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_[实习报告]精选

发表时间:2022-01-31

【www.bijiaogao.com -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

好的工作报告能让领导对你影响深刻,写好工作报告可以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报告的格式与规范你都一清二楚?能帮助你大家的或许就是《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_[实习报告]精选》这篇文章。

关于农民收入现状及对策的调查报告_[实习报告]

加快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问题和中心任务 ,也是农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WTO的加入,农民增收缓慢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和农村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究竟农民收入现状如何,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症结何在?以及怎样应对入世带来的挑战和ss机遇?02年4月份开始,我所在市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历时2个月的时间,深入全市10个镇处、50个村庄和500个农户,采取听汇报、入户调查和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全市农民收入现状进行了认真调节器查,有关情况如下。

一、农民收入现状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取得力措施,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确保了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据统计,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308元,比上年增加295元,增长9.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1206元,比上年增加126元,增长10.4%;人均家庭经营收入1944元,比上年增加169元,增长8.7%人均转移性收入及财产性收入152元,与上年持平。其主要特点是:

1、全市农民收入呈恢复性增长。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连续三年下滑的情况下,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有所反弹。199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4.6%,99年6.6%,2000年6.3%,2001年反弹明显,达到9.8%。全市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面,一是非农收入增长较快。据对10个镇处、50个村庄、500个农户抽样调查来看,2001年500个农户非农获得的收入为171.5%万元,人均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5%,比上年增长6.2%。其中外出劳务收入增长迅猛,总收入达125.2万元,占农民非农收入的73.1%,外出劳务人均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2.3%。二是畜牧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的比重增加。据抽查500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畜牧业收入137.8万元,占家庭收入的23.7%,比上年增长17.5%,人均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4.5%。三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进一步扩大。据抽查的'500个农户调查统计,2001年500个农户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28.1万元,比上年增长5.3%,人均家庭经营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为5.1%。

2、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据调查,由于自然环境、劳动者素质和产业结构调整差异等原因,造成农民低、高收入农户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以从事粮食种植业为主的农户164户,占调查总户数32.8%,家庭人均纯收入1298元;以从事果业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51户,占调查总户数30.2%,家庭人均纯收入2431元;以从事疏菜生产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116户,占调查总户数23.2%,家庭人均收入4052元;以从事养殖业为主,兼种粮食作物的农户33户,占调查总户数6.7%,家庭人均纯收入3120元;以从事二、三产业为主的农户36户,占调查总户数7.2%,家庭人均纯收入5213元。再从他们的收入结构来看,同是第一产业,收入不同。低收入户生产结构比较单一,主要从事粮食种植业;高收入户的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得较为合理,粮经比例适当,产出效益较高。据500个农户抽样调查统计,2001年低收入户一产人均民入1132元;中等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2818元,是低收入户的2.5倍;高收入户一产人均收入3495元,是低收入户的3.1倍.

3、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喜忧参半。据500个农户调查统计来看,2001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1892元,比上年增加264元,增长14%。生产费用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近三分之一,达到29.6%;生产消费支出占农民家庭总支出近三分之二,达到62.6%;缴纳各种税费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4.67%;食品、衣着和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占生活消费的50.3%,其中食品支出比上年减少10.6%;衣着消费支出比上年减少2.51%。用于居住消费、医疗保健、文化教育和交通通迅等项目的消费继续呈上升趋势。居住消费支出、医疗消费支出、文化教育消费支出、交通通讯消费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6%、3.5%、5.6%和8%。WwW.bijIaOgaO.COM

二、 制约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通过调查来看,我市农民收入虽有一定增长,但随着我国加入WTO,下步农民收入仍面临许多制约因素。

bijIaogao.com其他人还在看

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_[实习报告]精选


关于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探讨_[实习报告]

当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努力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千方百计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始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次重要任务。也是党和政府的一贯政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民的最大愿望和迫切要求。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增收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XX镇当前农民的收入状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要采取什么对策、措施增加农民收入,本文试作浅探。

一、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缓慢的主要原因

1、农副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增产不增收。据调查,一九九七年以后,粮食产量逐年增加,而粮价一再下降,一九九八年粮食价格是每担五十五元,九九年是每担五十三元,而二○○○年至二○○二年幅度是在三十六元至四十元左右。这些数字表明,粮价下降的速度快于产量增长的速度。这是导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没有抓好,运用新技术改善农产品质量、品种,提高价格、降低成本方面做得不够。我镇的山地开发种植优质水果进展缓慢,虽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达成了共识,但如何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遇到了不少难题。由于信息等服务工作跟不上,出现了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了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供过于求,打击了农民参与农业结构,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3、农民收入渠道单一,来自于第二、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过小。农村和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都在减小。由于城市国有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造成下岗职工不断增加,城市安排再就业压力很大,更何况农民劳动力。如果剩余的'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出路,农民增收会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严重滞后,直接影响增加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

二、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1、必须加大力度调整农村生产布局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解决农民“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要使农民增收,就必须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围绕“品种优化,规模调大,效益调高”来做文章。学习外县(市)农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产品和农业产业化成果,以求加快我镇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一是要调整粮食品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优质高产品种,提高粮食品种的优质率,提高效益。二是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三高”农业。如我镇根据近几年的实践,比较适应种植台湾红茄、青瓜、荷兰豆、香芋等反季节蔬菜,适应市场的需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三是引导农民大搞山地开发,将荒山野岭开发种植优质水果,提高山地的利用价值。

2、搞活农特产品流通,切实解决“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加快农村市场建设,畅通商品流通渠道,降低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农村市场发育程度低,商品流通渠道体制不畅,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不能及时地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出,使家庭个别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实现其价值。加入WTO后,农产品“卖难”的矛盾可能加剧。我们要坚持市场为导向的改革,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确立农户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同时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积极作用,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中介组织,使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大市场相联系,妥善解决结构调整无从下手,农产品卖难,农业比较效益低等诸多问题。鼓励中介组织放开眼界拓展经营领域,从简单中介逐步向高层次领域延伸。同时二0 0一年度,我镇成立了一个农特产品流通协会,专门负责解决好我镇农产品在收购、销售等方面遇到的难题,并根据各类农产品的不同特点和供求状况,采取相应的方式和步骤,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同时监督各个体老板在产品价格及收购质量等方面做到公平、公正、合理。维护了种植户的经济利益,提高了经济收入,带动了农民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去年,据我镇农办统计,我镇种植水稻与“三高”农业面积的比例为4比6,即种经济作物为60%,从而调整了农业生产布局,为农民增收奠定基础。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 关于工作报告的范文


农民收入调查报告-暑期社会实践现在农民收人主要来源于粮食作物的兑换。小麦、玉米、水稻等是农民的生活资料,在卖出的同时定要留下一半甚至一半以上作为年的口粮。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自然是农民经济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指花生等种植较多地区)。粮食收入以后,该卖的卖,该留的留,农民便可有四五千元的收人。

副业养殖也是农民的收入之一,在农村几乎每家都养两三头猪,此外还有牛、羊、鸡等家禽,这些卖掉以后大多又有了二三千元的收人,所以农村一年毛收人在六七千元,在种植上除去种子、化肥、灌溉等方面,在养殖上,除去幼苗、饲料以及家禽的医药费等,农民一年净收入也能有四五千元。这个数字还是可观的。

可是农民拿着这些钱并不是很开心,接下来钱就要向外拿了。到了年底每年必不可少的是村统筹、提留。家里孩子增几件新衣服,那拖拉机的大轮子用了好几年了也该换了。剩下的要全部给孩子来年的学费、生活费,或许到了春节还得借些才能过个好年。

要是遇上了灾荒,天气不好,收不到粮食。交完公粮,剩下的恐怕填肚皮都不一定够。要是万一家里有个人生病,恐怕不借钱是看不好了。这借来借去,家里就欠债了,以后的每年得节约,少吃几顿好饭,少穿几件新衣服,还了钱,才能松口气。

农民收入除去支出,剩下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万一有了天灾人祸就得借钱,可这也不是办法,借了钱总得要还,孩子读书开支最厉害,要赶上了某些乱收费的学校,农民更是苦不堪言。

国家政策整天在喊减轻人民负担,减来减去农民还是被压的喘不过气。政策关键要落实。随着中国将加人世贸组织,外国粮食将进人中国市场,粮食价格将大幅度下降,这样农民收人减少而支出不会有多大变化,农民负担将会更

XX乡XX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_[实习报告]模板


关于XX乡XX村农民收入情况的调查_[实习报告]

3月5日至10日,我到XX村驻点,认真开展“七个一”活动。在此期间,我进农家门,听农家言,知农家情,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重点对XX村10户农民的生产和收入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抽查。目前,农民最盼的是增收致富,最缺的是科学技术和生产资金,最怕的是假种子、假农药、假化肥和自然灾害,最怨的是加重负担。现将有关调查情况综合反映如下:

一、关于XX村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XX村滨临长江,有368户农家,总人口1347人,总劳力为502人,旱地面积3647亩,全村以种植业为主,主要品种有玉米、黄豆、棉花、辣椒、梨子。全村去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其中人均纯收入3000—5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0户;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80户;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100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168户。

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口总数为39人,去年人均纯收入为1443.8元。总劳力数为23人,其中务农劳力为20人,占87%,常年务工劳力为3人,占13%;在校学生为10人;老人为6人。人均纯收入2000—3000元之间的户数为2户;1000—2000元之间的户数为5户;1000元以下的户数为3户。

从调查的情况看,XX村农民收入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民收入水平低。10户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只有1443.8元。如果除去日常生活、小孩读书、生病就医费用,加上婚丧嫁娶等人情世故,农户所剩无几,甚至入不敷出。大咀乡长江村一农户去年家庭纯收入5780元,仅用于2 个孩子读书的费用就得1200元,占家庭纯收入的21%

2、农民增收渠道变窄,难度加大。XX村大部分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传统的粮、棉、油等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区直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加影响了农户通过劳务输出获取现金收入的出路;乡村大部分企业经营亏损甚至关闭也制约了农户收入的'增加。

3、农户货币收入比重低。在调查的10户农民中,人均纯收入2000元以下的农民,其卖不掉的农产品占了其收入的10—30%,即使全部卖掉,也是亏本贱卖。部分农民收入中以实物为主,货币收入相对较少。为了生产和生活,部分农民常将农产品换取部分生产资料和必需的生活用品。

4、农户收入不平衡。少数农户的高收入掩盖了不少农户收入下降的真相。长江村一农户年均纯收入万余元,而在同村的有些农户已到赊米、赊油度日的地步。

二、制约农户增收的原因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范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6篇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一):

一、农民收入状况分析

1.农村土地利用率低,创造的价值少

种田收益少,土地利用率低。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的产品价格低,90%的农民认为种地越来越不合算,所以农民种地的进取性不高。今年状况稍有好转。

农村土地利用率低,所利用的土地创造的价值很少。农民大多从田间收入一些传统的粮食作物,从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来看,除去成本以后,所剩不多。

2.农民实际收入低

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的实际收入很低,人均年节余仅125元。按家庭收入有否节余分布看,无节余甚至是入不敷出的农户比例占61%,收入高的农户集中在少数。有33%的农户基本无节余,每年的收支勉强能持平。

在无节余的农户中28%的农户则是每年辛苦劳动不仅仅无剩余,反而要靠借款、欠债维持生计。这部分农户中,约有8%的家庭是因为家中有孩子上大学的费用过多而造成负债;而剩下的20%的家庭的情景则让人心痛:家中没有象样的家具,房子低矮、漆黑,有许多人还表示因为缺钱,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上医院看病的。

节余的农户占39%,其中人均节余额在500元以上的农户比例为6%;人均节余额在200―500元的农户比例为9%;剩下的24%的农户人均节余额都在200元以内。

3.农产品转化率低、加工增值少

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调查结果证明,农民生产的农产品作为商品部分的(占农产品总量的28%)是自我食用部分(占农产品总量的72%)的约13。

农产品加工增值少。对于出售的产品,95%无任何加工而直接销售。在5%的加工部分,加工程度很低,如将黄豆加工成豆腐,将大米加工成年糕等,创造的农产品附加值少。

4.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少,外出打工收入低

调查中发现,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困境:一是农村劳动力已经出现了较大的剩余。尤其是在以产水稻为主的江夏区大桥乡,村民们说:我们每年就忙那么几阵子,合起来也就两三个月吧。二是农民在非农领域就业难。在所调查的地区,乡镇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不景气,吸纳剩余劳动力的容量有限;农民自身资金积累少,缺乏技术,做生意、办工厂困难很大。三是剩余劳动力大多选择外出打工,但获得收入较低。调查结果显示,外出打工的农民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56%。但据外出打工的农民讲,他们出外打工都是干重体力活,辛辛苦苦做一年,只能收入1200元左右。

5.生产成本高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成本高。在所调查的五个区域,农民从田间获得的年收入不足350元人,而肥料、种子、生产工具和灌溉、脱粒等生产成本合计高达105元人,若计算劳力支出,生产成本就更高了。

6.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多

调查发现,农民在生产过程中承担了许多不合理的经营性支出:某些农村基层组织与所谓的服务农民的经营性公司相结合,经过垄断经营,或明或暗地提高农民所需生产资料的价格。一农户反映,某粮种的实际价格为2元包,而那些组织摊派过来必须要4元包。农民信息相比较较闭塞,政府又在致富信息上指导不多。调查中我了解到,有的农民轻信了一些小报上的虚假信息,被骗去了不少的钱财,也有的因为投资的项目不切合实际而赔了本。

7.落后的消费意识造成不合理的消费支出多

不合理的消费支出主要表现:一是农村重人情,婚嫁寿葬的支出多。过分强调人情的礼尚往来给不少家户带来不必要的负担,你花3000元,我花5000块,攀比现象严重。二是农民平时省吃俭用,而逢年过节支出过大。三是部分农民有抽烟、喝酒、赌博等不良嗜好,并且越是贫困的地方这种现象越严重。

二、农民收入不高的原因

1.部分农村基层组织对工作的思路不明确

71%的农民认为,收入不高的最主要原因是基层引导不力。部分农村基层组织认为农村的生产由农民自我负责,放弃了对农民生产的引导。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的今日,农民发展经济,需要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引导。如果农村基层组织在工作思路上不以引导农民发展经济为中心,那么农村的工作就难以做好。

2.农民的效益观念不强

农民在生产中没有注意农业种植结构的合理性。调查数据显示,农产品中粮食居多,粮食作物的产量占了农产品总量的74.5%,而一些相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经济作物种植的比例却不到5%。

3.农民文化素质水平低

调查数据证明,高中及相当学历的仅占13%,小学及小学未毕业者,其比例高达48%。以上只是理解基础文化教育的情景,而事实上,掌握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的人是很少的。

三、农民增收的潜力

1.农民盼望致富的迫切心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创造财富的源泉[由Www.bijiaogao.com整理]

在所调查的地区中,60%以上的农民表示为了能够在闲暇时赚点钱,他们什么活都愿干。据出外打工的农民介绍,为了早日富裕起来,他们愿意用自我的辛勤劳动去换取低廉的报酬。

2.农民已经启蒙性地理解市场经济意识

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农民经过报纸、电视、收音机等媒体的宣传,出外打工者的切身体会及身边发生的事情等方式,自觉或不自觉地理解了许多市场经济的信息,思想意识也开始有启蒙性地转变。

3.富饶的土地是农民致富的物质基础

农民的收入较低,但他们所赖以生存的土地仍然具有极大的活力。只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对土地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土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必将为增加农民的收入供给稳定的保障。

4.国家已具备加大对农业投入的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经济上已具备了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产业化引导和扶持的经济实力。

5.农产品加工潜力大,市场需求大

在实际生产中,农产品附加值的增长与加工深度成正比。比如小麦,0.2斤小麦值不了0.1元钱,但加工成面粉就能值0.2元钱,再做成馒头呢,就能卖0.4元钱,若做成面包,大概就会再增值到2块钱,但如果哪位老先生用它作成了面人(玩具),恐怕就能卖7、8元钱了况且,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农产品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四、对农村工作的几点提议

1.基层组织要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工作

发展农村经济是搞好农村一切工作的源头,农村基层组织应据此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前期准备的工作上,各级组织应当做好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各种服务工作,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应用、市场意识、技术信息等的引导,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放宽农民进行其它生产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县、乡(镇)各级政府应当提出具体的发展经济和农民增收的目标,并结合当地实际情景,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在资金和技术两个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上,供给政策上的支持。

2.根据自愿原则,相对集中土地,构成规模经济

村里在进行土地调整时,留足农民要种的田,将愿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土地尽量集中在一齐,经过招投标的方式,将集中后的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给种植(养)大户经营。由于大户专业经营,规模大、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能够使成本降低,效益提升,土地的潜力得以充分挖掘。需要注意的是:在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转让自愿和联产承包职责制不变的基本原则。政府要作的只是引导,切不可强制执行。

3.引导农民建立合作性服务组织

农民合作组织应按市场规律建立成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应参与市场竞争。为了避免垄断,应允许自发地组建多个实体,竞争服务。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以服务农民为宗旨而开展,包括科技、购销、加工、储运、资金等服务。

据调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90%的村民是菜农,若能建立农民合作组织,在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对农户供给相应的信息与服务,或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蔬菜消费市场进行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综合经营,将必然提高菜农的收益,提升产业化水平。

4.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从农村的实际情景来看,农村经济的发展应当以农业作为根基,牢牢把握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在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产业布局上下功夫,经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以武汉市建设乡新集村为例,该村依托武汉这个极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居民的收入在所调查的地区中较高。但该村的蔬菜产业化程度低,仍以农户小规模经营为主,品质单一,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小。该村能够优化产品结构,对中低档蔬菜扩大产业规模,与口、武昌、青山石化等大型蔬菜市场加强联系,逐步将其建设成为武汉的中低档蔬菜基地;同时,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联系,发展高科技蔬菜、反季节蔬菜,供应武汉各大酒店。

5.继续在农村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

对于农村的改革,还有必要继续倡导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农户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虽然可能暂时地拉大,但先富起来的农户和地区能够起模范带头作用,引导并带动其它农民和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调查对象中,有一农户家产达三、四百万,户主是一个包工头,他的发展也只是短短四、五年的时间。由于他的辐射作用,周围的村民随其打工,也增加了不少收入。象他这样有经济头脑、市场意识强的能人,在农村中并不少见,但因为资金、技术、政策、土地等生产要素条件不具备,他们的潜能无法完全释放。如果县、乡(镇)政府领导将这些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让他们首先富裕起来,他们就能在农民增收中更好的发挥骨干带头作用。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起来的人再引导单个的农民向农民合作组织或农业公司等转变,这样能够加快农业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步伐。只要农民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并且能够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办事,农民的收入就能够提高,农村就能够富裕。没有农村的富裕,就不会有城市的长久繁荣。我们吃的穿的都要靠农民耕种,真诚地期望农民早日富裕,农村和城市共同繁荣。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二):

1、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困难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十分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十分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仅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到达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到达12.2%。即使研究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到达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仅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到达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能够超过5%,可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一样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一样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所以,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本事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靠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本事。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景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确定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异常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引导、协调、服务功能滞后,不能有效地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一是信息服务滞后,手段缺乏,不能及时给农民供给各种市场信息和致富信息,使农民无所适从,组织生产难,进入市场难。二是技术服务跟不上。原因是部门管理制度不完善,科技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使科技人员缺乏事业心和职责感,主动上门服务意识差,其结果是科技人员得不到实践,农民得不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异常是高新技术应用上,技术与生产严重脱切,导致农民增收难。三是信贷部门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措施,一家一户贷款困难。调查发现,多数农民都有强烈的增收意识,并有一些可行的增收项目,但苦于没有启动资金,而难以上马。

(4)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此刻农民都期望自我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能够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供给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忙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取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进取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进取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三):

一、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

对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进行认真梳理和分析,是增强农民增收工作的针对性,增强农民收入稳定性的前提。从此次调研情景看,目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和困难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具体表现出农民收入水平偏低、差距拉大、速度缓慢的特征。

(二)农民的生活支出不断增加。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支出逐年在增加,其主要原因是急剧的市场化导致农民生活和生产费用大幅度增加。这与低水平的收入和收入增长缓慢极不相称。所以,农民收入增加低于支出增加不平衡的现象比较明显。

(三)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力图经过调优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由于农民自身对接市场本事弱、信息少,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目前农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增收空间尚未彻底释放,农业生产收入还很低,甚至没有什么收入。

(四)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究其原因,主要有:从农民自身意愿看,一方面由于农民对就业收益期望值较高,另一方面由于农民尽管有就业冲动,但就业适应性较差。从企业用工看,企业认为本地农民不好管理,对超劳动时间、超强度的工作不易理解。所以,我们的农民难以充分业变,就业困难很大。

(五)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据统计,农村文盲半文盲的农民占绝大多数,即使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农民,绝大多数缺少必须的技能。所以,在农村中,无资金、无技术、无项目的农民人数最多,创业无心、创业无门、创业无能的现象十分突出。

二、制约农村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农民增收如此困难究其原因,农村本身还存在一些障碍性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受群众生产习惯、市场意识以及龙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种植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一些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如蕃茄、优质杂粮等,总量还很小,种植业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畜牧业没有做大做强,样样多,样样少,没有规模优势,还没有成为农村经济的主导和农民增收的主体。异常是水产业,虽市场前景看好,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发展。

(二)人的因素。突出表现为文盲半文盲的农民较多,劳动者素质不高。多数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市场的本事差,缺乏进市场、闯市场的劲头,满足现状,小富即安,不富也安;部分基层干部的素质和本事还未能完全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要求,沿袭着传统的工作抓法,缺乏研究产品流通、研究市场、研究技术服务的本领。

(三)政策因素。突出表现为由政策推动农民增产增收的效果不够明显。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但除了全面取消农业税外,我们的农民切切实实得到的实惠较少,农村和农民状况变化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科技因素。科技因素的影响体此刻两个方面:一方面体此刻农民身上,我们的绝大部分农民不懂也不会用新技术,一些新的技术也不愿理解,年复一年地沿袭着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不变;另一方面体此刻科技服务体系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农业技术人员不足,服务机制不活,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面较小。

(五)资金因素。首先,我县财政收入很低,财政自给率还不足4%,所以,每年的支农资金十分有限,乡村两级的经济实力更为脆弱,支农尤为乏力;其次,信贷政策不宽松,担保条件比较苛刻,贷款的投放面和投放额还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的资金需要。再者,能够争取上级扶持的农业项目较少,进入农业领域的社会资金和工商资本也比较少。所以,资金投入不足一向是制约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六)农户信息不灵。改革把农户推向市场经济的前台,农户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成为了相对独立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景下,农户正确地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但就目前而言,农户信息不灵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与提议

在现阶段,农民是否能够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如何,不仅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并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情绪,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农民增收问题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并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在解决这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明确指出,全党必须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四):

我国是一个拥有13多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以上。人们的生存,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民。此刻农民收入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热点问题,一个难点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有了很大增长,但不一样时期和不一样地区农民收入增长不是匀速的,就全国平均而言,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4年,为超常增长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5。9%。第二个阶段,1985-1990年,为波动增长时期,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4。2%。第三个阶段,1991-1996年,农民收入反弹回升,1996年比上年猛增9%,是90年代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第四个阶段,1997-2000年,为缓慢增长时期,表现为增幅逐年下降,维持缓慢增长。连续4年增幅下降后,200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2366。4元,比上年回升2。1个百分点,实际增长4。20%,属于恢复性增长。

一、调查问卷:

1、您家乡的居民的住房大多是?

(1)平房(2)楼房(3)别墅

2、您家乡的发展状况如何?

(1)发达(2)不发达

3、您家乡的乡镇企业数量如何?

(1)很少(2)一般(3)很多

4、您家有多少人口?

(1)3(2)4(3)5(4)6

5、您的家庭收入平均每年是多少?

(1)3000元以下(2)3000-3500元(3)3500-4000元(4)4000元以上

6、您的家庭收入来源?

(1)农作物(2)外出打工(3)经商

7、您的家庭开支最多的是?

(1)家庭生活费(2)孩子教育费(3)医疗费

8、您家有多少人参加了医疗保险?

(1)无(2)1(3)2(3)所有

二、调查分析

1、农民收入问题的现状和困难

由于农民的收入本来就较低,加上生活支出不断增加,农业结构调整成效尚未充分显现,农村劳动力难以充分就业,农民创业意识和技能薄弱等,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当低,增收十分困难.我们调查显示:

1)农民绝对收入水平较低。2003年,全国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2622元,折合为320美元,平均每一天不足1美元。更值得注意的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其收入水平比全国平均值还要低得多。按照人均635元的贫困线标准,2003年年底全国尚有2900万绝对贫困人口。如果按照人均825元(100美元)的标准,则全国有9000万左右的人口低于此标准,而这个数量大于欧洲任一国家的人口总数。2003年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字,同2002年相比,不仅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80万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人口,虽然不属于统计中的贫困人口,可是收入水平很低,仅仅略高于贫困线,只要气候等生产条件稍有不利变化,就会陷入到贫困人口的行列中去。这部分贫困人口和准贫困人口的收入提高,将受到自然和经济基础条件的约束,难度十分大。近年来,减贫速度不断减慢。

2)增收速度缓慢。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缓慢,表此刻两个方面。一是同过去的情景比速度大大降低。改革开放的前6年,农民人均收入的年增长按可比口径计算在14%~20%之间。而1997年以来平均仅有4%。二是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比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人均GDP为4460元,大约相当于540美元,按农业人口折合为人均3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人均GDP要到达3000美元。农村人均要实现这个目标,每年的增长率要到达12。2%。即使研究到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将农村人均GDP的目标确定为社会平均水平的一半即1500美元,每年的增长率也要到达8.4%。同这个要求相比,实际发展速度要低得多。

3)城乡差距加大。改革开放以来的25年中,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年份有16年,而城乡差距缩小的年份仅有9年,缩小年份主要集中在19781983年和19951997年的两个阶段。其中的主要原因,在前一个阶段是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提高,而在后一个阶段则主要是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城乡收入比例在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为2。56:1,1983年缩小到最低,为1.82:1;然后不断扩大,到1994年到达了一个新高,为2。86:1;然后降低到1997年的2.47:1;从1998年开始,逐年显著扩大,2003年扩大到3.23:1。近几年来,尽管诸多因素都很有利,农民增收速度能够超过5%,可是仍可能落后于城镇居民,使城乡差距继续扩大。

4)地区发展不平衡。不一样地区之间农民的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并且这种差距没有缩小的趋势。总的说来,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从东南沿海向西部内陆地区递减的趋势。上海、北京和浙江的农民人均收入水平,是西部云南、贵州、甘肃和陕西等省的3~4倍。由于城市居民在不一样地区之间相对差异较小,所以,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呈现出明显的由东向西的递增趋势。即东部沿海地区城乡居民收入差别较小,而西部地区城乡差别更大一些.

2、造成我国农民收入问题的原因

1)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一是文化素质较低。据调查分析,农民劳动力中,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6%左右,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高中文化程度的约占20%左右。二是思想僵化,心理承受本事较差。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不敢主动出击,存在等靠思想和过份依靠政府心理,瞻前顾后,怕担风险,不敢大胆地调整产品结构,不具备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本事。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对市场把握不准。从调查情景看,多数农民不了解和掌握市场行情,对市场需要什么,既不去研究,也不会去搞深入细致的调查,捕捉不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在组织农业生产时,不是先看市场后抓生产,而是今年的生产看去年,对市场确定不准把握不准,造成的结果是什么赚钱种什么,种出什么就赔钱。

2)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还跟不上形势要求。总体看,一是特色主导产业总量小,覆盖农户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还不高,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力弱,农村经济组织化程度低,大部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还没有真正构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产业化经营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低,初级原料生产比重大,大部分农产品基本上是从农田到市场,缺乏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高科技含量产品少,加工增值率低。二是结构调整还只是停留在规模扩张上,缺乏在内在质量提高上下功夫。以蔬菜为例,近两年来,有的地区蔬菜种植异常是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连年快速增长,为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种植结构雷同,品种特色不明显,科技含量不高,大路菜多,贮藏、保鲜、深加工及包装、运输等严重滞后,如不抓紧研究对策,将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结构过剩,应引起高度重视。

3)农民的负担比较重.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大部分农民家庭都有两个孩子,孩子要上学会需要一笔很大的投资,此刻农民都期望自我的子女能上大学,不一辈子像他们一样只是个农民,供一个子女上大学几乎要花掉农民家庭三分之二的开支;家庭长辈的供养也需要一笔的开支.除此之外,还有农作物每年的成本开支.家庭生活费,子女教育费,农业成本费,三个最基本的方面的开支累加起来,对与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生活就难上加难了.

三、调查体会

我国农民数量如此之多,要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要带领农民奔小康,要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对策有:

1、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要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农民自身的素质.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下乡组织农民技能培训,打破思想僵化的局面,让农民大胆尝试,自主创新,随机应变,让农民更多更早的了解市场的最新信息和动态.收入来自与农民,农民必须从自身做好.

2、推进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挖掘农业内部潜力。这是农民增收的基础。要面向市场,依靠科技,发挥比较优势,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一是在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大力发展优质农产品生产的同时,切实抓好质量安全管理。二是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构成优势产业带。三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四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农村服务业,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充分发挥对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

3、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途径。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能够增加农民的资源占有量,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扩大农产品市场需求,同时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一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小城镇,壮大县域经济,为农民供给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的引导和管理,把农民进城务工当成一项产业来抓,促进农民工跨区域流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4、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帮忙农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降低农村经济发展成本,促进农民增收。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应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每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事业经费应向农村倾斜,以逐步缩小城乡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方面的差距。二是对农业、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尤其是要配合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进取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方式,逐步建立对种粮农民生产直接补贴机制。

5、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一是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坚持依法征税,加快乡镇机构改革,尽快取消农业特产税。二是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体系,进取探索对农民的补贴机制。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和卫生体制改革,进取探索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五):

农民工工资问题调研报告

我国城市建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推动了建筑业蓬勃发展,建筑业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接纳农民工的主要行业。仅*市的农民工数量已达6万多人。农民工的辛勤劳动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农民工的工资却常常遭到无理克扣和无故拖欠。虽然一向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明确要求,要切实解决建筑业存在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但建筑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情景仍较严重,仍为目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难题。本文在具体分析建筑企业用工现状和拖欠农民工工资成因的基础上,试图对建立解决建筑领域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长效机制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析。

一、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现状

(1)工资支付情景

由建筑施工企业直接招用的工人,工资基本能够按月足额发放,项目部(俗称重包或大包工头)一般不直接雇佣农民工,而是采取劳务分包给作业队或工班长(俗称包工头),经过工班长使用农民工。工资支付由项目部根据工程分包协议将工资款拨付给作业队或工班长,再由工班长支付给民工。因受建筑工程施工、验收和结算阶段性的影响,目前普遍采取按月支付部分工资(生活费),年底或工程结算后兑现工资方式。工程结束后,项目部与作业队或工班长最终结算,并支付剩余工资款,再由作业队或工班长根据工作量将工资发放给民工。

(2)对农民工日常管理情景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主要采取项目负责制,项目经理全权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但由于项目的专业劳务由项目部分包给作业队或工班长,个别作业队或工班长还存在再次分包现象,出现三包四包情景。专业劳务人员(主要是农民)由作业队或工班长负责招用,项目经理与作业队或工班长发生劳务承包关系,作业队或工班长与专业劳务人员发生劳动用工关系,对于农民工日常管理工作主要是依靠作业队或工班长进行,管理链为:企业→项目经理→作业队或工班长→农民工。在整个建筑工程管理链中,农民工处于管理链的最下端。由于项目部缺乏对民工的直接管理,不能准确掌握民工工资的发放情景,导致部分工班长拿到工资后逃逸,而造成农民工拿不到工资事件的发生。

(3)建筑施工企业用工形式

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合同制职工,主要是公司和项目管理人员;二是劳务企业用工(具有劳动用工主体资格),但数量不多;三是作业队或工班长式用工,这是目前建筑业主要用工形式。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决策和管理层与劳务作业层已逐步分离,从事一线建筑劳务作业的基本上是农民工。这些从事建筑劳务的农民工基本上都是由作业队或工班长(俗称包工头)组织来的非成建制劳务队伍。

(4)劳动合同签订情景

建筑施工企业主动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率低。由于建筑施工企业采取项目分包方式,将工程项目承包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再将工程劳务分包给作业队或工班长,建筑施工企业对项目工程施工中使用民工情景不清楚,而农民工是直接由作业队或工班长直接雇佣的,与施工企业有什么约定他们并不关心,建筑施工企业与农民工主动签订劳动合同签订率低。近年来,由于劳动保障部门,加强了对建筑领域劳动用工执法监察,劳动合同签订率逐年提高。但由于目前建筑领域用工情景现状,施工企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流于形式,应付检查。目前建筑企业多是施工队或工班长式的用工,作业队或工班长(包工头)与施工企业或项目经理(分包或转包)签订劳务承包协议,作业队或工班长与农民工多为口头协议,约定从事的工作、要求、数量、工资待遇,一般不签订书面协议。

二、造成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原因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并具有共同特点的重要原因是:一是建设资金不到位,导致建筑施工企业施工过程中资金链断裂,而处于这链条的最终一个环节农民工工资被拖欠;二是农民工工资支付方式,都采取工程竣工总结算方式,平时只发生活费,工程竣工再结算,已成为不成文的规矩,积累的数额越大,集中支付的风险越大。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建设单位资金不到位,拖欠工程款现象普遍

调研中发现,建设单位拖欠建筑施工企业工程款现象十分普遍。建设单位在资金不到位或资金不足的情景下,仍急于施工,一些房地产开发商本身就没有足够的资金搞开发,仅靠拖欠工程款运转,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垫付很多资金进行施工,当资金不足,施工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付给作业队或工班长,从而无法保证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不得不采取每月只发部分工资(生活费),工程完工后或年底再进行结算的办法来支付工资。由于工程建设的工期一般较长,造成拖欠工资的时间也较长,有时甚至出现民工干了一、二年还拿不到全部工资现象,构成了建设单位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施工企业拖欠作业队或工班长劳务费、作业队或工班长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层层拖欠现象。这是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根本原因。

(二)建筑市场不规范,施工企业层层转包、分包

建筑施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常把项目工程转包、分包出去,而工程往往转包、分包给一些没有资质的社会自然人,然后再劳务分包给作业队或工班长,农民工工资则必须等到包工头一层一层结算工程款后才能拿到,工程建设转包、分包过多,造成支付环节及利润分配次数较多,是导致农民工被克扣或拖欠的重要原因。

(三)建筑施工企业缺乏管理,用工主体不合法

目前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项目部对施工队伍采取以包代管的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将劳务分解、承包给若干个不具备劳动用工主体资格的专业作业队或工班长,由作业队或工班长招募家乡的老乡进行施工,有的作业队或工班长甚至又将劳务分包给他人,构成了层层分包现象,导致用人管理十分混乱。施工企业或项目部对招用工具体情景基本不了解,也不能实行有效的管理,企业与农民工的劳动关系更难确认。去年,我市某建筑施工企业发生一齐团体讨薪事件,工班长(包工头)劳务承包中赔了钱,工班长造假花名册、记工单、乱打欠条,唆使30名农民工团体上访讨薪,并爬上塔吊以死相威胁,要走10余万元。

(四)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缺乏法律保障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建筑业用工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很强的流动性,给企业直接与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带来了困难;二是大部分施工企业并不直接招用民工,而是工班长(包工头)招用,招用的人数、用什么人以及人员的去留并不能制约,还要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增加用人成本,农民工也不愿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三是农民工自身文化素质偏低,维权意识不强,认为没有必要签订劳动合同,签了合同限制了寻找更好工作的自由。所以,双方签订劳动合同都缺乏进取性。

(五)工资支付制不完善,支付方式不合法

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企业必须将工资直接支付给劳动者,但大部分施工企业、项目部是经过转包、分包关系进行层层结算,最终由工班长(包工头)支付给农民工,施工企业对用工、工资支付情景不能实现有效的监督管理。有的工班长(包工头)结算到劳务费后,克扣民工工资,甚至一走了之。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以往处理过一齐包工头携款80万元逃跑事件,60多名外地民工滞留工地,春节不能回家,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责令施工企业补发民工工资,携款逃跑之事企业另案处理。这是一齐典型的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工资支付管理不善造成的案件。

三、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办法

(一)加强项目资金的有效监督,防止拖欠工程款

要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严格审查建设单位的建设资金到位情景,对于资金不到位或严重不足的项目要坚决停止招标。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建设资金使用情景的动态管理,防止和避免验资报告不实或虚假验资,从项目前期到项目施工过程,建立起一套预防拖欠工程款的有效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规定必须期限,如建设单位不按期支付工程款,可责令施工企业停止施工,并规定造成的损失由建设单位承担。

(二)强化建筑市场管理,杜绝建筑施工企业违法操作

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带资垫资承接工程成为必要条件,建筑工程违法转包、分包现象屡禁不止,垫资施工、层层转包、分包是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一个重要原因。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杜绝无资质企业和个人承揽建筑工程,制止建筑施工企业层层转包、分包,严厉查处违法分包和违法挂靠行为。对建筑施工企业违规操作,造成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要在市场准入方面进行限制。

(三)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

目前,在建筑市场不太规范,建设单位和施工企业违规现象时有发生的情景下,建立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很有必要。建筑施工企业开工前要向建设行政部门交纳工资保证金,如果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按时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建设行政部门直接扣除工资保证金,用来支付农民工工资。对拒绝交纳保证金的施工单位,建设主管行政部门不批准开工建设,对已缴纳工资保证金,保证金不足时,施工企业要继续缴纳工资保证金,拒绝缴纳的,建设主管行政部门有权责令暂停施工。

同时规定,建设单位和建筑施工企业共同承担工资支付连带职责。在建设领域,建筑施工企业垫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工程主体已建到第二、三层后,建设单位才开始注入资金拨付工程款,使得施工企业成本增加、资金紧张,在建设施工企业遇到资金困难的时候变转嫁到农民工身上,出现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所以,规定建设单位与施工企业双方,在拖欠农民工工资范围内共同承担连带职责。

(四)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用工管理

企业是劳动用工的主体,每一个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的管理工作,依据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没有劳动用工主体资格的施工队、作业队或个人的用工属非法用工,建筑施工企业分包、转包产生的劳动纠纷和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后果要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职责。建筑施工企业要切实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企业必须依法与招用的农民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向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用工备案,参加社会保险,要执行国家有关工资支付规定,按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并直接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五)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企业用工行为

一是要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的执法监察。要开展经常性的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以及多部门联合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依法查处,并不断加大处罚力度。

二是及时受理农民工投诉、举报拖欠工资案件。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建筑施工企业要责令限期整改,对逾期不执行整改的要予以行政处罚,对因违法转包、分包造成的劳动纠纷和出现拖欠工资的,要由建筑施工企业承担连带职责或全部职责。

三是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建立快速联动机制。目前,法律没有赋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行政执行权,劳动保障监察部门对突发性的农民工团体上访讨薪事件,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异常是建设、法院等部门的协调配合。

农民收入问题调查(六):

关于农民收入的调查报告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以保障农民收入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从现实情景看,农民收入依然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严峻的挑战。作为一个农村人,我不禁要问: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农民增收困难,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利用假期时间对自我所在县农民增收问题做了一次深入调查,以期为本地农民增收困难问题的解决供给合理化提议,帮忙当地群众解决实际问题。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选取惠民县有代表性的部分村庄进行调查,采用入户走访、实地调查等方式,同时,充分发挥同学、亲戚优势利用电话、信息获取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资料完成此报告。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就业是民生之本,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条件。然而,从调查情景看,我县农民就业问题严峻,出现了很多剩余劳动力,并且,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土地规模经营的推进、农业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广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程度必然会进一步增加,相应的需要更多的劳动岗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我县乡镇企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吸纳劳动力的本事较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2.农民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不相适应。在农民素质方面,我主要调查了以下四点:一是农民的受教育程度。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8年,初中、小学文化程度占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占7.8%。二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调查结果显示,我县农民农业科技素质不高,进行农业活动大多依靠传统经验,接触过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观念。我县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进取精神,很多农民表示只要能够吃饱穿暖就别无所求,所以,很多农民仅依靠传统的种植业维持生计。四是农民对农业政策的关注力度。调查结果显示,有70.13%的农民从未关注过三农政策,33.7%的农民不明白三农指哪几方面,63.64%的农民仅靠听说获取农业政策信息。从这四方面来看,我县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一大障碍。

3.生产力低下,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矛盾凸现。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在我国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确发挥了进取的作用,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消极作用已开始显现。精细的生产模式不能构成规模,农业机械化和先进生产技术推广缓慢,且农产品批量小、质量差,无力应对市场竞争。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不仅仅效率低下,还将大批劳动力禁锢在农业上,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职责制也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障碍。

4.村官选举问题重重,村委服务不到位。在调查村官选举这个问题时,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经济发达、乡镇企业较多的村庄,村干部成了美差,有人为了当上村干部,花费巨额资金送礼,有的甚至打起了选票价格战,一张选票从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选人一次竟花费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与此相反,在经济落后、没有乡镇企业的村庄,村干部选举却很少有人问津,当选者多为年龄较大、无力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难想象,在这两种情景下组织起来的村委会其服务意识和带动本事是怎样的。素质偏低的村委会成员导致村委会发挥不了应有的职能,使其在引导种植结构、引导推进产业化经营、引导推进农业科技提高、引导加快劳动力转移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这也是农民增收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5.城乡教育差距继续扩大,留守儿童教育受制约。我县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当地教育发展受限,突出表此刻教师工资上,根据调查,我县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分别为17400元和14650元。较低的工资水平致使很多优秀教师流失,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下降。同时,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出现了很多的留守儿童,由于其父母常年在外,对他们的辅导、教育乏力,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像心理发育不健全、学习成绩下降等。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是农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镇居民差。

6.社会保障措施不力,致贫因素增加。由于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不足,农民生产和生活保障本事差,致使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本事差,农民在住房、医疗等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此外,国家出台的一些保障措施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在执行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实际收益不大,像农村合作医疗,仅从定点医疗机构的药价看,同一品牌和剂量的常用药,从定点医疗机构购买的,药价即使扣除报销部分,往往比从药店购买的还贵,因而其最大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医院。

7.农民工地位低,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城乡差别,农民工在与城镇居民的岗位竞争中多处于弱势,因而农民工多从事脏、累、差且收入低的工作,无固定住房,子女教育无着落,个人生活不方便以及无权享有城市居民的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并且工作很不稳定,甚至不能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的低收入工资。

三.对策与提议

从上述能够看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多管齐下,切实解决上述问题。

1.立足农业特色,发展乡镇企业,推动城镇化进程。针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困难这个问题,我认为应立足农业特色,靠发展农业和相关产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根据各乡镇的农业特色,建立与其相关的乡镇企业,例如在大年陈乡建立水果加工企业,在何坊乡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在石庙镇建立桑蚕加工企业。经过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城镇化步伐,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

2.整合社会力量,从多方面提高农民素质。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科技教育事业,进取开展农业知识的科普宣传,发放一些农业科普书籍,定期组织专家进行农业科技知识讲座,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二是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等高素质人才回乡任职,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知识的传播者。三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宣传文化阵地。

3.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将土地集中到种田能手手中进行规模经营,将解放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乡镇企业和其他非农领域。同时,农业部门加强对集约化经营的技术、资金、信息、机械、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广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率,节俭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增强抗风险本事,从而增加收入。

4.推进乡村民主建设,切实提高村干部素质。对于村干部选举中出现的不一样问题,应采取不一样的方式解决,对于出现贿选现象的村庄,能够在村内设置观察员,监督村里的选举行为,同时加强乡(镇)政府的行政干预,严厉打击贿选行为。而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村庄,政府应加大对其民主建设的投入力度,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一批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参加选举。

农村小学教育现状的实习调查报告怎么写


这次实习,我去了一所既有初中又有小学的农村学校。在那里,我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在职教师寥寥无几,而代课教师却占了多数。

我不禁困惑了:现在的师范生都说就业困难,有的毕业好几年了也没有找到工作,为什么这里还有这么多的代课教师呢?于是,我对这里的代课教师进行了一番调查。

(一)代课教师大量存在的原因

这里地处偏远的农村,交通不便,离县城得颠簸三四个小时。当地的年轻人都到外地打工去了,剩下老弱病残看家,顺便带带孩子。农村教师每月除了领国家规定的那点工资以外,并没有其他的补贴。在职教师得在这里工作至少6年才有资格申请调离。现在的师范生毕业时差不多已经21、22了,加上6年,都快30了。

基于上述原因,许多师范生毕业后宁愿托关系进城镇 的学校,哪怕那些现象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也不愿去农村任教。

代课教师大都为学校附近的长住人口,农村学校的教师奇缺现象,无疑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二)代课教师的学历

他们之所以被称为代课教师,说通俗一点也就是“临时工”,因为他们没有与学校签定正式的合同,没有通过正规的教育渠道获得教师资格证,没有正式的编制。有的只念了初中,有的只念了高中,有的通过自考或函授取得另外大学文凭,却因为国家有关于代课教师转正年龄不得超过35岁的规定而只好继续代课。

(三)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

从学校领导那里我了解到,教育部门预计拨给代课教师的工资有600元,但是因为现在农村学生的学费不收了,学校的流动资金少了,学校就的从代课教师的工资中抽取一部分作为学校的流动资金,这样到代课教师手里的,只有400多一点了。

400多一点,我的天。我不禁叹息,这要比在职教师几乎少2倍了,何况代课教师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这点钱怎么养家糊口呢?

(四)代课教师的心态问题

以学校的于老师为例,她代课已有25年了,5年前她通过自考取得了小学教育的本科文凭,可是她的年龄已经超过了35岁,不能取得正式的编制。

在别人看来,像于老师这样来学校代课,每个月的工资又有了,家里的农业生产也跟上了,一年能有不少收入呢。

通过和于老师的几次闲谈,我才知道,于老师的心里装着不少苦水呢。

这里的学校实行的是坐班制,加上学校教师的严重不足,一个教师往往要上好几个班级。于老师说,平时还好,要是遇上农忙时节,她早上去学校之前就把粮食晒在院子里,若是碰到变天了,就只好等雨水把粮食冲走了。“我不可能看到要下雨了,就跟学生说不上课了,我要回家收粮食吧。”于老师苦笑着说道。

谈到代课教师的待遇问题,于老师也觉得挺委屈的。她说自己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并不比在职教师少,有时还远远超过了,可到头来得到的呢......我们都是写临时工,随时都可能下课,以后还没有退休工资......不过于老师又说,虽然是这样,可当她抱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苛求知识的眼睛时,她的那些抱怨、那些烦恼,都抛之脑后了。她也不知道为什么。

(五)几点值得讨论的问题

1 国家既然允许了代课教师的存在,那是否可以适当的改善一下他们的待遇呢?比如,尝试着给那些在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时年,做出了不少贡献的代课教师一点奖励,以后发一点退休工资,哪怕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也不至于让他们感到晚景凄凉吧。

2 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代课教师也有一颗进取的心,原来因为时代的限制,他们没能接受正规的高等教育,现在他们参加了自考或函授取得了大学文凭,却又遇上了国家对代课教师转正年龄的限制,这是不是让人感到很遗憾呢?

3 现在大学扩招,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更多了,面对毕业生们一个劲儿地往城镇学校跑,哪怕是托关系,而农村学校却无人问津的现状,国家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师范毕业生去农村任教呢?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_[实习报告]怎么写


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及发展对策_[实习报告]

实施“两基”攻坚,抓好基础教育,是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着眼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大措施。对提高我县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江县基础教育现状 三江县现有人口34.71万人,有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全县有高中1所,职业技术学校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初级中学20所,完全小学186所,教学点111个。全县小学校舍总面积150347.67平方米,生均面积为4.4平方米;初中校舍总面积54149.52平方米,生均面积为3.9平方米。2003年,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8.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0.5个百分点,小学在校生辍学率为1.6%,距“普九”规定标准多0.6个百分点,15周岁小学完成率为94.8%,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2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77.5%,距“普九”规定标准差17.7个百分点,初中在校生辍学率为4.4%,距“普九”规定标准高了1.4个百分点,17周岁初中完成率为63.4%,距“普九”规定标准差21.6个百分点。全县只有12个乡镇 “普九”工作通过县级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为62.8%。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教育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一是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政困难,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育发展水平低,基础薄弱;三是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思想观念落后,对教育认识程度低,送孩子上学积极性不高;四是教师队伍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整体素质不高。五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初中辍学率高,加大了实现“两基”攻坚的难度。 三、发展基础教育思路和措施 实施“两基”攻坚,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如何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历史机遇,克服实际困难,发展我县基础教育,是自治县人民政府的当务之急。我认为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进一步落实“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自治县政府要把本县教育发展规划、经费安排使用、教师和校长人事等方面管理工作抓好,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投入保障机制。成立机构,严密组织,强化责任,建立形成一个县委决策、政府落实、人大政协监督、乡镇学校实施、部门配合的工作格局,加强对基础教育工作的领导。 协调有关部门,形成合力,全面实施基础教育工作。县委要把“普九”工作列为常委会必须讨论决策的重要议题,县政府把“普九”作为重中之重工作来抓,出台《三江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建立并实施把“普九”工作与干部的调转任用提拔、与年终考核和评优树模、与奖金和浮动工资挂钩的“三挂钩”制度,把抓“普九”工作的成效作为衡量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作为检测干部是否称职、是否成熟、是否有远见的一条重要标准,实行“一票否决”制;县人大、政协把“普九”工作列为重点督查视察内容,提议案、出点子、想办法;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为“普九”大开绿灯,打破常规,特事特办。财政部门积极发挥财政主渠道作用,及时划拨专项资金;国土部门及时解决用地问题;城建部门和质监部门抓住设计和质量重要环节;林业部门及时提供苗木、花草和园林技术支持;审计部门加强对工程项目的`阶段审计和终结审计;文化、工商部门加强文化、网络、媒体市场的监督,净化了育人环境;纪监部门加大对不正之风监察力度,避免“普九”建设中挪用、挤占和浪费资金现象的发生;交通部门保证公路畅通,使建材及时运送到位;电力部门保证“普九”工地的电力供应;公安部门加强治安管理,查堵不稳定因素,保证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好第一责任人,打好“两基”攻坚战 为保证“两基”工作顺利实施,要强化政府行为,把“两基”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双线目标管理责任制”,即一条线是“县政府――乡政府――村”;一条线是“县教育局――乡中心校(中学)――各村校”,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分解责任和指标。县政府成立“普九”攻坚指挥部,指挥长由县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县四家班子有关领导担任,成员由教育、财政等职能部门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乡镇人民政府、各学校了相应成立“普九”攻坚领导小组。明确规定县、乡、村三级党政“一把手”是“普九”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实行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干部包抓村组、部门包抓学校的包点联校责任制,上下联动,营造领导身体力行、部门密切协作、群众积极参与、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两基”攻坚环境。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聚八方之财,打好“两基”攻坚战。 (三)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 我县要完成“两基”达标需投入资金约4346万元。这个数字是全县一年的财政总收入,根据我县目前的财力状况,每年只能筹措到300万元左右。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县委、县政府要本着“立足县情,多源汇集”的主导思想,通过 “财、税、费、社、产、捐”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确保基层教育经费。一是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机遇,积极争取并认真实施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争取资金改善全县办学条件;二是县财政努力贯彻中央、省、市“三个增长”和转移支付资金的65%用于教育的政策,要克服一切困难,保证投入教育的财政资金逐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加大农村综合扶贫开发资金在教育方面的倾斜投入,将扶贫开发示范村建设资金的较大比例用于“两基”和校舍排危;四是学校从杂费收入中、机关单位从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用于学校建设;五是动员城建、国土、税务等部门为校建工程减免设计费、监理费、土地征用补偿费以及相关税费;六是充分利用“一事一议,民主决策”的政策,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学校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同时合理安排群众投工投料,开展师生义务建校活动,节约建设资金;七是通过开展“光彩事业”把社会资金吸引到“两基”建设上来;八是充分发动干部群众和社会贤达,通过大规模、多形式开展捐资助学活动筹集资金。 为保证教育按时足额拨付到位,专款专用,我们通过制订《三江“普九”资金管理办法》,县设立“普九”基建专户,专项管理,专户专存,专款专用。严把资金审批关,所有项目的投资规模和资金的使用计划,一律要由县“普九”领导小组审批,实行行政首长、教育局长、财政局长“三长签字”制,严防资金流失。抽调财政、审计、纪监、督导室等部门人员和“普九”办经费筹措管理组人员组建一个“普九”资金监察小组,不定期地、突击地对各乡镇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审计,保证了资金的合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投资效益。 (四)狠抓落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鉴于此,应该始终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从“择、培、激、留”四个字上作文章。 “择”即择优。坚持择优聘任,竞争上岗的原则,宁缺毋滥,优化教师队伍。按照自治区下达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指标,通过人才交流市场向社会招聘优秀人员来校任教,实行优者重用末位淘汰制,逐渐清退一些低素质的教师,逐步实现配足、配优师资,保持学校的生机与活力。 “培”即培育。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老师,在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对教师特别是老教师实施“换脑工程”尤为重要。我们要采取“引进导师指导、外送教师培训”和“全面培养,典型带动”的培训方法,优化教师队伍。 “激”即激励。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鼓励,满足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求。在物质鼓励方面,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通过设立少数高工资标准的岗位,拉开工资档次。在精神鼓励方面,积极创设条件,引导教师高层次的追求,通过评优评先、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赛、评选“学科带头人”、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等多种方法和途径,特别是要通过改革职称评定办法,加大职评中考评的力度,坚持职评标准,提高职称的“含金量”,使职称真正体现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创造积极上进的竞争环境,使更多的拔尖人才和中青年骨干教师脱颖而出。 “留”即留人。在目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有才华有水平的教师“跳槽”现象时有发生,为减少师源流失,稳定师资队伍,我们建立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实行政策倾斜,制定相关待遇政策。保证按时足额发放教职工工资,对有技术有事业心有管理才能的专业教师我们予以提拔重用,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同时要结合本县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提高教师的考核奖励。通过激励机制和待遇政策,把教师向高工资地区流动引导到在县内竞争上岗上来,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 (五)加强教育管理,坚持依法治教 随着依法治国的提出,教育法制化管理也日趋迫切和重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我们切实重视和加强对教育法制建设的领导,围绕“从严治教、规范管理、净化行为”的工作思路,建立“决策、执行、监督”三结合的教育管理机制,逐步规范办学行为。从“转、育、立、督、保、扶”六个方面加强对教育的管理,促进依法治教。 “转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实习报告]如何写


*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查报告_[实习报告]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我区组成了由区、乡两级农经人员参加的26人的调查组。调查组从3月15日开始,历时近1个月对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成立的各种协会、专业社、服务站(中心)、研究会等专业合作经济组成中介服务组织和未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但符合“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已成雏形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官办的、也有民办的。特别是近年来,围绕我区四大基地建设,民办的以协会、研究会建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主要分布于温室大棚、红枣、水果、养牛、养鸡、酿醋、种植等产业当中,以民办联办、自发半自发组建的“民办、民管、民受益”组织已达22个,目前已有会员1767名,可带动农户33192户,这些组织的发展,大力促进了我区四大基地的发展。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组织形成背景和发展现状

从我们这次调查情况看,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分为官办、民办、官民联办、企民联办四种形式。官办的主要以在科协管理登记为主,这些组织主要是按农业服务体系,以农技、农经、畜牧、水产、林果、农机、水利、乡镇企业、科技服务等组织建立的行业协会组织,这些组织主要是依托区、乡两级服务部门,结合村级干部与技术能手,行业带头人建立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这些组织在推动农村各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耕作技术、管理技术、品种改良、生产环节,到灌溉、施肥、防病治病、新技术推广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官民联办是第二种形式。象我区的枣业协会、奶业协会、养牛协会等都属于官民联办,这些组织是适应我区近年来绿色农业中心建设,建立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四大基地应运而生的。因为随着四大基地的建立,大量的产品要进入市场,这些产品能不能占领市场,这就需要生产者在生产和销售环节当中,推广优良品种,按无公害标准化规程组织生产。想按这样生产销售,就必须把生产者组织起来,但是按计划经济的老一套去组织生产,生产者接受不了,所以这样就形成了官民联办,政府主要进行技术服务、技术指导、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生产者自己按自愿原则以产品组建协会,在生产技术、园区管理、产品包装销售等环节进行合作。

企民联办是第三种形式。象我区的博瑞乳业奶牛合作社和怀仁醋业协会都属于这种形式。这种形式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而产生的,因为单家独户的农户小生产很难适应市场的要求,从产品质量、生产规模、加工包装、产品标识、宣传广告都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农户自发的组织起来,与企业联手组建协会,进行合作生产、销售。

民办是第四种形式。象东赵温室蔬菜协会、演武养殖协会、修文芦笋协会都是“民办、民管、民受益”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温室园区生产、养殖园区生产等都与其他生产有着质的区别,这些生产都要求生产者在产前、产中、前后的各个环节进行合作,从购买基建材料、农业生产资料到产后销售,从产中技术交流到防病治病,从园区管理到供水供电等都需要合作起来。开始是农民互助合作打墙建舍到互助合作购买建材,这样都可以提高效率,节省开支,特别是防病治病防疫这都需要大家共同协作,才能实现最高利益。在此基础上,农民建立了松散型的合作组织,通过合作使大家得到了好处,提高了知识,成立了紧密型协会组织。

二、 组织类型与特征

1、生产合作型。象我区以乡(镇)组建的温室协会,就是以生产合作为主,辅以销售合作技术服务合作的民办组织。如东赵乡温室协会目前有分会9个,会员454名,他们的主要合作内容有流转互换土地,协调担保贷款,建棚物资购买,互助整修墙体,供水供电收费管理,疫病防治,新品种推广示范,园区管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协调合作销售等。他们通过几年来的合作生产、销售,有力地推进了全乡温室大棚的发展,三年的时间由过去200余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

2、销售合作型。象我区的奶牛协会,从94年以来,主要以销售合作为主,如我区的博瑞乳业从94年以来发展销售合作型会员进行牛奶生产,至2002年,全区已有会员100多个,多年合作销售牛奶300多万斤。从2003年开始博瑞乳业组建了奶牛生产合作社,计划建成千头奶牛养殖园区,与养殖户进行生产、销售、技术合作。目前,这个合作社正在建设张庆乡北胡乔奶牛园区和修文镇陈侃村奶牛园区,入园奶牛已达500余头,预计两个月后,这两个园区就可投入生产。

3、科技服务型。象我区的红枣协会就是以产业规划、培训枣农、传授信息、出谋划策、咨询服务为主的服务组织。目前已有会员100多名,这个协会的建立大力推进我区红枣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红枣加工的大发展。目前已有50多户红枣加工户,如协会副会长创办的丰元枣业已形成600万斤的生产加工能力。

4、中介服务型。象我区蔬菜流通协会,如东阳镇张辛丑创办的流通协会,他就是以蔬菜营销为主的组织。这些组织的创办为蔬菜生产与销售架起了桥梁,有力的推进了全区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所起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是特别明显的,并正在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向方面:

1、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大发展。如我区的蔬菜、红枣生产。近几年来,我区新建温室大棚3万多亩,温室大棚生产在农业生产中是技术含量高的生产,从温室大棚购建,到生产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农民掌握施肥、浇水、控温、控湿、移植、授粉、嫁接、采摘、防病治病都要严格掌握,方能实现高产高效。红枣生产从过去不管理发展到现在优种栽植、酸枣接大枣、低位换接、直播和老枣树修剪五种模式发展,这些技术的推广都是依据这些组织推广下去的。使我区迅速地崛起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农民投入高的高产高效产业,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如一户种一个温室一年就可做到纯收入12000元以上,一户养3000只鸡一年就可实现纯收入3万元。

2、解决了农民一家一户不能干、不好干的问题。如我区演武村的养殖协会,他们的主要合作事项是园区管理、防病治病、技术交流、推广新品种、协调贷款等。在今年的禽流感高发期,能不能搞好疫病防治,这关系全村40万只鸡以及全区禽流感能否做到防治的大事,在这个时期,就是演武村养殖协会在广泛宣传禽流感危害的基础上,动员安排协会会员共同管理、共同约定。轮流值守园区路口,任何人不得进入,园区内会员出入严格消毒,出售鸡蛋统一拉到园区外指定地点销售,园区内鸡群全部按协会安排打防疫针。最后在会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好成果,保住了鸡群,防止了禽流感传染与曼延。

3、推动了农业经营的产业化。如我区博瑞乳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在奶牛养殖园区建设挤奶台,改变了过去人工挤奶,实现了机械化奶台挤奶、无菌包装。在奶牛园区建立兽医站、消毒池、消毒房、检测室。入园养殖户每户建设210平米的牛棚,饲料饲养室以及牛栏活动场和贮粪池,饲料统一配制。合作社的建立推动了我区奶牛的产业化经营,使养殖户提高了技术,提高了应对风险的能力,基本保证了养殖户收入的不断提高。

4、提高了农户和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我区的.怀仁村醋业协会,他们就是单家独户经营的无序竞争导致失掉市场的情况下产生的。在20世纪90年代,怀仁村曾以“山西酿醋第一村”而闻名全国,在山西也是首届一指,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临近的清徐酿醋产量,质量价格连年攀升,占领了国内外不小的市场,而怀仁村不但没有扩大市场,还在逐步失去市场。究其原因是全村288户酿醋户各自为阵,11个加工销售企业各打一个牌,各唱一台戏,无序竞争这成为他们发展的大敌。为此,他们自发成立了由11个企业合作,200余户参与的醋业协会,协会首先在严把质量关上下功夫,专设化验室,进行检查检测,统一最低限价,制止无序竞争。通过近期合作,提高了怀仁村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我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年来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还处于官办向民办的体制转型期,官民联办,企民联办和民办的组织虽然是雏形时期,但却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从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角度看,还有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指导和引导工作。不少专业合作组织虽然迫于市场的需求进行了合作,但连章程都没有,还处于一种农民的自发合作,并且随意性很大,时间一长,很可能出现很多矛盾解决不了而使合作关系破裂。各级政府应总结经验,加强指导和引导,对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力量进行专题培训,只有做好指导和引导工作,才能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健康运行。

2、加大扶持力度,解决资金严重短缺。各级农业部门应按照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标准化、无公害基地建设、农产品市场营销及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等专项资金。应安排专项经费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进行专题培训,培训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管部门组织。通过培训使合作经济组织成员提高合作认识,确立合作观念,为进一步加大合作事项,为实行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

3、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共同发展。通过积极组织开展指导试点,为农民建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组织摸索经验。我区计划在东赵温室协会试点的基础上,再确定四个试点,即:修文镇陈侃村奶牛协会、芦笋协会,张庆乡演武村养殖协会、怀仁村醋业协会。通过这几种类型的试点,为全区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结经验。

4、民政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理注册登记时,应放宽条件,简化手续,要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没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的一切区域内,自主选择农产品

相关阅读