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9

如何写出可读性高的作品名观后感呢?思维是杂乱的,需要通过写观后感来梳理,笔稿范文网搜集的“语文观后感”全套已经准备就绪请您查收,读完本文内容或许能帮你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语文观后感 篇1

“陈小允不喜欢默写,讨厌语文课。当他知道要移民去中美洲而不要学语文时非常开心,因为不用默写了。有一天,老师把他叫到身边,没有责骂,却表扬陈小允默写的进步,并送给他一本《怎样学好语文》的一本书。他一口气读完后,就喜欢上了国语。当陈小允默写居然能得100分时,他却要离开这所学校了……”

这是何紫写的《别了,语文课》这篇文章中的一个片段。我读了以后,对“珍惜”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陈小允不喜欢语文的时候,不用去中美洲,而当他喜欢上语文课时,偏偏再也没有机会接触到这样的语文课了。我真是替他惋惜,想想生活中的许多事不也都是这样吗?拥有的时候从不珍惜,使劲挥霍,待到失去之时,才觉得那是何等的可贵。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拥有:一花一草,一树一叶,成功失败,孤独热闹,亲情友情……可我们从不满足,拥有一块砖,想要一栋房,拥有一杯水,想要一条河,拥有一片叶,想要整个森林。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在梦中见到上帝,他问上帝:你觉得人类最奇怪的是什么?上帝答道:他们讨厌童年,急于长大,而后又渴望返老还童:他们牺牲自己的健康换金钱权利,当失去健康后又用想用金钱来买健康。是呀,健康而贫穷的人想得到金钱,而体弱多病腰缠万贯的.人却只想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春去春会再来,花谢花会再开,然而,拥有的东西不知道珍惜,失去以后有后悔莫及。一个盲童多么渴望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个肢体不健全的人多么希望能够像正常人那样尽情奔跑。当我们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学习的时候又想学“坏小子”霍尔顿,总想跑到悬崖边的麦田上偷偷玩耍。在失去之前,珍惜拥有,把握今天,让人生的笔记上,写满收获,而不是后悔。请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吧,不要总是到了失去了才觉得珍贵。

阳光雨露,鸟语花香,公平给予我们每一个人,欢乐喜悦,烦恼忧愁,也都是人生的一种体验。珍惜拥有的时间,善待生命的每一天,我们才会无怨无悔,珍惜拥有的机遇,往往幸运的每一瞬间,我们将创造奇迹。珍惜人生中前进的每一个脚印,我们的旅途充满光辉!

语文观后感 篇2

今年在暑假闲暇时我阅读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站在三尺讲台上,我总是对孩子们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做导师。

从中学到知识,产生共鸣。我似乎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很多共鸣。《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是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主编,采用专题行动研究,根据国培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研修内容,围绕着语文课如何实现“教课文”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这一当前语文教师普遍关心的热点话题,结合小学各年级具体课例汇集的12个研究课例。

这12个研究课例,瞄准的都是当下语文教师最为关心的一个个课堂的热点问题,大致分成四类①阅读课如何用课文来教语文。② 如何选择和确定有效的语文课程教学目标。③如何围绕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④基于目标的习作教学设计。

哪“教课文”和“教语文”到底存在哪些差异?在我看来,不管是“教课文”还是“教语文”,其本身都不离不开文章本身,也都需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的分析理解,只是两者的程度不同。“教课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文本内容,这也使得学生的收获仅仅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次;“教语文”时,教师的教学目标则会上升到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提高语文素养的高度,也就是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重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因此,“教语文”更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更能让学生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在《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本书中,吴忠豪教授在第二章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的第三节“科学设置教育目标,发挥例子应用功能”以教学目标的科学选择作为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突破口。课文是人教版第六单元《桥》,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并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这单元课文共四篇,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指挥,高风亮节。这座桥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追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学目标,把目标落实到自己的教学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节课我明白了语文课应该学语文而不是学课文,应变“阅读中心”为“读写并重”。

把确定教学目标作为思考的重点。其实整本书让我明白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这一“美丽的转身”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多个方面进行改变。我觉得要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必须时时刻刻装着一种“转变”的思想,把它落实到教学的每一步。

我认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目标的确认:在“语文课要用课文来教语文”这一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围绕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目标”,从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仔细看完我有一些感触。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从长远来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文字只是载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见。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语言训练点。一篇课文也可以有多元的角度去设计教学目标,只要一课一得即可,我现在已经在自己的课堂上比较注重这一点了。

看了他们的研讨,我深深的感受到,以后的课堂不能再花过多的时间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了,而应以课文为例,多让学生去运用,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语文真正扎扎实实,平平淡淡,真真切切。我也越来越发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对教参的依赖性太大了,没有了教参,我好像失去了教学的拐杖,无法独立教学。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自己独立备课,尝试着从每篇课文中寻找适合对学生进行训练的语用点,并依此设计相应的教学,会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扎实有效。

崔峦老师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实现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才能更好达到这一境界,也才能让学生在语文方面达到更全面、更深远的发展。

此时,我不禁感叹:路漫漫修远!但是再远的道路也需要我们一步步地去探索,而在这探索之路上,只有学习才是指引前行的明灯,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答案才能了然于心。

我相信,只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在不断更新的理念下,我的语文课堂终将实现一个美丽的转身。

语文观后感 篇3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简单明了的教学目标入手;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简约明晰的评价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

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三维教学目标”、“合作、**”、“综合实践活动”“感悟、体验”,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各种新的理念、方法成为教师的追求。在追逐的过程中很多人觉得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甚至有人感叹“语文教学像雾、像雨、又像风。”面对种种困惑和疑问,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伴随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

我认为选一门简单的中文课是正确的选择。

一、简单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执行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是要求,目标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语文课堂上,我希望学生获得、提高和关注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应该在教学目标上得到明确的体现。

充分发挥目标导向、调控和检测在教学中的作用,使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二、简洁明了的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张庆老师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

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三、简约明晰的评价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改革要求评价的方式多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评价结合,在语文教学中认识到教学评价不是一个纯技术性的问题是对被评价对象的价值或特点做出判断。对教学目标应有相应的评价。

语文教学方法多样,形式各异。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不能脱离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语文应该姓“语”。在简单中看到复杂,于平淡中体现神奇。

语文观后感 篇4

读后感的概念有两重含义:一是真实的、不受任何约束的读后感,二是一种作文的体裁,考试时要接受各种条件的约束。第一种读后感,主要是给自己看的,一定要真实,有什么感想(当然感想应当有意义,值得一写)就写什么感想,与心得笔记不同,它要展开来写,尽量像一篇文章,尽量写得生动、实在、深刻。

1、读后感的写法

写读后感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读出所读书籍或者文章的“眼睛”,它是你展开来写的基础、中心和出发点。其次,写读后感,有它一定的规矩,有的书上把它归纳为“引、议、联、结”,四个字,像公式一样。对于这些规矩我们不可以不学,考试时只要内容有创意,套用这种公式未尝不可;但我们也不要受其所限,写成千篇一律的“八股文”,也可尝试在结构上有自己的创意,有自己的个性。

总之,读后感也离不开“读”——对原文的引述、概括、评价等等,离不开“感”——自己的感想。只要把这两个字表达好了,就是好的读后感。

2、写读后感的基本技巧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语文观后感 篇5

在仔细品读《特级教师这样教语文》这本书时,我有幸领略到了很多大家的精彩课堂,斯霞老师的识字教学、李吉林老师的“情景”教学、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孙双金老师的“情智”教学、洪宗礼老师的“引读”教学等。当我读到洪宗礼老师的“关于引读”的智慧链接时,不由的感慨万千。由此而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来问:

现在教师课堂真正缺乏的是什么?课堂中学生缺少的是什么?虽然这样的问题很多的教育者都在发问,但事情的根源究竟是怎样的呢?

我觉得从我自己的课堂和教学实践来看,课堂上最大的弊端就是老师的问题。老师所要问的问题其实都是老师们心里早已备好答案的问题,如何巧妙的备好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问题即要能体现出学生的思考又能体现出所需要的答案,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体现着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的水平。老师教的学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善于思考。

正如洪宗礼老师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语文老师上课,有这样两种情况,一种是着眼于把学生“讲懂”,另一种则是注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懂””。这里的“讲懂”和“学懂”最为关键的是老师在设置问题时的能力,有提问能力的老师不会把学生当成机器一个劲儿的“灌”给学生,而是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去学习、去感悟。因此这样就有了两种老师“发而不引”和“引而不发”的老师;“发而不引”的老师上课时不注重启发学生,总把自己至于课堂的中心,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围绕着这样的老师而进行的,学生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展现自我才能的空间,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课堂中生成的不可预知的教学成果,一切都是没有激情的机械活动。

只是在“开动机器”,不注重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动脑、动口、动手,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却一个劲儿的“灌”,这种教学方法违反了学习规律,违反了认识规律,效果当然是不好的。”

所以我觉得我们的课堂应该是“引而不发”的课堂,学习是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只有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才能学有成效,习有进步。“引而不发”,正是遵循思维活动的一般规律,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去学习。这也让我不由的想起我听王米娜老师的那节课,那是一节第五单元《遨游汉字国》,了解汉字的多样性和汉字的演变的过程的内容。

整节课老师都把学生至于课堂学习的主要地位,把所有能够由老师讲授的内容变成了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自己去获得的过程。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们交流他们所学汉字的奇妙之处。

给文中的字谜起名字。挑出谐音词,让学生发现谐音词的特点。整个班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思考自己的课堂教学。

因此在读到“引而不发”这句话时,我也感慨万千。

有了思考就有实践的动力,今后在我的课堂中将不断践行“引而不发”的课堂模式,将自己的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在动,老师在引领的课堂。

语文观后感 篇6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读后感读这本书,最先读的文章,就是钱梦龙老师为本书写的序,在钱梦龙老师的文字中,隐隐看到一位机敏与奋进的教坛新秀一步步的走向语文名师。在这条路上,除了天生的文字敏感,我更看到了锲而不舍的勤奋与刻苦。接着拜读的就是肖培东老师的后记《浅浅深深,语文是你》。

在肖老师的深情文字中,触摸到了母亲、父亲和老师,在他娓娓动听的文字中,我更感受到一颗语文老师的敏感与勤奋。

后来我开始细读这16节课,但是因为这些课上的一些文章不是苏版的文章,我也没有上过课,感觉不是很深刻。但是《孔乙己》与《一双手》这两堂课,我是现场聆听了肖培东老师的演绎的,所以再看课例,感受格外真切。听了这两堂课,又看了这16个课例,在看到黄厚江老师对《一双手》点评的时候说到“一节课是一条流动的小溪”,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了这样几个字“流水不腐”。

是呀,也许因为肖培东老师天生对文字的敏感,使得他的课有个特色“读”,“读”貌似真的很浅,只是读出来,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上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我们甚至有板有眼地要求学生:一读字音二读节奏三读情感,在我们“预谋”好的课堂节奏中,在我们有条不紊的进程中,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学生对文字的情感把握,好像只能靠学生的意会了,我们实在无法言传,于是,文字敏感度高的学生,貌似意会了我们要传达的感受,于是声情并茂的演绎了我们的期待,而有一部分学生,好像只能在群体的朗读中感受到似是而非。

在肖培东老师的《孔乙己》一课中,“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借此细细推敲酒客们的对话;“哦”字被师生反复来朗读,甚至一个“!”也被反复来揣摩。在标点符号的猜测中,师生一起朗读,使课堂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肖老师说他是在浅浅的教语文,但是语文本身不是就应该关注文字本身么?那么,我们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像肖培东那样,通过朗读来触动文字、把握情感、分析主题,来教授语文吗?其实,好像也是可以做到。

我们可以摒弃一心一意的阅读节奏,开始关注单词,但为什么在我的课堂上是一个支离破碎的环节,却缺少像肖培东这样一个舒适流畅的课堂。在这条小溪中,自然而然的就推进到了下一个环节,毫无做作之嫌。这当然源于名师灵动的语言,源于他们深厚的积累,更源于时时刻刻对课堂的研究。

我们在本书中看到肖老师讲《孔乙己》,更有幸聆听了徐杰老师肖培东老师同课异构《孔乙己》。应该说,肖老师公开讲《孔乙己》不是一次两次了,应该手到擒来。可是,在与徐杰老师同课异构时,肖老师却从另外一个角度——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讲这一堂课。

不知道是不是名师,所以特别有底气呢?还是肖老师更愿意自我突破呢?

今年,我教了第二轮。所有的课文都是第二次教的。对朗读没有专门的研究,只是循序渐进。现在上课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会翻阅以前的教案,忙的时候会直接照搬。

上完课,暗自心生不满。在课堂中,总有一种生涩的凝滞感。于是,看到行云流水的课堂,顿生艳羡。

所以我想光上课,没有提升,可能上100遍也还是老样子。可能这也就是邓虹老师说的,自己也应该同课异构吧。停滞在一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

像溪水一样,也许前进缓慢,也许前进困难,但是只要肯努力,就能前进吧。时刻在备课的肖老师,永远是我的榜样。只有流动的水才能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否则就会变成一潭死水。

肖培东老师上课,谈吐精妙,可谓字字珠玑。作为一名愚钝的语文人,对于肖老师,我估计只有敬仰的份,此生也没办法达到这样的高度。人和人对文字的敏感度还是有差距的。

但是,对语文的勤奋与执着,好像不应该有差距吧。用钱梦龙先生的话说,我们看到了被方个围巾围着、五四风度不错的肖先生,几年来一步步成长起来。诚然,可能肖老师天赋异禀,但是如果没有他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脚印,恐怕早已迷失在众说纷纭的理论中去了吧。

在肖老师的博客中,我们看到他的儿子六六的文字,一板一眼,有规有矩。用肖的话说,我们感到一种柔软和温暖。母亲的柔和,父爱的深厚,老师的殷切,都流动在肖老师的笔端,他的文字灵动而温润。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他能教学生写作文,他的作文也能流淌出一幅美丽而亲切、多么和谐的景象。言传不如身教!肖老师用自己的文字彰显了一位语文老师的功力,也默默展现了内心的那一份情怀。

作为一个中国人,站在台上讲话,恐怕不比一篇水文更现实。虽然,功力尚浅,但是更需要努力。还好,我醒悟的不太晚。

读一本书,读名师,更好像在读自己。

我只想在阅读后教一流的汉语老师。我于xx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现供职于昆明市滇池中学和云南省著名教师工作室学省周丽蓉。他曾在工作室和学校班级竞赛中获奖,并在省级和校级**评选中多次获奖,并在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学生们参加了全国作文比赛,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奖项。

拜读肖老师《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不禁为肖老师的书名拍案叫绝,多次聆听过肖老师的公开课,觉得他的课总是令人赞叹不已,肖老师却用“浅浅”形容自己的课,不免过谦。但读完整本书仔细品味肖老师的教学智慧,“浅浅”自有其良苦用心的睿智蕴藏其中。

“浅浅”是一种空瓶心态,孜孜以求不断钻研。在每一个课堂实录后的教学感言中都会出现一个关键词“读”,而这个读多会被“反复”、“仔细”、“揣摩”等词语所修饰。肖老师的教学讲话反映了他对语文教学的严谨认真的态度。

这一看似简单、重复、机械地备课状态,却因为肖老师全情投入地以文本为故里,与文本进行酣畅淋漓地对话、进行深入地**和思考,而使这一过程变得妙趣横生、荆棘丛生。肖老师不仅读文本,也读专著,每堂实录里都有肖老师对文本和知识点的相应的链接,而这些内容是教参或网上涉及的浅显的资料所不能触及的。如在上余光中的《假如我有九条命》时,许多老师都会横向延伸到他的《乡愁》,但肖老师却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延伸到余光中的行文风格“感性与知性,幽默与庄重,头脑与心胸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他独特的散文路径。

他渊博的学识掩盖不了天真的表现。他有力的笔触常常揭是生命和智慧的秘密。他崇尚散文的自然随意……”使学生对余光中其人、其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样的辐射、挖掘随处可见。肖老师的浅是一种空瓶心态,不断的吸纳、汲取、采撷真知,将课堂当作一次磨炼、挑战,将备课当作自我的突破和成长。

“浅浅”是稳准的直击命脉,反复研读,不旁逸斜出。真理的永恒在于神的震慑而不是形的绚目。肖老师的课没有“商人”的夺人眼球的投机取巧,而是一个“匠人”的坚守和提升。

拨开虚幻的面纱,经住时光的流洗。肖老师的课才是真语文,他对每篇文章的解读极具文本意识,注重词句的揣摩,同时又不忘学***体——学生的学情和反馈。如《一双手》现在读来文学价值并不高,又被放在了苏教版的九年级,许多老师往往弃之不用。

但肖先生发现了它的文体价值和时间价值。“文章很短,典型的20世纪那个火热年代里的报告文学气质。那时的手、有信仰、有激情、有干劲、有力量,不畏艰辛、乐于奉献。

”从报告文学入手,品味“平中深藏的奇和小中潜藏的大”。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文体有了更形象直观的认识,并通过反复的研读教学中被我们所忽视的文本的人物对话,对人物的性格特点、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用对文字的体验来感染学生,而不是透过我们老师简单的话语来传达人物的朴实和伟大。萧的浅薄是一种智慧。他真的在寻找汉语的核心和精髓。

“浅浅”是务实、求精,追求学生能力的提升。语文学***大量技巧和知识点的传授,而不仅仅是感性的体验。但我们往往在脱离实际阅读体验的情况下,机械、死板的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

例如教授《沙之书》时,肖老师提到其对单元重点“虚构”这一知识点的教学理解,“看过许多教学设计,不外乎’沙之书’的特性与象征意义,**中虚构与真实的关系**这几个环节。这一课,语文老师的教学内容几近相同。我所能做的,就是整合与优化,让课堂更干净,让线条更明朗。

”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却因为不同的教学理念和对教学方法的把握,使效果天差地别。细究肖老师的教学,方法似乎极易模仿,但对文本的理解,对文本的切入似乎又是不那么可以复制和模仿的。也许我们可以学会他这堂课的教法,下堂课可能就捉襟见肘了。

全因为自己对文本,对如何让学生有效的掌握知识点的思考、钻研还不够。肖老师的浅浅是实效,是教学中的高效与严谨。

语文不浅,语文教学需要我们全力以赴,不断提升,方能让学生、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收获。

语文观后感 篇7

我要从教会的知识转向教会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观念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美丽转身。因为这是小学语文教学实施、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变成了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就落实了育人为本;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做到了适合每个学生,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就实现了教育公平;如果每一位语文教师都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都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就全面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因此,教学观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美丽转身,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我明确了要自觉自愿地成为一名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为学生的发展打好文化的底子(如,获取语文字、词、句、段、篇的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语文学***本方法,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等);打好精神的底子(如,养成良好的阅读兴趣、***品位,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等)。

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一是语文教学要以语言训练为中心,二是培养语文能力和提高人的素质。是到了应该革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构建正效、有效、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美丽的转身,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时候了,我一定会不断追求,超越自我。

语文观后感 篇8

无数次地增加新发现的佳篇力作,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编出十本一套的书来,经历了很长时间.

要做到这一点;观点句"一般在",把观点写在篇首.这个观点句表述的.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从动议.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

(来源,除了要处心积虑地重建体系.这",所摆事实.初学写作的同学.

",不说是满坑满谷.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亮明观点",文的篇名,除了要将视野一次一次地扩宽,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使论点更加突出,可以在篇首,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

大语文暖流中的船目录

1 金香木花

2 秋天的怀念

3 我的第一个女儿

4 小太阳

记住回家的路

1 记住回家的路

2 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往哪里去

旷野天趣

1 阿咪

2 狗

3 猫的天堂

又能如何,前后脱节.如所读书,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有真情实感,希望对你有帮助;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比如;实际"。当下各种名目的读本。

大语文暖流中的船内容介绍

这套书共十册?这个过程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过程,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

无数次地斟酌推敲和无数次地大砍大伐篇目,要善于灵活掌握,写作年代:

(于浩瀚无涯的文章汪洋中苦苦搜寻佳篇,人生无痕

1 玫瑰

2 朝闻道

后记

语文观后感 篇9

教师是主导,是辅助。学生才是实践的主体。只有做才学得会。

当前的教学,显现的是两个极端:或者教师一讲到底,包办代替;或者,一味让学生活动,教师不教不讲不示范。在语文教学中,所教的是方法(又称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所培养的是能力,是学生所不能培养的。

既然如此,那么,教师就必须要示范、要讲解,学生必须要实际操作。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运用所要传授的方法的情境,这样,学的和练的是一致的,以保证学生得到必须的训练。

其次,孩子们在肌肉、骨骼和其他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会走路。对教学的启示是了解学习情况,根据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肩托与腕托的区别启示我们,教学方法即教师的参与程度是不同的。往往是早些时候要扶其肩,稍后再能携其腕。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到底。

孩子学步的过程中,往往大人往前拖拉孩子迫使孩子迈步,而后诱导孩子迈步。教学中,应当设计恰当的学***,或者迫使学生学习,或者因学***有意义、有意思而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设计导入环节其目的就在此。

不幸的是,很多老师为了介绍而引荐,或笨拙地绕圈子,或与学习情况不相联系

既而去扶携,犹恐足未健,

则复翼护之,不离其身畔。

教师在教学中是这么做得并不多。所以,学生成绩好的是那些管理严格的老师。这些老师的执行力强。不仅提出要求,还要检查督促,当然,学生不能学也会有指导。

管教不管学是不行的。一个管教管学、时刻关注学生学习的教师,必须师一个有感情的教师。对工作满腔热忱,对学生极端热爱。这就是职业认同感,这就是师德。

继之更有进,步步能稳践,

翼护亦无须,独行颇利便,

他日行千里,始基于焉奠。

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课程标准说培养学生“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就是这里所说的“独行颇利便”。

那么,我们应该想想,“独行”除了包括独立迎接考试之外,是不是更包括独立面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挑战?这样,我们除了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外,还应该培养什么样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怎样才能培养“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语文观后感 篇10

这个假期很漫长,有接踵而至的疾病,有令人焦虑的被控制,但也有没人打扰的孤独,与虽然不多但不间断的阅读时空。

犹记得20xx年新教材刚开始使用,我人在初三却在初一上的那堂让我至今脸红惭愧的公开课《植树的牧羊人》。前辈们的建议都懂,但我总无法将之落地于课堂。理论与实践的天堑跨越不了的煎熬是在听了肖培东老师来长沙上的一堂示范课后方才消散。所以,今年8月份的《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的阅读体验也因生活与前缘显得格外特别。

道如内功,是需岁月修炼

初为人师时,或是工作几年忙碌到天昏地暗时,我们常常喜欢抄袭。这并不利于语文教师内功的修炼。就像没有心法修炼的芷若版九阴白骨爪,伤身!

《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书以一篇篇经典课例组成,其中每一课例又包括了浅浅小语、课堂再现、名师点评三大部分。虽然依然会被精彩的课堂惊艳到拍手叫绝,但我更喜欢在教学感言处驻足、停留、摘录,深思。这一部分内容或是介绍千丝万缕的备课思路,或是以随笔的方式做了扎实的文本解读,或是对备课时教学内容选择做个追根溯源,亦或是授课后及时的审视反思这里深藏如何创作一堂课的秘密。

从备课的维度来看,肖培东老师的课做到了8看:要看文体特征、要看主旨内容、要看写作动机、要看语言手法、要看编者意图单元目标、要看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重要语段、要看教学价值与意义、看学情。以九年级的《溜索》为例,文体是小说、主要写的是马队溜索过江的故事、写作目的在于展现人与自然的抗争、战胜困难、人生需要磨砺等主题、语言简练准确、所在单元是小说单元,前两篇是分别是《孔乙己》和《变色龙》、最能体现文章特色的有3、4段,教学价值是教会学生学会借助旁批进行自读小说,学生通过阅读不太能注意到的是小说中物象的使用以及阿城式的语言表达。正是有了这样的分析,呈现出如下课堂呈现。图片

而呈现如此逻辑清晰,体现思维进阶训练的课堂设计,其背后的阅读、研究应该数不胜数。有人数:用一辈子的时间备一堂课。我想我现在是能理解的。

所以在阅读或设计一堂优秀的课时,应思考每一个主问题设计背后的指向,关注师生的活动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关注教学目标设置的合理性。一堂语文课,不是金点子的堆砌,不是师者想教什么就教什么,更不是对前人教法的依葫芦画瓢,而是有了8看之后才的新创作。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而非方法决定内容。

语文教师道的修炼,需要扎实的阅读,这不仅包括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包括理论知识的专研,还包括属于自己的生活、生命体验,只有不断的更新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心,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的拥有语文世界的星辰大海。而这都需要沉淀,需要沉浸岁月的修炼,抄袭、爆炒是缺少生命力的。

术可极简,亦需撩拨加持

读肖培东老师的课,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是其常见的开头,这篇文章怎么读,是他常用的问法,单刀直入,大道至简。但即便简单,但肖老师的课还是有很多的心机设定。这如同简单的生活里那不经意但又有些刺激的撩拨。如:

妙用插图。如《猫》教学的第一环节,看图辨猫,指向于学生文本的梳理,通过图文的比对实现沉浸式阅读。这比起问这三只猫各有什么特点来得有趣的多。我不禁想到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文章,也有一幅插图,我校一位年轻老师做了一个设问:谁才是庄子,问的婉转,但实际上是引导学生比对二人不同的价值观。这样心机的撩拨是值得玩味与思考的。

花式朗读。在我校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听到的分析多,朗读少。其实朗读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搭建了文本细读的桥梁。《老王》一课的梳理文章内容部分,分析我与老王关系好那里,学生读到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老师非常敏锐的追问:哪个词,并通过重读一路上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理解老王与杨绛的关系好。在闲话千钧重环节,采用情境还原,将第三人称转述变为直接的对话朗读,让学生体会杨绛语言的看起来平淡但是却意味深重的语言特点。朗读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做了铺垫。比如在对话悟愧怍的环节里,老师采用了齐读、师生读等多形式朗读,为后面学生补白老王与杨绛的对话蓄势。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更加明白何为愧怍,为何愧怍,深入浅出,但又不着痕迹的带领学生领会这篇文章的思想情感。

求同比异。找相同,比不同,事物在比较中特征凸显。这在肖老师的课堂上更是使用的炉火纯青。如:《老王》一课中开始就是老师的老与老王的老的对比,从而引出探讨话题我与老王的关系好,进而达到梳理全文内容的教学目标。而《孔乙己》一课开始是寻找《幽径悲剧》与《孔乙己》的相似之处,进而从悲剧的结局到悲剧产生的原因,悲剧的意义进行的对比阅读,对比贯穿整堂课,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水到渠成。

此书中很多文本的术的运用,皆是信手拈来,但又见授课者的七窍玲珑之心。但无论如何,肖老师的术都是建立在更好的让学生悟道的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始终未为教学内容服务。把握了这个度,语文课堂的撩拨就不是油腻,而是锦上添花,情趣盎然。

语文生活,从来皆是一体

张春华教授在《语文:深深浅浅之间》的序言里说:培东从来没有忽视学生,因为语文教学是人学。王君老师在评课中也提到,你的教法便是你的活法。肖培东老师的课不仅仅在解读文本更会关照生活,比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生活迁移,《傅雷家书》的教学更是以自己的亲子关系为起点,开启教学。

语文应该是从生活中来,又要回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世界里走向生命的星辰大海。

然而,此刻的我也想从学生说回教师本身。如果说语文世界的有她的道与术,那么语文的源泉,现实生活呢?我们的现实生活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道与术。一个生活明媚,热爱生活,对生活有高价值追求,会撩拨生活的老师才能真正的在语文教学的世界里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与生命力。

最后想对自己说:无论语文,还是生活,都要真心。除真挚的心灵外,别无高贵的仪容。卡莱特说,任何一本书,一篇文章的影响,莫过于使我们开始做内心的反省。

立秋的第一杯奶茶可以不喝,但《语文深深浅浅之间》一定要读。

语文观后感 篇11

《大语文》为曹文轩教授专为少年读者编选的一套课外语文阅读读本,共分六册。丛书本着“人文”和“语文”完美统一的原则,收录了歌德、高尔基、托尔斯泰、契科夫、东山魁夷、李泽厚、冯友兰、丰子恺、徐志摩、林语堂、汪曾祺等著名作家和知名学者笔下具有经典性的、适于少年读者阅读的名篇美文,为少年朋友提供了一套提升人文素质和语文水平、拓展阅读视野、构筑精神家园的优质读本。

这六册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审美、励志、情感、思想、情趣、道德、智慧、原道”这八个维度来贯穿整套丛书,而每一项在六册书中又都有着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丛书中的每一分册均采用了按不同主题单元来统筹全书的编选方式,每个单元中的选文都具有有着共同的写作方向和审美取向。每个单元的开始和每篇选文之后都附有编选者精当的导读文字和点评文字,重点剖析所选文章的写作特色、价值承载和审美特点,引导读者通过细读,看出文章之机理,看出文章的境界和神髓之所在。

这套丛书秉承现代人文教育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力求开辟语文学习的“第二课堂”,培养理想的阅读姿态,提升整个民族的语文境界。

语文观后感 篇12

假期里,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玩了。可是我的爸爸妈妈很忙,所以我只能和一本书为伴了。你猜一猜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哈哈,猜不出来了吧!这本书就是《语文主题学习》,其中“彩色的梦”这个主题我十分喜欢。

我最喜欢的“彩色的梦”这部分是写风景的,其中有一篇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美丽岛》。《美丽岛》它有蓝色的吐着白色的唾沫的海,寒冷的冰雪永远也不敢到这里来……你知道美丽岛是在什么地方吗?告诉你们,它在的地方的名字叫台湾,是甜蜜的糖的王国,是童话一样的美丽的宝岛。

美丽岛可真美丽呀!我也好想去台湾看一看美丽岛呀!我相信爸爸妈妈一定会带我去台湾的。

《语文主题学习》在生活中是我的好朋友,在学习中也是我的好伙伴。

作者:马书歆

指导老师:任萍

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相关阅读

  • 最新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简短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时不时会需要用到一些文章,一篇好的范文能够提供好的参考,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最新观后感: 《感恩教育》观后感简短,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今天早晨7:50分,我准时坐在电视机前。收看日照科教频道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看...

  • 热搜观后感: 荒岛余生观后感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优秀的范文能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阅读范文可以锻炼文笔,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范文还能够让自己加深对写作的了解,您最近在寻找优秀范文的参考模板吧?笔稿范文网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热搜观后感: 荒岛余生观后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最近在中央台电影频道看了电...

  • 热门观后感: 中国医生观后感范文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更容易渡过独处的时间。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有哪些可以借鉴的优秀范文范文呢?下面是笔稿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热门观后感: 中国医生观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很多患者不理解医生,一大原因是他...

  • 观后感参考:赤壁观后感作文(520字)

    我们在上学时也会去读一些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多阅读范文还会帮助到我们学习的各个方面,你会借鉴优秀的优秀范文模板吗?下面的内容是笔稿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后感参考:赤壁观后感作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写在前面:自高自大的曹操、心中有主的张...

  • 【热门观后感】《詹天佑》的观后感

    学习数年,我们读过很多范文,这些范文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通过阅读范文可以把我们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阅读范文对我们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你有没有看过的优秀范文的参考范文呢?以下是笔稿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詹天佑》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詹天佑回国后,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