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观后感5篇

发表时间:2023-12-27

陶行知观后感。

本文将带领大家深入探索“陶行知观后感”,你是否了解如何撰写一个引人信服的作品名称观后感呢?观后感既可以是情感上的呈现,也可以是深思熟虑的产物,请务必将这篇文章收藏起来,以备日后阅读!

陶行知观后感 篇1

《学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读后感

说起陶行知的名字,那是响当当的,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一生是伟大而光辉的一生,他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事业,为国家为民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后人留下了一份极其珍贵的教育遗产。他不仅在中国很有名,而且在世界上也很有名。他是一个世界级的人。

我想,实在是没有诺贝尔教育奖,要是有,陶行知绝对应该是获奖者,因为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人象他那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全身心地投入整个民族的普及教育运动且取得辉煌的成就,而这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读完《学习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这本书,我掩卷而思:陶行知的伟大实践与经验和伟大人格与品德,我们就不讲了,因为我们是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专职使者,所以我想就专门就陶行知关于教师的思想和理论谈谈自己的看法。

陶行知认为,教师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师在小学教师中。他曾说过:“小学教员教得好,则一二

十、一二百家的小孩可以成家立业。否则变成败家子,永远没有希望了。”“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手里。

德国战胜法兰西,归功于小学教员,这是人所知道的。”“小学教师之好坏,简直可以影响到国家的存亡和世运的治乱。”……给予小学教师如此高的评价和期望,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对自己身上所担的责任进行审视,每日三省而吾身。

至于教师素质,陶行知有两个词令人震惊:

1、教师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认为教师献身教育,首先在敬业。他有一首抒情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秉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其次要乐业。他说, “一定要看教育是大事业,有大快乐,那无论做小学教员,做中学教员,或做大学教员,都是一样的。”再次要有坚定的信念。

他创办工学团时说过这样的话:“中华民族之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我有这种认识,我有这种信仰,我愿意做一个园丁将这种子遍撒人间。”他的这些话深深影响着我,让我从教十几年来,一直遵循“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不管面对的是青春飞扬、自主自立的大学生,还是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小学生,我都秉承热爱学生、热爱教育的宗旨,全身心地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句话出自《论语》,流传了几千年。在陶行知看来,教师必须天天学习,天天接受再教育,才能常教常新,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学而不厌是诲人不倦的前提和基础,又是教学有新意之**,还是获得教学之乐,去教学之苦的好方法。“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在我的从教生涯中,我一直是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因为我认为唯有“学到老活到老”的精神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势。陶行知指导学生的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提问。他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在不断地启发学生质疑,再引导他们学会自己去找方法求答案,而这正是教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精神的本质所在。

陶行知的文章还包含以下信条,对教育和教师提出了各种要求:

我们深信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使他们成长。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就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尤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这字里行间凝聚了多少大教育家的心血和汗水!只有致力于教育事业,无私奉献,才能总结出鞭策后人、激励大家的名言,值得深思。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他的教育思想指导着我们的教师工作,全面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继续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和经验。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陶行知观后感 篇2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12.6)

肖秀锦对于教育工作者陶行知思想耳熟能详是是先生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看过《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人会都发现:

陶先生的文章篇幅都不长,但每一篇都令看过的人获得意外的收获。陶行知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他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陶行知不仅倡导科学教育,利润教育和生活教育,而且十分重视对学生生活的教育。在他看来,教人做人,做一个具有民族精神和高尚人格的人,是一切教育的永恒目标。“教育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好人,做好国民的意思”。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他一贯坚持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做人”。

他所谓的做人乃做“人中人”,即心怀国家和社会利益、一切为人民、平等互助、公德和私德都不可欠缺的人。正如他在年为百候中学所作的校歌中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爱学生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对学生没有爱,甚至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能。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漠不关心。这是优先权。偏好是一种非理性的情绪。

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

教师的爱包括教育的目的,通过这种爱可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教学论,也是其倡导的**教育的基本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教、学生学、做的有机结合。“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

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学生具有一定的生产、生活等实践经验、实践技能和理解能力,把教、学与做结合起来,“在劳力上劳心”使实践与理论结合起来,才能使其获得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交融的真知。惟其如此,才能培养陶行知所热切期望的“头脑能指挥手指行动的人”,才能培养一大批对改造社会有实际作用的“手脑并用”的真正的人才。

他的思想让我不断的反省,不断的醒悟,使我懂得知识一定要学以致用,只有把知识用于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无穷力量。我从陶行知身上看到了光明:学会追求。

爱的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读《陶行知》有感——学陶子扬陶思做阳光教师

2011-10-30 16:01:32 |分类:默认分类|字体订阅

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了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如生活教育理论、教师论、教育论、学校管理论、创造教育理论……这些理论不但没有过时,相反,其**远瞩的教育理念,远见卓识的教育思想,科学而具有开创精神的教育策略,不仅在当时具有先进性、开拓性,即使在高度发达的今天,仍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切实的指导性。

平时,由于工作繁忙,我没有时间阅读练习的思想。此次借培训之际,又恰逢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我及我的同期学员们在南京陶馆汤翠英馆长慷慨激昂、饱含深情的、所谓随便聊聊的介绍中,被“教育大家”伟大的人格、创造的精神和崇高的师德折服了。汤翠英馆长对陶先生八大教育思想如数家珍,字字珠金,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

我们只得人手购了一本“陶书”回去研读了。

在这本汤版陶书中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全面深刻地诠释了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阐释了“阳光教师”的特质。有太多值得学习的东西,比如高尚的师德修养和奉献精神;学习其对学生人格的尊重,感悟陶先生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蹲下来看孩子”、“艰苦奋斗、抬头乐干”等教育工作思想,让光明留守的花朵也灿烂开放,更加美好等!让我们感受陶行知思想的深刻性和时代价值,激励我们,激励我们,造福我们。

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教的目的是什么,学的目的又是什么?那就是一个字“真”,做个“真人”,真正的人。教师应负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不仅是要在课文上下功夫,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在阅读中理解,在灵魂的激励下学习。要更加注重学科整合、学科合作、社会、学校、家庭的亲切联系,走进学生的家庭和心灵。通过家访、谈心等多方面了解学生、了解自己、了解对方,才能对症下药,打赢每一场仗,从而更好地教育学生。

“社会即教育”,“生活即教育”,让学生走入社会,走入自然,走入生活,感受教育,也是更好地接受教育。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开辟了学生的视野,教师和家长有责任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同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和家长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给学生一个健康的环境,让学生茁壮成长。

如果是一个经常吵架、骂人的家庭,一个经常看不起学生的课堂,学生又怎会有成就感,心理又怎能健康,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怎能成长为真正的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各具特色,让学生得到熏陶。

因而,我们要千方百计“教人求真”,联系各方面力量同心协力让学生“学做真人”。

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陶行知毕生事业的灵魂。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这是陶行知先生说的,他是这样的热爱学生。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可见“爱”对于教育有多么重要。每个学生都需要教师的“爱”,尤其对“学困生”更应当充满“爱”。爱的力量是无限的。它可以逐渐消除学习困难学生内心深处的自卑感。而是要树立求进求发展的自信。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宽容是对学生个性和自尊的理解和特殊尊重。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

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是的,花有花的风格,叶有叶的荣耀,根有根的骄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爱的应该是根源。

三、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创造

陶行知先生提出只有“汗干了,血干了,热情干了,僵了,死了,死人才无意于创造。”创造是陶行知的人生之柱,陶行知一生的教育信仰、教育情感和教育实践无不渗透着他对创造的向往之情。可见,创造性思维是陶行知教育哲学中最生动、最活跃、最深刻的内容。

他的一生有丰富的创造思想,有不少创造性的贡献,他的开拓进取精神令人惊服。他的创造,他的开拓,体现在一个“新”字。他创新、确立、创新、倡导新教育,构想了新的蓝图。

强调教育是“行动的教育”“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行动的教育”必然产生创造的活动,教育与创造是一脉相承的。

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里都有创造的欲望和创造的可能,关键在于是否认识到并能在教育过程中运用恰当、科学的方法使孩子将自身的创造本能和欲望很好地得以培养和发挥。而传统的僵化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教育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潜能和创造表现,使得原本富有生气、活力,充满好奇的教育变得呆板木讷、唯唯诺诺了。“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身体力行予以倡导的新教学法,“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这不是盲目的工作,也不是盲目的行动。它必须具有三个特征:行动、思想和新价值观的出现。

而这三个特征的集合便构成了关于“创造”的定义。“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习惯时,我们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任何创造性的活动,都要到个性的极大制约,受到已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因此需要时已有的观念、方法、理论的突破,我感慨颇多,当下倡导的素质教育和课堂革新不就是要解放教育对象的身心,塑造其创造力,使他们得以自然、顺利地成长和发展吗?

陶行知提出了“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们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添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学一点他自己渴望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说:“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在这六个解放中,陶行知特别强调时间的解放,他说:“我个人反对过分的考试制度的存在。一般学校把儿童全部时间占据,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时,即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

”“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我想这将是陶行知创作思想中最辉煌、最宝贵的精华,永远贯彻教育史册。

四、从平民教育看均衡教育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就谈不上社会公平。”陶行知倡导“平民教育”。

教育均衡发展,差别从何而来?从根本上保障和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平等,促进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学校是主要阵地,应该做该做的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儿童,教师首先要具有开拓进取、不懈创新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在提出学生的创新能力时,也强调了教师的创新精神。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即: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好老师不是老师,也不是学生,而是学生。

一方面,教师要负责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要负责学习。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

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主张他不仅要向学生学习,还要创造新的学生。他认为,“看学校的标准,不是校舍如何,设备如何,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教师的发展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如果教师不能发展,学生的发展就会失去支持和依赖。

为了使教育均衡发展,使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教师的因素不容忽视。他说:“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人。

他们要创造的是一个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在于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先生”。

陶行知观后感 篇3

这几天一有空,我就翻开陶行知教育名篇的书,认真地读起来.同时也为自己虽身为教师却对陶行知教育思想了解甚少而深感不安.读了先生的一些言论和几则小故事,让我油然生出许多感动:

先生不求功利,身先士卒,用一生的行动饯行"追求真理做真人."为国人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毛泽东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对“伟大”这个词的理解是:在平凡中看到伟大

称陶先生为平民教育家更合适,更亲切,更符合他的天性。读了几篇文章后,我觉得陶先生的写作风格简单、真诚、合理。我在心里默默地说:

先生您说的对,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

陶行知教育思想主要涉及大众教育和生活教育,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平等,认为教育是快乐之事,教育从生活中来又回归生活.这些教育思想在西方社会已饯行整一个世纪,而我们呢陶行知在七十多年前就提出这些观点,我们现在还只是津津乐道,在民主的幌子下,拉皮拉锯,把教育做的越来越累人,越来越只有貌似的快乐.想想真可怕,不知陶先生在天之灵是如何看待现今的教育.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里,"仁"与"爱"占很大的比重,平实不浮躁,才能成为"仁"尊重与需求才能分享"爱",现在我们却要这个嘈杂与功利的社会中追求"仁"和"爱"扪心自问,我做到了吗是不是有种力不从心的气短正如大家经常表白的那样——"不是我不努力,不是我不肯爱,而是……""爱"是一种美好的感情,爱教育,爱学生,爱自己,谁不想拥有.如果没有爱的能力,大家都会感到失败,会有很大的挫折感.所以大家都理解,当做的不够好时,不是我不努力.

读到陶行知先生的*时,我最感动的是:“抱着一颗心,不拿半边草。”陶行知先生的一生正是这十二个字的写照,这十一个多么崇高的境界啊

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在退休前站在最后一个岗位上,因为我的丈夫是我的榜样

陶行知观后感 篇4

教育来于生活、源于爱

阳城镇刘指挥小学郎俊巧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教师,没有对学生的爱、没有对教育事业的爱是无法教育好学生的。没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交流,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孩子的技能。

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

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我禁止讲粗话,提倡爱的话,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有了好心情,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提高。

在爱的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爱的情感,帮助他们用爱的情感塑造个性。如开展“我为父母做一件事”活动,使学生们体会到父母的不易,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陶先生所说的“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

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

通过这种体验,学生可以探索知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只有学习,才能不知疲倦地教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虚假的教育。

反思我自己的课堂教学,我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无奈: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期望达到预想的效果时,我的学生们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我费尽心机做出来的课件,想赢得孩子们惊奇和喝彩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多年来,我虽然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用心良苦,一次次“告诉”,一声声“叮咛”,一遍遍“咀嚼”,可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然而我却失望地发现,我的“投入”,我的“痴迷”,我的“煞费苦心”,从来都是自己的“一厢情愿”和“孤芳自赏”,可他们并不“领情”。于是,我也曾委屈、也曾困惑,也曾大动肝火,也曾百思不解:

我的教育怎么了?学生们怎么了?我想找出原因是我感觉太好了,夸大了我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知识的源泉”,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他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其实,正像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老师,只是一个伴侣而已。

你问我路,我指我们两个的方向。”

总之,我读了《陶行知文集》之后,深深感叹陶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被文中深邃的思想所折服。陶行知先生生活在灾难深重的半殖民、半封建的旧中国,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改革中国教育,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我认为,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必要多读一些教育著作,学习陶行知,走近陶行知,了解更多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观后感 篇5

四块糖的故事让我敬佩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我曾经看过陶行知先生说过关于“四块糖”的故事。陶行知找到犯错误幼儿身上的几处优点,把糖“送”了出去。

第一块糖,按时到陶先生办公室的,守时。

第二块糖,叫住手就住手,听老师的话。

第三个糖果,帮助女学生,反对不公正,有正义感。

第四块糖,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76范文网 WwW.FW76.coM]

在这样的“优点教育”之下,幼儿能不进步吗?陶先生在一件小事当中,找出幼儿这么多的优点,可见他时刻注意进行“优点教育”,扩大他们的优点,而不要只看到幼儿的缺点,而忽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有的老师抓住幼儿的缺点,大做文章,这样就不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小事。

生活即教育,教育离不开生活。

优点能促成一种愿望,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优点越来越大。一个孩子的优点得到了肯定和鼓励。他可能在自己的优点之处有一番大作为。

在我的教育中,孩子和青年是最大的,比任何伟人都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幼儿。作为教师,对幼儿的爱首先要尊重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和个性。

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幼儿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幼儿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儿童的爱也应体现在对儿童学习、思维和生活的全面关怀上。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幼儿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幼儿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幼儿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