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观后感精选14篇

发表时间:2024-03-11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你带来的梁祝观后感精选1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你提供参考!

梁祝观后感 篇1

作为经典爱情传说中的一部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数百年来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展现出来,这个故事更加忠实地传递了爱情的美好与悲情。《梁祝》电影告诉了我们如何用爱创造和平,这是一个心灵深处的故事。

电影故事围绕着两个相爱的人展开,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人青梅竹马,相互深爱,然而他们的爱情却受到了许多阻碍。祝英台的父母不满意女儿与梁山伯的结合,最后为了阻斩梁山伯的路而迫不及待地嫁给了别人。然而,在祝英台的婚礼上,梁山伯突然出现,两人相拥而泣,最终双双殉情,合葬于一处。

这部电影将我们带回了一个古老的年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规则都与当今有所不同。然而,电影中的主题是永恒的,它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爱和普世价值观,如忠诚、宽容和坚定患难与共的信念。在电影中,梁祝的爱情无私而强大,能够感化周围的人们,甚至平定冲突。

此外,电影也展示了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如家族的尊重和互相尊重的道德观。祝英台为了保全家族利益而嫁给了别人,而梁山伯则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他为了保护自己的爱情而选择了自我牺牲。他们两个人都是真正的英雄,他们的爱情使所有人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们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温馨和感动,同时也深刻地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多么复杂。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和尊重彼此,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平和和理解。

总而言之,《梁祝》电影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化解争端的智慧。这个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生活中的真实和美好面向,而爱情则成为了所有普世价值中最为出众和强大的一个, 它像清晨的清风送来甘甜的味道,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本身的魅力和情感上的慰藉。

梁祝观后感 篇2

今年的寒假,照例是躲不开成堆的作业的。在过了个热热闹闹却索然无味的年后,我去大剧院看了场由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的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它至今让我津津乐道。

《梁祝》,伴随着双蝶的缠绵,那一支经典小提琴曲的悱恻,已经成为记忆中化解不开的情结。在中国,我们这个沉淀太多历史文化痕迹的国度,又有谁会不知道梁祝,这个唯美凄艳的传奇?可是,人们又总是不倦地用各种形式将之演绎。

无论是新近出炉的动画片,抑或已经是很远很远的以前,那个被我们学校舞台奉为经典的英语短剧《梁祝》,女主角踩着溜冰鞋的衣袂飘飘、风姿绰约……而这个寒假,我再一次领略到梁祝的魅力。

且不说父亲最钟爱的小提琴曲《梁祝》的cd常常在我家的cd机里旋转,也不说自己怎样夹杂着新奇看动画片《梁山伯与祝英台》那种熟悉又陌生的情感,这个寒假,最让我为之沉醉的,仍然是这一部四幕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老实说,对于芭蕾,我实在是所知甚少,顶多也就知道些许“劈腿”、“下腰”之类半专业的词汇,对于其中深刻的东西,就完全不懂了。不过,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更多的,是从视觉效果、艺术感召力方面欣赏芭蕾舞剧。

舞剧分序幕之蝶恋及共读、送别、抗婚、化蝶四幕,将梁祝的故事娓娓道来,尤其是经典的“十八里相送”的依依不舍、欲语还休,“化蝶”的天怨人怒,情何以堪!舞台装点得精致;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的现场伴奏,在我听来,都是从那首耳熟能详的曲子中衍生出来,转而成为或紧凑或舒缓的乐音,时而奔腾跳跃,轻松欢快,时而哀伤低沉,如泣如诉,让我也不禁为之投入。

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杨柳依垂,远处点点亭榭的暗影,错落有致。炎炎夏日,祝英台被迫回家,满心忧愁,梁山伯一路见到朋友,却不自觉;这所学校的怡人背景,蝴蝶齐飞,鸳鸯在水里游泳,白鹅过颈,喜鹊齐鸣,景色交融。到了“抗婚”这一幕,背景是祝家府宅。

但见府院深深,气宇轩昂,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纸醉金迷。这时候,在所有人都称心得意之时,祝英台却满腔苦闷不得言。她的抗婚,却受到父亲的断然否决。

梁山伯上门提亲,反而被家丁活活打死。那一刻,演员们用精湛的舞步和栩栩如生的肢体语言,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和情绪。马文才的张狂得意、飞扬跋扈;祝父的利欲熏心、刚愎自用;梁山伯的一腔痴情、有心无力;祝英台的愤懑伤心、投诉无门;家奴们的狗仗人势、**冷酷……这一切,让我们台下的观众,看得唏嘘不已……

我一直认为芭蕾舞是一种阳光明美的东西,有点孤僻,但是在真正享受了芭蕾舞之后,我发现我真的被美丽的舞台艺术感染了。又或许,是再一次地陶醉在《梁祝》这个凄美的故事中。尽管可以用千百种方式去演绎,不变的,依然是那个催人泪下的伤感的故事,那个经典的爱情悲剧。

这个寒假,芭蕾舞剧《梁祝》让我难忘。

梁祝观后感 篇3

梁祝电影观后感

《梁祝》是中国文化中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在电影界也有不少的作品。我所看的这部《梁祝》电影,重新演绎了这个浪漫传说,展现了梁祝爱情的酸甜苦辣。在观看完此片后,我受到了深刻的启示,感悟了许多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意义。

首先,此片的编排和拍摄手法非常出色。从故事情节的角度切入,情节紧凑、引人入胜。影片表现了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间的爱情故事,他们相遇、相知、相爱,经历了爱情的起伏和纷争。主创团队通过人物的紧密联系,完美地诠释了电影的主题。拍摄手法也很值得肯定,其中的细节处理非常到位,颇具现代感。特别是在场景和服装上,设计理念充满了大气和中国古典文化的特色。

其次,该电影突出了民间传说中梁祝爱情的真谛。从故事的角度切入,既有人性的感染力,又有文化的魅力和情感的渲染。梁祝虽然身处不同阶层,但是他们的爱情却是无与伦比的,让人们大为震撼,即使历经生离死别,依然有着相约在月下之夜共赏明月的誓言和决心。这种不屈不挠的爱情精神,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珍视。

最后,本片给人留下的余味相当深刻,引起我对一些人生道理的思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无论逆境或困境,我们都要学会勇敢坦然地面对,永不言弃。如果我们有爱,我们就有生命的力量和勇气,因为爱能够激发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充满信心。无论生活真相有多么残酷,我们都永远不应该忘记,心中有爱,就有希望。

在整个影片中,我感受到了梁祝的爱情真诚、坚韧,也感悟到了“爱情”,“亲情”和“友情”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这部电影通过精品的剧本、泥板般的表演和优美的画面,把中国故事文化发扬光大,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深处。总之,这部电影将会让观众从中获得比单纯的是非之争更珍贵的东西——包含在一次辉煌和浪漫的传说中的真爱和真情。

梁祝观后感 篇4

5)时光未老,爱已化蝶

——《梁山伯与祝英台》影评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之一。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壮而美丽的爱情故事,让我们感动和感动。随着影视事业的不断发展,梁祝的故事也被演绎了各种剧种的影视作品。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爱情故事的经典,而梁祝电影中广为人们称道的当属邵氏电影公司1963年出品的黄梅调版本。**在欣赏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这部电影,我也被这部电影所吸引。我想谈谈情节和主角的使用,*和镜头的颜色。

首先该影片讲述的是天资聪慧的祝英台求学心切,她的父亲祝员外无奈应允女儿女扮**赴杭求学。祝英台途中遇到了书生梁山伯一见钟情,在草桥亭上两人义结金兰。梁山伯和祝英台是三年的同学。英台深爱梁山伯,但梁山伯不知道英台是他的女儿。因为英台的母亲病了,父亲催促英台赶快回家。临走前,英台把实情告诉了老师和妈妈,留下白玉环和梁山伯一辈子。

英台、山伯依依难舍,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屡暗示对山伯的爱慕之情,山伯始终不解,剧中山伯说到“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为何将我比女人”这也显示了山伯对英台示爱的不解,后经师母介绍实情,赶往祝家庄求婚,无奈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山伯柔肠寸断,不久以后山伯忧郁成疾而死,英台被迫出嫁。英台来到山伯墓前,大声喊道。梁山伯和祝英台成了一对蝴蝶,在天空中自由飞翔。

影片中的情景情节始终环环相扣,从草桥结拜到化蝶,这其中的情节也使人为这凄美的故事所打动。主人公的心理过程和表现更深刻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电影的过程中,首先梁山伯的扮演者是由一位女演员反串而成,然而,我们并不会觉得这样会给整部影片减分,相反地,使梁山伯这一形象更加生动传神,又赋予了不同的色彩,这也是令人有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从而使整部影片更加的深入人心,我想这也是整部影片的一大特色所在。

香港邵氏电影非常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他的很多作品都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并有了很大的感染力,而《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电影则是更加充分的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在影片中,故事与黄梅戏的结合也为影片增添了不少色彩。

我们大家都知道,京剧、豫剧、越剧、黄梅戏等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影片为戏曲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给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对探索中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影片采用了黄梅戏的声音,这无疑使整部影片更受欢迎。黄梅戏通俗易懂、妇孺皆知。

在**的过程中,人们忍不住想一起唱。在情感表达方面,黄梅腔的曲风也使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在长亭分别时的场景再加上**的旋律,让人很清楚的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难分难舍的心情。

《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影片,它的特点就**与故事情节的紧密结合,通过对黄梅戏的唱腔,更加映衬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最后,我们来谈谈胶片中的镜头来安排色彩应用的效果。首先《梁祝》这部影片当中的情感表达与镜头与画面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在“十八里相送”这一场景当中,梁山伯身着灰色上衣,而祝英台则是一身嫩黄,在水墨画般的色彩中显得更加的生动灵活,使演员的形象深入人心,沿路景色一一表现出来,如拍摄的鸳鸯,更加生动形象的表达出了英台对山伯的爱慕之心,以及在过独木桥时,英台所说:“你我好比牛郎织女度鹊桥”,我以为这也是影片当中拍摄时所运用的方法,当故事达到高潮的时候,景观与声音便越来越丰富,使得画面变得饱满起来,意境也更加的明显,在镜头下,故事大多是以自然结合,以人为主体,在影片最后“化蝶”一段,英台身穿白色丧服,这与她嫁娶之日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也更加突出了英台对山伯的爱,当天地间突然变暗,狂风怒号,梁山伯的坟墓裂开,祝英台毫不犹豫的进入坟墓中,扑向梁山伯,这所有的场景布置,色彩的突出运用都使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更加深动感人,最后两人化蝶飞舞则是表明了两人的爱情不受生死的束缚,虽然这种爱情有些理想化,但是导演将其置之于山水之间则更加有神韵。

这部电影对人物的设计以及**的布置以黄梅戏形式表达出来,使整部电影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心中,从而以电影的形式完整巧妙的表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们懂得了爱的含义。

梁祝观后感 篇5

没有爱过一个人的人生是遗憾的,没有真心付出、爱过一个人的人生是残缺的!人世间除了亲情,最伟大的便是爱情!真爱感动世界,就像梁山伯、祝英台、孟姜女为长城呐喊一样,真爱甚至会感动天堂!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去爱和被爱,那是可怕的和难以想象的!人是多愁善感的高级动物。如果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爱,从来没有经历过强烈的爱,他们和机器有什么区别?现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亲生儿子扔下自己的老母亲、老父亲不管呢?

这些人便是心中无爱,自私自利,行尸走肉的一个机器罢了!正是这些人的存在,让这么多场景让人心寒!和这些人谈爱简直就是对牛弹琴!

他们也永远不会懂得爱与付出的快乐!他们见了别人为爱感动的痛哭流涕时甚至会笑!他们根本不会懂得其中呈现出的爱的伟大与坚贞!

这是多么的可悲啊!但凡伟大的人都是懂得爱的内涵的,要不他们也不会有那么大的成就,也不会创造出那么伟大的作品来。例如,英国伟大的雕塑家自由女神像的创造者曾经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一个加拿大女孩,不顾家人的反对娶了她,并以这个女孩的妻子为原型创作了世界著名的作品自由女神像。

大音乐家贝多芬曾经狂热的爱上了他的助理——一位向他学习钢琴的女孩,为了表达心中真挚的爱,贝多芬为她写了一首曲子,这便是后来流传世界的名曲——《致爱丽丝》。有人说大学里没有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很遗憾的,我想对于那些不懂得爱,不知道爱与被爱,心中缺少爱的人是很有必要的,和这些人在一起会感觉很别扭,很费劲,甚至有时候连沟通都会有问题!他们很少关心爱情,甚至对于亲情都有一些冷漠!

或许是自身条件不太好,或许是家庭条件不太好,他们有的很自卑,很少引起女生的注意,他们有的从此堕落下去,有的把精力用到其他地方,他们有时候可以把一些事情做得很好,但那又怎样,他们是不懂得爱的,学的再好,做得再好,也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我想这不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我们生来就是要感受生活的,所以我们应该接触更多的东西,感受世界上伟大的爱。如果你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你的生活是不完美的,你的生活将缺乏许多色彩!

放开爱,孩子们心中缺少爱,也许我的话改变不了你什么,但你要知道,社会不喜欢冷漠的人,集体也不喜欢。你的改变也有利于社会。你的改变或许能让你周围的人感受到更多的温暖,你的改变或许可以温暖一方土地,你的改变让社会上又少了一个冷漠的人,又多了一个有着活着的心的人。如果更多的人改变,如果那些需要改变的人改变,那么我们的世界将充满爱,我们的世界将成为一个美丽的世界!

放手爱吧!不要害怕付出,不要害怕受伤。如果你感到伤心和心痛,至少你有一颗活的心,至少你的心不会太冷!只有真正付出过,真正爱过之后才会懂得珍惜,才会懂得付出的快乐,才会懂得爱的真谛。

爱能让你成长,学到很多东西,这使你从其他地方学不到的!如果你没办法让一个女孩爱上你的话,真心的对待你周围的人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试着感受一下爱与被爱的感觉,当你累了歇歇时,回过来反思,你或许能从中学到些为人处世的好方法,这些或许能让别人和你的关系很融洽,甚至让别人喜欢上你。

梁祝观后感 篇6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同,唱词也略有不同,分析一下范派和傅派.

在戏曲的第一场,叙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祝英台,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争取,她想去读书,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不同意,因此她设计使得自己女扮男装能去读书,在读书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并结伴去书院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便结拜为兄弟,这里为他们产生爱情埋下了伏笔,因为爱情是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

第二场叙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非常地好,祝英台十分眷恋他,并且自己也喜欢梁山伯,为了体现梁山伯的诚实的美德,也交代生活了三年,怎么能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的疑惑,通过耳环痕的对答充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十八里相送的伏笔,因为父亲让回家的信到达了.

第三场则是祝英台知道梁山伯不清楚自己是女子,很苦恼,想表达爱意,却碍与情面无法表达,丫鬟银心献计,让师母出面叙说真情.为梁山伯下山去寻祝英台埋下了伏笔.

第四场则比较有名,就是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很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能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思,所以一路上以物作比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纳,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这也导致了他后面死掉的悲剧色彩.

第五场逼婚.父亲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家长制,自己许配了婚姻,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这本是门当户对,如果不是祝英台去读书遇见了梁山泊,恐怕也就答应了,但是自己的爱情不能破灭.因此极力地争取,可惜她是弱女子,怎么能对抗以父亲代表的整个社会,因此妥协了.

第六场下山,这出戏只是为回应了十八相送.本无多大意义,只是为了增加戏曲的可看性.

第七场.楼台会.通过这出戏.深刻地描写了梁山泊对爱情的坚贞不俞,只是他无法面对整个黑暗的社会,只能以死来抗争,运用吐血来揭示了对人的摧残,以及最后死亡的悲剧.而祝英台心意更加坚定,不再妥协,准备殉情的决心.

第八场梁山伯之死和哭坟,这个只是对剧情的延续,回去后梁山伯再收到祝英台的信后便死了.而祝英台也很快结婚,再迎娶途中,祭奠了梁山伯.哭诉了生不能同床,死定同穴的愿望.

第九场:化蝶,这是最后一幕,是点睛之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梁祝观后感 篇7

听完梁祝观后,我深深感受到了梁祝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所传递给人们的深刻启示和积极思考。梁祝,一个悲壮而浪漫的故事,正如一首动人的乐曲,在我的心灵中回响不绝。

首先,梁祝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爱情的伟大力量。古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爱情故事都强调了爱情的伟大和牺牲,而梁祝更是将这种力量发挥到了极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相识相爱,本是孤魂野鬼的梁山伯竟然得到了观音菩萨的加持,令他们在生死的徘徊中相守。他们之间的爱情深沉而纯粹,双方以生命相许,最终在世俗的束缚下双双殉情。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让我为之感动和敬佩。

其次,梁祝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了社会对爱情的限制与束缚。在古代中国,人们的婚姻都是由家长和社会定下的,个人的意愿根本无法发挥作用。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正是遭遇了这种社会的束缚和压力。正因为他们的出身和地位不同,梁山伯低贱的身份让他无法与祝英台共结连理。这种无法自主选择爱情的困境,让我深感社会制度对于爱情的限制和悲哀。梁祝这一故事,正是呐喊着对于爱情自由的渴望和呼唤。

接着,梁祝中浓烈的民族情感也留给了我深刻的印象。故事中,我们不仅仅看到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更深刻感受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坚韧和乐观。梁祝的悲剧并没有带给人们绝望和消沉,相反却引发了对于真爱和正义的追求。故事中,人们为了纪念梁祝这段动人的爱情,便把他们美好的故事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种传承的精神,彰显了我们中国人民的勇往直前的民族自信心。

最后,梁祝这个故事还告诉我人生的真谛和道义观念。整个故事中,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是那么的纯洁和无私,他们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交换那一刻的相守。这种对于爱情和生命的尊重,给了我对于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爱情虽然是美好而伟大的,但是它也需要信仰和道德的支撑。梁祝的爱情让我明白了要用一颗纯洁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挫折和困难,用一颗温暖的心去对待他人。

梁祝这个故事以其深刻的内涵和动人的情节,震撼了我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爱情的力量、社会的限制、民族情感和人生的真谛,这些都是梁祝观后给我留下的重要感悟。我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这些思考和感悟将会引导着我去理解和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每一天。

梁祝观后感 篇8

梁祝观后感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是非常有名的戏曲,根据流派的不同,唱词也略有不同,分析一下范派和傅派.

在戏曲的第一场,叙述了一位待字闺中的小姐祝英台,非常渴望女子也能和男子一样有着相同的身份和地位,为了争取,她想去读书,可是当时的封建社会是不允许的,代表封建势力的父亲不同意,因此她设计使得自己女扮**能去读书,在读书的途中遇到了善解人意的梁山伯.并结伴去书院读书,由于志趣相投便结拜为兄弟,这里为他们产生爱情埋下了伏笔,因为爱情是有共同兴趣和爱好的.

第二场叙述了梁山伯对祝英台非常地好,祝英台十分眷恋他,并且自己也喜欢梁山伯,为了体现梁山伯的诚实的美德,也交代生活了三年,怎么能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子的疑惑,通过耳环痕的对答充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同时也埋下了十八里相送的伏笔,因为父亲让回家的信到达了.

第三场则是祝英台知道梁山伯不清楚自己是女子,很苦恼,想表达爱意,却碍与情面无法表达,丫鬟银心献计,让师母出面叙说真情.为梁山伯下山去寻祝英台埋下了伏笔.

第四场则比较有名,就是十八里相送,虽然师母做媒,但祝英台要离去,还是很担心,放心不下,为了更多地能争取到双方的爱情,自己想吐露情思,所以一路上以物作比喻,可惜梁山伯性格木纳,未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为性格的原因这也导致了他后面死掉的悲剧色彩.

第五场逼婚.父亲代表了封建势力的家长制,自己许配了婚姻,让祝英台嫁给马文才,这本是门当户对,如果不是祝英台去读书遇见了梁山泊,恐怕也就答应了,但是自己的爱情不能破灭.因此极力地争取,可惜她是弱女子,怎么能对抗以父亲代表的整个社会,因此妥协了.

第六场下山,这出戏只是为回应了十八相送.本无多大意义,只是为了增加戏曲的可看性.

第七场.楼台会.通过这出戏.

深刻地描写了梁山泊对爱情的坚贞不俞,只是他无法面对整个黑暗的社会,只能以死来抗争,运用**来揭示了对人的摧残,以及最后死亡的悲剧.而祝英台心意更加坚定,不再妥协,准备殉情的决心.

第八场梁山伯之死和哭坟,这个只是对剧情的延续,回去后梁山伯再收到祝英台的信后便死了.而祝英台也很快结婚,再迎娶途中,祭奠了梁山伯.哭诉了生不能同床,死定同穴的愿望.

第九场:化蝶,这是最后一幕,是点睛之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梁祝观后感在这样一个似乎有些阴冷的早晨,听着《梁祝》这支传世佳作,那特有的已经仿佛没有一种言语能形容。波澜不惊的思绪在乐曲自然的催化下显得更加林乱了。忽然“砰”的那清脆、明朗的声音把我的思想与乐曲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也许是听了太多遍这支乐曲的缘故吧,潜意识下不禁升起了一丝淡然的忧伤。但**总体呈现给人的景象是欢乐的。这让我自然想到了阳春三月,白鸟轻飞,两个素不相识的学子相遇在这美好的世界。

乐曲继续进行着,我的思绪也随之紧紧跟随。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被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环绕的度假胜地。祝英台与梁山伯正对人间倾诉。

这一瞬间我的幻想充满了幸福。但此时,厄运的到来似乎预示着这段感情的悲伤和痛苦。(这当然只是我的理解。

或许是对这一主题听人评析的太多的缘故吧。)有相聚也就有分离。以小提琴为代表的祝英台和以大提琴为代表的梁山伯相互回应,仿佛在诉说分离的友情和悲伤。

这时能明显的感觉到悲剧即将上演。随着管弦乐大潮正式拉开悲剧的帷幕,厚重低沉恐怖的**似乎被强大的封建势力所阻挡,迫使一个弱小的女人放弃了对美的追求,顺从了父母的意愿。此时,小提琴代表祝英台宁死不屈,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

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激烈,直到**的另一个小主题上演,矛盾才逐渐平息。乐曲缓缓奏出《楼台会》这一部分。大、小提琴像是在互诉心中的情谊,又像是在倾听彼此的哀叹。

**给人以凄婉的感觉。突然**疾驰而去,仿佛在告诉我们观众:梁山伯因过度悲伤而绝望地死去。

或许是祝英台也沉入了无尽的绝望。也许祝英台知道结局不好,但在她面前等待的也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她听从了父母的意愿。在迎娶过门途中,她停在梁山伯的陵前哭灵。

我在小提琴轻柔的**声中听到了祝英台悲痛欲绝的哭声,看到了陵园周围深邃荒诞的景象。我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几千年来,所有的妇女都遭受着同样的压迫吗?

突然一声巨响打断了我的思绪,整个**达到了高潮。那一刻就像一片云烟,两颗心终于自由地紧紧相连。

如梦如幻的一切渐渐平息了,乐曲又奏出柔缓的段子。三月,太阳在地球上照得很亮。一对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乐曲从祈愿转变维勒幸福。

我想这就是浪漫主义笔下的杰作吧。我突然觉得,这样的悲剧要有这样的结局实在太牵强了,尽管他把这种悲伤变成了忠诚的保证。

一曲终了。而我的思考却未停止。我回想着曲中呈现的一幕幕,心情更加沉重起来。

我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梁山伯、祝英台的悲剧,更是所有被封建家庭束缚的人的悲剧。面对这种情况,我不能说任何深刻的哲学使之不再重复。我只希望这能被现代社会的父母抛弃,给孩子一个真正的幸福。

提笔匆匆写下这一连串感言,没有什么特别的见解,只是我,一个天真、单纯的女孩聆听《梁祝》后的一点感想和希望。

梁祝观后感 篇9

看完《梁祝》,辗转反侧的我,思绪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过长江,飞过了里下河平原,来到了大圣故里,我的家乡—连云港。回想到少年时观看《梁祝》的情形。

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部电影在一个大队连续放上几场那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影片。就像我们大队出嫁的姑娘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高兴时还要住上个把月,不问娘家同意与否,而且每次放映前都要来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还要放映十几分钟的《新闻简报》,其实那哪是什么新闻啊,有的甚至是两三年前的事,最后影片开始之前,还要再来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后才开始影片的正式放映。

可放映《梁祝》的那一天却不一样,放映员一反常态地在麦克风前,先后三次通知今天没有加映,所以未吃完饭,我就推掉饭碗,端起小板凳,一溜烟跑到社场(不是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其实就是生产队晾晒五谷杂粮的场所),早早稳稳当当地端坐在前几排,其实这种心理完全没有必要,露天电影,就算你坐的远一点,偏一点都能看得到,听得清。

由于当时我只有十一二岁,对电影里描述的爱情也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对影片的内容毫无兴趣,但是越剧的曲调和唱腔深深的吸引着我,说其是天籁之音,一点也不为过。与其说那一次我是在看电影,倒不如说我是在听电影。范、袁二人的演唱委婉动听,我小小的心灵里:这越剧怎么这么好听啊!听惯了家乡淮海戏的我,初次听越剧简直像在梦中步入仙境;但好景不长,随着影片高|潮迭起,我发现身后不时传来抽泣声,而且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

我不耐烦地向后瞄了一眼,看到的不是一个人在擦鼻子,抹眼泪,众怒难平,我只能把小板凳搬到离音箱近一点的地方,可还是不行,当影片放至“化蝶”时,场内竟然有好多人在嚎啕大哭,简直听不到电影的声音。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们为影片而哭,还有两次是以后放映的《苦菜花》和《望乡》。

放映后,我试着问了好几个哭的人“你们为什么哭啊?”有的说是为了“呆头鹅”梁山伯哭;有的说是为了祝英台的聪明伶俐、爱情忠贞哭;有的为自己不能够读书哭;有的为没条件让孩子读书哭;更多的是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被越剧的唱腔、曲调渲染的淋漓尽致而哭。

第二天晚上在社员的强烈要求下,放映员连续加映了两场,放映前妇女主任交给我和另一个小伙伴每人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要我们把影片的唱词全部记录下来,应急的办法是我俩轮流各记一句,等到第二天再重新整理,这一次放映较前一次要平静些,但仍有人在小声的抽泣,在抹眼泪。

等到上学时,许多同学都转抄我俩记录下的唱词,一时间大街小巷、路上行人、田间地头都会不时传来越剧的莺回鹂转,甚至我们的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还教唱过我们“化蝶”里的精彩片段。

这可能就是我对越剧情有独钟的原因吧!

梁祝观后感 篇10

昨天晚上,喜欢上网下军棋的我,由于连续遇上几个“破棋篓子”,气得我浑身发颤地关掉了电脑,没好气地打开电视机,当翻到cctv-袁桂芬主演的越剧《梁祝》的电影版。随着“十八相送”的优美表演和越剧呢哝的唱腔,我恼火的心慢慢的静了下来,渐入佳境。

影片高潮“化蝶”的到来,我的心海不由自主的飘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余音袅袅,泪水不由自主地充满眼眶。品味着越胡的演奏,一点也不逊色于小提琴的凄美,而且多处有过之而无不及。

看完《梁祝》,辗转反侧的我,思绪像一只蝴蝶一样飞过长江,飞过了里下河平原,来到了大圣故里,我的家乡—连云港。回想到少年时观看《梁祝》的情形。

记得那时我正上初中,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一部电影在一个大队连续放上几场那是常有的事,特别是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经典影片。就像我们大队出嫁的姑娘一样,说来就来,说走就走,高兴时还要住上个把月,不问娘家同意与否,而且每次放映前都要来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还要放映十几分钟的《新闻简报》,其实那哪是什么新闻啊,有的甚至是两三年前的事,最后影片开始之前,还要再来一段“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后才开始影片的正式放映。

可放映《梁祝》的那一天却不一样,放映员一反常态地在麦克风前,先后三次通知今天没有加映,所以未吃完饭,我就推掉饭碗,端起小板凳,一溜烟跑到社场(不是专门放映电影的场所,其实就是生产队晾晒五谷杂粮的场所),早早稳稳当当地端坐在前几排,其实这种心理完全没有必要,露天电影,就算你坐的远一点,偏一点都能看得到,听得清。

由于当时我只有十一二岁,对电影里描述的爱情也是懵懵懂懂,迷迷糊糊;对影片的内容毫无兴趣,但是越剧的曲调和唱腔深深的吸引着我,说其是天籁之音,一点也不为过。与其说那一次我是在看电影,倒不如说我是在听电影。范、袁二人的演唱委婉动听,我小小的心灵里:这越剧怎么这么好听啊!听惯了家乡淮海戏的我,初次听越剧简直像在梦中步入仙境;但好景不长,随着影片高潮迭起,我发现身后不时传来抽泣声,而且越来越多,声音也越来越大。

我不耐烦地向后瞄了一眼,看到的不是一个人在擦鼻子,抹眼泪,众怒难平,我只能把小板凳搬到离音箱近一点的地方,可还是不行,当影片放至“化蝶”时,场内竟然有好多人在嚎啕大哭,简直听不到电影的声音。

那是我第一次看到人们为影片而哭,还有两次是以后放映的《苦菜花》和《望乡》。

放映后,我试着问了好几个哭的人“你们为什么哭啊?”有的说是为了“呆头鹅”梁山伯哭;有的说是为了祝英台的聪明伶俐、爱情忠贞哭;有的为自己不能够读书哭;有的为没条件让孩子读书哭;更多的是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被越剧的唱腔、曲调渲染的淋漓尽致而哭。

第二天晚上在社员的强烈要求下,放映员连续加映了两场,放映前妇女主任交给我和另一个小伙伴每人一支笔和一个本子,要我们把影片的唱词全部记录下来,应急的办法是我俩轮流各记一句,等到第二天再重新整理,这一次放映较前一次要平静些,但仍有人在小声的抽泣,在抹眼泪。

等到上学时,许多同学都转抄我俩记录下的唱词,一时间大街小巷、路上行人、田间地头都会不时传来越剧的莺回鹂转,甚至我们的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还教唱过我们“化蝶”里的精彩片段。

梁祝观后感 篇11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荻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在仅仅几弦间。哪壶陈酒比这古筝更醉人,哪种情调比这旋律更动人?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筝音款款,一首引得众宾泪沾襟。

初听梁祝,是在西湖畔,我正凭栏远观西湖上迷蒙的雨雾,筝音借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突然共鸣,那流传的凄美故事,彩蝶的翩翩双飞仿佛是从另一个世界婀娜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时而跌宕时而幽怨,春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未曾知道筝的21弦可以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

再听梁祝,在某个静谧的夜,乐曲从cd中流淌出来,回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烟云,几许拂面的晚风,灵魂开始舞蹈,没有忧愁没有烦恼,随着思潮飘舞,穿过回忆走过未来。

现在,我可以用自己的手指弹奏梁祝,编织我的梦想,慢慢地旋转。郑和是我的知己。我可以把我的心交给瑶琴。你知道筝有生命吗?指尖的弦在颤动,有时是佳人的微笑,有时是流浪者的愁肠百转,有时是夕阳近黄昏的无奈,闭上眼,千丝万缕织成一网情愫,带着心和灵魂上升、上升,空气中飘着花香,清脆的筝音传得很远,这是一泓永远的泉,我醉在其中。

我想知道思绪中有多少道网,网罗了我全部的梦想,无论是华丽的网,朴素的网,空虚的网,真实的网,我都无力挣脱,只能在网中用指尖抚着网络,或哭或笑,或喜或悲,那都是我最真的情感。

梁祝观后感 篇12

民俗学课上又重温了一遍徐克版的《梁祝》。看电影的当天,好像是杨采妮跟新加坡大亨大婚的第二天。不知道是第几次看了,对于大三的我,看完真是感触颇多啊。

94版的《梁祝》24岁的吴奇隆,20岁的杨采妮,翩翩少年,盈盈少女,正是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祝英台的天真活泼,梁山伯的真诚善良,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祝英台出身名门大户,无忧无虑,清纯有加,活泼亲和,却不习女红,不善礼节,不通琴棋书画。那时的她,喜欢抓来蝴蝶,攀上屋檐远眺。英台在去书院读书之前一直是唯父母之命是从。祝母嫌英台走路大摇大摆有违女子礼节,便命下人用短绳绑住祝英台的双腿,用以限制英台的走路步幅,但没想到,这样一来,英台走起路来像个机器人一样,更加难看。看似逗笑幽默的桥段,从更深层来讲,它突出了祝英台与封建社会的矛盾与对立。

“不管多么开心都好,千万不要变实。”

初到崇绮书院,正值阳春三月,山中莺飞草长,落英缤纷。学生们白衣胜雪,端坐在山坡下的空地里由夫子指点琴艺。夫子批评梁山伯“只有琴音,全无神绪”,而山伯却不知情为何物。夫子滔滔不绝,忽然山路上的一行人引过所有学生的目光,镜头随着梁山伯的视角移动而移动,梁祝二人目光交汇。此时此刻,你们可否能知今后那惊心动魄的爱恋,一切早已注定。文库巧遇,不打不相识,友谊初成;敲钟时的互扮鬼脸;同床共寝的嬉笑怒骂;帮英台作弊、陪英台秉烛复习……终成知己。

东晋时期,门第风气极盛。白衣僧人若虚在青山碧水间轻描淡写说出来的话却正是那个时代所有有情人的悲哀。上一代的情感悲剧也暗暗预示着梁祝二人的悲剧结局。祝母在年轻时也曾在书院与男子相爱,而结局是嫁入祝家。但是她不但没有因自己的遭遇同情女儿,反而处处阻挠,不敢反抗自己内心对封建思想的恐惧。这更是一种悲哀。

“我早知道我抱着的不是男孩子。”

就算在即将离别的时候,二人在山洞里缠绵,也安排了因见到观音像而反复用树枝遮挡这样的情节,让人不禁嘴角上扬,但心里却仍有悲伤。人人都知道梁祝的美好,人人也都知道梁祝的悲凉,于是看到欢快的情节温馨的镜头,也会联想起美好的时光很短暂,悲从中来。“不论冤或缘,莫说蝴蝶梦,还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祝家老爷一心要与其他大家族比地位比势力,不惜把自己的女儿作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祝老爷最向往“满面红光”,脸上涂满又绿又厚“回春膏”,却弄的.不敢怒不敢笑,男人涂胭脂白粉看似是一个有趣的笑料,其实别有一番讽刺意味,本来让人美的胭脂掩盖了人的本来面目,脂粉越厚,面皮越厚,人也越来越不像人了。

最后英台哭坟,伴着那首《梁祝》,用血写下了自己的名字,山伯降雨洗尽她脸上的脂粉,还她原先素净本真的面目——这才是山伯爱的、最真的英台。风为英台披上红嫁衣,英台飘然随爱人离去。生不能相守,便是死也要在一起。

后半部分的悲怆凝重,更显两人昔日情的珍贵、有情人不能成眷属的悲凉。

影片最后,纸上的两只蝴蝶幻化成真正的蝴蝶从若虚的手中飞出,在黄昏的天空双双飞舞,这种奇幻的成分更显浪漫美感,让人难忘。

若非遇见你,我不会懂得爱;若非遇见你,我的生命只是空白。

这个光棍节还是自己过,不过我希望早点遇到自己的英台。

梁祝观后感 篇13

不知道为什么每次看到《梁祝》都哭得稀里哗啦,哭没了一盒纸巾,然后就开始郁闷,老爸就会笑我看了这么多遍还哭,呵呵···老爸,我也不想啊,但是控制不住啊,不敢奢望这样的爱情,而且我想这个世界也不会有这样的爱情,就像我喜欢看《南风》尽管知道那里的风花雪月是迷惑,知道那里的缠绵悱恻是荒唐,可是我还是喜欢看,感动着那不真实的爱情,感动着那真实的感觉·

非常动容的爱情故事 第一次落泪呢是在梁山伯坐在夕阳下为受罚的祝英台弹奏梁祝 当时大概是甜甜的 但是因为知道结局很悲伤所以止不住的流眼泪 第二次就是梁山伯赶考前为祝英台画眉梳妆 祝英台的那句“你一定要回来找我” 然后后面就一直在哭了 正是因为要就知道结局 所以前面越甜就越是感觉难过和悲伤

女主角真的很美很好看 就是鼻子大了一点点

我心目中最好的梁祝,我前前后后看了三次的梁祝,我看哭了两次的梁祝。奇怪的是,每次都是从半途看起,似乎因为知道最终是悲剧,就打从心底拒绝一开始的欢愉。这么多年了,我始终记得吴奇隆写信时呕出的心头血,记得杨采妮出嫁时头盖下的胭脂泪。影片一片喜气洋洋的红,但却是灰沉沉、了无生气的红,仿佛日薄西山红里透了黑。还有那本应该奔腾欢乐的唢呐,偏偏吹奏在风沙中,凉凉萧瑟。

梁祝观后感 篇14

花瓣落,一曲幽怨诉情殇,夜风低咽,绿房深闺,悄,春又老,瑟瑟东风独自凉,小窗依旧,幽深巷陌,谁解幽思如许。书声,蝶语,从琴弦上缓缓流出。天上宫阙,一梦却不知今昔是何年……

喜欢在静静的夜晚,把心情放飞在吹拂的微风里,任凭满天的星辰擦亮我暗淡的记忆。闭上眼睛,聆听一曲《梁祝》。乱花浅草,清风鸣蝉,枫叶菊花,银装素裹,四季袅袅绕指柔;高山流水,百鸟争鸣,千里婵娟,万里无云,只有仅仅几弦间。有哪壶陈年佳酿比这曲子更醉人,又有哪一种情愫比这旋律更感人呢?当年琵琶霓裳,一曲博得江州司马青衫湿,如今琴音款款,一首引入泪沾襟。

喜欢《梁祝》是在很小的时候,总是跟着大人赶着场子去看电影《梁祝》,如今回想起来,那是一个多么经典的画面,双眼对视里,能够看到那不舍的爱恋,雨儿轻轻飘洒,天色幽幽暗淡,一个煽情潸然的分手季节,指尖从掌心里划过,心里一下子空空如也,最宝贵的东西不见了,生命的意义没有了。当泪珠从眼睛里诞生的瞬间被强制的化成青烟,一个个午夜梦回里无数的缠绵遥远的成了前世的记忆……一幕幕的情景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深深的《梁祝》情结!

多少的梦想,多少的许愿,多少的誓言,都在一个个白天和黑夜的轮换中淡淡抹去,风化了念想,风干了眼泪,人如果了没有念想,高寿百年又能够怎么样呢?徒然把生命延续,没有人知道你快乐,其实你也未曾真正快乐过。激情燃烧的岁月是鲜活的生命,烈焰里飞舞着爱的精灵,就算三十六岁死去也胜过百年。___深雨濛濛,廊桥遗梦千古幸哉?还是千古恨?

在某个下雨的黄昏,电视里清脆的筝音,伴着雨声在耳边呢喃,心中那根小小的弦忽然共鸣,因为那流传千古的凄美绝伦的故事太熟悉了,彩蝶的双双飞舞仿佛从另一个世界翩然而至,时而嘈嘈切切,时而如泣如诉,幽怨动人,小雨沾衣欲湿,人已泪流满面,于是知道小小几弦能演绎出人间悲欢离合。

淡淡的月光下,响起了轻柔舒缓的小提琴声。它如泣如诉、如梦如烟,琴弓亲吻这琴弦,诉说这千古流传的凄美得让人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

闭上眼睛,全身心沉浸在这熟悉的旋律当中,思绪随风飘拂,在这渲染的尘世倾听这来自天籁之音,心随灵魂上升上升……不觉泪湿双眸,情融其中,我沉醉于这个一尘不染的美好境界,如浸润细雨蒙蒙的花蕾,挂着晶莹的露珠……如歌如诗,如梦如幻,如云如月、如水如烟。

我听呆了,虽然我没有欣赏音乐的天赋,但故事太熟悉了,熟悉的很小就印入脑海了。我把这千回百转、丝丝入扣的旋律和曾经看过的电影镜头相印证,节奏的疾徐,情绪的张弛,我已能准确的辨别出那一段是同窗共读,那一段是十八相送,那一段是楼台相会。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我被梁祝之间的痴情所感染,曲未终时泪以流满面。思绪随乐曲轻轻摇曳翩翩飞,仿佛这丝丝入扣的旋律在那串串玉珠,条条银丝之间缠绕盘旋……

雨过天晴,一道美丽的彩虹飞跨苍穹,一双色彩斑斓的蝴蝶翩翩起舞,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撼人心扉的主旋律又响起来,说不尽如梦佳话,似水柔情!这悠扬的琴声!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

在这个静静夜晚,乐曲千回百转飘荡在夜空中,化成几缕逐月的云,几许拂面的微风,然后一股柔柔的伤感迎面扑来……

看繁花落尽,心却是一片凄凉,一片悲壮美,良人垂泪唤蝶飞。夜色迷人入梦乡,花谢景凋心满是殇。清音若水,月光如华,流光溢彩,星光闪烁,心却满是殇。一曲梁祝演尽人间多少悲欢离合生死离别,今生缘未尽,来生再续前缘,心是殇,泪欲滴。晚风吹残凉袭袭,心悲心殇心难眠,一首蝶恋花唱尽多少悲壮之美。心伤夜徘徊,忘乎所以浑然不知繁华已逝,美景不复人亦是不复。看尽多少尘世悲欢,心却日益枯黄,不为尘伤却为人殇

梁祝!一段哀婉动人的爱情,就是一曲荡气回肠的音乐,如水。暗香浮动。穿过梁祝翩飞的花丛,所有的柔情纷纷化蝶。一卷卷薄薄的爱情,翻来覆去地咀嚼,满口的苦涩,在唇齿间游弋。一声沉雷,将恩怨、聚散击得遍体鳞伤。曾经的誓言,被阵阵狂风吹落,落于生与死长眠的时空。一座孤坟,茕茕孑立,打开一道长长的思念。心碎,弦断,只有余音绕梁。人醉了,梦亦醉了,醉了多少人的魂,一醉就是千年的美丽。多情的蝶儿哪里肯离去,依然守候在记忆里,编织着亘古的缠绵和凄美。在这翩飞的蝶舞中,是谁在爱情的史册里,留下了那最经典的一页?

琴音迷离,一个个音符的跳跃,倾诉着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幽怨的旋律,潺潺凄诉生死的盟约。双飞之蝶,泪流成河。情到深处,命定的情缘,萦绕琴弦。梁祝!千古的绝唱,不可承受的痛。爱情的幻象飞舞。一把把忧伤的小提琴,倾诉的岂止是一线情缘?蝶,我的蝶,今宵你将栖息何方?

拂开尘封,记忆纷涌而来,感叹荆棘铺满路途,刺破一颗敏感而脆弱的心,洒下满目殷红,在岁月的河床上悄悄滋长、蔓延。多想,和一曲命运的交响,伫立于无人的旷野,聍听落叶与秃枝诀别,舞蹈风与雪的缠绵;祈盼你澄明的双眸,在冷寂中娓娓铺展,为我装下彻骨的冬寒。我嫣然浅笑,无视零落的繁花,痴痴的念想,以及那飘逝在风中的婉约年华,轻拈飞雪,吟一阕月影梅香。于是,在那个叫做天涯海角的地方,我拥有了一片海阔天空的世界,沙滩、潮涌、繁花、绿树、芳草、斜阳,我自由地、惬意地,沉醉在我心灵的净土里,轻歌曼舞、浅酌低吟,一如我梦了千百次的那般模样。

就算蝴蝶飞不过沧海,我仍然试着在这烟火繁华的尘世,奋力飞跃那人世间的牵绊,与你相守在每一个春夏秋冬的朝朝暮暮。爱上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不管这座城池是否繁华,是否雄伟壮观,心上早已开出了一朵圣洁的蝴蝶兰,千帆过尽,落进轮回的渡口,与其不期而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寒冷的冬天已远去,春天的花朵即将盛开,一切美好都将因为这个春天的到来,而明媚起来。

我们定会相依相偎,织成一张细腻的情网,阻隔一切凛冽的世风俗见,我要与你,柳前花间共缠绵,只因爱永远是人世间唯一的神话。

就让那凄婉的音符从指间流淌,弦声拔动的是我的相思;弦声走过的,是我一生的寻觅;弦声飞舞时,便是我追随之日。如果焚尽容颜,青丝成灰,还不能换回春天,那我宁愿化茧成蝶,与你双栖双飞,飞越沧海桑田,千年又千年,任爱在雪中飘飞……

那缠绵亘古的痴情已与山水共存,已于日月同辉……

相关阅读

  • 爱心观后感14篇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独具匠心的范文更能受到大家的关注,你可能正在找一些相关内容的范文,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爱心观后感14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我有一本书叫《爱心树》。这本书是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写的。文章主要写了一棵树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树和...

  • 建党伟业观后感精选14篇

    您知道作品名的观后感怎么写比较得当吗?打动自己的故事情节往往能让自己颇受启发。观后感需要真实评价来准确定位作品的优点和缺点,在写观后感的时候,我们可以再次回味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剧情,栏目小编为大家推荐一篇讲述“建党伟业观后感”的好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参考愿您成为更好的自己!...

  • 巡视利剑观后感(精选14篇)

    影片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灵感的源泉。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绪会被激发出各种创作的想法。观后感是将影视作品中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和诠释的过程,通过写下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在这里,我们为您整理了与“巡视利剑观后感”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一...

  • 爱国影片观后感(精选14篇)

    如果你想要更深入了解“爱国影片观后感”,那就不能错过这篇文章。有一些优秀的作品观后感,值得我们借鉴。让我们将新的发现记录在观后感中,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希望这些实例能够给您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启示!...

  • 丰碑观后感收藏14篇

    在众多文字中小编为大家挑选出一篇出色的“丰碑观后感”。经典的影视片段,经过多年依然记忆深刻,对于观影后的心思产生的想法也非常宝贵。我们可以用文字的方式将那些心得和体会记录下来,在写观后感的过程中,我们的思维和写作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请您注意以下重要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