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3篇

发表时间:2023-07-13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人们在成长路上都会因某些事发生改变,当我们感触良多时,不妨写一篇心得体会。心得体会就是我们自身的经验谈。以下是一篇关于“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的详细介绍快来看看吧,请您收藏此页面以备查询需要!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

作为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几何学科的学习与掌握对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对于教学工作的推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会从几何学科的教学特点、几何学科的教学目标以及几何学科的教学手段三个方面来详细解读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一、几何学科的教学特点

小学几何学科的教学特点是抽象程度相对较低,对学生的直观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在数学学科中,几何学科是一种视觉化的学科,它将抽象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图形或实物的形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充分利用几何学科的特点,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形象的形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等方式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直觉认知和观察能力,增强数学素养。

二、几何学科的教学目标

小学几何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几何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通过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提供有效的学习经验,引领学生逐步掌握几何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例如确定图形的名称和属性、掌握几何测量方法、理解几何运算规律等。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几何学科的学习,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三、几何学科的教学手段

小学几何学科的教学手段包括实物教具、图片教具、板书课件、视频教学、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的要求,适度地使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实物教具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真实的物体探究其空间结构和几何规律,促进学生的直觉理解和认知能力;利用图片教具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图片形式,方便学生进行比较和理解;利用视频教学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通过对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分析,可以看出几何学科在小学的教学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针对几何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老师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推理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数学素养和应用能力。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2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几何课程标准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次解读中,笔者主要对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析,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从而得出了一些可以分享的心得体会。

一、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所涉及的内容和意义。小学几何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它主要指导小学几何教学的内容、方法、要求等方面的标准,以及对于小学生从学习几何中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进行规范和明确。同时,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还涉及到教学组织、教师教学能力、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二、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几何基本概念:主要包括点、线、面、角等基本概念。

2.图形的基本性质:主要包括图形的边、角、对称性、面积等方面的性质。

3.几何证明方法:主要包括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逆证法等证明方法,以及解题的一般方法。

4.几何实际应用:主要包括几何的实际应用,如测量、制图等。

5.几何综合应用:主要指针对知识点进行整体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

在小学几何教学的实践中,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几何的概念、性质和证明方法的交互应用。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将点、线、面、角等概念、图形的边、角、对称性、面积等性质、数学归纳法、反证法、逆证法等证明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2.注重几何知识的逻辑性和灵活性。针对不同的知识点,要注重对其逻辑性的剖析和分析,并且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要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使其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3.注重综合运用。在教学中,不仅仅应该单纯地讲解知识点,还应该注重如何将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4.注重试错教学法。在小学几何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断地尝试、尝试,自我发现,从而积累经验,体验实际运用的乐趣。

结语

总之,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小学几何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积极探索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不断地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小学几何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3

作为一名小学几何教师,了解和熟悉几何课程标准是我们必备的能力。出版的《小学几何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小学生学习几何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释几何课程标准,分享我的心得和体验,帮助更多的教师和家长理解几何课程标准的重要性。

首先,我想说的是几何课程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小学生在学习几何方面取得成功,具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以便在高中或大学里掌握更复杂的几何概念。通过几何课程标准,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应掌握的几何概念以及需要实现的目标,从而更好地规划课程,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支持。WWW.bIjIaOGaO.Com

其次,几何课程标准特别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造性。通过实际解决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几何结构和规律,发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重点有助于学生培养分析、推理、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未来在日常生活中以及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能力。

接下来,几何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将从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形状开始,了解和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例如如何度量、比较、绘制和解释形状。这些技能将在更高的阶段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细化,并作为数学知识的基础。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几何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权衡各种因素,例如学生的年龄、兴趣、理解力和能力差异。因此,教师需要设计出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多元化的学习体验,增加学习几何的乐趣和动力。

总之,几何课程标准是小学几何教学的基石,是教学改进和学生发展的重要元素。然而,标准本身只是基础,真正的教学仍需要我们的贡献和努力。因此,几何课程标准作为一面旗帜,提醒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生的掌握情况,关心他们的发展,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教学支持。

BijiaoGao.com扩展阅读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每当我们经历某些事情对可能会产生启迪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笔稿范文网的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

聆听完xx教授关于20xx年最新版课标的解读后,让我对数学教学有了更加新颖和深刻的认识,我不断思考:当前的教育背景下,我们数学老师的主要工作只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吗?实则不然,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与学科的关系还要考虑数学与教育以及数学与学生认知发展的关系。若想自己的教学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基于对《课标》的学习,我对我的数学教学工作有了如下规划和见解。

一、加强教育和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

能读完《课标》并不意味着真正的读懂《课标》,课标背后依托着大量的教育教学理论,比如:何为核心素养内涵的一致性、表现的阶段性、表述的整体性;什么是核心素养中教育特征的意识、观念和能力;主题整合中概念与抽象、性质与推理、关系与模型、运算与运算等等术语,这些高度概括化的信息,需要我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之建立联系,需要通过不断地研读和例证来加深认识、加强理解。只有真正的使这些上位的概念植入脑中、融入观念里,才能正确的在教学中加以应用。

二、提高研究数学知识内部联系的意识

xx教授提到,学生有时做不对题是因为读不懂题目表达的意思,于是新课标将小学阶段数学学科从原来的2个学段分成3个学段,将学生的认知发展更加的细化,使得阶段性目标更加明确,这就需要涉及我前面提到的关于教师对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目标的掌握。

同时xx教授也建议教师要有各类层级的备课,比如:集体、学年、学段、学校数学教师备课。这一点我非常的认可,也正如国外教育学家所说的,学生在中高年级能否顺利的学习,依赖于他在低年级时是否学会了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师应该系统的研究课标中涉及的几大领域的发展脉络以及重点内容,从每个领域中规范好教学的一致性,让学生在低段所学的知识在中段以及高段学习的知识里也应该解释的通。通过《课标》中的主题整合,不应只是关注“存在”,而应关注与“关系”,真正做到“研究对象+”。

三、反思教学中不科学、不规范的方面

在教学研究中我们教师不免会突然迸发新的意识,这些意识的萌芽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向《课标》靠拢的,都需要我们借助《课标》不断地审视。

xx年听过xx老师讲三角形的周长一课,她正是按照xx教授在会上提到的运用尺规作图将三条边首尾相连依次落在一条直线上的方法来上课的,传统观念里只有到了高段才使用的圆规,却在三年级的课堂里出现了,这新颖的方法加之学生的表现给了所有人眼前一亮的触动。通过今天的学习,我想我们在教学中要保持随时审视的习惯,摒弃复杂的传授,将问题简单化、系统化才是今后应该为之努力的方向。

xx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如何真正做到会教数学,应将成为我教学的必修课。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2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3

2022年5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暑假刚刚开始,我们就开始了对于新版课程标准的学习,参与了专家的解读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们共同了解了新版课标的一些具体的变化,也感受到了其重点改革的一些内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一大变化在于凝练了语文核心素养,即: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把文化自信放在核心素养的首位,可见其重要性。要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大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阅读、体悟。其实,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大语文观”,很久之前就已经提出了。语文学习,尤其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越来越重要。未来语文与各个学科的结合会更紧密,传统文化知识也将糅合在学科中加以重点考查。

新课标带来的另一大变化在于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即: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的安排注重整体规划,根据学段特征,突出不同学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求,体现连贯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老师和家长在平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真实的情境中用语文的方法去解决真实的问题,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背诵、刷题。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基础阅读之外,还需增加整本书阅读,必须要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新课标还研制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即: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

2022版新语文课标的学习,让我深深认识到语文老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尤其是在新课标刚刚颁布实施的当下,加强语文老师自身的跨学科学习实践尤为重要。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4

首先感谢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院给我们奉献的这次培训,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受到充电,这次培训的费用都由省里专项经费支出了,我们参训没有旅途的劳累,没有外出吃饭住宿差旅的额外负担,坐在家中就能实现暑期培训,我们可以乐在其中尽情学习,我们平时忙于工作,外出交流的机会少,交流能知长短,继而见贤思齐,交流能产生创新的火花,为我们解决有关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再次感谢福建教育学院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继续前进。

每年的高中高级教师远程培训内容都很丰富,切合实际,像今年的“课堂观察、课堂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概念图”、“课堂教学评价”,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很显著,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必有很大收获。我的做法是:

1、选定课程,先看作业题目(这既是考核的依据,也是培训目标的体现)和讨论题目(为什么需要讨论,可以用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区分析处理,进行效果优化):

2、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这些理论目前的发展情况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3、带着问题听专家讲座、看名师网上授课:

4、根据培训的内容及上网学习的内容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认真做好有关作业、参加有关研讨。

培训结束后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开端,培训成果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并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真正的目的。每上一届高中数学,每次新一轮备课、下班、改作,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对教材的驾驭、对知识点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不仅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变化,师生交流对丰富课程资源的影响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思促进教学,师生共同进步。衷心感谢这次暑假远程培训!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5

今天,我跟随专家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6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心得体会

读了关于课标修订解读之语文课标,让我领悟了老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着力培养的能力有:阅读、表达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注重读书的能力……我认为特别是语文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下最应注重的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大多数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一味地做题,光靠做题是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相反,应多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比如: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其他科目中,课上的表达锻炼、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都是在培养孩子们阅读、表达实践能力。应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学习新课标解读时,讲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呢?如何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看到了部分班主任老师采取了让孩子们一个礼拜背诵一篇习作的方式,还有的老师在晨读时间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每星期一篇课外阅读,校长还让每个孩子一个月读一本经典名著等等,无论什么方法,都重在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帮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不过,除了这些,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都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给了我信心,也帮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7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它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我们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

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心理悟读,分析人物性格,依据标点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语言文字规律,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初中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形式在于“问”。教师为引入而设计的问题要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主题问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尾问题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相互渗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活动,鼓励引领学生大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深挖教材中的资源。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己尊重教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每一页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把学生带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在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篇课文的作者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故事、本文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孩子阅读的资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也是基于学科思维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要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模板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模板,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2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所以,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感觉到2022年新课标之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最终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让我们感觉到这次的修订是与时俱进的,最终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德育为先,这是必须的!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深刻的解读语文课标的过程之中,我更清楚了一定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内容的修订原则上看,那么最终培养的孩子一定要是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个个新时代青年。

教育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要有适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具备时代性。

寻其根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为健全人格也打下了基础,进一步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课程性质之后,我们就要更深层次的了解课程的理念。其实语文一定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主要包括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最终能够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促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几年一直在谈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一点我终于通过解读新课标清楚地知道,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提到了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

第二,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备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第三,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第四,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和以前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吻合的。其实语文的四个学段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你最起码要识字与写字,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3500个左右的汉字。其次是阅读,我们这几年来总共要阅读的尤其是第四学段,就要阅读不少于260万字。

细读完四个学段的要求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语文知识点,是一点一滴的渗透在一到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运用之中。语文学科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的是日积月累,而且要灵活运用,语文的知识非常的广泛,也非常的享受。识字、阅读、鉴赏、表达各个层面的训练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当你能够循序渐进的去积累和运用的时候,你会深切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我们要不断的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道革命文化,还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些都体现在每字、每句、每篇中,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好好的去学,也好好的去习,那么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真正的把语文学好。

语文知识点非常的多,在课程标准的最后有五个附录:优秀诗文篇目的背诵,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识字写字的3500基本字表,还有语文课常用的字表。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个课程标准实施,我们一定要立足核心素养,最终彰显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应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每字每句研读透,渗透在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最终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

语文老师懂得了核心素养,又知道了教学目标,那么具体的实践性的环节,一定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日积月累的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他们的生存与生活!当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群是不是能够扎实的落实,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在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之中,我们还要合理性的、公正性的去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有过程性评价,还有咱们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平时的观察,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有我们平时的作业评价,阶段性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唤醒他们认真地学好语文。当然学业水平考试,像如何命题,怎么规划,怎么要求,也要慢慢的切合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考察出他们真实的掌握水平。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好好的参加与研修活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素养。

然后我们根植于课堂,立足于教学实践,还要不断的提高教研水平,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始终记着要立足学情,因地制宜,那么我们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更多的是服务于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最终能够培养具备四大核心素养的优秀青年。

针对以上我所谈到的,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读整本书,读透,读广,然后才能够从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所有的美妙之处。只有一个语文老师不断的广泛涉猎,开卷有益,那么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就能活水源头来。

其次,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去写,将自己的认知,将自己的感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细腻的深刻的表达出来。语文“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口语,能说会道;“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文章,那么能读能写、能说,还善于倾听,这样的目标就可以达成!

综上所述,我今后教育教学的侧重点,我会继续深读语文课标,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纲目性的,指导性的,非常具体的一个标准,应该扎实的学透善用。其次,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的落实里面所提到的具体要求,真正服务于学生,让学生从这第四学段之中,能够真正的吸收一些营养,濡养他们的学识与气质。

今后具体的操作就是落实读书,真的而扎实的向学生引荐一些好书,包括语文课本之中所提到的名著,还有好的刊物上好的文章,以各种形式让学生听和读,然后谈及感悟!真正的落实,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成就书香课堂,书香校园。

第二点就是能够好好的书写中国汉字,把中国汉字的精气神写出来。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文章的情深意切还是要通过文字去表达出来。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将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能够写的整洁一点,有骨气一点,再能有魅力一点,洒脱一点。我想这些一定要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之中,素养之中。

第三,开展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和实施,以及能训练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评价中让他们深切的感受到祖国语言以及祖国所有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句空头话,它是一个伟大的系统性的工程。说的再大做不到,说的再广,不能落实到细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想在这一个暑假之中,深刻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每天、每周、每月都能够落实一个个学生该有的语文素养的所有环节。

我是一个热爱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语文人,对语文肯定是偏爱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有责任、更有使命,将这一学科教好用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武装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一个从事幸福工作的人,就应该追求做幸福的事。正值暑假,全身心的放松,然后认真的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我来说真的很惬意,也很感恩。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做一个深爱祖国、深爱教育事业的语文人。我更感觉到我身上的责任与使命,我愿意身先士卒,好好的读书,好好的实施教学,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3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4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接受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4

一、针对不同的年级创设情境

低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只有对童话故事感兴趣,因此我就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这样,不但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例如,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我把导入语编成故事,在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的情况下,我故作神秘地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听的故事,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呢?如果想听,请把身体坐直,仔细地听老师来说一个故事……经过故事的讲述,学生们不仅集中了注意力,而且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也为后期的学习奠定了基矗不论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事都较容易接受。针对这一特点,我在创设情境时,总是让自己设置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开始入手,这样学生就更容易进入状态,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也更容易产生兴趣。

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时,我先问同学们:“你们都逛过超市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逛过!”“那你们在买东西时有没有注意包装上的重量?你们的妈妈在买菜时,是不是拿着就走了,为什么不行呢?”学生都回答,自己很少注意包装,妈妈们在买菜时总去称一下重量。我又接着问:“那你们知道,这与我们今天上的课有什么关系吗?”同学们大声地说:“今天我们要学习认识质量单位”。学生的兴趣一下被提了起来。因此,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创设情境时,就应该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身边的事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二、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那么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思考、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起来,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时,我就采用了先猜想——论证——归纳的教学过程。先教师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之后,让学生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论证自己的猜想,例如动手拼一拼、折一折。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知识,发展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三、多种形式组织口算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上好数学计算课应该尽量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十加几》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我设计了拍手、对口令等游戏,寓教学于游戏、娱乐之中,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也接受了新知识,学生加深了理解。在低年级口算练习中,可以变换形式练习,我问你答,你问我答,也可以同桌互相玩等。在玩中学,学中玩,并采取视算、听算相结合,动手又动口,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把数学课变成枯燥无味、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新课标》给我们提供了更为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我们还需要在长期的教学中去实践、去摸索、去积累。相信有了《新课标》的指导,教学会更有方向!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5

今天有幸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老师报告,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和博学,大致了解了新教材的创设和编写过程。谭老师给我们解说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老教材相比更科学贴切于高中教学。

谭老师提示我们老师要用好“本节聚焦”,把握本节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编写上用了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区分主干与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层级,黑体字、宽栏、要重点讲,而楷字部分和窄栏部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老师要用好章末小结和章末习题,章末小结把本章内容核心提炼出来了,而章末习题代表了未来出题的趋势。要充分利用正文文字叙述和图表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维持学习兴趣。

另外给我们展示了教材的主线,以让老师更好地整体性把每节知识的讲解,有利于给学生在脑袋里构建出思维导图,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谭老师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展现了新教的“新”,给我们讲解了新教材如何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通过谭老师近3小时的报告,我们老师能更好的开始即将到来的新教材之旅。

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学军研究员给我们上课一堂试题命制的课,让我们知道了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符合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要求,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命制试题、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如何控制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胡老师的理性思维模型的讲述,让我以后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答与理性思维有关的题目。

通过今天上午下午两位大咖级老师的讲座,让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更有的放矢,也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以后的日常工作。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6

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加深了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明白了语文课程不只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标杆。我在此想就阅读方面具体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协同作用是读书效果最好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情趣和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教学贯穿始终。要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重积累,注重感悟和整体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我们要切忌在阅读教学中搞新花样,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可学生学完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阅读要学会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介绍的学习经验: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动笔,不动笔就不看书。他说的动笔,就是做读书笔记。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有的同学书读的不少,可是收获不大;有的学生书读得很快,可是忘得也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读书的时候不爱动笔有关系。古人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条教训:“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做读书笔记虽然费点时间,但是好处很多,我们读书一定要勤做笔记。我本人不但这样做,更要求学生这样做。这样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学好语文。

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背诵感悟,把课标里的内容落实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提高自己思想文化修养,努力干好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工作。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7

通过对《新课标及双减政策下的教学》的学习,我受益匪浅,收获颇丰,现将我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第一:对于20XX版新课标和原来相比,它的要求有哪些变化?在新课标和双减下教学又发生了哪些变化?也就是说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老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

我们知道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我们的备课质量,挖出我们生活中的元素,加强学生的思考,驱动学生的学习,最终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了解到对学段的划分从原来的三段变成了四段,我们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融合,丰富咱们的教学模式,加强综合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平时上课的时候也可以进行单元式的整体教学,多利用单元式的整体教学模式。多利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思考,注重数学知识的生成。经过大量的探讨和总结发现:我们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改变教学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创造教学情境?应该由生活中创造,也可能利用学科知识,或者利用我们的科学知识。借助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多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学科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而应用于生活。课堂随着教学的理念发生了改变,教学的各个环节也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备教材到现在的用教材,课改下,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的学习,多维度的去评价学生。我们要抓减负,更要抓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把学生指引到哪里去?这就需要我们细心的设计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新课标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咱们的数学课,平时同学们反映出来都是没意思,没特点,但是新课标中加入了很多新的要求,这使我们固有的数学课堂变得有意思,使我们的数学课堂能最大限度的吸引咱们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能力。陈老师强调,在新课标中,很多东西没有变,而我们主要围绕变的部分去研究。我们应该多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多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这其实是自古以来都有的观点,我们也一直在实践的路上,但是这条路走起来还是比较难的,因为我们的学生缺乏发现问题的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确问题的导向,减少重复的、大量的、无效的作业。

第三:课标变化以后,对我们有什么新的要求?新课标更强调课程学习主体化,主体学习情境化,情境问题内容化,问题内容数学化,数学问题理论化,理论问题应用化,主题学习反思化,这很符合学习的规律和认识。这与现在的新课标也相一致,理性认识必须有感性材料的支撑,所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将发生变化,我们也更应该进一步了解我们教学方式的变化趋势。

第四: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在的社会对我们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求老师是有个性的,有特点的,并且要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要有必备的品格和高尚核心素养的老师,只有这种老师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才具有整合教材的能力,所以我们老师也应善思独立。课堂的主人现在不好当,我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

总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多看,多思,多想,多学,最终让自己成为一位适应新课标下新型老师。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8

我有幸线上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全新解读,对于如何将“教育践行在有效学习路上”我有了更新的体会。

十年一改的新课标,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不仅仅要求我要仔细研读,更要求每一个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20XX年版课标中我们详细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新增加了课程内容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增了学业质量,这也是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最后的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新课标对课程育人的导向进行了强化,接下来我将就这一点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新课标的修订在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新课标将关注点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在课程理念部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应该说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充分的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高效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新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太多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的部分,想要完全解读和参透需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会继续不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不断践行,结合“双减”政策,让新的教育教学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新时代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于20XX年4月21日颁布,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假期在工作站周老师的引领下,我结合xx教授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1、全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我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体会。要逐步培养学生首先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还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

2、尝试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去尝试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标的理念,坚持以新课标为导向,认真备好并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使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核心素养的逐步建立,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0

时间像发动的车轮一样永不停息地向前滚动着,转眼间本次培训将接近尾声。虽然学习的时间短暂,但却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自参加国培以来,我认真聆听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用心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使我更加懂得怎样备好课、备好学生,怎样去评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给了很好的帮忙,为我前行注入了新的原动力。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用新理论、新方法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要认真学习新《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主角,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训中专家讲的很透彻到位,这就应都是我平时先做的,只是比较粗略,能够说是略知一二罢了。

让我明白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应当具备的智慧。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到达真正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我们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此刻对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要有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应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资料,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在今后教育道路上我会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说出来,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好处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这天务必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务必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超多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样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应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应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就应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就应是: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在那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职责,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能够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职责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忙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构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忙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好处与价值。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案例,学生能够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资料。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构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如今教师的主角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样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理解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高中地理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总之,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11

为期一天的初中数学教师培训会,得到了XX中学的大力支持。会议安排的紧凑有序,在XX老师风趣幽默的引导带动下,与会老师积极参与,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无论从知识上,还是从思想上,都给我们以启示。会后,再去回顾培训过程,感受颇多。

1、出示目标保证质量

简洁的会议日程安排后,X老师及时给出了学习任务,做好评课发言准备,会后写出学习心得。有了学习任务,就有了学习压力,制约了原先那种学习就是放松的思想,现场秩序出奇的好,老师们认真倾听,捕捉亮点,思考疑惑,才有了评课时的跃跃欲试、精彩发言,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用刘老师的话讲:这是干教研员以来会场秩序最好的一次。

由此,我想,在我们的工作中,是不是也尝试着这样做,以求获得更好效果。

2、潜心观察激发思维

只有潜心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产生思想的碰撞,灵感的生成。从十多位老师的发言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一点。如XX老师在两节课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归纳出了两种课型的一般步骤和上课流程,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令现场的老师佩服。

3、善于捕捉及时整理

只有善于发现,随时捕捉,才有所感,既而有所发。听同一节课,甚至同一个问题,由于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想法的不一致,认识上就会有差别。

中午休息的时候,大多数老师找个清净的地方午休,也有老师在树荫下聊天,留意一下,你会发现,更有老师,乐此不疲,学习在继续,他们在会议室里,伏案整理笔记,因此有了评课时的慷慨激昂,也赢得了同行们赞许的目光。

4、用心倾听精彩点评

十多位老师的评课,XX老师都给出了精彩点评。我们听过不同层次的课,有感却不知道从何而发,XX老师的点评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每位老师评完课,XX老师先是给予肯定,然后将评课老师的观点给予归纳,让我们听得心服口服,他总是强调,我们评课不分对和错,只有适合和不适合。XX老师还不失时机的抛出问题,供大家探讨,正是这种抛砖引玉,使得会场气氛一度高涨,老师们争先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使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化,解决的方案也进一步多样、细化。

5、自我反思学以致用

每次学习,我们都会认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和差距,都会给我们一些启发,都会感受到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就淡忘了。就像很多人说的那样,看着感动,听着激动,缺少行动。这是影响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跨越这个障碍,把认识到的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学以致用,才能促进个人成长。

学习能开阔一个人的眼界,丰富一个人的内涵。一天的培训结束了,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久远的,需要我们把感受体现在日常工作中,对自己负责,为学生奠基。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汇总


在我们经历了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时。我们都会发自肺腑地去说一些感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难忘时刻,感言你知道怎么去写比较好呢?下面我们为您呈送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主题的相关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1】

时间像发动的车轮一样永不停息地向前滚动着,转眼间本次培训将接近尾声。虽然学习的时间短暂,但却学到了许多新知识、新理论,自参加国培以来,我认真聆听多位教育专家生动、形象而有精彩的讲座,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业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用心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我决定细品所学,总结所得,把此次培训的所学、所得用于现实教学中。

多位教育名家的讲座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给我们带来了心智的启迪、情感的熏陶和精神的鼓舞。使我更加懂得怎样备好课、备好学生,怎样去评课,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这些都为我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带给了很好的帮忙,为我前行注入了新的原动力。

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更加坚信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随时用新理论、新方法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要认真学习新《新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对要求滥熟于心,然后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及时主动的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主角,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训中专家讲的很透彻到位,这就应都是我平时先做的,只是比较粗略,能够说是略知一二罢了。

让我明白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怎样实现自我发展,成长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所应当具备的智慧。作为教师首先应当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敬业精神,去吃透教材,根据实际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和增减,才能到达真正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我们应当对所从事的职业充满热爱,这种热爱体此刻对工作充满激情,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兢兢业业。要有自强不息,永不停止的精神,去不断地学习,更新自我,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和你所应对的学生,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学生做出榜样。

总之,这次培训我收获的不单单是专家们讲解的资料,更是一种理念,一股动力。在今后教育道路上我会不断地用新理论、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会结合自身实际状况,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实际教学中去,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7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作为这场变革中站在第一线的我们在不断地学习新课程,尝试着正确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理念,期望能更好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为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借此机会把自己对新课程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说出来,期望能得到大家的指点,并与同仁们共勉。

首先、认识新课程改革的好处

大纲上说:“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方式的变革迫在眉睫!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这天务必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也即: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既凸现教师的主导地位,更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务必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如何实现这一学习目标呢惟一办法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担任主角。在新课程理念中,始终认为学习是一项参与性的活动。学生学习的方式是实践——不断实践。而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亦或是探究学习体现的正是学生亲身的体验和实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认认真真地笔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多年来,学生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做笔记、课后进行超多的训练。如何让学生“动”起来,老师们确实动了一番脑筋,可当学生真的“动”了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用心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最令人担心的是考试怎样办课改使学生思维变得活跃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了,甚至敢于向教师挑战,教师得放下架子,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有勇气承认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愿意与学生共同探讨。

其次、学习新课程,品味“以人为本”思想

“要求新课程的教学关注的是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应对这样的要求,这样的目标我们就应静下心来认真的反思。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不是把握在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上的。就应关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上健康快乐的生活。

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更加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通过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深刻的体验。由此我们呼吁的课堂就应是:课堂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在那里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可能有挫折、失败,也可能要花费学生很多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有了认知过程,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便得到了丰富;有了亲身的体验,学习态度和职责,对个人价值、社会价值、科学的价值等的认识就可能有了进一步发展。具体化到学科教学,我们能够这样来评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职责感,越来越有教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自私的,而应是关爱他人:通过和他人的接触、交流,学会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个性特点,懂得尊重人、体谅人。通过体验个人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懂得他人和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体验关怀的温暖,对他人的帮忙心存感激。通过与人交往、合作,构成团结、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在与那些由于他们的帮忙而从中获益的人的接触中,获得深刻体验、感受和满足。新课程指导下的学生还要懂得如何善待生命:通过各种活动感悟生命的奥秘、好处与价值。

第三、学习新课程,品味新理念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开放性,比如,一个案例,学生能够设计出十几种形式和资料。这都是以往教学中所没有的,这对教师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他们已经构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对待他们接触过的问题,他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以,教师的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

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用自己的身心去创新。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还要学会现代信息技术。

如今教师的主角与从前相比发生了质的改变,不再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理念下的老师的内涵应更丰富,不仅仅要教学生学什么,更要教学生怎样学。新课程的学习也让我们自己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思想要变,我们的教学方式要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是终生的学习者,我们要身体力行推动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理解课改新理念,感受课改新思维,使用课改新教材,至始至终将课改的精神贯穿于我的教学之中。经过努力,渐渐地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回顾高中地理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

总之,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2】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3】

暑假里,我认真研读了《语文课程标准》,受益匪浅,收获丰厚,感触很多。通过学习课程标准,加深了我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进一步加深了语文的概念和作用,明白了语文课程不只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更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的标杆。我在此想就阅读方面具体谈谈我的学习体会:

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协同作用是读书效果最好的。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语文的情趣和乐趣。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阅读教学贯穿始终。要对于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推荐一些阅读书目和阅读篇目,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注重积累,注重感悟和整体把握,更要注重语言文字的运用。随着年龄年级的增长,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下大功夫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我们要切忌在阅读教学中搞新花样,教师“为讲而讲”,学生“为学而学”,“方法”看似灵活多样,可学生学完后实质却知之甚少,遗忘很快。

阅读要学会做笔记。“不动笔墨不看书”,这是革命老前辈徐特立介绍的学习经验:意思是说,读书一定要动笔,不动笔就不看书。他说的动笔,就是做读书笔记。记忆,对于积累知识是重要的,但是不能迷信记忆。俗话说:“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列宁具有惊人的记忆力,他却勤动笔,写下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也要求自己:身边永远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的时候碰到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话语都把它记下来。有的同学书读的不少,可是收获不大;有的学生书读得很快,可是忘得也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很大程度上跟他们读书的时候不爱动笔有关系。古人曾经总结出这样一条教训:“读书不做笔记,犹如雨点落入大海,无踪无迹。”做读书笔记虽然费点时间,但是好处很多,我们读书一定要勤做笔记。我本人不但这样做,更要求学生这样做。这样阅读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学好语文。

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自主阅读,独立思考,注重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背诵感悟,把课标里的内容落实到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提高自己思想文化修养,努力干好教书育人这一神圣的工作。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4】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于20XX年4月21日颁布,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和学习、理解与落实,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的头等大事,假期在工作站周老师的引领下,我结合xx教授对课标的进一步解读,深入思考,回顾梳理学习内容,受益匪浅。现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

1、全面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通过学习我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的体会。要逐步培养学生首先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进而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还要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我们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学生,需要我们把数学核心素养、课堂、学生联系起来。让数学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让数学学科育人在课堂生根。

2、尝试改变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导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不断去尝试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3、关注每一位学生,注重多元化评价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全面、多元,多用激励性评语。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指责,允许学生犯错。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每个学生的基础是有差异的,学习数学的进程也会有差别,如果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评价学生的学习,必然要制造出许多的失败者。因此,评价要因人而异,不要用“同一把尺”,要注重评价个体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帮其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学生爱学、乐学,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

总之,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我要坚定新课标的理念,坚持以新课标为导向,认真备好并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质量。使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核心素养的逐步建立,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6】

对于每位老师而言,这句话一定不陌生:你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而且还要是一桶活水。今年的四月,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这,犹如一声惊雷使每一位义务教育阶段的老师开始思考该如何依据新课标调整自己的教学。

课标是基石,奠定了我们前进的步伐;课标是明灯,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伊始,我有幸能得到专家引领,聆听了专家们对于课表深刻的解读。从通识教育开始,专家们紧扣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从文字积累、阅读、跨学科学习、学业质量、学业水平检测等方面,理论为先,再结合实际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教授们将理论进行分解,变成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一个个知识点,让我耳目一新的是,教授们将每一个知识板块变成一个个的任务群,而且每个任务群之间的衔接是非常密切的,比如,徐鹏教授的讲座,他就将每一个要点分成了“整体定位、学习内容、教学提示”三方面来进行任务群的阐述,使老师们在听的过程中既指导依据是什么又知道该如何操作。

在这两天半的培训中,教授们深入浅出,为我们一线老师指出了改变与创新的方向。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魏星教授的讲座——《“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案例及思考》,魏星教授的开篇就提出一个问题:语文学习任务是什么?每个年段对应课程标准都会有相对应的学习任务,可是他却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任务其实就是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语言的运用,说白了就是用语言做事。这样给语文一种新的定义,也让我们一线的语文老师心中有了基石,我教孩子们语文究竟是为了什么。

在具体的案例分享时,关于阅读,他提出的策略更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比如,阅读主题的确定,不仅可以正面思考,还可以逆向思维。这让我突然想到了,曾经听过一位资历非常深厚的语文老师讲《西游记》,她说,这本书不仅可以正着读,还可以反着读。这样的火花思维就是多角度的打开孩子自身对阅读的兴趣。

在操作板块,魏教授就如何充分打开阅读与交流,如何构建真实的阅读情景,如何真正地解决阅读过程的问题,如何用大任务来引领教学?让我对于今后孩子们的阅读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这次培训中,各专家对课标的各个板块都有一定的深度解读,最为详细的就是阅读板块。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课堂中学到的仅仅只是皮毛,老师要倾囊相授的是方法,要扶持的是过程,孩子们对于语文学习的深度,更应该是在日常的阅读中去获取。就如人们常说的,喜欢读书的孩子,他的语文成绩一定不会差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老师知识的构架经历了四年的专业学习,但时代在变化,想要适应时代,让自己一直被学生信赖,仰慕,那一定是在往后的教育过程中,自己也不断地学习,常换常新。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7】

首先感谢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院给我们奉献的这次培训,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受到充电,这次培训的费用都由省里专项经费支出了,我们参训没有旅途的劳累,没有外出吃饭住宿差旅的额外负担,坐在家中就能实现暑期培训,我们可以乐在其中尽情学习,我们平时忙于工作,外出交流的机会少,交流能知长短,继而见贤思齐,交流能产生创新的火花,为我们解决有关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再次感谢福建教育学院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继续前进。

每年的高中高级教师远程培训内容都很丰富,切合实际,像今年的“课堂观察、课堂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概念图”、“课堂教学评价”,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很显著,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必有很大收获。我的做法是:

1、选定课程,先看作业题目(这既是考核的依据,也是培训目标的体现)和讨论题目(为什么需要讨论,可以用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区分析处理,进行效果优化):

2、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这些理论目前的发展情况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3、带着问题听专家讲座、看名师网上授课:

4、根据培训的内容及上网学习的内容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认真做好有关作业、参加有关研讨。

培训结束后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开端,培训成果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并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真正的目的。每上一届高中数学,每次新一轮备课、下班、改作,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对教材的驾驭、对知识点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不仅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变化,师生交流对丰富课程资源的影响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思促进教学,师生共同进步。衷心感谢这次暑假远程培训!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8】

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再次树立语文的核心素养理念的价值观,明确了义务教育各学习任务群的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与普通高中的衔接以及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

新课标与旧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方案上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的设置以及细化了具体的实施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新课标中也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在这次讲座中,我认识到这6个学习任务群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的关系,或者说是整体对应的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色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这给我在教学中也有了很大的启示,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有梯度,层层递进,在教学设计中要以螺旋式上升结构,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将语文的知识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选择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在这次讲座中,也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与普通高中的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一到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文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普通高中阶段分别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融入到学习群中,并且对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教学建议,这对我们做好。小初高的衔接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讲座中也对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列举了实例分析,让我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估,新课标凸显的人文价值越来越重要,应试教育中,过分追求分数,已经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质量如何评估是我们需要长期探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是否达成。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方面综合评价,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积极变化。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其精神。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也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聆听xx教授对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全体语文老师们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也让教师们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明晰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老师们会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老师们会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9】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紧跟时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跟着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一起解读义务教育新课标,不难发现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22%,绝对重中之重。在识字量、课外阅读量、古诗文背诵篇目等量化要求方面,新课标都没有增加,主要变化在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上等方面,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升。作为高年段的一线语文教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为之付出实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活动。

一、“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语文其实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义,阅读明白题意,才能谈解题。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稳固支撑起整座大厦。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积累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谈的经验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诸如此类,皆属于阅读经验的积累。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长达十几页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要求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阅读。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针对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站在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起点,过去和未来接替承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行。面对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一定可以“积硅步而至千里,汇细流始成江河”。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10】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看完新课程标准,对于阅读和写作方面的体会自己颇有感触。新的课程理念非常注重阅读教学,阅读是为了着重培养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语文训练。它符合语言文字学习的特点,“读”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忽视“读”或“读”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和听说读写技能的训练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另外,感觉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孩子们课外阅读书目的数量及程度鼓励力度不够,缺乏一定得评价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会努力改正,争取提高自己的阅读教学。总之,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教师学生将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篇11】

在这次的培训中,数学教授、专家们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阐述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且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我才发现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我思考的太少,他们的理念也引发了我的不少思考,我在授课了是否传达了我想传达的东西?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课程?家长满意的我教学工作吗?我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良好的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得快,还要让学生学得乐,要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学生们减负里,教师的心情也好了。不应该让学生们只注重考试的成绩,更要促进学生们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们爱上学习,享受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的教学中,不应刻板的让学生学习,而是要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数学,爱上数学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数学教学中的有心人,要把书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要让学生觉得书上的知识学了没用,要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成功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现阶段孩子们对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以游戏为载体,把课程环节做得生动有趣些,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学欲。要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尽管是学生的“分神”行为,教师们也应该正确对待,不能批评、辱骂他们,这样可能会扼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一位智者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位老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一节课程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结束课程之后,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自我感觉反思教学过程,在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后都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听完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与可上升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经验丰富的教学工作者学习,针对每个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加热情的投入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梦想保驾护航,也不辜负所有家长的期望。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5篇)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5篇)》,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1

一、新课程标准的双重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拥有了流利漂亮的英语,就像给自己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会让自己光彩照人。但英语的人文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的很少。突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标志性建筑物、食品、交际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人文素质,这符合新目标的要求!

但是西方文化怎样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呢?我们的教材中有编写一些西方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难让学生感受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氛围,很难理解某种文化的意义及对研究这种文化的兴趣,所以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妨尝试着用单独的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制作、收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道具,来演示一种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语言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要学会联想,要会举一反三,如学习了单词cow,在学习单词now,学生要有能力自己拼读出来,以及还有那些单词含有ow,让学生一一联想出来。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对可以快速记忆,有可以快速忘记的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的教材编写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内容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因此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积极思考,学会总结积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三、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课堂应该是活波生动的,学习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会加倍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玩游戏、TPR、唱歌、模仿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方面做的不够。

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新课程学完的一节课中,很难讲知识得以运用。

2.在第二节课复习时,大部分时间以学生复习巩固学生的音形义、句子的问与答为主,少有让学生去脱口而出。新课标告诉我们,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做事情,将语言运用于实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语言的用途,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行的学习。

四、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

1.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价值、性质、理念,思考如何体现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中。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时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学生的好榜样。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2

近期我聆听了温儒敏教授的讲座,对如何学习、落实语文新课标有了一定的了解。

1、和此前的语文课标相比,新版课标的理论性增强,出现了一些新的概念,如“核心素养”“素养型课程”“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主题引领”“真实的语用情境”“学习情境”“混合式语文学习”“语文实践活动主线”“课程主题与载体”“过程性评价”等等。

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哪些是核心的概念?其内涵是什么?提出的理由是什么?多种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这些概念所蕴含的教学观念或者方法,对于语文教学现状的改善有哪些针对性?在我们教学实践中是否有落实的可能?等等。

其次要通读课标,梳理其6个部分组成的思路,各部分的逻辑,找出贯彻全文的主要概念,然后化繁为简,转化为我们能理解、好把握的几条基本的课改措施。之后,就要“对标”,找差距,确定改进教学的方向。

2、新课标和前一版课标是衔接的,并非推倒重来,“标准”并没有变。各个学段对语文基本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新课标和旧课标是几乎一样的。现在使用的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严格按照课标的“标准”来编写的。我们只要按照统编教材体系架构,分学年逐步推进,就能够达到课标所规定的课程目标。

3、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立德树人是培养人的指导思想,在语文课中不是贴标签,不是过分的教化,而是熏陶化育,润物无声。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这个意识,语文课就真正能起到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

4、新课标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即是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自信。

新课标提到语文学习中的联想,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能力,特别提出要重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保护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好奇心、求知欲,很重要的就是要注重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课标还提到思维品质的提升,包括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在教学中我们都会碰到的,要有这些方面的意识。如训练写作,不只是为了学会写文章,更重要的是通过写作来训练思维。新课标把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的部分,对改进语文教学是有重要启示的。

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创造,要求通过审美的体验、评价来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要特别强调“文化自信”。如何立国,如何凝聚和振奋国人的精神,都需要文化自信。对待传统文化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要批判抛弃那些腐朽的,不合现代社会的部分,挖掘优秀的成分,处理好创造性地转化跟创新地发展的关系。

5、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不只是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理解为以学习任务来带动教学,即“任务驱动”。6个“学习任务群”下面分学段列出很多学习任务,可以选择一个或者几个学习任务,组成教学的单元。

小学高年级语文统编教材都是采用的单元教学结构,各个单元都可能承担着“学习任务群”的其中某一项两项任务。我们要做的就是研究教材的各个单元主要承担或者接近“学习任务群”之中的哪些“任务”,然后以这种“任务”来引领教学。教材的单元导语有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学习要点的提示,另外每篇课文后面还有思考题,可以参照这些提示与思考题,集中转化为“学习任务”,也就是新课标所说的“典型任务”。同时可以设计和“典型任务”相配合学习情景,即所谓语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进入探究性学习的氛围,以此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种教学模式和现在我们熟悉而且通行的教学模式不同,不是一课一课地讲,不是文本为纲,它也不求知识的系统和完备,不是把训练作为纯技巧的练习,而是在“任务驱动”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之中带着一定的任务进行伙伴式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获得自己知识的建构。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这过程中起到设计、引领、总结、提升等作用。这样,可以减少灌输式的讲解,匀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来自主学习,带着问题读书和讨论,拓展阅读面,解决读书少的问题。

6、新课标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没有阅读量,语文能力无论如何是提升不了的。“整本书阅读”的功夫在课外,是课外阅读。课内只需要点拨一下,引发兴趣,提示一些方法,就可以了。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新颖引入,巧设悬念,以"奇"促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4

在《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核心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育,“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开展。缺乏学习情境,实践活动就是没有依托,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知识不根植于情境,就是抽象的,孤立的、静止的、僵化的,就不会在学生的身体里生根发芽,这样靠机械记忆习得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或无法被运用。

例如文化自信。

《新课标》中指出,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因此,文化自信的培育,不是靠口头说教来理解抽象的概念,而是要让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阅读表达中真切感受汉语承载的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内在情感。

语言运用

《新课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形成个体语言经验,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我们一定要厘清一个事实,核心素养的培育根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不能简单地将“双基”等同于素养。现在我们已经愈加清晰的认识到,“知识”的意义已从能够记忆和复述信息转向能够发现、使用信息。素养的本质,就是在做事中完成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学以致用。语文知识和技能只有在真实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成为学生探究、实践的对象和使用的资源,才有可能得到内化、转化,并升华为语文素养,这样的知识和技能才有实际的价值。

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

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其主要包括直觉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

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脱离语言文字的实践来谈核心素养的培育,就如同空中楼阁。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篇5

在这次的培训中,数学教授、专家们给我们做了精彩的演讲,阐述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们的解决方法,并且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教育理念,我才发现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我思考的太少,他们的理念也引发了我的不少思考,我在授课了是否传达了我想传达的东西?学生是否喜欢我的课程?家长满意的我教学工作吗?我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下面谈谈我学习的一些感受:

一、课堂上要让学生学得“快”又要学得“乐”

良好的教育不仅应该让学生学得快,还要让学生学得乐,要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学生们减负里,教师的心情也好了。不应该让学生们只注重考试的成绩,更要促进学生们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们爱上学习,享受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的教学中,不应刻板的让学生学习,而是要创设一些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数学,爱上数学学习,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生产和生活实际是数学的渊源和归宿,其间大量的素材可以成为数学课堂中学生应用的材料。教师要做数学教学中的有心人,要把书上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不要让学生觉得书上的知识学了没用,要把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成功的。

三、注重课堂评价来促进有效教学

现阶段孩子们对游戏是很感兴趣的,在数学课程的教学中可以以游戏为载体,把课程环节做得生动有趣些,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学欲。要着重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尽管是学生的“分神”行为,教师们也应该正确对待,不能批评、辱骂他们,这样可能会扼杀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一位智者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位老师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每一节课程也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结束课程之后,我们应根据学生的表现、自我感觉反思教学过程,在回顾每一个教学环节后都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进步。

听完一场场精彩的讲座后,使我受益匪浅,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也深刻反思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与可上升的空间,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向经验丰富的教学工作者学习,针对每个每个学生进行分析,找出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更加热情的投入教育工作中,为学生的梦想保驾护航,也不辜负所有家长的期望。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00字


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篇心得体会。养成写心得体会的习惯便于总结自己的经验,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下面的内容是笔稿范文网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化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文本的主旋律,它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也为语文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那么如何将核心素养贯彻落实到我们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之中也就成为了我们必须要探讨的话题:

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文本中存在大量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知识,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需要合理优化文学形象,同时还要强化自身语言表达,确保可以对其相关文化进行有效弘扬,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强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绪。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语文课程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落实到课堂中要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创设情境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反复品读,揣摩人物心理悟读,分析人物性格,依据标点读出情感,让学生在读中把握语言文字规律,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初中生思维的提升与发展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语文素养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关键形式在于“问”。教师为引入而设计的问题要能快速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主题问题设计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结尾问题要把学生思维引向更深处。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语言表述问题的答案或解决方案,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宽学习语文的领域,重视跨学科的学习,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相互渗透,提高语文实践能力。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在语文课文中涉及其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实践活动,鼓励引领学生大胆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把所学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更丰富的知识。

深挖教材中的资源。教材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自己尊重教材,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篇课文,每一页教学内容,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要精心设计导入方式,把学生带进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实现在与文本的充分对话中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美,接受真、善、美的熏陶。每篇课文的作者介绍、和作者有关的故事、本文作者的其他作品等都是可以推荐给孩子阅读的资源。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是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也是基于学科思维的教学。在教学中,我要着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体系,也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2000字精选


通过不断反思,对一些事情产生了新的启发时,我们可以有针对性的写一份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明确的说,就是应用自己的话语,把读过的文字或实践,浓缩成简略的文字,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那么怎样撰写一份优秀的心得体会呢?经过搜索和整理,笔稿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呈上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1)

20xx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这犹如灯塔,为数学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5月中旬,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认真观看了xxx教授的专业解读视频,并进行了学科研讨,使我对新课标有了较全面的认识。暑假期间,我再次捧书研读,对新课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体现了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数学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和数学课程改革积累的经验。其变化与突破主要体现在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内容结构等。

20xx年版课标在20xx年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科的育人价值,凸显了数学学科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变化与突破

(一)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素养

20xx年版课标将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三会”是数学教育对未来公民数学素养的期望,旨在通过不同阶段的数学教育,使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发展,课标组将核心素养分学段进行表述,小学阶段的主要表现是“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核心素养的表现侧重于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核心素养及其表现的明确提出,为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结构化调整以及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二)确定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20xx年版课标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表述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总目标以“三会”为统领,体现基于知识内容学习的“四基”、基于问题解决的“四能”(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0xx年版课标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特征,将总目标的三个方面分解为四个学段的学段目标。学段目标基于不同学段的内容要求,融入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设计提供依据。

(三)建构了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

20xx年版课标虽然在内容结构上保留了20xx年版课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领域,但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又进一步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了结构化调整。

例如,第一至三学段,将“数与代数”领域原有的六个主题整合为“数与运算”“数量关系”两个主题;将“图形与几何”领域原有的四个主题整合为“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图形的位置与运动”两个主题,从而表明数学概念的教学应当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融于一体;将“统计与概率”领域原有的“分类”调整为“数据分类”,意在突出大数据时代对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与主题调整的思路一脉相承,内容的表述强调整体性和一致性。

20xx年版课标还对一些具体内容做了增删或调整。为了加强对基本概念的感悟和符号意识的培养,小学阶段取消了“简易方程”,强化了“字母表示数”内容的学习;为了适应大数据时代的要求和加强学生数据意识的培养,将“百分数”的内容纳入“统计与概率”领域等等。

(四)提出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建议

20xx年版课标改变了20xx年版课标单纯述说内容的方式,对各学段的每一个学习主题,都从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表述。内容要求是对学习范围的表述,表达“学什么”;学业要求是对学习程度的表述,表达“学到什么”;教学提示是关于教学实施的意见,表达“怎样学”。三个方面的表述都融入了核心素养的表现,使得学习内容的要求与核心素养的达成有机融合。

例如,第一学段“数与运算”主题的学业要求为:“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数值;能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关系,形成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不仅有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还有核心素养达成的要求。

20xx年版课标的教学提示强调以核心素养为导向,阐述如何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创设真实的情境,提出合适的问题,指出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等等;强调以跨学科的主题或者项目活动为载体,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

(五)建构了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

20xx年版课标通过“学业质量”“评价建议”部分阐述与评价相关的内容。学业质量以核心素养的学段表现为依据,以结构化的数学内容主题为载体,利用不同水平的情境和活动方式,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业水平提出要求。特别注重“四基”与核心素养的一致性,体现不同学段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数学活动经验以及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水平。“评价建议”提出了形式丰富、维度多元、主体多样的评价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强调建立与核心素养一致的命题规划和方法。

重点与建议

20xx年版课标对教材编写、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其实施的重点在于切实理解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准确把握数学课程内容本质、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准确理解数学课程理念,落实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

数学课程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成为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载体。课程实施者要全面理解以“三会”为统领、融入“四基”“四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总目标,使学生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积累实践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认真分析每一个主题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建议,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和关联的核心素养,创设和实施合适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把课程理念和目标落实在每一个环节。

关注结构化重组的思路和部分调整的内容

课程实施者要理解20xx年版课标对各领域的主题进行结构化重组和部分内容的调整是为了使概念与概念的性质、运算或者关系有机结合,有利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例如,小学阶段新设定的“数量关系”主题,增加的尺规作图内容,调整的百分数内容,以及去掉简易方程、强化字母表示数的变化等。教师是20xx年版课标的最终实施者,有效的教师培训、目标明确的校本研修非常重要。学生核心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通过个别知识点的学习获得的,因此,教师的整体研修、整体备课是必要的,每一位教师都应当清楚教学内容的来龙去脉,以及其与核心素养是怎样融合的,还应当清楚教学内容与前后年级所学内容的关联。

总之,20xx年版课标的颁布和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既提出了新挑战,也提供了深入研究和实践新课程理念的良好契机,必将在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促进中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改革的整体深化。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这是我进入初中的第二年,对新教材的认识比较肤浅,通过光盘的学习,使我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学习后的一点心得和反思。

一、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学习基本都是学生自主发挥,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在教学中,我们常常把自己学习数学的经历作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参照,我们每一个人都做过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学过数学,在学习过程中所品尝过的喜怒哀乐,紧张、痛苦和欢乐的经历对我们今天的学生仍有一定的启迪。当然,我们已有的数学学习经历还不够给自己提供更多、更有价值、可用作反思的素材,那么我们可以“重新做一次学生”以学习者的身份从事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并有意识的对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做出反思。

二、课堂提问反思。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

三、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任何事件的发展总有一个由量变而引起质变的过程,教师的成长也是如此,教师的成长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冲破经验的束缚便不代表不需要积累成功的经验。一个教师在自己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能说没有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也不能说没有教材教法的研究,更不能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总结。一个教材反复的教,一块黑板不停地写,谁没有教得得心应手的时候?谁没有发现“新大陆”的时候?谁没有精雕细刻的得意之作?谁没有激情澎湃的创新灵感?但是这些别人无法领略的“得意之作”、“成功之法”,不及时的总结和积累,得不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终归会“事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既便来年再上这一课,不一定能教出当初的水平,不见得能达到当时的境界,久而久之,激情不再来,灵感不复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勤于积累,善于思考,把当时的感受及时的记下来,并从理论依据上做进一步的完善提高,从实施环节上做进一步的补充修正,就能达到一种新的层次,教学艺术才能长青。教师不断反思总结的过程,也就是学会教学的过程。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3)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某种意义上讲,成功的教师主要不是教给学生一堆死的知识,而是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倘若学生对求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坚持不懈地,甚至是废寝忘食地钻研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利用各学习方法、途径激发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民主、和谐、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融洽师生情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产生好感效应。如果一位学生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就会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进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所以老师在教学中,在与学生交谈中,应加强与学生的感情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关系,亲近他们,爱护他们,对差生采取少一点"威严",多一点"亲切"的方法,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在教与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就能增进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正如师生情感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也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关键。教师是师生情感的主导者,热爱学生是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秘诀之一。

二、新颖引入,巧设悬念,以"奇"促疑,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师每节课引入时要巧设提问,力求做到新颖、奇特;具有新鲜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如在讲解乘方时,我先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张厚度为0。05毫米且足够大的纸对折二十五次后大约有多高",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马上进行激烈地讨论,有的学生甚至动手做起实验来,5分钟后当我告诉学生结果为1678米之多时,学生惊奇的瞪大了眼睛,因为他们并没有想到会有老师说的那么高,此时,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知道计算的秘法?"。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这样学生对学习乘方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学习起来更加投入,这节课效果自然很好。所以教师的教法,贵在启导。精彩的导入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动手实践,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讲/问,学生听/答"和大量练习等,学生兴趣不高,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动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我先让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三角形,然后把,∠A、∠B、剪下来与∠C拼在一起,观察∠A+∠B+∠C是不是一个平角,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学习其记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思维活跃,从而激发了兴趣。如在学习"可能性"时,我在三个口袋里分别放了"红球"、"绿球"和"黄球",让学生从不同的口袋里任意摸出一个,讨论摸出一定是红球吗?从中体会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通过动手操作,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经验,同时又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激发了学习兴趣。

四、在享受成功的快乐中,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十次说教不如给学生一次表扬,十次表扬不如给学生一次成功。每个学生都愿意学有进步和获得成功。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多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提问较易回答的问题,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方法。即以多数学生跳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把学生的挫折感降到最低限度,使学生有能力自觉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注意发现学生每一次的点滴进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闪光点,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在每个目标层次做到快速反馈,激励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以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延缓了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我将两个全等三角形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成教学课件,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从听觉、视觉等各种感官的接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内容时,可以通过讲解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证明和应用方面的成就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有很多方法。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当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才能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4)

在开学的这段时间,学校利用教研时间让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我想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给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让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从而真正享受到数学带来的快乐。因此,我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一、在教学情境中体验数学的趣味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如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直观演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一种渴望,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二、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源于生活。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注重对数学事实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中学习数学,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在自主合作中体验数学的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信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享受“数学学科的快乐”且快乐地学数学。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5)

暑假期间,我学习了xx版《数学课程标准》,感悟颇深,受益匪浅。通过学习,使我认识到教师必须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同时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

一、xx版《数学课程标准》主要变化

1、新增核心素养,分为三个方面: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其中,初中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抽象能力、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观念、模型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2、初中部分课程内容有所调整,其中新增内容18条,2条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删除内容4条,综合与实践在具体内容中体现了跨学科项目学习。

新增内容:

(1)理解负数的意义。

(2)知道实数由有理数和无理数组成。

(3)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实数,能比较实数的大小。

(4)能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5)能利用乘法公式进行简单的推理。

(6)了解代数推理。

(7)理解函数值的意义。

(8)知道二次函数系数与图象形状和对称轴的关系。

(9)会求二次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并能确定相应自变量的值,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10)知道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之间的关系。

(11)能用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平行线。

(12)理解角平分线的概念。

(13)能用尺规作图:过圆外一点作圆的切线。

(14)知道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15)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16)会计算一组数据的离差平方和。

(17)经历数据分类的活动,知道按照组内离差平方和最小的原则对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会计算四分位数,了解四分位数与箱线图的关系,感悟百分位数的意义。

选学内容前的星号(*)删除:

(1)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

(2)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以及弦所对的两条弧。

删除内容:

(1)知道|a|的含义(这里a表示有理数)。

(2)知道给定不共线三点的坐标可以确定一个二次函数。

(3)探索切线与过切点的半径的关系,会用三角尺过圆上一点画圆的切线。

(4)结合实例进一步体会用有序数对可以表示物体的位置。

三、活用教材和教学资源

要灵活运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补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几何画板、希沃白板、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等。

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或多种方式相结合,组织开展教学。通过丰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探究、体验、反思、合作、交流等学习过程中感悟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发挥每一种教学方式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单元及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真实情境创设可从社会生活、科学和学生已有数学经验等方面入手,围绕教学任务,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加工特点的素材。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如体现中国数学家贡献的素材,帮助学生了解和领悟中华民族独特的数学智慧,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注重情境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课程应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理念,评价内容,评价形式,评价体制等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面对新课标的挑战,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的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6)

周三下午在学校教导处的安排下,我校全体数学教师参加了油田教育中心组织的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的线上培训。通过本次培训,我对新课标有了新的理解,下面我就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刘主任从小学数学课标的演变、数学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表现以及基于新课标的小学数学教学新变革几个方面为大家深入剖析了“20xx版课标”。

一、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刘主任提到数学核心素养主要由三方面构成:

(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抓好“四基”是发展学生数学的关键。

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意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

数学来源实际生活,教师要培养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出发,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周围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教师除了让学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生活联系外,还要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数学,记下身边的数学,灵活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养成应用数学的习惯。

三、对比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我认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教好学的关键,因为基本理念是教学的导航。例如,原标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修订后的标准: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两者都强调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但后者注重的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和思想教育。这就更加要求教师注意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灵活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不同的发展。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领悟教材、回归课堂,把握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专业能力,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7)

通过新课程标准的,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观念和学习方式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触最深的是新课标课程目标的变化,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基础上,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学习方式,而实践证明,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验合作探索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

二、动手实验

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要从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要让每个学生都必须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还要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边讨论边操作等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等进行抽象概括。

三、注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因为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数学。

通过学习,使我了解新课标数学教学的特点,课堂不再是以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要更多关注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8)

和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一、新词迭出,从总体方向上突出变化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XX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二、新意不断,从数学教学上突出目标和方向

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上不断突出新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1、新课标明确了教材的作用和学校育人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教材的作用:“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育人目标应做到“教育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育人方向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育人目标和方向,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新课标确立了课程目标和教师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三、创新方式,聚焦学生全面发展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部分还是课程实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订总体目标,再整体把握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进行落实,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同时要发挥好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多次提到老师要改进、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对比读完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写在最后

我用了2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新课标除附录的实例以外的内容,与20XX年版作了对比,发现20XX年版的有了很多改变,在写这篇内容时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感受,这一篇只是写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还有初中数学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不同或具体要求没能写下来,我决定另写一篇。

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数学(篇9)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作用。因此,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程下数学教学的特点: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不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边的教学活动,而是师生双向交流、交往互动、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是学生围绕着教师设计的课堂这条主线,思维高速运转、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应有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成就感的喜悦、创新思维活花的迸射。

1、重视情景创设,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的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结合具体内容,尽量采取“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扩展”的模式展开,教学中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使学生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一个长16米、宽12米的矩形荒地上建造一个花园,要求种植花草的面积是整块荒地面积的一半,给出你的设计。”这是在讲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的一个开放性问题,学生通过认真思考,设计出许多不同形状的花园(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三角形、菱形、梯形等),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总之,新课程中的数学问题应力求源于现实生活,使学生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从心中建立起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天然联系,感受数学的力量,体验数学的有用性与挑战性。

2、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

现代教育观念迈向学习化社会,提倡终身学习,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让学生学会交流、学会与人共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努力让学生做一做,从做中探索并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在交流中锻炼自己,把思想表达清楚,并听懂、理解同伴的描述,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例如“字母表示数”中的第一课“a能表示什么”没有直接向学生呈现“代数式”的含义及相关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动手用火柴棒搭正方形,在游戏中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并用代数式表示出来。体会“为什么要学习代数式”“代数式是怎样产生的”,通过活动去获得代数式的基本含义,形成初步的符号感。又如“用刀切去正方体的一个角得到的切口图形是什么”,这都需要学生动手实践,观察思考,然后探究出结论。

3、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课程标准努力倡导的目标。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想教师应该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可以分成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照略高于基本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按较高要求进行教学的学生。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例如,我曾经布臵这样的作业“用一张正方形纸片,你能做成一个没有盖的长方体的盒子吗?自己编一道应用题,并解答。”在学生交的作业中,我发现平时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做盒子时非常认真,也很漂亮,尽管在所编的问题中有些错误,可成绩好的一些学生虽然解题正确,可是做出的盒子却是敷衍了事。为此,我及时表扬了制作认真的学生,同时也暗示制作不认真的学生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这样,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4、改变数学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学习“生活中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后,当学生交上自己用圆规和直尺所画的精美图案时,又是对几何图形特点的感悟和对图形实用价值的领会,当学生用自己制作的七巧板拼成一幅幅图案自取名字时,当学生知道和了解许多的数学史话、数学家的故事时你不能不说,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5、树立新的课程观,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解释者和忠实的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教学中要注重书本知识向实际生活回归、向学生经验回归。在教学中一方面要用教材,理解教材编写的意图、渗透的理念,充分利用教材的已有资源进行教学;另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补充、加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科书并非唯一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应该善于开发其他的教学资源。它还包括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料、工具和场所,如实践活动材料、多媒体光盘、计算机软件及网络、报刊杂志等。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

既要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结果,也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标准》倡导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同样也要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既要保证学困生能学得进去,又要保证基础生的整体发展,更不能压抑尖子生的个性及特长。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通过多种途径及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做每一个学生学习数学的引导者、支持者,做他们学习数学的坚强后盾。

三、新课程教学中的“四基”与传统教学的“双基”的区别。

我听过一些新课程的数学课,在有的数学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课堂气氛也很好,甚至还有表演,我觉得这些对于学生来讲,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但是我们必需面对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刻意追求课堂形式的“活泼”,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实质。数学课不能忽略数学的特点。“双基”的教学是中国的特色和传统。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四基”与“双基”有所不同。

1、传统教学的“双基”特点:

传统教学的“双基”是以知识为本的。老师传授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学生接受、存储的是系统的基础知识,系统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近十几年来,尽管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过分强调系统性、科学性,内容庞杂、专业性强,而且脱离生活就像搞专门研究似的。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2、新课程下的“四基”特点:

新课程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里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前面有个定语“适应终身学习”,这就和传统教学的“双基”区别开来了。实施新课程,要用是否“适应终身学习”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原则地说,凡是终身学习需要的,我们就要让学生学好、练好,否则就可以忽略,甚至可以暂时不学,等以后在适当的时间去学习。我们看到,新的数学课程不再有脱离生活的繁琐复杂的计算和应用题,因为它们不是终身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探索性,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这正是终身学习所必需的。“学习”这个词的本义不仅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习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回归“学习”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习,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习,学习生活的知识,学习生存的技能,学习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习的内涵、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3、新课程理念下“四基”学习本身决不是单纯的学知识和练技能。

任何一个学习过程总会有学习情感、学习态度、学习价值观这些因素,任何一种学习过程中总伴随着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等学习策略。因此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四基”学习是不存在的。过去,我们也强调思想教育,但是往往把思想教育游离于双基的学习之外,一说到学习情感就会把它狭窄地理解为思想品德教育。处理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总是从怎么“渗透”来考虑,岂不知教学本身就包含着思想教育,一个“渗透”怎能包含得住,结果是学生学了数学不爱数学。我们在新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学学习过程和方法之类的学习策略。所以过去的“双基”把学习的内容窄化了,只剩下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新课程是一种全面的学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们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要求我们要整体地把握和实施三维的课程目标。因此,新课程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学习必须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融为一体,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要把握好数学教学的特点,实施新课程决不能忽视“四基”。我们坚持实施新课标,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使得我的每一个学生在每一节数学课都能有所收获,既学到数学知识,又有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发展、数学思想的形成。使得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着不同的发展,为他们能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有用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不仅对学生有益,对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都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情。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合集


当一项任务完成之后自己有了感悟时,我们可以在心得体会里记录自己的成长。学习后获取的领悟和感受,是属于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是和写作文一样吗?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1)

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再次树立语文的核心素养理念的价值观,明确了义务教育各学习任务群的关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与普通高中的衔接以及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

新课标与旧版课程标准在课程方案上面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的设置以及细化了具体的实施要求。这就更加凸显了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在新课标中也首次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提出了六个学习任务群,在这次讲座中,我认识到这6个学习任务群和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多重对应的关系,或者说是整体对应的关系,每个学习任务群都指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各具特色的育人功能,整体推进与侧重发展相结合。这给我在教学中也有了很大的启示,在课程的设计上要有梯度,层层递进,在教学设计中要以螺旋式上升结构,同时在课程内容的讲授中,要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将语文的知识学习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的放矢的选择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在这次讲座中,也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语文学习任务群与普通高中的衔接,义务教育阶段一到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任务群分别是:语文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文本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普通高中阶段分别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实用性阅读与交流、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将语文的,听、说、读、写,融入到学习群中,并且对每一个阶段的任务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教学建议,这对我们做好。小初高的衔接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

讲座中也对学业质量重点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列举了实例分析,让我知道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估,新课标凸显的人文价值越来越重要,应试教育中,过分追求分数,已经不能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质量如何评估是我们需要长期探究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平常的教学中多运用过程性评价,完整描述核心素养的基本表现是否达成。对学生的评价要多方面综合评价,用辩证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同时在评价的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品质在教学影响下的积极变化。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将继续学习,领悟其精神。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同时我也会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先要有一桶水,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

通过聆听xx教授对于语文新课标的解读,全体语文老师们了解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也让教师们对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了更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明晰自己今后的教学方向。相信在新课标的指引下,老师们会不断提升学习能力,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老师们会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将新课标真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2)

今天有幸聆听了教育界大咖xx师范大学xx教授的线上讲座,她是真正懂语文、懂孩子,还能站在未来看教育的人。

她先就20XX年版和20XX年版课标目录进行了一番对比,从大方向告诉我们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其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再深度剖浙了此次新课标的五个主要变化,分别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

听完xx教授的分享,我最大的感受是,她实际上是在解读语文学科的改革定位是什么,只有重新认识了语文教育的价值,作为一线的我们才能理解该怎么带孩子,该为孩子提供什么样的课堂和资源引导。通过语文学习,构建素养型语文课程目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我们要关注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部结构,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各学习任务群是多重对应、相互交叉、渗透的关系,关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的不同,体现出语文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阶段性和连续性。国家现在倡导的是真正情境化的语文学习,通过“单篇阅读、阅读单元、学习单元”线性学习,围绕一组课程内容,提炼一个学习主题,制定一个学习目标,开展一次学习活动,让学习主题成为一个统整的、典型的学习活动。新旧知识的碰撞、融合,优化了知识结构,情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语文学习活动来源于生活,打通课程内容和学生现有知识的联合,发展学生的情境学习力和应变力,学语言和用语言,让学生丰富语言运用经验,逐渐探寻自己的语言风格,实现语言运用的提升。

我们应该更好地解读语文新课标,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培训时做到终身学习,聚焦问题,研训一体,努力开发和利用有特色、系统化的课程资源,用更大的格局来定位自己的科目,定位自己的教学,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把好方向。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3)

x月x日下午,我认真观看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老师关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解读的线上讲座,从中我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和加强了学段衔接这五个重大变化。

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错误倾向。让我明白了我们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要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最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

我们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我们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在交流的时候有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效的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鼓励、甄别和选拔的功能,是为了检查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完善教学过程,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

总之,理论还要有实践来践行,我会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听说读写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学活动,不负学生所望!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4)

在xxx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的指导下,我结合xx教授的课标解读对20XX版新课标进行了深入的研读,进一步领悟到了教育理念和新的目标,充分认识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教育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我们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新理念,新方法,全面了解自己的学生,切实完成好教学任务,把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概括与感悟:

1、新课标出台背景

1、十八大、十九大提出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2、20xx年教育部提出通过“核心素养”落实,对高中课标提出了明确要求:义务教育课标应如何修订落实,如何衔接。

3、学科融合对于义务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提倡把学科内容、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数学课程。

2、理解与表达

核心素养的数学特征:数学眼光即数学抽象,体现的是数学的一般性;数学思维即数学推理,体现的是数学的严谨性;数学语言即数学模型,体现的是数学的广泛性。

核心素养的教育特征:使学生拥有某种意识即基于经验的感悟;使学生拥有某种观念即基于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拥有某种能力即基于实践的掌握。

核心素养的阶段特征:低学段基于感官,对知识的要求更具体更侧重意识。高学段基于概念,对知识的要求更一般更侧重观念、思想、能力。初中7个核心素养具体表现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几何直观等几个方面。

如何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结合xx教授所讲我认为:数学核心素养并非直接通过学习就能得到,而是在各种概念的理解中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渗透从而在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更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这样才能使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活动中的落地生根。

3、新课标的具体变化

学段发生了变化:由之前的三个学段变为四个学段,其中小学1~2年级一个学段;3~4年级一个学段;5~6年级一个学段;初中7~9年级一个学段。学段变化是为了更好的衔接知识点凸显数学教学的整体性和一致性。

课标体例发生了变化:增加一章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中增加内容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体例变化使教师更清楚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学习什么、学习程度、如何学习)。变化原则:增加代数推理、增强几何直观。

内容方面的变化:初中增加:理解负数的意义、《九章算术》方程篇、近似计算、了解代数推理、韦达定理。

作为教师面对这些变化我们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变化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驭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尤其作为一个新老师要以课标作为导向研究教材才能更精准的明确教学深度和广度。

无论课标如何变化,我们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努力充实自己,让自己成为“涓涓细流”。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必定会获得教学上的进步。学习新课标,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能力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变了,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也就变了,虽然,教学方式变了,教师角色变了,教学观点变了,但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却不能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钻研、不断进取做学习型的“新”老师。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5)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紧跟时代,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

跟着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一起解读义务教育新课标,不难发现语文的课时占比达到了20%-22%,绝对重中之重。在识字量、课外阅读量、古诗文背诵篇目等量化要求方面,新课标都没有增加,主要变化在在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上等方面,语文的广度和难度有所提升。作为高年段的一线语文教师,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量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为之付出实践,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构建,以便我们更好的开展活动。

一、“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语文其实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义,阅读明白题意,才能谈解题。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稳固支撑起整座大厦。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积累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谈的经验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诸如此类,皆属于阅读经验的积累。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长达十几页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要求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阅读。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针对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站在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起点,过去和未来接替承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行。面对20XX版《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一定可以“积硅步而至千里,汇细流始成江河”。

读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6)

我有幸线上学习了xx师范大学文学院xx教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全新解读,对于如何将“教育践行在有效学习路上”我有了更新的体会。

十年一改的新课标,对于一线语文教师的我来说,不仅仅要求我要仔细研读,更要求每一个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认真落实。20XX年版课标中我们详细提炼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明确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包含的内容。新增加了课程内容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增了学业质量,这也是多年来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当中首次出现学业质量。最后的一个变化是在课程实施部分增加了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新课标对课程育人的导向进行了强化,接下来我将就这一点的变化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新课标的修订在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新课标将关注点集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中华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集体意识、文化自信等方面。在课程理念部分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应该说素养型的课程目标体系是这一次育人导向一个最典型的表现。所以,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为了能够真正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更为了促使学生获得健康全面的发展,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要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充分的展现语文学科的价值,以确保学生在教师构建的高效课堂中获得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新修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有太多需要我们仔细研读的部分,想要完全解读和参透需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我会继续不断学习,在今后的教学工作过程不断践行,结合“双减”政策,让新的教育教学惠及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教育新时代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1000字


在我们有了一些新的体会时,这时可以将自己产生的感悟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写心得体会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关于心得体会如何下笔呢?以下由笔稿范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供你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1)

今天,我跟随专家老师认真地在网络上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学习后,我受益匪浅,收获丰厚,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致力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研究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的研究和收集。

在教学实践中,应力求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俗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能作诗也能吟”,古圣先贤也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在学习语文中还是具有相当的作用的。学生读书的时间少,对内容的理解就不够深入,即使老师讲得再动听也是事倍功半,因为我们不能代替学生也无法代替学生,只有让他们通过读去感悟才能真正体会。

总而言之,通过本次的学习,我学到了不少东西,对我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2)

学习《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解读》心得体会

读了关于课标修订解读之语文课标,让我领悟了老师要着力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着力培养的能力有:阅读、表达的实践能力,语文学习的创新能力,注重读书的能力……我认为特别是语文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当下最应注重的对学生的培养。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我们现在大多数注重了孩子的成绩,而一味地做题,光靠做题是不能培养孩子的阅读、表达实践能力,相反,应多设计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在其他科目中的学习,比如: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在其他科目中,课上的表达锻炼、课文的阅读理解等都是在培养孩子们阅读、表达实践能力。应该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在运用中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此外,在学习新课标解读时,讲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强调了“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那么首先我们应该怎样提高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呢?如何让孩子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呢?

我看到了部分班主任老师采取了让孩子们一个礼拜背诵一篇习作的方式,还有的老师在晨读时间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课文,每星期一篇课外阅读,校长还让每个孩子一个月读一本经典名著等等,无论什么方法,都重在培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和帮助孩子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使他们不畏惧阅读长篇著作,而且对经典名著产生兴趣。

不过,除了这些,新课标的目标和内容都更加明确、清晰和充实,给了我信心,也帮我明确了前进的方向。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3)

今天有幸聆听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主任谭永平老师报告,感受到了他平易近人和博学,大致了解了新教材的创设和编写过程。谭老师给我们解说了新教材的编写体系,与老教材相比更科学贴切于高中教学。

谭老师提示我们老师要用好“本节聚焦”,把握本节的重点和主干知识,编写上用了宽窄栏的形式排列,区分主干与拓展内容,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层级,黑体字、宽栏、要重点讲,而楷字部分和窄栏部分属于学有余力的同学拓展学习内容,同时要求老师要用好章末小结和章末习题,章末小结把本章内容核心提炼出来了,而章末习题代表了未来出题的趋势。要充分利用正文文字叙述和图表活动等,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以便维持学习兴趣。

另外给我们展示了教材的主线,以让老师更好地整体性把每节知识的讲解,有利于给学生在脑袋里构建出思维导图,体现了系统性和整体性。谭老师以分子与细胞为例展现了新教的“新”,给我们讲解了新教材如何体现生物学的核心素养。通过谭老师近3小时的报告,我们老师能更好的开始即将到来的新教材之旅。

下午湖北省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学军研究员给我们上课一堂试题命制的课,让我们知道了试题如何命制才能更好符合教育教学与考试的要求,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如何科学命制试题、如何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如何控制难度和区分度,尤其是胡老师的理性思维模型的讲述,让我以后可以更好地教会学生答与理性思维有关的题目。

通过今天上午下午两位大咖级老师的讲座,让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能更有的放矢,也提醒自己要不断学习充电,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应对以后的日常工作。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4)

首先感谢省教育厅和省教育学院给我们奉献的这次培训,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不用出门就可以受到充电,这次培训的费用都由省里专项经费支出了,我们参训没有旅途的劳累,没有外出吃饭住宿差旅的额外负担,坐在家中就能实现暑期培训,我们可以乐在其中尽情学习,我们平时忙于工作,外出交流的机会少,交流能知长短,继而见贤思齐,交流能产生创新的火花,为我们解决有关问题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再次感谢福建教育学院提供了这个平台,让我们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上继续前进。

每年的高中高级教师远程培训内容都很丰富,切合实际,像今年的“课堂观察、课堂评价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概念图”、“课堂教学评价”,对我们一线教师的指导作用很显著,静下心来认真学习,必有很大收获。我的做法是:

1、选定课程,先看作业题目(这既是考核的依据,也是培训目标的体现)和讨论题目(为什么需要讨论,可以用不同方法、不同角度区分析处理,进行效果优化):

2、上网查阅相关的背景资料,看看这些理论目前的发展情况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3、带着问题听专家讲座、看名师网上授课:

4、根据培训的内容及上网学习的内容以及自身的实践经验,认真做好有关作业、参加有关研讨。

培训结束后实际上是一个新的开端,培训成果应用于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指导并促进教育教学实践才是真正的目的。每上一届高中数学,每次新一轮备课、下班、改作,都会有不同的感觉,对教材的驾驭、对知识点的理解,都会有新的认识,不仅因为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变化,师生交流对丰富课程资源的影响不同,更重要的是反思促进教学,师生共同进步。衷心感谢这次暑假远程培训!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5)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所以,义务教育课程规定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学基本要求,体现国家意志,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当我读到这些话的时候,我就感觉到2022年新课标之中,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最终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让我们感觉到这次的修订是与时俱进的,最终我们一定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人民为中心,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以德育为先,这是必须的!

作为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深刻的解读语文课标的过程之中,我更清楚了一定要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的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的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内容的修订原则上看,那么最终培养的孩子一定要是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个个新时代青年。

教育教学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要有适宜性的教育教学方法,还要具备时代性。

寻其根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以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它课程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为健全人格也打下了基础,进一步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当我们了解了课程性质之后,我们就要更深层次的了解课程的理念。其实语文一定是以生活为基础的,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主要包括识字、写字,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最终能够提升思想文化修养,建立文化自信,促成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这几年一直在谈核心素养,那么核心素养是什么?这一点我终于通过解读新课标清楚地知道,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提到了四个方面:

第一,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

第二,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备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有深厚感情。

第三,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

第四,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和以前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这样的实践活动是吻合的。其实语文的四个学段的学习,让我更加清楚的知道,你最起码要识字与写字,一定要让学生掌握和灵活运用3500个左右的汉字。其次是阅读,我们这几年来总共要阅读的尤其是第四学段,就要阅读不少于260万字。

细读完四个学段的要求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语文知识点,是一点一滴的渗透在一到九年级学生的学习运用之中。语文学科不是一蹴而就的,真的是日积月累,而且要灵活运用,语文的知识非常的广泛,也非常的享受。识字、阅读、鉴赏、表达各个层面的训练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当你能够循序渐进的去积累和运用的时候,你会深切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我们要不断的让学生产生文化自信,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道革命文化,还要知道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这些都体现在每字、每句、每篇中,让我们能够沉下心来好好的去学,也好好的去习,那么我们就能够很好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也能真正的把语文学好。

语文知识点非常的多,在课程标准的最后有五个附录:优秀诗文篇目的背诵,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识字写字的3500基本字表,还有语文课常用的字表。

但说一千道一万,这个课程标准实施,我们一定要立足核心素养,最终彰显的教学目标是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也就是说,作为语文教师,一定应该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把每字每句研读透,渗透在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最终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的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

语文老师懂得了核心素养,又知道了教学目标,那么具体的实践性的环节,一定要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日积月累的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他们的生存与生活!当每一个阶段的任务群是不是能够扎实的落实,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提升,在这一系列的实施过程之中,我们还要合理性的、公正性的去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有过程性评价,还有咱们的学业水平考试的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我们平时的观察,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有我们平时的作业评价,阶段性的评价,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唤醒他们认真地学好语文。当然学业水平考试,像如何命题,怎么规划,怎么要求,也要慢慢的切合学生学到的东西,能够考察出他们真实的掌握水平。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要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断丰富语言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好好的参加与研修活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素养。

然后我们根植于课堂,立足于教学实践,还要不断的提高教研水平,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始终记着要立足学情,因地制宜,那么我们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更多的是服务于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最终能够培养具备四大核心素养的优秀青年。

针对以上我所谈到的,我更深切的感受到,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一定要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书,读整本书,读透,读广,然后才能够从中发现语言文字运用的所有的美妙之处。只有一个语文老师不断的广泛涉猎,开卷有益,那么他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之中,就能活水源头来。

其次,一位语文老师应该去写,将自己的认知,将自己的感悟,能够通过语言文字细腻的深刻的表达出来。语文“语”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口语,能说会道;“文”可以理解为语言文字,文章,那么能读能写、能说,还善于倾听,这样的目标就可以达成!

综上所述,我今后教育教学的侧重点,我会继续深读语文课标,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纲目性的,指导性的,非常具体的一个标准,应该扎实的学透善用。其次,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不断的落实里面所提到的具体要求,真正服务于学生,让学生从这第四学段之中,能够真正的吸收一些营养,濡养他们的学识与气质。

今后具体的操作就是落实读书,真的而扎实的向学生引荐一些好书,包括语文课本之中所提到的名著,还有好的刊物上好的文章,以各种形式让学生听和读,然后谈及感悟!真正的落实,多读书,读好书,开卷有益,成就书香课堂,书香校园。

第二点就是能够好好的书写中国汉字,把中国汉字的精气神写出来。以文化人,文以载道,文章的情深意切还是要通过文字去表达出来。那么作为一个中国学生,将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首先能够写的整洁一点,有骨气一点,再能有魅力一点,洒脱一点。我想这些一定要落实在学生的成长之中,素养之中。

第三,开展一些真正能够培养和实施,以及能训练的听说读写的活动,在评价中让他们深切的感受到祖国语言以及祖国所有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育教学改革不是一句空头话,它是一个伟大的系统性的工程。说的再大做不到,说的再广,不能落实到细处,一切都是空谈。所以,我想在这一个暑假之中,深刻的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之后,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每天、每周、每月都能够落实一个个学生该有的语文素养的所有环节。

我是一个热爱语文的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语文人,对语文肯定是偏爱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更有责任、更有使命,将这一学科教好用好,培养出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武装的新时代有为青年。

一个从事幸福工作的人,就应该追求做幸福的事。正值暑假,全身心的放松,然后认真的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我来说真的很惬意,也很感恩。其次,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做一个深爱祖国、深爱教育事业的语文人。我更感觉到我身上的责任与使命,我愿意身先士卒,好好的读书,好好的实施教学,培育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篇6)

带着解决了一些在教学中的困惑,阅读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受到了较大的启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同时也是上了一堂很好的人生课,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相关阅读

  • 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8篇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会因一些事情产生新的理解或感触而获益良多,我们最好是沉下心写一篇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体会是为了使大家更了解自己,怎样才能写好心得体会呢?栏目小编特地为你收集整理“生物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为防遗忘,建议你收藏本页!...

  • 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模板

    每个人对事情,对作品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心得也不例外,很多人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解读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模板,在此提醒你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

  • 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精选

    每当我们经历某些事情对可能会产生启迪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写心得体会可以记录我们的思想活动。心得体会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笔稿范文网的编辑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2022版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 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汇总

    在我们经历了非常震撼人心的事情时。我们都会发自肺腑地去说一些感言,感言也可以帮助我们见证难忘时刻,感言你知道怎么去写比较好呢?下面我们为您呈送了“新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简短”主题的相关内容,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 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通用5篇)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将自己阅读过的文字,以写作的方式来对它进行点评,这个过程就是写心得体会的过程。心得体会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需要的心得体会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义务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