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读后感900字精选

发表时间:2022-12-26

苏东坡读后感。

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基础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作品就是一部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它由作者撰写,其实读后感也是读者与作者的一次沟通,将各自的想法交流后写进自己的读后感里。那么从哪些方面写作品的读后感比较合适呢?笔稿范文网编辑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苏东坡读后感,希望对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苏东坡读后感 篇1

最近在给学生们讲苏东坡的诗歌呢,突然对这位宋代大文豪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听同事说起了这本《苏东坡传》,于是就找了听了听。书中讲述了苏东坡的一生,让我不仅仅看到了文采斐然的他,更了解到,原来这位大文豪还为老百姓做了那么多的好事,更重要的是他洒脱的性情,乐观的人生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以前读苏东坡脑子里只有老师让背诵的诗句,也总是觉得都是些文人的牢骚风雅。现在看来,苏东坡是那样的潇洒自如,乐观畅达。他的一生起起伏伏,漂泊不定,同样她也有着传奇的一生。他诗词书画样样精通,哪一项单独拿出都可以是众人膜拜的对象。他爱吃好吃会吃,创造了东坡肉。这样子一个没有抱怨,没有愤恨,没有伤感的人,生活怎能不逍遥自在。在他第一任妻子去世十年之后,他还为之写下了那首有名的《江城子》。每每我们读到“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都能感受到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他的这么妻子,妻子的贤惠,对苏东坡无微不至的照顾,这种只愿相伴的感情,让人羡慕不已。

他的豁达更是让我震惊。一个人怎能忍受一贬再贬,怎么能忍受背井离乡,甚至隔海遥望。但是苏东坡做到了,他来到儋州以后,和当地的土人关系融洽,在当时看来遥远蛮荒无比之地竟然也能获得洒脱。我不得不为他折服!

只有真正的做到心无杂物,只愿心安。或许我才能像他一样超然!

《苏东坡传》,非简单之流水帐,更非采用“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先生阅读大量资料,包括苏东坡的札记、诗词、私人书简等后所着的传记。我心度之,是否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诸多相似之处,不然为何其言己了解、喜爱苏东坡,而又能将《苏东坡传》写得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

观苏东坡一生,无法不对其才智赞叹不已;而其言行、诗词、幽默,无一不是其才智的体现。

苏东坡是幽默的。某次与王安石谈及王之所谓“字源学”时,引用《诗经》中“鸣鸠在桑,其子七兮”,并父母共九只鸟,以王安石的方式来向其解释为何“鸠”为“九”、“鸟”二字合成,实为嘲讽;后某次更戏谑王安石曰“‘波’若是‘水’之‘皮’,则‘滑’就是‘水’之‘骨’了。”即使在被贬至缺医少药的海南之后,对朋友僧人参寥的关心,他仍在回信中说“但若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以此来告知朋友不必担忧。

苏东坡是热爱生活的。其余不必说,仅在美食方面,就有轶事、传说数桩。他自己研究烹饪之法、自己酿酒,更是留下了“东坡肉”、“东坡壶”以传后世。他在诗词中,也多次提及美食--“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苏东坡是感情丰富的。他的《江城子》一词,“十年生死两茫茫”,对其亡妻寄以情思,与其“大江东去”风格迥异,凄婉哀伤。在朝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朝云墓志铭》和《悼朝云》一诗中,均表达了深切情爱与伤痛,后来更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以梅花象征朝云,既似写花,又似写人。

苏东坡是刚直的。尽管有过数次因诗而被捕、受审,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词风。好友刘恕罢官出京时,他写诗讽刺“群乌未可辨雌雄”,后又写“犹诵麦青青”,对官场荣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某次刚刚被释出狱后,即写诗两首,随后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苏东坡也是幸福的。他一生交友无数,知己遍天下,兄弟情深,妻妾对其关爱有加。尽管不如意事众多,如朝云笑言其“一肚子不合时宜”,但他的生活又怎可不称为过得快乐呢?

如林语堂先生所言,苏东坡“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谁说不是呢?仅此感怀东坡居士这位旷古奇才吧!

苏东坡读后感 篇2

沉沦也罢,豁达也好,每个人都应寻觅生活中的“东坡”。——题记

当代诗人顾城这样评论苏东坡:“炎凉变月影,兴亡催潮升,吹渡八万里,总是大江风”。在作家林语堂的眼中,苏轼具有蛇的智慧,兼有鸽子的温柔敦厚。他是中国古代文坛当之无愧、颇受爱戴的霸主。他的诗词文章,刚猛激烈,自然深远,有“春鸟秋虫之声”。他的伟名之所以被千千万万位中国人所铭记在心,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承大自然之鬼斧神工,更基于他在苦难之中始终拥有豁达、超然的情怀。

苏东坡一直以来都被卷入到政治的漩涡之中,贬谪的悲哀,颠沛的困顿,好似春季四处飘荡的柳絮,从未过得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他始终至死不渝,保持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如一徐清风走完他一生。他厌恶政治上的勾心斗角与利害谋算,所以超然、豁达、淳朴的品质荟萃于苏东坡一身。他随时随地吟诗作赋,甚至敢于批判并揭露当今朝政的乌烟瘴气 ,纯然表达心之所感,不计所招来的后果和利害。正是如此,他与他的文化瑰宝化作永恒,至今仍为学者们所津津乐道。

因为与宰相王安石政见上的不同,他和一干朋友们被迫贬出京师。在辗转迁谪之中,他经历了黄州时期的困苦磨难,却仍然坚守乐天的情怀,那期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如流水般在中国诗词文化的江流中淌过。

在黄州,苏轼干脆超然物外,不问政治,过起了安适恬静的田园生活。那是他最难以忘怀的一段时光,太阳洋洋地揉着惺忪的双眼,白云在苍穹中悠悠地飘荡。他手持锈迹斑斑的锄头、穿着衣衫褴褛的农服在东坡上种菜,“草盛豆苗稀”,但脸上洋溢着笑容,还吟诵着自己时不时诗兴大发的词赋,好不自在!抬望眼眸,他的居所是山顶的三间房子。从山顶俯见茅亭,亭下就是小有名气的雪堂。做田务累了,他便“噗通”一声惬意地坐在田埂上,拿起身旁的自酿浊酒,环视着自己经营的农场,开怀畅饮。此时此刻的他,抛下了所有的困扰与烦恼,真正的适应了田园生活,那个天真淳朴、始终不渝的苏轼,也从此成为了名闻历史的“东坡居士”。

晚年,他遭遇了二度迫害流放到了岭南。这次到海南岛,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人身上,这才是苦难。面对“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的痛苦与折磨,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哲学,却不许他失去人生的快乐。苏东坡曾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那种醇美、成熟的人生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令我神往!

面对繁重的学业和喘不过气来的分秒必争的校园生活,我何尝不是那个精神、肉体遭受折磨的“苏东坡”!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接踵而来,课间本是娱乐放松的黄金时段,可教室里却出奇的静,放眼望去,同学们则齐刷刷地埋头苦干。一次次竞赛考试如一场场风暴席卷我的身心,在我柔弱的心灵深处尽情地肆虐着;但我还来不及叹惋疗伤,老师们马上预告说下一场风暴已经形成,即将席卷而来……

呜呼!每当遭受这样的际遇,我的眼前不由浮现苏东坡的洒脱形象。于是我趁着清风明月夜,走上操场,面向四野,高声朗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他年谁与作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读着读着,心境豁然开朗,乐观自信油然而生。于是乎,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向宿舍,待一宿酣畅入眠,再次迎接旭日东升。

感谢你,苏东坡,是你教会了我在逆境磨难中保有乐观豁达之心!困难算什么,正如东坡先生诗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磨难,轻装上阵,冲过去!

苏东坡读后感 篇3

自从接触语文,苏轼这个名字就在小学课本中屡次出现。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书、画在宋代登峰造极,但仕途上却屡遭迫害贬官。公元1101年,苏轼病逝与常州,享年65岁。但是仅课本对苏轼的介绍,往往不多。于是,我翻开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认真读起来。

这本书介绍了苏轼坎坷曲折的一生,展现了一个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和蔼可亲的一代文豪形象。读罢此书,我对苏轼一生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苏轼从小刻苦努力学习,不断攀登艺术顶峰,取得巨大成就。他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六岁入学后,每天回家,都要把课本上的古诗词抄在笔记本上。这不仅让他记得更加牢固,还可以练习书法,这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基础。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只有像苏轼那样从小勤奋刻苦学习,才能取得巨大成就。

二、苏轼在人生遭遇重大转折时,依然乐观面对。在苏轼被流放之前,是杭州太守这样一位大官。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宋哲宗听信小人谗言,将苏轼一贬再贬,不断流放。仕途上接连挫折,使他生活极其艰苦。但他从不怨天尤人,依然乐观如故。因为乐观,他纵情山水,而且完成了《易经》《尚书》《论语》的注解,写出至今脍炙人口的佳句。

我在佩服苏轼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从前,我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一些小困难、小挫折,就只知道抱怨、逃避,一心只想打退堂鼓。如果是我面对如此逆境,就容易悲欢失望,丧失坚定的信念。所以从现在起,我向苏轼学习,像他那样做个乐观向上的人!

三、苏轼始终做到心系百姓,关心百姓疾苦。苏轼担任杭州太守时,他发现,杭州人口虽多,却无一家公立医院,导致一些病人还没来得及治疗就一命呜呼了。苏轼为了让跟多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公立医院——安乐坊。

苏东坡读后感 篇4

他像一阵清风,从四川眉山伊始直至消散于江苏常州,都是不沾染恶俗的。他像一轮明月,照耀华夏,历经千年,都是不沾微尘的。清洁如霜,上善若水,即是苏子!——题记

今夜,点一盏心灯,挂一弯醉月,手中一捧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静静地合上了最后一页。而此刻,心灯未熄,醉月依旧,思绪遨游在苏轼的宦海沉浮,诗词酒画……我忘不了,我永远忘不那苏子芒鞋竹杖敲踏过的青山依旧。

试想,多少月夜,东坡或步踏青山,或舟中举匏,或空对妆影,于是他的一生也便离不开了月。中秋之夜,想起了弟弟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欲与嫦娥共舞,却舍不得家人,舍不得弟弟,感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嫦娟”。此词一出,中秋便成了苏轼的了,月也只愿听东坡诉言。又是一个明月之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曲未完,我已泪如澜珊,东坡的明月也哭了。

明月如霜,只有清俊依旧,照在路边的花草上。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风吹过,好风如水,东坡注定是和水有缘的。

至西湖,他写下“水光洌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遇大雨,他作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赤壁,他咏叹“卷起千堆雪”。在甘州,他题写“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至庐山,他写下:“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如一阵清风,他飞来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他抱明月,寄清梦,一尊还酹江月。

林语堂先生言:“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

徜徉在西湖的苏堤,想起了东坡说过的:“我来钱塘拓湖绿,大堤士女争昌丰。”

斯人已逝,清华留人间。

东坡先生还说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难怪他快快活活,无忧无惧,象旋风般活过一辈子。

语堂先生也说过:“我写苏东坡的传记没有别的理由,只是想写罢了。”难怪,直到千年以后读起东坡来,心里觉得暖暖的;捧一本《苏东坡传》,学东坡揽清风入怀,风居然从我的身边溜走了,若水一般;学东坡掬月入水,月华涟漪,银霜一片。

苏东坡读后感 篇5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的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的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的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的出现,被刻上党人碑的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但就是这样的政治上的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林语堂说,“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而我看《苏东坡传》却有许多的理由。其一,苏东坡的诗词既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婉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怎样的一生,才有这样的才情?其二,苏东坡与欧阳修,王安石,到底有怎样的恩怨?其三,苏东坡和佛家有怎样的际会渊源?

天气闷热,来不及一一细写。一言蔽之吧。东坡本人是个生性乐观的人,多才多艺,深厚,广博,诙谐,智利超群,又天真浪漫。有蟒蛇的智慧,鸽子的温柔敦厚(林语堂语)苏东坡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

王安石是个怪人,徒有救世之心,无圆通机智处人治事之术,除去与他自己本人之外,天下无人可与相处,他还是一个不实际的理想主义者。王安石仪表邋遢。在他的年华21岁到46岁,一直谢绝任命,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名小吏。他有创见,也善于言谈。但在人际交往上,被认为矫揉造作,不尽人情。

苏东坡本人一生坎坷,几次被流放,浪迹天涯,成为百姓之友。他与道佛两家都交往甚密。

苏东坡读后感 篇6

我读了《苏东坡传》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苏东坡的童年到流放岁月的事。我给你们说说我最喜欢的一章吧!我最喜欢《苏东坡传》第一卷第三章《童年与青年》。

《童年与青年》大体内容是以前的学生要把整本书背下来,背书时不仅要背书的内容、知识,连措辞也不可忽略。读书刻苦的苏东坡把整本书都抄了一遍,而且书没加标点符号,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的意思加标点。我觉的如果想学的知识有用,把它学透就可以了,没必要把整本书背下来,那个时代的教育方法有点不对,不过接下来几条我很赞同,学东西就要学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的学过去。而且最后一条我非常赞同:让学生自己加标点,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读懂书,读透书,更好的学以致用。

我还喜欢《王安石变法》这一章,这一章讲到王安石定了一条“青苗法”,对穷人不利,而对朝廷很有利。苏东坡为了不让老百姓受苦受难,他和司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变法,更让皇帝禁用了这一法,苏东坡让老百姓受了益。我觉得苏东坡很顾全大局,不仅顾着自己,还关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苏东坡这种顾全大局的品质。同时我对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赞同,为了让朝廷受益而不顾老百姓的安危。

苏东坡这个大江东去,浪涛不尽的千古风流人物会永远流传在人们中间。

苏东坡读后感 篇7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作品,而他所有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诗一样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诗才。他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几度外放他乡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词句和凄美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是他心灵喜悦,是他思想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苏东坡浩然之气,也将如他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相关阅读

  • 读后感精选: 《匆匆》读后感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人是复杂的,尤其是思维,心得也在一直变换。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读后感精选: 《匆匆》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古往今来,许多名...

  • 呼啸山庄读后感900字(模板5篇)

    当我们阅读一篇文章或书籍后,将内心所想写下来的文章,可以成为读后感。比如这本作品,在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读后感的内容要联系实际,纵横拓展,要摆事实讲道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笔稿范文网的编辑现在向你推荐呼啸山庄读后感,为方便后续阅读,请你收藏本文。...

  • [优质读后感]《芦花荡》读后感(660字)

    有些事情解决不了不如换个想法,像数学定理一样,它还有逆定理。心得是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是自身受到的感悟和启发。小学中学阶段有一项重要的写作训练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芦花荡》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读后感精选: 农夫与蛇读后感范文

    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心得体会吧,写心得体会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读后感精选: 农夫与蛇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

  • [读后感必备] 《昆虫记》读后感精选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写作训练中有一项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写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 《昆虫记》读后感精选”,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