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观后感锦集十二篇

发表时间:2024-01-12

如何写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呢?观后感有助于提升我们的观影能力和学习能力。笔稿范文网在这里为您选择了一些关于“论持久战观后感”的知识点,供您学习参考。感谢您光临我们的网站,希望您喜欢我们的内容!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1

读完《论持久战》,第一感觉是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真是太有先见之明了!深谋远虑、洞察时局,在抗战之初就已预见战争的长久性。第二,持久战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仍然具有指导意义,在新世纪赋予了它新的内涵。

在《论持久战》中,首先,毛泽东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进行了反对论辩,他认为这两种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胜利必须属于中国。然而,中日两国的实力却大相径庭。要想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也就是要打长期的战争。

毛泽东从日本和中国作了全面的分析

一、 日本方面:

一。日本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大的军事、经济和政治组织力量决定了战争的必然性。

2。由于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性质,直接导致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其战争是倒退的、野蛮的。

三。尽管日军的军事、经济和政治实力强于中国,但日本国内很少有小物资经不起长期战斗。

4、 战争的性质决定了日本“失道寡助”。

二、 中国方面:

一。中国是一个弱国,在军事、经济和政治方面都不如敌人。然而,虽然各方面都比较薄弱,但与中国自身相比,先进因素比任何时期都要多,这与日本帝国主义的衰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 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

3、 中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四。第二次国共合作,完成抗日统一战线,完成国际抗日统一战线。

历史证实了毛泽东关于抗日战争持续8年的预言。相持阶段的最艰辛的,但也

是转败为胜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抗日力量不断扩大,敌我平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的作战形式是游击战争。经过五年的僵局,中国已经收复失地,进入战略**阶段。

现在,中国的国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精神文明建设却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整个社会都充满了浮躁之风。人们不再有长远的计划,渴望迅速的成功和立竿见影的利润,而只想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尤其在实现个人目标方面,都想一蹴而就,于是就有了行贿受禄、**抄袭、中彩票一夜暴富、各种潜规则……这些行为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总有一天会出问题,更是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

我们不能把国家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归咎于社会。毕竟,我们都从中受益。唯一的过错是我们的精神层面有问题,跟风崇拜。这时,《论持久战》的思想就有了新内涵。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毛主席告诉我们“速胜论”是不科学的,理性分析才能正确把握未来的方向,每一个决定都有可能是人生的转折点。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已经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但这些并不代表中国已经是发达国家,基本国情从本质上讲没有变化,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事实上,跟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古有屈原求治国之道,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如今也一样,要把中国的人均水平拉上去,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那绝对的一场持久战。

读《论持久战》,不仅是要了解战争战略,更多的是对自身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正确认识。

蒋梦姣***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2

坚持真理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

论持久战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在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其主要剖析了抗日战争持续一年之后的各种的情况与矛盾,注明了当下所应做的任务,点名了未来的希望所在。

作者在开篇时列出了在经历了一年抗战以后,在国内盛行的三种观念。一个是中国会死的理论,另一个是中国会很快赢的理论。作者指出,经过一年的抗日战争,中国的形势没有轻易胜利的迹象。当然,它也用事实来打破中国快速死亡的理论。

前者倾向于轻视敌人,后者倾向于妥协。这两种看待问题的方式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总之,它们是不科学的。

中国不会亡,中国也不能速胜,中国要持久战,中国需要持久战。

首先,提出了中国取得最后胜利的三个条件:第一,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二是国际抗战统一战线的完成;三是日本人类生活的兴起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读到这里,不禁感叹毛泽东的远见。

因为在事后看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与国内的坚持,国际的压力,日本本土的反战情绪都息息相关。正是这三点最终使我们取得了胜利。

在抗日战争中,光有目标和政策是不够的。我们要坚持持久战,要与敌人进行斗争必然需要具体的战略方针。具体地说,是关于如何进行持久战的问题。

第一,中国有持久战的原因和条件。

日本的大陆政策已经确定,日本吞并大陆的野心已经路人皆知,妥协完全只是一种幻想,至此生死存亡之际,中华名族唯有一战。

其二,中国适合持久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深入中国大陆。也就是说,日军完全被敌对的中国人民包围了。

他们将被迫带上所需的军需品,并由他们自己看守;他们应该使用重兵保护交通线,防止不时的攻击;此外,还将有大批部队驻扎在满洲和日本内地。就我们而言,在战争中,中国可以俘获许多日本士兵,俘获许多**弹药来武装自己;同时,我们应该争取外国援助,逐步加强中国共产党的装备。因此,中国可以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

这一正一反的对比,持久战的优越性就不言而喻了。

确定了持久战后,这仗该怎么打?作者主张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战。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我们的初衷和外部条件和限制。

如果我们集中兵力在一个狭小的阵地上作消耗战的抵抗,将使我军失掉地理上和经济组织上的有利条件,这也违背了我们与日军长期斗争的初衷。直截了当的白点是,我们的实力不如日军,无法大规模抵抗,但是我们可以杀死它。

以运动战为基础,以阵地战为补充的战争应运而生。

在我看来,本文的实质是对复杂因素的分析。

现在,笔者以对两个交战国家的分析为例,研究如何从客观现实中提取指导思想。

日本方面:作者清楚的认识到了日本作为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拥有的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在东方的霸主地位。因此,作者有一个中国不能迅速获胜的依据。

另一方面,作者清楚地意识到包围日本的帝国主义。一针见血的指出,其帝国主义性的战争具有退步和野蛮的特征,这种退步和野蛮的特征是与当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他又指出,日本不得不发动规模的冒险战争是由于内外矛盾的加剧所促使的。

换言之,日本打算利用战争来转嫁危机。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3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内以汪精卫为代表的亲日派竭力鼓吹“亡国论”“再战必亡”,为投降日本做舆论准备。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军队的衰落,大片土地的丧失,也使一些人对抗日战争感到悲观。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则常常鼓吹“速胜论”,他们把抗战胜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国援助上,幻想依靠英美等国迅速打败日本。

在共产党,也有人有轻视敌人的思想,认为依靠国民党200万正规军,可以使抗日战争迅速胜利。党内党外有人鄙视游击战争毫无价值。抗日战争的希望在于国民党正规军。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澄清混乱思想,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中国抗战能不能胜利,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抗日研究会上发表了《论持久战》这篇讲演。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全面地考察和论证了中国能够、也必须经过持久战取得抗战胜利的客观依据。他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日双方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其中,第一个特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中国抗战不可避免地要经历一段极为艰苦的历程,后三个特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而且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各种战争资源的加速消耗,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亡国论” 和“速胜论”都是没有根据的。亡国论夸大了敌人的强弱矛盾,把它作为调察中日战争的惟一依据;速胜论夸大了其他矛盾,忽视了敌人的强弱矛盾。他们是战争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

毛泽东科学地预言,长期的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他明确指出,通过这三个阶段,在双方实力比较上,中国一定会从劣势走向平衡优势,而日本一定会从优势走向平衡劣势。其中,相持阶段是最艰苦的,时间也最长,然而它是持久抗战转到最后胜利的“枢纽”,中国的抗战力量的生长主要是在这个时候。

经过相持阶段的努力,中国的力量将由弱变强,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敌我力量的平衡。届时,抗日战争将能够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毛泽东指出,在相持阶段,游击战争将成为我们的主要战争形式,而运动战和阵地战是辅助形式。在第三阶段,运动战将成为作战的主要形式。

毛泽东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描绘的战争进程纲要,是对战争发展趋势的科学预测。他在讨论持久战的特点,特别是在僵持阶段,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出,持久战是抗日战争的总战略方针。要实现总的战略方针,就必须制定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即积极、灵活、有计划地进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和内线战中的外线战。这是整个抗日战争,包括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应该采取的战略方针。这是抗日战争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需要贯彻的战略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越来越强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最终赢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为了完成作业我在这段时间看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看了一些别人的真知灼见。《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通过对“卢沟桥事变”以来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总结,尤其是“亡国论”和“速胜论”喧嚣尘上、四处弥漫的情况下,一针见血地指出:“战争问题中的唯心论和机械论的倾向,是一切错误观点的认识论上的根源。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

或者是毫无根据地纯主观地说一顿;或者是只根据问题的一侧面、一时候的表现,也同样主观地把它夸大起来,当作全体看。”他强调指出:“采用客观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去考察战争,才能使战争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冷静、客观、全面地看待那场史无前例的战争,以简练的语言论述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人民性和民族性。科学预见战争中敌我双方力量相互消长的大趋势。中国将从劣势走向优势,日本将从优势走向劣势,中国将从防御、僵局走向反击,日本将从进攻、保守走向退却。毛泽东由此得出结论,抗日战争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和战争形势,正确预见战争发展的一般规律。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以民为本”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共产党特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其中,毛泽东的贡献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国家在统一问题上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其中之一就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挑战和阻挠。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读毛泽东主席的《论持久战》,我们能想到什么呢。我认为至少要有毛主席等革命家的远见卓识,认真分析实际情况。

这篇讲演稿到今天已经七十多年了,毛泽东他老人家离开我们也已经三十多年,可今天读着他老人家七十年前的讲演稿依然使我激动不已,我能感受到他老人家当时那颗火热的心。小时候,在我农村爷爷老家堂屋里的北墙上,贴有一张毛主席在延安窑洞前迈步的侧面画像,画面上的主席很瘦,穿着一身破旧的棉衣,胳膊肘和膝盖上都缝了补丁,他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两条胳膊向前半伸着,右手指按着左手指,那神态分明是正考虑着问题。爷爷时常看着主席这张画像对我说:

“想想今天的生活来的多不容易啊,一定要懂得珍惜!”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4

原来只知道《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写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今天查了相关资料,看了原文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毛泽东1938年写的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话。当时抗战全面爆发,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

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希望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蔑视游击战争的人。针对这些言论和战争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了具体的分析,并对战争作了**和战略部署。可以说是一部超前的战略分析著作。

文中首先对于”速胜论”和”亡国论”予以否定并提出抗日战争将是持久战。中国不会灭亡,中国人民不会被奴役,我们一定会赢得战争。全文总结起来原因有四点:

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由于敌人强弱,战争不会很快结束。而后三点则可说明我们一定会胜利,只不过要经过持久战。

文章条理清晰,娓娓道来。据理力争的推翻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无科学理论,使人们对这场战争持正确的态度。同时,文章解释了我们赢得战争的原因,增强了我们对战争的信心。

接着阐述了我国将采取的战略,并分析了战争趋势。我们的战略方针是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同时强调”兵民是胜利的根本”,应团结广大农民群众,只有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可以看出,他把胜利最重要的因素放在人民身上,而不是放在**。也许日本在**方面比我们先进,但最重胜利属于我们。而历史也足以证明他的理论的正确性。

同时也表明中日两国都不会妥协结束战争。在日本,他们胃口很大。几个省的割让不能满足他们的野心。对于中国,我们不允许日本保留中国的领土。我们绝不妥协,战争必将继续。

最后,关于战争的走向,他将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阶段。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无法**。总的趋势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这是我最钦佩的。当时,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的事候,正是战争刚开始的事候,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对战争的推测是准确的,我们感到惊讶。

这足以显示他对战争和军事天赋的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难怪这篇文章会被视为经典,成为马列主义的伟大经典军事理论著作。同时,它也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

在文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以指导反侵略战争,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他在文中所展示的思考模式也是值得我们学***方。

即使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学***著作也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马列主义伟大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世界作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成为指导中国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

他在《核子**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部,也有希望国民党正规军抗日战争、蔑视游击战争的人。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

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战争性质、战争因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他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5

读红色经典坚定

理想信念

信息工程系学生第一支部

机电一体化096班

林昱洋2011年5月14号

《论持久战》是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讲演稿。

一九三八年五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部作品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战争性质、战争因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他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

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日战争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远见是完全正确的。

《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在此之前的1935年,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毛泽东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人的强弱,使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动员千百万同胞,形成浩瀚的人民战争海洋。1938年5月那个春天,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

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警卫员亲睹的这一幕,被美国作家特里尔写进了《毛泽东传》。

毛泽东在其著名的《论持久战》一文中,把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喻为“犬牙交错”的战争。他透彻地分析了敌我双方在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优劣,阐述了“犬牙交错”的几种形态: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大块与小块,局部与整体,包围与反包围。

毛泽东同志精当地运用了“犬牙交错”这一成语,以富有辩证哲理的分析,形象生动地巧抒胸臆,使人们明白了“长期而又广大的抗日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犬牙交错‘的战争,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既驳斥了速胜论,又痛斥了亡国论,使全国人民看到了胜利的前途,增强了必胜信心。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日本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它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国力虽然比较弱,但它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又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

日本战争力量虽强,但它是一个小国,军力、财力都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大人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日本的侵略已经损害和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因此不能得到国际上的同情和援助,而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可以得到世界上的广泛支持和同情。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最后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答复:

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

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

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

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还强调了“兵民是胜利之本”。他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

在问题基础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并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和战争性质(进步的、倒退的、野蛮的)。

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分析认为,日本的军事、经济、政治组织力量强大,但战争倒退野蛮,人力、物力不足,国际形势处于不利地位。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

问题的根据建立在要讨论的事物的特点上的,因此是非常具有说服力的根据。分析非常精辟。

接下来,开始驳亡国论。作者并没有开门见山驳斥,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驳斥方法。列出亡国论的所谓的一般论据,接着说出自己的反对根据,然后继续引用亡国论更有力的根据,接着举出针对性的根据。

在论证中,思考是把握论证需要的关键基础——日本的倒退和援助不足、中国的进步和更多的援助。把握亡国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基础(主要分析中国的现状、印度和阿比西尼亚的差异,说明亡国论的基础是站不住脚的),并提供自己全面客观的论据(中国当前形势获胜的条件)。论证非常精辟,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在读过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后,我充分的体会到了伟人在当时那种环境条件下,依然可以正确的看清中国的未来走向,提出了正确的观点,带领着中国人民走向光辉大道。这让我觉得,作为一个未来的党员,我们不仅要在思想上遵循组织,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路线,冷静的判断,学会使自己的讲话充分具有说服力。

在读过《论持久战》后,我可以从中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身影与毛泽东思想的雏形,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学习党的正确思想方针,更加要深入了解,融会贯通,深刻理解,并成功运用在自己的言语文章之中。在不断的学习和应用中,它产生了自己的理念和信念,确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并不断改进。这样,才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在文章中,我经常能看到伟人所散发的睿智的光芒出现在字里行间,通篇文章读起来十分通畅,毫无涩感,可以让我完全一口气读完。通读下来,我深深地被伟人的睿智所征服,也被伟人在当时的背景环境下依然能清醒的看清局势,正确的指引出中国前进方向的才能所震撼。他的思想,他的理论,就算放在今时今日依然是那么的先进,那么的正确,那么的伟大。

我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感到骄傲,更为光荣的是有这么一位伟大的领导人带领我们前进。

通读了《论持久战》后,我发现我收获很大。我不仅学会了如何运用党所学的知识,而且因为这篇文章使我心中的信念更加鉴定。以前,我立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因为党的伟大,党的思想路线所吸引。

但是,党有多伟大,有什么样的思想路线,还不是很清楚。但自从阅读了伟人的《论持久战》后,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党的伟大,党的精神,党的正确,党的目的,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一个伟人,一个带领着我们敬爱的共产党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一点点建立起一个正确而长远的思想路线的伟人。因为有了他,党的伟大性、全面性更加具体、全面,使我们这些刚入党或者准备入党的新同志更容易了解党,更容易了解党,更容易坚定思想信念。

无论是入党的、要入党的、要入党的同志,读了这部著作,一定会被伟人的智慧和魅力征服,也会因为思想而坚定自己的思想信念。虽然伟人已经过世许久,但是他的精神却永远伴随着我们,帮助我们理解党,带领我们建设党,他用他不止一生的力量,帮助我们坚信自己的思想信念。

从读过这篇《论持久战》后,我想我会更加地坚定地站在党的光辉之下,与党一起成长,同党一起幸福快乐。我要加强追求,吸收党的知识和理论,提高自己,带动更多的人入党,带领更多的新同志了解党。我会更加的坚信自己的选择,我会在未来的道路上坚持自己的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中国的未来发展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6

读《论持久战》有感

读完《论持久战》后,一方面我深深地被毛泽东等一批老革命家的深谋远虑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又深刻的感觉到《论持久战》没有过时,我们仍然需要打持久战的思想,它无论是对我们现在的个人还是对于我们的国家都有很强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得出的最主要的结论就是:中国抗日战争是正义的战争,战争的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中国;但是由于中日力量对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中国要取得战争的最后的胜利,仍需要进行一个长期的过程,即进行持久战。

持久战的论断已经被历史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学习历史的最大作用就是要能够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那么,“打持久战”的思想对现代的我们还没有借鉴意义呢?

答案是肯定的。持久战的思想并没有过时,因为个人理想的实现和国家目标的实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应该是持久战。

现在中国的国情是物质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精神方面的发展跟不上。所以整个社会充斥着浮躁之风,不能被眼前利益驱使的人并不多;人们不再习惯于制定长远的计划,他们大多渴望急功近利。特别是在实现个人的目标方面,人们大都希望一蹴而就,再也没有谁想过人生理想的实现也是一场持久战,是不能一蹴而就的。

就算你这样成功了,那么早晚也是要出问题的。于是整个社会出现了一些“怪现状”:学者教授不想踏实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整天剽窃别人的论文;学生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一心只想着创业赚钱;普通百姓不能踏实工作,都想着一夜暴富;演员们都不想提高自己的演技,专靠制造绯闻维持他们的名气。

总之,整个社会陷入浮躁气氛之中。

我们不能怪经济发展太快。我们只能怪我们的精神问题。我想主要是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此时我们需要一剂清心的猛药,让我们停下脚步好好思考我们所走过的路,重新思量一下我们的人生之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也许我们真的有必要翻一翻《论持久战》,再次好好体会毛主席的教诲,抗日是一场持久战,我们的个人目标的实现,我们的人生道路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

一言以蔽之,这些都是一场持久战。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7

伟大抗日战争的一周年纪念,七月七日,快要到了。全世界人民都关心这个战争。然而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

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都说持久战,但是为什么是持久战?

怎样进行持久战?很多人都说最后胜利,但是为什么会有最后胜利?怎样争取最后胜利?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于一九三八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三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的问世,立时震动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近代以来,中国承担了巨大的责任。中国人民赢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世界和平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个为大国家的领导人,毛泽东光辉的名字散发着他独特的芬芳。他开创了持久战和体育战争等光辉的作战方针,为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他的持久战是如何想到又是如何发展和起效的,又是为何能节节胜利呢?

我带着这些问题看文章,读完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写的著名的《论持久战》,我不禁为这位新中国的缔造者,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领袖所折服。他的远见卓识,他的独到精辟,不是一般人能够匹敌的。因此,关于持久战的文章发表后,无论是在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在国民党统治地区,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即使在当时的国民党内部也产生很大影响,蒋介石也对《论持久战》十分赞赏,并将其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论持久战》的提出还产生了深刻的国际意义和生机活力。

受到了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的高度评价。

然而,《论持久战》的问世,不是偶然和孤立的。《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同志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表的,在此之前毛泽东就提出了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问题;1937年,又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提高全党干部素质、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毛泽东还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了《实践论》、《矛盾论》的演讲。对伟人来说,这样的写作也恐怕是空前绝后。

敌人的强弱,使领导人充分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必须动员千百万同胞,形成浩瀚的人民战争海洋。1938年,毛泽东写下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反对“速胜论”、“亡国论”,科学和系统地指出抗战的必胜,也是在那个5月,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油灯下,奋笔疾书,废寝忘食,直至沉思中右脚布鞋被火盆烧了一个洞,直至突然头痛一阵晕厥惊动了医生前来。

终于,连续七天七夜,写就长达5万多字的雄文——《论持久战》。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论持久战》

一出,立时震动中国。全文共论述21个问题。前9个问题主要讨论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是中国的最后胜利;后12个问题主要说明如何进行持久战,如何争取最后胜利。

《论持久战》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辩证法和唯物史现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始终,用以说明中日战争过程和结局。《论持久战》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论持久战》用客观和全面的哲学方法论分析中日战争,辩证地阐述了中日战争的形势,毛泽东是第一个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社会实践互化的典范,他引用了与美国记者斯诺的谈话,对中日战争的作如此分析:“(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而言,在这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团结是最主要的条件。

”毛泽东深刻地洞察出解决中日矛盾的关键在于矛盾双方内部要素的不断变化,揭示了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和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性质。

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他指出:

“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 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繁荣,而会达到日本帝国主义的灭亡。”与此同时,中国虽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地位,然而“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

”这种进步性和正义性会赢得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和支持,从而使中日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中国取得这场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最后他得出结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从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比较了中日战争双方的基本特点。

(1)敌强我弱:日本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能力较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国则是一个军力、经济力和组织能力较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2)敌退步我进步:日本帝国主义从事的战争是侵略战争,目的在于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

矛盾,霸占中国领土,这是日本必然失败的主要根据;中国则与日本相反,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中日战争是民族解放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必然取得胜利的主要根据。

(3)敌小我大:日本是一个小国,其人力、军力、物力、财力均感缺乏,战争是在先天不足的条件下进行的,经不起长期战争的消耗。中国则是一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广土众民,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4)敌寡助我多助;日本帝国主义由于是侵略,必然受到国内外坚持正义人民的反对,失道寡助;中国则是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必然得到国内外大多数坚持正义人民的支持,得道多助。

《论持久战》还阐述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唯物辩证法范畴。比如,用“我们承认战争现象是较之任何别的社会现象更难捉摸,更少确实性,即更带有所谓‘盖然性’。但战争不是神物,仍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揭示了必然性和盖然性的辩证关系;再比如,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指明了本质与非本质的辩证关系,也透视出“保存自己”和“消灭敌人”是同样重要的问题的两个方面;还有,用“战争的目的,防御中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阐述了战争的目的和手段的辩证关系,等等。

此外,《论持久战》还引用了“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些带有中国传统哲学特色的名句,来说明全面看待中日战争和采取合理的战略战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败。” 毛泽东正是从敌我双方分析论证。

“持久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胜利”,毛泽东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只要动员了全国老百姓,就会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弥补武器等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所以要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抗日。

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敌人的战略进攻和我们的战略防御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

、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总战略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

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有人说,这是当代的《孙子兵法》。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的《战争论》。毛泽东的特色,是以弱胜强。

这是军事上最难做到、又是军事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具体而言,“《论持久战》,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两个首次。” 一是首次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二是首次提出开辟敌后战场。

由此,“形成了一种犬牙交错的战争。”国民党正规军大步退却时,我们依然在敌占区的每一个角落,拖住敌人的脚步,靠的就是游击战,全民皆兵!这是个奇迹。

创造奇迹的益于群众的信任和广泛动员,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

毛泽东这一伟大创新与应用在世界史上有独特的地位。《论持久战》的思想也会一辈辈传承下去,一次次散发魅力。《论持久战》及一系列抗战时期的毛泽东著作,无疑正是战胜侵略者、推动那个时代前进的思想伟力。

分析完《论持久战》,我感触很多。其实我们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无论是谁,都不可能经历一帆风顺的一生,也不太会有注定失败的一生,成功的取得往往需要经受过无数困难与挫折的洗礼,不可能不废吹灰之力就能享受幸福的生活。

但是,只要你有毅力,不怕失败,不怕挑战,成功就在眼前。所以“速胜论”与“亡国论”都是错误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持久战。在一生中,我们会经历不同的阶段,正如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一样,人生或许有更多的时期,认清每个时期自己的任务,确立不同的目标,我们会过得更加充实。

论持久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那么在人生中,自己就是胜利之本,每一个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前途与命运,选择怎么样的人生道路,最终会有什么样的归宿,你,都是根本。我想,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去思考持久战,去体验革命前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赋予它不同的意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负众望,不断成长和提高。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8

在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战争性质、战争因素的强弱以及国际社会的支持。他指出,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日战争后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项工作的远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摘要分析了中日矛盾的四个基本特征:敌人的强弱、敌人的退却和进步(关键)、敌人的缺乏帮助和更多帮助

批驳“速胜论”和“亡国论”

它预见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防御、相持**

把抗日游击战争放在战略地位考察,依据国情,即“中国是一个处于进步时代的大而弱的国家”

摘要阐述了战略防御理论,即承认主动防御,反对被动防御

阐明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即要依靠人民来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说实话,我对什么战略方针,战术理论之类的没有什么深切的体会,但是《论持久战》里面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却有些让我感同身受。特别是我们现在大学生使用的一些方法可以说是恰到好处的。

我们可以把四年的大学生活想象成一场战争,这四年的每一次考试都可以看作是一场战斗。在这四年内,我们要打的是一场持久战。

在新学期开始一段时间之后,不少同学会萌生出这样一种想法:赶紧考完试结束得了!这就好比抗战时期的速胜论者。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速胜论者则不知道战争是力量的竞赛,在战争双方的力量对比没有起一定的变化以前,就要举行战略的决战,就想提前到达解放之路,也是没有根据的。其意见实行起来,一定不免于碰壁。

或者只是空谈快意,并不准备真正去做。最终,是事先生会出来给这些健谈者降温,证明他们只是一些贪图便宜、希望少花精力、多收获的健谈者。是的,一个学期是我们知识储备的阶段,这是赢得考试的必要阶段。我们不应该急于求成,只有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力量,才能一蹴而就。

《论持久战》在后面也提到了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的相关问题。

大学不像高中,有个紧密的时间安排表,还有老师的不断督促。要想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你得靠你自己。大学的课余时间是比较多的,它需要你以有意义的安排来填充。

一个充实又不乏灵活性的时间安排可以使你的大学生活井井有条,让你可以从容的对付一切意外的安排。比如,课外作业、课外电脑、突发活动等等。很多学生往往在需要交作业的时候就开始安排,而此时紧随其后的往往是仓促的工作。

读完了毛泽东的这本《论持久战》,我越发对他的军事才能感到佩服和敬畏,同时也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我们更要好好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幸福,并且一定要努力奋斗!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学会从新的角度思考持久战,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真正提高。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9

徐州会战结束之际,毛泽东开始撰写酝酿已久,建立在科学判断和分析之上的时政**——《论持久战》 。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和《孙子兵法》一样,《论持久战》也被美国西点军校奉为了必读。“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日本必亡,最后胜利的是中国” 。

他鲜明地批评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论持久战》,总的来说就是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而不断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战争的过程究竟会要怎么样?能胜利还是不能胜利?

能速胜还是不能速胜?很多人说持久战,但为什么?怎样进行持久战?

很多人说最后的胜利,但为什么会有最后的胜利呢?怎样争取最后胜利?”全书的一开始就提出了当时全国广大人民群众甚为关注并且激烈讨论的问题,进而引出“亡国论”“速胜论”两个“不科学”的看法与观点,随后针对这两种不科学的看法进一步说明当前局势下什么才是正确、客观、科学的认知。

《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在问题讨论部分,作者指出了战争的本质,并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特点。本文主要分析了影响战争的因素:军事力量、经济力量、政治组织力量和战争性质。

分别分析了日本、中国在这几大因素的对比。得出“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这样的结论。

当然,为了鼓舞广大人民群众,巩固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者非常果断而又科学地一一反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作者没有直接反驳,而是采用了逐步反驳的方法。列出这些声明支持者的论点,然后举例说明前者的错误。

在论证的时候,时刻抓住主要矛盾,即“日本的退步和寡助,中国的进步和多助”。在此基础上,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具体分析中国现状和印度、阿比西尼亚的不同,也强调了日本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这一事实,彻底推翻了亡国论者和速胜论者的悲观与轻敌心理。这个论点非常尖锐,有层次感和说服力。

论证中广泛运用矛盾理论,牢牢把握事物发展中的根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振平说:“《论持久战》,是毛泽东采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方**的最杰出典范。他不仅提出观点,还作出让人心服口服的论证。

一是一环扣一环的分析综合;二是不断用事实来检验。《论持久战》按照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以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眼光,依次对比分析中日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民心及国际关系等战争基本要素,揭示出战争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实力消长变化,再根据这种趋势作出重要**,结论自然客观、让人信服。”

在后面为什么要进行、怎样进行持久战的论述上,作者依然沿用了这种辩证法,具体分析了持久战的必然性,并结合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具体的作战方针,即“使用我们的主力在很长的变动不定的战线上作战,在广阔的战场上进行高度的运动战,还要在农民中组织很多的游击队。在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装备逐步加强。因此,中国可以在战争后期进行阵地战,进攻日本占领区。

”书中,作者结合中日各方面因素的对比,用科学的眼光加以分析,得出中日战争应当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作者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

作者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这种高于当时战争时势的眼光不得不让人佩服,无怪史学家顾颉刚说,“奉读之下,恍然于抗日所应走的方向。”

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论证,作者最后才得出问题和结论是“中国会亡吗?答:不会死的。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

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

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吗?我以为是正确的。”这种思维不可谓不严谨,不可谓不科学。

因此,这本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轩然大波:

蒋介石、白崇禧、陈诚和史迪威都肯定《论持久战》,认定《论持久战》是一部上乘巨著。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

”同时在征得周恩来的同意后,以国民党军委会的名义通令全国,把《论持久战》作为全国抗战的指导思想。《论持久战》破例允许在国统区印刷。史迪威将军只看了一遍《论持久战》,就认定这是一部“绝妙的教科书”,他更清楚地认识到八路军,新四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在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地位和作用,认定抗战的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他建议美国**“加快对华援助”,向中共提供有限数量的**装备,一定会加快胜利的到来。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何尝不是一场持久战呢,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怕短暂的失败,坚持不懈,最后成功注定是属于我们的。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10

《论持久战》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这是毛泽东主席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发表的讲话。这个草案发表时,在东方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那将是近一年来世界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抗日战争。

在这一年里,每一个饱受战祸、为民族生存而奋斗的中国人,都日复一日地渴望战争的生利。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一经发表,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地区广泛传播,使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中国打赢抗日战争的希望。那么,《论持久战》究竟有怎样的魅力竟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呢?

看完了《论持久战》之后,我找到了答案。

《论持久战》一文,首先让我清楚地意识到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中国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当时在国内存在着两种观点,使许多爱国志士感到忧虑和烦闷,即中国必亡论和中国速胜论。

但抗日战争十个月来的经验证明,这两种观点是错误的。在文中,他得出结论:“中国会亡吗?

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

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从而有利地批判了当时国内存在的速胜论与亡国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毛泽东深刻而精辟地分析了中日交战双方许多相反的基本特点,即敌人的强弱、敌人的退步、我们的进步、敌人的渺小、敌人的缺乏帮助、敌人的更多帮助。他有利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具体而言,日本方面,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的本质的退步性和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国际形势之寡助;中国方面,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的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因此,他的《论持久战》,给了当时的爱国人士一剂强心针,坚持抗日战争,坚持抗日统一战线,中国必将取得最好的胜利。

同时,我也不禁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的远见卓识和独到精辟所深深折服。

此外,论持久战不仅有力地批判当时国内存在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还科学地预见了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敌人的战略保守主义时期和我们的准备时期。

第三阶段是我们的战略**和敌人的战略撤退时期。”此后的抗日战争趋势,更是强力地验证了论持久战的科学性和预见性,令更多的人为之折服和膜拜,也奠定了毛泽东作为军事家在世界军事史上的独特地位。

读了关于持久战的书,我想我们的生活不是持久战吗?没有人能过上平静的生活,没有人能不努力而成功?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我们应该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坚定信心,全面地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充分地运用自身的长处,同时努力克服自己的短处,去打败漫长人生路中的一个个“对手”。

二0一二年四月九日下午六时左右)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11

我支持中国不可避免的胜利。 如上所述,持久战的本质是消耗战。而中国地大物博,人数众多,从补给的角度来看日本远远不如中国,日本虽然是经济强国,但是物资却无法超越主场的中国。举个简单的例子:

同样的100斤猪在中国可能只卖400元,在日本可能卖800元。从这个角度看,日本在经济上超越中国并非绝对的。当时毛泽东能够很清楚地分析这些问题,这是非常有价值的。

那么,中国坚持抗日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呢?第一,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日的可靠力量。第二,国民党因为是依附美英的,不叫投降,就不会投降。

第三,其他党派大多反对妥协,支持抗日战争。这三者相互团结,谁要妥协就是站在汉奸方面,人人得而诛之。凡是不想做汉奸的人,都不能不团结起来,坚持抗战到底,拖鞋其实很难成功。

此外,除日本的盟国和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外,其他都不利于中国的妥协和抗日战争。更重要的是,日本曾经来中国朝贡的国家,中国人的骄傲也不会允许向日本这样的国家妥协。如果不是当时中国内战和八国集团的入侵,日本怎么能趁势落入陷阱呢?

纵观《论持久战》的内容,不难看出毛泽东对于如何抗战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心里一直有着独到见解,只是碍于国民党的纠缠以及当时共产党有实在太弱才一步步拖下去。读完《论持久战》方能领悟毛泽东的伟大之处。

论持久战观后感 篇12

2018年7月16日(首读)

条理性、层次性能抓住问题的本质,并加以分析、运用、解决,读一篇好的文章,学习他的方式方法,并结合当下加以总结运用,读书活学活用,本领恐慌而不是其他恐慌,能将知识转化为现实中可以运用的具体方式方法,而不是只知读书而未解其义。

文章再久远,其中道理是相通的,多读书、读好书自然可以发现其中之乐趣,多读点历史,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会和历史有惊人的相似,读史而明志,古今大家皆爱读史书,《论》虽不长,但堪称经典中之经典,其内在东西还需反复认真研读之,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一定道理的,书读多了,人的气质也会随之改变。

同一篇文章、同一件事,再次读之、品之,亦有不同之处,《论》可反复读之,无论生活、工作、学习、为人、处事,都可应用其中之方式方法,人生亦是如此!

不可随意去评价一个人,因为你没有经历他的过往,你没处在他的位置,也许你和他换一下位置,你的水平还不如他强,要学会发现别人身上的长处,学习之,发现自身的短处,改进之,不断努力,不断进步。

相关阅读

  •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工作报告推荐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一)《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

  • 1921电影观后感锦集

    许多优秀的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我们想分享观影后的感受时,可以写一篇观后感。写作技巧通常在随笔表达方面展现出来。你是否正在为写《1921电影观后感》的观后感而烦恼呢?如果想获取更多关于该电影的资料,可以参考下面列出的资源,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来了解!...

  • 网观后感(锦集八篇)

    我们已经对"网观后感"进行了编辑,考虑到您的需求,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提示信息。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影视片段,优秀的作品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通过写观后感,观众们能够借助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对观影经历进行总结。这是我们在观影结束后经历的一个过程。...

  • 月光曲观后感锦集

    你会为写观后感而感到迷茫吗?每次观看电影或读书时,都想要表达内心的想法。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深意,写观后感要言之有序,注重将细节放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月光曲观后感”,期待我们的建议能够帮助您更好地把握您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罗马假日观后感(锦集四篇)

    怎样在作品名的观后感中恰当地表达情感呢?观后感的表达方式非常灵活多样,基本上属于议论的范畴。笔稿范文网的编辑为您准备了“罗马假日观后感”,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收获。如果您希望随时查看本文,请记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