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观后感15篇

发表时间:2023-12-28

学记观后感。

您知道從哪些角度撰寫作品名的觀後感比較好呢?撰寫觀後感考察的是我們對作品的理解能力,撰寫觀後感要能抓住要點,才能體現出觀影時的真實感悟。想了解「学记观后感」的內容嗎?小編特別為您挑選了這篇文章,本篇文章僅供參考不得抄襲或用於商業目的!

学记观后感(篇1)

在知识经济大潮中,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认准自己的人生坐标,找准自己的价值空间。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以“教学相长”、“诲人不倦”为乐,终于让他的“仁政”思想得以传承;孟子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为原则,因材施教,终于成大器;荀子推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为理念,学以致用,锲而不舍;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更是内容丰富,高瞻远瞩;还有陶行知、朱永新、李镇西、魏书生等等。这些教育家,他们在教育工作中的研究与发现,让他们获得了最大的成功与快乐,而这正是他们走近学生所获得的硕果。读了这些理论著作以后,我的心更加透彻了,因为对这些经验的汲取,使我更自信的走近我的学生,让我更自觉地去研究我的学生,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寻找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桥梁,从而把学生的纯真的心灵开启,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bijiaoGao.cOm

特别是在课堂中,我常与学生一起做同样的事,甚至是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比如我的倾情的示范朗读,我的感情丰富的下水文,都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也拉近了我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距离。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这就是我终身从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态度,比态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尔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天爱读书容易,一辈子爱读书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梦想成为现实,但首先你必须拥有能够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才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做一辈子教师”必须“一辈子学做教师”。教师只有再度成为学生,才能与时俱进,不断以全新的眼光来观察和指导整个教育过程。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创造性地开展教书育人工作。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

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学记观后感(篇2)

优秀的昆虫学著作——昆虫记读后感600字

人生如梦,就如螳螂界的爱情。舍得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才能拥有应该拥有的东西。——题记

这个学期,有本名著必须要读,所以我们便买了。拿到这本书后,看着这么厚的一本书。原本以为这就是一本无聊的故事书罢了,久久不愿打开第一页。没想到,它却以昆虫的生活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它就是《昆虫记》。

这本《昆虫记》是法布尔竭尽一生所能研究的成果。书中记录了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并且以虫性反观了社会人生。

我们就说《螳螂的爱情》吧。螳螂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吃老公”。为什么这样叫呢?这还是有一定的原因的。新娘雌螳螂和新郎雄螳螂结婚后,新婚之夜里,这只雌螳螂就会把雄螳螂吃掉。然而雌螳螂对异性的拥抱和婚后的美餐永不满足。当她或长或短地休息一段时间后,无论是否已产过卵。她都会接受另一只雄螳螂的求爱,然后像对待前夫似的把它吃掉。第三只雄螳螂前赴后继。完成使命后也在雌螳螂的口中消失了。笫四只也逃脱不了同样的命运。在两周之内,一只雌螳螂竟能吃掉七只雄螳螂。作为雄螳螂的它们,要为新婚的快乐而付出生命的代价。雄螳螂多么的伟大啊!它成全了小螳螂却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法布尔竟然连这样的细节都能记录下来,实在是令人佩服啊!

法布尔能以毕生的精力来完成一本著作。我们何尝不能在最恰当的时候完成学业呢?比起法布尔坚强的毅力,我自愧不如。如果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有着如同法布尔般的坚持。还怕学不好吗?还有,在我们的人生中,舍弃应该舍弃的,像雄螳螂一样为有价值的东西做些牺牲也是值得的!

学记观后感(篇3)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讲的是怎样启发诱导;“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则说明了启发诱导的作用。我认为老师要做好启发诱导,关键是要明确老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老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就像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一个导演只有充分调动演员的主观能动性,而不是让演员被动的接受说教,才能算是好导演。作为老师也一样,课堂这个舞台的主角应该是学生,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启发诱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他的积极性、创造性。孔子也曾有过“启发诱导”的言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述而》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不到他努力想懂而懂不了不去开导,不到他努力想说而说不出来不去引发,告诉他一个角落是如此,他不能随之联想到另外三个角落也是如此,就不再多说了。孔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就做到了这一点,这从《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可以看出来。

我认为一个老师如果真正做到了启发诱导,首先他就解放了自己,因为他不必在课堂上大量灌输了。其次,受益匪浅的还是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如果启发诱导运用得当,学生会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受,他自然会乐学,师生关系也会越来越融洽。如果老师课堂上大量灌输,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那么学生就会缺少反思,他的领悟就会有限,所学的东西也必然忘得快,更谈不上学以致用了。由此可见启发诱导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待《学记》,我们要取其精华,由表及里,才能真正落实到教学中去。

《学记》读后感3

在寒假期间,我仔仔细细的阅读了《学记》。这是我国最早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较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这里面包含了许多老祖宗的智慧和宝贵的经验。这篇文章对教育的目的、学校制度、教育的原则、方法,以及教师的作用等问题,都做了非常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我国古代教育影响深远。它的经验和思想原则,并没有因为时间而过时,很有现实意义。

学习后,我认为他特别对老师的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它里面囊括了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效果。这里面的内容对我们现在的教学非常有实际意义!其中我最赞成的它所论述的教育原则、方法。

其实也就是如此!好的老师主要要看他的和教学效果。没有效果还谈什么教学?在我的体育这一块也一样!

在我刚毕业时!感觉的自己理论多深!总有一种不服的感觉!有一点点高傲!其实到工作岗位以后才发现!在教学方法方面你连一个当教几年学的兵的都不如。刚上课时你设计的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到实施时,学生东跑西跑,打打闹闹。他们真的不把你当老师看!尽管你喊破喉咙,他还是挤空说他该说的。做他该做的,真让你没有办法!这有可能有点书中所说“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总结自己的经验!就我在近期教学中!每节课都认真真的准备,不断地变换花样!就二三班与二四班是选用不同的教法!因为三班学生较贪玩,不易管,象崔国冲、裴佳康、管照伦等孩子!你就必须慢慢的引导,花较多的时间去培养他们的习惯!而四班的孩子就好说多了!像武硕文、童亚博、梦晨遥等广播操稍微一指点就做的非常漂亮!有时做的比老师还好呢!根据这种情况两班决不能用同样的教法。所以我在三班一般以老师的教为主。而四班更多的是带动优秀学生的积极性。自己作主较好其他的小朋友!有时四班在体育委员的带领下也能做好一堂课!

读到文中的大学教的方法。也给我带来了许多启迪!就像文中所说“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现在在教学中我也能做到这四点。针对孩子性格及时的预防!特别是本学期刚上课我先做的施教于严。让孩子们知道学习过程中的规矩!如主抓不好好站队的、上课说话的。这就及时避免了孩子们懒散、不专心听讲的毛病!特别是本周学习广播操!为了让孩子不枯燥,故意的编排各节的相互穿插!适时抓住了孩子的才能和年龄特征。还上他们结对子,进行互帮互助!通过那个上课也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总之,通过学习《学记》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里面不但但是这些。只要我们再细细品味里面还有许多财富呢!

学记观后感(篇4)

读《学记》做快乐老师

宁国市宁墩中心小学吕品

曾在网上看到一个万人追捧的**,当中一位外国小学教师结合当地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可谓字字珠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的一句话,“没有孩子会向他不喜欢的老师学知识!”我不禁感叹,早在几千年前孟子的学生乐正克所著的《学记》中,也有记载。

如今,中国人所追求的外国教育,几千年前就已经为我们的祖先所研究,但我们忘记了回首、阅读和品味。

《学记》中体现的师生关系

(一)学生要尊敬师长

古代对教师更多的强调“师道尊严”。《学记》中的“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自古以来,教师一直是受人尊敬的职业,这是由教师它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学生要“继其志”

学生应该继承老师的志向。正如《学记》中说:“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意思是优秀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吸取知识才智,更要引导学生效仿教师的优秀行为,承袭教师的崇高志向。

《学记》提出:“凡学,官先事,士先志”,意指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目的明确,忠于职守。教师只有有了崇高的理想,才能对教育事业无怨无悔。

(三)教师要“知其心”,成为学生心理的研究者

《学记》中要求老师要“知其心,然后救其失”,还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育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所谓“知其心”,是指教师只有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这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学记》中指出学生在学习上有四种过失,是施教的人必须要了解的:

人们学习失败的原因,或者是因为贪多,或者是知识面偏窄,或者是态度轻率,或者畏难中止。这四点是由于学生的心理和智力的不同造成的。教师只有了解受教育者的不同心理特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自身的不足。

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不一样,发展的基础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知其学生心的基础上然后施教,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才能补其所短,展其所长,知人才能善教,才能为人师。

(4)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向导

《学记》严厉批判了教师的满堂灌式教学,指出其弊端及不良后果。“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意思是说现在的教师,单靠朗诵课文,大量灌输,一味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们不能安下心来求学。《学记》强调:“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所谓“记问之学”是指死记硬背的学问。它强调教师不能死记硬背。教师不能深入挖掘课本内容,不能照顾到学生的需要,照本宣科,只管灌输,不管是否理解,只管填鸭,不管是否消化,将会导致师生关系紧张直至对抗,使学生厌学,怨恨教师,进而荒废学业。

《学记》反对把知识灌输给学生,主张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最终让他们自己学会学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也就是说,优秀的教师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牵着学生鼻子走,严格要求但不强制他们。

关于师生关系,在读完《学记》后,我有了自己的一点浅见。

一、让孩子欠老师的。

在带了班主任后,我发现中高年级的男生开始有了逆反心理,你越和他大小声,他越是哼,又或者不讲话,随你怎么处理,他就是不走心。有时候当老师的我们真的是被气得够呛,心里想着“怎么这么不懂事?要是自己的孩子,早就一顿暴打。

”其实,冷静下来回头想想,自己的读书时代,照样犯过同样幼稚的错误呀,当时的自己也照样后悔不已,只是老师简单地打骂,让我们小小的自尊心受不了,假装自己很强硬,其实心里很怕的。孩子很简单,他们都需要我们耐心的教育和指导。在我八年的教师生涯中,我得到了一个小秘密,那就是让我得孩子欠我。

今天他的作业没有写,我不当时处理,而是课后私下和他交谈,了解他不写作业的原因,如果真的是懒了,那这个孩子内心肯定知道自己错了,当时肯定是想要补起来的,那就让他补。可补好了,也不能轻易放过这个好的教育契机,因为这个错误,找一件事情惩罚他,例如洗班级的抹布,或者擦一天的黑板。在这个时候,他愿意做你要求他做的任何事情,并且觉得老师很好。

用了这个方法,小魔鬼的班就被收拾得严严实实。当老师真的是一份智慧含量超高的工作,威和爱要用的刚刚好。

二、帮助孩子体验成功。

小学生特别喜欢体验成功的喜悦,但很多时候,他们的能力和经验的局限总是导致失败。久而久之,就变得不愿意在人前表现自我,生怕做错了,别人笑话。这学期我在英语公开课上特别惊讶。

一个五年级的一米七大个的男生跟着那位英语老师一起做着在我们看来幼稚可笑的舞蹈动作,并且他特别开心。我虽然没带过高年级,但从同事们的口中多少有一些了解。高年级的孩子,特别是男孩,非常冷静,很少举手和参加课堂活动。

细观这位老师的课堂,她的教态十分亲切,全程都在带着学生做动作,一点老师的架子也没有,老师放下了架子,学生自然也就不害羞了;老师还准备了一些小奖品,有些我看不太清楚,但同学们都很珍惜,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更重要的是,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挑战,在学生有了进步或成功时,及时的提出表扬,让全班一起加入,一节课下来,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都觉得自己也可以学好英语。这是让我觉得最棒的。

3、保持积极的情感。

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教师的积极情感导致学生的积极情感。只有教师的情感融贯于教学和学生本身,学生才能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而乐与学习,亲近教师,也即“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育是件快乐的事。当你这样想的事候,你就会这么做。你的学生也会觉得和你一起学习是件快乐的事。

每天我走进教室时都是带着微笑的,那怕那天有些不舒服,我也会调整一下在走进教室,必要时我也会告诉孩子自己今天的状况,和孩子分享自己,孩子也会很乐于向你敞开心扉。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教育的基础。我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听从他最喜欢的老师的指导。我也想不断充实自己,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做一个带领孩子们登上山顶的好老师。

学记观后感(篇5)

李淑筠《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句话生动地说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

《和易以思》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教师的真正角色。教师是启蒙者、引导者、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不是给予者、灌输者。教学的本知识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接受知识。

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改变以往教育教学中强行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全面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法的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教学就能更贴近新课程的要求。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这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的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的鼻子往前走,也不能强迫学生学习和接受教师希望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更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得到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学记观后感(篇6)

在反复阅读了《学记》的译文后,也有诸多的感想。《学记》全文虽然只有1181个字,但都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我们今天教育教学所倡导的新课改的理念,在《学记》中比比皆是,因此重新学习它、认识它,对我们的教学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一、教育的目的:立德立人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学记》开篇就告诉我们: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定要从教育入手;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重。虽然从一个方面阐述把教育视为政治的最佳手段,另一方面也指出了立德立人的教育目的。正如《大学》开篇之语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表明教育要焕发人的光明的天赋德性,修身养心,格物至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读到这里引发思考:既然教育的目的是立德立人,那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否达到这一目的了呢?想到平日学生的一些思想及行为习惯,不得不引起老师的思考和关注。有的学生自私自利,凡事只顾想着自己;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却对人冷淡、嘲讽、狂妄自大;很多学生不知心疼自己的父母,对之呼来唤去想到这些,很是难过。解决办法应该是及时发现,及时纠正,不能只重视成绩,忽视德育教育,很重要的是教师和家长在平日处理事宜时一定要身正为范。

二、教学相长教学反思

《学记》指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才能够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能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要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走教学相长之路。

那我认为教师必须具有开放的胸襟,从专政的演讲者拓展为开放型教师,要善于向学生学习;善于从课堂教学学生的反应中总结所得,所需,所不足,并且积极的反思,然后改善和加强。《学记》中又说《兑命》曰:学学半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教学互进,就是这个意思。

三、和易以思自主发展

教学成败的关键是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孔子就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次精辟地表达了启发式教育原则。《学记》继承了孔子的教育原则并进一步提出了君子之教的标准,即: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引导而不牵逼,则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说到师生关系,引起我的注意,目前媒体多次报导涉及师生关系不好的事件,甚至有的造成严重后果,孰是孰非暂且不谈,但是作为教师不得不深思,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应采取哪种教育方法合适,以至于避免不良后果产生,公司几次进行师德教育培训,使我们也受到很大教育,今后应加大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激励而不压抑,则学生学习就感到容易;启发而不详讲,就会促进学生思考。和易以思就成为《学记》最重要的教育原则之一。

说得多好啊,这善喻,不恰恰是现在我们强调的启发引导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教学中应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为动力。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一首好听的流行歌曲,他们听两遍就听会,其中有很多音乐主题来自经典音乐,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在引导学生逐渐产生欣赏音乐兴趣的同时,注重引导学生,鼓励他们真正的感受、体验音乐,使其创新意识的种子得以萌发,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其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达到情感上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当教师明确了自己的身份与职责,给自己恰当的定位之后,就不会再高高在上地说教了,学生也不再忙于疲惫地应付或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了。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启发、引导、点拨,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学生,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把学生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我们应该知道,音乐是神奇的、表达情感的,每个人聆听同一首作品感受是各不相同的,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有时,来自同学方面的感受更为丰富多彩,教师有必要认真地疏通那些感受,因为同学和同学之间彼此没有顾虑和约束,最易碰撞出联想的火花,引发出创造性的思维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热爱音乐、享受音乐的火花,充分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音乐课堂充满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学记观后感(篇7)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叫《笨狼的故事之闹学记》。我最爱的书也是《笨狼的故事之闹学记》。希望你有时间能好好看看这本书。

你知道的,教人聪明的书已经很多了,爱吃小羊的狼也很多。但是你却不知道,在这世界上、在历史上、还有一只善良、天真、充满了幻想和好奇心、充满了求知欲与行动力的小狼。他的名字是——笨狼。

笨狼其实是你、我、也是他。

小时候,我被另一个朋友教给阅读。也许就像罗丹所说的:“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也像鲁迅所说的“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屠格涅夫也说过“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其中有几个小故事是令我难忘的,第一个小故事是《井底之蛙》:“打中了!眼镜蛇小姐,你又打中了!”笨狼高兴地捡起粉笔头,跑上去还给眼镜蛇小姐,“这节课,你第十一次打中我的鼻子了!”

第二个小故事是《把爱藏进邮筒》:笨狼说:“又是一个国王。

从前的国王太多了,会打起来的!”牛博士说的这个国王是个爱吹牛的国王,故事太精彩了,一会儿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笨狼并不担心国王是否会打得太多。 他被这个故事所吸引,笑得比谁都大。

第三个小故事是《谁的**书》:鹅太太满不在乎地说: “把他的名字画掉,写上‘笨狼’,记得写大一点啊!

”“好啊!我的字一直就写得很大!”笨狼高兴地说。

他掏出笔,把棕小熊的名字画掉,写上了“笨狼”两个字。

我很喜欢这只笨狼,希望能像他一样孩子气、幽默、热情、快乐。我希望你在太聪明和骄傲的时候能想到狼。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学记观后感(篇8)

读书之《学记》读后感600字心得感想范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学记第一段,开宗明义,给古往今来的人指出一条大道——学。

“君子”之名,在先秦经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总而言之,有位无德者,终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毕竟以德名。故宋儒释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则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学乎!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无天下之胸怀者不足以为君子,亦不足以言学,否则只是学成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与君子何干?

然须知,天下不在外,家国天下只在我心,修身与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者,正是为天下也,说“今之学者为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学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于天下”,“其必由学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与《学记》,异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则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皆为化民成俗之道,否则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论化民。

此章于为人师、为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启发。今之欲施教于孩童者,纷纷向外求各种各样之教育理论,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则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从者,或固执己见自尊自大而轻薄他人者,总而言之无非两类,或自以为愚,或自以为智,此念一起便离道远矣,伤于自弃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则人正,己修则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谈教育者,不知要教出个什么人来?

学记观后感(篇9)

最初选这门课的时候,看到课程的名字“教育的经典魅力”,以为老师会主要讲一讲中国的教育机制,或者说中国一直以来的教育,过程也许会渗透一些国外经典教育典型等等,然而,是我忽视了“经典”两个字的主要意义。百度百科定义,经典,英文名经典,指一种模式,权威;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所以,在这门课开始的时候,老师让我们写一本读书的书也就不足为奇了。

为何要诵读经典?经典,是指那些古今中外一直以来在重大知识领域里的原创性的著作,它们是世界各地,各名族文化的根本,是全人类的文明智慧结晶,也是人类长久以来历史所筛选出的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经典所蕴含常理常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任何人类文化体系都有其永恒的经典作为水源。它创造文化,弘扬历史,取之不尽。**艺术、文学等都有自己的经典。所以,阅读经典,尤其阅读中西方优秀经典,接受传统优秀文化的熏习,接受最具智慧和价值的经典,能够潜移默化,以文而化,逐渐培植其德福,开启其智慧,奠定高远见识和优美的人格。

经典成为他智慧、利益、灵感和成长的源泉。

何为教育?被我理解为并非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是‘教书’与‘育人’。‘教育’一词始见于《孟子·尽心上》: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之后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人出生的伊始,并不具备是非的判断,不具备性格品质思维意识,不具备世人所接受的价值观。在他成长的阶段,他会受到形形色色的各种教育,报过父母的言传身教等等,会在丰富他大脑的同时,逐渐养成他的性格品质,形成他所认可的价值观。有人说“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在我看来也确实如此。

老师向我们推荐了国内外的十六本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多部书籍,同时老师也有详细的讲解一部分书籍的主要内容。我今天想要说的就是读《学记》有感。

《学记》是《礼记》的第十八章,是一部中国古代教育教学的儒家经典文献。文章不仅深刻地论述了我国古代教育的目的意义、教育制度,以及教师的作用和选拔标准,并且简练精要记载了古代学校设置、教育内容、课程开设、教育教学原则,并对教与学的成败原因,以及学生学习的具体方式方法,都有着详细的论述。篇幅不算长,却字字珠玑,博大精深,思想深邃,针砭时弊,发人深省。

《学记》本着儒教的德治精神,认为“化民成俗”是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说的就是要兴办学校、推行教育、培育人才,以教化人民群众遵守社会秩序,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美好和谐的民俗。这里不难看出《学记》对教育的作用于目的的基本看法:

教育是实现良好政治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之所以要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是因为《学记》中说到: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材不会自然成为美器,人也不会自然懂得立身处世之道。如同对玉的雕琢一样,教育通过对人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使每个人都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智慧,懂得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社会安定。

它将教育与政治高度结合起来,是教育成为政治手段被我们现在所谓的“现代学者”所批评,认为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力量,它给人们带上了沉重的镣铐,如此等等。的确,《学记》所阐述教育作用和目的是与我们现在推行的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育是要启发人的潜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些出入。但既然它存在,就一定有合理之处。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现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就当时小农经济为基础,封建王朝统治为上层建筑来看,《学记》所阐述的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阶级原因,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科技不发达等原因。

学校主要是培养“统治术”的官吏,因此《学记》的作者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家,只能从建立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以这种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关系、思想关系来考察教育的职能。我们现在的教育目的和功能,也得到了我们的认可,因为它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俗话说: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学记》提出的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比较符合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这是《学记》中最有价值的部分,被后人所继承并发展,对我国的教育的科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很好地继承这份珍贵的教育遗产。特别对于我们师范生来讲,如果真的能理解并运用好《学记》中所说的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是有百利的。

读了《学记》后我了解到了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事先估计学生可能产生的种种不良倾向,预先采取防止措施。否则,当不良倾向已经发生,甚至积累的学习已经做了进一步的教育和指导,就会感到非常的悲哀和困难。要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教,否则过了最佳时机,学习或教学就会倍加辛苦而且还可能没有多大的成效。

这涉及到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准备、教学内容和教学顺序。必须找到所有因素的最佳组合。教学必须有一定的顺序。如果教学无序,没有合理的秩序,其效果就会适得其反。当然,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知道学生在学习上有四个缺点:

贪心、片面、专精、浮躁、轻松、怕困难。这都是学生的心理状态造成的。求知欲过强,必然盲目贪多;学习中谨小慎微,就超脱不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争强好胜,就容易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果智力稍差,就可能产生畏难自卑的心理。

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教育学生扬长避短,使学生进步,这是教师的责任。

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频繁发问,只顾赶进度,而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和学习的效果,学生就会认为学习是苦差事,甚至怨恨老师,并很快地把所学的东西丢弃得一干二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学应注重启发和引导。有才德的老师是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手把手地牵着学生走;它会鼓励学生努励学习,而不是抑制他们的热情;交学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

它不仅安排了有计划的定期学习,还安排了课外活动和自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最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课程改革实践中探索最为广泛、最有成效的课题。许多人都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最现代的教学理念,因为这种学习方式符合现代西方“建构主义”和“多元智能”理论。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学记》就有非常精彩的理论总结。

《学记》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做到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要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在集体中学习,借助集体的力量进行学习。否则就会“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学记》对一些教学的方法也有精当的阐述,如:讲解法,它提出要语言简约而意思要通达,义理微妙而说得精善,举少量典型的例证而使道理明白易晓。问答是指教师的提问应先简单易行,然后逐渐变为疑难问题,并遵循问题的内在逻辑。

而回答学生的提问则要随着学生的提问,有针对性的作答,恰如其分,适可而止,无过与不及。它还指实践方法,根据学习内容,安排必要的练习,当然,这项练习也需要规范,并逐步进行。

《学记》是十分尊师的,把为师、为长、为君作为一个逻辑过程,这就与《大学》的“三纲领”、“八条目”,以及封建社会秩序的“天地君亲师”取得了一致。

“教学相长”是《学记》对教学功能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学生需要发展,教师也需要发展。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和学生没有区别。

只是老师比学生知道的早。人的存在总是有价值的。对于师生来说,此时的生命价值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活动的主要“生命场”,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知不足则能自反也:知知困则能自强也。

故日:教学相长也。” 学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就能够自强不息、勤勉于学,从而使学业不断长进,同时使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教师“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反求诸己,深入研究,从而使自己的学识得到增长,并且在提升学生生命价值的同时,也使教师自己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人和自己变得更好的生活方式。学生不仅是一种身份,更是一种暂时的生活状态,一种能让自己和人变得更好的生活状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共同成长是教育的最佳状态。

《学记》“教学相长”的观点深刻地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意义,对于我们今天创造有利于生命成长的和谐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葩。全面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中“尊师重教”“育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自主、合作、**”的教学方式,“豫时孙摩”的教学原则 ,“长善救失”的教学追求,“教学相长”的价值判断,对于辨别我们今天新课程改革一些理念的源流,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为师范生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用以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从而构建我们民族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

学记观后感(篇10)

北师大新疆教师培训班陈欢

《学记》大约写于公元前的战国末年,是"礼记"一书49篇中的一篇,它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也是最完善的极为重要的文献,值得认真研究.它从教育目的,教育原则,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学校制度,学校管理等各方面都作了系统论述。虽然已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但对今天的教育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我读完《学记》对期中的一些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也是颇有感受的现总结如下:

一、 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

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教师不能因材施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教学方法违反了教学原则,提出的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样,学生就会痛恶他的学业,并怨恨他的老师,苦于学业的艰难,而不懂得它的好处。虽然学习结业,他所学的东西必然忘得快,教学的目的也就达不到,其原因就在这里啊!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

只有学生具有共同的特点,才能提出统一的要求,进行集体教学;有学生丰富的,千差万别的个性,需要因材施教,个别辅导,这样才有好的教学效果。

2、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古老而先进的教学方法。《学记》曾有这样的论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在古人眼里引导启发不但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与思考中获得精神享受,不断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看,已经能够把握新的教学理念、教材处理得当,重难点确定合适,可是要使学生的成绩更理想,必须唤醒学生不断进取的内驱力,教学中过多的关注知识体系,课程结构,而忽略了学生作为主体的原动力,学生就没有品尝到学习的快乐,在多次碰壁的情况下就会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及原动力,又得不到家长及时有效的指导与帮助,从而容易逐渐放松了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变的越来越无所谓。因此,从唤醒学生的原动力入手,让他们在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在与同学的互助中分享收获的喜悦,在与对手的竞争中明白自己的差距……从而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是相当有必要的!。

三、优秀的教师必修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学记》中云: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只靠事先记诵,然后照本宣科,背诵现成的答案,是当不好老师的;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基础,且精通自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做到博大精深,能够随时回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

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的道理,“然后可以为人师也”;要灵活地运用教育原则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博喻”,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意思是说,教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应该做到语言简明而透彻、含蓄而精妙,举例不多但却具有典型性,能够充分地说明问题。

《学记》是教育科学宝库中的一件珍品,它不仅对中国古代教育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而且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们应该珍视这份教育遗产,认真研究,汲取其精华,把它作为教育理论基础来指导我的工作,通过这个对《学记》的学习,相信下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能有很好的突破。

2013-5-15

学记观后感(篇11)

闹学记读后感 (一)

从《闹学记》中,似乎可以窥见一个生性开朗活泼、为人亲切大方的三毛 ,她的个性让她的生活充满了乐趣,斑斓如七彩云霞。这一次,三毛来到西雅图,在一个简单的国际语言班学习。做学生是最辛苦的,却也是最单纯的,单纯地汲取知识,单纯地结交朋友,没有那层利益的冷色,到处洋溢着温暖。

正如三毛在过境时,海关关员问她: “ 你为什么要来到美国? ” 三毛说:

“ 我来等待华盛顿的冬天。 ” 多么诗意的心思呀。

读着三毛的《闹学记》就会想起自己已经走过的那些刻骨铭心的求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一直好喜欢这句话。很真实的反应了我们在学生时期的性格特点。

那时年少,还记得在课间使,我们为一道数学题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吗?还记得我们因为彼此的误会而伤心落泪吗?记得在课堂上,因为老师的语言而笑的无情吗?

还记得······多么幼稚却又美好的日子,现在时常会回想起那段日子,虽然有时过的磕磕碰碰,倒也是最真、最纯的一段日子。常想,如果每天都能像初三一样美丽,但是间一天天过去,有些事情有些人永远不会回来。所以,振作起来,向前迈进吧,加油。

“那时年少,有时间僵持,没时间原谅。”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在想,什么时候,我们可以在当时就不僵持,就原谅彼此,珍惜彼此。为什么有些人要等到失去了什么才懂得珍惜?为什么我们不能退一步去原谅和珍惜它呢。

因为年少时的倔强,我们不肯低头,我们不愿原谅,可是最后还是会后悔。多少美丽的思念是因为青春的倔强,虽然对美丽的回忆,却让人伤心欲绝。所以,年少时,少一点倔强,多一份宽容;少一段僵持,多一些原谅,也许,凄美的故事就会少一些,圆满的结局就会多一些。

这样的回忆不是更美好吗?

学记观后感(篇12)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j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礼记・学记》

学记第一段,开宗明义,给古往今来的人指出一条大道――学。

“君子”之名,在先秦经籍中,有以位言,有以德言。总而言之,有位无德者,终不能保其位,所以君子毕竟以德名。故宋儒释君子曰:成德之名也。

然则德何由而成?其必由学乎!君子以天下为己任,无天下之胸怀者不足以为君子,亦不足以言学,否则只是学成个自私自利的小人而已,与君子何干?

然须知,天下不在外,家国天下只在我心,修身与平天下只是一件事。《论语》中说“古之学者为己”者,正是为天下也,说“今之学者为人”者,正是不知道自己是谁,惶惶外求者也。

“化民成俗”即是“平天下”,学即是修身,“君子欲化民成俗”即是“欲明明德于天下”,“其必由学乎”即是“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与《学记》,异名而同理。君子能修身以成德,则发虑宪、求善良、就贤体远皆为化民成俗之道,否则只是外求,身且不能成,更何论化民。

此章于为人师、为人父母者而言亦大有启发。今之欲施教于孩童者,纷纷向外求各种各样之教育理论,而不知反修其身。如此,则求之愈多,而失之愈偏,或迷茫不知所从者,或固执己见自尊自大而轻薄他人者,总而言之无非两类,或自以为愚,或自以为智,此念一起便离道远矣,伤于自弃自我而不自知,又何足以言教!

欲教人者先修己,欲正人者先正己,己正则人正,己修则人修,此千古不易之道。舍修身而谈教育者,不知要教出个什么人来?

学记观后感(篇13)

 很早就知道玉不琢,不成器、学,然后知不足等说法,但从未探寻过它们的出处,直到读到了《学记》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说法的根源在这里。随着阅读的深入,才发现这些只是《学记》给予人的豹之一斑。

《学记》以微言写大义,千字略略有余的文章论述了教育原理、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等教育的大问题,每一点都可以与实际相结合衍生出许多供人思考的内容。目前自己有些内容读得还不够通透,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小学语文课怎么上?现在有很多争议。我选择与自己的教学关联紧密、感触最深的两点来浅谈我个人的读后感。

《学记》第三则: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是的,教学相长,是学生在促我们长,学生即我们身边最可宝贵的资源。

学生是鲜活的、富有新意、永远不能完全预期、充满张力的资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是我们的老师。

一、学生的质疑时时冲击着老师已有的知识储备,是促进老师不断学习的外部力量。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学生质疑约有三种情况:一是有疑而问。二是意见分歧。学生中常有不盲从者,这非常可贵。如果对问题的认识从一开始就整齐划一,恐怕是一种悲哀。即便大家最终达成的是共识,那由异到同的争辩之路也是最美的。

三是为师纠错。

二、学生的独到理解为教师大脑吹进一股清风,启发着教师思维。

有时,我们常常以为对某个问题考虑得比较全面了,已成定论,无可质疑。但学生以小朋友的敏锐、独具的慧眼还是会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视角。比如,上课时间,我经常会问小学生们,最欣赏陈友玲老师教育方式的哪一点?结合文章语句说明一下。学生们常常打破常规看问题。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答案,虽不一定正确,但因其观点不同,可以启发一些不同的思考。

三、学生习作为育人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素材,使以课堂为载体的育人活动更为有效。

说教,为学生所不愿接受,但又是教育学生时最常用的方式。说教本身无过,流于刻板则无效。有时,学生习作提供了以学生之言教育学生的契机。

家长会上,面对家长和学生,我从一则周记说起: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为生活打拼已经很累了,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为我们的学习分心?面对父母疲惫的面容,我常常感到自责。

跟几个纪律不好的学生交流时,我也拿出了学生的周记本:我多想坐下来静心学习,自习课上说话的同学,难道你们不知道己所不语,勿施于人?

这样,便实现了取之于生,用之于生。

凡此种种,几年的教学实践令我常常深思。教与学双向的付出与收获,使自己受益颇丰。所谓教学相长教中知困学解困,师生互动师亦获长生补长。

读《学记》,常读常新,永读永获。《学记》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慢慢研读。有人说,中国教育理论在世界教育理论空间中集体失语,只有西方教育理论在独白,这令人感慨。以我浅见的视野,不知道《学记》是否已经成为世界教育的通用读本,但我相信,它一定是!

学记观后感(篇14)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自小耳濡目染,谁都能说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如“吾日三省吾身”“温故而知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些话历经2500多年,至今依然能散发出智慧的光芒,为人所津津乐道。

然而令我受益匪浅的话语却又很多很多,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出自《论语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恕”道是“仁”的消极表现,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阐释的仁以“爱人”为中心,而爱人这种行为当然就包括着宽恕待人这一方面。《论语》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在教学中我也常常用这句话教育学生,如果在课堂上乱说话就会影响其他人,这样你就是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强加在了别人身上,在教育中我也秉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不把自己都讨厌的事情强加在学生或者是家长身上,做任何事情都要考虑再三,真正做到“教育”学生,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告诉他们为人处世的一些方法。

学记观后感(篇15)

《学记》是中国最早的体系极为严整的教育专著。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年代约在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比喻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任务,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学记》中有这么一句话:“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句话形象地阐明了有效教学的关键,即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它包含了这样三种思想:一要注重引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师生关系才会融洽;二要督促勉励,但又不强制压抑,学生就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学生学***就会感到比较容易;三要打开学生的思路,但又不能提供现成的答案,这样学生才能独立思考,发展智能。

“和易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让我们明确了作为一个教师真正的角色,教师是启发者,是引路人,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而非给予者、灌输匠。教学的本知识如何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接受知识。

新一轮教育改革要求改变以往教育教学中强行灌输知识点、压抑学生学习的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关系紧张、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等弊端。真正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全人教育的思想,让教育回归到它的本质和远点,那就是培养人,培养各方面素质和谐、健康、全面、综合发展的人,一方面服务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培养人来服务于社会的发展。

要想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要借助《学记》“和易以思”的观点,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真正遵循和贯彻这样一种教育教学原则,有助于教师的有效教学和学生的成长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

第一,实施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各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即做到《学记》中所说的“善喻”。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只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真正贯彻启发性原则,以启发式教学法的思想为指导,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教学就能更贴近新课程的要求。

第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种活动组合而成的,只强调教师的教,就会使教师处于绝对领导的地位,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造成师生关系的极度紧张。新课程要求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和人格的健全发展。

因此,教育教学中要强调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做到“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和心理相容”,《学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立这种和谐关系的方法,那就是“道而弗牵”。

第三,摆正教师的角色地位。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行为和效果的重要因素。“和易以思”这一观点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教师既不能牵着学生鼻子往前走,不能强制学生学***受教师所希望学生学***识和技能,又不能代替学生,直接帮助学生获取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角色,他是一名启发者,启发学生学***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他是一名引路人,引导学生科学、快捷地认识生活、认识世界;他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全面、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相关阅读

  • 老友记观后感

    昨天终于看完了《Friends》也就是《老友记》也叫《六人行》,经典就是经典,主要是剧情非常好。真正的友情并不是两个人从来不吵架,而是吵完架之后能达成谅解,友情更上一层楼。完美的爱情也不是两个人从来不...

  •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精华15篇)

    我们为您积累了关于“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的有用资讯,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观影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的过程,我们在观看中会产生各种独特的想法。我们可以把这些精彩的想法记录下来,写进观后感中,这样能够考察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写观后感时,有哪些要注意的方面呢?我建议您将这个网站分享给您的朋友,让更多人受益!...

  • 花木兰观后感(模板15篇)

    全面介绍“花木兰观后感”的文章,欢迎继续阅读,希望大家能够认真思考。观赏作品实际上可以被视为与作品之间的交流,写一篇观后感最能够表达我们的想法和感受。为了向他人展示我们对作品的欣赏和体悟,我们可以用观后感来记录。那么,如何写出一篇独特的花木兰观后感观后感呢?...

  • 四渡赤水观后感(集合15篇)

    每个人对电影情节都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为了提升自己,我们应该将自己的观点写进观后感中。写观后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那么在写作品名的观后感时,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表达感情呢?为了帮助您,我们整理了“四渡赤水观后感”,并分享给您。如果需要后续访问,请将本页加入书签夹!...

  • 摔跤吧爸爸观后感集锦15篇

    “灵感之旅”观后感——领略无限启示观看电影《灵感之旅》后,我深受启发。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人物塑造、生动的场景描写和紧扣情感的剧情,给予了我许多珍贵的思考和触动。以下是我对此作品的观后感。首先,影片中的人物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命运。他们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