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9篇

发表时间:2023-10-30

传承工作总结。

对于文档写作任务很多人会感到紧张和不安,范文在写作实践中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是不是觉得写好范文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经过收集并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希望我的分享和建议能够在你面临挑战和困难时给你支持和鼓励!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1

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戏曲艺术逐渐失去了一部分观众,并且受到了来自其他娱乐形式的竞争。为了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许多保护和传承工作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和加强。本文将对戏曲保护传承工作进行总结,旨在为读者提供对目前戏曲保护传承情况的了解和认识。

一、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戏曲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典藏,拥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渊源,在精神和文化上对民间社会产生了有益的影响。戏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团结、和谐和文化传承的象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意义。因此,加强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

二、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措施

(一)立法法规

为了保护戏曲文化并加强传承,相关立法法规也逐渐完善。于1999年成立的中华戏曲学会举办的《中国戏曲典范》作为入口级联赛推出后,杭州市戏曲学会、上海市戏曲学会和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等戏曲组织纷纷举办了各种类型的赛事,探索出一些比较先进的戏曲秀形式。另外,在保障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国的版权法、文化遗产法也对戏曲文化的保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些法规的指导下,社会各界广泛开展了保护戏曲文化的各类活动。

(二)加强人才培养和传承

戏曲艺术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表演形式,需要高水平艺术家的传承和发扬。同时,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机构才能有组织地开展。因此,加强人才的培养和传承是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保护传统的艺术形式,如京剧、豫剧等需要有传统艺术家的继承和发扬,他们是保护的主力军;另一方面,现代的技术手段对戏曲传承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为了加强人才的培养、传承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教育院校和继承人物。

(三)加强传承人们的意识

戏曲文化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保护传承戏曲文化不是一个人或是一个势力可以实现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所以加强传承人们的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让传承人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来。对于目前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也需要全社会的帮助和支持来解决。

三、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成果

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中取得的成果是非常显著的,首先,戏曲文化得到了大众化的认可和重视。目前,《戏曲合辑》等媒介载体的出版,大众观众的观赏热度和人气有了明显提升,很多舞台剧、电视节目、网络直播等均采用戏曲的形式来表达,让更多的观众接触到和了解到戏曲文化。此外,戏曲保护传承工作也促进了全社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扬,让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以继承,发展和创新。在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中,这是一个值得大力肯定和表扬的重要成果。

四、戏曲保护传承工作的展望

随着文化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新时代和新形势下仍面临各种挑战和考验。与此同时,社会对戏曲文化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必要采取更加全面和创新的措施来加强戏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因此:

(一)贴近民众、注重创新

在戏曲保护传承工程中,需要加强与大众之间的互动,更好地借助各类媒介手段让更多人接触、了解和喜爱戏曲。同时,戏曲文化传承也需要更多的创新,打破传统束缚,注重跨界融合,呈现更高品质、更具个性的作品,以吸引更多新生代观众。

(二)结合现代化手段,借力网络

在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今天,借助网络等新兴媒体途径对戏曲文化的传承也尤为重要。可以将戏曲艺术与网络互动、3D科技、AR/VR等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开创出更多新型的展示方式,让更多海内外观众共同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与精髓。

(三)多角度着力,全面推进

对于戏曲保护传承工作,需要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领域、不同主体,形成以人才培养、政策法规完善、文化创新等为主线,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战略和措施。各相关部门要更加负责,发挥整合资源的职能,结合实际情况,加强和完善戏曲保护传承的工作体系,继续为戏曲文化的发展保驾护航。

五、总结

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是一项长期工程,近年来各种保护和传承工作的推进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目前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传承方式,这既是对我们历史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是对我们现代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保护和传承戏曲文化的努力,才能充分体现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戏曲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2

泰安市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民间文化拉网式普查,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32361条,整理出资源性项目8600多个,为非遗保护传承摸清了底数、做实了数据、打牢了基础。

一是保护传承体系不断完善。截至目前,市级已公布非遗项目7批、非遗传承人3批,列入四级非遗保护名录的项目中,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市级310个、县级426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2人、省级21人、市级98人、县级214人。泰山皮影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遗名录,新泰市、肥城市分别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艺术之乡和民间雕刻文化艺术之乡,市山东梆子艺术研究院等7个项目单位被评为“山东省非遗保护示范基地”,“‘以文为媒文化走亲’群众文化活动新模式”和“桃木雕刻工艺生产性保护模式”获第三届省政府文化创新奖。“宁阳县保护虫源地活动”“泰安市探索非遗资源合理利用新渠道”“泰安市非遗+游学”分别入选2015、2016、2017年“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

二是保护传承能力不断提升。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非遗传承与创新活动。打造“中国梦·泰山情”文化活动品牌,策划实施了十大类主题文化活动2万余场次,惠及民众达600余万人次。联合市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单位,在全市开展了“寻根传统文化﹒共筑精神家园”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七进”活动,目前,已在全市部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小学校设立了136个非遗传承实践基地。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目前,全市已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的县级以上非遗项目224个,占比达到55%,年产值过亿元的非遗项目9个,过千万的12个,过百万的39个。

三是保障条件机制不断健全。目前,全市各级公共图书馆均按照“六个一”标准完成了尼山书院建设,8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均建成了历史文化展示馆,3723个行政村(社区)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建立起历史文化展室,21个历史文化展厅被表彰为山东省历史文化展示“十百千”示范点。积极争取各项扶持资金,近年来,累计争取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资金2000多万元,市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5万元用于扶持重点非遗项目创新发展。积极利用传统节日和各类节庆活动平台举办泰山石敢当文化论坛、非遗展示展演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泰山文化的关注度和保护传承的意识。

四是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加大。大力推动实施泰山文化“走出去”战略,泰山皮影等非遗项目随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美国,进一步提升了泰山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市级非遗项目“泰山剪纸”代表山东省参加文化部“海上丝绸之路非遗大展”;在第五届世界摄影大会上组织开展“泰山非遗文化艺术展演”,向来自42个国家的摄影师展示泰山传统文化魅力。泰山区泰山民族乐团、新泰市文化代表团应邀赴英国伦敦参加“首届全英华侨华人新春团拜会”,被评为山东省优秀对外文化交流项目。举办中法文化周书画作品展览活动,搭建起两国文化交流对话的平台。市级非遗项目“泰山杂技”先后赴3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商业性演出2600余场,向世界各地观众宣传展示泰山文化。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3

一、引言

族谱传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血脉,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然而,受到社会变革、生活方式改变、人口迁徙等不利因素的影响,许多家族的族谱传承工作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族谱传承工作的开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系统总结族谱传承工作的重要性、现状及发展趋势。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和激发年轻一代对于族谱传承的热情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我们要在制度建设中加强创新,积极探索多元化的传承模式,以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族谱传承得以不断传承、发展、完善。

二、族谱传承工作的重要性

1. 深化文化认同

族谱传承不仅是一种家族文化的记录,更是深化文化认同的过程。通过研读族谱,了解家族历史、文化及传统习俗,不仅可以从文化根源上增强归属感,还可以将自己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之中,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2. 促进家族凝聚力

族谱传承可以促进家族凝聚力。在过去,人们往往通过家族祠堂、宗祠等形式,在祖先的名字之上凝聚起来,形成紧密的社群。而现在,由于亲戚关系的疏远、经济发展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等原因,家族凝聚力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族谱传承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调整这些变化,并且通过族谱来巩固家族凝聚力。

3. 保护文化遗产

族谱传承工作的重要性还在于保护文化遗产。传统的族谱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一旦失传,就将会导致族谱中所记录的许多重要历史文化形式永久失落。通过族谱的传承,可以让家族文化的个性得以保存,同时也让家族历史文化得以传承。

三、族谱传承工作现状与问题

1.传承方式单一

目前,民间家族文化传承多是在城市或乡村祠堂里进行,而且传承方式多是由长辈向后代口口相传,形成传统的手工方式。这种传承方式仅仅局限于小范围内的几个民间团体,广大群众并无法参与其中。

2.保护措施不足

相比其他重要文物文化遗产,家谱资料的保护和管理极其薄弱,现有的保护措施也几乎只停留在传统手工的阶段,现如今一些社会角色的崛起,也为家族之间的冲突增多。

三、弘扬族谱传承的发展趋势

1.推动数字化传承方式

现代技术的发展为家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广阔的新空间。在技术集成、数字准备、记录形式等一系列方面,数字化家谱更容易理解,并且减少了翻照或照片记录等环节文件问世。相比于手工记录,数字家谱可以有效降低记录时间及错误率,使家谱更为准确。

2.制定标准化管理模式

制定家谱传承管理规则和标准是重要的一步。个人和组织应当建立家谱档案,并尤其保管与传承有关的重要物资、文物,还应了解财产去向、文化及经济价值,与亲友之间交通合作。

3.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国内已经出现了许多有良好社会声誉且好象家族地位的组织,出现后就意味着为广大家族复兴、传承、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筹码。同时,也可以开展一些有益于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的公益活动来引导和打造社区文化品牌的有效方式,以达到弘扬家族文化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目的。

四、结论

族谱传承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是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能够对此加以保护并传承下去,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巩固家族凝聚力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深远的意义。当前,推动数字化传承方式、标准化管理模式的策略和开展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应是家族文化传承要攻克的支点,精益求精来保护我们可爱的中华文化。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4

xxx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结合部,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特殊的文化背景,蕴藏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形成了民间艺术、民间工艺、民间文学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保护好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文化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加强非遗保护普及宣传,

与时俱进创新工作,不遗余力争取支持,抓实抓细项目申报,全民的“非遗”保护意识、群众“非遗”认知度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一)重普查、深挖掘,夯实非遗保护基础工作。

高度重视非遗的普查、整理工作,每隔两年开展一次非遗普查工作,在普查过程中,坚持深入镇村一线、深入庄户人家、走近田间地头,与各类乡村文化能人,了解掌握了大量真实的原始材料,并在后期逐一进行项目归类、文字影像资料整理,进一步充实了我县民间艺术信息库,为建立县级保护名录,开展保护传承工作夯实了基础。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展非遗普查6次,收集各类信息3510条、线索1276条、拍摄照片3万余张、录制音像资料358盒,整理有价值的项目30个、撰写各种文字资料120多万字,调查项目336个。

(二)抓认定,广申报,健全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高度重视非遗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每年坚持对全县非遗项目进行再挖掘、再整理,精心挑选重点项目逐级申报,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提升保护水平。

(三)强中心,建基地,完善非遗保护阵地设施。

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2015年投资600余万元完成了文化馆维修改造工程,建成120平方米的“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坊”,下设五谷坊、刺绣坊、四宝坊、剪纸坊、游艺坊、鼓艺坊六坊,为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产品销售提供了平台。

(四)建站所,广传承,普及非遗保护项目。

积极争取省市非遗保护资金30余万元,依托各传习所、传承人,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传承活动,先后在高级中学、第一幼儿园设立了洛河战鼓和羊皮扇鼓传习所,累计培训羊皮扇鼓、洛河战鼓爱好着2000余名。同时定期开展传习活动,实现了传统游艺进校园、xx剪纸进课堂等重点项目普及。定期在全县举办剪纸、刺绣、农民画等非遗项目培训班,2017年以来相继组织开展了“xx说书、陕北民歌、刺绣、剪纸进校园和“xx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乡镇进社区科普巡回展览”等活动20余场,用百姓喜闻乐见的陕北民歌、说书、小品、非遗风情歌舞《踩场歌》《祈雨》等表演形式进行宣传;每年在 “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定期举办规模宏大的非遗宣传活动,广泛进行非遗成果展示。同时,组织“非遗”传承人到厦门、成都、深圳等地进行展演和展示活动,多次组团参加陕西省旅博会、文博会、丝博会等展览活动,让xx与外界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使xx传统文化在与外界文化的交流中,得以升华。

(五)创品牌,助扶贫,打造特色保护项目

“xx剪纸、刺绣、xx传统游艺”,是我县招牌式的文化品牌,自从被列入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我们加大了对这些招牌项目传承保护工作的力度,先后打造出了剪纸6个系列产品、刺绣5个系列产品和xx传统游艺4个系列产品,使保护工作由产品陈列展示向市场销售方向跨越式迈进,“xx刺绣”已被列入首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目前已完成规划编制,积极全面开展振兴项目。大力开展xx非遗助力扶贫工作,成立了xx县德艺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有限公司,建成了总面积达120平方米陈列、销售基地,按照“公司+基地+传承人+贫困户”的模式,推动非遗传承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贫困户脱贫致富。依据效益优先原则,在项目优势镇办、中心社区,利用建成的传习所、个人工作室,在技艺上指导贫困户,实现临近收购,方便贫困户参与。邀请相关专家,举办xx刺绣、剪纸、农民画培训班,为产业、产品振兴献计献策,力争拓宽这三个传统工艺产品的推介、展示、销售渠道。结合自身工作特色和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在非遗助力扶贫工作上,走出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目前全县7镇1办5个中心社区65家贫困户被纳入实施范畴,13名残疾人在家进行定制的刺绣品绣制,年人均收入达5400元。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非遗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专业人员。非遗工作没编制、缺人才,特别是乡镇文化站被合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了代管,没法开展具体业务工作;二是经费保障不力。县财政没有设立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县级非遗传承人缺乏保护经费,非遗普查、项目申报等工作经费短缺。三是项目传承后继乏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文化”,必须由人来传承、去延续。目前项目传承人年龄普遍偏大,传承仍然处在口传心授、自觉自愿的状态。有的民间传统技艺因制作周期长、费工费力、资金缺乏、学习环境差、市场不景气、再加上陈旧的思想观念影响等因素致使传承人匮乏,尤其是年轻一代,学习民间技艺的更是寥寥无几,很多老艺人子女都不愿意继承祖业。项目传承形势严峻,难以为继。四是非遗开发利用力度不大,目前,除剪纸、刺绣、民歌、说书、传统游艺、传统饮食有可能成为当地一项旅游产业外,绝大部分“非遗”保护项目在产业化开发利用上难以做大做强。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我们将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切实加强非遗的认定、记录、建档、研究等基础工作,完善非遗保护体制机制,提高传承实践能力,弘扬当代价值,促进乡村文化振兴。

1.科学记录,全面普查。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小组,科学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坚持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为原则,完善普查体系建设,科学制定普查程序,重点针对非遗缺项漏项进行普查,做到不漏线索,不漏村组、不漏种类,不漏项目。树立“抢救优先”的意识,对高龄和病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优先安排调查采访和抢救搜集,确保普查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好的成效。

2.确定项目,重点申报。积极开展非遗各门类的非遗振兴工作,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文明提升。一是申报xx说书、xx剪纸、xx传统农事三个项目为省级非遗保护项目。进一步完善在全县具有广泛影响、深厚文化底蕴和牢固群众基础的xx说书、xx剪纸等项目图文视频资料收集,完善传承保护体系,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针对当前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等现象,加强xx传统农事非遗保护项目挖掘,积极开展传统农事保护宣传,让更多群众了解传统农事,了解先人智慧,申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同时将xx农民画、xx大秧歌、xx民俗礼仪等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的项目申请纳入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3.争取支持,做好传承。一是充分利用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争取中省专项资金,抓好现有传习所监管,每年培养发展1-2个非遗传习所,培养一批新的非遗传承人。二是争取县政府支持,将非遗保护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加大学校教育传承、民间传承,通过为非遗传习所、传承人设立保护资金,鼓励他们带徒学艺,举办相关传习活动。三是进一步抓好非遗产业化工作。加强对民间工艺品的搜集、挖掘,重点对xx刺绣加强内涵挖掘,搞好非遗品研发、展示、销售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助推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四是积极开展各种群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民间艺术比赛、农民文艺汇演、民间工艺品大赛等活动,为确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搭建展示舞台。

4.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加强对非遗及其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编撰出版《xx县非遗保护图典》,进一步普及保护知识,营造人人参与保护保护的良好氛围;丰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内容,大力开展非遗进村镇、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活动,综合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多途径进行宣传报道,提高干部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群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知晓率和认知度。

各位委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通过日常生活的运用而留存到现代的文化财富。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往的工作中我们也存在许多缺点和不足,希望大家提出批评建议和意见,继续关心我县的文化事业发展。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过更加扎实努力的工作,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非遗工作,形成合力,努力使我县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重闪光芒。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5

灌南是连云港市的南大门,濒临黄海,四市交界,东与盐城的响水相连,南与淮安的涟水接壤,西与宿迁的沭阳毗邻,县域总面积1041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89万亩,14个乡镇 75万人口。清初,这里活动着一支杂技魔术马戏艺术团,先后推出过《九连环》、《仙人栽豆》、《古彩戏法》等在世界魔坛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魔术作品。在历史变迁中,艺术团逐渐分为杂技、魔术和马戏。

最终,杂技、马戏两个团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而汪氏魔术在汪其魔祖父汪德柱及父辈的继承下得以延续。从80年代开始,在该县“五张文化明片”之一的魔术大师汪其魔的大力传承下,汪氏魔术终于厚积勃发,异军突起,其组建的连云港市其魔魔技团不断活跃于大江南北,逐渐成为中国魔技界的一朵奇葩,受到**电视台等国内主要**的多次关注。

汪其魔在祖辈魔术技艺的基础上,广纳百家之长,融会贯通,开拓创新,逐渐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魔技流派,以其大胆、巧妙、规模宏大独树一帜。其独创的《金陵十二钗》、《炮打活人》、《人分七段》、《火箭穿人》、《空中逃生》、《海上变飞机》、《羊去马来道吉祥》等节目,以其快速、隐蔽、巧妙,多次问鼎国际国内各种魔术大赛奖项,曾连续四年获江苏省全国魔术大赛金奖,1993年获上海国际魔术节银奖,1994年获上海“恒源祥”杯魔术大赛银奖,2002年获省委宣传部农民艺术节三等奖,同年获中国文联、杂协“金菊奖”金奖,2004-2005年度获中国杂协贡献奖,2005年获江苏省省委宣传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海上大变飞机”创世界吉尼斯纪录,2007年“宠物乐园”获省农民艺术节金奖,2008年获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联合表彰的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2009年获“世界魔术交流大会暨第六届亚洲魔术比赛”冠军,同年以全新的节目《魔术师的旅程》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2009年世界魔术大会舞台魔术比赛”盛会。2010年7月,更是以农民魔术杂技团的身份跻身国家艺术殿堂,从全国众多艺术院团中被遴选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2010年全国民营艺术院团优秀剧(节)目展演活动,汪其魔本人则在2001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评为“特别贡献奖”和第二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2006、2007年被中国杂技家协会授予“贡献奖”。

在王功权的传承过程中,注重培养、整合创新、努力发展,是其成功的三宝。

1、 多种培养方式强化人才培养支撑

建国以前,魔术表演属于“下九流、不入祖坟”的江湖小艺,民间艺人从事魔术演艺多迫于生计,愿意学习的人很少。所以,汪氏魔术早期的传承和培养,如中国许多传统技艺一样,主要是依靠保守的子承父业和以师带徒的分散培训方式。但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的引导和提倡下,民间艺人在地位提高的情况下,开始逐步解放思想、突破门派和宗族之羁绊。

汪其魔亦紧跟时代潮流,博采百家之长,为已所用,积极采用新的传承方式,以为汪氏魔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

近年来,在**和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久富盛名的汪其魔回到家乡,带头饱学的技艺,努力开拓灌南“魔术之乡”的创建历程。在坚持传统的子承父业、以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基础上,不断加强魔术文化交流、理论研讨和魔术技艺的普及,逐步打造了一条完整的魔术后备人才**链,让魔术事业在灌南大地生根发芽。首先,汪其魔在全县中小学开设魔术课程,并公开授课,培养青少年对魔术的兴趣,挖掘魔术的幼苗。

其次,汪其魔创建了其魔魔技学校,向社会广招学员,吸纳魔术人才,通过以团代培和集中培训的方式实现魔术技艺对外的交流学习和传承发展。第三是以演代练,层层筛选。汪其魔有三个演出分队,初入行的学员由汪其魔亲自带队,扎根于黄淮大地,以故乡连、徐、淮、盐作为演出主阵地,通过演出培养后备人才。

技艺成熟的学员再选送到坚持在京、沪、杭等大城市演出的第二队进一步磨练。最终技艺超群者则获得赴南韩、日本、东南亚和欧洲演出的机会。事实证明,多元的培养方式,有效扩充了魔术表演队伍,保证了汪氏魔术的日益壮大,推动汪氏魔术血液的不断创新。

如今,连云港市魔术杂技团有固定演员108人,每年演出数百场,观众超过4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接受王蒙魔术训练的总人数已达1.1万人,新成立的魔术团有近百名从业者。

2、 加强技能交流,打造区域文化品牌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某些传统民间艺术衰落的关键是人们的忽视。为焕发传统民间艺术在新时期的生机,汪其魔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搞好技艺交流、文化研讨活动,亲自率团赴美国考察大卫·科波菲尔的表演,考察迪斯尼乐园,考察美国先进的文化管理与运作机制。通过调查,他意识到国内魔术在大魔术中的缺失。

经过不断钻研,汪氏魔术先后推出了《魔柜变九仙》、《火箭穿人》、《满堂红》、《海上变飞机》等一个个中国式大型魔术,一次又一次填补着国内大型魔术的空白,获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实际上,汪氏魔术的产业化发展历程,一方面离不开汪其魔和他的团队在致富路上对民间艺术自发的探索和研究,另一方面更离不开**的引导和扶持。近年,灌南县**多次聘请专家、组织人员围绕汪氏魔术的技艺与演出形式,就如何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和大力扶持民间艺术的发展等课题进行调研和**,积极推动着汪氏魔术的理论高度,提出了加大培训力度、开展论坛研讨、举办文化汇演等活动予以引导和扶持,引导汪氏魔术的健康发展。截至目前,灌南县**先后围绕依法管理、节目创新、人才培养、演出市场建设等主题举办论坛、研讨会8次,举办省级的魔术大赛一次,国际性魔术大赛一次,地区性魔术汇演20余次,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汪氏魔术文化品牌。

3、 紧密服务政治经济实现两个效益

近几年来,汪其魔的家乡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直十分重视文化建设,着力打造“五张文化名片”,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其中的领头人物和重大项目都给与大力支持。作为“五张文化名片”之一的汪其魔受益匪浅。他的魔术杂技团离不开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家乡长辈的帮助。

因此,汪其魔鬼的内心积累了回国的热情和对汪魔术继承的强烈使命感。

然而汪其魔知道回报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只有依托**平台,大力发挥文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功能,才能实现民间艺术经济、社会的双重效益,为此,汪其魔列出演出计划表,以灌南县为主阵地,积极参加县内各类演出活动,每乡镇每年保证6场戏,同时沿灌河两岸、顺运河而下,在大江南北广大城乡搭台表演,为人民服务,在带给团队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为灌南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2006年春天,县委书记吴立生亲自率团赴韩招商引资,并组织了一支文化交流艺术团,他很光荣地成为其中的重要成员,并率领他们团28人随队赴韩进行文化交流活动。他们用无声的艺术语言展示了他们家乡富有本地特色的精彩艺术节目,受到了韩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为了更好地扩大家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就在这一年夏天,他们在连云港海滨举行了“挑战吉尼斯《海上大变飞机》”专场表演,演出取得圆满成功,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杂协主席夏菊花,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孙志军,省文联主席顾浩,市委书记王建华等许多领导及业内多名专家出席活动,并给予充分肯定和称赞。

汗水没有白洒,辛苦没有白付,这些年来汪其魔的魔术杂技团以卓著的成绩和过人的表现,受到了党和**的高度称赞,赋予他们以很高的荣誉。汪其魔的连云港市其魔魔术杂技团是全省乃至全国成百上千个民营文艺团队中的一个,置身于共同的经济大环境、生存于同一块肥沃的人文土壤,为什么汪其魔的团队发展得这么好呢,这无疑是因为汪其魔对魔术的无限热爱和对汪氏魔术的传承使命,才使得汪氏魔术不断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新的辉煌。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6

摘 要:泰山作为具有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重性质的“五岳之首”,流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数不胜数,本文以泰山传说为例,对泰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神话传说故事的继承和发展做进一步的研究,旨在保留、传播、共享泰山传统民间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得到广泛的继承和发展。

一般课题:泰安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基于泰山文化背景下的泰山传说的继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YB-12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泰山传说

一、研究意义

泰山作为齐鲁大地上兼具自然、历史、文化三重价值的大山,几千年来持续受到历代帝王封禅、文人学者朝山、艺术家创作等的青睐。泰山传说从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五个方面,辐射到自然变化神话、英雄神话、历史人物传说、宗教人物传说、仙道传说、特产传说、风俗传说、动植物传说、鬼狐精怪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生活风土谚语、机智人物故事、民间笑话、成语典故等九千六百余个。泰山传说,是泰山周边人民千百年来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历史悠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流传广泛。泰山传说讲述着、听众皆广泛,已成为旧时泰山人的精神寄托和良师益友,是泰山景区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之一。因此对非遗的继承和发展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泰山传说”继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1.“泰山传说”的历史价值

泰山传说故事起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山川形胜传说。泰山传说门类广、数量多、内容丰富。从现已搜集到的泰山传说内容推断,泰山民间故事最早发生于远古年代。成书于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所载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兽焉,其状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其鸣自”的传说,是泰山传说的最早文字记载。东汉时期《风俗通义》,晋代《搜神记》,唐代《集异记》,宋代《稽神录》、《述异记》、《太平御览》,明代《剪灯余话》、《泰山纪事》、《茶香室从钞》等都记录了大量泰山传说,其中《泰山纪事》是第一部泰山传说故事集。

2.“泰山传说”的艺术价值

泰山于198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泰山传说”2009年泰山传说被列为山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非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时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非遗具有重要的历史认知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泰山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拥有的重要地位,也说明国家对这一流传数千年的信仰文化的重视。

3.“泰山传说”的美学价值

泰山传说是山东省的民间传说之一。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数千年来泰山自然景观被融入帝王封禅、宗教神话、书画意境、诗文渲染、工匠藝术等文化因素,构成了庞大的泰山美学文化。孔子、杜甫等名人雅士都曾到访此山,并留下诗句。孔子的名言是"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的诗歌望岳;姚鼐的散文登泰山记等都为泰山传说的美加上了神秘色彩。

4.“泰山传说”的社会与经济价值

关于泰山的众多传说,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旅游者前来游览、参观、膜拜;对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敬仰使得人们对泰山顶礼膜拜,带来了非常可观的旅游收入,同时也让泰山走到世界人民面前,社会知名度有了推广的需求。

三、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

1.对文化纪念品进行新包装创新,延长产业链条

泰山传说作为非遗民间文学的组成部分,从历史、艺术及美学等多维度都体现了其重要性和可行性。泰山的奇观异景历经千年塑造形成的财富通过文字和故事等流传下来,这些精神财富通过实物形式展现给人们,可以在广大群众心目中形成更直接更加真实的印记。同时将泰山传说的产业链条进行延伸,创造符合传说形态和故事原型的新型包装等,将精神文化渗透和人文景观烘托,将泰山发展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及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在此基础上衍生出的泰山传说与泰山相得益彰,互相映衬,使得人文景观与物质景观达到完美的融合,使泰山的总体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为中国及世界人民提供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2.与新媒体加大沟通,与影视题材相结合,发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

积极完善联合联动营销机制,借助全媒体、专业公司等平台,通过网络、自媒体等多元化形式加大宣传推广,不断强化营销理念,开发创作与此有关影视作品、微视频、短片等,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做泰山传说的传播者,乐于随时随地、自主传播。

3.将大型实景真人演出活动融入,寓教于乐,使文化活动具体而有趣

在盛大的节日或者庆典期间,通过实景的真人秀演出活动,使群众参与进来,寓教于乐,形象的展示和体验虚拟的泰山传说带给人们的真切感受,更利于泰山传说的传播、发展和继承。

4.将泰山传说与旅游深度融合扩大增值空间

通过将文化繁荣和全域旅游联合,以打造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为重点,加快文旅体深度融合步伐,全力推动以泰山传说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事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全域文化旅游绽放新光彩。随着“旅游+”战略的深入实施,将旅游新业态与泰山传说相契合,使民间文学在旅游业的渲染下绽放更美的光彩。以高度重视文旅品牌与民间文学发展壮大为契机,利用文旅惠民消费季等活动,打造推出精品文化旅游线路,积极开发京沪豫皖苏等高铁沿线客源市场;同时,持续推动旅游提档升级、A级旅游景区创建提升,为泰山传说品牌建设提供优质的内容保障,做大做强非遗文化品牌;通过弘扬民间文化提升服务开创新局面。

四、总结

泰山文化底蕴深厚,其神话传说都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对非遗的保护与发展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是将中国人民的美好情感得以升华的重要信仰和精神寄托。

参考文献

[1] 赵艳萍.“泰山石敢当文化”的传承及外宣英译研究[J].文艺杂谈,2019(04):142-143

[2] 陈科宇.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功能的“深描"——以泰山封禅大典为例[J].人文天下,2016(02):74-77

[3] 鲁开亮.泰安市泰山区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刘亚菲.泰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5] 丰文君.泰山传说故事的数字化发掘与传承研究——以《汉武帝泰山舍钱》为例[J].艺术论坛,2016:30-32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7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

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人口36.48万人。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16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6%。这里有唐崖土司墓地群,有奇景通幽的黄金洞,有县级深林公园的青灵山之美,有国家级原始深林公园坪坝营之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南剧、民间歌舞地盘子、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刺绣等内容丰富、底蕴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县各民族的骄傲,而且成为激励支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近年来,为认真贯彻落实《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方案》等文件精神,我县文化部门在县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全县上下掀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潮,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现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为保护传承夯实了物质基础。

XX年6月,我县正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县文体局在广泛征求意见,充分结合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和《普查方案》。在当年全县半年工作总结会上,县文体局对普查工作进行了全面布置,明确“非遗”保护工作由文体局领导、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牵头成立咸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文管所、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全力参与、配合。为提高普查人员的业务素质,文体局召集乡镇文体中心、文化馆、剧团、文管所等单位职工培训会,认真组织学习了国家、省、州各级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文件、通知,详细介绍了我县文化遗产保护和“非遗”普查任务、要求,并就普查业务进行了系统培训,为普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从XX年7月起,县文体局指示咸丰县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抽调精干人员(主要涉及音乐、舞蹈、摄影、文字等)组成专班,首先从清坪镇展开普查工作。截止2010年春,完成清坪、忠堡、活龙、尖山、小村、大路坝、朝阳、黄金洞、高乐山、丁寨、甲马池、丁寨等11个乡镇的田野普查,普查工作覆盖到全县所有乡镇和所有村组。在整个普查过程中,专班人员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扎实细致的作风,克服经费少、交通工具不足、工作难度大、生活不习惯等实际困难,爬山涉水,走村串户,遍寻民间艺人。尤其对重点项目、重点传承人进行了深入调查,运用摄像机、照相机、采访机等现代设备和人工手段详细记录所发现的山民歌、民间文学,以及普查到的各种民间技艺,从而掌握了大量珍贵的信息资料。对这些资料,普查人员还各司其职,边普查,边整理。椐不完全统计,我县普查涉及项目50个,确认县级名录30多个,整理文字资料50多万字,拍摄照片1400余张,刻录cd光盘40多张,dvd光盘20多张,登记民间艺人300余名,新收集民歌200余首,小调30支,民间故事、谚语100余条,新发现民间舞蹈有小村“打土地”、尖山“板凳拳”;民间曲艺有黄金洞的“三才板”,民俗有活龙的“排排亮”,还收集有吊脚楼建造技艺、咂酒、油茶汤、绣花鞋、神豆腐等制作工艺,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我县民间艺术档案信息库,为建立县级名录作好了准备,为保护传承夯实了内容基础。

(二)“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项目申报工作。

我县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过程中,一边认真开展普查,一边积极进行申报。XX年5月,我们将南剧、地盘子、板凳龙三项民间艺术到省工商部门进行了注册登记,获得了国家工商总局受理,使我县以上三种重点民族文化艺术进入了法律保护程序,抢得了保护先机和制高点。在全州开展申报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工作中,我县认真筛选南剧、地盘子两个项目,组织专班编写申报材料,制作申报电视专题片以及cd数据光盘和其它辅助材料,报送材料做到了及时、准确,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申报工作的开展。XX年年7月,我县南剧、地盘子被省人民政府列为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我县南剧被公布为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我们将干栏吊脚楼建造技艺成功申报了省级名录;同时,我们还积极开展了“民间艺术之乡”的申报工作,2010年,我县朝阳寺镇被公布为“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县各乡镇也初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格局。

(三)“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我县民间文化艺术精品的打造。

围绕打造南剧、地盘子艺术之乡的目标,我县全面加强了对南剧、地盘子的保护和传承。XX年县政府拨款20万元,创作排练了大型土家历史故事剧《女儿寨》和民间歌舞地盘子《从小明理讲诚信》,在州内外演出,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积极开展民间文艺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了全县“三民”汇演、唢呐大赛、乡村民族文化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汇演。加大“湖北苗寨第一村”官坝村的苗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力度,全力打造土家摆手舞、草把龙、牛虎斗等民间艺术精品,成功举办了“官坝民俗文化节”活动,有力推动了民族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

(四)、“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艺活动的广泛开展。

围绕“非遗”保护并结合普查工作,近两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间文化活动,有力地促进了“非遗”保护和普查工作的开展。XX年至今,我县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咸丰梨树文化节”,南剧、地盘子、板凳龙、锁呐、哭嫁歌、草把龙等民间艺术多次被搬上舞台,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XX年,活龙坪乡主办了全县第一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年9月,高乐山镇主办了全县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XX年,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三民”调演。XX年年10月,活龙坪乡举办了全乡民歌歌王争霸赛。2010年11月,我县举办了全县民歌大赛。这些活动都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促进了普查工作深入开展。2010年8月,我县举办了全县第三届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

(五)、“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优秀民间艺人的评选。

目前我县有1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州级“民间艺术大师”、12位县级优秀民间艺人。在保护措施方面,我们一是于XX年举办全县“三民”调演之际,请示县人民政府命名表彰了全县首批12个优秀民间艺人,县政府给每人每年发放补贴800元;二是抢救机遇,将地盘子传人李仕洲、板凳龙传人周礼乐、干龙船、咂酒传人李政福、吊脚楼建造师傅万桃元等人申报了省、州级民间艺术大师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三是通过举办锁呐大赛、民歌大赛、梨树节、乡村民间文化艺术节等各类活动,给广大民间艺人创造了展示技艺的舞台和获奖的机会;四是在我县文联创办的《唐崖》杂志和文化馆创办的《野菊花》杂志和“风景弯弯”文学网站开办专档,加强了对民间艺人的宣传推介。五是以农村、社区、协会、学校为载体,建立民歌、南剧基地,进一步开展“民歌、南剧进校园”活动,使其成为培养后备人才的基地,确保民族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六)“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民间文化艺术的繁荣

一是加强了对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文化、民宗等部门紧密协作,创建了《唐崖》文学杂志,编辑出版了《咸丰民间故事》、《民间对联》、《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谚语》、《民间歌谣》等五大集成。二是请求县政府设立了全县民族文学创作奖励基金,有力地促进了文学艺术创作。近几年来,我县文学艺术工作者先后出版了《色调蓝蓝的远处》等3部散文专集;创作了《乡村阳台》等150余篇散文、诗歌作品,其中,散文集《城乡边缘》获全州“五个一”工程奖。

(七)“非遗”的保护传承,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县的文化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面对这种现状,拥有阵容庞大、原汁原味、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咸丰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住咸丰县旅游发展的生命线。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咸丰县委、县政府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政府主导、文体局文化馆为责任主体、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扎实做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并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旅游服务,处理好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将口头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民俗、民间手工艺和餐饮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结合,已经成为提升咸丰县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使得几年前名不见经传的咸丰县坪坝营旅游风景区一跃成为中国湖北恩施最美的几大有名风景区之一,成为湖北恩施乡村旅游发展的一颗闪耀的明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宣传、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力度不强。党委宣传部门、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该多渠道、多媒介作宣传。非物质文化所在地,必须克服以文化遗存为招牌,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短期行为,真正使自己的宣传工作落实到遗产本身的保护与传承上来。

2、政府财政投入力度不大,不能切实使遗产项目得到充足的保护经费。该经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经费不足,该申报国家级保护传承的名录项目不能全部得以申报。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8

锦绣小学“向国旗敬礼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工作总结

为培养少先队员健康、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把红色文化引进校园、走进课堂、进入心灵,用红色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队员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红色教育活动。

组织队员开展寄语活动

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一步增强少先队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队员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活动,增强爱国意识,激发爱国情感,我校再大队部的组织下,开展了“向国旗敬礼”网上签名寄语活动。队员们在电脑上纷纷为伟大的祖国献上祝福,“愿我们的祖国早日实现中国梦!”“为了祖国更加繁荣昌盛,我要努力学习,强健体魄!

”“中国加油!”......通过网上签名寄语活动,队员们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美好心声,纷纷表示要把爱国情感转化为具体行动,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报效社会。

“阅读红色书籍、重温红色经典”主题征文活动

为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切实加强少先队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爱国主义教育,我校开展了以“阅读红色书籍、重温红色经典”为主题的征文比赛活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通过读红色革命书籍,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励队员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的刻苦努力。队员们书写的征文中,表达出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奋发图强,积极进取,学习先辈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先烈的革命精神,发扬集体主义思想,助人为乐,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并且要不怕苦,不怕累,要有如松树一样的风格,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懈努力!

中队辅导员开展少先队活动课

各班中队辅导员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中队辅导员向少先队员介绍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让队员们了解更多烈士的感人事迹,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少先队活动课开展少先队礼仪教育,教育少先队员升好每一次旗,敬好每一次队礼,唱好国歌、队歌、每天佩带好红领巾。

培养少先队员树立自己的“中国梦”,并鼓励他们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学习。

了解老红军和祖国建设者的故事

我校邀请《东方今**》首席记者、《阳光青年报》副总编辑张瑛先生讲述了为少先队采访老红军和祖国建设者的故事。张老师生动讲述了钱学森、焦裕禄、孔繁森、郭明义等人物的事迹,以红色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全面地诠释了红色基因和民族精神,号召青少年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仍应将革命英雄伟大事迹和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传承下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做对国家、人民、社会有用的新时代好少年主要想通过此活动,使队员们在潜移默化中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不断深化爱党、爱家乡、爱祖国的革命情感;引导队员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校精神文明与和谐校园的建设,激励队员们刻苦成才,立志报国。

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代人的努力。此次活动是一场革命传统的教育,在无声中浸润,让队员们认识历史,继承优秀传统,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通过红色教育系列活动的开展,引导少先队员了解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学习党史、国史和英模事迹,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愤图强,不懈努力!

个人传承工作总结范例 篇9

 泰安市立足泰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新泰和文化、肥城桃文化、宁阳大禹文化、东平水浒文化等区域传统文化组群的资源优势,坚持挖掘与整理、研究与保护、弘扬与传承并重,在传承和创新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开展文化普查,摸清非遗底子。自2006年起进行了为期三年的传统文化拉网式普查,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32361条,整理出资源性项目8600多个。开展市级第六批非遗名录项目和第三批非遗传承人评选,评出市级非遗项目72个、非遗传承人51个。目前,已列入四级非遗名录的项目国家级11个、省级42个、市级216个、县级574个。泰山皮影戏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泰山皮影戏传承人范正安获得“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新泰市、肥城市分别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之乡和民间雕刻艺术之乡。

广泛宣传报道,提高关注度和影响力。利用春节、中秋节、文化遗产日、泰山东岳庙会等传统节日和主题文化节庆活动,举办非遗展演展示,让民众在喜庆的氛围中接触非遗、了解非遗、喜爱非遗、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月”活动,举办“泰安民俗文化月·年货大集”活动,组织80多个市级非遗项目参加展演、展示。结合第十一个全国“文化遗产日”,以“让非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为主题,举办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非遗系列宣传展示活动,向群众宣传文化遗产知识,在全社会营造起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浓厚氛围。精选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5个类别36个项目,组织参加了第四届全国非遗博览会。市文广新局与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七进”活动,拓展非遗项目传播渠道,目前在全市部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和中小学校已设立136个传统文化传承实践基地。在电视台、报刊等媒体开设非遗专栏,利用微信、微博、官方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对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进行集中宣传报道,并将宣传资料收集整理后印制书籍、光盘向民众发放,提升公众知晓率和关注度。

发挥集群效应,加强整体性保护。引导推动非遗项目与旅游景点相结合,在岱庙通天街、泰山封禅大典、太阳部落、新泰和圣园、肥城春秋古城、东平水浒影视城等旅游景点设立非遗项目展演展示一条街,引导近百个非遗项目进驻,发挥项目集群效应,在促进就业、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创新创业、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启动泰山文化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目前,规划纲要初稿已编制完成。岱岳区扁仓书院筹建的非遗项目产业化孵化基地,建成后将入驻非遗项目50余个。

利用“互联网+非遗”模式,加强生产性保护。对有市场潜力的非遗项目进行分类指导,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市场化、产业化特点,因时制宜进行生产性保护。目前,全市451个县级以上非遗项目中已进行生产性保护开发的224个,占比近50%。肥城桃木雕刻网购量占总销量的60%以上,肥城桃木雕刻产品在全国的占有率达到85%;泰山皮影将经典剧目和平时重要活动视频发布到优酷、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扩大了泰山皮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将皮影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售到世界各地,“泰安市实施泰山皮影+,探索非遗资源合理利用新渠道”被省文化厅评为2015年度全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事项之一;泰山女儿茶、泰山玉、泰山水陆画、东平湖咸鸭蛋和粥粉等40多个非遗项目通过开设网店微店,推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