己巨牛无比。拿凸面镜看别人,大象在眼里也成了蚂蚁。我只想找面平面镜,还原真实的自我。

一部近代中国史,一部近代中国人的苦难与眼泪史。书的内容国人都清楚。西方逻辑思维不适合分析中国。你站在边界线外,通过一些材料得出结论。

然而,我们是酱缸文化,对逻辑免疫。

在神气的国度里,发生神气的事。神气,神气,再神气!(最近流行咆哮体)这才是行文之道。

寒假里,我读了《中国近代史》,作者是蒋廷黻,读的比较吃力。主要观点是:19世纪以前,中西方没有外交关系,原因有二。

1。中西相隔很远2。中国觉得外国人是蛮夷之邦。

但外国人认为,中国是很好的国家,竭力与中国订立邦交,可中国人仍觉得他们是应该向我们跪下的小人,英国人就这样在一开始就和中国关系变差了。而且,当时在中国的外商发现鸦片是利润较多的货物,在中国销售鸦片,但遭到许多中国人反对,更加恶化了中英关系,最后和英国打了起来,失败后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战败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再鄙视西方。

有人想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也有人批评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不可能轻易消亡。洪秀全领导一些人组成的起义军很快攻下了许多城市,可是到后来,起义军变得骄傲自大,他们的领袖洪秀全天天打牌喝酒,最后失败了。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7】

徐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本人今天终于看完了大陆的版本,相比较于繁体版本显然是删节了不少,已经有朋友指出了,本人就不多说了。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真正对于历史本身——而非盲目追求某种模糊的意识形态——感兴趣的话,这个简化字版本的近代史仍然是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首先,这本书突破一般的观念,将历史的维度放大到了400年,成了一本400年的“近代史”。其中,有助于我们树立宏大的历史观,看到更为全面的合作或冲突、平衡或不平衡因素。而这一点,向来是本人认为中国大陆一般人的历史观最缺乏的东西。

在意识形态的影响下,我们总是把历史事件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经济因素或其它因素。这种思维的直接反动就是现在对于相反意识形态的盲目崇拜,认为西方式的模式移植到中国就可以完成所有的社会变革。

而本书正是在这一点上,向我们展示了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整体意识和文化地位。冲突的根源与其说是最终的鸦片**——当然我们不能否认这一因素的重要,不如说整个近代史的冲突就来自于两种文化模式和意识的冲突,而两种文化的踫撞和互动中,又影响了历史本身的发展。事实上,我们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是社会和历史的互动进步。

其次,从这本历史书中我们可以跳出单纯的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刺激—反应”的模式。我记得在接受基础教育的时候,历史教材就给我们这样的印象,鸦片战争以及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了所谓“开眼看世界”,以及在器物层面的模仿;中法战争和甲午战争引发了政治体制的反思和变革;巴黎和平会议引发了对整个思想的反思。这种递归模型虽然有其优点,但显然忽视了中国社会自身的主体性。

本书所刻画的近代中国的历程则是一种反思式的推进,可以这样说中国从原先的模式中脱离出来,试图进入完全外来的模式,但是发现这本身并非从其主体出发,从而进入下一个反思的过程,重新认识自身的主体性。最后一个阶段的主体性认识可以说就是摆脱苏俄模式的共产政权,其毛泽东最终取得胜利,完成中国近代重要的民族解放的任务。第三,也可以说这是一个猜想。

整本中国近代史刻画了近代中国本身的一条主线,就是求得民族本身的解放,是从整个国际体系的压迫之下摆脱,恢复自己的主动性。这一恢复最终结束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命题之下。但另一部分的解放,即个人的解放,显然没有过多提及,即是在传统版本中也是如此。

或许这应当是下一个历史阶段“现代中国”的命题,事实上我们正在前进。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本人最近看到的比较好的历史类读物,如果说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侧重于介绍一种历史的观点,而比较不注意历史事实的分析——中国这么长的历史,只在那本小小的书中都说完了,那么这本徐先生的近代史,就是将宏观的历史思维和详细的历史事实相结合的好书。

这本书的确值得一读。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8】

人民群众总是在社会矛盾运动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人们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和比较中寻找、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并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成立了!”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一百多年来受人宰割、受尽欺凌的屈辱历史。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新中国的成立,人民真正翻身当家做了主。各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彻底改变了“一穷二白”的面貌。经过60年的艰苦奋斗,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科学技术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日益繁荣昌盛,已成为世界东方的巨人。

特别是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以后,使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翻,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

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读了《中国近代史》,感触很深。当然,认为我们的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被动的历史并不简单。如果是的话,我已经浪费了半个月。但可以肯定的是,现代中国是一个艰难而挣扎的过程。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中国现代史和其他人一样,都是被侮辱的历史。不,不,我们可以假设没有清代过渡的话,现在会有我们的新中国吗?恐怕没有一个人不知道:

“事物不可能永远存在。”的道理吧!这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王朝不可能永远存在!

为什么现代中国是一部斗争史?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心思想,所以我们仍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然后世界在发展,我们的思想必须改变。谁应该承担突破这一根深蒂固的思想的任务?

就在这时,清朝出现了,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那些统治者能够做到。不可否认,历次起义帮助了中国的发展。如果太平天国和孙中山领导的起义影响到中国未来的方向。通常我们还一味的说:

“没有蒋正中,我们中国会更好!或者没有它,中国更发达。”不这一切都是中国发展的需要,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一帆风顺的发展,更不用说像中国这么复杂的国家了。

不过给我感触最大的还是看了之后我有一个强大的观念在改变:或许我以前会说有好人坏人之分,可看了之后就发现我太白痴了。其实,每一个人的利益都代表着一个团体,有区别的是这个团体的大小。

就像中共工人阶级的代表,国民党呢?不也是代表着他自己的阶级吗?这是大的方面,那一个家庭呢?

不是一个团体。为什么我们每个人都不能代表我们的家庭?在这个历史时期,任何领导人的决定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生活。这不无的让我想到:

人是重要的,又是不重要的。这很重要,因为无论你成为多大的领导者,你的一个决定都会影响你的团队。这无关紧要,因为当你被你的团队领导或被其他团队控制时,你实际上只是一步一步。

现在我们来谈谈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吧!什么条约我就不说了,我就想说难道这些条约就只有屈辱吗?没有这些条约,中国就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孙中山等。

当然,如果没有这些条约,那将是最好的,但现在是历史,我们应该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它。而不是一味的说不是。

近代影响国民意识的因素

民族意识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因素决定的。它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政治、国家政策和国家性质对民族意识有着重要影响。

辛亥革命时如果没有孙中山立志革除陋习,传播新知,那么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的脚步就要放缓,遭受列强更多的压迫。其次,在经济上,一个国家的主要经济成分对国民意识有着根本性的影响。近代中国建立在小农经济和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导致了农民封闭思想与落后思想的巨大差距。

最后,在文化上,封建伦理和等级制度对民族意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它强化了人们心目中的封建旧观念,使社会改革遭受挫折。只有付诸实践,我们人民的恶性才会改变,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通过现代史,我们可以看出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只有提高民族意识,国家才能繁荣。但是,如何培养先进的民族意识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重点发展经济,鼓励发展先进经济成分;2。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追求民主法治;3。加强国民教育,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国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国民素质;4。要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提高国内自主创新能力。

一视中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兴起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

这些说法是否准确值得考虑。虽然我研究中国现代文化史,但我不认为文化史历史的中心。在与白寿彝教授的谈话中,我们谈到了什么是历史的中心。

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

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理论。

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9】

三、统治者的腐败昏庸。社会制度的腐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导致了鸦片战争和未来100年中国对外战争的失败。慈禧时代的清王朝更是把腐败发挥到极致。

朝廷里的毒瘤根深蒂固,朝廷内**当道,搜刮民脂民膏,极端奢侈,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奢侈生活蒙蔽了当权者的眼睛,磨灭了他们的血性,甚至忘记了最基本的反抗本能。

妖孽侵,天下乱;天下乱,枭雄出。当社会矛盾发展到极致,就会出现反叛者,动荡的时代就会造就英雄。中国也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都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我想当时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出的都是枭雄,因为枭雄和英雄的区别在于枭熊鲁莽,英雄不敢鲁莽。英雄不敢跨越正统“正义”的约束,把自己的人格中忠义光明的一段放大化而隐藏了其人性的阴暗面;枭雄则不受任何拘束,霸道自我,只贯彻自己所定义的“正义”而无视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约束。

所以英雄比之枭雄更容易的民心得权势。也正是这点,导致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但是,乱世造就的不仅仅是枭雄,而更多的是英雄。1919年5月4日开始,英雄的时代来临。

雄狮苏醒!!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0】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1】

换个角度看历史——读《中国近代史》有感

许军近来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我有很深的感触。这位**时期的历史学家从世界史、全球史的视角,从人民本位的立场上提出了很多全新的见解。它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

曾几何时,当我们回顾中国近代史时,简几乎把人物分为忠恶、民族英雄或汉奸和汉奸。当然,道德评价是必要的,否则就会混淆善恶,丧失判断是非的能力。但如果我们仅仅以此为标准,我们可能会离历史真相更远。

因为中国近代史,特别是近代早期(1840-1919年),是动荡复杂的。而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则是把"中国近代史"界定为"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中国能否近代化以及如何近代化,于是就成为本书论述的主线。近代化对于当时的中国是一个非常迫切的课题。

蒋先生提到“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中国要成为现代化国家,必须实现三个目标: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实现机械化;摆脱家庭故乡的观念,培养民族主义成为民族国家。

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现代史,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视野更开阔,对文字的分析和评价野更公平。接下来,以林则徐为例,谈谈该书对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在我们的传统观点中认为林则徐禁烟的民族英雄和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首先提倡向西方学习,这固然是正确的。但同时,我们忽视了从时代背景、历史细节和人物心理状态等方面来认识人物。而《中国近代史》就做的很好,请看其对于林则徐的一些看法: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

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着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为什么在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的形象和我们所认识的林则徐有差别呢?

书中详细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为什么道光年间的中国人不在鸦片战争以后就起始维新呢?虽然原因很复杂,但值得研究。

……其次,中国文化是文人阶层的生命线。文化的动摇就是士官工作的动摇。第三,中国文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和官僚阶层)缺乏最独立、最无畏的精神。

无论在那个时代,总有少数人看事较远较清,但是他们怕清议的指摘,默而不言,林则徐就是个好例子”。

“真的林则徐是慢慢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他就知道中**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把他在广东收集的资料交给了魏默慎。

魏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

林虽有这种觉悟,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的提倡”。并有史料作为佐证。

清廷把他谪戍伊犁,他在途中曾致书友人说。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

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即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况逆船朝南暮北,惟水师始能尾追,岸兵能顷刻移动否?

盖内地将弁兵丁虽不乏久历戎行之人,而皆觌面接仗。似此之相距十里八里,彼此不见面而接仗者,未之前闻。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令此一物置之不讲,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所以后来他没有提出进一步向西方学习的想法。徐广缙升任广东、广西省长时,曾写信给林则徐,讲述如何控制外国人。

林回答说:“民心可用。”林则徐的回答和道光帝的上谕都是士大夫阶级传统的高调和空谈。

仅以民心对外人的炮火当然是自杀。因此,可以说林则徐并没有公开提倡改革,没有向西方学习。他的思想和实际行动脱节了。

作者提出这些观点不是贬斥林则徐,只是从林则徐的个人身上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化转型之艰难,明清时期的中国已经大大落后于世界潮流,告诉世人只有实现近代化才可以拥抱世界,赢得未来。同时也告诉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认识要回到当时的那个时代中去才可以更好地了解其人其事。我们不需要高大的人物,深入到历史场景中去,摸清人物的心理,这样才能更接近历史的真相。

作者最后如此评价林则徐

“他(林则徐)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林则徐)无疑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最好产物。他认为自己的名声比国家大事更重要,更不用说别人了。

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作为传统的士大夫,林则徐这样做并不是因为所谓的道德问题,而是因为社会和时代的原因。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2】

古代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强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自然少不了与其他各国的外交活动,而与周边各国的交往则由来已久。

中国传统的外交观念是由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因素决定的。首先,由于中国自身的地理条件,中国北部有蒙古高原,西部有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南部有广阔的海洋。这些天然的屏障将中国与世界割裂开来,使其自身就成为一个独特的“世界”,很容易让古代中国人产生一种不正确的文化观即,中国就是世界的中心。

而从经济因素看,即生产方式角度,中国古代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再加之中国地大物博,从而产生了“天朝上国”思想。中国的这种对外表现是,当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对外关系时,中国不能一视同仁。在中国统治者看来,只有当其他国家以附庸国或大臣国的身份出现,并定期向中国进贡时,才能与中国这个中国的上王国建立关系。否则,一切都是免费的。

蒋廷黻先生的著作中提到,乾隆年间英国使团访华时,因拒绝向乾隆皇帝鞠躬而遭到中国拒绝。还有中国主动出访其他国家的外交形式。这一形式主要是由代表团携带大量珍稀首饰出访各国,奇珠要目的是提升国家威信。

比较有名的案例就是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体现了中国古代朝贡体系的外交模式。

当时之所以建立并保持相对稳定的朝贡外交,是因为封建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确实走在世界前列,具有开展朝贡外交的实力。那时的西方国家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中,神权的统治让当时的西方诸国发展较为缓慢,无法与物产丰富的中国相抗衡。但是当鸦片战争的炮火回荡在中国大地上时,这个沉醉的国家刚刚苏醒了一点,中国开始发生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在西方列强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的朝贡外交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近代外交转型是 “条约体系”取代“朝贡体系”的一个过程。对外谈判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的贫弱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屈辱地位,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活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政府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战败,英法联军轻易占领北京,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沉重的打击和残酷的现实终于击碎了晚清统治者的天朝梦幻。

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统治者开始重新审视其传统的对外观念和外交。从1861年始,晚清中国开始实施条约外交,所谓条约外交就是指晚清政府在中西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外交方式,它它以履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手段,目的是求得与列强的和解与平等,保全和局,以便开展自强运动,从而维护晚清摇摇欲坠的统治;同时,晚清统治者还希望借助条约来限制列强条约之外无止境的索求,维护中国尚未丢失的权益。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强迫中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和《虎门条约》。

随后,中美之间签订了《望厦条约》,中法之间签订了《黄浦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强迫中国签订了《天津条约》,1860年,又强迫中国签订了《北京条约》。接着,在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战争中,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可以说,晚清中国是在各种条约交织的网下存在的,一张黑色的密网笼罩着它半个多世纪,。从晚清到民国,中国的外交活动明显呈现出五个特点:对外态度上,中国轻视西方列强,对西方列强深恶痛绝;对外谈判过程中,多数未能摆脱最初争端的最终结果:

在对外交涉时,很难摆脱内外双重困境——外部强敌入侵与内部不同政治派别相互倾轧;在外交活动情感上,在饱含屈辱的同时,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在外交进程的演进上,既被动因应,又在一定程度上借鉴西方先进的外交策略等而渐次成熟。中国近代外交的五大特点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上层统治阶级昏庸无能,致使富有远见卓识之精英人士无法施展拯救衰落国势之抱负;在中国传承数千年的农业文明更趋衰落,极大地限制了综合国力的提升,使中国远不能适应近代化发展诸多方面尤其是外交方面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文化上,为历代帝王及其御用官吏所改造的儒家文化在全社会占据主导地位,保守落后、因循守旧的气息充斥于社会各个角落,成为制约中国外交近代化进程的思想障碍;官僚行政系统的设置臃肿庞杂,其官吏大都人浮于事,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或创新精神,外交近代化的步伐势必相当缓慢;怀旧意识与文明古国的思想包袱,在学习并借鉴西方文明的过程中承受着异常强大的阻力。

朝贡外交向条约外交的转变,充分反映了中国近代的衰落,世界中心也由东向西转变。康熙和乾隆都是中国政治家勤政的典范。然而,他们无法理解工业革命的意义,机器对文化的变革影响,也无法预测人们的时间、效率、效率、成本、价值、市场等观念在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历史后果。所以,康乾盛世的逍遥太平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后人无限深情追念的记忆。

一个国家的外交形式深深体现了这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程度,按此来说的话,近代中国的条约外交产生的原因也就不言而喻了。

中国近代史观后感【篇13】

. 如果真诚是一种伤害,请选择谎言;如果谎言是一种伤害,请选择沉默;如果沉默是一种伤害,请选择离开。近现代史学习心得

刚刚开始上《中国近现代史》课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这段历史我们初中学过两遍,高中学过一遍,现在来到了大学,怎么还要学啊?而且内容都一样,从鸦片战争到现在,没有翻修!

虽然嘴上没说,但心里觉得学校这样的安排纯属多余。老师好象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别看你们历史学过好几遍,但我现在问你们几个问题,你们当中不一定有人能回答得上来。

鸦片战争是哪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哪年爆发的?这些问题算是简单的吧。

谁能告诉我?”不出所料,听到这个问题后,全班同学都做低头苦思冥想状,半天都给不出回答。

老师的问题让我意识到,虽然我们学了很多次,但我们没有太多注意。即使有时很用心,但在处理完考试后,就放弃了。现在脑子里的历史事件已所剩无几,跟当初没学过的一样。

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也没有意义。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安排我们再学习是合理的。他要我们记住:

落后就要挨打!引申到我们身上就是:不求上进就会被淘汰!

这次学习,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多了解些中国近现代史,做个合格的炎黄子孙。

“落后就要挨打。”在我看来,这个道理贯穿着整个历史。回顾过去,无论是鸦片战争还是日本侵华,都得到了证实:

昔日的中国因为懦弱而受尽欺凌。虽然我们现在已经变得强大,也也逐步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但却不能轻易忘记这些灾难深重的屈辱史,在这段时间里,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是以号称当时的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在1840年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战败后,清政府还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后来,英法在1856年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此后又陆续有英法俄的《北京条约》、1885年中法的《中法新约》、1894年中日的《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的《辛丑条约》等等。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如果没有这些侵略战争,我认为中国的现状可能会好得多。大批的不平等条约不知道让我们中国人倒退了多少年。但是值得肯定的是,中国建国以后的发展十分迅速,我们几十年里就完成了别的国家要几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务。

就像我们从制造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到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只用了七年的时间,但美国却要花去200年。虽然我们与美国、英国等国家还有一些差距,但我们应该考虑到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

其实,中国的历史,也是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不挠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有的来自社会底层,有的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有组织,有的自发。像林则徐、关天培、左宝贵、丁汝昌等批爱国将领的涌现,鼓舞了人民的斗志;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造成沉重的打击,社会各阶层的团结一致,让人民看到了希望。

最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五四爱国运动于1919年爆发,在全国范围内蔓延,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它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所以,不必去盲目崇拜美国、日本,我们应该崇拜我们中国人自己。

还记得,小时侯,我学会的第一首歌是《社会主义好》,歌词的最后那一句“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相信所有的中国人也都听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些脍炙人口的歌曲并不是凭空编造的,它们的存在是有依据的。

提到中国,又会忍不住想到让我们全体中国人自豪的“红军长征”。长征的年代已离我们远去,但“长征精神”却代代相传,就像是保存精神火种一样。

长征途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常常在我们的心中荡漾,那种不屈不挠,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永雄气概,那种互帮互助、亲密团结的合作精神,那种严守纪律、全心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都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们前进。但在无数的光环下,还有许许多多同样出色的战士,他们或许没有令人们为之称赞的英勇事迹,但“长征精神”在他们身上,同样是熠熠生辉。

在这里叙述一个长征故事——“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

这是发生在红军过草地途中的一个感人故事。有一支普通的红军叫谢益先。当他穿过草地时,他收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

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感到无比沉重!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两万五千里,在中国的土地上,也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走一圈。我们的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突破了包围,翻过雪山,越过草原,越过赤水,夺取了泸定桥。从1934年秋到1936年10月,这一历程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为中国的胜利树立了举世无双的历程碑。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从未经历过这样的艰辛和惊险,但这段历史仍然带给我们无数的反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

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应该把这些精神融入我们自己的血液中,把这些财富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我们自己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历史,给我的带来震撼的不仅仅是长征,还有辛亥革命,百万雄师过长江,五四运动等等。在此就不一一叙述它们给我带来的是如何的感受了。

知史可以明得失。我们现在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从历史或教训中找到答案,这对我们未来的生活是非常有意义的。 学史使人明智,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的。以史为镜,可知兴替矣。

相关阅读

  •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观后感

    上了半学期的中国近代史纲要课,感觉受益颇深。吴原元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上课内容,向我们展示了许多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电影与《凤凰大视野》的节目视频,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般地目睹了那一段段历史的血汗与眼泪,那一...

  •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近代史纲要》学习心得体会这个学期我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短短几个月的学习与积累,我收获颇多,也深有感触。收获的是更加深刻地了解了中国近代的这段历史,感触的是知道了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

  • 中国通史观后感范本

    如何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当观赏影片时,会在脑海中不断涌现新的感受与想法。所谓观后感,意即通过观看后所引发的感受与思考过程。那么,什么样的作品名观后感才算是优秀的呢?如果您想找一篇好的文章,我们推荐您阅读“中国通史观后感”,该篇文章可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需具体的操作方案,请咨询专业机构!...

  • 中国通史观后感收藏

    记住个人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交流思想。在书写观后感时,要将个人的感受与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我猜你正在寻找有关作品《中国通史观后感》的观后感范文,那么我建议你阅读以下重要消息!希望这篇涉及《中国通史观后感》的文章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请注意以下内容!...

  • 百团大战观后感(必备十三篇)

    通过充分研究和探索,笔稿范文网为您编辑了“百团大战观后感”这篇文章。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给您带来独特的思考和收获。当我们观看电影时,能够在其中感受到内心的净土,而在思考后我们可以将这些想法写成观后感。至关重要的是,在写观后感时要深入思考,以揭示作品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出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