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国重器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2-24

大国重器观后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不同的文章可以用在不同的场合,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或许你需要"最新大国重器观后感"这样的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

3、纪录片中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杨建华师傅,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他有40多年的焊接经验,培养出来12个徒弟,他自豪的说:如果我把40多年的经验传授给这些年轻人,一定要比我强,将来我中国的企业发展、那还有啥愁的了。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理解他以工厂为家、以工厂为向导的工作精神。

我们要传承杨师傅这种精神。杨师傅对创新的理解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是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事。这也是一个创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今年,我厂单梁车间自主研发制造的22.5m压槽机和斜盖板成型机,以及我厂单梁生产线的建成投产,都体现了工人的智慧和创新。我们要鼓励大力发扬这种创新精神,争取更大的创新。

四。片中提到的工作人员之一苏建,长期记录了12000多个肘部,最后总结成卷,编译成软件。我们公司可以说不乏这样的机电专业毕业人才和工人师傅,那些从事多年起重机制造的师傅们,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方案汇总起来,然后有专业人才把它规范化、标准化,并固化落实创新,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创新会有一个新的突破。

5、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蔡惟慈这样讲:我们国家有一种偏颇,比较重视高学历,而不那么太重视高技术的培养,但是作为一个装备制造业的强国,如果只有研发方面的高端人才,那是成不了一个制造强国的,因为你所设计出来的东西,它都需要通过高技能人才把它制造出来。这也应对我们的企业,看一下无论是我们生产或是售后服务,我们缺乏的正是高技能人才,应该采取措施稳定员工队伍、培养高技能人才。

6、上海汽轮机厂总工程师阳虹这样说过:其实你有很多东西,高科技这个东西其实就是一层玻璃纸,对吧,你捅破这层玻璃纸,其实他给白菜萝卜差不多、是这样的一个,所以就是说你要想办法、或者说你也应该、也是有办法去摸透它的规律。我们应该引用她这段话,充分发动全体员工献计献策去捅破我们的技术、技能难关这层玻璃纸。

7号。吉安认为,传统制造业不再是企业保持发展的唯一动力。与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新服务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因素。我们的高质量服务月只是引用这篇评论。全公司掀起了一场让每一位员工参与的创新服务热高潮。

8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表示,企业从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是创新驱动、基础支撑、高端引领、绿色发展和走出去战略。这符合周总在质量月度动员会上提出的公司发展战略目标。

我们应不偏不离、脚踏实地的落实这五大战略任务。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改革的决定》为东风,在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和资金都迸发出来,充分流动起来形成合力,必将尽快实现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目标。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2)

题记:今天是圆通会议的最后一天。这次会议主题是变革!

根据财务数据和市场变化做出的战略调整。整体而言,个人感觉这次战略调整是正确的,虽然比我预想中慢了整整一年!圆通新价值观是“诚信、创新、共享”,在快递3、0时代这尤为重要,今年可以说是圆通的第二次创业!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对整个圆通家族新战略的理解和执行。相信xx圆通一定会有大的发展!

大国重器!国之重器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至今已有40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中国的gdp已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作为一个老领导人,美国有危机感,试图通过技术封锁、战争和军事同盟来遏制中国的发展。在这样的格局下,中国如何突破重围?中国制定了强国战略!

《中国制造2025》就是这个战略下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大国重器》第二季就是《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纪录片。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生动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艰难历程。目前,大国重型装备的平均技术水平可以理解为刚刚进入行业高端门槛,在一些细节领域达到领先水平。

所以纪录片的名字是“大国重**”,而不是“大国重**”!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强国战略的具体纲领,是中国经济从粗放型转型升级为精细型经济的第二次创业的行动指导!在这一战略实始执初,就受到了竞争对手的各种限制。这是创业过程中的第二次必要旅程。只有打铁,才能突破包围!

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道路注定是不和平的。让我们有信心和坚实的基础,做一个美丽的突破!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3)

观后感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缩短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次看到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我都感到无比自豪和激动,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骄傲。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弱、核心技术缺乏已是不争的事实,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

作为国家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被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企业要发展就要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道路,才能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4)

在马哲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纪录片《大国重器》。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与成就,作为建国以来第一部记录中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的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展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前景。每次看到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我都感到非常骄傲和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骄傲。

从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巨大潜力。从几十年前我国的装备不被其他国家认可,出口一台机器简直比登天还难,还要看尽外商的脸色,但如今世界各地的施工现场上都有中国制造的机械装备的身影,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每个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转变。

例如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丌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丌起的智慧创造。

再例如在世界上最大的磷肥选矿厂,这也是沙特**矿业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这个项目需要很多的设备,把几百家生产的设备集合起来,变成一套完整的设备,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设备系统,就无法做世界上工程的总承包,而在这个项目中有中国制造的机械在参与运转。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装备中国是整个中国发展的基本手段。

装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仅是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国家之间的竞争。过去中国是磷肥进口国,现在我们使用的机器核心设备已经完全国产化。现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磷肥出口国,这是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现在中国已经挤进全球225家承包商的行列。

这些发展离不开中国各行业的创新。中国有自己的研发体系,有些技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数控机床,它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数控机床在一个国家的发展对一个国家有很大的影响。我国目前各种设备都依靠自主研发。这些研发都是那些创新人才的努力,还有一些女性,这让我敬佩和崇拜。

中国在进步,由以前的进口到现在的出口仅仅在几十年之间,我们已经追上了世界发展的脚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我们不会让其他国家瞧不起我们缺乏独立技术。这是我们的能力。看到那些机器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时,我觉得真的是很震撼。

但是我们有些技术还是要依靠其他国家,还不能与世界上强大的装备制造国相比,例如美国和德国,我们还是要努力,我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影响,这不仅仅影响装备制造本身,还对新能源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抛开镜头中的亮点,我们需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5)

大国重器观后感1:

当看到《大国重器》播出v58项目产品在连云港码头装船的镜头时,作为拍摄的亲历者,我的眼眶不禁湿润了;“摆个摊位,放几张**,与世界工程机械巨头相比,简直就是不能看的产品”当听到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评价徐工第一次参加德国宝马展时,不禁有些心酸;当听到王民董事长说“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已经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时,作为新一代徐工人,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之重。

从美、欧、日主导,中国的位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到成为工程机械的重要出口国,稳稳占据“一席之地”,中国工程机械的“走出去”之路可谓越走越稳、越走越宽。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在“走出去”、“走进去”后努力“走上去”,以产业报国为己任,以技术创新为驱动,铸就了敢与国际抗衡的国之砝码、创造出了属于中国的大国重器。

在《大国重器》在徐工的六次拍摄期间,徐工国际化就不断传来好消息:2012年7月,徐工集团谋划布局全球市场在欧洲设立了研发中心;今年10月11日,徐工欧洲研究中心、徐工欧洲采购中心新址在德国北威州克雷菲尔德市正式启用;与此同步,美国、巴西等海外研究中心也正在筹划建设中,一个全球协同的徐工创新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徐工是一个有着70年光荣历史积淀和深厚底蕴内涵的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的原创主要在徐工。徐工也是靠着不断变革创新,才有了今天……没有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给徐工,我们要成为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还有差距,这个差距,要通过自主创新来填补”。正如王民董事长所说,正是凭借几代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汗水和智慧,中国装备制造规模今天位居世界第一。

2012年,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寒冬。面对全球市场低迷,以徐工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打破行业低迷,走出行业低迷。今年徐工已完成13.

出口额2亿美元,连续十年位居行业第一。

“起重机的吊装重量取决于背后的砝码,对于一个国家,砝码的轻重取决于自身的重量。”而中国装备制造人正是中国机械身后的“砝码”,要继续用”创新”吊起中国制造在世界的一席之地。

大国重器观后感2:

《大国重器》最近刚在**2台播完,我是通过网络电视台看完这6集的。观后感可归纳为4个字:“振奋,自豪。”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很差,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当然,没赶上的也不少)。在这方面,上世纪50、60、70、80、90年代的中国人付出了很多。中国许多老牌企业:

上海汽轮机厂、北京机床一厂、济南机床二厂等,历经风雨,都掌握了世界一流的技术,最终成为行业巨头。后来,振华重工、徐工、山推、正泰电器、双良等企业集团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知名企业集团。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工业国。中国有许多工业产品已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已由弱变大,下一步要由大变强。看看负责各种项目的中国人年轻自信的面孔。我相信这一天应当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为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我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理解给我们留下了历史的阴影。苦难感是50年代每个人永远不会忘记的历史印记。我希望祖国早日强大起来,人民的致富愿望是我们这一代人争取生活的动力。今天,我们这一代人已经步入老年,但我们看到,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终于成为世界上真正的强国。

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为祖国添砖加瓦,后来者在我们的基础上,建造起工业强国的大厦。

很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挤时间看看《大国重器》,尤其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里,那些“娱乐至死”的年轻人,保不定也是兢兢业业的从业者。个人自由和国家责任应该成为当今中国人的人生信条。

维护世界和平,用强大的国力造福人类,是中国的必然责任。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那些盲目相信欧美治国理论的人,应该从中吸取教训。

大国重器观后感3:

历史的车轮滚滚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中国制造业的艰难发展。30年前国务院颁布《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那时的中国,贫穷而落后,不过他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制造,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那时的中国有一句口号“自力更生”,他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打下中国的基础。

在《国之砝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个普通的焊接工人杨建华,他用智慧的双手,丰富的经验,坚持不懈的摸索,制造出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他用一名普通工人的创新与汗水打破了外国产品多年的垄断,制造的大型压缩机超过800台,为国家节省6亿多美元的进口投入,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创新啊。

当我看到徐州徐工,我的心充满了自豪,因为我是徐工。还记得徐工集团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时,当时的国外制造业已非常发达,而中国还是以进口国外产品为主,当中国工程师看到德国先进产品时,问他们:“我们可不可以拍张**?

”而他们的回答是你们可以全程录下来,但又悄悄的说反正你们永远也做不到。这是多么讽刺和讽刺,正是这句话激励了中国工程师10年。往前走海阔天空,他们用辛勤与汗水铸就了10年后工程机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12年宝马展中夺下最大订单,展现了徐工产品卓越的品质,令德国专家对中国产品的态度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我们用自己的产品在中国领土上建造我们的家园。王民总书记说:“中国工程机械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

”全速成长的中国企业已经不介意别人的态度与眼光。她叫孙丽,是徐工集团的一名设计师,在她身上肩负着世界上最大起重机4000吨起重机的设计,柔弱的肩膀,历经两年多的努力,迎来了那个最紧张的时刻,她的研发成果终于成功了,所有人欣喜若狂,这是工程机械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在丙烯塔安装过程中仅仅花费了5个小时,而在过去需要三个月时间来完成,这台机器之所以能够吊起巨大重物,离不开它身后更重的砝码,机器如此,国家更是如此。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6)

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老总和成千上万名掌握“默技术”的设计、生产人员,都是民族英雄、国家功臣。十分遗憾的是,片中的瓮福集团、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竟然都名不见经传,他们的掌门人何浩明、周建雄、管彤贤也都生疏得很。由此想到,我们的主流**应该调整思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宣传力度,扭转“重文体轻科技 ( 装备制造业应视为大科技的一部分 ) ”的国民心态。

至少应该达成这样的共识:片中何、周、管几位老总对国家乃至人类的贡献比任何一位星姐星哥绝不会小。莫说文体,就连人们普遍认同、张口闭口的“高精尖新”,也都要靠机械装备来实现,忽视机械装备,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吗?

还想多说几句。在我看来,宣传装备制造业,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展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总比过于重视军事装备好,更有利于国家形象。因为首先,任何尖端的**都是机械设备的产物。

人们对清末列强轮番入侵,往往只强调洋人的“船坚炮利”,却看不到其深层原因是他们拥有远比当时的中先进得多的装备工业;第二,军力毕竟隐蔽些为好,而工业装备则尽可以大张旗鼓地宣扬;第三,**终归是为害人类的破坏力,最终难免叙利亚“化武”的下场,而科技竞争,则是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合作共赢的。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7)

期待已久的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终于在中央台二频道播出了。身为一个长期在一家机械行业纸媒体工作过的退休人员,看过第一集之后,便心潮澎湃,无限感慨,禁不住大叫一声“好”!

这一集讲述的三家重型机械设备制造和总承包企业,大胆创新,勇于拼搏,敢于和全球顶级对手同台竞争,攻占世界技术高峯的成功事例,有力地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的无可替代的作用,每个细节都散发出凝聚民心、激励斗志的正能量。片名为《大国重器》,实际上也在宣示着装备制造业乃国民经济甚至整个国家的脊梁,堪称“强囯利器”、“富国金器”。

瓮福集团的故事很有说服力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3篇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3篇。他们不但战胜全球十七家强势竞争对手,成为世界最大的沙特磷肥选矿厂总承包方,取得巨大的成功:过去十年在国内造化肥、卖化肥总共赚的'钱,比不上这一个项目。还把其“无水氟化氢”专利技术以1.2亿美元的好价格转让给了南非。这里有个小挿曲很有趣:初次谈判时,瓮福开价1亿美元,并明确表示“言不二价”。南非不甘心,整整花了一年时间满世界搜寻,最后不得不回到谈判桌前,比原价增加20%,以1.2亿美元成交。原因无他:这是独家研发的专利,而专利本来就是无价的。同样动人的是,振华重工研制生产出20层楼高的港口岸桥后,不但直销到美国迈阿密和欧洲某些国家,还逼退了这类产品的名牌老厂韩国三星、德国克虏伯,美国更惨,他们的市场份额从70%直降为零大国重器观后感900字3篇读后感、观后感。看了这些故事,能不为之动容、为之狂喜吗?此外,湘电集团、振华重工研制的矿用超常装载力自卸车、钻井深度达一万米的全球技术水平最高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全球最大的5兆瓦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世界难度最大的钢结构桥、每台造价高达30亿元人民币的海洋石油铺管机,也都由于质优价廉,纷纷落户澳大利亚、美国、丹麦和阿联酋。这也同样令人不能不击节叫好,高呼“快哉”!那些客户可都百般挑剔,狂气得很,倒退几十年,哪会正眼瞧一下中国产品!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8)

10月26日下午,公司组织党员干部观看了纪录片《大国重器》第六集:制造强国。作为公司一名普通制造部门的员工,观看后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该纪录片该介绍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更多介绍了处于一线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们。记录了他们的智慧和背后默默工作的艰辛,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更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而那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则是生产主体,他们的工作不应该被人遗忘,被人不屑一顾。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自身产业专注精神,不断的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延伸专业的价值链,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系统服务几个方面,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同时,不断的巩固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头。这部纪录片为我们展现我们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同时,也展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尽管现阶段实体经济形式不乐观,制造业不景气,但我们不应悲观,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投身于这个行业,努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优势,实现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中国梦。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9)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纪录片大国重器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国重器》是由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制作的大型高清纪录片,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成就,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我觉得中国的材料,工艺,以及最基本的装配工人的素质都是待以提升的。

把国外的图纸,原封不动的拿给中国企业加工,有时都不一定能成一套完整的机械。

1:材料。在中国很常见的钢,有一种叫q235,就是屈服强度为235的钢。在国外的设计图纸中,屈服强度300多,400多的钢很常见。

中国也有能力生产出300多,400多的钢,可是论企业来说,成本太高,因为你得特意从钢厂订购这种钢材,钢厂也得特意生产出这种钢材。对跨国企业来说,还不如从本国订购钢材,再运过来呢。

特种铝合金等中国生产不出来的材料就不说了。

材料上的一小步,机械上的一大步。

2:工艺。有很多很多的工艺,中国还做不出来。就是把国外的东西,都给你,让你加工,都加工不出来,焊接变形,国外产品解决了,你没找到窍门,就是做不出来。你可以截短,再焊上个横梁,可以达到要求,可是那一大块钢梁,你成本就上去了。

3:装配工人的素质。把成套的零件,放在一起,有些工厂就是不行,就是装不上,零件误差都符合零件要求,装配误差也符合要求,可就是装不上。

我觉得想改变,我有几点建议:

1、收购。国外有很多工厂,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国家可以给国内的企业提供贷款,收购这些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不赚钱,甚至赔钱,可是宝贵的技术资料,最宝贵的人员(工程师和技术员,以及工人),都会令企业能力上升一大截。

2、国外设立研发中心,不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人,应该也有差别,利用不同的教育体制培养出的思维,来解决问题,我觉得靠谱。

3、国家投资,建设大型装备。比如航母,可以快速提升中国企业形象,有些外国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中国企业,这种大型国产装备一出来,可以让外国人正视中国,为开拓国外市场,有着良好的意义,还能增加工作机会。

4、国家调控。有些好企业,可能是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苦于与国家发展方向不同,或没钱并购外国公司,资金短缺,可以提供低息,无息贷款。

5、大专院校。应提高补助标准,校企联合,有利有弊,有些院校,教授都跑出去拉赞助。应提高补助标准,让大企业来找教授,共同研发。或者让教授与其研究方向相同的中小企业合作,共同进步。

不悔少年,浅见拙识,望请批判。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0)

这影片中能突出现代社会企业的紧迫感,心酸,努力,创新,追赶,领先等情节。从第一集国家博弈到第六集制造强国。对我的感触很大,能在表面看出一个国家由落后走向强盛的波线。

在另一方面影片表面上我们对那些企业感慨不易。但是我们还可以在另一方面看出,中国还有点自己的东西外,更多的是紧迫感。如果这个影片能拍到50集,那中国才算真正强大起来。我们这些是世界领先的企业,其依赖核心还是国外,大部分依然是粗活。中国也许军事航空方面有些技术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能够大规模相对廉价的生产,大型舰船发动机的生产,客机发动机生产,战斗机的发动机的生产,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以及各种尖端科技的研究和普及能力等等。

当然也有许多比较高端的装备,比如嫦娥3号和玉兔月球车的电容和太阳能电板。能承受在-100℃到+100℃环境里长时间工作而不被影响还普及社会当中。这就是企业努力和奋斗创新的成果,这就是不日不夜的研究创新和实验加失败最终才能出合格的高端产品,缩短差距,这都是走向强国的必走之路。

我们只有不断劳动创造,而决不是整天埋怨,只有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才能支撑起中国的支柱。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的强盛在于工业,工业在于装备制造,装备制造在于创新,创新在于人才。

建设强大的国家就是我们永不退色的中国梦,这个梦想正在实现,因为有我们在。好好努力活着,我们都会看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