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设计观后感10篇

发表时间:2024-02-08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写好范文能够给大家提供好的参考,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最新设计观后感10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观后感(篇1)

本书第三章《明确目标》提到了“标准制定”和“解析标准”等问题。我想,我们的教学在“标准制定”这方面不需要太费脑筋,因为我们有《课程标准》,只要我们的课堂严格按照标准来设计就不会有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存在了。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就要思考“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的问题。拿我们的语文课来说,我们有阶段性的目标——每个年段在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达成什么样的标准,在《课标》上写得很清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贯彻和执行力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好好研读标准,严格执行标准。

有的人可能认为“解析标准”是有一定难度的。的确,对标准的解读非常容易出现偏差,要么拔高了要求,要么降低了要求。达不到目标的要求显然是不行的。同样,我们一定要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拔高要求,把目标制定的过高,的确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往往是以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为代价的。

还是拿语文来讲,要想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制定准确,在“解析标准”的过程中,我们就要看明白单元导语,融会贯通课后题要求和梳理好交流平台中的知识点,把握好这些,对于我们“解析标准”是大有帮助的,这样才会让我们的教学“回家”。

设计观后感(篇2)

这本书无法让人更懂设计,它为你武装设计的思维,并要求你不断迭代关于设计的观念。

一、原研哉作为一名设计者

二零零一年起,原研哉受田中先生之托成为无印良品咨询委员会的一员,构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无印良品呈现出的形态。极简主义/简约在无印良品这里并不能粗暴地概括为简洁和朴素,因为简化工序会使其更易被模仿;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优雅而质朴的生活提案”,从而形成世界性的影响。

根植于日本的品牌能够成为WORLDMUJI,一部分是由于田中先生所倡导的“从日常生活的审美意识中提炼而成”,另一部分便是原研哉对它的发扬光大。

这一理念除了指导产品开发,在向受众直接表达的平面广告上也产生了经典的呈现。

《地平线》系列取景于“乌犹尼”盐湖和“马鲁哈”草原,意在通过一条完美的地平线表达“虚无”(Emptiness)的概念。拍摄这个普遍真理的自然景象在4米高的地方取景,地平线将天和地完美分割。

原研哉作为独立设计师也设计了长野冬季奥运会开幕式的节目册。

二、《设计中的设计》对我曾经工作的启示

设计不是做加法。

设计,让人想到的是“加法”或者“浓墨重彩”。是一种加在原材料上的改变它的想法,也是一种加在物与物之间的结构,或者赋予色值。这本书第一次让我意识到……设计的本质——先“深入”地理解,再“浅浅”地表达;它不应该被注意到,因为最完美的设计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整体。

在达到这个理解之前,引起省思的是原研哉提出的“留白”,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水墨画里的词汇。当把“留白”作为“设计”的理念提出,产生了奇妙的对比。

在无印良品所有的物品中,牙刷架是它的设计理念最生动体现,“扳指”状的牙刷托完全脱离传统牙刷杯的规制。

它意味着终极的指向。

从新产品设计的角度而言,人群的区隔、产品的定位是它的原点,它的配方、它的包装设计是随之而生的产物,就如鸡和蛋。这一整套的动作能够称之为设计。当人们谈论设计之时,是从微观的角度把它具象成为了一幅图或者一个视觉作品。

这个思路在炮制多美滋高端新产品“致粹”的时候得到了完整的练习,它的视觉体系出发点不是理性的说服,而首先是感性的共情。它共情的对象是和虎妈相对的另一类新手妈妈,她们不为自己的孩子预设既定的角色,而是通过陪伴,来发掘并充分激发孩子的潜力。而落到“奶粉”这样严谨的产品,它的产品支撑点在于改变营养元素的结构,激发它提供的免疫作用。

在视觉设计上,如何把产品的理性和人群的诉求无声地联系起来?首先找到了一个比喻——钻石,钻石和碳由相同的元素构成,结构使它们有天和地的区别。

在包装的设计上,将钻石的切面及透光的效果作为设计的元素,或者可理解为基底,不言自明地表现高端、可靠、坚实,又不似其它奶粉般冷感。

三、再看《设计中的设计》

时隔多年,在现在的平面工作、甚至管理工作中这本书里朴素的话语依旧会随之浮现。

设计观后感(篇3)

配色的过程,涉及三个方面的知识,一是颜色关系,二是暗色与亮色,三是暖色与冷色

1.辨别颜色的关系是配色的第一步,也是精良设计配色的关键。

作者介绍了一个由12种基本颜色构成的工具,这个工具叫色轮。利用色轮,可以创建彼此非常协调的颜色组合。这里介绍了4种常用的颜色组合:

互补:色轮中完全对立的两种颜色。最佳搭配是一种作为主色,另一种用于强调。

三色组:彼此等距离的三种颜色会让人愉悦。红、黄、蓝就是一种极其流行的颜色组合,儿童产品通常会采用这种组合。

分裂互补三色组:从色轮中选取一种颜色,然后找到它的互补色,不过并不直接使用这个互补色,而是选取该互补色两侧的颜色。这样的组合会有一种更为细致的颜色边界。

类似色:色轮中彼此相邻的两种或三种颜色组合。

2.暗色与亮色可以丰富你的配色选择。

在色调中,添加黑色或白色,可以调整色调的暗亮。这里主要有两种组合:单色和多色组合。单色组合,是由一种色调及其相应的多种亮色和暗色组成。读后感·如黑白照片。多色组合很有意思,它是选择上面4种颜色关系之一进行配色,不过它并直接使用色调,而是使用这些颜色的不同亮色和暗色。如红绿互补组合,这种组合很绝妙,但是它们总是脱离不了圣诞节的感觉,不过使用了这些互补色的某些暗色,就能表现出丰富的效果。

3.配色要有温度。

颜色要么暖,要么冷。暖色包含红或黄,冷色包含蓝。想要给某些颜色“加热”,可以添加红色或黄色。同理,对颜色增加不同程度的蓝色可以对其“降温”。

颜色冷暖最重要的一种作用是冷色总是趋于后退,而暖色总是趋进型的。暖色使用一点点就能产生效果,而冷色却需要更多的冷色才能产生效果或形成有效对比。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让冷暖色太过均衡。

设计观后感(篇4)

设计是一个很抽象的词,但当设计师把它剖削了之后,它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有时甚至会擦肩而过,看你有没有发现而已,设计也如此。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企业重要的经济支柱。一般来说,经济、政治、文化都离不开设计。

比如说;商品是市场的主体,是消费欲望的集合体,无论设计什么都要适合消费者更能实现具有引导性的设计,作者还从国家的品牌来解析这个设计。因为每个国家的形态不同,经济文化都是一样的,所以设计出来的东西应该被人们所接受。

正如作者所说的环保,这是当今世界最关注的问题,需要我们慎重的考虑,其实环境也是设计中的一个环节,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所以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但要对社会的敏感度,而且要顺应时代的变化。设计不能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停滞。因为时代在发展,我们要真正认识到设计本身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发挥了什么技能,以及产生的价值,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所要知道的。

但我对设计真的一点都不了解,但看完这本书后我深刻的了解到设计真的很广泛,而且设计出来的商品都要符合时代的进化,这些都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为宽广的视野,更好地观察世界之美,同时我们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涵义,设计为了什么?怎么样设计?这些都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

作者之所以一步步迈向设计中心,使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设计师,这都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所以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学好设计。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 (三)

坦白地说,在我上大学之前我不知道设计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我一直想知道答案。在十一假期的时候我就在书店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设计中的设计》这一本书,想从中获取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带着问题,我就开始了我的“发现之旅”。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封面。它简单明了。虽然只有黑白两种颜色,却散发出神秘感。这本书的作者是原研哉。日本平面设计师、日本设计中心代表、武藏美术大学教授、无印良品美术总监。

目录的前面是三位设计界的大师:李埃德尔库特、前田约翰和杰斯帕莫里森对作者原研哉的评价以及对《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的体会,这使我在没有阅读之前就明白,我会在这本书中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也许我对设计这个词的意思会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设计观后感(篇5)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

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田中先生文笔朴实细腻,字里行间透着令人陶醉的淡淡香气。总之这是本很叫人享受的书。下面摘抄几段我划过的段落,和大家分享。

-我的二十一世纪(

人就是有这种天性,在痛苦的时候,会想着或许明天一切就会好起来,而在

幸福的时候又会隐隐不安于未来可能遭遇的不幸。在古代的日本,有一种叫做“空寂”的美学。破损的茶碗被用金色的漆修补,

而漆本身的美渗入到茶碗中。这种以破损后修补而成的茶碗为自豪的观念,蕴含

着至深的哲理。所谓世界只有物质是无法成立的,显示的或许就是这种强烈对比中的自豪。

我认为,思考受伤地球的再生,重新认识非西欧文明,脱离整齐划一的欧陆风格,控制对舒适的过度追求,减少华而不实的国际交流,弥合由认知不同而产生的思想冲突,找回对非光滑闪亮之物品的审美等,这些都是二十一世纪设计的最大课题。

设计观后感(篇6)

在《设计的觉醒》这本书中,田中一光一直用平时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说了他这一生设计思考的觉醒过程。

设计的作用在于寻找功能和社会间的特点,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前提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考验一个设计师是否成熟的标尺。

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鼎盛时期,针对大众过剩消费打来大量浪费的社会现象,田中一光敏感地察觉到设计可以介入大众生活发挥社会影响力的作用。从日常生活角度入手,倡导“资源循环再利用”,为企业提供了将设计转化为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新方法,更从基本观念入手向设计灌输了“合适就好”的生活方式新理念,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影响。在设计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了无印良张的产品,无印良张的产品能够很好地传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的思想,因此,比起过度造型,过度使用色彩的商品,无印良张不仅提供了相对便宜的价格,而且还在社会中构筑了知性生活的形象。但在崇尚奢侈品消费的大环境里,无印良张却推出以“日常”作为主打的日用品,不能不说是种强烈对比。

为了突显商品或商店的信用而为相同的商品加上不同的标签,我觉得是“品牌性”对商品本身的过分参与,对于那些把商标去掉的话,就不再具有其商品性格特征的商品来说,强调功能而品质又稳定统一的无品牌商品,反倒是中对照,在一个浮躁的环境里更能获得知性群体的认同。

其实,无印良品的诞生是对现代文明高技术的一种抵抗,从这一层面上讲,世界上的知性群体,都会产生共鸣,都会团结起来。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感到,无论是设计,还是消费态度,在二十一世纪都会有很大的转变。那种认为“永远光滑闪亮的物品才是新的”的美感意识,连同“稍微有细小划痕就退货或丢弃”的消费观念,在二十一世纪都将面临巨大的转变。非必要的改版换代,每季必发的时尚新品,以及在本质上缺乏创新的新商品开发等,总让我觉得其中的思想已落后于今天的时代。总而言之,二十一世纪的设计,会处于更多样化与更高科技的环境里,但同时,也走到了需要重新审视人类价值观与标准的时候。

《设计的觉醒》这本书的目标是为让人们了解在中国经济日益强盛,设计日益为大家所重视,同时又出现了各种困惑的现在,试图让大家通过田中一光的设计思考,去了解对于那些平日里司空见惯的、在普通不过的日常我们其实是多么“不了解”,进而让人们站在新知识的肩膀上,邂逅新鲜的“设计”,让“设计”在自己的身体中觉醒。

设计的觉醒过程,就是设计师在日常生活中对生活认知不断觉醒的过程,这意味着司空见惯的东西里也有大量的值得我们去再发现的未知部分,“觉醒”是设计应该扮演的重要角色,《设计的觉醒》就是试图给我们提供接近设计觉醒的入口。

设计观后感(篇7)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的信息和作用是节约能源。此外,厕纸的排列也可以紧密排列,以节省空间。

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种**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揭露这个问题,引发用户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

就像一些大师通过海报设计呼吁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一样。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在我看来,设计就是设计是和消费者通过设计产品进行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左或右飞行的飞机。这种设计不仅让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也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包含着一种感动,他的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和生动的沟通方式。

四。重新设计就是将这些日常生活用品陌生化,进一步捕捉设计的新鲜感。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在适应市场的同时,要努力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努力实现引导性设计。】

通过我们的设计,逐步提高消费者的审美意识。流行的观点是提高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个。[人类的幸福不仅仅存在于经济增长中。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

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有内涵的设计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如果没有成熟文化的典型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就枯燥、肤浅,迟早会被时代淘汰。作为一个设计师,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化我们的文化,丰富我们的内涵。

设计观后感(篇8)

(一)将课程目标等同于教学目标,目标描述笼统,缺少标准和层次。

在我们如火如荼开展的集体备课中,我们将集体备课分为全册备课、模块备课和单元备课。通过阅读本书,我们知道,对小学英语而言,课程目标是整个小学阶段英语学习者需要达到的二级目标,以及学生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需要达到的分级目标。而教学目标,则是更细致的模块、单元的话题、功能、情感等具体的目标。二者是统领关系、总分关系,决不能混为一谈。

(二)关注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忽视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

在传统的应试模式下,教师备课中的教学目标基本约等于语言能力与学习能力目标,思维品质与文化意识的目标意识是缺失的。这样一来,学生只有见到试卷才会两眼放光,学生成了“书呆子”。而对于语言背后的历史演变思考呢?对于文化背后的教育性思考呢?对于不同文化的“和而不同”的理解与接纳呢?我们的教育,在很多年的发展中,正是缺失了思维与文化,才出现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我们的基础教育才错失了很多与更高端的学术接轨的良机。

读书的过程是思考的过程,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保底不封顶”,才能真正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从自己水平与能力的源头得到发展。

设计观后感(篇9)

《设计的觉醒》读后感精选

书中的文章都不长,大多数介绍设计作品的书或文字,都采取直线式的介绍方式。某位设计师,a,b,c,d一步步走下来,然后有了最后的设计作品。但凡写过简短的作品介绍的人都清楚,这种介绍方式,看似是条理清晰,符合逻辑的,当然这也是由于各种(潜在)甲方的限制,却不一定能反映出设计过程中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过程中的随机性。不过,我以前所接触的各种书、杂志,大多是这样了。也曾感叹过,其实它们并没有展示出,或教给我真实的思考和设计过程。因为我只看到那只结成的苹果,以及其所在的那枝枝干,以及部分根茎等。但是看不清整棵供给养分的大树,更不知土壤、大气等环境。

之前对田中先生的作品,也只是肤浅的知道那些特征鲜明的几何形。但这本书为我展示了其后的大树。正所谓“未知的已知”。先生回想着他从小观看歌舞伎的日子,借品茶、品尝料理、介绍他认为是“日本设计之源”的琳派绘画等娓娓道来令他醉心的日本美学和其与西方美学的异同。(这让我非常希望能去京都做一次深度游!)文中多次探讨西学东渐对日本战后社会发展的诸多影响,以及国际化背景下日本设计何以体现独特的日本文化。这对国内当前的设计行业发展状况也很有借鉴价值。其中很多问题和想法,也常浮现在自己头脑里。读时觉得自己很被理解,时而又豁然开朗。先生生活体验与设计思考的高度融合令人佩服和羡慕。“设计师工作的原点是观察。”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读完一段一抬头,觉得眼睛似乎变亮了,耳朵也更灵了,感官放大,头脑也自由起来,好像事物若隐若现的关联马上就可以一一呈现在面前。而一处意外的关联往往会成就一个设计灵感。只是,这感觉转眼即逝了。

设计观后感(篇10)

这段时间我不仅在为毕业设计想方案,同时也阅读了《设计中的设计》这本书,读了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像原研哉在开篇的自序中所说的一样,自己越来越不懂设计了。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你对于设计的认知倒退了,而是证明你在设计的世界里又往更深处迈进了一步”,所以归根结底,这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是因为我对设计这个异彩纷呈的世界越来越高涨的热情,以及对设计的意义更加深刻的思考与感知。

设计是什么?在我离设计很远很远的时候,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名词。而如今作为一个初学者,它有些神秘,有些美丽,又有点包罗万象,意蕴复杂。对于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原研哉并没有在这本书中给出一个明晰的答案。但他给了我们弥足宝贵的启示。通过创新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这是我在第一章“设计到底是什么”中所认识的设计。

“设计的时代将要来临”。当初的松下幸之助看到了设计发展前景,二战后的日本产品设计高速成长,并且对质量的追求为规模化、量化的生产提供了品质保证。日本设计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是因为,对如何形成真正具有自身特色的设计思想的思索,在于反思什么样的东西才是“日本的”,在于将现代主义的感觉浸润并融入日本的生活文化中去。

完美是枯燥的。设计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完美但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的东西。真正的设计应该不受教条、规则的束缚,充满想象力,永远在寻找新的、更好的、不同的、不被遗忘的创意。试着通过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事物,才可以寻求新突破。每个人也要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不人云亦云。

设计在哪里?设计已经深深的扎根在生活当中,最令我们视而不见、习而不察,而恰恰又离不开的大概就是设计了。因为生活中的细枝末节,每一个不容忽视的部分,都是设计。设计也为原本普通的生活,带来不一样的温馨与惊喜,让生活变美、变放松。“生活本身,就是设计的起源地;而设计,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对生活的发言。”

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没有标准答案。事实上,哪有那么多好与不好,只要它足够有趣、足够有新意;只要你喜欢,哪怕一件有趣的小物件,也可以将不好变成好,给你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官享受,让你怦然而心动。

在现代工业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如何退去浮华、回归自我,保持一颗平静宽容的心越来越多的被人追捧。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也不仅仅限于好用,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设计产品。

正如原研哉写在最后:“我想邀请那些对设计有兴趣,在设计入口观望的人一起来阅读。设计世界看起来门槛很高,不会让人将其与流行或者潮流联想在一起,相信有很多人即使对

设计有兴趣也不一定会真的认为自己可以进入设计界,但我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走好设计这条路。我期待那些对设计有兴趣的人能够坚定地进入设计界”。

相关阅读

  • 最新设计实习周记6篇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最新设计实习周记6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2月23日 星期三今天是实习的第一天,对于这个实习从刚刚发放假就一直很期待,对于各种各样的情...

  • 最新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简短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最新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简短,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今天早晨7:50分,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日照科教频道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看...

  • 最新设计类实习报告精选

    不管我们是学习,还是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报告,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我们在写报告时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呢?编辑为您提供了最新设计类实习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立春观后感(分享10篇)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立春观后感》,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我们年轻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想成为文学巨子、艺术家、将军、英雄和企业家,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为柴米油盐而...

  • 最新广告观后感

    优质的作品名观后感必须具备以下特质:1. 真实感与真诚: 观后感应该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感受,不因外界影响而虚假或夸大。2. 深入探讨: 观后感不仅仅是对作品表面内容的概括,还应该有对作品深入思考、探讨的程度。3. 独特观点: 优质的观后感应该能够提供独特且深入的观点,这些观点不仅仅是作品本身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