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后感必备15篇

发表时间:2024-03-10

经过深入调研和分析笔稿范文网的编辑带来了充满新意的“教师读后感”,阅读完作品心中感触颇深。 写读后感时要有依据,评价要有实际依据,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我们希望这些建议能够让您更好地处理您的工作!

教师读后感 篇1

最近几天,我反复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我受益匪浅。本书有一百条给老师的建议,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全面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读了这本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和心理学合编,帮我解决了很多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丰富了我的教育理论知识,提高了我教学实践能力。让我在面对教育教学的难题时不再迷惘,让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充满信心……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教学质量,他专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的建议和劝告看似浅显,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的经验积累,涉及教师经常遇到的棘手问题。书中用了很多的事例和体会,把枯燥的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阐述得生动、明白,读来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本教育经典书。

这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震憾了我,他如道家常般的每一句话是那么实在又那么在理,列举的每个事例是那么熟悉,就好像是自己曾经的经历,在这里我不能一一列举,就以以下几条给我印象最深的建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历谈谈我的感想。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觉得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是希望我们教师教育儿童是应持有个别对待的态度,即“因材施教”。书中打了个很形象的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父母的教育方式,源于孩子的生活环境等,正因为这些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孩子在感知、理解、识记等方面的发展不均衡。此时,教师就要善于确定每个学生所能达到的程度,以此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

对于信息技术而言由于小学阶段各学校重视程度、办学条件的差异,家庭经济、家长的思想意识及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取向等原因使得中学生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参差不齐,这是不可避免、无可否认的。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不采用分层教学;不对学生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就不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高技能,拓展思路,同时更会挫伤具有较好基础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多数学生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未能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合理评价,使个别差异在集体教学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各个阶层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各有所得,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尽的义务。

老师的时间从那里来?一昼夜只有上课、批改作业,还要应付上级教育部门或学校各种各样的检查,做课题,搞教研、写论文、培训、评职称等,下班回家要做家务,也要照顾自己的父母、孩子,整天忙忙碌碌,感觉时间总不够用。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哪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这段话让我豁然开朗,我们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们应该在自己所教学的这门学科中,使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应该只是沧海一粟。书中所举的那个历史教师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那位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他的成功之处就是用他的终身的时间在扩大自己的知识海洋,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技巧。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常读书和常思考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做出深刻的反省,既正视自己之短,又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善于总结自己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基础。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并有潺潺不断的水流,这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才能在教学时游刃有余,才能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从而把自己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悠闲的享受生活。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只有学生喜欢上了某一学科,这些学生的天赋素质才会得到发展,他们的爱好、禀赋、能力、志向才能自愿地建立起来。作为老师,最希望的就是学生热爱你的学科,只有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学,才可能学好!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个教师都在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但如何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呢?这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学生,用积极的智慧去启发学生,而且还要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吸引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在这里,他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他说:“我希望你去争取自己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我们常常希望学生有高昂的学习热情和端正的学习态度,常常把课堂效果不好的原因归结到学生身上。读了这本书后,我真正意识到,其实解决问题的根源应在教师自身,苏霍姆林斯基就说:“如果学校里没有一种各科教师都来争取学生的思想和心灵的气氛,那么学许多学生的兴趣就永远得不到开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平时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常常还兼任着其它的工作,而且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劳技课,不为教师和学生重视,使得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有时把握不了工作重点,极少关注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虽然,较大多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较有兴趣,但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不及网络的吸引力,而且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容易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毒害。如何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从网络吸引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上,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认真思考、研究的一个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百条“建议”,这些建议都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平时所接触的一个个难题。这些建议的背后所展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或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通过阅读《给教师的建议》,体会和领悟苏霍姆林斯基的`伟大教育思想,并从中得到许多启迪和教育,解决了我曾经遇到的很多难题,让我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升华,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这是一本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认真阅读的经典好书。

教师读后感 篇2

读本好书,像是给心灵洗澡。读完《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后,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敲打在我的心灵深处,一直在感动着我。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这是《做最好的教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让我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即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说:

‘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不是最好的,因为最好的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理想。

而每个人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可我们却可以做到更好。

我们常说人类最大的敌人是我们自己。只要我们能不断超越自我,战胜自我,争取更好,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的结合,我们已经取得了最好的成绩。

我是个急性子。今年我刚踏入教师的岗位。我是新来的班主任。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常常生气,然后对学生进行猛烈的批评。但是当我回想自己这两个月的班主任工作时我发现:

当我板着脸,故作严肃,装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样子时;当我在全体同学面前批评一个同学,杀一儆百时;当我远远地看着他们,而不是融入到孩子们中去时,我并没有获得他们的多少尊重、爱戴。恰恰相反,那只是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温暖的动作,一句体贴的话语,无形中缩短了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正像书中所讲:

教师的真正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道德、知识和情感依恋德肯定。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做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长期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做最好的教师应该是我们教师的生活方式、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追求!

读过这本好书,我想到了高尔基的那句名言: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的平凡的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其实,一个好老师应该知道的不止这些,还有很多。

教师读后感 篇3

这学期,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编著的《给教师的建议》,没有读完整,但感受很多。

从作者的观点来看:“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把学习限制在只背诵所需的课本上是特别有害的,这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缓。”个人觉得有道理。

苏霍姆林斯基觉得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应当让这些儿童的头脑中尽可能多产生关于周围世界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问题来问为什么,在他们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惊奇和钦佩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就像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萎缩一样。对照我的做法。

有一件事是从来没有想过和采用过的:让学生阅读更多。而做得最多的方法就是一遍一遍地让学生学会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这种做法和苏霍姆林斯基所建议的方法恰好是背道而驰的!

我想他们连课本上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更不用说课后阅读了。我永远记得,孩子们学习越困难,在学习中似乎越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们应该多读书。

阅读能教给他思考,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有力的手段。

这本书是提升(转载自亿库网本文由亿库网收集整理。)自身素养的好教材。面对信息社会,教师需要将“一桶水”的标准提高到至少一口不断渗出新水的“井”已成为共识。

那么,如何在提高教师素质的同时完成自己繁重的学校教学管理任务呢?我们也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

&“如果老师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引导最有才华的学生,集体的智力生活就会变得丰富多彩,从而影响导最差的学生。”在根据自己的实践和体会建议老师们,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不能墨守成规,密切注意“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都各有各的特点”,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孩子们的学习主动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建构起有自己特色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您可以访问亿库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教师读后感 篇4

《教师的心灵温度》是本温暖的书,我在家中温馨的田园阳台上体验阅读的幸福,沉思于一个热爱教育的人对当代课堂、当代教育百态的叩问和对教育百味的咀嚼。

书的第二辑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重点陈述了教育痼疾带给学生、家长、老师的痛。我们都知道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所谓的好学生--即现在的高分学生,在学校里的好学生也不见得都能在社会上有好的将来,对于教育东方西方自来就有种种不同的看法但是可以明确的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绝对不是要把所有的学生都变成高分学生。用徐洁老师的话说对一个人来说,书要读,但心理素质好﹑头脑聪明﹑会做事更重要。可是我们都清楚现今的教育制度把学生变成了学习机器、考试机器,学生学习的大部分知识脱离社会实际、远离心灵。说到底,当代的教育缺乏对人性的尊重和对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科学认知,通过透支学生的身体﹑枯燥的重复性学习提高学生的成绩,毫不留情地漠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是所有有识之士痛心疾首却又暂时无能为力的事情,这是象徐洁这样的老师奔走相呼却又收效甚微的短视和功利化的现实制度,这是我们这些一线老师明知对学生不可为却又不得不为的真实普遍的教育现象。我们能做什么?一面发牢骚一面继续一如往常的教学?我们当然远远没有能力改变现今的教育制度,但不妨在这种教育制度下寻找一条协调之路。

先从自我做起。徐洁老师在第一辑表述了我们这些麦田守望者的职责和艰辛以及在现今环境下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一辑主要表达了徐洁老师的四点思想:一、教师要有深邃的思想,不断坚定、充实自己的精神空间。二、教师要培养具有独立思考精神和独立人格的学生,要科学的对待学生的成长。三、教师要会学习、不断学习。四、教师对待教育要循序渐进,不要一蹴而就。徐洁老师在好几篇文章中反复提到要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如《做教师必上的第一课》这篇小随笔引用了很多教育学书籍中再三提到的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的一段话:教学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之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可以受到感化,全部决定在我。是呀,这些全部决定在我,我深有体会,我虽是一个科任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比班主任小的多,可是我还是能在上课时从学生战战兢兢的眼神中看到畏惧,还是能在走廊里看到见到我后学生落荒而逃的身影。而我这样,除了收获畏惧、一时的好纪律还收获了什么?我这种不得不为的完全中国式的敬畏教育很多时候严重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进而扼杀了许多学生学习的兴趣。

曾经我也是如母亲般充满耐心﹑爱心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曾经我也是满面笑容的对待学生的顽皮﹑纵容学生的胡闹,聆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喜欢﹑信赖。何时呢?我满面严霜﹑心肠刚硬。何时呢?我只看到纪律﹑成绩,只认为乖乖听我们话的才是好学生。我何尝不明白对待学生要温柔而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的成熟,却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失去了耐心, 在年复一年的平淡中忘了刚毕业时那些爱心的誓言,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总结了一份有利于自己快速省事的教育之道,制定了一份行之有效的违背学生天性的纪律规则,让学生在这种规则中慢慢长成小大人。我的心中曾经也是阳光明媚百花齐放,却在现实中慢慢演变成了杂草丛生荆棘密布。而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下象我这样的老师还有多少呢?还好,我们不是顽固不化的老古董,我们有不断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有不断反思﹑思考的好习惯,有实行更新自己教育理念的机会。我们可以带着这些决心,这种每时每刻的改进,用深邃的思想、不断学习的精神科学而又有耐心的教导自己的学生。愿我们都能象这个假期一样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停下忙碌的脚步,拔拔草﹑施施肥,润泽滋养自己心灵的花园,让花园芳香飘逸、蓬勃葱郁,然后带着那份最深刻的甘甜、最纯美的芬芳让自己更好的前进。

教师读后感 篇5

《教师的幸福资本》中的事例如同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细细读来,如同涓涓的溪水,缓缓流进思想的河流,它给我们提供了理论的依据,也给我们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每读一句,就犹如有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和我促膝交谈,值得我细细咀嚼,用心领悟。

在文章的开头,作者提出了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关键特征——良好的心理。现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老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指出了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5种心理能力,即:角色适应力、心灵感悟力、情绪控制力、心理承受力、教育表现力。

可以说凡是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这几种心理能力均超过了一般教师。如果我们有良好的情绪控制,我们还在抱怨吗?如果我们有一个良好的意识,我们害怕我们不能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吗?

如果我们有心理承受力,父母、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复杂关系就会得到解决。

另外,书中还向我们介绍了教师应学习的17种心理效应,真是让心理学薄弱的我大开眼界,原来教育存在着这么微妙,这都是来自于原汁原味的生活,却蕴藏着如此丰富的哲理。如果我们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提供知识的心理暗示,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学高为师”的道理人人皆知,教师渊博的知识会给学生智慧的启迪,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也会让自己游刃有余。赢得学生的钦佩。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而且要知道怎么教。我们应该知道学生需要什么,他们需要教什么。因此,基于此,我们应继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探索儿童心理,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有自己的个性,才能吸引学生钦佩的目光,才能引导学生去敲开知识的殿堂,才能创设一个充满智慧和爱心的课堂,更好的张扬学生的个性打造富有爱心、充满着活力的、个性化的课堂

读完这本书,大量的书出现在我眼前。它就像一盏指路明灯,为我照亮了前方的道路,我依然追求阳光,慷慨向前。

教师读后感 篇6

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这本书是厦门外国语学校附属小学7位教师共同的着作,这七位优秀教师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之余,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对教师人生、家庭、学***方面的思考,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耐人寻味、启迪思考的教育小故事,反映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些小故事蕴涵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凝聚着教育实践的智慧,反映着他们积累的经验,是他们宝贵的教育实践和智慧财富,是他们教育人生道路上的一块沉重铺路石。

读完后,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不够,也觉得自己需要学西很多东西。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还我们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人情,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反思自己的教学生涯,确实差距太大。

上课时对学生往往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万事大吉,没有真正用心分析学生,真正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学生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过去,我一直觉得,要想让学生尊重你,就必须维护老师的权威,什么都不说,这样学生才能尊重你,学生才能无条件地服从你的命令。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也就经常失去了笑容,板着面孔,渐渐地学生对我也就“敬而远之”了。

现在,我犯了一个多么严重的错误!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泼、有发展、有尊严、有个性的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有一个平和的心态,蹲下,以平等的能力与学生沟通,有一颗宽容的心和宽容的程度。

我们要有完善的人格魅力、人情,能够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爱心和责任心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乐于接近你,学习教学科目。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向许多聪明的教师学习,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和超越自己。要有教学智慧,要有较高的教学机智,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能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游刃有余。在教学中,我们还应与其他教师分享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教学艺术、交流经验、分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保持阅读笔记、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读完这本书,感觉名师们深刻的教育思想、渊博与睿智的大家风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仔细回味每一个小故事,处处精彩,在充满智慧的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无不引领着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教育者。

作为一名聪明的教师,我们作为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和体验课堂上的多元化学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在课后反思。每一个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都存在不完善的环节,之后需要不断反思、实践、创新。反思是人对获得知识的反观自照,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保鲜剂”。

实际上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喜欢图省事,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甚至课后案、教后案。其实,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设计的教案各不相同,我们不可能通用的,还是需要学***,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设计教案。这就要求我们通过阅读教育名著、课程改革系列丛书、听取著名专家的报告、结交课程改革的朋友,来研究教育教学和新课程改革。

学然后知不足,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感悟中提高。只有充分为自己“充电”、“蓄能”、“补钙”,落实教学新理念,顺应教育新形势,设计出自己的个性教案,然后经过不断的实践、补充、修改、反思,教师才能逐步成长!反思是一种思考,是一种习惯。

优秀教师需要在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反思中体验成长,理解成长,获的教育的真谛。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理念、创新思维、创新评价、学习反思,才能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学习、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成长为真正的智慧型教师。

做育人的教师读后感(二)

暑假前两天,我就拿到了《做有智慧的教师》这本书。

《做有智慧的教师》是从由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七位骨干教师组威的“叶晓龙博客”团队这个知名教育博客上收集的近百篇优秀博文编成的。这七位优秀教师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及学校管理工作之余,把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念、方法,对教师人生、家庭、学***方面的思考,通过一个个真实生动、耐人寻味、启迪思考的教育小故事,反映各自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些故事蕴涵着他们细腻的情感,凝聚着教育实践的智慧,反映着他们积累的经验。

这些小故事看起来很亲切,很接近我们的实际工作场景。有些案例更类似于我们通常遇到的一些真实的人和真事的实物。所以,我觉得这本书蕴藏着以下“三真”:

一。真实生活:这本书真实地反映了厦门外语附小七位著名青年教实的平凡生活。它让你觉得他(她)就是你,你就是他(她)

2。真挚的情感:你不能说,不能说,或者说不清楚的情感可以在这里找到

三。真智慧:面对顽皮的孩子应该拥有的智慧,面对好学生需要的智慧,面对最容易被忽视的中学生需要的智慧,在与教育相关或无关的智慧生活中,各种智慧在这里战斗。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这两个小故事:

第一:叶隽老师的《我可以否定孩子的行为吗》讲的是:周末里和家人一起在公园里散步,她叫自己的小女儿不要怎样,又不要怎样,但是没效果,最终还是由女儿的爸爸告诉她要怎样怎样才取得了好效果。

此事引发了作者的思索: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真的不能跟孩子说否定句吗?

... 事实上,对不同的孩子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不同的时间或情况下应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应该是寻找教育孩子方法的出发点。总的来说,要以赏识儿童为重点,以批评儿童为补充,实现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的辩证统一。

如果不谈孩子的具体情况,不盲目地欣赏孩子,不盲目地否定孩子,就会走向教育的极端、偏见和反面。

第二:林友深老师的《改变一小点,前进一大步》讲的是:教师对一位不爱交作业的学生的改变。

这个改变说是一小点,其实也不小,就是:把把辅导做在前面,减少答题的难度。做到这一点,很不简单!

对于像温小盛这样的学生来说,这是很有帮助的。为什么以前没想到呢?这是因为教师往往会复制自己旧的工作模式和经验,以惯性重得自我,以至于缺乏教育创新意识,根本意识不到面对新的学生新的特点。

因此,我们应该尝试新的教育方法,追求新的教育效果。改变一小点,体现大智慧!

名师们深刻的教育思想、渊博与睿智的大家风范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涤荡了我的心灵,引起我长久地思考。仔细回味每一个小故事,处处精彩,在充满智慧的字里行间,点点滴滴无不引领着我们做一名有智慧的教育者。

记得这样一句话:“知识,只能让人看见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一粒沙子就是一粒沙子。智慧却能让人从一块石头里看到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灵魂。

”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一项职业,除了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智慧相伴。而教育智慧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体现,是教师对于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把握、创造性的驾驭和深刻的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制应对的综合能力。

如此可见,教育呼唤教育智慧。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教师呢?

一、智慧来自健康阳光的心态。

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好的心态是关键。有了平和的心态,才能有冷静的大脑;有了积极的心态,才能调动大脑创造的活力;有了辩证的心态,才能避免自己的思维陷入极端主义的陷阱。有了健康的心态,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

大家都知道,我们教师每天在进行着“备、教、批、辅、考”的工程,平凡与繁琐的日常事务让我们的工作更细微化,更具体化,也更程序化。在每天重复的劳动中,我们在感受着平凡者的平凡事。要想把平凡的事做得很出色,我觉得教师要有三颗心:

宽和的平常心,幼稚的儿童心,纯朴的博爱心。平常心是留给自己的,儿童心是给孩子们的,博爱心则是参与社会的。

3、消费“多样化”作为一名教师,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拥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态,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五彩缤纷,在平凡中显露出智慧。

二、智慧来自知识的日积月累。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成功没有捷径,成功来自于学习,成功更来自于实践。

我觉得经常浏览有益的网页是一种很好的学***,如:教育**、中国知网、特级教师家园的网页等,里面都有很多浪里淘沙得来的精粹。经常阅读名家教育博客,如同跟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无疑是一种蓬勃向上的享受;倘佯于大师的教育博文,如同走进无穷无尽的教育宝库,思想意识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劳动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要时常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我们只有阅读、阅读、再阅读,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才有深厚的底蕴。

走到课堂上才会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三、智慧来自对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

美国着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这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揭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

教师要获得教育智慧,需要有**的思想和习惯。遇事要先问“为什么”,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此次调查以女生为主,男生只占很少比例,调查发现58%的学生月生活费基本在400元左右,其具体分布如(图1-1)学习、实践、反思、写作。这是教师成长的必由路径。学***重要途径是读书。

要使阅读变成***享受,不断积累,不断丰富知识结构。践行是关键,做了才有发言权。要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等方面积极实践,并视为锻炼和提高的机会。

反思是智慧型教师最关键的思维特质之一,同样的事件中,智慧型教师的反思更为深刻和持久。写作不为张扬,而是为了盘点和内敛,为了更清醒的前行。所以坚持记读书笔记、写教育日记、教学反思等对于我们的专业成长是非常好的。

因为,坚持反思是智慧生成的重要阶梯。

四、智慧来自与他人的精诚协作。

常言道:两人智慧胜一人,众人拾柴火焰高。佐滕学教授认为: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体”的学校。所谓学***体的学校是指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家长和市民也参与学习,共同发展。许多研究发现,教师一起密切沟通,休息时的相互交谈、备课时的疑难问题商讨、公开课的观摩与评价,都是教师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2) 文化优势教育呼唤智慧,智慧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拥有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心怀梦想,不懈追求,每天进步一点点,积少成多,就能不断提高教育艺术,逐渐成为一名有智慧的教师!

精明的商家不失时机地打出“自己的饰品自己做”、“diy(do it yourself)饰品、真我个性”的广告,推出“自制饰品”服务,吸引了不少喜欢标新立异、走在潮流前端的年轻女孩,成为上海的时尚消费市场。其市场现状特点具体表现为:我有幸拜读了《做有智慧的教师》一书。

之所以选择《做有智慧的教师》这本书,是因为我也想学着做个智慧的教师。在我看来,智慧的教师肯定是那些知识渊博,经验丰富,教学起来又轻轻松松的老师们。而我缺少的正是这些。

我想,这本书肯定会对我大有帮助。当我拿到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智慧型教师的真谛。

教师读后感 篇7

4、举例说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什么?

6。蚜虫是黄色的。它们用植物的嫩枝吸果汁。每只蚜虫只有针孔那么大。我们可以在10倍放大镜下看到它们的四肢。 “我小时候笨得出奇,现在想起来还会脸红……记不清报告单上挂过多少‘红灯’,从小学到初中二年级,竟创下了累计留级四次的‘辉煌记录’!”这是钱梦龙先生的一段回忆,在我看来,这并不影响踏着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恰恰更加证明了他人生的传奇性。

13、以太阳为中心,包括围绕它转动的八大行星(包括围绕行星转动的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括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天体系统叫做太阳系。

8个。一半的钉子浸入水中,一半暴露在空气中。几天后,我们发现空气中的钉子部分生锈了,水中的部分也没有生锈。通过实验,我们得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答:

最有效的途径是将焚烧、堆肥、热解、制砖、发电等综合系统整合起来。然而,焚烧垃圾污染了空气。初读《教师的价值》,便深深感受到这位老先生的人生真是丰富精彩。从“差生”到中学教师,从“优秀教师”到“极右分子”……到最后的特级教师,他从未放弃,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

也正因为如此他抓住了每一的机会,从而破茧成蝶。钱先生在“我的教学传奇”中,从混入教师队伍开篇,告诉我们他的人生传奇与教学传奇是特殊年代与自身因素共同作用。这样的开篇亲切中带有几分释然,不由得让我走进这本书细细品读。

一。我们每天都吃食物和各种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从教师职业角度看,钱梦龙先生,他的“打破常规”的语文教学在现在依然绽放着属于他的光彩。从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不知怎么去交,怎么不误人子弟到从自身考虑,找到教好语文的门径,与其说是幸运,我更相信是这是必然的。

钱先生在备课便已与众不同。他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怎样鼓励学生自己读文章。在教前自己反反复复地读,一直品读到味,才决定怎么去教。

“教”是让学生自己钻进课文找到老师想要的结论。

三。解决垃圾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p73)让我感受颇深的是文章中“遭遇‘杂牌兵’”这一章节。《中国石拱桥》是初二的课文,但钱先生的课堂上却跨越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

这样的课堂我们如何去上,这对老师的经验以及应变能力有着极大的要求。钱先生在这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一份心灵沟通便将学生工作分配清楚,让原先各怀不同心态而来的学生带着新的心态进入到学***色中去,学生在课堂上个个表现积极,完成难以完成的学***。

a: 优点:占地面积小,避免了地下水的浪费污染,也可用于发电。

而这种教学也为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埋下了种子。1981年,多年教学探索,在思维的整合下终于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观的“语言外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模式。

而《故乡》的教学模式也成为历史铭记的扉页,就像钱先生说的那样“三主”它就像一道阳光,一下子照亮他的全部教学活动,岂不知也为我们后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问答题:“使学生终身受益”的信念明确了教学不仅仅是给学生教授知识,而是教学生学***法,让学生在没有老师的情况下,能独立的学习。看到语文教学四境界,不由感叹我们还在“不言春做苦,常恐负所怀”的第一境界上苦苦追寻。

对第二境界“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思维上有所感亦不敢努力的实践。读到钱老的寄希望于后来者,心中热血澎湃,也希望自己能踏入到第

三、第四境界。纵观他们目前的教育,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依然突出。学生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是被动的。同时,儿童依赖工具书的现象明显,教师教厌学生学厌。也不由得让我反思,自己在今后如何去教。

愿这成为我的坚持,怀着感恩的心,为每一次挫折,这不是不幸,而是我们成长的垫脚石。读过之后,我看到钱老说他的传奇还没有结束,我想说我们的传奇即将开始。

教师读后感 篇8

《教师的国学素养》内容概要:本书的重点在介绍经典、解读经典,让教师具备国学素养,从而在生活和教学实际中熟练运用国学经典的智慧。读书、学习、运用经典,从中受益,是学习的正确态度。

本书旨在透过解读古圣先贤的教诲,解读国学经典,向教师普及、传播中华文化,使教师深入认识中华文化,感受国学的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精神营养,提高国学素养,从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本书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师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消除对中华文化的误解与偏见,学会抵御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弘扬中华文化,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创新者和建设者。

古语有云:师哉,师哉,桐子之命也。老师啊老师,你是给孩子立命的啊!

父母给孩子生命,老师给孩子智慧生命。这个智慧从**来?从中华优秀文化中来,从国学精华中来国学,是中国之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

因此,这些汉学文化不仅存在于古籍中,而且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礼记.学记》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其意为凡事为学之道,以教师得到尊敬,最难做到教师受到尊敬,他们传授的道理知识才会受到尊重,由此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基础。它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教师人格魅力的巨大力量是巨大的。

她在人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激励力和凝聚力,对学生产生了震撼人心的影响,起到了示范、鼓励、熏陶和渗透的作用。

《国学经典》瀚如烟海,博大精深,如珍珠般散播着关于教师师德修养和教师人格内涵的相关论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示。一起说来《国学经典》关于教师人格魅力内涵包含以下几个体系。师德+诚信,诚信+责任,知识+素养,言语+行为。

今天我主要从师德+操守这个点来说读完《国学经典》的感受。

师德+操守《四书》之首《大学》论述道:“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德者本也”。

因此,伦理道德即是政治的核心,又是教育的根本从教育过程来说伦理道德教育仅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即是教育的依据,又是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既是教育的过程,又是教育的目的;由于教师的内在的德性决定外在的德行,外在的德行表现内在的德性,因此作为优秀的教师应当德性与德行统一。为师之德与为师之首,操守统一,只有拥有了为师之德,坚守了为师之守,才能使自己成为良师,教师是以培养人为终极目的。因此,在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之前,教师自身必须创造一个值得表扬的榜样。

魅力维护高尚的道的操守。他需要正直和高尚的风度。我们需要挺身而出,特别是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作为一名教师,从事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保持平和的心态尤为重要。高师学习,积极进取事教师人格魅力的基础。师德高尚事教师人格魅力的前提。

在古代当提到“老师”时人们都满是尊敬,敬仰,是圣贤,是不敢轻易触碰的。而现如今当提到老师这一个词语的时候,大家都是不屑一顾的表情,什么伪君子等不好的词汇,都是用来形容当今教师的词语。那是什么造成的呢?

当今社会,学生打老师,老师打学生。这些例子,数不胜数。对社会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这让家长们担心孩子被送到学校后会发生什么坏事。正是这些例子。让教师这一伟大的形象,在当今社会中一次次被贬低,一次次被推向**风口,使得教师的形象一次次被颠覆,古人人们留下教师的伟大形象一次次被更改,这些都是由于现在老师的素养越来越低,不把道德和操守作为约束自己的条件,认为我是老师就可以为所欲为,不顾形象。

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古代被传为“佳话”,而在现代却被传为“笑话”。

因此,我觉得《国学素养》是每位教师必修的课程之一。先贤们留下的这些经典作为教师的我们有责任把它更好传承下去,不能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给丢弃了,那些丧文化及国外的文化不断地侵入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学会抵制和筛查,它们永远都代替不了国学经典。正是那些丧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入侵,使得现在的教师不把自己的师风师德当作是一回事,上行下效,歪门邪气,最终使自己遭受法律的制裁,免不了牢狱之灾,让自己抱憾终身的同时还臭名远扬。

不过,教师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将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省和积累,多读经典,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素养的幸福教师,先教学生成为一个正常的人,在教他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别让那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被现代人传为“笑话”。

教师读后感 篇9

读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我从中找到了心灵的共鸣,找到了管理中的智慧,一个个鲜活的事例,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给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法。

一、做幸福的老师

要让学生幸福,教师首先要幸福;试想一个每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的老师,怎么会让孩子们感到幸福呢?不能“选你所爱”那就“爱你所选”吧!既然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个育人的职业,我们就选择了清贫,选择了奉献。当别人满足于金钱时,我们也有“桃李满天下的芬芳”;当别人满足于高官厚禄时,我们自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谁说我们不幸福呢,让我们都远离“庸人自扰”吧!

二、做会育人的教师

做老师要有三心,即爱心、童心、责任心。并且时刻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一种艺术,终身去研究它。读到这项内容,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已经参加工作的学生写得一篇《老师,我铭记您的笑容》,对于那个美术老师的宽容、尊重学生的人格让我深深的敬佩,试想:如果换做是我的话,同样是老师遇到同样的事情我能否做到呢!想到此不仅有些汗颜,是啊,我是老师,面对问题学生,我能否那么冷静,所以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修养和高超的教育艺术啊!

三、做会写作的教师

我们每天都在做一些琐碎的事情,但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它代表的是经验是反思是总结,我们应该学会写作,哪怕一开始我们记录的是流水账,但是天长日久、日积月累,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积累了一批巨大的财富,所以我们应该做一个有心人,把课堂教学中的心得或者班级管理中的小事大事都记录下来。

总之,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更引起我的深思,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人民教师,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只有更加努力的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教师读后感 篇10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是教育记者陶继新的教育演讲录,里边通过记录种种幸福的教育之事和幸福的教师,来向我们传达出他眼中的朴实而深刻的幸福观,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心得。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

无论是哪个行业,要想获得幸福和成功,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作为教师这一角色,首先应该是一个文化人,文化的含义非常丰富,但站在教师这个位置上来说,就是“以文化人”。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根本的追求是做人“文”化,由人文来化人。

只有在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永远快乐。这就是我们教师幸福的源泉所在。

然而,让教师扮演好文化人这个角色,并不是让大家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要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我们的相对独立性,坚守教师这个职业应该坚守的高尚的师德、高雅的情趣、高远的目光、高洁的品位、高真个技艺、高贵的灵魂永不动摇,.这样以来,我们教师在这个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需的一切会自然而有尊严的获得。既然文化是教师幸福的源泉,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途径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呢?

根本方法当然是读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教是为了完善人格。改善人格的方法不止一种,阅读是最好、最快的方法。

尤其是经典文化是人格培养最有效的载体。“经典文化一旦内化到教师的心里,外显出来的就是一道绚丽的风景。由于经典的文化不仅流淌着聪明的光华,而且还摇曳着思想的要义。

”“受业解惑”的真义在于文化升值,大量的经典阅读是一种文化存款,文化一旦在心灵里安置,就成为人一生幸福的储蓄。如果我们不读书,所有的文化欣赏都会写在纸上,我们也不会成为学生心目中真正的老师。所以老师必须关注读书,实现自己的文化升值。

尤其是一些高层次的书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一个聪明的生活。而知识和聪明是不一样的,知识关乎事物,聪明关乎人生,假如只有知识,那你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看到一粒海子仅是一粒沙子而已。但一旦你有了智慧,你就能从石头上找到一道风景,从一粒沙子上感受到灵魂的韵律。

读什么书最佳?当然是古今中外经典。因为经典在我们人类血液中流淌了几千年,并在这期间通过测试筛选出来,对我们的文化引导和人格建设具有最高的指导意义。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定了我与书终生为伴的信念。我将在“流淌着智慧的光华,摇曳着思想的要义”的经典文化中,不断汲取营养,拓宽生命的维度,寻找生活的幸福。

教师读后感 篇11

——谈谈“后进生”工作感想

“后进生”的学***以来是教学中比较头疼的问题,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往往要花在这些孩子身上,却又收效甚微。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对于“后进生”采取课中重点抓,课后辅导抓,放慢教学节奏,多提问,多讲解,多实践,多讨论等等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的确有一定的效果,可是这种效果的持续时间往往不久,学生很容易遗忘和搞混知识点。比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后进生”也能很好地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并能合理利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可是过一段时间之后,或者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时候,就会无从下手,不知道算什么和怎么算了。

如果说孩子是不理解,问题是上课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记录,总结,实践等方式很好地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联系特征推导出了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排除这些学生上课不注意,不能很好地理解推导过程等因素,即使反复讲解、练习也不能理解这些知识。那么仅仅是老师的教学还需改进吗?

是不是有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是不是可以采用其它的方式来提高“后进生”的学***呢?

《给教师的建议》提供了解决这些疑问的答案和方法。在这本教师教学百科全书的第五篇阐述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后进生”工作的一些经验。首先他也认为“后进生”工作是“最难啃的硬骨头”之一。

这些学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要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而我们的教材编排往往是单元式的,学生在学***程中,学了新知识忘了旧知识。巩固性练***间隔长,且效果并不好。他认为“对于这些儿童来说,把学***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是特别有害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注意给每一位“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这些书刊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含义的。

让孩子们对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疑问。

教师读后感 篇12

第31则给准备教一年级的教师的建议

1.针对个别孩子适当了解家庭情况是必要的,

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遗传健康状况,我们老师就不会因为个别学生的种种缺点而怨天尤人,就会心平气和的用理智的眼光看待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们。了解学生的个性思维特点,可以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更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其中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认清他们的思维特点,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是双亲还是单亲,是跟父母还是爷爷奶奶住,家庭的智力气氛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诚然,我们都知道,单亲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心理健康问题,或者他们看到并承受着与其他孩子不同的东西,这很容易引起情绪变化,导致极端行为。

要多做家长和学生之间的工作,让孩子和家长加强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在家长会上不能一味地强调学生的学***问题,同时要家长注意对学生情商的培养,使家长树立起“全面发展”的思想,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工作。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只有我们有了理解,才能有教育。在我们的师范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是否真正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否能够唤起孩子们成为好人的强烈愿望,是否能够让触动心灵的教育拥有未来。

第32条怎样在学龄前期研究儿童的思维

一。根据思维类型耐心等待,慢慢引导孩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伟大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把人的思维分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逻辑--分析思维(或称数学逻辑),具有这种思维的儿童,很容易发现事物的因果联系和依存性,用思维把握住被某一联系串连在一起的一组事物和现象。

他们容易抽象,对学习和其他精确科学感兴趣。对他们来说,对抽象事物的逻辑分析是非常有趣的。另一种是艺术思维(形象思维)。

他们是用画面、形象(色彩、声音、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周围的自然和大自然的美非常敏感。在他们的感知里似乎是以情绪因素占优势,即靠情感的认识多于靠理智的认识。

有明显艺术思维的孩子对学习很感兴趣,喜欢阅读,喜欢诗歌创作。他们在学***时往往遇到很大的困难,甚至有时在这门学科方面跟不上进度。这两种思维类型是客观存在的。

教师应当了解,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哪一种类型占优势。这对教育学中正确指导大脑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要教给学生思考,发展他的思维,--这就意味着要在每一个儿童身上发展两种思维领域,即形象思维领域和逻辑--分析思维领域,既不要给以片面发展,同时又要善于把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引导到最适宜于他的先天素质的轨道上去。

一部分儿童在形象思维上很发达,有的儿童在逻辑思维上很发达,这就是儿童个人的差异性,当然与性别有很大的关系,在这部分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当中,他们都很刻苦,所以我们不能埋怨他们,更不能说谁聪明谁笨,只能说:“在某些学***,谁更善长。”让学生在他的优势发展区内更好的发展,而在劣势发展区内耐心地等待,慢慢地引导。

33、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教师的几点建议

1. 有信仰,有爱心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如果对教育事业没有无限度热爱而强迫自己去做这份工作,不仅教育不好孩子,还会给自己带来身心的损害;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找不到半点的乐趣,那么这份工作简直就是一份煎熬,一份折磨。

相反,如果你是一个热爱教育的老师,你可以在工作中找到无限的乐趣,找到自己的价值。因为爱,你可以爱。在选择做一名教师之前,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首先确保自己真正热爱这个职业,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工作中的困难。有一颗博爱的心去包容学生的错误,并以宽容的态度来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发展,并穿衣成长。

2.年轻就是资本

年轻的教师是新生力量,如果他们能够很快地适应自己的工作,进入自己的角色,加上年龄上的优势,肯定会很容易与学生打成一片,便于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将有助于整个教育系统的长远发展。因为我们年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阅读和掌握更多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帮助每个有需要的人,特别是我们可爱的学生。如何用一些生动的例子,特别是我们周围的例子来激励一个迷路的孩子。

我们都知道,要想教学生一滴水,老师不仅要有一碗水,还要有源远流长的水。这一点,对于每一名年轻的教师,都是必须要学会的。

34、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

所谓思维和智力的发展,是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发展,它影响思维过程的活动,克服思维的缓慢和慢性。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智力,必须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1.联系生活实际,启迪学生思维

有必要给学生上一种专门的“思维课”。所谓思维课,就是生动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图像、**、现象和事物,进行逻辑分析,获取新知识,进行思维实践,找出因果关系。 单独开设思维课在我们现行的教育模式中是不易实现的,我们可以在实际的教学中去渗透思维训练,例如,语文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情境把学过的词语进行说话训练,可以让孩子把抄过的词语选择几个写一段话,或者仿写句子、根据诗歌内容用语言再现诗歌情景等。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使用能力,而学习使用的过程往往是培养孩子理解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过程。

35条怎样培养记忆力

1.兴趣是根源

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是有方法和艺术的。最重要的是激励学生学习。有了学习的欲望,他们就有了记忆的动力。

2.图画及动手的作用

儿童的图画是通往逻辑认识的道路上必不可少的阶梯,至于图画有助于发展对世界的审美观点,那就更是不言而喻了。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孩子对图画具有天生的喜爱,图画可以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在要求学生动手时不仅是说多动右手,还要发展学生左手的能力,不可偏废一方,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用处,不管做什么事只有一只手是无法顺利完成工作的。

我们要发展学生迅速美观的书写能力,还要让学生多动手进行劳动、制作等。记忆不是天生的。没有人天生记忆力好。它们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

97怎样教育学生热爱劳动

班级卫生一直是一项不懈的工作,也是一项非常令人担忧的工作,为此班主任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明显。我想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做,我们必须先做。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起着示范作用。教师从思想作风到言行举止,处处都应起模范带头作用,成为学生的表率。

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本身就需要教师注重他们良好***养成,简单地依靠灌输、说教是行不通的,应当靠教师身教、潜移默化。

教师读后感 篇13

说来惭愧,以前读苏霍姆林斯基多是急功近利,什么时候需要他的理论来增加自己的文章或言语的分量,就找一些相应的句子来读,对他一直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断章取义。今天再一次走进《给教师的建议》,静心而读就不难发现,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就像面对老师,面对老师的苦恼和困惑。

比如说第一节,开始的时候,老师提出了一个让很多老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有一些落后和失败的学生

2、 三年级有时会遇到无望的背后,所以老师干脆放弃他的学生?这个问题不光是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那个年代存在,就是在当今,丝毫未见减少。说起这里面的原因,教师大都归结为学生不知道学***脑子笨,家长不配合,而不是积极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那么造成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提出问题后直接解释说: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最重要的领域——脑力劳动领域,缺乏对孩子的个人态度。

这句话说白了,就是我国的教育家孔子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说,这条教育原则,对每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我们做计划时,常说不仅要准备教材,还要准备学生。

但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材”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样他们都会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才会“点燃起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很容易的。它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而且需要一定的教育技能和掌握一定的教育艺术,就像苏老师在文章中提到的数学老师的数学课一样。

可看看我们,做到这一点了吗?不同类型的学生上同一节课,问同样的问题,做同样的作业,拿同样的试卷。即使做错后教育的方式也是一样的。

试想,这样下去,怎么去个别对待,怎会不产生差生呢?这也难怪有些教师不停地抱怨他的课堂上学生不听话、捣乱纪律了,也难怪苦口婆心地教育起不到成效了,难怪每天被学生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了。

再说教师的时间从**来,确实没有老师不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用的,天天是上课、改作业、辅导、谈话、应付各种检查,整天被迫着去做这些事,整天是事情在后面追着自己,而没有主动去做。

老师的时间来自**,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读书,每天不停地读书,和书交一辈子的朋友。如果你还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以免把备课变成枯燥乏味的课本,那么你应该阅读教育书籍。

这样做的目的,是要使你所从事的这种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成为你所具备的知识海洋的沧海之一粟,这样在教学生活中你就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你就不会将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负担。

读完这本书,我再次意识到什么是无止境的学习。只有多读书、多读书,教师才能真正适应我们的教育,教给学生最生动的东西。

教师读后感 篇14

课堂作为教学最前沿的阵地,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研讨的热点。那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孩子喜欢,教学高效的好课堂呢?认真反复研读了佐藤学教授的专著《教师的挑战》,让我产生了新的思考。这本书不像教学论文或者教科书那样生涩难懂,而是很多课堂的重现,它抓住一幕、一环节或是一例题,用细致的笔触写下师生的对话和动作,教室的布置氛围,观摩的感悟体会都一一详尽地描述,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和课堂提出了要求也给出了方法。而且书中提出的很多理念对课堂的改变和重建都是最好的指导,比如:倾听和合作。

我们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那我们的课堂就要发生转变。在宁静的课堂革命中,在学习方式上表现为从各自被动接受的学习走向自发的活动性学习,从习得、记忆、巩固的学习转向探究、反思、表达的学习;在教学的方式上表现为从传递、讲解、评价的教学转向触发、交流分享的教学。

现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改变常规的教学模式。那种以黑板和讲台为中心、众多儿童整齐划一地排坐的课堂,已经变成四五个儿童围坐的便于展开合作学习的课堂,而且很多教室去掉了讲台,更加突出教师和学生的平等对话关系。教师的课堂学习设计也是以儿童探究为中心,教师更多的是引导,促进的作用,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倾听”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倾听”儿童的发言意味着在三个关系中接纳发言。一是,认识该发言是文中那些话语所触发的;二是,认识该发言是其他儿童的哪些语言所触发的;三是,认识该发言同该儿童自己先前的`发言有着怎样的关系。

教师一旦在这三种关系中倾听每一个儿童的发言,那么,就能以课文为媒介,把每一个发言如同织物一样编织起来。

学习《花的学校》这一课,我就体会到了倾听带给课堂的改变和教学的乐趣。《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乍一看这篇课文,好像很难理解,上课前我就思考,如果讲解给学生听,估计他们会觉得很枯燥,也不一定能听明白我想讲什么,更不能体会到文中的妙处和乐趣。那我何不放手教给学生去读,去思考,去提问,看看他们看到这些文字是什么反应,会想些什么呢?

“我发现‘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这句话用了拟人的写法。”

“你从哪里发现的呢?”我进行追问。

“走过荒野和吹着口笛。”其他孩子也表示赞同。

“那我们再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不用我提醒,孩紫子们把句子读得很美,突出了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的轻松愉快。

“他们关了门做功课,我们来想像一下,花儿们要做什么功课?”这个问题太受欢迎了。

“我们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可以补充。”我提示。

“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学习怎么发芽。”

“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学习怎么长大。”

“他们还要学习怎么开花。”

他们认真倾听着其他同学的发言,不断补充和提出新的质疑。

“原来花儿们在地下的学校也很繁忙呢,于是,当放假的时候,他们开始狂欢了”。

“因为花儿在地下的学校学习了开花的本领,现在他要施展自己的本领了。”孩子们完全不用我来引导,自觉地把课文前后都联系起来了。

反思我这堂课,之所以出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源自我对孩子们的尊重和信赖,敢于放手。只有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才能使他们轻松自如地参与、交流和自由地思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

就像书中提到,佐藤学教授观摩的一节课中,八木老师对点名发言做了一个改变。八木老师的点名并不受儿童举手的束缚。她琢磨每一个儿童的表情变化,侧耳倾听他们的低语,不举手的儿童也每每被点名,并静静地等待哪些不知如何表达的女生们组织语言。一旦发觉其他的儿童没有听到,则通过重述,让全班学生知晓。八木老师的活动是以“倾听”、“串联”、“反刍”为中心展开的,合作与探究也从此开始。

首先,要求学生专注倾听的同时,我自己也要学会专注倾听,针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还要建立生生之间良好的倾听习惯,把学生的回答和思考串联起来,形成串联和反刍。

其次,致力于以学生为本的课堂,不执着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尊重孩子的体会。

最后,改变课堂形式的单一,多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教授认为“从边缘化的儿童与其他儿童之间的落差中可以洞察到合作学习的可能性”,这给我的小组合作学习指明了方向,支持鼓励边缘化儿童,让课堂允许“不懂”的出现,让语文课堂慢慢实现从倾听走向合作探究。

教师读后感 篇15

20xx年元旦来临之际,校长送给了我们大家的新年礼物——陶继新编著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陶继新那灿烂纯净的笑容,给人一种很舒服的感觉!顿时就有种想快速读完这本书的欲望。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到陶继新老师字里行间流落着从容淡定,平易亲切;包含着慷慨大气、恢宏深刻的思想。

陶老师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情操,这种情系教育心怀天下的情怀,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不竭的动力。那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那一句句警言箴语,那一段段经典释义,给了我很多人生启示。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应该把阅读作为一项终身学习的任务,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读专业书、读文学书、读经典书,使自己的知识面广博起来,才能开阔自己的专业领域,才能开拓自己的视野,才能为自己积蓄能量。

二是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心平气和。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对荣辱得失要看得淡一些。

要对自己保持一种期待花开的心态,等待着自己自然成熟、自然绽放,不要浮躁,不要催熟。我们应该对我们安排的一些任务持积己的态度。不抱怨,不抱怨,不抱怨自然和人民,是对我们工作能力和修养的一种磨练。我们还应该养成在贵州**学习的好习惯,并加以保持。

持之以恒必有收获。要养成买书读书的习惯,养成反思和写经验的习惯,养成写博客和交流的习惯。要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师专家学习、向社会这个大百科全书学习。

只有站得住、守得住、立得住,才能在自己的职业成长道路上开辟出自己个性的蓝天。

其实,幸福是一种快乐的心情,是一种催人向上的心态,幸福也是一种品味生活的感觉。

让我们行动迅速,以书籍为伙伴,努力学习和研究型教师。我希望我们的老师能够理性和激情地工作,在激情中创造我们的幸福之路!用阳光心态享受教育,享受生活!

相关阅读

  • 樱花读后感15篇

    在写读后感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准确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避免过于主观或片面的评价。其次,要结合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展开批评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同时,要注意语言的流畅和准确,避免使用俗套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最后,读后感应该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尽量避免借用他人观点,保持个人的独特见解...

  • 一千零一夜读后感必备15篇

    我们给大家推荐一篇关于“一千零一夜读后感”的文章,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这篇作品让我们能更好地感受到它的优秀之处。拥有想法和感触是一件可贵的事情,我们需要用文字来保留它们。欢迎您的光临,我们希望我们的网站能给您带来乐趣并让您收藏!...

  • 法官读后感(汇编15篇)

    《周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说到心得体会,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法官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我读了《一片树叶的...

  • 尽头读后感(优选15篇)

    笔稿范文网编辑特意收集整理了一些与您所需要的“尽头读后感”相关的资料,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觉得这个网页对您有用,请别忘了将其加入收藏夹。读书不仅能够增长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我相信大家在阅读完这部作品后,一定会被深深触动。读后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使其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 宽容读后感(汇编15篇)

    如何写才能将这无法言语的震撼写出来呢?你也读过{作者人名}写的读后感书名吧,他的文笔简直令人惊叹。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震撼就再好不过了,想要更详细地了解“宽容读后感”吗请仔细阅读下面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